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知识要点梳理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知识要点梳理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1. 数一数点数法:数数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事物所对应的是几,即最后数到几,事物的总数就是几。
数图中物体的数量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数,比如可以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等顺序来数数。
各种事物的数量都可以用一个数表示。
比如1面红旗,2本书,3块面包等。
但有时数字也可以表示多个数量的同一种事物分成的几类或几个整体。
比如1群大雁,4个小组的学生,3袋糖果等。
2. 比多少同样多:两种事物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就说这两种事物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两种事物一一对应后,如果一种事物有剩余,那么有剩余的那种事物就多,没有剩余的那种事物就少。
描述物体多或少时,不能只说谁多谁少,应该说“谁比谁多”或“谁比谁少”。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1. 认识上、下上是指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下是指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
2. 判断上、下位置关系的方法:首先确定参照物,再确定所描述的物体是在参照物的上面,还是在参照物的下面。
上、下是两个具有相对关系的方位,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
不能单独说某物体在上面或下面,应说某物体在另一物体的上面或下面。
3. 认识前、后一般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4. 判断前、后位置关系的方法:以参照物为标准,参照物面向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前、后是两个具有相对关系的方位,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
不能单独说某物体在前面或后面,应说某物体在另一物体的前面或后面。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
因此,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
5. 认识左、右左手所在的一边是左边,右手所在的一边是右边。
要点提示:(1)在确定左右时,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当观察者身体方向发生变化时,左边和右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2、长方体的特征:四四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一样。如图:
3、圆柱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圆面大小一样。放在桌子上能滚动。立在桌子上不 能滚动。如图: 4、球的特征:圆圆的,很光滑,它的表面是曲面。放在桌子上能向任意方向滚动。 5、立体图形的拼摆:用长方体或正方体能拼组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在拼好的立体图形中,有一 些部位从一个角度是看不到的,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用小圆柱可以拼成更大的圆柱。
1、认识上、下 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 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 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 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 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一、 1--5的认识 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 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 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 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 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 “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 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例如:5的 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五、加法 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其中用数的 组成计算是最常用的方法。 六、减法 1、减法的含义:从总数里去掉(减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2、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减法时,可以用倒着数、数的分成、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 七、0 1、0的意义: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表示起点。 2、0的读法:0读作:零 3、0的写法:写0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 。 4、0的加、减法:任何数与0相加都得这个数,任何数与0相减都得这个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8篇)数学可以训练你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最后数到几,就是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前、后上、下的含义: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上、下、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2、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
注意:一般情况下都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若题目指明图中人物的左、右,就要以图中人物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二、比大小1、左、右两边的数相等,就用“=”表示,如5=5,读作:5等于5。
左边的数大于右边的数,用“>”表示,如5>3,读作5大于3。
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用“<”表示,即2<3,读作2小于3。
2、填“>”或“<”时,哪边数大,开口就对着哪边。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数,数到几,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个数,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五、加法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
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一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目录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2)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3)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5)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6)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8)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10)第七单元找规律 (14)第一单元认识图形1、认识和会画2、七巧板是由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5个三角形组成的。
3、缺了几块砖的方法(1)根据砖的排列规律用画一画来解决。
(2)不动手、不动笔,看着第一层就知道第三、五层缺了几块砖,看着第二层就知道第四、六层缺了几块砖。
(3)先数一层有几块砖,每一层都是一样长的,算出每层缺了几块砖。
缺了( 8 )块4、沿虚线折一折,它变成正方体。
其中①号面与( )号面相对。
方法:中间隔一个①对③,②对⑥,④对⑤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计算方法11-9=□方法一:破十法11-9=2先算:10-9=1,再算:1+1=2方法二:想加法算减法11-9=2因为:9+2=11,所以:11-9=2方法三:连减法11-9=211-1-1-1-1-1-1-1-1-1=22、解决问题(1)选择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
解决问题需要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例: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
公鸡有6只,母鸡有几只?分析:两个条件是14只鸡和公鸡有6只。
问题是母鸡有几只?干扰信息:5只鸭。
14-6=8(只)口答:母鸡有8只。
(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减法)例1:小华有12个苹果,小芳有7个苹果,小华比小芳多几个?12-7=5(个)口答:小华比小芳多5个。
例2:小华有12个苹果,小芳有7个苹果,小芳比小华少几个?12-7=5(个)口答:小芳比小华少5个。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要求:会填和画表格,自己能给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的标准一致,分类的结果就一致。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1、按大人和孩子分大人孩子人数8 42、按男女分男女人数 6 63、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上册)
(上册)(人教版)
知识点 梳理
内容
一、位置 二、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五、认识钟表 六、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三、认识图形
四、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一单元 位置
位置
分清前后左右上下 设计路线 (从A-B的路线进行表述)
第二单元 1-5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1-5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1、认识并会读写1、2、3、4、5, 比较大小:(1)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2)从多少理解大小 2、会排名 3、理解分与合 4、加法 5、减法 6、认识0 7、0的加减
第三单元 认识图形
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利用立体图形组合新的立方体
第四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法
6-10的认识和加法
1、读写6、7、8、9、10 2、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3、连加 4、连减 5、加减混合运算
第五单元 认识钟表
认识钟表
1、认识时针和分针 2、看图读时间 3、看时间画时针和分针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的认识
1、借数进行进位加法 2、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谢谢您的欣赏
Hale Waihona Puke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全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全第一单元数一数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汇总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一、读数、写数1.读20以内的数。
①正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15 16 17 18 19 20.②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③ 2个2个的数: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无论是正数、倒数还是从指定中间数开始数都要会)。
④ 5个5个的数:0 5 10 15 20(无论是正数还是倒数都要会)。
⑤单数:1、3、5、7、9 ……⑥双数:2、4、6、8、10 ……(注:在生活中说单双数,在数学中说奇偶数。
)2.两位数①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10个“一”就是1个“10”,一个“十”就是10个“一”。
如: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11里有(11)个一。
2个“1”表示的意义不同。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12里有(12)个一。
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14里有(14)个一。
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15里有(15)个一。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2)个十;20里有(20)个一。
②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2位是十位。
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1个十。
③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
1.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3.“比”字的用法: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如:比5小2的数是3,比4多3的数是7.观察图中的16个图形,从左数第三个和从右数第二个分别是哪个图形?这种题目需要注意方向和位置,同时要知道“几”和“第几”之间的区别。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一、准备课。
1. 数一数。
- 通过观察主题图,数出图中不同物体的数量,如1个太阳、2只小鸟等。
初步建立数与物体数量的对应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数数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数,比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这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 比多少。
- 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例如,3个苹果和3个梨,一个苹果对着一个梨,刚好对完,说明苹果和梨同样多。
- 多和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就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就少。
如4朵红花和3朵黄花,一朵红花对着一朵黄花,红花还剩1朵,说明红花比黄花多,黄花比红花少。
二、位置。
1. 上、下、前、后。
- 上、下:以物体为参照,在高处的为上,在低处的为下。
例如,小鸟在树的上面,小兔在树的下面。
- 前、后:面对的方向为前,背向的方向为后。
如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小红在小明的后面。
2. 左、右。
- 认识左右时,一般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
写字的手是右手,另一只手是左手。
- 在确定物体的左右位置时,要明确是以谁为标准来判断的。
例如,对于一排小朋友,从左边数第3个小朋友,这里是以观察者的左边为标准的。
三、1 - 5的认识和加减法。
1. 1 - 5的认识。
- 1 - 5各数的含义:1可以表示1个物体,如1个气球;2可以表示2个物体,像2个小朋友等。
- 数的顺序:1、2、3、4、5,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1。
- 书写: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1 - 5各数,1是从上到下写一笔;2是从右上到左下再到右下写一笔;3是从上到下写半圆,再从下到上写半圆;4是先写竖,再写横折,横;5是先写竖弯钩,再写横。
2. 比大小。
-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以用“>”“<”“=”。
例如,3>2,表示3比2大;2<3,表示2比3小;3 = 3,表示3和3同样大。
- 比较大小的方法:可以通过一一对应或者数的顺序来比较。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概念知识点整理
概念知识点整理如下:1.数的认识-数的概念:数是用来表达数量的概念,可以用来计数和比较大小。
-数的性质:数有大小和顺序之分,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
-数的读法和写法:数可以用汉字或阿拉伯数字表示,读法和写法可以根据数量的大小进行变化。
2.数字0-9的认识-数字的定义:数字是用来表示数值的符号,0-9是最基本的数字。
-数字的顺序:数字之间有顺序之分,从0-9依次排列。
-数字的读写方法:可以用汉字或阿拉伯数字表示,例如0可以读为“零”或“0”。
3.数的比较-数的比较大小:可以通过数字的大小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比较符号:大于、小于、等于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符号。
-数的顺序比较:可以按照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4.数的顺序-数的顺序:数可以按照大小顺序进行排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数字序列:数字序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系列数字,可以根据规律进行延伸。
-数的位置:数在数字序列中的位置可以用序号表示,如第一、第二、第三等。
5.数的加减法-加法的概念:加法是将两个数合并在一起,得到一个新的数。
-加法的符号和规则:加法用“+”表示,按照先加后减的规则进行计算。
-减法的概念:减法是将一个数从另一个数中减去,得到一个新的数。
-减法的符号和规则:减法用“-”表示,按照大数减小数的规则进行计算。
6.数的分解与合成-分解的概念:分解是将一个数拆分成若干个数的和。
-因子:将一个数拆分成若干个数的因子,可以用来进行分解。
-合成的概念:合成是将若干个数合并在一起得到一个新的数。
-倍数:将一个数重复加上自身得到的数是这个数的倍数。
7.数的计数-计数的概念:计数是按照规定顺序对事物进行逐个编号。
-顺序数:按照顺序进行编号的数,可以用来进行计数。
-序数词:表示事物序号的词语,如第一、第二、第三等。
8.数的积分和积分算法-积分的概念:积分是将若干个相同的数相加得到一个新的数。
-积分的符号和规则:积分可以用“×”表示,按照交换律和分配律进行计算。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最后数到几,就是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前、后上、下的含义: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上、下、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2、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
注意:一般情况下都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若题目指明图中人物的左、右,就要以图中人物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二、比大小1、左、右两边的数相等,就用“=”表示,如5=5,读作:5等于5。
左边的数大于右边的数,用“>”表示,如5>3,读作5大于3。
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用“<”表示,即2<3,读作2小于3。
2、填“>”或“<”时,哪边数大,开口就对着哪边。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布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偏向,然后从1开始数,数到几,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透露表现物体的个数,而“第几”只透露表现其中的一个物体。
4、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五、加法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8单元知识点汇总+知识树汇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1. 数一数点数法:数数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事物所对应的是几,即最后数到几,事物的总数就是几。
数图中物体的数量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数,比如可以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等顺序来数数。
各种事物的数量都可以用一个数表示。
比如1面红旗,2本书,3块面包等。
但有时数字也可以表示多个数量的同一种事物分成的几类或几个整体。
比如1群大雁,4个小组的学生,3袋糖果等。
2. 比多少同样多:两种事物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就说这两种事物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两种事物一一对应后,如果一种事物有剩余,那么有剩余的那种事物就多,没有剩余的那种事物就少。
描述物体多或少时,不能只说谁多谁少,应该说“谁比谁多”或“谁比谁少”。
第二单元知识要点1. 认识上、下上是指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下是指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
2. 判断上、下位置关系的方法:首先确定参照物,再确定所描述的物体是在参照物的上面,还是在参照物的下面。
上、下是两个具有相对关系的方位,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
不能单独说某物体在上面或下面,应说某物体在另一物体的上面或下面。
3. 认识前、后一般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4. 判断前、后位置关系的方法:以参照物为标准,参照物面向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前、后是两个具有相对关系的方位,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
不能单独说某物体在前面或后面,应说某物体在另一物体的前面或后面。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
因此,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
5. 认识左、右左手所在的一边是左边,右手所在的一边是右边。
要点提示:(1)在确定左右时,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当观察者身体方向发生变化时,左边和右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但始终和左手、右手所在的一边保持一致。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与总结11篇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与总结11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与总结1第一单元准备课1.1数一数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2比多少1、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意识。
第二单元位置2.1认识上下和前后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方位,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感。
2.2认识左右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2、联系生活实际,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简单的问题。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3.11-5的认识1、认识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会正确读写1~5各数。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3.2比多少1、使学生认识符号“>”、“<”和“=”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3.3几和第几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4分与合1、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有序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5加法1、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和等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2、学会加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口算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3、养成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1—4单元)
精心整理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1—4单元)【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准。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2、填“>”或“三、第几1开始和几,和1.算。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
其中用数的组成计算是最常用的方法。
六、减法1、减法的含义:从总数里去掉(减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2、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减法时,可以用倒着数、数的分成、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
七、00相减2、正方体的特征:四四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一样。
如图:3、圆柱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圆面大小一样。
放在桌子上能滚动。
立在桌子上不能滚动。
如图:4、球的特征:圆圆的,很光滑,它的表面是曲面。
放在桌子上能向任意方向滚动。
5、立体图形的拼摆:用长方体或正方体能拼组出不同形状的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必备)
一、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
单数:1、3、5、7、9 ······
双数:2、4、6、8、10 ······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 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 12里有(12)个一
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 13里有(13)个一
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 14里有(14)个一
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 15里有(15)个一
······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2)个十; 20里有(20)个一
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
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
1、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
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
3、“比”字的用法
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如:比5小2的数是(3),比4多3的数是(7)。
3、几和第几
△▲▲★△☆☆△△△▲★★★☆★
观察图,说说有几个图形?(16个图形)从左数第几位是什么?从右数第几位是什么?把左边三个圈起来;把右边第2个圈起来。
(复习此类知识时,分清左右,同时确定方向;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
4、相邻数
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2再添上1就是3,3再去掉1就是2,与2相邻的数是1和3。
3的前面是2,3的后面是4,3再添上1就是4,4再去掉1就是3,与3相邻的数是2和4。
······
20的前面是19,20的后面是21,······,与20相邻的数是19和21。
三、比一比
1. 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比高矮:注意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
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
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
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
四、加减法(一)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
加数+加数=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