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第五章 国际贸易理论

05 第五章 国际贸易理论
05 第五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五章 国际贸易理论

一、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国际

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国

际贸易可以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分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

贸易,按商品的形态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也可以按生产

国和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与转口贸

易。

16-17世纪盛行的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应当鼓励出口,同时限制进

口。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第一次解释了为什么不受限制

的自由贸易对一个国家是有利的,Smith认为应当由市场机制这

只看不见的手,而不是政府决策来决定一国进口什么商品和出

口什么商品。他的论点还表明对贸易采取的这种自由放任的态

度符合一国的最大利益。在Smith理论的基础上,19世纪英国经

济学家David Ricardo提出相对优势理论,是现代不受限制的自

由贸易论的理论基础。20世纪,两位瑞典经济学家Eli

Heckscher和Bertil Ohlin改进了Ricardo的理论,创立了著名的

Heckscher-Ohlin理论。

1. 贸易利益

①国际贸易为各国的企业家打开了机遇之门,同时也为各国

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②国际贸易能有效利用

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

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③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国

际贸易使每个民族和国家都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一份

机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都在日益增长,一些

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抓住了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

国家的经济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④国际

贸易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使一些国家变

得更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从而富裕起来。

Smith,Ricardo和Heckscher-Ohlin的理论精确地确认了国际贸

易的特定利益。一国生产不了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得到,

绝大多数国际贸易是有利的。另外,他们的理论还解释了为什

么一个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自己可以生产的产品仍能获得

利益。如果一国公民购买某些别国生产的产品,即使这些产品

本国能生产,该国经济仍可获得利益。这种利益产生的原因是

国际贸易允许一国在制造业中实行专业化,专门出口该国能最

有效率生产的产品,而进口在别国能更有效率生产的产品。限

制进口经常对国内生产者有利,而对国内消费者不利。

2. 国际贸易模式

Smith,Ricardo和Heckscher-Ohlin的理论也解释了在世界经济中

观察到的国际贸易模式。

对于不能用Heckscher-Ohlin理论解释的国际贸易模式得到一种

早期反应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Raymond Vernon提出的这一

理论认为,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大多数新产品由发明国生

产和出口,当新产品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后,就开始转到其他

国家生产,该产品甚至最终可能被出口到原发明国。

沿着类似的思路,20世纪8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新贸

易理论。该理论强调,某些情况下一些国家分工生产和出口特

定产品并不是因为要素禀赋的差异,而是因为某些产业世界市

场只能支撑少数企业存在。在这种产业内,首先进入市场的企

业所建立起的一种竞争优势很难被撼动,因此,国家之间的贸

易模式可以部分归因于企业捕捉先入者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

试图解释为什么特定国家能在特定产业取得国际上的成功。除

要素禀赋外,Porter指出国家要素的重要性,以解释为何一国在

生产和出口某特定产品上具有压倒性优势。

3. 贸易理论与政府政策

虽然所有这些理论都赞同国际贸易对一国有利,但人们在向政

府推荐政策方面存在意见分歧。重商主义主张政府采取鼓励出

口并限制进口的措施便是一种不太成熟的观点。Smith,

Ricardo和Heckscher-Ohlin的理论分别为无限制的自由贸易提出

了各自的理由。无限制自由贸易的观点认为进口限制与出口鼓

励都是违背自身利益并浪费资源的。新贸易理论和Porter的国家

竞争优势理论均能解释政府为支持发展某出口导向型产业而采

取一些有限的、有选择的干预措施的理由。

二、重商主义理论

有关国际贸易的第一个理论产生于英国,被称为重商主义。其

主要观点为金银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保持商业活

力的必需品。重商主义的主要原则就是保持贸易顺差以实现一

国的最大利益,即出口超过进口,这样一国就能积累金银,增

加国民财富、声望和权力。

重商主义理论一贯主张政府干预以便达到对外贸易顺差。重商

主义者认为大量贸易不一定是好事,相反,他们建议政策目标

应该是出口最大化而进口最小化。要达到此目的,可通过关税

和配额限制进口,并对出口实行补贴。

然而,由于通货通胀的因素,从长远看没有一个国家能像重商

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可以长期维持贸易收支的顺差和积累金

银。重商主义的缺陷是将贸易看成零和博弈,即一国获利必导

致另一国受损,这就使Smith和Ricardo有条件去证明贸易是正

和博弈,即所有国家都能获利。但重商主义理论并没有消亡,

新重商主义将政治力量等同于经济力量,而经济力量等同于贸

易顺差。*一些人批评许多国家采用了新重商主义策略,同时鼓

励出口和限制进口,如中国。

三、绝对优势理论

Adam Smith认为各国生产不同商品的效率不同,各个国家应该

专门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用它们交换其他国家生产

的商品。Smith的基本论点是一国不应该生产可以较低成本从别

国买到的商品。Smith也证明各国若按绝对优势分工生产,然后

交换,则对各国都有利。

绝对优势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

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国际分工理论,主要内

容为:

①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②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③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

④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绝对优势理论解决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的合理性,但只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

四、比较优势理论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没有解释当一国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具有绝

对优势时可能发生的情况,Ricardo将Smith的理论向前推进了

一步,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

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

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按照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分工生产最有效率的产

品,而从别国购买自己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产品,甚至从别国购买自己能更有效生产的产品,这样做仍然是有意义的。

1. 贸易利得

比较优势理论提供的基本信息是:潜在的世界生产和世界消费在无限制的自由贸易下比在有限制的贸易下数量更大,即使一些国家生产任何产品均为绝对优势,这种情况也可以发生。换句话说,比较优势理论比绝对优势理论更深入地指出,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各参与方均能获得经济效益。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认定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的产品销售市场得以迅速扩张,因而十分强调对外贸易对促进一国增加生产、扩大出口供给的重要作用。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无论一国是否拥有绝对低成本的优势商品,只要存在相互间的比较优势,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就可以使贸易双方都获得贸易利益。

2. 条件与假设

该简单模型包括许多与现实不符的假设:

①模型假设一个简单世界,其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而现实世界中存在许多国家和多种商品;

②模型假设两国之间不存在运输费用;

③模型假设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价格没有差异,不涉及汇率;

④模型假设资源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地流动,从一种商品的生产转到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但现实世界中并非总是如此;

⑤模型假设不变的规模报酬率,但现实世界中专业分工存在递减或递增的规模报酬率,即当一国分工生产某商品时,生产一单位商品需要投入的资源数量可能递增或递减;

⑥模型假设各国有一个固定的资源存量,自由贸易不改变一国利用资源的效率。这种静态假设不考虑一国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也不考虑一国通过自由贸易产生的利用资源效率的变化;

⑦模型假设贸易对一国收入分配没有影响;

⑧模型假设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

⑨模型假设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的变化。

3. Ricardo模型的简单扩大

在上述简单的比较优势模型中放开三个假设并探索其结果。

A. 不能自由流动的资源

资源并不是总能轻易地从一种经济活动转移到另一种经济活动,其间会产生摩擦和使人们受苦。尽管Ricardo的理论预言,自由贸易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其成本,但这对于那些承担这些的人来说只是一种不起作用的安慰。因此,政治上反对自由贸易制度的意见多半来自面临失业危险的人们。

政府通常放慢自由贸易的转变过程,以帮助那些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失去工作的人进行再培训。推行自由贸易制度带来的痛苦是一种暂时现象,而一旦这种转变得以实现,贸易中得到的利益将是巨大而持久的。

B. 报酬递减

简单的比较优势模型建立在分工的固定报酬率的假设基础之上,在固定的规模报酬率下,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资源数量是固定的,不管生产发生在该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的何处。但是,假设规模报酬率递减更加符合现实,如图所示: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是凸的,而不是直线。

假设报酬递减更加符合现实有两个理由。首先,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同质的,当一国试图增加某商品的产量时,很可能逐渐吸引更多的边际资源,这些资源的生产力不如最初使用的资源那么大,结果是增加同样数量产出需要更多的资源。另一个理由是生产不同商品使用资源的比例不同。

报酬点说明一个国家按前面所述的简单Ricardo模型进行分工是不可行的。分工的利益似乎在分工完成前已被报酬递减所耗尽,因而现实世界中大多数国家不专门生产某一产品,而是生产一系列产品。然而,该理论指出,当处于贸易利益超过报酬递减的平衡点之前,分工仍然是值得的。因此,无限制自由贸

易是有利的这一基本结论仍然有效——尽管由于报酬递减,贸易利益可能没有固定规模报酬时那么大。

C. 动态效应和经济增长

简单的比较优势模型假设贸易不改变一国的资源存量或利用这些资源的效率,这个静态假设没考虑贸易发生的动态变化。若放开这个假设,显然,开放一国经济从事对外贸易会产生两种动态利益。

第一,当来自国外的劳动力和资本的供给用于国内生产成为可能时,自由贸易可能增加一国的资源存量。

第二,自由贸易也可提高一国利用其资源的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可能来源于很多因素。

*例如,当贸易扩大了国内企业总的市场规模时,就能得到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通过贸易还可以从国外引进适合国内企业的更好的技术,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土地生产率;另外,开放一国经济、

引入外国竞争可以刺激国内生产商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式。

一国资源存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两方面的动态利益将引起该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PPF)的外移。如图所示,PPF1移到PPF2是自由贸易引起动态利益的结果,由于PPF的外移,国家能比引入自由贸易之前生产更多的商品。该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开放、参与自由贸易不仅可以产生前面已讨论过的静态利益,而且可以产生刺激经济增长的动态利益。

D. Samuelson的批评

Samuelson考察了美国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后会发生什么情况,他的模型指出,在这种自由贸易的情况下,美国消费者购买从中国进口的价格更低的商品,如果动态影响使美国的实际

工资率降低,那么可能无法产生净收益。此外,Samuelson还阐

述了他对于服务工作的转移能力的关注。根据他的说法,当外

国劳动力受过更好的教育后生产率大大提升时,美国中产阶级

的收入就会受到影响,这会降低市场的净工资率,或许足以抵

消国际贸易带来的利益。

虽然如此,Samuelson还是承认自由贸易确实使发达国家获利。

并指出,引入贸易保护措施来防止自由贸易将来可能损害美国

利益,有可能会产生比贸易保护主义者所要防止的更糟的结

果。

一些经济学家很快反驳了Samuelson的忧虑,他们并没有质疑他

的分析,而是表示,实际上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提升

技能水平以达到模型中的情况,这些国家将很快进入报酬递减

的情形。

五、要素禀赋理论

1. Heckscher-Ohlin理论

Ricardo特别强调劳动生产率,并以为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

异构成了比较优势的理论基础。瑞典经济学家Eli Heckscher和

Bertil Ohlin提出,比较优势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引起

的。他们所说的要素禀赋是指一国具有的一些资源如土地、劳

动力和资本的丰裕程度。

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而不同的要素禀赋产生了不同

的要素成本,一种要素越丰富,其成本越低。H-O理论预测一国

将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

要素的产品,从而试图解释我们观察到的世界经济中的国际贸

易模式。与Ricardo的理论一样,H-O理论论证自由贸易是有益

的,而且它们都是以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或成本差别作为

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动力。*要注意的是,要素禀赋差异是相对

的,而不是绝对的。

2. Leontief悖论

运用H-O理论,Leontief假定,由于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是一个

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它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

密集型产品。然而,Leontief发现美国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比

进口的更少。因为这一结果与理论的预言相反,故被称为

Leontief悖论。

对于Leontief悖论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美国在生产新产品或革新

技术产品上具有特别优势,这些产品比那些技术成熟和适合于

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资本密集度可能要低,因此,美国可能出口

很大程度上使用熟练劳动力和创新技术产生的产品,而进口有

利于大量资本生产的产品。

H-O理论的一个关键的假设是技术在各国之间是无差异的,这个

假设跟事实有一定出入。技术上的差异可能导致生产率的差

异,而生产率会推动国际贸易模式的发展。最近的实证研究结

果表明,一旦各国之间技术上的差异被控制,各国的确出口那

些密集使用禀赋丰富的要素生产出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

用禀赋稀缺的要素生产出的产品。换句话说,一旦关于生产率

的技术差异的影响被控制,H-O理论似乎就能获得预言能力。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Raymond Vernon最初提出的。Vernon认

为,很大比例的新产品由美国企业生产并首先在美国出售。显

然,原创企业认为,鉴于推出新产品时存在的固有风险和不确

定性,将生产设备置于接近市场和企业决策中心的地方较佳。

而且,人们对大多数新产品的需求主要依据非价格因素,结果

企业能够对新产品收取相对较高的价格,不必在其他国家寻找

低成本生产场所。

Vernon进一步认为,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

段:

①介绍(引入)期:在一典型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当需求

在美国迅速增长时,其他发达国家的需求仅限于高收入群体,这种起初有限的需求不值得那些国家的企业生产新产品,这就必然导致从美国出口新产品到那些发达国家。

②成长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发达国家对新产品的需求开

始增长,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这些国家的生产者在本国市场生产就开始有利可图了。另外,美国企业也可能在需求日益增长的那些发达国家装配生产设备。这样,其他发达国家的生产开始限制美国出口的潜力。

③成熟期:当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市场成熟时,产品变的更

标准化,价格成为主要的竞争武器。当这种情形发生时,对成本的考虑在竞争过程中起很大的作用,结果一些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的发达国家的生产者这时可能把产品出口到美国。如果成本压力变得更大,生产转移的过程就不会停止。当发展中国家开始获得超过发达国家的生产优势时,美国相对其他发达国家失去竞争优势的周期再次重复。这样,全球生产的地点开始从美国转移到其他发达国

家,然后从其他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贸易模式的趋势转变结果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生产集中于低成本的外国地区时,美国从产品出口国变为产品进口国。

④衰退期:产品进入了淘汰阶段,市场上出现了其他性能更

好、价格更低的新产品,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时成本较高的企业就会由于无利可图而陆续停止生产,该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陆续结束,以致最后完全退出市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对国际贸易模式的一种准确解释,理论清

楚地解释了成熟工业从美国移出进入低成本加工地区的变迁过

程。然而它并非没有弱点,近几年,不断增长的大量新产品同

时从美国、日本和发达欧洲国家传入,全球化生产的引入可能

伴随着全球性分散生产的出现,新产品的部件将主要在要素成

本和技术两方面结合最具优势的地区生产。总之,虽然Vernon

理论在美国占有全球优势时用于解释国际贸易模式可能有效,

但是和现代世界的关联却很有限。

七、国家竞争优势:Porter的钻石理论

Porter认为一国的贸易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的产业创新和

升级的能力,他的论题是一个国家的四大特性形成了当地企业

竞争的环境,这些特性促进或阻碍了竞争优势的建立,这些特

性是:

①要素禀赋——一个国家生产要素的状况,如熟练劳动力或特

定产业内竞争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②需求情况——该产业产品或服务的国内需求特性。

③相关与支持产业——该国是否具有有国际竞争力的供给产业

和相关产业。

④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国家调控企业如何创建、组织、

管理的情况和国内竞争的性质。

这四个特性可构建一个钻石理论模型,当企业处于在该模型最

有利的位置时产业最有可能成功。他还认为钻石理论模型是一

个相互增强的体系,一种特性的作用是依其它特性的状态而定

的。

Porter还认为两个附加变量可以极大影响国家钻石理论模型:机

遇与政府。随机事件,如重大创新,可以重塑产业结构,并为

一个国家的企业提供取代其他企业的机会。政府通过其政策的

选择,可以削弱或增强国家优势。

相关与支持产业

生产要素

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

需求条件

机遇

政府

1. 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是H-O理论的核心,Porter认识到要素的等级,将其划

分为基本要素(如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和人口统计)与

高级要素(如通信基础设施、高级熟练劳动力、研究设备和专

有技术)。他认为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是最有意义的。与自然

赋予的基本要素不同,高级要素是一种通过个人、公司和政府

投资的产品。这样,政府投资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通过改

进人口的总体技术和知识水平,通过促进高等教育机构的高级

研究,提升一个国家的高级要素。

高级要素与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基本要素可能提供

了初始优势,随后又因投资于高级要素而得以增强和扩大;相

反,基本要素不利会导致投资高级要素的压力。

2. 需求情况

Porter强调国内需求在提升竞争优势中起到的作用。企业通常对

与它们关系最密切的客户的需要最敏感。因此,国内需求的特

性在形成国内制品的特点以及对创新与质量产生压力方面特别

重要。Porter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其国内消费者层次高、需求大,

将迫使当地企业满足产品的高质量标准、生产新颖的产品,最

终赢得竞争优势。

3. 相关与支持产业

在相关与支持产业中投资于生产的高级要素可以给该产业带来

连带的好处,帮助它获取较强的国际竞争地位。这一过程的一

个结果是一国的成功产业周围往往有一群相关产业,这样的产

业群之所以重要是由于有价值的知识能够在地理位置接近的产

业群内的企业间流动,这有利于该产业群内的所有企业。当一

个地区内雇员在企业间流动时,当国内产业协会使不同公司的

雇员因定期会议或车间交流集中到一起时,技术流动就发生

了。

4. 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

①各个国家体现了不同的“管理思想体系”的特征,这将有助

于或无助于它们建立国家竞争优势。

②活跃的国内竞争与一个行业内竞争优势的创造和维持之间存

在较强的关联性。活跃的国内竞争给企业造成压力,不得不革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以及投资用于提升高级要素,有助于创造世界级的竞争者。

5. 对Porter理论的评价

Porter主张,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产业内获得国际成功的程度是

要素禀赋、国内需求情况、相关与支持产业和国内竞争力四方

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认为所有四个因素的存在通常要求这个

钻石模型能正面影响竞争绩效。Porter还认为政府能够从正面或

负面影响钻石模型的四个因素中的每一个:要素禀赋会受到补

贴、促进资本市场的政策、有助于教育的政策等的影响;政府

能够通过地方产品标准或法规,控制或影响买方需求来形成国

内需求;政府政策能够通过规定影响相关与支持产业;通过如

资本市场规定、税收政策和反托拉斯法等手段影响企业竞争。

Porter理论还未经受过详细的经验检验。

八、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人们将Dixit-Stiglitz(D-S)

模型称为新贸易理论,它描述的是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

间两难冲突的情况,市场竞争会折中这种两难冲突,达到某种

垄断竞争的均衡,这个均衡在垄断不可避免的约束下能将消费

者的净福利最大化。若可用资源增加,则市场折中这种两难冲

突的余地就增大。所以,一个规模扩大的统一市场,会使生产

率和产品种类同时增加,所有人都有更多机会消费更多样化和

更廉价的产品。这种模型是一个垄断竞争模型,人们将这种源

自规模经济的比较利益称作后天获得的比较利益,可用来解释

经济增长。Smythe称这个模型为外生贸易模型,因为它不能内

生地解释国内贸易向国际贸易的演变。

许多经济学家指出企业达到规模经济的能力与国际贸易有重要的联系。规模经济是指大批产出使单位成本下降。规模经济的成因有很多,包括将固定成本分散到大量产品上的能力,利用专业的人员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大批产品的能力。

新贸易理论有两个重要的观点:第一,贸易可以通过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增加消费品的种类,降低这些商品的平均成本;第

二,一些应该达到规模经济的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占世界总需求的比重较大,这样全球市场就只能容纳数量很少的企业了。

因此,一些产品的世界贸易可能被某些国家主导,这些国家的企业是这些产品市场的第一进入者。

1. 增加产品种类以及降低成本

假设世界上没有贸易,在那些存在规模经济的产业中,一国能够生产的产品种类和产量的规模都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如果国内市场容量较小,可能不允许生产者实现特定产品的规模经济,于是他们可能不会生产这些产品,这样就限制了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的种类。取而代之,它们可能仅生产少量的产品,其单位成本和价格都比规模经济时更高一些。

当单一国家的市场与更大的世界市场相结合,市场规模的扩展源于贸易时,一国的单个企业将能够更好的实现规模经济。根据新贸易理论,这意味着每个国家可能专门生产比没有贸易时范围更小的一系列产品,但是通过从别国购买自己不生产的商品,每个国家都能增加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的种类,同时降低那些商品的成本,这样,即使当各国在资源禀赋或技术方面没有差异时,贸易仍提供了一个互利的机会。

2. 规模经济、第一进入者优势和贸易模式

新贸易理论的第二个主要观点是,世界经济中的贸易模式可能就是规模经济和第一进入者优势的结果。第一进入者优势是指一个产业的早期进入者所具有的经济和战略上的优势:在后来进入者之前抓住规模经济,在低成本结构中获益。新贸易理论认为,对于实现规模经济至关重要,并且可能占据世界总需求一定比例的产品来说,第一进入者可以获得后来者无法得到的成本优势。

3. 贸易与内生增长理论

Rivera,Batiz和罗默的经济一体化增长模式解释了为什么参与经济一体化可能加速一国的经济增长:首先,加入到一体化的

世界市场中的一国居民可以分享一个比其在孤立状态中更大的技术知识基础,因为贸易自身就是有助于技术传播的过程;其次,参与国际竞争可以减少产业研究的过剩;最后,通过扩大潜在消费者基数规模,经济一体化可能提供产业研究的刺激。

罗默强调发展研究是经济刺激的产物,由这一研究与开发所产生的知识必定具有某种程度的排他性,因此,新思想的开发者拥有某种程度的市场力量,有意识地发展研究所取得的知识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其基本机制是:确立专门生产思想的研究部门,研究部门把技术投资加诸当前的知识存量,产生新的知识,新知识会提高生产率,并以零边际成本供给其他使用者。具体地,这种知识以产品设计的形式出现,或用来生产新的中间品进而提高最终产品的产出,或具有溢出效应,提高研究部门的知识存量的积累进而提高研究部门的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都可使经济具有持续增长的能力,即内生技术变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这一模式表明,拥有大量人力资本的国家会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率,而人力资本水平的低下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缓滞的主要根源;庞大的人口并不是产生增长的充分条件,而大规模参与国际贸易和经济一体化则会提高一国的经济增长率。

4. 新贸易理论的应用

新贸易理论表明各国能从贸易中获益,即使它们在资源禀赋和技术方面都没有差异。贸易能使一国专门生产某种产品,获得规模经济并降低生产成本,而从别国购买自己不生产的产品。

通过这种机制,各国消费者能够买到的产品种类就能增加,而那些产品的平均成本和价格会下降,同时,解放的同类资源可用于生产其他的产品和提供其他的服务。

新贸易理论还表明,一个国家可能支配一种商品的出口,仅仅是因为它幸运地拥有一家或更多家最先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

由于它们能够获得规模经济,一个产业的较早进入者可锁定世界市场以阻止后继进入者。先入者从递增报酬中获益的能力形成了一种进入的壁垒。由于有限的全球需求不能支持更多家该行业的企业维持盈利,这种主导地位便进一步加强。

新贸易理论与Heckscher-Ohlin理论不同,后者认为当一国生产某产品密集使用的资源特别丰富,这个国家将支配该产品的出口。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没有差别,规模经济可以增加生产率,这样,新贸易理论指出了获取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

新贸易理论最具争议的一个观点是该理论对政府干预和战略贸

易政策的肯定。新贸易理论者们强调一家企业具有第一进入者

优势是运气、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的作用,也有新贸易理论者指

出政府干预的作用。通过精心而又明智的补贴,政府就能增加

国内企业成为新产业第一进入者的机会,那么主动的贸易政策

有其经济合理性,这与一直在讨论的自由贸易观点不同。此

外,在实践上贸易保护政策所需要的信息是很难满足的,这种

政策还可能引起对手国的报复,并受到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九、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内生了个人的分工、专业化水平及市场一体

化,能解释D-S模型不能解释的企业出现、货币出现、分工演

进、经济组织、结构演化等重要经济现象。由于它能把市场一

体化程度内生,还能解释何以国内贸易扩展为国际贸易,因此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比以往贸易理论模型的解释力要高得多。这

种贸易理论被Smythe称为内生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分工可以避免每个人重复学习每种生

产过程,使学习和训练的投资利用率得到提高。这种分工是以

内生比较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专于不同行业时,专家就会通

过专业化而内生地获得比外行高的生产率。随着交易效率不断

地改进,劳动分工演进会发生,而经济发展、贸易和市场结构

变化现象都是这个演进过程的不同侧面。伴随着分工的演进,

每人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生产率提高、贸易依存度增加、商业

化程度增加、内生比较利益增加、生产集中程度增加、市场一

体化程度增加、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程度增加、贸易品种类及相

关的市场个数增加,而同时自给自足率下降。

十、对管理者的启示

1. 区位影响

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生产活动上具有特定优势。因此,从利润角

度看,一个企业将其生产活动分散到那些按照国际贸易理论生

产最有效率的国家是有意义的。按照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等思

考原则,结果形成一个全球生产活动的网络,不同生产活动在

全球不同地点进行。如果企业不这么做,它可能发现与这样做

的企业相比,自己相对处于竞争劣势。

2. 第一进入者优势

按照新贸易理论,在一种新产品的生产中建立第一进入者优势的企业可以主宰该产品的全球贸易。这一理论对全球市场仅能保证有限数目的企业获得盈利的那些行业来说更为正确,而在较分散的产业,较早进入似乎也是重要的。对单个企业而言,投入大量的金融资源以建立第一进入者或早期进入者优势,即使意味着企业在获得盈利前亏损几年也是值得的——要抢先取得现实需求,获得与产量相关的成本优势,在后来的竞争者涉足之前建立持久的品牌优势,进而建立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3. 国家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也与国际企业有关,因为工商企业是国际贸易舞台上的主要角色,它们生产出口产品、并进口其他国家的产

品。由于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关键性作用,工商企业会对政府贸易政策产生较强的影响。通过游说政府官员,企业可以促进自由贸易或限制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使工商企业懂得促进自由贸易是符合母国最大利益的——虽然对个别企业来说并不总是最有利。许多企业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游说政府开放市场。

Porter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也包含了政策影响。Porter理论认为提升生产的高级要素对企业最有利。游说政府采纳对国家钻石模型的每一个因素有利的政策,也是对企业最为有利的。这

样,按照Porter的说法,工商企业应该鼓动政府增加教育、基础设施和基础研究的投资(因为这些都可以增强高级要素),并且采取鼓励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政策。(因为按照Porter的发

现,这能使企业成为更强的国际竞争者)

课后习题选解:

1. 中国是新重商主义国家吗?重商主义对于中国的意义是什么?答: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为金银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保持商业活力的必需品。重商主义的主要原则就是保持贸易顺差以实现一国的最大利益,即出口超过进口,这样一国就能积累金银,增加国民财富、声望和权力。重商主义理论一贯主张政府干预以便达到对外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者认为大量贸易不一定是好事,相反,他们建议政策目标应该是出口最大化而进口最小化。要达到此目的,可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进口,并对出口实行补贴。重商主义将贸易看成零和博弈。

由此看来,中国并不符合重商主义的特征。中国虽然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但是中国并不认为贸易是零和博弈,也不认为大量贸易不一定是好事。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政策,就是要走出

去,与各个国家交流合作,进行贸易。

就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可以看到,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并建立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正式我国在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所追求的目标。国家发展工业化,建立本国强大的国防体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商主义——保护主义的政策至今仍然有意义。另外,重商主义所奉行的保护国内市场和民族工业的政策,为了货币积累而实行的“少买”政策,为了“富国”而“强兵”的政策取向,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来讲也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由此可见,在我国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的今天,只有充分重视军事力量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重视贸易平衡的问题,从国情出发、从目标出发,保持两者的协调发展,才是长远之计。

2. 自由贸易是公平的吗?

答:贸易理论认为专业化和自由贸易使所有国家都收益。然而,使所有国家都受益并不等同于对所有国家都是公平的。在某些情况下,贸易壁垒可能会使贸易更趋向于公平。尽管一个国家能使产品的生产更有效率,但是限制另一个国家发展工业基地的能力并不是公平的。例如,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尝试建成工业化国家,那么短期逆的贸易壁垒时必要的,等到工业变得有竞争力再取消该贸易壁垒会使两个国家站在更平等的位置上竞争。

3. 阐述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含义、理论基础,并简要评价。

答: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含义: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伴随市场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是新贸易理论的自然结果。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政府通过某种干预手段或维持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某种战略行为,使国际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获取最大限度利益的方向改进。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通过自身的战略性政策行为影响本国和外国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策略选择。在某些市场结构下,政府可能采取不干预或自由贸易政策,此时,不采取任何贸易干预政策的政府所遵循的基本政策理论仍然是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兴于20世纪80年代,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收益递增为理论基础。

①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认识到为培育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仍需要一些社会性的、非市场的要素去支持它。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就是其中之一。其基本框架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贷款一方(金融机

构)对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不完全信息),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部分,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

②规模收益递增理论:规模报酬又称规模经济,是描述在一定

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投入与产出关系的一个概念。规模报酬递增的结构是生产的单位成本下降。规模报酬的成因主要是摊到每一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下降,以及随着规模的扩大,专业化分工更细,劳动生产率提高。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简要评价:

优势:

①作为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被传统

贸易理论忽略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贸易理论更加贴近现实;

②改变了贸易政策选择的思维方式,使政策选择走出了比较优势

的误区;

③创造性探讨了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适当的干预政

策对一国产业发展和贸易发展的积极影响,建立了理论框架;

④对目前的国际分工及贸易格局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不足:

①政策的实施是以他国利益的牺牲为前提,因而势必会招致

贸易对象国的激烈反应乃至报复;

②政策的实施有许多限制性条件,使战略性贸易政策运用的现

实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③信息的不完全有可能导致政府决策的失误,造成资源错置,

效率降低。

4. 试述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是建立在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试图寻求经济稳定增长基础上的贸易保护理论,主要是由凯恩斯本人和一些后凯恩斯主义者们日出的,他们的观点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大衰退以后西方国家经济的要求。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①凯恩斯认为,重商主义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尚未被人们认识到,奖励出口、限制进口是有着重要的科学性的。他指出,一国的总投资由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两部分构成,对外投资的多寡决定于贸易顺差的大小。一国的贸易顺差越大,对外净投资就越多,同时本国的货币供应量也就越多。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助于国内贷款利息的下降,从而刺激私人投资的增加,进而提高有效需求。因此,国际贸易顺差可以从

两个方面促进有效需求的增加:一是一国贸易顺差的增加本身就是本国有效需求水平的提高,进而导致国民收入的提高;二是贸易顺差可直接影响国内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压低国内利息率,刺激国内的私人贷款,增加私人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基于这一点,凯恩斯指出,政府应该关注,进而应干预对外贸易,采取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做法。

②凯恩斯的贸易保护政策不简单等同于重商主义。他指出,这种贸易顺差是不可以无限制地增加下去的。因为当贸易顺差过大时,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就会过多,从而使商品价格过高,影响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国际竞争能力。此外,贸易过度顺差还会使本国的利息率降低,进而引起资本外流,造成本国投资的减少。因此在凯恩斯看来,政府干预、保持贸易顺差不是一个长期目标,而只是在一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倾向下才偶尔使用的手段。

综上所述,凯恩斯认为一国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国内有效需求可能不足,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奖励出口、限制出口是一国总需求政策的一部分。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实质上是其“萧条经济学”原理的一种延伸,是一种“萧条时期的贸易保护理论”。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

贸易术语 1. 我国某出口公司与外商按CIF Landed London 条件出口一批货物,合同规定,商品的数量为500箱,以信用证方式付款,5 月份装运。买方按照合同规定的开证时间将信用证开抵卖方。货物顺利装运完毕后,卖方在信用证规定的交单期内办好了议付手续并收回货款。久,卖方收到买方寄来的货物在伦敦港的卸货费和进口报关费的收据,要求我方按收据金额将款项支付给买方。 问:我方是否需要支付这笔费用?为什么?答:对于在伦敦港的卸货费,应该由我方支付;但是进口报关费,不应由我方支付。因为我某出口公司与外商按CIF Landed London 条件成交,所以支付的运费应该包括卸至伦敦港码头的卸货费。但是CIF 贸易术语项下的进口清关是买方的义务,因此,我方不需支付进口报关费。 2. 我方以FCA 贸易术语从意大利进口布料一批,双方约定最迟的装运期为4月12 日,由于我方业务员的疏忽,导致意大利出口商在4月15日才将货物交给我方指定的承运人。当我方收到货物后,发现部分货物有水渍,据查是因为货交承运人前两天大雨淋湿所致。据此,我方向意大利出口商提出索赔,但遭到拒绝。 问:我方的索赔是否有理?为什么?答:无理。因为FCA 项下,我进口方负责运输,但我方未在合同约定的装运期内派去运输工具,导致卖方无法及时交货,所以在运输工具晚到的时间内发生的损失应该由我进口方承担。 3. 我方与荷兰某客商以CIF 条件成交一笔交易,合同规定以信用证为付款方式。卖方收到买方开来的信用证后,及时办理了装运手续,并制作好一整套结汇单据。在卖方准备到银行办理议付手续时,收到买方来电,得知载货船只在航海运输途中遭遇意外事故,大部分货物受损。据此,买方表示将等到具体货损情况确定以后,才同意银行向卖方支付货款。 问:1)卖方可否及时收回货款,为什么? 2)买方应该如何处理此事? 答:(1)卖方可以及时收回货款。首先,CIF 术语成交属于象征性交货,其特点是卖方凭单交货,买方凭单付款;其次,CIF 术语成交的条件下,卖方在办理了装运后,并制作好单据后,已完成了交货义务且风险也已转移给了买方。 (2)买方应及时与保险公司取得联系,凭保险单及有关的证据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 4. 我方以CFR贸易术语与B国的H公司成交一批消毒碗柜的出口合同,合同规定装运时间 为4月15日前。我方备妥货物,并于4月8日装船完毕。由于遇星期日休息,我公司的业务员未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运通知,导致买方未能及时办理保险手续,而货物在4月8日晚因发生了火灾被火烧毁。 问:货物损失责任由谁承担,为什么?答:货物损失的责任由我方承担。因为,在CFR 术语成交的情况下,租船订舱和办理投保手续分别由卖方和买方办理。因此,卖方在装船完毕后应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运通知以便买方办理投保手续,否则,由此而产生的风险应由卖方承担。本案中,因为我方未及发出装运通知,导致买方未能及时办理投保手续,未能将风险及时转移给保险公司,因风险应由我方承担。 品质 1、买卖合同中的数量条款规定“ 100M/T 5% more or less at seller ' s option”, 则根据《公约》的规定,卖方最多和最少可交多少公吨货物?多交部分如何作价?若双方未约定多交部分如

人大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作业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版)(ZK028C) 第一章导论 1、【164096】(单项选择题)在国际贸易中,由商品进口国和出口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叫做()。 A.总贸易 B.有形贸易 C.直接贸易 D.转口贸易 【答案】D 2、【164097】(单项选择题)在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国之间从事的纯粹的商品交换,不含任何加工成分,这种贸易称为()。 A.一般贸易 B.加工贸易 C.直接贸易 D.转口贸易 【答案】A 3、【164099】(单项选择题)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属于()。 A.转口贸易 B.无形贸易 C.总贸易 D.有形贸易 【答案】B 4、【164102】(单项选择题)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于()。 A.1995年1月1日 B.1993年1月1日 C.1994年1月1日 D.1996年1月1日 【答案】A 5、【164104】(单项选择题)第八轮多边关税及贸易谈判又被称为()。 A.乌拉圭回合 B.东京回合 C.尼克松回合 D.狄龙回合

【答案】A 6、【164124】(单项选择题)某年世界出口货物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货物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货物贸易额为()。 A.0.1万亿美元 B.1.6万亿美元 C.1.7万亿美元 D.3.3万亿美元 【答案】B 7、【164133】(单项选择题)GATT是下列哪个组织的缩写()。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D 8、【164121】(简答题)为什么需要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 【答案】(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仅是根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生效的临时协议,并不是正式生效的国际公约。从传统的法律和组织来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众多国际机构中级别最低的一个,没有自己的组织基础,仅是一个政府间的行政协议。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各缔约方同意临时接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法律义务,这就使一些国家以此为理由,在自己的贸易立法或政策制定中时常偏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义务,削弱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权威性。 (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不能适应国际经贸环境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仅管辖货物贸易,而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还不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贸易自由化的约束。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做出决策时要求所有缔约方“完全协商一致”,只要有一个缔约方不同意解决争端专家小组的仲裁结果,则该解决争端专家小组的报告就不能通过。因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很难在公正、客观基础上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本身的规则对缔约方之间的贸易争端做出裁决。 (5)《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各缔约方在经济贸易利益关系调整过程中妥协的产物,是一个“软法律文件”。 9、【164106】(多项选择题)下面属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有()。 A.关税 B.配额 C.许可证 D.海关估价 E.政府采购 【答案】A,B,C,D,E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综述 摘要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于经典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下展开,主要关注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对一国贸易均衡与福利水平的影响、要素流动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收益。这些研究在不断接近生产要素流动的现实,但是却依然没有研究要素流动本身,对于要素流动的规律与收益特别是要素流动收益的国际差异缺乏系统分析。 关键词:国际贸易;要素流动;收益;述评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在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研究中有两条路径:第一,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框架下,第二是探讨跨国公司投资在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中的动机和规律。对于后者,已经阐述了关于跨国投资理论的文献。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世界经济的本质特征已经从以往的商品流动向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转变。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及要素禀赋等理论)并不能对多要素跨国流动并再组合的情况给出满意的解释。本文重点介绍相关研究的第一条路径,主要是在生产要素国际扩张理论框架下,综合生产要素流动中的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和相应的评论。 一、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观点 (一)经济学中的要素流动观点 经济学一般认为生产要素完全流动,流动范围仅限于一个经济体,且没有流动障碍的一般假设。正如新的制度经济与信息经济学指出的,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往往导致的因素不能在资源分配中不能有效地在有效分配基础上实现基础,但有些理论还指出,流动性障碍的因素:同一行业或不同行业的劳动经济学在搜索和匹配理论中的全流程也认为,劳动力市场不像传统的劳动力供需经济学假设在信息完整,无摩擦的市场环境下,通过调整工资可以清除劳动力市场,他们指出,就业和工人面临着一定的“搜索成本”,这种成本来自异质性,信息不对称和交通费用。显然,这些理论认为,甚至在国内一级,生产要素的流动也有障碍。 (二)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基于要素国内流动但跨国不流动的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基于对跨境非流动性的分析。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单一因素

《国际贸易学》考试试题

《国际贸易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价格转移:指的是跨国公司为了达到减少税收的目的,借助不同辖区的税收体系,通过公司内部的不同部门,如母公司与子公司或海外两个子公司之间的定价,将资源在不同辖区的子公司之间转移。由于定价的灵活性,公司在实施价格转移战略时通常将因缴纳税收入由高税率国家转移到低税率国家;将较高的成本支出由低税国家转向高税国家。为防财税流失,不少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立法禁止或限制移转定价的交易,将其列为逃税行为。 2. 贸易转移: 指一国产品遭到另一国的贸易保障措施后转而大量向其他国家出口。是指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这是在一体化过程中应予以注意的情况。 3. S-S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假设一国只生产两种商品,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的提高会增加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那种要素的收入,同时减少 ( 按两种商品情况 ) ,另一产生产要素的收入。开展贸易后,会使出口行业(价格上升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使进口竞争行业(价格下跌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 4. 外汇倾销:是指一国政府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手段来达到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能力和扩大出口的目的。这是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国外市场的一种特殊手段。 5. "两反两保":为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两反一保”为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简称,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用于维护公平贸易,依法保护国内产业的一种法律制度。特别保障措施与保障措施相比较,主要体现在实施对象的选择性、实施要件下降、磋商优先性减弱、实施程序简单、实施期限延长、出口限制更严、贸易补偿缺乏、丧失了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等方面。 二、简述题(每题8分,共40分) 1. 简述要素禀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1)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价格的绝对差异。(2)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3)成本的绝对差异主要是由于:第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第二、不同产生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4)国际贸易的流向应该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到劳动力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去;资本丰富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相对缺乏的国家去。 2.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 “产业内”的产品虽然在功能上可以相互替代,但仍存在差异。 2. 生产存在“规模经济”,相对单一的生产可以降低成本。因此通过分工生产相对单一的产品,再通过贸易实现市场上产品的多样性。 3. 收入接近的国家之间需求更加相似,出现在其市场上的产品更加类似,他们之间更具备进行产业内分工和贸易的可能性。 1、产品差别 2、规模经济 3、消费者偏好差别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精选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精选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精选 一、我国某出口公司向英国出口一批大豆,合同规定:“水份最高为14%,杂质不超过2.5%。”在成交前,该出口公司曾向买方寄过样品,订约后该出口公司又电告买方成交货物与样品相似,当货物运至英国后买方提出货物与样品不符,并出示了当地检验机构的检验证书,证明货物的品质比样品低7%,但未提出品质不符合合同的品质规定。买方以此要求该出口公司赔偿其15000英磅的损失。请问该出口公司是否该赔?本案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我某出口公司与德国一家公司签定出口一批农产品的合同。其中品质规格为:水分最高15%,杂质不超过3%,交货品质以中国商检局品质检验为最后依据。但在成交前我方公司曾向对方寄送过样品,合同签定后又电告对方,确认成交货物与样品相似。货物装运前由中国商检局品质检验签发品质规格合格证书。货物运抵德国后,该外国公司提出:虽然有检验证书,但货物品质比样品差,卖方有责任交付与样品一致的货物,因此要求每吨减价6英磅。

我公司以合同中并未规定凭样交货为由不同意 减价。于是,德国公司请该国某检验公司检验,出具了所交货物平均品质比样品差7%的检验证明,并据此提出索赔要求。我方不服,提出该产品系农产品,不可能做到与样品完全相符,但不至于低7%。由于我方留存的样品遗失,无法证明,最终只好赔付一笔品质差价。试对本案例进行评析? 三、1997年10月,香港某商行向内地一企业按FOB条件订购5000吨铸铁井盖,合同总金额为305万美元(约人民币2534.5万元)。货物由买方提供图样进行生产。该合同品质条款规定:铸件表面应光洁;铸件不得有裂纹、气孔、砂眼、缩孔、夹渣和其他铸造缺陷。合同规定(1):订约后10天内卖方须向买方预付约人民币25万元的“反保证金”,交第一批货物后5天内退还保证金。合同规定(2):货物装运前,卖方应通知买方前往产地抽样检验,并签署质量合格确认书;若质量不符合同要求,买方有权拒收货物;不经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单方面终止合同,否则由终止合同的一方承担全部经济损失。试对本案例进行评析?

国际贸易精品课程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精品课程参考文献 第一章导论 [1] 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宪、韦金鸾、应诚敏、陈晨.国际贸易.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3]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向先.国际贸易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陈同仇.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998. [6]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孙丽云.国际贸易(第三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8]刘诚.国际贸易.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9]李国华.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 [9]许雄奇、张宗益、康季军.财政赤字与贸易收支不平衡:来自中国经济的经验数据(1978~2003).世界经济.2006年第2期.41-50. [10]姚利民.发展中国家双顺差与经济持续增长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18-21. [11]刘力.客观认识目前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国际贸易.2005年第7期.23-27. [12]沈利生.如何正确评估外贸依存度-对“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实证分析”一文的看法.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106-117. [13]徐婧.我国贸易顺差变动的规模和结构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9期.63-69. [14]汪占熬.新古典模型视角下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商业时代.2007年第27期.29-62. [15]李明武.正确恩师贸易差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132-133. [16]黄华峰.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实证分析.研究与探索.第28卷总第115期.100-102. [17]邹宏元、王晓东.中美经常项目收支的比较分析.金融与经济.2007年第10期.28-31.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克鲁格曼(美).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布阿吉尔贝尔.布阿吉尔贝尔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柏拉图.理想国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4]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解体及资产阶级的兴起、封建社会历史译文集.三联书店.1955. [5]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9]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现代文库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罗塞.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2]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3]张荐华、施本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4]胡凤英.国际经贸理论、政策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5]张向先,朱捷.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8. [16]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南开16秋学期《国际经济学(尔雅)》在线作业

17春南开16秋学期《国际经济学(尔雅)》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35 道试题,共70 分。) 1. 按照比较利益理论发展国际贸易易于引起经济结构失衡称作 A. 凯恩斯陷阱 B. 流动性陷阱 C. 荷兰病 D. 比较利益陷阱 正确答案: 2. 李嘉图是在哪位经济学家的鼓励下写出自己的经济学著作,并一举成名的 A. 马克思 B. 亚当·斯密 C. 詹姆斯·穆勒 D. 凯恩斯 正确答案: 3. 根据谁的一般均衡理论,只要国际市场均衡了,国内市场一般就均衡了。 A. 米德 B. 萨缪尔森 C. 斯蒂格利茨 D. 马歇尔 正确答案: 4.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B. 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 C.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D. 国与国之间的金融关系 正确答案: 5. 下列哪个不是调节国际收支的方法。 A. 外汇管制 B. 弹性调节法 C. 关税壁垒 D. 货币法 正确答案: 6. 在对最终产品征收进口关税的名义税率不变时,对进口原料和中间产品征收的关税税率越低,该名义关税税率的保护作用就()。 A. 越小 B. 不变 C. 越大

D. 不确定 正确答案: 7. 一个国家实施关税的根本目的是()。 A. 增加财政收入 B. 保护国内幼稚产业 C. 损害国外企业利益 D. 调节产业结构 正确答案: 8. 当前,商品的国际价格更加贴近于()国家。 A. 发达 B. 发展中 C. 贫穷 D. 封闭 正确答案: 9. 哪个经济学家通过贸易模型论证了贸易可以达到双赢。 A. 克鲁格曼 B. 李嘉图 C. 亚当斯密 D. 凯恩斯 正确答案: 10. 1994年乌拉圭贸易回合达成协议,2005年之后取消()的进口配额。 A. 金融产业 B. 汽车行业 C. 航空行业 D. 纺织品 正确答案: 11. FDI指的是()。 A. 劳动力投资 B. 技术投资 C. 间接资本投资 D. 直接资本投资 正确答案: 12. 弹性调节法是一种()的分析方法。 A. 一般均衡 B. 规范 C. 局部均衡 D. 实证 正确答案: 13. 经济学的语言越高级,就是越() A. 实践化 B. 逻辑化 C. 数学化 D. 法制化 正确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模拟试卷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5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号填在横线空白处) 1. 总贸易体系是指以一国的 C 作为统计界限。 A. 货物进出口 B. 服务进出口 C. 国境 D. 关境 2. 实物商品的进出口称为 D 。 A.过境贸易 B.转口贸易 C.无形贸易 D.有形贸易 3. 根据《INCOTERMS2000》的规定,采用FOB或CIF术语成交,货物在海运途中损坏灭失的风险 B 。 A. 均由卖方承担 B. 均由买方承担 C. 前者由卖方承担,后者由买方承担 D. 前者由买方承担,后者由卖方承担 4. 一般来说,按CIF Landed条件成交,买卖双方的风险划分界限为 B 。 A. 货物交给承运人 B. 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 C. 货物在目的港卸货 D. 货物到达目的港 5. 国际贸易术语中“成本加保险费加运费”的英文缩写字母是 B 。 A. CIP B. CIF C. CPT D. FAS 6. 按照《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解释,采用CIF条件成交,货物装船时从吊钩脱落掉入海里造成的损失由 A 。 A.卖方负担 B.买方负担 C.承运人负担 D.买卖双方共同负担 7. 成都出口到莫斯科一批机床,中方办理出关手续,俄方办理进关手续,价格中包含成都至莫斯科的运费和保险费,适用的贸易术语为 D 。 A. CFR莫斯科 B. FOB成都 C. CPT莫斯科

D. CIP莫斯科 8. 7.在交货地点上,《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中对C的解释与《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对FOB的解释基本相同。 A. FOB Under Tackle B. FOB C. FOB Vessel D. FOB Liner Terms 9. FOB术语的运费支付方式是B。 A. 预付运费 B. 到付运费 C. 第三地支付 D. 比例运费 10. 如果合同中规定包括平舱费、理舱费在内的装船费用由支付运费一方负担,这是 B 。 A.CIF船底交货 B.FOB班轮条件 C.FOB包括平舱 D.CIF班轮条件 11. 代理人一般以 B 的名义从事业务活动。 A. 自己 B. 委托人 C. 第三者 D. 以上都不是 12. B 是指以物易物,即货物出口的一方在进口某一价值货物的同时,向对方提供等值的出口货物,通常不涉及到第三方。 A. 补偿贸易 B. 易货贸易 C. 抵消贸易 D. 互购贸易 13. 进料加工是指 D 进口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辅助材料(简称料件)加工成品或半成品后销往国外的一种贸易方式。 A. 国外客户购买后提供给有关经营单位 B. 可由国外客户购买后提供也可由我国有关经营单位用外汇购买 C. 我国加工单位用外汇购买 D. 我国有关经营单位用外汇购买 14. 拍卖的特点是 B 。 A. 卖主之间的竞争 B. 买主之间的竞争 C. 主与卖主之间的竞争 D. 拍卖行与拍卖行之间的竞争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74689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 1.我方出口苹果酒一批,国外开来信用证上货物的名称为:“Apple Wine”,于是为了单证一致,所有单据上均用了“Apple Wine”,不料货到国外后被海关扣留罚款,因该批酒的内外包装上均写的是“Cider”字样,结果外商要求我方赔偿其罚款损失——问我方对此有无责任? (1)我方对此承担一定的责任。按照有关的法律和惯例,对成交商品的描述是构成商品说明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买卖双方交接货物的一项基本依据,它关系到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若卖方交付的货物不符合约定的品名或说明,买方有权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直至拒收货物或撤销合同。本案例中的“Cider”一词既有苹果酒也有苹果汁的意思,因此货到目的港后海关以货物与品名不符,对该货物扣留罚款我方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2)在贸易实践中如果出现此种情况,我方应在收到信用证后要求改证,即对信用证中的品名进行修改,这样既可以做到单证一致,收款有保障,同时又避免了实际货物与单据上的商品品名不符,从而遭受海关扣留罚款的不利损失。 2. “凤凰”自行车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在90年代初,“凤凰”自行车参加了意大利米兰的国际自行车展览会。展览会上,与国外五颜六色、灵巧轻便、多档变速的自行车放在一起,显得品种单调、款式陈旧。尽管最后“凤凰”自行车只卖到欧美名牌自行车价格的1/10,可仍无人问津。 请分析,“凤凰”为何飞不起来呢? 3. 我某出口公司有一批言明为降价品的罐头,英商看货后订货。但货到英国3个月后,发现罐头变质,英商要求退货。问:我方是否应该满足英商的退货要求? 分析:我方不应退货,因为该笔交易是看货买卖,我方只需保证所交货物为买方看货时确定的商品。 4.我方某外贸公司向某外国公司出口一批货物,双方在签订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商品的规格、等级等品质标准。我方业务员在合同签订后,又给对方寄了一个样品。后我方货物运抵对方时,外方认为我方售给的商品只符合合同的品质标准,而与样品不符,要求我方赔偿。请问我方是否承担赔偿? 5.我方一进出口公司和日本一公司签定了大米出口合同,价格条款为:US$275 per ton FOB Shanghai。问:若目标市场行情看涨,我方可能陷入何种纠纷? 在贸易价格条款中不用ton,一般用“公吨”。

4新国际贸易贸易理论

第四章新国际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 2、产业内贸易 3、规模经济 4、规模报酬递增 5、外部规模经济 6、内部规模经济 7、规模经济理论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不同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2、产业内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同一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3、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显著改进或生产成本的大幅节约,它是规模报酬递增结果的货币表现。 4、规模报酬递增,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个企业的产出水平的更大幅度的提高。 5、外部规模经济,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经济概念,它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单个厂商由于相关产业内的生产相同产品的其他企业的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或生产效率的提高。 6、内部规模经济,也称垄断竞争,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经济学家张伯伦首先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即指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于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或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7、规模经济理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部门内贸易替代部门间贸易成为主导性的贸易形式时,贸易理论家为探讨部门内贸易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贸易理论。该理论的研究方式决定与贸易收益判定这类基本贸易问题。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发表于1966年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提出,试图对如下现象进行解释,即作为技术创新产品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均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里创造发明的,而且随着产品标准程度的提高,该产品的生产于出口逐渐由原发明国转向其他国家。 二判断题 1、印度软件生产与出口业集中在班加罗尔的现象可用内部经济来解释。 2、当规模经济发生在行业水平而非单个企业水平时,这种规模经济被称为内部经济。 3、汽车换汽车的贸易被称为产业内贸易。 4、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5、部门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依存于国家间经济结构的相似性。 6、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可以降低出口国消费者可利用的价格。 7、在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中,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8、迈耶在比较优势动态模型中指出,“比较优势梯子”最下端是一种创造的比较优势。 9、产业间贸易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利用规模经济。 10、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创新产品的技术已扩散到国外,创新国要面临国外的竞争。 11、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的市场结构。 12、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需求滞后的长度主要取决于两国的收入水平差距和市场容量差距,差距越小长度越短。 13、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技术差距也是国家间开展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贸易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技术差距的长短。 14、中国的丝苗米与日本的电子宠物之间的交换称之为产业间贸易。 1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首先成功推出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产品将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16、内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二.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对 5、对 6、对 7、对 8、错 9、错10、错 11、对12、对13、错14、对15、错16、对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1、《WTO与中国对外贸易》 作者:王平、钱雪峰 内容:是从WTO 与中国外贸这一角度出发, 系统完整地阐述了WTO 与中国外贸发展的关系, 首先系统阐述了WTO 的产生极其规则;然后深刻分析了在中国加入WTO 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外贸存在的问题、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指出中国外贸只有摆脱传统条件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性”, 及时进行政策和战略调整, 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贸易对话,才能在新的约束条件下获得健康发展。 2、《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 作者:顾卫平 内容:在第一篇中首先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变数与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挑战;然后具体分析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与中国经济的战略性关系;并全面分析了石油经济、跨国公司、国际恐怖主义与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关系。在第二篇中,首先讨论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 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并真正成为WTO 中负责任、有影响力的贸易强国;然后着重讨论分析和展望了发展中的中美贸易,指出中美未来经贸关系的基本共同点是互利与合作, 以务实态度逐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 也是一种重要的保证 3、《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 作者:傅钧文 内容: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对各自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依存度,分析指出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第一,贸易伙伴集中;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应对这种风险的对策: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第六,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第七,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第八,增加 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第九,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等。 4、《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作者:陈柳钦、张谊浩 内容:在回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贸易理论、现代经济学的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 学等理论中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汇总了国内关于中国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granger,sims,geweke和hsiao等非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多变量因果性检验模型的扩展和检验。最后结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引入外资、政府开支、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耗多种变量后,外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反而有所加强。 5、《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实证》 作者:盛斌、廖明忠 内容:就是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并尝试着从总量和产业两个层次上测算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潜力,尤其是制造品的出口潜力;进而分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教程文件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 析

1.某进出口公司欲进口包装机一批,对方发盘的内容为:“兹可供普通包装机200台,每台500美元CIF青岛,6至7月份装运,限本月21日复到我方有效。”我方收到对方发盘后,在发盘规定的有效期内复电:“你方发盘接受,请内用泡沫,外加木条包装。” 问:我方的接受是否可使合同成立?为什么? 答:我方的接受可使合同成立。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受盘人对货物的价格、付款、品质、数量、交货时间与地点、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赔偿责任范围或解决争端的办法等条件提出的添加或更改,均视作实质性变更发盘条件。受盘人在接受中的添加或更改,如果在实质上变更了发盘条件,就构成了对原发盘的拒绝,其法律后果是否定了原发盘,原发盘即告失效,原发盘人就不再受其约束。本案我方在接受通知中,表示对包装条件的添加,并不构成实质性变更发盘条件,不属于还盘性质,除非发盘人在合理的时间内及时地表示不同意受盘人的添加,否则,该接受仍具有接受的效力。因此,我方的接受可使合同成立。 2.我某公司按FCA条件进口一批化工原料,合同中规定由卖方代办运输事项。结果在装运期满时,国外卖方来函通知,无法租到船,不能按期交货。因此我公司向国内生产厂家支付了10万元违约金,问:对我公司的这10万元损失,可否向国外的卖方索赔? 答:不能,FCA条件下卖方可以代替买方按通常条件定立运输契约,但费用和风险要由买方承担。 3.我某公司向国外某客户出口榨油大豆一批,合同中规定大豆的具体规格为含水分14%,含油量18%,含杂质1%。国外客户收到货物不久,我方便收到对方来电称:我方的货物品质与合同规定相差较远,具体规格为含水分18%,含油量10%,含杂质4%,并要求我方合同金额40%的损害赔偿。问:对方的索赔要求是否合理?合同中就这一类商品的品质条款应如何规定为宜? 答:对方的要求是合理的。因为我方交货的品质不符合合同的规定,理应给予对方一定金额的损害赔偿,但是否为合同金额的40%,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合同中就这一类较难掌握交货品质的出口商品的品质条款,应采用规定品质公差或品质机动幅度的方法,来避免因交货品质难以掌握给我方交货带来的困难。 4.北京某公司出口2000公吨大豆,国外来证规定:不允许分批装运。结果我方在规定的期限内分别在大连,上海各装1000公吨于同一航次的同一船只上,提单上也注明了不同的装货港和不同的装船日期,试问:我方做法是否违约?银行能否议付? 答:我方并不违约,银行可以议付。题干中表明,本次货物在两个不同装运港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编辑]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编辑]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编辑]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摘要:新新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的最新理论前沿,其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企业的贸易和投资等国际化路径选择,以及外包和一体化等全球化组织生产选择。国际化路径选择部分以Melitz(2003)为基础,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全球组织生产选择部分以Antras(2003)为基础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本文按照这两个分支系统介绍和梳理了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文献,对各个模型及其扩展做了介绍,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关键字: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企业内生边界 正文 1 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新贸易理论”自1985年被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研究长期未能有大的突破,而在2003年,哈佛大学的梅里兹(Melitz, 2003)在著名的Econometrica 杂志发表了“贸易对行业内重新配置和总行业生产率的影响”一文,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也被称为“梅里兹模型”),终于打破了国际贸易研究的长期成绩,“新新贸易理论”也应运而生。 新新贸易理论,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企业同质假定,将异质性纳入对企业的微观分析分析框架中,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对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贸易量给予了足够的解释,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热点。 2 梅里兹异质性企业模型及其扩展模型 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或工厂)生产率、专用性技术、产品质量以及工人技能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当前对这种差异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自由化对产业内壁结构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上。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在那些影响等问题。 2.1 梅里兹模型 Melitz(2003)建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Krugman (1980) 的贸易模型和Hpenhayn (1992) 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用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禅意和出口决策行为。Melitz认为,存在异质性企业的垄断竞争贸易格局中,贸易自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再分配,进而可以提高真个经济的生产力水平,具体而言,Melitz(2003)模型假定存在两个对等的国家:两国均有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要素L,同时存在贸易成本和沉没成本,根据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企业将分化为三种不同类型,即X型企业(Export Firms)、D型企业(Domestic Firms)和N型企业(Non-products)。其中,X型企业的生产率最高,其将同时在国内市场销售并出口国际市场;D型企业的生产率居中,其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而N 型企业因其生产率低,成本过高而被淘汰出市场。 Melitz(2003)模型考虑了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发展下的动态效应,即效率最高的X型企业通过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断进行技术、产品和企业组织的创新,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带来的是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利润的增长以及工人工资的增长,同时也导致生产要素和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案例分析4-1】 我某公司向德国出口某冷冻商品1500箱,合同规定1~5月按合同等量装运,每月300箱,凭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付款。客户按时开来信用证,我方1~3月份交货正常,顺利结汇,但在4月份时,由于船期延误,拖迟到5月6日才装运出口,而海运提单则倒签为4月30日,并送银行议付,议付行也未发现问题。后在5月10日,我公司又同船装运300箱运往目得地,开具得提单为5月10日。进口商取单时发现问题,拒绝收货、(当然开证行也拒付) 问:我方得失误在哪里?进口商为何拒收货物并拒付? 答:1。我方得失误: (1)拖延交货期、 (2)将5月6日装运出口得货物装船日期倒签为4月30日,这就是违法行为、 (3)最严重得错误就是5月10日将信用证中规定分月等量装运得货物装在5月6日得同一船上,这个错误无疑告诉对方4月30日得提单就是倒签得。再者,将分批装运得货物装在同一只船上,从根本上违背了信用证关于分批装运得规定。 2、进口商拒收货物得理由: (1)卖方倒签提单得行为成立,这就是一种侵权行为。 (2)对5月10日装运得货物,虽然5月装运就是按信用证规定得数量装运,但进口商以前批(4月份)应装得货物未按时装运为由可判决5月10日所装货物也无效。因为UCP600第32条规定:如信用证规定在指定得时间段内分期支款或分期发运,任何一期未按信用证规定期限支取或发运时,信用证对该期及以后各期均告失效。 因此,买方有权拒收货物、 【案例分析5-1】 进出口商签订一批生丝合同,订价为USD18万D/A30天远期交单,而托收指示中交单方式改为D/P即期。进口商声称,出口方货物迟发1个月一时无法销售处理,市场行情跌落,因此她要求降价为USD16万,交单方式应按合同D/A 30 days after sight。经代收行向托收行去电后,出口方最终同意,货物降价为USD16万,但交单方式仍为D/P sight, 进口商接受了这一条件指示银行按降价后得金额付出。可就是,几天后进口方匆匆找到银行总经理,称单据上所描述得货物为生丝(silk),而实际上收到得就是棉花(cotton)。因此,进口商强烈要求银行退款。作为代收行您认为应该怎么办? 答:代收行款项付出后一般就是不能行使追索权得。本案中,付款人可以根据商务合同对卖方向法院提出起诉。但如果在款项付出之前,或在付出后托收行还未解付,且付款人已完整地退回包括提单在内得所有单据得情况下,代收行可以考虑立即止付并向托收行述明止付理由,但代收行并不对款项能否追回负任何责任。 【案例分析5—6】 有一份信用证为可撤销信用证,金额为10万美元,允许分批装运及分批付款。出口方已凭此信用证装运5万美元得货物,议付银行在议付5万美元后得第二天收到开证行撤销信用证得电报通知。试问:开证行对业已议付得5万美元有无拒付得权利? 答:开证行对业已议付得5万美元没有拒付得权利。 可撤销信用证就是指开证行开出信用证后,不必征得收一份或有关当事人得同意,有权随时撤销或修改得信用证。根据UCP600得规定,开证行对其指定或授权得其她银行在接到撤销或修改通知前,已经根据表面上符合信用证得单据所进行得付款、承兑或议付,仍予以承认并负责偿付。 本案中,议付银行就是在议付了5万美元后才收到开证行得撤销信用证得通知,所以开证行应该进行偿付、 【案例分析5-7】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现状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现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思想中已包含对外贸易的内容(色诺芬《经济论》,主张鼓励外国人来希腊从事贸易活动,使雅典成为国际商业中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关注国际交换中的“正当价格”)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

重农学派。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新兴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的经济学流派.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依托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新框架,将贸易的起因归结为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对贸易的原因给出了新的解释思路,使贸易理论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规模报酬递增,是一种内生动态优势模型,是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统一的模型,是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统一的模型,能够整合各种贸易理论,是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也趋于完整,当前,国际贸易的现状是国际贸易总额不断上升,贸易分工也由水平化与垂直化不断发展,分工不断细化。货物贸易依旧是处于领先位置,但服务贸易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贸易也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各国不断组建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