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甘肃近年重大考古新发现
甘肃近年重大考古新发现作者:严存义赵剑飞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1期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沉淀了无数璀璨瑰丽的文化珍宝,堪称中国文物的宝库。
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甘肃省共发现野外不可移动文物13284处,其中古遗址8594处、古墓葬1919处、古建筑1187处、石窟寺337处、石刻750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43处,其他文物122处。
甘肃全省馆藏文物42.93万余件(组)件,一级文物3240件(组)。
其中以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遗址墓地、长城遗址、简牍、石窟遗址和汉代到宋金时代的城址数量最多,保存也较为完好。
近年来,甘肃省文物部门加大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力度,开展了一大批专题科研性和区域性文物考古发掘项目,在中华文明探源、早期秦文化和史前文化考古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特别是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三个考古发掘项目荣获“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极大地丰富了甘肃省考古学内涵,巩固了甘肃文物大省的地位。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以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
20世纪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2006年,甘肃省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当年调查、钻探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
通过调查与钻探,发现城址一座、夯土建筑基址26处、中小型墓葬400余座以及较丰富的文化层堆积。
后期主要发掘了21号建筑基址、祭祀遗迹和少量小型墓葬。
其中,祭祀遗迹包括乐器坑和人祭坑两部分,乐器坑内的木质钟架(仅存朽痕)旁依次排列3件青铜镈、3件铜虎(附于镈)、8件甬钟,镈和甬钟各附带有一件青铜挂钩。
青铜镈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舞部及镈体部以蟠龙纹为主要装饰;四出扉棱为透空的纠结龙纹,造型华美;鼓部素面,有铭文20余字,内容甚为重要。
大堡子以乐器坑为代表的祭祀遗迹是在该遗址遭大规模群体性盗掘后幸存下来的,对于被盗秦公大墓墓主身份的确认以及早期秦人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铜器铸造工艺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
礼县大堡子山出土垂鳞纹秦公铜鼎的保护修复
礼县大堡子山出土垂鳞纹秦公铜鼎的保护修复卢燕玲【摘要】由于墓葬环境及出土后保存环境因素的影响,使青铜文物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表面大多积满了各种类型的腐蚀产物,出土时多已破损或变形,有的甚至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为了及时实施科学的保护修复措施,以免再次发生损坏,针对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垂鳞纹秦公铜鼎的损坏状况,进行了取样检测分析、表面清理、粘接、修复复原、缓蚀和表面封护等保护修复技术处理,处理后器型完整,纹饰清晰,色泽协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Because of the tomb environment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fter excavation, the bronze relics are subject to varying degrees of damage. The surfaces of many bronze relics are usually covered with various types of corrosion products. Many of them are already damaged or deformed when excavated, and some are even fragmented and beyond recognition. A scientific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lan is needed to avoid further damage. A damaged bronze ding with a hanging squama design was excavacted from Dabuzhishan ( Mountain Dabuzi, Lixian ( Li country) of Gansu province. Sample analysis, surface cleaning, restoration of cementation, inhibition and surface sealing protection were carried out. After treatment, the object became a complete piece which have a clear decora- tive design and balanced color, and achieved the desired result.【期刊名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年(卷),期】2012(024)002【总页数】7页(P95-101)【关键词】礼县大堡子山;垂鳞纹秦公铜鼎;保护修复【作者】卢燕玲【作者单位】深圳博物馆,广东深圳518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54.3;G264.30 引言礼县位于甘肃天水西南部,是秦国的发祥地。
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2006年十大考古发现(以时代为序)经过对24个入围项目的最终评选,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月8日在京揭晓。
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自1990年由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17届,产生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极大地推进了考古学科的发展、考古知识的普及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一年一度备受业内外关注的知名品牌。
1、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时代:旧石器时代发掘单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富源县文物管理所发掘领队:吉学平简介:该遗址位于云南东部富源县大河乡茨托村海拔1743米的癞石山上,是个总长约35米的洞穴。
2006年的发掘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共获得石制品1400余件,动物化石150余件,人牙化化石1枚。
该遗址遗迹现象非常丰富,有人工垫石地面、火塘等。
该遗址发现的人工垫石地面为西南地区首次发现。
该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既有本地区文化的传统特点,又有典型的欧洲莫斯特文化和勒瓦娄哇技术特点,是莫斯特文化在我国南方的首次集中出现。
大河遗址文化层的年代为4.4万年至3.6万年,它的发现表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发生于中国南方的时间早于中国北方。
这或许意味着不同的交流路线。
专家点评:该遗址的各种迹象比较全面,既有人工遗迹,也发现石器有新的特点,加上有人牙,在发掘过程中还十分注意保护。
2、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发掘单位: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市博物馆发掘领队:李海荣简介:该遗址是一处典型的沙丘遗址。
出土的遗存有新石器时代和商时期的,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最为重要。
根据碳十四测定的数据,该遗址应距今7000―6000年。
对它的考古研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距今6000年前后至近7000年间考古学文化的分期、断代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标尺。
另外,距今7000年的遗物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的、有准确测年的人类最早的遗物,这些遗物为探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古文化之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读《山东金文集成》
读《山东金文集成》(首发)商艳涛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内容提要:《山东金文集成》是新出的一部金文著录,书中存在以下问题:1、释文方面:文字误释、漏释、衍文;应释未释;文字隶定不确;用字体例不一;释文错乱;释文中符号使用混乱;2、器物定名不当、同铭异名;3、说明文字中字数统计有误;有些合文、重文未予说明;对应《集成》出处有误、遗漏《集成》出处。
此外,在收器范围、器物排列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还有部分器物漏收的情况。
关键词:《山东金文集成》存在问题释文定名遗漏出处排列不当由山东博物馆编辑、齐鲁书社2007年出版的《山东金文集成》(以下简称《山金》)一书,是山东地区金文集成性著作。
该书收集材料广泛,共收录山东地区出土及传世的商至汉代的青铜器拓本及摹本1021幅,材料来源遍及历代金石著录、文物考古杂志及山东各地博物馆藏品,在编排上,以器为纲,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排列,对于每件铭文拓片,详列所在器名、时代、尺寸、字数、出土时间、地点、流传经过、现收藏地、拓片来源、备注、释文、发表刊物名称及期数,传世品则表明出处,该书的出版为研究山东金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但是,书中在释文、器物定名、排列顺序以及说明文字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今不揣谫陋,试说如下。
一、释文《山金》一书对于所收拓片都作了相应的释文,这为不熟悉古文字材料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有很大帮助,但是书中释文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有如下几方面:㈠误释、漏释、衍释释文中存在的误释多是由于字形相近引起的,也有的遵从旧说,未能吸收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如:1、金文氒(厥)作、又(有)作、父作、乃作、及作、人作,由于这些字形体相近,书中常常误释,尤其集中出现在上册叔夷编钟、叔夷编鎛及曶鼎释文中,如58页叔夷编钟一释文“虔卹乃尸事”、60页叔夷编钟二及82页叔夷编鎛“雩乃行师”、“慎中乃罚”、66页叔夷编钟五“败乃灵师”之“乃”与156页曶鼎释文“卑(原书误作“畏”)复乃丝束”、“卑(原书误作“畏”)处乃邑”之“乃”、“事及小子”、“匡眔及臣”之“及”、275页臣残簋铭“父臣”之“父”均为“氒(厥)”字之误(乃、厥误释的例子很常见,如《文物》2008年第11期新近公布的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出土的秦子鎛铭文之“厥”发掘简报中也误释为了“乃”);156页曶鼎释文“用致(原书误为“到”)丝(兹)及”之“及”、“乃五夫”之“乃”俱为“人”字之误;“乃及乃”为“求乃人”之误;64页叔夷编钟四“有其先旧”之“有”当释为“及”;138页召父鼎释文之“又(有)”从字形、文义看,当为“父”字之误。
关于鸱鸟型金饰片与秦人文化的一些探讨
关于鸱鸟型金饰片与秦人文化的一些探讨作者:孔令欣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9期摘要:2017年11月,作者在北京国家博物馆的“近藏集萃”特展中得见一组瑰丽的黄金饰品:来自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的鸱鸮形马胄饰。
而同年10月,作者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竟发现一对几乎与北京展览中完全相同的黄金饰片,名称被标注为鸱鸟型金饰片。
这两组形制完全一致的金饰片为什么会分隔千里,以不同的名称展露于大众视野之中?秦人又为什么会选择鸱鸮(猫头鹰)作为马胄饰的形状呢?作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探究。
关键词: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鸱鸟形;金饰片;马胄饰2017年11月的一次偶然机会下,笔者在北京国家博物馆的“近藏集萃”特展中得见一组瑰丽的黄金饰品:来自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的鸱鸮形马胄饰(图1)。
而同年10月,笔者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竟发现一对几乎与北京展览中完全相同的黄金饰片(图2)名称被标注为鸱鸟型金饰片。
这两组形制完全一致的金饰片为什么会分隔千里,以不同的名称展露于大众视野之中?秦人又为什么会选择鸱鸮(猫头鹰)作为马胄饰的形状呢?1 共同的“故乡”在甘肃与北京两组相同金饰片的来源标注上,均注明出土地为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秦墓。
经了解,大堡子山秦墓位于甘肃省礼县永兴乡,20世纪90年代,该地曾是盗墓者猖獗活动的集中地带。
形势最为严峻时,附近村落数千村民曾大量不间断地对位于大堡子山的秦遗址及墓群进行盗掘。
疯狂的盗挖活动给这两座春秋时期的秦国墓地带来了极大损害,大量文物经黑市进入民间收藏者手中,更有甚者经过走私流入国外。
199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礼县大堡子山秦墓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同年,学者韩伟在法国访问期间,第一次接触到了外国收藏家克里斯蒂安·戴迪安手中的一批来自大堡子山秦墓的金箔饰片。
法国收藏家展示出的两型鸱鸟型金饰片分为Ⅰ型与Ⅱ型两种,每种各有四件。
这两型鸱鸟型金饰片规格相似,皆高52厘米,宽32厘米,为自然金制金箔裁剪而成,钩喙、长目、长尾、曲爪,通身饰变形窃曲纹(一说为重环纹、勾云纹、羽状纹),一面经打磨而光滑发亮,另一面则较为粗糙黯淡,边缘一周有钉孔以便于将其系于他物。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身份之谜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身份之谜秦公大墓的地形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堡子山附近的农民在挖土方时挖掘出了几块古生物化石。
这些古生物化石,被认为是“龙骨”,于是当地人为了挖龙骨卖钱,纷纷在大堡子山盗挖。
1993年春,根据马建营的回忆,他在就餐时,就听到邻桌在私下议论在大堡子山发现大墓,墓地全是金玉满地。
这个大墓就是秦公大墓。
盗挖人只拿走金银玉等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物品,对于陶器等文物置之不理。
因此可以确认,在1993年,礼县大堡子山的两座秦公大墓已经被盗挖人发现并大肆挖掘。
其猖獗情形:盗挖分子甚至在山上摆起小卖部做生意,盗挖人之间为争夺地盘而发生械斗。
1994年在文物局和公安局的介入下,大堡子山的盗挖行为才被遏制下去。
这两座基本被盗挖一空的秦公大墓,因为没有足够的文物证据,致使专家学者无法找到它的主人,成为秦国历史的一个谜团。
2011年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节目播出了纪录片《寻秦》,介绍了这两座秦公大墓的发现过程。
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是谁的?各个专家都没有统一的说法。
秦仲、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秦宁公等五位秦国君主成为了热门候选人。
2016年大堡子山祭祀坑中发现有“秦子”文字的铜镜后,秦静公也被列入为候选人。
哥伦比亚大学的李峰根据已经出土的文物,认为这两座秦公大墓属于秦庄公和秦襄公父子的。
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的调查发现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严重盗挖。
1994年3月到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被盗挖的大墓进行调查和挖掘。
两座秦公大墓呈现南北排列的中字型。
两墓之间距离40米。
其中M2在南,全长88米;M3在北,全长115米。
两种大墓的南边发现有两座陪葬的车马坑。
根据被抓的盗挖人员的现场指认确定: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秦公鼎和秦公簋出土于北边的M3大墓。
2004年到2006年,甘肃省文物局联合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五个考古单位共同进行了对西汉水流域古代遗址的系统性调查,发现了和类似大堡子山遗址类似的“周秦”文化遗址40多座,分布在西汉水两岸。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介绍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介绍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有趣的地方,它叫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
大堡子山在甘肃省礼县呢。
那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地方,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世界。
那里有好多好多的故事。
在大堡子山的地下,藏着很多古老的墓葬。
这些墓葬就像是一个个小房子,只不过是给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住的。
这些人是谁呢?他们是先秦时期的人哦。
想象一下,那是离我们超级遥远的时代,人们穿着和我们不一样的衣服,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大堡子山遗址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
比如说有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可不得了,它们有的像大罐子,有的像小酒杯,还有的像弯弯的号角。
这些青铜器上面刻着好多奇怪的花纹,就像神秘的符号。
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有个小朋友去参观大堡子山遗址,他看到一个很大的青铜鼎,那个鼎上的花纹看起来像一只只飞翔的小鸟。
他就一直在想,这些小鸟是不是在告诉人们什么秘密呢?还有啊,在墓群里能看到很多的陶器。
这些陶器有的是圆圆的罐子,有的是扁扁的盘子。
它们的颜色虽然不像我们现在的瓷器那么鲜艳,但是有一种古朴的美。
就好像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周围的景色也很美。
山上有很多的树,风一吹,树叶沙沙沙地响,就像在给古老的遗址唱歌。
山上的草啊,长得很茂盛,绿油油的。
春天的时候,还会开出很多五颜六色的小花。
这些小花就像给大堡子山穿上了一件漂亮的花衣服。
这里可不仅仅是一个有漂亮东西的地方,它对我们了解古代的历史可重要啦。
从这些墓葬里发现的东西,能让我们知道以前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他们吃什么呀?用什么工具呀?是不是很有趣呢?而且啊,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就像一个时光隧道的入口。
当我们走进这个地方,就好像走进了先秦时期的世界。
我们可以想象那时候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耕种、打猎、制作东西。
他们的孩子在山上跑来跑去,就像我们现在在田野里玩耍一样。
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看看。
去感受一下那里的神秘气息,去听听那些古老的故事,去看看那些神奇的青铜器和陶器。
甘肃礼县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述论
甘肃礼县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述论作者:白红琴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6期[摘要]礼县是秦人发祥地,西汉水流域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大秦帝国建国的初创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本文对礼县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的具体调察、发掘及研究情况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甘肃礼县;秦文化;鸾亭山遗址;西山遗址;大堡子山遗址[中图分类号]K8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079-02礼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境内有较多的古代文化遗存,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代石刻、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共220多处。
其中古遗址类和古墓葬类共140处,多位于西汉水及其支流沿岸,这其中又以周秦文化最为显著。
“礼县是秦人的发祥地和摇篮”,已成为史学界的共识,西汉水流域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大秦帝国建国的初创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200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联合成立了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组,这是继中国夏、商断代考古工程后的又一个重大考古项目。
礼县为其首要调查、发掘目标。
项目组成立后,联合考古队即对礼县西汉水流域的新时器时代至汉代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鸾亭山遗址、西山遗址、大堡子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和研究,基本建立了西汉水流域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较为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初步摸清了该流域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分布与性质。
一、调查工作联合考古队对西汉水干流东起天水市秦城区天水乡、西至礼县江口乡的地段以及四条主要支流流域进行了全面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礼县西汉水上游及其支流漾水、红河、燕子河流域的调查,共发现自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各类遗址98处,新发现70余处。
调查表明,这一地区史前文化开始的年代距今8000年左右,并且具有比较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
一些以史前考古学文化为主的遗址,面积往往在20万平方米以上,内涵丰富。
墓葬遗址发掘耐人寻味:考古被盗墓推着走(图)
墓葬遗址发掘耐人寻味:考古被盗墓推着走(图)墓葬遗址发掘耐人寻味:考古被盗墓推着走(图)开个玩笑等级:狐法王送礼物发消息楼主张家川战国墓葬一号墓坑内出土的铜马车。
先秦西垂陵区就埋藏在礼县大堡子山中这些日子,甘肃省文物部门正酝酿将张家川战国墓葬和埋葬秦始皇先祖的礼县大堡子山西垂陵区,联合申报今年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西垂陵区的发现并非考古界的业绩,而是缘于十分猖獗的盗墓黑风。
”甘肃省考古所考古部主任祝中熹说。
无独有偶,张家川战国墓葬的亮相也起因于盗墓。
屡遭群体性盗挖盗墓者狂吃文物“盛宴”12月10日,甘肃张家川战国中后期大型古墓已发掘了3个多月。
这一古墓先后出土了金、银、铜、铁、骨、陶等殉葬器物逾500件,绿松石、玛瑙和琉璃等文物多达800余件。
在两座墓坑里还发现了10辆与众不同的二轮马车,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古墓的发掘要追溯到8月4日。
当天凌晨2时许,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源村一村民纠集本县城和清水县的3名男子,来到自家的责任田里开始盗掘古墓。
就在他们“挑灯夜战”时,接到报案的张家川县公安局民警来到现场,将3名盗墓贼当场抓获。
这使国内罕见的张家川战国墓葬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据了解,张家川战国墓地被犯罪分子觊觎已久,近两年来屡遭盗掘。
除已发掘的3个墓坑外,当地仍有大量未被发掘的墓葬。
这些墓葬地处偏僻且海拔较高,交通不便,时下已进入霜冻期,解决今冬明春的保护事项迫在眉睫,需要武警部队或公安人员强力看护。
桃园村及周边墓葬的清理时时处于别有企图者的监视之下……这种情况并不是没有先例。
上世纪80年代末,盗墓风在礼县大堡子山西垂陵区愈刮愈烈,到1993年达到高潮。
当时,全县36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56个村的人参与其中,最多时一次出动300人,以至于山坡上赫然出现了餐饮摊位。
大堡子山西垂陵区埋葬着秦始皇的先祖,具有重要文物价值。
在盗挖中,珍贵的礼乐石磬被当场砸成碎块,带有精美图案纹饰的金器被当场以每克85元的价格卖掉,许多器物已流向海外市场。
《文物》2011年第5期--礼县出土秦国早期铜器及祭祀遗址论纲_李峰
1994年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发现以来,有关这两座大墓的墓主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从秦仲到宪公的五代国君被提了出来,作为候选人。
2006年大堡子山上建筑遗址和祭祀坑中“秦子”铜器发现以后,更有静公加入这个行列,也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笔者曾根据2000年以前发表的资料,提出大堡子山两座大墓应属秦庄公和秦襄公的基本看法[1]。
这10年间有更多的原可能出自两座大墓的资料被发表,而在大堡子山遗址的考古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因此,对这一问题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
一大堡子山秦公铜器的分组到目前为止,可能出自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青铜容器和乐器其已见器形或铭文拓本、照片者大约有22件之多(表一)。
1996年上海博物馆秦公六器发表时,李朝远先生已经指出这些铜器上的“秦”字分为从臼(如鼎3:)和不从臼(鼎2:)两种,认为后者实是开了春秋战国秦系文字中“秦”字的先河[2]。
随后,王辉先生撰文指出有从臼之秦字的铜器(如上博鼎3、4;簋1、2)较早,为秦襄公器,而无臼字者(鼎1、2;壶1、2)较晚,应为文公器[3]。
2002年李朝远先生发表秦公(其上秦字无臼)时则认为,鉴于其书体与上博的秦公簋2(秦字有臼)接近,很难说从臼和不从臼的秦字孰早孰晚[4]。
在《西周的灭亡》中我提出了四项理由,认为上博的四件鼎明显属于不同的两套器物。
从器形上讲,我认为鼎3、4的年代要稍早于鼎1和2[5]。
这里,我们要提出来重点讨论的是金文中字形和文辞的特殊配合关系,它可以为我们研究秦公铜器提供一个新思路。
在表一中所列的22篇铭文(包括甘博鼎2和3,虽未见拓本,但情况清楚)中,有7篇铭文中所用的是有臼的,包括上博的鼎3、4和簋1、2,以及范季融先生所藏3件鼎(1~3)。
其余15篇均用没有臼的字。
我们可以看到,凡是用字的铭文其用字虽可能因器类略有不同,书体也可能有变化,但均有“宝”字,句式为“秦公作宝××”。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第一章总论 (1)第一节项目概况 (1)第二节编制依据 (1)第三节研究范围 (2)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4)第一节项目背景 (4)第二节文物价值评估 (8)第三节项目建设必要性 (11)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17)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 (17)第二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24)第一节建设目标 (24)第二节建设规模及内容 (24)第五章建设方案 (28)第一节指导思想 (28)第二节建设原则 (29)第三节建设风貌 (31)第四节技术工艺 (31)第六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影响分析 (33)第一节编制依据 (33)第二节环境保护建议 (33)第三节节能措施 (38)第七章消防与劳动安全卫生 (40)第一节消防措施 (40)第二节劳动安全卫生措施 (43)第八章招标方式 (48)第九章组织机构及项目管理 (50)第一节机构设臵 (50)第二节项目管理 (50)第三节项目工程设计管理 (50)第四节建设项目合同与管理 (51)第五节建设项目质量管理 (54)第十章项目实施时间安排 (57)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58)第一节估算依据 (58)第二节投资估算 (59)第三节资金筹措 (60)第十二章效益评价 (61)第一节社会效益评价 (61)第二节生态效益评价 (62)第三节经济效益评价 (63)第十三章结论和建议 (66)第一节结论 (66)第二节建议 (66)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第一节项目概况项目名称: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建设地点: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大堡子山项目建设单位:礼县文物局建设规模与内容:(详见第四章第二节建设规模与内容)项目实施进度安排:(详见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有项目的建设资金总计3923.1万元。
其中资金的60%来源于国债资金,剩余40%地方自筹。
秦子镈的器主和时代-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秦子镈的器主和时代方建军天津音乐学院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早期秦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在距1994年清理的M2中字型大墓仅20余米,发现一处未被盗扰的祭祀遗迹——“乐器坑”,出有秦子镈3件,编钟8件,编磬10件,铜虎3件(附于镈),以及钟、镈钩和钟、磬架残迹等1。
最近,王辉先生将秦子镈的铭文公诸于世2,为有关研究提供了条件。
2008年春,我带领研究生房堃和侯川同学,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和礼县博物馆,考察礼县大堡子山和圆顶山两处遗址出土的秦国乐器,承当地考古学者白坚、贾建威和王刚等先生热情帮助,我们对出土乐器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测音。
本文仅对秦子镈的器主和时代试加讨论,不妥之处,恳予指正。
3件秦子镈的形制和纹饰相同,大小有别(图版8、9)。
镈的体制为椭方形,两栾中部外鼓。
舞中央有一圆孔,体两侧和中部有四个对称的棱脊,由连体而透空的蟠龙组成。
舞饰变形夔纹,体饰夔龙纹,体上、下各有一组双弦纹,中间夹以阴线三角云纹和菱形短枚,组成两条围带。
鼓部素面。
最大的一件镈,鼓部略靠右侧有铭文六行,自右至左竖排,共28字(含重文2),依原行款写下:秦子作宝和钟,以其三镈,厥音(雍)。
秦子畯(峻)(命)在位,眉寿万年无疆。
“秦子作宝和钟”,表明器主即秦子。
“秦”字省臼,但字的下半有三“禾”,而不是常见的双“禾”,是其特色。
镈的自名多称“钟”,如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秦公镈,传出礼县大堡子山,鼓部铭文为“秦公作铸囗囗钟”3。
又如陕西宝鸡太公庙出土的秦武公镈,其自名为“和钟”4。
“以其三镈”,“以其”即“及其”。
“三镈”即指出土的3件编镈,这是迄今所见自名为镈的最早一例5。
以上下文意揆之,首句的“宝和钟”,似指同出的8件编钟。
这句话的意思是:秦子作了一套编钟及3件编镈。
“厥音雍雍”,秦武公镈铭文作“霝音雍雍”,都是形容编镈声音的优美动听。
“雍”前一字,学者对其右旁声符颇有歧义6,今从郭沫若7和饶宗颐8先生释为“央”。
甘肃省博物馆藏礼县大堡子山出土金饰片研究
2021年第1期 丝绸;^路总第382期 ________ THE SILK R O A D___________________丝绸之路学©甘肃省博物馆藏礼县大堡子山出土金饰片研究米毅(甘肃省博物馆历史部,甘肃兰州730000)[摘要]大堡子山位于礼县城东的西汉水北岸,为秦人西垂陵园所在地,分为建筑基址、祭祀遗迹、墓葬,出土金 器、青铜礼器、车马器、兵器等。
其中有一批造型独特的金饰片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本文对这些金饰片予以分型并重新定名,以供需要者研究。
[关键词]大堡子山;金饰片;鸷鸟;鱗羽;变形凤鸟纹;圭形[中图分类号]K87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21)01-0095-052015年,经过中法两国磋商,促成法国政府 及原始捐赠人克里斯蒂安•戴迪安先生、弗朗索 瓦•皮诺先生先后向我国归还55件金饰片文物,这批金饰片为上世纪90年代初,甘肃礼县大堡 子山秦国早期墓葬遗址被盗而流失在外的文物,归还后由国家文物局指定甘肃省博物馆收藏;同年,国家文物局将收藏于西安曲江艺术博 物馆的27件同类型金饰片调拨给甘肃省博物馆 收藏,这批金饰片由香港郭炎先生捐赠;甘肃省 博物馆早年征集过数10片同类型的金饰片,迄 今为止,甘肃省博物馆共收藏130余件大堡子山 出土金饰片。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位于甘肃礼县城东13公 里处的永兴乡、永坪乡境内。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因非法盗掘被发现,后经抢救性发掘,确认该地为 秦人东迁至陕西境内前的早期遗址和墓葬群,即秦«;.图1大堡子山遗址范围示意图人西垂陵园,时代为春秋早期前后。
出土金饰片、青铜礼器、车马器、武器、乐器,石质乐器,陶器等。
本文讨论的金饰片为此地被盗掘墓葬中所出土,因出土墓葬遭破坏,所以不知其详细用途。
我馆收藏 的大堡子山出土金饰片共分六大类型,初步定名为 鸷鸟形(或鸱鸮形)金饰片、口唇纹鳞羽形金饰片、窃曲形目云纹金饰片、云纹圭形金饰片、盾形金饰 片、竖线纹金饰片。
甘肃礼县西山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_赵丛苍
中国文物报/2008年/4月/4日/第002版新闻甘肃礼县西山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赵丛苍王志友侯红伟本报讯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联合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课题组,在2004年西汉水上游考古调查的基础上,2005年以来,对调查发现的3个中心活动区之一的礼县西山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发掘工作集中在2005年3月至7月进行,西北大学师生参与发掘。
之后,结合发掘资料的整理又作了数次调查。
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发现周时期城址1座,发掘出大量周代灰坑、墓葬、动物坑等遗迹,出土了陶器、青铜器等众多文化遗物,并发现了史前时期较丰富的文化遗存。
西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之西、西汉水北岸的山坡上,遗址北边是鸾亭山遗址,东距大堡子山遗址13公里。
西山遗址地势呈西南-东北走势,原为西高东低的斜坡状,由于近代开垦梯田,使其形成宽度不等的多级阶地。
本次发掘的地点主要集中在“雷神庙”以西、遗址区的东北部。
发现的周时期遗迹,包括西周与东周两个阶段。
西周时期遗迹主要有6座墓葬和少量灰坑;东周时期遗迹数量可观,计灰坑170余座、墓葬28座、动物坑10座、房屋基址5座。
文化特点显示其属秦人的文化遗存。
灰坑广泛分布于遗址区内,其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
圆形灰坑又分为口底同大坑、口大底小坑和口小底大的袋状坑。
坑内出土物主要为陶片和动物骨骼。
陶器器类有鬲、豆、罐、盂、三足瓮等。
墓地依照地势分区埋葬,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排列有一定的规律。
西周时期的墓葬一为地势较高处的3座墓葬,形制较大,墓向为东西向,墓主仰身直肢,有殉人和腰坑,随葬品丰富;二为地势低处的3座墓葬,墓向为南北向,墓主屈肢葬,随葬品较少。
其中M2003为此次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墓,长5.05米,宽2.6米,深11.1米。
沿墓壁用原木和枋材搭建一长方形椁,其内置棺,棺施漆绘,棺外设头箱。
甘肃考古新发现
甘肃考古新发现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3个考古发掘项目荣获“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巩固了甘肃文物大省的地位。
本报对近年来我省重大文物考古新发现进行了一次梳理和总结,以飨读者。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甘肃考古发现马家塬战国遗址及墓葬马家塬墓地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西戎皇室家族墓地。
该遗址及墓葬的重要发现,是研究战国中晚期戎人的丧葬制度、秦人与戎人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从2006年开始,省文物考古部门对马家塬战国遗址及墓葬进行了全面发掘,共查明墓葬59座。
之后几年共发掘了17座墓葬和1座祭祀坑,共出土随葬独车舟马车30余辆。
这些马车的漆绘、金银饰件等极为豪华,显示了墓主人高贵的身份和等级。
还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物和金银随葬佩饰,还有大量玻璃态管形珠、肉红石髓珠金帽饰等。
这些随葬品工艺精致,种类繁多,用料精良,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据史料记载,秦人西迁后杂处于戎狄之间,正是礼县、清水、张家川一带。
结合墓葬出土遗物既有秦文化的因素,又有当地土著——西戎文化的因素。
省文物考古专家认为该墓地的族群应为西戎的一支,有可能是戎人贵族或其首领的墓地。
马家塬战国遗址及墓葬经过了4年的连续发掘,现发掘和保护工作仍在进行中。
因遗址及墓葬对秦文化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以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是我省早期秦文化考古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墓地的发掘以及带有“秦公”铭文青铜器的认定,破解了秦公陵园的千古之谜。
考古专家认为,大堡子山古墓的墓葬形制和地理特征说明,甘肃礼县一带就是秦始皇的“老家”。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严重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引起省上及国家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
西汉水上游周代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西汉水上游周代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据《史记·秦本纪》载,秦之祖中潏时就已“在西戎,保西垂”,西周中期孝王时“非子居犬丘”,为周王室养马有功,孝王“邑之秦,号日秦赢。
”多年来,学者们普遍认为秦人早期活动的地方主要在甘肃东部,但具体的地望并不明了。
随着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及圆顶山秦贵族墓的发掘,甘肃礼县的西汉水上游是探索早期秦文化及秦人活动的最重要地区之一,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200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礼县
【总页数】8页(P13-20)
【作者】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作者单位】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
【相关文献】
1.西汉水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J],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2.江西省金溪县渣溪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J],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安弘道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金溪县文物管理所
3.江西省金溪县石坑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J],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安弘道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金溪县文物管理所
4.重走李景聃和王湘两位先生的寿县考古调查之路r ——寿县淮河、瓦埠湖流域古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J], 徐家久
5.2015-2017年平潭史前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J], 范雪春;王晓阳;李水常(绘图);陈辰(绘图);高志伟(摄影);肖彤(摄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堡子山出土早期秦青铜编镈的音乐学研究
大堡子山出土早期秦青铜编镈的音乐学研究
陈明;蒲向明
【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
【年(卷),期】2022(27)6
【摘要】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青铜编镈3件,编钟8件,编磬10件,附于镈的铜虎3件,时代属于春秋早期,据编镈铭文,乐器为秦子所作。
从音乐学视角出发,对大堡子山出土青铜编镈所呈现出的形制特征、音响性能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春秋早期青铜镈钟的演进脉络以及大堡子山青铜编镈所呈现出的特有的文化现象。
研究拓宽了早期秦音乐文化研究的范围和思路,揭示了秦人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以及春秋早期音乐文化发展所遵循的规律。
【总页数】5页(P63-67)
【作者】陈明;蒲向明
【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与舞蹈学院;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9.2
【相关文献】
1.礼县大堡子山出土垂鳞纹秦公铜鼎的保护修复
2.秦西垂陵区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文物鉴赏
3.出土文献与秦音乐机构设置及管理问题研究——从岳麓书院藏秦简"虏学炊""免为学子炊人"看秦乐人的来源与管理
4.从秦公钟镈观秦早期礼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2座秦墓被盗挖,大批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卧底智破文物倒卖大案
12座秦墓被盗挖,大批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卧底智破文物倒卖大案时间要追溯到上个世纪1993年的深秋,地处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的先秦古墓被接连大规模盗挖,性质十分恶劣,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
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当时成群结队没有文化也不懂法的农民和盗墓者肩扛镐头、铁锹等各种挖掘工具,近的有本地的、相邻县的,远的从陕西、山西,甚至从广东、福建浩浩荡荡涌向这里。
大大小小12座先秦时期的古墓霎时间如同被炮弹炸开的一个个空洞一般裂开着大口,昭示着盗墓分子的罪恶。
大批珍贵的墓葬文物几乎被洗劫一空,被不法之徒毁的毁、藏的藏、卖的卖,好多珍品文物被转手倒卖,流失去向不明。
事件发生后,不仅震动了甘肃省委、省政府,更惊动了中央有关部门,很快一个由公安、文化、文物管理等部门组成的案件调查组开始了艰苦细致的调查和侦破工作。
凭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犯罪分子的无比义愤,调查组狠狠打击处理了一批盗挖和倒卖文物的犯罪分子。
但是,还是有一批珍贵的文物没有被追回来。
参加调查组的工作人员们没有放弃,公安部门更是多方侦查、一刻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这可是在全国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流失在外的文物一定要追回,是必须要侦破的大案啊!礼县大堡子山秦墓现场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条重要的线索浮出了水面!1995年4月17日,甘肃省公安厅刑侦处接到一条线索,一个叫朱国光的浙江温州人和他的几个同伙有一批文物急着出售,正在寻找合适的买主。
这个朱国光在甘肃省西和县县城开了一个名叫“甘肃省矿山机电成套设备供应站经销部”的公司,自任经理。
“这一伙人要倒卖的会不会是大堡子山文物?”公安厅刑侦处曾经参加过礼县大堡子山古墓盗挖案侦破工作的刑警闻讯此线索后,马上把这件事联系到了一起。
因为据他们当时调查的结果,被盗挖的文物绝大部分到了甘肃西和、天水文物贩子的手里。
经过公安部门领导和刑警的研判决定,一个被定为“4·19”的专案组成立了,一场斗智斗勇的入虎穴擒盗贼战斗悄然拉开了帷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00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
在重点发掘21号建筑基址、祭祀遗迹的同时,也发掘了几座中小型墓葬,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分布与发掘概况1992~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
1994年3~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被盗大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并在距离大墓不远处发掘了几座小型秦墓。
2006年,联合考古队在发掘大堡子山遗址之前,首先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钻探,除发现夯土城墙、建筑基址、文化层堆积外,还钻探出中小型墓葬400余座。
这些墓葬绝大部分已被盗扰,主要分布在大堡子山城址东北城墙外的山坡上,但城址内也有少量分布。
大堡子山遗址被分为四大象限,墓葬发掘主要集中在第I象限(东北)和第III象限(西南)。
第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大堡子山东城墙外,数百座中小型墓葬分布在地势较为陡峭的几个台地上,面积达数万平方米。
第II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城址内,在21号建筑基址以北约150米处,即大堡子山梁向东北延伸的缓坡台地上。
10月初至11月中旬,在第I象限发掘墓葬5座,编号为IM22、IM23、IM24、IM25(图一)。
在第III象限发掘墓葬2座,编号为IIIM1、IIIM2。
此外,在同属于第III象限的21号建筑基址内也发掘了2座墓葬,编号为IIIM11、IIIM12,这两座墓在本期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简报中已见报道。
两处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较为简单。
其中第I象限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分为2层,即耕土层和近现代扰土层,耕土层厚20~30厘米,扰土层厚30~60厘米。
所发掘的5座墓葬均开口于扰土层下,并打破原生土层。
第III象限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可分为4层。
第1层为耕土层。
第2层为近现代扰土层,厚10~25厘米。
第3层为战国时期的文化层,厚30~35厘米,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2008年第11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2008年第11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2008年第11期浅黄色土,土质较硬,内有少量夹砂绳纹灰陶片。
已发掘的两座墓葬均开口于第3层下,并打破原生土层。
二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7座墓均为竖穴土坑墓,除IM22为南北向外,其余的均为东西向。
本文重点介绍其中未被盗掘、随葬品较丰富的2座墓(IM25、IIIM1)。
(一)IM2511墓葬形制方向245°,墓口距地表018米。
平面略呈梯形,墓口与墓底大小近同,长418、宽214~217、墓深815米。
四壁较垂直光滑,壁面未见工具痕迹,开口处四壁略有坍塌。
墓内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含少量礓石,土质较硬,未见夯打痕迹。
壁龛位于墓圹南壁偏东,正视呈不规则半圆形,高0158、宽1、进深0124米,稍有坍塌,龛内见有少量动物骨骼。
二层台距墓口715、高1米,东边宽013、西边和北边宽015米,南边宽0145~0154米。
除南边保存较好外,其他三面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2008年第11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坍塌(图二、三)。
葬具为一棺一椁。
椁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南北宽117、高约1米。
据遗留的朽木痕迹可分辨出椁盖板南北向平铺,共计17块,板长1185~211、宽0116~013、厚约01012米。
因二层台坍塌及木板腐朽严重,椁壁板和底板叠压在一起,板数不详,仅可知底板东西向平铺。
椁内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少量淤土,以及二层台坍塌的块状花土。
底部填土含有较多朱砂痕迹,还有红褐色漆皮,分散于室内多处。
椁盖板之上偏西有殉狗1只,骨架保存较为完整,头向西,平躺,颈部有小铜铃1件(图二、四)。
长方形木棺位于椁内东侧,腐朽严重,朽木痕迹可辨。
长119、宽0176米,因与椁板重叠,其厚度难以分辨。
在棺的西南角有较多石圭片,大小不一,均为素面,部分圭片表面上粘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铜虎1件(IM 25∶118)。
用镂孔的形式表现虎口,蹲踞,身体中部饰窃曲纹一组,尾巴上卷作半环形,尾巴内侧饰窃曲纹。
虎背有一纽,推测是固定在某件物体上的装饰品。
长615、宽213厘米(图三八∶1、一六、一七)。
铜剑1件(IM 25∶130)。
剑身呈柳叶形,柱状脊,宽格宽首,有铁茎插入柄内,从格至首装饰镂空的浮雕状蟠虺纹,茎部蟠虺纹向左右两侧伸展,形成6处突齿。
格和首均为前后双重,玲珑剔透。
剑长2615、柄长916、柄宽117~317厘米(图三八∶4、一八、一九)。
铜铃1件(IM 25∶1)。
合瓦体,纽部和顶部残,前后两侧呈弧形。
口部向上弧折,腔内有铃舌,呈杵形。
残高318、宽2185~2195、厚0118厘米(图三八∶3)。
2.陶器陶豆2件(IM 25∶152、153)。
形制相同,泥质灰陶。
浅盘,尖圆唇,盘壁弧折,喇叭状高圈足,柄中空。
标本IM 25∶152,高1012、口径13、底径1018厘米(图三九∶4)。
标本IM 25∶153,高10、口径1218、底径1116厘米(图三九∶5)。
陶喇叭口罐4件(IM 25∶142~145)。
均为夹砂灰陶。
侈口,平沿,尖圆唇,束颈,鼓腹,C 型18件。
长20~24厘米之间,根据宽度差异可分为3个亚型(另有碎片20余片)。
Ca 型5件。
宽415~513厘米。
标本IM 25∶38,灰色,圭尖呈锐角三角形,圭身损坏严重。
最宽处在圭身中下部,刃部不明显,横截面为圆角四边形。
长24、厚018~1、最大宽度512厘米(图四一∶5)。
Cb 型9件。
宽316~413厘米。
标本IM 25∶76,青灰色。
平脊,尖呈锐角三角形。
圭身经过打磨,但有毁坏痕迹。
整体横断面呈扁条六棱形,长2216、厚017、最大宽度316厘米(图四一∶6)。
Cc 型4件。
宽215~315厘米。
标本IM 25∶68,青灰色。
平脊,尖呈锐角三角形,脊部经过打磨。
圭身有损坏。
刃部一直延伸到圭尖,圭身横断面呈扁六棱形,长2016、厚017、最大宽度315厘米(图四一∶8)。
D 型18件。
长1415~1915厘米,根据宽度差异可分为2个亚型。
Da 型7件。
宽318~5厘米。
标本IM 25∶67,浅绿色。
圭尖呈锐角三角形。
平脊,表面经过打磨,圭身横截面呈扁六棱形。
长1911、厚014、最大宽度317厘米(图二六、四一∶9)。
Db 型11件。
宽213~315厘米。
标本IM 25∶73,青灰色。
圭尖较小,呈锐角三角形。
脊部略凸出,表面经过打磨。
圭身横截面为不规则扁六棱形,近似于椭圆。
长1914、厚017、最大宽度214厘米(图四一∶10)。
E 型6件。
长10~14厘米,分为2个亚型。
Ea 型4件。
宽215~315厘米。
标本IM 25∶59,青灰色,圭尖部为白色。
尖呈锐角三角形,平脊,圭身经过打磨,圭身两边刃部宽窄不一,且圭身厚度不均匀。
长1116、厚012~016、最大宽度2135厘米(图四一∶11)。
Eb 型2件。
宽015~1厘米。
标本IM 25∶8,青灰色。
圭尖呈锐角三角形,平脊,圭身经过打磨。
刃部不对称,圭身横断面呈扁六棱形。
长1016、厚013、最大宽度0185厘米(图四一∶12)。
F 型完整或稍残的有34件,另有残碎片约40片。
长4~8、宽016~1厘米。
标本2006Excavation of E astern Zhou Tombs in Da p uzishan Mountain R e g ion inLixian Count y ,G ansu ProvinceC ollaborative Archeolo g ical T eam of the Earl y Q in CultureIn the y ear 2006,C ollaborative Archeolo g ical T eam of the Earl y Q in Culture conducted all 2arounddrillin g s on the Da p uzishan S ite.Over four hundred of m iddle 2sized tombs and sm all 2sized tombs w ere dis 2covered.Am on g them ,seven tombs w ere excavated.T he tomb IM 25and IIIM 1are basicall y sim ilar in their tomb furnitures and funerar y ob j ects ,such as one outer coffin ,one inner coffin ,three bronze Din g ,one Yan ,one sw ord ,som e p otteries ,and several j ade and stone w ares.In the coffins of IM 25,m ore than one hundred and tw ent y p ieces of stone Gui in different sizes w ere found.In the chamber of IIIM 1,there is a carria g e ,which is rarel y seen in tombs of S p rin g and Autumn p eriod before.T he ex p lorers su gg est that IM 25w as built in the late p hase in the m iddle S p rin g and Autumn Period ,and IIIM 1w as built in the late S p rin g and Autumn Period.随葬的铜礼器也显示墓主身份较低,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附记:本次发掘领队赵化成、王辉,本工地负责人侯红伟,参加发掘的有王辉、侯红伟、计震海、王小磊、何存礼、王刚等,修复马娟。
绘图:方志军刘晓红摄影:王刚执笔:侯红伟[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发掘队《陕西宝鸡福临堡东周墓葬发掘记》,《考古》1963年第10期。
[2]陕西省雍城考古工作队(吴镇烽、尚志儒)《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3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
[3]同[2]。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陇县边家庄五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