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强化练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新高考历史大复习知识点总结强化练习卷: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0届高三新高考历史大复习知识点总结强化练习卷: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江西九校联考)1934年9月1日《申报》刊登了三星牙膏广告画,画面描绘了身穿旗袍的秀丽妻子正在为丈夫挤牙膏,穿着睡衣的丈夫正在洗漱。

该画面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仍然相对低下B.广告发挥了教化女性相夫教子的作用C.文化生活对传统的继承和反叛的特征D.时髦女性登上广告助推三星牙膏销售2.(2019·公安质检)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信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 ) A.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B.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C.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3.(2019·清远一模)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此项路工实关大局。

由此推断,京张铁路的修筑( )A.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B.使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C.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D.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4.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颁布了乘车(有轨电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妨碍他人、不准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等。

该守则( )A.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C.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5.(2019·玉溪模拟)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

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地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破碎。

2019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
1.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① 胥各庄 的铁路,标 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 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 等铁路。 2.公路:20世纪初,② 汽车 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新中国成立以 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
三、互联网的兴起
1.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⑨ 互联网 。 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介”。 3.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学习、娱 乐方式。
<知识拓展>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认识 1.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进程缓慢,地区 差异较大。 (2)从过程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3)从水平看,随着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民主化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4)从动力看,每一次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的社会运动有关,上层人物的 倡导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5)从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在中国社会生活上的反映。结果 是在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西方文化逐渐融合。
3.航空:1909年③ 冯如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
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④ 京津航线 开通,中国民航事业 拉开了序幕。
4.轮船: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⑤ 上海轮船招商局 正式成 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二、通讯
1.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⑥ 台湾 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 线。 2.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3.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 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2019高考历史二轮基础巩固卷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高考历史二轮基础巩固卷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高考历史二轮基础巩固卷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1906年,在海外求学的钟零收到家中一封来信,告知他家乡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城市有轨电车交通系统的消息,这封信寄自〔〕A.北京B.天津C.上海D.广州2、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片是()A.《歌女红牡丹》B.《三毛流浪记》C.《难夫难妻》D.《渔光曲》3、〔2017年5月湖州二模18题〕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了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②男女平等的观念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4、在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中扮演红牡丹的著名演员是〔〕A.阮玲玉B.朱飞C.胡蝶D.赵丹5、〔2018年1月临沂市期末26题〕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

……至中国自设之电线,那么于同治十三午,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

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

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

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

”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6、近代邮政在中国从最初的试办到正式的办理一共经历了〔〕A.10年B.20年C.30年D.40年7、〔2018年10月汕尾市高三摸底19题〕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8、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十八)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十八)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课时检测(十八)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解析:选B考生从题中可知,张之洞、袁世凯作为官员推动了禁止缠足的运动,所以依据天足会发行的书目可以看出“借助了官方权威”,故B项正确。

A项“民国政府”与材料“1904年”不符;C、D两项材料未体现。

2.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解析:选D“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表明服饰文化并未颠覆传统,故A项错误;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是随着外国的侵华战争,故B项错误;“普遍接受”说法太绝对,故C项错误;“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

3.(2018·宿迁质检)《申报》1897年7月14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

材料表明近代上海() A.中外贸易发展较快B.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较大C.社会习俗趋新善变D.地处通商口岸交通较便利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说明近代上海社会习俗变化较快,C项正确。

材料中未涉及中外贸易,A项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受西方影响”,B项错误。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K12配套课件
17
(2)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发展态势呈现 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2.影响 (1)积极 a.互联网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加快人类信息交流与 共享。 b.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 c.催生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工业时代→信息时代)。 (2)消极:存在着信任度和安全感较低、沉迷网络等负面影响。
K12配套课件
14
考点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报刊、影视业的发展 1.大众报业的发展
K12配套课件
15
2.电影的发展 (1)特点:电影事业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 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2)发展历程
K12配套课件
16
3.广播电视的发展
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1.兴建 (1) 1993 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K12配套课件
26
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当 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 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 活则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 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 物。
11
K12配套课件
12
知识拓展 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a.从时间上: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开端艰难。 b.从进程上:因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阻挠而进程迟缓。 c.从范围上: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地区发 展缓慢。 (2)影响
K12配套课件

高三历史热身训练专题汇编: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三历史热身训练专题汇编: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南平市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热身训练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四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

2019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

这表明A、城镇住房制度牵动社情民意B、国家开始关注民生领域建设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答案及解析:1。

D从材料中的“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来看,解决住房也是通过市场化方式,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C项、2、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shop),特零克帝(drinktea)有鸿儒、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

据此可知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B、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C。

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D。

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答案及解析:2。

D题干中的“特零克帝(drink tea)有鸿孺”、“并坐谈心廉耻无”能够看出作者对在茶馆里喝茶的“鸿儒”和“痴男女”持批判态度,能够看出A与作者的态度相悖,故排除A而选D、B与题干现象不符,故排除;C这个地方面的材料信息与男尊女卑无关,故排除C。

3、1882年,轮船××局会办郑观应向李鸿章建议,××局的经营管理应按股份公司成例,“由众股东公举董事、总理、协理,由总理、协理慎选总管五人,报董事会公决”;在漕粮运输方面“虽有海运委员会总理,本公司亦当委一熟悉米色、公正无私之员,随同海运总理稽查,以免偷换。

”当时这一建议的目的是A、改变洋务运动民用企业的性质B、维护和扩大商股权益C、减少轮船××局对市场的垄断D。

扩大官方的经营权力答案及解析:3、B轮船××局采取股份经营的模式和管理模式,显然是维护大商股的权益,故B正确;材料中属于管理和经营的模式,该企业性质没有改变,故A错误;材料显然是增加轮船××局关于市场的垄断,故C错误;材料目的是保证股东的权益,不属于官方经营权力,故D错误、4、据民国十年的《宿松县志》记载:“按,宿松婚礼,妇车至门,婿揖入、新妇以帕蒙首,以福寿兼备之妇二人扶新妇下车,拜祖先,次拜上下神祇,次夫妇交拜,行和卺礼。

2019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变化:(1)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2)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3)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4)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原因:(1)鸦片战争以来,因为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3)中国*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发展:(1)交通工具方面: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马车和步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火车机车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发展到磁悬浮列车,速度越来越快。

中国铁路总运营里程,居世界第四位。

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大国;(2)通讯工具方面:中国传统通讯实行驿站制度。

19世纪70年代西方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受其影响,我国的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建立电话公司,到20世纪初才在南京开办了第一个电话局,开通市内第一部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影响: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提升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升了效率。

3、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19世纪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被认为是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报刊;此后的一些报刊有: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成为宣传改良、革命、新文化的武器,起到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1.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 )学校地点特色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神州女校上海设国文、国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女子法政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答案】A2.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

诗咏关雎,雅歌麟趾。

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

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

互助精减,共盟鸳鸯之誓。

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 )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答案】B【解析】民国三十六年为1948年,此为解放战争后期,白话文运动是在1917—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婚姻为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仪式为三拜九叩,未有结婚证和婚姻自由,此结婚证即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故B项正确;中国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故C项错误;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未被推翻,故D项错误。

3.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下令禁止缠足。

这说明( ) A.近代放足运动具有反封建政治意义B.传教士主张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C.维新人士反对缠足的态度最为坚决D.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答案】D【解析】传教士提倡天足,与反封建政治意义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传教士提出该主张的目的,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维新人士反对缠足态度的地位,故C项错误;废除缠足表明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故D项正确。

2019届高考历史: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届高考历史: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返回
(5)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的交通、 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通讯网络。
(6)近代报刊以丰富的内容,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 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 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 新观念和新模式。
(2)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70 年代,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人民的 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3)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的极 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了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 在发生着变化。
(4)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发生变迁, 由 于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制,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步履维艰。
返回
2.改革开放后(1978 年至今)
(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 设的奋斗目标。 (2)表现:
领域
变化
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 服饰 多样化 。 向_______ 工程 菜篮子 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 _______ ”。目前, 饮食 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住
(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 亥革命后, 中山装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 吃西餐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 中西合璧 的豪宅。
返回
(4)社会习俗:
时期 戊戌变法
变化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__________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_________”,城乡居民的 安居工程 居住条件逐步改善,人民的住房居住舒适,环境优美。

2019年高考历史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年高考历史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1912年的《大公报》记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无足异。

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这表明近代中国( )A.生活方式的变化有明显的政治色彩B.生活方式实现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C.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时尚D.报纸等大众传媒引领社会生活时尚2.[2014课标全国卷Ⅱ,28,4分]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3.[2018辽宁庄河中学、沈阳二十中联考,26]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新市政厅大礼堂内举行。

57对新人结成佳偶。

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新人证婚。

这反映出( )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4.[2018甘肃武威六中测试,2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千克,2002年降至78.5千克,这表明( )A.自然灾害致粮食产量下降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 世纪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中国青年热情地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中国服饰也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社会生活的三次变迁过程1、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为变迁的第一阶段,伴随着西方侵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交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社会生活变迁的突出特征。

2、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为变迁的第二阶段,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单调呆板。

3、改革开放以来为变迁的第三阶段,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

二、社会生活变迁的各个领域(一)服饰1、总体趋势:开始由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方便、平民化转变。

2、3、代表服饰:(1)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2)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

(3)中山装:辛亥革命后由孙中山发明,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后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4)新式旗袍:20世纪20年代后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的日常着装。

(二)饮食1、源特产、风俗习惯息息相关)2、西餐:鸦片战争后传入,随之出现中西餐并行于世的现象。

中西餐在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都存在明显区别。

(三)居住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开始大量出现,租界比较集中。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地区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四)风俗1、结婚:由古代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近代社会的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婚姻。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2、丧葬:近代社会仍以实行传统丧礼为主,但一些城市也出现了新式丧礼。

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社交: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逐渐获得教育权。

(五)交通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主要代步工具。

2018-2019年人民版高中历史一轮专题考点复习巩固提升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8-2019年人民版高中历史一轮专题考点复习巩固提升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近代中国的服饰发生巨大变化。

下图服饰反映的共同特点是( )A.古为今用B.中西合璧C.彻底西化D.去繁就简解析:B 改良旗袍是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袍和在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因此二者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选B项;A、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近代中国没有彻底西化,排除C项。

2.民国政府在初期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自此服装形制已不按职位、身份,而只是按性别、场合的不同加以区分了。

这说明( )A.体现了平等原则B.传统服饰已消失C.中山装已经普及D.完成了服饰统一解析:A 从材料“自此服装形制已不按职位、身份”,可知材料反映了民国政府从服饰上体现了平等原则,故A项正确;民国时期服饰具有新旧并存的特点,传统服饰没有消失,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服饰不按职位、身份,不能表明中山装已经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统一服饰,故D项错误。

3.以下四张照片是近现代中国女性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服饰。

其中属于20世纪50年代女性时尚的着装是( )解析: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图二是改良旗袍,是20世纪20年代之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图四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流行服饰,故A、B、D三项可排除。

图三是20世纪50年代女性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因此正确选项是C。

4. “至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阏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子孙,生理所证,岂得云诬。

至因缠足之故,动作竭蹶,深居简出,教育莫施,世事罔问,遑能独立谋生,共服世务……当此除旧布新之际,此等恶俗,尤其先事革除,以培国本。

2019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二轮资料专项七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图文

2019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二轮资料专项七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图文

衣 装、百姓穿洋衣、洋袜的增

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 1987 年解决了温饱问题,进一
食 店,吃西餐成为时尚,西式糖、 步提高饮食水平,注重吃好,政
烟、酒、饮料为百姓所接受 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西式住宅增加,民国的高官 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政府

显贵建造洋房
还实施“安居工程”
②构筑了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2)互联网 的影响
③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④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
念和新模式。
⑤也存在着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网络
沉迷等负面影响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18讲
本 讲
归纳提醒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
栏 目
(1)广播
①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
本 ②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是 1923 年由英美报商在上海创办的
讲 栏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目 开
③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 1926 年的 哈尔滨 广播无线
关 电台。
④1927 年 3 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⑤1928 年 8 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 全国性 的广播电台。
阶段 2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焕然一新,但受
特征

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

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加深。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18讲
三、近现代物质生活变化的比较
近代
现代
本 讲 栏 目 开

2019(人民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新版最新版

2019(人民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新版最新版

[比较辨析] 报刊、影视、互联网影响的侧重点不同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 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思维导图]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答题术语]
1.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中 和习俗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变。
(5)火车 ①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 浮列车专线。 ②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
[思维导图] 影响近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__大__清__邮__政__局______“ ②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__中__华__邮__政____,邮局邮路扩展。 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__邮__电__部____成立,开创邮政 代。 (2)电报 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 开端。 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
更名为______________。
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兴建 ①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②2008年底,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农村网民规模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催生 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②消极:存在着信任度和安全感较低、沉迷网络等负面影响。
近代 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___旗
表现 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流行___中__山__装_ 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___军__装___和“干部服 ③改革开放以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
2.饮食 (1)中餐:四大菜系。即__鲁__菜____、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中西餐并 3.建筑 (1)传统居室:____四__合__院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近代建筑: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后,京、津等地出现__完__全___欧__化___的新式住宅。

2019年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Word版含解析

2019年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Word版含解析

2019年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9年江苏卷,7,3分)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12,2分)观察下面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和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

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与材料中的短袍窄袖相矛盾,②错误,材料无法得出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③错误,综上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

3.(天津市和平区2019届高三模拟)清末民初有一首《天津竹枝词》描述“白兰地酒胜葡萄,味美香宾(槟)价亦高。

犹忆当年风俗朴,一壶黑小烫烧刀。

”这反映了当时天津A.居民饮食习惯发生根本变化B.西方饮食文化已大众化C.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汇D.饮食文化的民族地域性【答案】C【解析】材料中既有白兰地、香槟,也有烧刀,可见当时中西文化之间发生了碰撞与交汇,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近代中国居民饮食习惯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味美香宾(槟)价亦高”可见西方饮食一般大众消费不起,选项B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强化练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 1.(2016 •4浙江选考,10)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A. 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 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 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 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C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依据图片可看出甲图是婚嫁的一个仪式,从几台大轿的繁琐到乙图简单的婚照 ,体现了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故C 项正确;从图片中无法看到服饰的情况,故A 项错误;两张图片不能说明中国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故B 、D 两项错误。

2. (2016 • 10浙江选考,11)20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 ,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 部分的妇女都缠足”。

促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C.新中国成立D.改革开放A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结合所学 ,促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是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移风易俗的法令,故A 项正确;B 、C D 三项错误。

3•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 :“乾嘉时风尚淳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这反映出当地 ( )A. 思想观念完全西化B. 服饰等级之别消失 C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D “乾嘉”指乾隆嘉庆时期,“咸同”指咸丰同治年间,材料反映了前后两个时期城镇风气转变 较大。

A 项说法过于绝对;B 项说法不符合封建社会实情,C 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始于鸦片战争后 (道 光年间),并且材料不涉及自然经济的问题 ,故排除A 、B 、C 三项。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外国时尚服饰 对当时中国影响较大,旧习俗受到冲击。

4.1902年,清廷颁布劝诫缠足的上谕。

不久 ,“各省之称新学中人者,又到处劝设不缠足会,或撰成 歌词,或编成俚语,闻风兴起,年盛一年”。

这说明( ) A. 官民携手推进移风易俗 B. 废止缠足被各阶层接受C. 缠足与政治态度紧密联系D •社会习俗变迁步履维艰答案:A解析:从“清廷颁布劝诫缠足的上谕”可知这体现了官方的引导,“各省之称新学中人者”体现了民间的行动,故选A 项。

材料只是说成为风潮,并未说明被各阶层接受,故排除B 项。

由材料不能得 出缠足与政治态度紧密联系,故排除C 项。

根据“闻风兴起,年盛一年”,可排除D 项。

5.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 ,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 ,围观者有上千人。

时 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 ,看侬亲手挽郎行。

”这一社会景 象说明( )SB SA. 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 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 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 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故A 项错误;题干只提及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不能推断出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故B 项错误;材料谈及的只是中国一些 城市开始实行新式婚礼,但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传统婚俗依然存在 ,故C 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一批 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故 D 项正确。

6. 近代以来,中国在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工具、邮电通信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下列 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②第一条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 ③合身适体的旗袍开始出现 ④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开始实施 A. ②④③①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④①③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①出现在1877年;②出现在1906年;③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④出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即1912年之后,故C 项正确。

7. 从晚清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害地脉”到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担任全国铁 路督办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 A •封建迷信是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B. 官员的喜好对各行业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C. 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是向机械动力演进 D. 近代交通的进步逐渐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封建迷信是社会进步的阻碍因素之一 ,但不是主要原因, 故A 项错误;官员的喜好对行业发展起到促进或延缓作用 ,但不是决定作用,故B 项错误;交通近代化本来就是向机械动力方向演进 ,但材料仅涉及人们对铁路的态度转变 ,故C 项错误;根据材料“顽 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害地脉’到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 ,说 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变化,故D 项正确。

&(2018 • 10浙江十校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 )1875年,工科给事中陈彝在一道奏折中认定 ,“电线之 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 臣必于孝子之门。

’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 ,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奏折内容 未反映的是( ) A. 电话建设遭强烈抵制 B. 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 C. 宗法理念的根深蒂固D. 封建官员的守旧迷信 A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通信工具的发展。

该奏折只是工科给事中陈彝对“电线之设”的忧虑 ,奏折内容未反映电话建设遭强烈抵制 ,故A 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藉使 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可以得出奏折内容受儒家思想的巨 大影响,故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 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可以得出宗法理念的根深蒂固 ,故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据材料“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可以得出封建 官员的守旧迷信,故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9.1885年6月16日杭州一菜场失火,上海的《申报》当天就接到关于此事的电讯稿 ,第二天就登在SSBS报纸上了。

《申报》的新闻搜集如此快捷主要得益于 ( )A. 铁路运输的发展 B .轮船航运的发展 C.电报等通信发展D.报纸等传媒发展C根据材料中“电讯稿”,可知新闻搜集如此快捷主要得益于通信技术的发展 ,故C 项正确。

A 、B D 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10.(2018 •浙江金华十校高三上期末 )1897年《申报》载:“梨园竞尚时调,闺阁均效时装,甚至握 管文人亦各改头易……有客籍之人谓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不待两三年也,有数月而即变者焉。

”对该材料的解读 ,正确的是( ) A. 上海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B. 上海物质生活变迁速度不断加快 C. 维新思想深刻影响上海消费观念D. 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需求 B本题考查报刊、影视业的发展。

材料强调的是上海物质生活的变迁而非半殖民地化程度 ,故A项错误;材料“时调、时装、改头易、求时新”“不待两三年也,有数月而即变者”反映了上海物质生活变迁速度不断加快,故B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维新思想,故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物质生 活的变化而非报刊的影响,故D 项错误。

11. 报刊是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大众媒介。

观察右图,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 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主要报刊B. 这是了解当时政治经济的第一手资料C. 成为先进中国人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D. 以通俗的语言满足了市民的文化消遣需要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时务报》是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载体 ,故A 、D 两项不符 合题意;报纸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故B 项错误;宣传维新变法的做法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故选C 项。

12. 《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 ,如下 表:由此推断( )A.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 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SBBD. 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D 本题考查报刊对社会的影响。

图表的关键信息是文章的主题 ,都涉及妇女问题,且文章数量逐渐增加,所以D 项正确。

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万国公报》创办最早和言论自由的结论,故排除A 、B 两项。

题干材料也并未涉及清政府的应对措施,故排除C 项。

二、非选择题 13. 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 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今物质 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

且兵争之世 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且垂辫既易污衣 ,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 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 《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 人 通过自觉或不自觉地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 摘编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四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

相比之下 ,中国传统的社 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 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 ,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编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 (1840 —1949)(1) 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 史性目标”的。

(3) 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参考答案:|(1)主张:易服、剪辫。

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 民族尊严。

(2) 变化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

(走向近代化)“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 :发展民族资本 主义;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3) 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认识冲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 ;学习和融 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但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