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发病机理

合集下载

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理

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理

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理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高血糖,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损所致。

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深入探讨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具有重大的意义。

糖尿病的病因多种多样,既有遗传因素的作用,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主要包括家族遗传和基因突变,许多研究表明,患有糖尿病的家族成员更易罹患糖尿病,而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也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则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社会心理因素等,这些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复杂且多元,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个方面。

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不能有效地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胰岛素分泌不足则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或破坏,使得胰岛素分泌量不足以满足机体对葡萄糖代谢的需求。

糖尿病的发病还可能涉及到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糖尿病的分类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等。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具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上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其病因与发病机理复杂且多元。

深入研究和理解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

1. 糖尿病的定义与分类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利用障碍引发的,以高血糖为标志的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糖尿病的存在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睛、肾脏、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1型糖尿病,过去也称之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这类糖尿病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约占所有糖尿病类型的510。

患者的胰腺产生的胰岛素量很少或几乎没有,因此需要依赖外部的胰岛素注射来维持生命。

糖尿病发病机理研究报告

糖尿病发病机理研究报告

糖尿病发病机理研究报告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机理涉及多种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

以下是糖尿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报告:
1. 遗传因素: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家族史和遗传基因有关。

特别是类型2糖尿病,其患病风险与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患病情况密切相关。

目前已鉴定出数十个与糖尿病发生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与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信号转导、糖代谢等相关的通路有关。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肪饮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久坐不动、肥胖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相反,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和身体活动可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3. 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有着重要影响。

吸烟、酗酒、不规律的生活作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理性状,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相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保持充足的睡眠等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4. 其他因素: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药物的使用等也与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例如,慢性炎症反应促使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异常,从而引发糖尿病。

总结起来,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
素的相互作用。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是研究和预防糖尿病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通过控制饮食、保持适度的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发病机理及药物防治(09本)

糖尿病发病机理及药物防治(09本)

二. 1型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病因 & 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 白, 目前认为与免疫、遗传、感染有关。
1 型 糖 尿 病
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柯萨奇) 某些食物、化学制剂
遗传因素
HLAII类基因-DR3和DR4 DQA-52Arg(+) DQB-57Asp(-)
免疫紊乱
胰岛B细胞免疫性损害 GAD、ICA、IAA等(+)
胰岛素分泌与血糖的关系
Breakfast 75 Lunch Insulin Supper
Insulin (µU/mL)
50 25 0 30
Basal insulin
Glucose
Glucose (mg/dL)
20
10 Basal glucose 0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a.m p.m. . Time of Day
笔式胰岛素或胰岛素泵的相对优点 剂量准确 使用和携带方便 注射无痛 可克服患者对注射器的恐惧 患者的依从性好
2、静脉给药 只能用速效胰岛素,主要用于糖尿病 急症的抢救和含糖液体的输注时。 胰岛素易与两价金属离子如钙离子、 镁离子和锌离子等形成复合物,因此 这些物质在输液瓶中不应与胰岛素相 混合。
血糖的平衡及意义
血糖 血
糖 的 来 血液中的葡萄糖称血糖。 其浓度的正常值一般在80~ 120mg/mL
食物中的糖消化、吸收
肝糖元分解
非糖物质转化
升 高 血 糖

血 糖
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 水,并释放能量 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转变成脂肪、非必需氨 基酸

去 向 意 义
降 低 血 糖
血糖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 的能量供应,进而保持人体健康,有着 非常重要的意义。

认识“糖尿病”

认识“糖尿病”

认识“糖尿病”【摘要】大家对“糖尿病”这个词已经是家喻户晓了,那么我们人怎么会得糖尿病呢?它的诊断标准是什么?糖尿病从发病机理上分ⅰ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是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者任意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升,可诊断糖尿病。

【关键词】糖尿病的现状;发病机理;分型;诊断标准现代社会人们对“糖尿病”这个词已经是家喻户晓了,有人形象的说是“富贵病”,那么糖尿病到底是什么,怎么得的?血糖达到多少可以确诊糖尿病,医学上给糖尿病的准确定义是: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对于太抽象了,不好理解,下面我用简单通俗的语言介绍一下糖尿病。

一、糖尿病现状目前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像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逐年增加。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我国目前有糖尿病人数大约1亿多。

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威胁我们的生命。

二、糖尿病发病机理那么,到底什么是糖尿病呢?我们正常人进食后,食物在胃肠道被消化分解后,产生葡萄糖。

经肠道吸收后由血液运送至全是各个脏器,以满足各器官代谢时对。

当然这各脏器也包括胰脏,当高血糖到达胰脏时,会刺激胰脏释放胰岛素。

而胰岛素可帮助葡萄糖进入人体各组织细胞,转变成能量,或者贮存在肝、肌肉以及脂肪细胞中。

在糖尿病病人,胰脏不能产生胰岛素,或者产生的胰岛素不足,或者机体各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发生反应,则葡萄糖就不能被利用,于是人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就会升高。

当血糖水平升高到某一程度,超过肾脏所能回收的极限时,那么过高的葡萄糖一部分便会从尿液中“漏”出,导致尿糖呈现加号,所以称之为糖尿病。

《糖尿病机理》课件

《糖尿病机理》课件

糖尿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 素、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等。
糖尿病的分类
01
02
03
1型糖尿病
多发生在青少年和儿童期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 致,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 。
2型糖尿病
多发生在成年人,由于胰 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导致 ,可以通过饮食、运动和 药物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
发生在妊娠期间,由于孕 妇体内激素变化导致胰岛 素抵抗,需要控制血糖水 平。
3
胰岛素使用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胰岛 素种类和使用方法。
05
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体重
过重或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 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关注腰围
腹部肥胖与糖尿病风险密切相关,定期测量腰围并保持在一个健康 的范围内,对预防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视网膜出血和水肿
视网膜毛细血管破裂可引起视网膜出 血和水肿,严重时可导致视神经萎缩 和失明。
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可引起周围神经轴突萎缩和脱髓鞘改变,导致肢体疼痛、麻木和感觉异 常。
中枢神经病变
高血糖还可引起中枢神经元萎缩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抑 郁和焦虑等精神症状。
04
糖尿病的治疗
常用药物
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其中口服降糖药包括 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等。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定期监测血糖。
胰岛素治疗
1 2
胰岛素治疗原则
对于难以控制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是有效的治 疗方法。
胰岛素种类
包括长效、中效和短效胰岛素,以及类似物和人 胰岛素。

糖尿病的致病机理

糖尿病的致病机理

糖尿病的致病机理文章目录*一、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二、糖尿病前期要不要吃药*三、糖尿病人要谨记的注意事项糖尿病的致病机理1、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饮食习惯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无明显关系,而与食物组成相有关,如精制食品及蔗糖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高。

由流行病学分析,高蛋白饮食与高脂饮食可能是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2、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肥胖主要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肥胖是食物的热量超过机体的需要所致。

过量进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而且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可能诱发糖尿病。

3、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遗传在部分糖尿病人中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例如在双胎中一例发生糖尿病,另一例有50%的机会发病。

如为单卵双胎,则多在同时发病。

据统计,假如父或母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子女发病的危险率约为10-5%,如父母均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子女的发病危险率更高现在多认为部分糖尿病系多基因遗传疾病,不是由某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

4、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精神因素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5、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感染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着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6、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妊娠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要不要吃药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高,被称作“糖尿病前期”或“糖耐量异常”,这样的患者如果放任自流,往往会进展成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到底要不要吃药呢?目前的研究表明,空腹血糖高,会损害全身的微血管,引起视网膜、肾脏、下肢、神经等部位的病变,并且只要把空腹血糖降到7毫摩尔/升以下,就能有效预防。

餐后血糖高则会伤害全身的大血管,特别是心血管。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目前普遍西医认为糖尿病是复合病因所致的综合征,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环境因素、胰岛素拮抗激素等有关。

从中医角度来讲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1、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

阴虚燥热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

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证。

2、素体阴虚。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①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

②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

③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

”④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

3、饮食不节、形体肥胖。

①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

②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

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4、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亦可发生消渴病。

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

温馨提示: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变化,糖尿病正在日趋年轻化,逐渐走入白领阶层,研究表明,30岁左右的糖尿病患病率达到4-5%,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因此白领人群在以后的生活中应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多做运动、少吃零食,病情稳定后更要注重定期检查。

【参考文献:《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年第1期《中国临床康复》2003第18期】原文链接:/tnb/2013/1113/147857.html。

糖尿病什么原因引起的

糖尿病什么原因引起的

糖尿病什么原因引起的糖尿病在现代人中的发病率是相当高的。

人们由于生活习惯等问题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糖尿病一旦是患上,往往治愈的可能性就非常小,需要常年控制自己的饮食,注射胰岛素,维持健康。

那么糖尿病什么原因引起的呢?1、遗传因素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易感性。

但这种遗传性尚需外界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病毒感染等。

2、肥胖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尤其易引发2型糖尿病。

特别是腹型肥胖者。

其机理主要在于肥胖者本身存在着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导致胰岛素作用受阻,引发胰岛素抵抗。

这就需要胰岛β- 细胞分泌和释放更多的胰岛素,从而又引发高胰岛素血症。

如此呈糖代谢紊乱与β- 细胞功能不足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β-细胞功能严重缺陷,引发2型糖尿病。

3、活动不足体力活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降低心血管并发症。

因此体力活动减少已成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4、饮食结构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

肥胖引发2型糖尿病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素食者。

主要与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有关。

所以,饮食要多样化,以保持营养平衡,避免营养过剩。

5、精神神经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精神神经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近年来中外学者所公认的。

因为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心理的压力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

这些激素长期大量的释放,势必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引起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6、病毒感染某些I型糖尿病患者,是在病人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后发病的。

本文详细介绍了引起糖尿病的六大原因。

如果你已经患上了糖尿病,如果你正在疑惑自己到底是怎么患上糖尿病的,那么你可以参考一下本文介绍的这些导致糖尿病的原因,这样的话就可以让你找到糖尿病的病因,之后才去措施积极调整自己的身体。

糖尿病的生化机理是什么

糖尿病的生化机理是什么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长期高于正常水平。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生化过程和调节机制。

本文将详细探讨糖尿病的生化机理,包括胰岛素的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受体异常以及葡萄糖代谢异常等方面。

正文内容:一、胰岛素的功能异常1.胰岛素概述2.胰岛素受体激活与下游信号传导3.胰岛素受体突变与胰岛素抵抗4.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5.胰岛素抵抗的生化机制二、胰岛素抵抗1.胰岛素抵抗的定义与分类2.炎症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3.细胞膜脂质组分与胰岛素抵抗4.肥胖与胰岛素抵抗5.胰岛素抵抗与遗传因素的关系三、胰岛素分泌异常1.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机制2.胰岛素分泌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3.β细胞的功能损伤与胰岛素分泌异常4.胰岛素分泌的细胞内信号调节5.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理生理机制四、胰岛素受体异常1.胰岛素受体缺陷与糖尿病的关系2.胰岛素受体的结构与功能3.胰岛素受体激酶活性与信号传导4.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与糖尿病遗传5.胰岛素受体抑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五、葡萄糖代谢异常1.葡萄糖吸收与转运的生化机制2.葡萄糖酶的功能与调节3.葡萄糖产生与糖尿病的关系4.葡萄糖酶的活性调节与胰岛素的作用5.高血糖与糖尿病的发展关系结论:糖尿病的生化机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胰岛素的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受体异常以及葡萄糖代谢异常等。

深入了解这些生化机制,对于糖尿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糖尿病的生化机理,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科普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科普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科普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糖尿病是一种多发性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其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

同时糖尿病也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我国古代的医学典籍中就对糖尿病的相关症状有着明确的记载。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代谢疾病,其基本的特征是血糖水平比较高,且是由胰岛素的分泌不足导致的,或者是β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当人体内的血糖含量提升时,会出现以下症状,那就是吃得多,饮水量大,并伴随有体重降低的现象,但是大部分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当体检时才会发现体内的血糖含量比较高,这样就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本文对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进行科普。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当人体内的胰岛素不足时,葡萄糖就不能及时被利用,此时患者的血糖就会升高,时间一久就会引起多种病变,如神经病变、心脏病变等,致使一些组织器官出现衰竭和功能减退,并最终导致代谢功能紊乱,当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总人数达到了一亿多人,居世界前列,但是当前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我国糖尿病的诊断率仅仅在35%左右,一些患者不注重身体检查,自己患上糖尿病也不得而知,这就会给糖尿病的诊治带来困难。

二、如何发现早期的糖尿病糖尿病在早期不一定会出现多食多饮和多尿的情况,因此不容易分辨出来,当患者患病时间久了才会出现上述的典型症状,因此在早期要及时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的易患因素比较多,其经常由其他病症的并发症演变而来,例如高血压患者、肥胖患者、高血脂患者都极易患上糖尿病,因此有上述几种疾病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检查。

此外当出现以下的症状表现时,应考虑是否换上了糖尿病,一是经常出现皮肤感染,二是女性出现有异常的分娩史,如流产等,三是男性的性功能出现了问题,四是患者出现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

三、糖尿病患者的类型及症状表现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往往会经历这两个阶段,一是患者已经存在和糖尿病有关的一些病理性的特点,这个时候糖尿病往往在潜伏期,一般不容易察觉,患者体内的糖耐量基本上正常,但是已经有了升高的趋势,接着随着病情蔓延,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此时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已经出现了异常,其即将有高血糖的趋势,此时在空腹时血糖含量异常,且糖耐量也会出现受损。

《糖尿病机理》课件

《糖尿病机理》课件
《糖尿病机理》PPT课件
在这份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糖尿病的机理,包括定义、分类、病理生理 学、诊断治疗、相关并发症、预防和控制。一起来了解这个全球性挑战吧!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异常升高。糖尿病的分类包 括1型、2型和妊娠期糖尿病。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糖尿病的盛行 率不断上升。
2
强调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
预防和控制是减少糖尿病发病率和并发症的关键策略。
3
未来针对糖尿病的研究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糖尿病的机理,我们可以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干预策略。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
正常情况下,糖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胰岛素、葡萄糖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机 制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和组织损伤。
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基于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以预防并发症。治疗方法包 括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 积极锻炼、控制体重和规律体 检。
糖尿病的控制措施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合理用药、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定期检 查并发症。
糖尿病的管理计划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与医生密 切合作,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 计划。
结语
1
糖尿病的严重性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挑战,对个人和社会健康都带来严重影响。中毒
一种严重的代谢紊乱,由于高血糖和胰岛素不足 导致体内产生过多的酮体。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伤,逐渐导致慢性肾功能衰 竭。
糖尿病足
糖尿病引起的神经和血管损伤,导致足部溃疡和 感染。
糖尿病眼病
影响眼睛的各种疾病,包括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

糖尿病的发生机理

糖尿病的发生机理

糖尿病的发生机理
一、糖尿病的发生机理二、糖尿病如何预防三、糖尿病如何治疗
糖尿病的发生机理1、糖尿病的发生机理
糖尿病无论i型或ⅱ型均由遗传因素决定,与感染、肥胖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胰岛素活性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发病。

i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环境因素如病毒或化学毒素作用于i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者,使其胰岛b细胞表面异常地表达hla-dr抗原,导致胰岛b细胞表面自身抗原结构的改变,引起t淋马细胞的自身激活。

ⅱ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病人胰岛素细胞损害轻,甚而增生,所以胰岛素的分泌是正常或升高的,即胰岛素活性的相对不足。

2、糖尿病发生的原因
因胰岛B细胞水平所导致的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基因突变,B细胞合成变异胰岛素,或B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原结构发生变化,不能被蛋白酶水解,均可导致糖尿病。

由血液运送水平而引起的糖尿病发病,主要是因血液中抗胰岛素的物质增加,可引起糖尿病。

受体数量减少或受体与胰岛素亲和力降低等引起胰岛素抵抗、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

最终使B细胞逐渐衰竭,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

3、糖尿病患者的表现
尿量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多尿可不明显。

经常感到口渴而多饮,多饮会进一步加重多尿。

食欲亢进,经常感到饥饿而多食。

体重持续下降,肌体明显消瘦。

可通过对糖尿病的合理治疗,控制体重下降,甚至有所回升。

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糖尿病如。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异常高,这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所致。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复杂且多样,涉及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个因素。

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一些糖尿病类型与特定基因的变异有关。

例如,类型1糖尿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变异有关。

而类型2糖尿病则与多个基因的变异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影响胰岛素分泌和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基因。

二、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是由胰腺的β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在调节血糖水平中起着重要作用。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的作用受阻抗。

对于类型1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是由于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细胞受损所致。

而类型2糖尿病患者则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目标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导致。

三、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的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通过与细胞表面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促进能量代谢。

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下降,导致血糖无法被有效降低。

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肥胖、缺乏运动、高胆固醇、高血压等多个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能够干扰正常的胰岛素信号传递,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四、β细胞功能衰退β细胞是胰岛中分泌胰岛素的主要细胞类型。

在糖尿病发展的过程中,β细胞功能可能逐渐衰退。

在类型2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产生的能力逐渐减弱,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这可能与长期高血糖、胰岛素抵抗以及其他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涉及遗传因素、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抵抗以及β细胞功能衰退等多个因素。

在理解和掌握这些机理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深入探索糖尿病的病因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症,通常与胰岛素的分泌异常或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不足有关。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起着调节血糖水平的关键作用。

当身体无法正常产生或利用胰岛素时,血糖水平会升高,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展。

1. 类型1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类型1糖尿病,也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它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素产生的细胞,破坏了胰岛素的生产能力。

这种攻击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疾病或环境因素引起的。

如此一来,患者就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水平,必须依靠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来管理病情。

2. 类型2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类型2糖尿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见于中年人和老年人。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发生时,身体仍然能够产生胰岛素,但对其作用的反应下降,导致细胞内的葡萄糖无法正常进入细胞,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该机制通常与肥胖、缺乏体育锻炼、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基因等因素有关。

3. 胰岛素阻抗胰岛素阻抗是导致许多类型2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阻抗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肥胖、脂肪酸代谢异常和慢性低级炎症等。

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胰岛素无法有效地将葡萄糖带入细胞内,导致血糖升高。

4.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糖尿病患者的家族背景中,往往存在其他患糖尿病的成员。

一些特定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但同时环境因素也是发病的决定因素之一。

5. 其他因素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展。

这些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水平、缺乏体育锻炼、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肥胖等。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足,从而促进糖尿病的发展。

总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涉及多个因素。

准确判断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糖尿病的管理至关重要。

早期预防、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及积极改善生活方式都可以帮助控制糖尿病,并减少潜在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学特征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学特征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学特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为血糖水平的持续升高。

根据发病机理和病理学特征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一、胰岛素与糖尿病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一种重要激素,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血糖水平。

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血糖水平、食物摄入、神经系统和胰岛细胞自身的调控等。

胰岛素通过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在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帮助下,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二、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复杂多样,主要可分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个方面。

1.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指的是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导致胰岛素在体内的生物学效应减弱。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在2型糖尿病中尤为突出。

胰岛素抵抗通常与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一起出现,这被称为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主要与胰岛素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有关,包括信号分子的表达变化和损伤等。

2.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分泌不足是糖尿病发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这种情况下,胰岛细胞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应对血糖的升高。

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是由于胰岛细胞的数量减少(例如1型糖尿病),也可以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的受损(例如2型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机制包括胰岛素细胞的损伤、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障碍等。

三、糖尿病的病理学特征1. 眼底病变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眼底病变,包括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等。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和神经退行性改变。

白内障则是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的一种眼部病变,其发生机制与高血糖引起的蛋白质糖基化等有关。

2. 肾病变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特征为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和肾小管功能障碍。

高血糖状态下,肾小动脉和肾小球内压增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使蛋白质和红细胞等物质泄漏到尿液中,进而发展为蛋白尿和血尿。

糖尿病的生化机理

糖尿病的生化机理

糖尿病的生化机理
一、糖尿病的生化机理二、糖尿病的原因三、糖尿病降糖的方法
糖尿病的生化机理1、糖尿病的生化机理
二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类别,其发病人群通常是在35岁之后,而且有肥胖的特点和肥胖历史,其主要是长期高热高脂肪食物导致身体内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少,导致的糖尿病,进而形成系列的症状。

由于二型糖尿病比占糖尿病的百分之九十,所以二型糖尿病更要注意防治。

由于糖尿病跟日常生活中生活和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日常生活中要远离高热高脂肪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作息时间规律。

糖尿病病因就是来自于患者平时的不良生活习惯和一些其他因素。

年轻时操劳过度,机能受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未老先衰的人,或肥胖之人,体内堆积过多脂肪,影响心脏、肾脏、肺脏、肝脏和血管障碍,致使胰腺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不足,这种现象都会产生糖尿病的机会。

纵欲过度、手淫过度以致机能受损。

2、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糖尿判断尿糖检查结果时应注意下面几种情况。

尿糖测定结果仅供诊断参考,而确诊糖尿病需依靠血糖测定。

血糖测定血糖的方法常用的有三种:静脉血浆葡萄糖(VPG),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CBG)和静脉全血葡萄糖(VBG)。

其中以前二者最常采用。

以不同方法测得的结果略有差异。

3、糖尿病如何诊断?
诊断标准:目前多数采用1985年WHO提出的暂行
有糖尿病症状,任何时候静脉血浆葡萄糖≥200mg/dl(11.1mmol/L)。

糖尿病发病机理

糖尿病发病机理

糖尿病发病机理WHO1997 年报告1995 年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1.25亿,并预计2025 年将达2.99 亿,而新增加的患者主要集中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糖尿病已成为世界第 5 位死亡主因,并且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吸引了众多的中外学者对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研究。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

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 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 ) 及 2 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 )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

一、1 型糖尿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遗传以及环境因素中病毒、化学物质所致的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w型超敏反应引起),t辅助细胞(Th)分为Th1和Th2两个亚型,分别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因子(cytokine, CK)对Th1/Th2比例的调节作用与IDDM有关。

病毒、化学物质及死亡的B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产生Th1刺激因子(IL-12 ),使Th1占优势,继而IL-2和IFN- 丫,在胰岛局部促进炎性细胞浸润并释放IL-1 B、TNF- a、TNF- B、IFN- 丫及自由基NO、H2O2-、02-,杀伤少量B细胞。

这些B细胞以自身抗原被提呈给Th,产生针对胰岛B细胞的抗体(ICA )、谷氨酸脱羧酶(GAD )抗体、INS自身抗体及酪氨酸磷酸酶抗体等,释放CK,募集更多的炎性细胞,放大B细胞损伤效应,使血浆中的胰岛素(insulin,INS)水平下降,最终导致IDDM。

Th 的激活受MHC- U 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lity complex,MHC)的限制。

B细胞表面已发现有HLA-儿类(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抗原的超表达和单核细胞的浸润,这些都是细胞免疫的表现。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发病机理摘要糖尿病定义糖尿病特征糖尿病分类糖尿病发病机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尿病 (DiabetesMellitus, DM)是目前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认识的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 ,合并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综合征。

主要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和疲乏无力等 ,甚至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 ,易并发心、脑、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进行病变。

世界卫生组织 (WHO)于 1999年将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 4个部分。

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性基因因子的基础上 ,由于饮食、营养、免疫反应和病毒感染等因素作用下而发病 ,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通常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1 Ⅰ 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111 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病因的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具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易感性。

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明 ,其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是肯定的 ,但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 ,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 ,且在外界因素和体内环境的共同作用下 ,糖尿病才会诱发出来。

与Ⅰ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是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基因 , HLA基因位于人类第 6号染色体断臂上 ,共有 HLA2 A、 B、 C、 D (DR、 DQ、 DP) 6个基因位点HLA2 A、 B、 C为Ⅰ 类抗原 ,正常时Ⅰ类抗原基因可在所用有核细胞表面 (包括胰岛素β细胞表面 )表达 ,参与细胞介导免疫。

HLA2 D系列为Ⅱ类抗原 ,正常时只在 B淋巴细胞、激活的 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表面表达 ,胰岛β细胞表面表达与自身免疫发病有关。

研究表明[ 1 ]Ⅰ型糖尿病与DQB2 57位氨基酸是否为门冬氨酸以及 DQA2 52是否为精氨酸有关 , 80%~90%的Ⅰ型糖尿病患者中 DQA2 52位精氨酸(Arg + )和DQB2 57位非门冬氨酸 (ASP2 )有肯定的致病易感作用 , DQA2 DQB S/S2 S基因型 (即 DQB2 52Arg +纯合子和DQB2 57 ASP2 纯合子 )患病相对风险最高 ,但有地理上和种族间差异。

糖尿病的机理

糖尿病的机理

糖尿病的机理:1、艮卦之人的养生保健方案(玉竹与糖尿病)玉竹的降糖效果,并不是因为它滋阴,而是因为它抗震。

曾有医家认为,糖属于土;血糖高犹如土落入水中。

此言确实有理。

正常的人在吃东西后,饮食刚刚下肚,血糖便急剧升高,显然并不是吃下去的食物的问题,而是饮食入胃,胃蠕动加快导致;胃为艮土,是燥土,饮食入胃,胃受震动,也即燥土受震动,部分落入血中,于是血糖立即增高。

正常人饭后两小时胃排空完毕,胃的蠕动减轻,那时血糖便也恢复了常态。

而那时,正是饮食消化之后的营养吸收入血之时。

所以说,胃受震动,是人体血糖高的最根本原因。

人体的胃功能正常之时,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假如胃自身出了问题呢,比如说,胃土过于燥,稍有震动便有土滑落,则人体空腹血糖也高了吧。

玉竹,是固摄艮土而抗震的最佳良药,我便是根据这个道理,从众多的药物之中寻到它的。

其实,黄芪、山药均生于沙土之中,均有固摄艮土之功效,所以也均能降血糖,只是比起玉竹来,降糖的功效还是要差了不少。

玉竹,不仅仅具有降血糖之效。

它能固摄艮土而抗震,所以,最重要的作用是护胃。

2、闲聊糖尿病胃土不固,流失到血里过多,就是糖尿病了。

大家不懂这句话,就想象有一条河吧,河堤是沙土。

沙土流失到河水里过多就是糖尿病。

那么,沙土为什么流失到河里太多呢?那原因就多了,比如说,没有木来固沙,沙容易流失;太阳太毒,烤得沙子太干了,也容易流失;附近在施工,沙子受到的震动多,也容易流失;天上不停地下雨,雨也容易导致沙土流失-----这也说明啊,治疗糖尿病没有固定的方法的,要根据各人的情况分别采取合适的方法治理才行。

-----不过,不管怎么说,糖尿病是胃的问题,而胃出问题又与饮食关系非常大,所以得了糖尿病一定要好好找找原因,看看究竟饮食中出了哪些问题才生病的。

------也因为这糖尿病原因的复杂,所以,自己详细列出得病前的饮食习惯,详细研究这些饮食习惯并尝试改变其实更有希望治疗糖尿病。

3、翻白草治疗糖尿病机理分析翻白草可以治疗因风木无法固沙而引起的糖尿病糖尿病,从发病机理来说,首先是雷山小过,胃底火是中焦的相火,底火不够会君火来补充,君火是震卦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发病机理WHO1997年报告1995年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1.25亿,并预计2025年将达2.99亿,而新增加的患者主要集中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糖尿病已成为世界第5位死亡主因,并且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吸引了众多的中外学者对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研究。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

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及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一、1型糖尿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遗传以及环境因素中病毒、化学物质所致的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Ⅳ型超敏反应引起),t辅助细胞(Th)分为Th1和Th2两个亚型,分别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因子(cytokine,CK)对Th1/Th2比例的调节作用与IDDM有关。

病毒、化学物质及死亡的β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产生Th1刺激因子(IL-12),使Th1占优势,继而IL-2和IFN-γ,在胰岛局部促进炎性细胞浸润并释放IL-1β、TNF-α、TNF-β、IFN-γ及自由基NO、H2O2-、O2-,杀伤少量β细胞。

这些β细胞以自身抗原被提呈给Th,产生针对胰岛β细胞的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INS自身抗体及酪氨酸磷酸酶抗体等,释放CK,募集更多的炎性细胞,放大β细胞损伤效应,使血浆中的胰岛素(insulin,INS)水平下降,最终导致IDDM。

Th的激活受MHC-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lity complex,MHC)的限制。

β细胞表面已发现有HLA-Ⅱ类(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原的超表达和单核细胞的浸润,这些都是细胞免疫的表现。

1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其遗传易感基因十分复杂。

HLA基因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其上有与免疫反应及其调节有关的基因。

其中单倍体型A1、C1、B56、DR4、DQ8有非常高的绝对危险性。

而近50%的遗传危险性可归于HLA基因的近D区Ⅱ类基因(DR、DQ、DP)。

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有HLA-DQ b1链57位非天门冬氨酸(为天门冬氨酸时是保护基因)和HLA-DQ A1链52位精氨酸。

近年来利用PCR(聚合酶链反应)从人类基因组中筛选出一些第二代IDDM易感基因:IDDM2(11p15),IDDM3(15q26),IDDM4(11q13)IDDM5(6q25),IDDM8(6q27),IDDM7(2q31),IDDM11(14q24.3-q31)iDDM13(2q34),IDDM12(2q33上的CTLA4),GCK3(葡萄糖激酶3)位于染色体7p。

另外,胰岛素基因转录起始部位的旁侧区一可变数量串联重复(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VNTR)与IDDM易感性相关,VNTR的Ⅰ类基因含两个与糖尿病相关的等位基因,类为保护基因,Ⅱ类功能不确定。

对IDDM病例研究发现,其T、B淋巴细胞CD95表达减少,认为这种缺陷性表达导致针对胰岛β细胞的反应性T、B淋巴细胞凋亡受阻,而致IDDM。

NO是介导胰岛β细胞凋亡的主要途径,它的损伤效应包括:合成N-亚硝酸盐和过氧化亚硝酸盐、嘌呤和嘧啶的脱氨基以及灭活DNA修复酶和复制酶。

也有学者认为NO是激活了鸟苷酸环化酶,使cGMP 水平升高。

IL-1β和TNF-α等CK以NO途径介导β细胞凋亡,iL-1α、IL-1β和TNF-γ等则通过Fas-Fas1途径,并有协同作用;且有人认为CK对β细胞凋亡与PLA2激活有关。

二、2型糖尿病过去研究,主要与INS分泌缺陷、肝糖(HGO)输出增多和周围胰岛素抵抗(IR)等因素有关,现在研究发现它还与多种基因突变有关。

1. 胰岛β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cose Transporter2,GluT2)在使细胞内外葡萄糖快速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它保证了胰岛β细胞感受葡萄糖刺激、应答分泌INS。

β细胞的葡萄糖敏感性异常与GluT2缺失程度相关联,这种缺失包括GluT2基因突变和翻译错误等。

2. hGO输出提高可能与以下有关:底物利用度降低,肝糖异生关键酶棗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升高(被乙酰CoA激活),而丙酮酸脱氢酶(被乙酰CoA抑制)等活性降低、促进糖异生的激素环境改变。

但与GluT2含量无关。

3. IR的机理十分复杂,大致分为三类:⑴受体前因素:INS基因突变,合成减少或产生异常的INS;INS降解加速;存在外源性或内源性的INS抗体;胰岛素受体(INSR)抗体形成;药物INS拮抗激素过多。

⑵受体水平:INSR合成障碍;细胞内转位障碍,使膜受体减少;亲和力下降;酪氨酸蛋白激酶(PTK)活性降低,使β亚单位自身磷酸化障碍,而使信号传导受阻;降解加速。

⑶受体后缺陷:GluT4的异常,细胞内葡萄糖磷酸化障碍;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障碍或糖原合成酶的活性降低而使糖原减少;游离脂肪酸(FFA)增多,肝糖产生及输出增多;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基因的错义突变引起内脏型肥胖,并进而惹致IR;iRS-1(胰岛素受体基质IRS)作为INS信号通路主要基质。

其基因突变致下游PI-3激酶活性降低而阻断信号通路,但纯合子只发生IR,无糖尿病症状;IRS-2基因突变会使胰岛β细胞的补偿能力大大降低。

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伴有肥胖的NIDDM中(TNF-α及其受体显著增多)为重要因素:抑制GluT4合成;刺激IRS-1丝氨酸磷酸化、抑制其酪氨酸磷酸化而阻断信号通路;通过升高FFA和升糖激素浓度间接介导IR;还可通过阻碍细胞克隆性增殖及P130、P107基因的表达干预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使pPARγ功能受阻,导致IR。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可使IRS-1相关PI-3激酶活性下降,诱发IR。

iR细胞核水平的研究显示:apoC-Ⅲ是调节血浆甘油三脂浓度的重要物质,载脂蛋白C-Ⅲ(apoC-Ⅲ)启动子变异引起单基因水平上的IR。

但INS可下调apoC-Ⅲ基因转录,而起到抑制apoC-Ⅲ过度表达的作用。

只有伴随INS反应序列突变才导致IR。

另外,核蛋白(可能是转录因子)结合到INSR基因启动子上的缺陷,引起球形细胞对INS的抵抗。

其中,对于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是GluT4于翻译前受抑制而含量降低、功能改变或转位障碍;对于肌细胞,葡萄糖摄取和代谢是限速步骤,患者骨骼肌长期暴露于高浓度葡萄糖和INS中,可使GluT4活性降低或转位功能障碍,而导致最大INS刺激的葡萄糖转运能力的降低,但是GluT4及mRNA含量正常。

4. 糖原合成酶(GS)是糖原合成的限速酶,基因定位在19q13.3。

对GS的生化和遗传学研究表明,INS对GS的活化障碍NIDDM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对GS基因多态性与NIDDM群体关联性研究、家系连锁分析及GS基因的分子扫查表明,GS基因与部分种族NIDDM的发病密切相关,GS基因变异提高了人群NIDDM易感性,GS基因突变可能NIDDM 的病因之一。

5. 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基因突变也是2型糖尿病原因之一。

突变产物Ser40 GCG-R 与胰高血糖素(GCG)亲和力较Gly40 gCG-R降低三倍,而使肝糖输出降低,并参与介导INS分泌的下调。

6. 磺脲受体(SUR)为单链跨膜蛋白,有13各跨膜片段,属于ABC蛋白家族。

SUR 内有两个核苷酸结合褶(NBF),其中分别有ATP结合序列,称为WakerA和WakerB基序,两者对于SUR的功能非常重要。

目前认为β细胞KATP至少由两个亚单位组成:①通道蛋白(主要为Kir6.2),赋予KATP内在钾通道活性;②SUR1,调节通道蛋白活性,赋予KATP 的磺脲反应性和ATP敏感性。

SUR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7. 幼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种,已查明有不同的单基因类型,其中包括:肝细胞核因子4-α基因(HNF4-α/MODY1)、葡萄糖激酶基因(GCK/MODY2)和肝细胞核因子1-α基因(HNF1-α/MODY3)等。

另外,还有mtRNA单基因突变的母系遗传伴听力丧失的糖尿病、INS基因突变、INSR 基因突变所致的糖尿病等。

三、特异性糖尿病共有8种,多数临床表现为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其中由单基因突变所致的有:1、胰岛素基因(INS-G)突变性糖尿病iNS-G位于第11号染色体短臂的1区5带(11P1.5),它的突变导致两种临床类型:高胰岛素血症型和高胰岛素原血症型。

变异INS的生物活性低,不能循正常途径代谢,半衰期延长,而血中浓度增高。

我国检出的第一例突变为B25(TTC→TTG)苯丙→亮。

血浆INS水平与靶细胞上INSR数量相关联。

在高胰岛素血症时,INSR数量减少,INS 调节作用增强;若因基因突变INSR缺陷,而不能与INS结合,同时使细胞内合成代谢不能进行,发生INS抵抗,胰岛β细胞代偿性地分泌大量INS,形成高胰岛素血症,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使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导致糖尿病。

2、胰岛素受体基因(INSR-G)突变性糖尿病:iNSR是由2个α亚基和2个β亚基组成的四聚体糖蛋白,α亚基位于细胞膜,富含Cys,可特异识别并结合INS;β亚基穿过质膜,具有胞内近膜区、PTK活性Q区和C端的自身磷酸化位点。

与INS结合后,首先自身酪氨酸磷酸化,然后PTK被激活,继而通过多条信号途径,引起多种生物效应。

iNSR-G位于19P13.2~1.3,其突变多为点突变,少数为拼接错误和缺失,引发INSR功能异常,使之不能介导INS的作用,产生靶细胞对INS的抵抗。

INSR异常的分子机制为:①靶细胞表面INSR的数量减少:INSR的mRNA合成减少,INSR合成及加工过程障碍,向细胞膜转运及插入障碍,内吞椩傺?INSR与INS结合的亲和力降低:如基因突变等。

③iNSR酪氨酸激酶活性降低:主要为β亚基的突变所致。

3、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GluT-G)突变性糖尿病gluT是结构相似功能不同的多基因(GluT1- gluT4)家族,GluT-G的突变影响糖代谢的进行,使胰岛β细胞分泌INS能力降低,肌肉、脂肪和肝脏组织利用葡萄糖的能力降低,外周组织产生INS抵抗而导致糖尿病。

glu-7基因突变可致GluT2表达减少或产生异常GluT2,使胰岛β细胞对循环血糖水平的敏感性下降,INS分泌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