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斥形而上学的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

合集下载

对形而上学的认识

对形而上学的认识

对形而上学的认识摘要[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对形而上学的认识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形而上学的思想进行浅显介绍,最后总结对该学说的看法,认为存在即合理,尽管形而上学存在不少弊端,但其价值不可磨灭,仍有其重要存在意义。

[关键词]: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局限对形而上学的认识自从人类诞生文明起,人们在谋生之余总会思考这世界的奥义。

人们总是希望以更普遍、更简单的答案来回答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世界的组成是什么?万物为何如此又将如何演变?人类在自然中是否特殊又是否肩负着某些使命?人类首先归纳出万物都趋向于下落——这是生活的经验。

后来人们又继续寻找下落的原因——也许在牛顿之前还没有人能系统地说明引力——但却已经诞生了最早的“物理学”。

此时此刻,必定还有人要刨根问底,探寻物理背后的原因,也就是物理学的基石。

然而一旦至于此,问题便变得玄乎起来。

一是这种学问必须来源于现实事物的观察与总结中,不能空空而谈;二是这种学问必须高于物理学的层面,必须能够充当物理学的基础而不是物理学的补充。

显然,这种学问应该是我们这个世界最为高级的、最为统一的,它能为所有一切的规律提供理由,能为所有一切的现象提供解释,而它本身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这种学问是否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无论如何,尝试系统地说明这种学问是必须的。

亚里士多德本人并未将这种学问命名,后人整理其著作,统称这一方面的文章为“物理学之后——metaphusika”。

在中国,由于《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汉语和日语中译为“形而上学”。

《易经·系辞》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形,顾名思义,指物质的存在形态。

形而上学,气就是物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简而言之,就是承认物质,而不承认运动,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浅议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与重塑

浅议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与重塑

浅议康德对形而上学的理性批判【摘要】形而上学是西方古代哲学的精华内容,但是形而上学的命运却多灾多难。

近代以来,形而上学存在的合法性,自黑格尔以后反形而上学的呼声一再高涨。

康德曾经预言如此,给出他的理由:“这是因为在这个领域,实在说来,人们还不掌握确实可靠的衡量标准用以区别什么是真知灼见,什么是无稽之谈。

”那么,康德是怎样对待形而上学的呢?在今天重新审视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过严厉批判又力图拯救形而上学的康德的思想,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迪。

【关键词】形而上学康德理性批判【正文】一、什么是形而上学从词源上看,“形而上学”原本是公元前一世纪安德罗尼柯为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所取的名字,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亦即论述事物的本性或本质以及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这类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编排在关于有形物体的学说即物理学之后,并以此定名。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因探讨了存在着的存在物及其本原问题而被看作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

所以,此后形而上学就成为专门术语,专指超越具体事物、在具体事物之上的关于存在的最一般根据的学问。

在这里,“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和直到17世纪才拼造出来的“本体论”一词,是同义的。

由于本体论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核心,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西方古典哲学家把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代名词使用。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传到中国以后,曾译作《玄学》,意在表明其内容与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

译作《形而上学》,是根据《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一语而来。

在西方哲学的理解中,“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

形而上学知识的原理(不仅包括公理,也包括基本概念),因而一定不是来自经验的,因为它必须不是形而下的(物理学的)知识,而是形而上的知识,也就是经验以外的知识……所以它是先天的知识,或者说是出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的知识。

形而上学的论点与反驳

形而上学的论点与反驳

形而上学的论点与反驳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以及世界的起源和结构。

形而上学的观点各不相同,不少哲学家试图通过形而上学思考来解答人类内心的种种疑问。

然而,正如任何学说和理论一样,形而上学也面临着许多质疑和反驳。

首先,反对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过于抽象和理论化,很难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形而上学强调存在的本质和深层结构,但它往往无法提供具体的实证证据来支持这些理论。

比如,形而上学可能会讨论意识的本质和灵魂的存在,然而,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证明意识和灵魂是如何产生和存在的。

因此,反对者认为形而上学过于空洞,不能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对形而上学持批评态度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的讨论过于主观和个人化。

形而上学往往探索人类内心的隐秘部分,试图回答一些深刻而抽象的问题,如意义、自由和存在。

然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因人而异,没有普遍适用的真理。

对于一个形而上学家来说,存在可能意味着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梦想,但对另一个人来说,存在可能仅仅是生活的不可避免。

因此,反对者认为形而上学的观点过于主观化,不能作为客观的真理。

此外,形而上学还面临着与科学的冲突。

科学致力于通过实证和观察来解释世界的运行和机制,而形而上学往往专注于探索超越可观察现象的本质。

科学家常常强调形而上学的思考不能提供可验证的结果,因此不能被视为科学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形而上学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且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为科学的发展提供透视和启发。

最后,形而上学的观点缺乏实用性也常常引发争议。

形而上学往往涉及到抽象的概念和思考,而世界问题往往需要具体的解决方案。

例如,当我们面临环境危机、社会不公和经济衰退等实际问题时,形而上学的思考似乎无法帮助我们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因此,反对者认为形而上学只是一种陷入理论和思辨的怀旧,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

总而言之,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和哲学分支,它所提供的观点和理论不可忽视。

然而,形而上学同样也面临着反驳和质疑。

现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争议

现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争议

现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争议形而上学(Metaphysics)自古以来就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存在、现实和世界的本质等基本问题。

在现代哲学语境中,形而上学的争议愈发复杂,不同的哲学家和学派对其意义、方法和内容的理解各不相同。

本文将深入探讨现代形而上学的争议,分析其理论背景、主要流派以及影响力。

一、形而上学的历史回顾形而上学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意思是“在物理之上”。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了众多基本概念,探讨了“存在”的不同层面,并试图建立一个关于宇宙的统一理论。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经过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形而上学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许多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如洛克、休谟和康德等,对形而上学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在20世纪,随着逻辑实证主义、海德格尔哲学及后结构主义等思潮的出现,形而上学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

不同流派对形而上学关注的特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争议。

例如,一些哲学家认为形而上学是探讨人类理解及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而其他人则提出形而上学问题常常陷入无意义的辩论,缺乏实证基础。

二、现代形而上学争议的根源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逐渐习惯于依赖实证的方法来理解世界。

然而,传统形而上学所关注的问题往往难以以实验或观察验证,因此遭受到较大质疑。

这种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与意义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以及后期作品中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他认为许多哲学问题实际上源于对语言使用的不当。

在他看来,很多形而上学的问题是不具有实际意义的,只是由于语言模糊导致的逻辑混乱。

这一观点引发了一场反对传统形而上学观念的运动。

2. 科学与哲学20世纪中叶,逻辑实证主义者主张所有知识都应建立在可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否定了纯粹形而上学的价值。

他们认为,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应当可被经验检验,否则就属于无意义之批判。

这一理论给现代形而上学的诸多论点带来了挑战。

3. 存在问题与实体论在当代哲学讨论中,「存在」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对形而上学的辩证思考1

对形而上学的辩证思考1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面对形而上学的辩证思考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面对形而上学的辩证思考【摘要】:形而上学是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对形而上学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总是采取批判的态度。

其实,形而上学的产生发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告诉我们,只对它进行简单地否定是不够的,应该和对待其他思想观点一样,给予认真地科学地分析。

本文通过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比较来解释形而上学合理的一面和错误的一面,来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形而上学辩证思考一、形而上学的形成从黑格尔开始,赋予“形而上学”新的含义,即把它作为反辩证法的同义语。

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研究

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研究

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研究尼采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反形而上学思想对当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的概念出发,阐述尼采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哲学、文化等领域的影响,最后举出五个具体的例子证明其观点。

一、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的内涵1. 彻底否定了世界上存在的“本质”,“物种”,“原则”,“派系”等孤立的、固定的和不可变的实体。

2. 指出了意志力和力量的重要性。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力量和意志的竞争场,个体通过斗争、创造和摧毁来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3. 指出了假象和真相的区别。

尼采认为真相伴随着人类无止境的探索和质疑,而假象则是塑造人类生活的文化和观念的产物。

4. 批判了些学说,如形而上学,唯物论,庸俗实在论,理性主义等。

他认为这些学说只是对世界的一种片面看法,而不能反映人类的真实经验和现实。

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的核心思想是自由和创造力。

对自由的追求是尼采反对形而上学思想的基础。

他认为人类所期望的自由是一种自主性和责任性,不仅是指如何生活和思考问题,更是指如何创造文化和生活的艺术。

创造力则是指引导人类生命实践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力量,它可以产生创新的造物和文化风格,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在哲学上的影响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在哲学思想的演变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1. 开拓了后现代主义思想。

尼采对形而上学和哲学传统的批判激发了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对于传统哲学和统一的现代主义思想的强烈怀疑和否定。

2. 鼓励了认知和语言哲学。

尼采反对形而上学思想的核心是人类的理性能力所面临的局限性,这启示着后来的认知和语言哲学家深入研究人类认知构造的限制和批判不同的哲学假设的必要性。

3. 揭示了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尼采明确指出知识的权威性和被社会认可的权力之间的紧密关系,对于权力、知识和文化的研究对后来的文化学和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形而上学的评价

对形而上学的评价

对形而上学的评价
形而上学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以下是对形而上学的评价:
1.探索事物本质:形而上学的核心思想是探索事物的本质和真理。

它注重逻辑推理和概念抽象,在分析和理解事物的本质方面具有优势。

通过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2.理论建构与指导: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一支重要学科,为其他学科的理论建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基础。

它通过概念和原则的构建,推动科学、哲学和伦理等学科的研究和进步。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建立系统的理论框架,为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和参考。

3.局限性:然而,形而上学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实践中,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可能导致过于抽象和概念化的分析,忽视具体的问题和实际情况。

此外,形而上学的某些概念和理论也缺乏实证支持和分析,有时难以验证和证实。

综上所述,形而上学在哲学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和实践的需要。

伏尔泰 形而上学论

伏尔泰 形而上学论

伏尔泰形而上学论引言伏尔泰(Voltaire)是法国启蒙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作家,他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超越经验世界的实体和原因。

在《形而上学论》一书中,伏尔泰对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问题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定义和问题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它探讨存在、实体、原因等超越经验世界的问题。

形而上学关注于那些无法通过感知经验来观察和验证的事物。

其中一些核心问题包括:什么是存在?存在有什么属性?存在有什么原因?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伏尔泰认为,形而上学有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理解和掌握的。

首先是实体(substance),即存在于世界中并具有独立性质的东西。

其次是属性(attribute),即实体所具有的特征或性质。

还有关系(relation),指不同实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最后是原因(cause),即导致某个事件或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形而上学的问题伏尔泰指出,形而上学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存在的本质问题,即什么是存在?对于这个问题,伏尔泰认为我们无法通过经验来回答,只能通过思考和推理来探讨。

其次是实体和属性之间关系的问题,即实体的属性是否可以与实体本身分离。

最后是原因和结果之间关系的问题,即事件或现象是否有一个根本原因。

形而上学的方法伏尔泰提出了一种基于理性思考和推理的方法来研究形而上学问题。

他认为我们应该运用逻辑、分析和辩证等方法来深入研究形而上学的问题。

同时,伏尔泰还强调了实验观察在形而上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我们对于超越经验世界事物的假设。

伏尔泰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尽管伏尔泰承认形而上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他也对其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形而上学的问题往往过于抽象和理论化,与实际经验相脱离。

此外,形而上学的争论常常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成为纯粹的辩论游戏。

结论伏尔泰对形而上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略述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读小逻辑札记

略述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读小逻辑札记

略述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读小逻辑札记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他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之一。

他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传统形而上学观念的否定和对辩证法的提倡上。

本文将略述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并探讨他的观点对现代哲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方式,它试图通过超越经验世界来理解和解释现实。

根据黑格尔的说法,形而上学的问题在于它试图将存在界定为固定不变的、独立于人的思维的客观实在。

形而上学的观点忽视了世界的历史性和发展性,无法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过程。

因此,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偏见,需要被批判和超越。

为了批判形而上学,黑格尔提出了辩证法的概念。

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对矛盾的处理和统一,揭示了世界的发展规律和事物的本质。

辩证法强调了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变化,批判了以往形而上学的静态观念。

通过辩证法,黑格尔试图超越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并构建了一个包含逻辑、自然和精神的哲学体系。

黑格尔的辩证法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唯心主义哲学和现象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例如,康德和海德格尔都受到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他们进一步发展了黑格尔的思想并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其次,黑格尔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的一种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通过分析社会的矛盾和革命的历史进程,试图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方向。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最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对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辩证法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全面发展,这对于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辩证法也为个人的价值追求提供了一种全面而多维的理念,这对于现代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他哲学体系的关键部分。

通过辩证法的提倡,黑格尔试图超越形而上学的局限,并构建了一个包含逻辑、自然和精神的哲学体系。

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

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

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分析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是其一大特点。

然而,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并非绝对有效,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讨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

一、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1. 拒绝超越经验的概念在分析哲学看来,人类的思维和知识只能来自于经验,因此超越经验的概念是无意义的。

形而上学所探讨的宇宙原理、上帝等等概念都是超越经验的,因此分析哲学否定了这些概念的存在性。

2. 清晰准确的逻辑分析分析哲学要求对所有的哲学概念和观念进行逻辑分析,并且要求概念要尽量清晰和准确。

在分析哲学中,任何含义模糊的概念都会被否定,因此一些形而上学的概念也因此受到了批判。

3. 实用主义分析哲学强调思维和知识必须是实用的,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这种实用主义导致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因为形而上学的探讨往往是抽象而超越经验的,难以和现实相结合。

二、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局限性1. 缺乏对价值的探讨分析哲学强调逻辑分析和实用主义,因此比较薄弱的一点是对价值的探讨。

形而上学所关注的精神世界和人类的意义等问题,都与价值密切相关,但是分析哲学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并不充分。

2. 忽略语言的限制分析哲学认为语言可以清晰准确的传达思想和概念,然而语言本身的限制却被忽略了,导致了一些本应明确的概念因为语义的混淆而变得模糊。

这也是分析哲学不能完全否定形而上学的原因之一。

3. 忽略经验之外的知识来源分析哲学强调经验和逻辑,忽略了其他可能的知识来源,例如宗教、直觉和文化传统等。

因此,一些形而上学的概念和观念可能会被分析哲学忽略掉。

综上所述,虽然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在现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它也存在局限性。

一方面是分析哲学自身对哲学的价值、意义和价值的探讨不足,另一方面是对语言和知识来源的局限。

在未来的哲学研究中,分析哲学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局限,并逐步探讨形而上学与分析哲学之间互相促进、辩证发展的可能性。

对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看法

对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看法

简评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逻辑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都是哲学世界中两个有一定地位的观点,然而在逻辑实证主义者们的眼中,形而上学是不科学的、无意义的,他们或多或少的在批判着形而上学,这就形成了逻辑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拒斥的历史现象。

在简评逻辑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拒斥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逻辑实证主义、形而上学和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基本情况。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概况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在维特根斯坦和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思想的哺育下形成产生的,在30年代到50年代对西方思想界,尤其是自然科学界有一定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是一种活动,即对概念和命题进行逻辑分析,目的是澄清概念和命题的意义,清楚无意义的概念和命题。

他们把命题分为形式命题(分析的,可以通过逻辑演算加以检验)和经验命题(综合的,可以由经验事实来证实)两类。

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但他们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真正的理性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是:1.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2.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3.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4.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这主要是受了物理科学中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在早期是主张通过经验事实来证明命题的真理性,并有直接证实和间接证实的分别,但到后来由于本身证实原则的不可靠性、不普遍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外界其他哲学派别的攻击,它转向为对哲学语言的探究,从分析语言开始探讨意义问题,并提出科学的或然性和相对性,但最终也没有就从感官经验知识得来的知识进行满意的描述和提不出有特殊威信的证实理论而受到质疑,并随着其他哲学观点的兴起而走向没落。

对卡尔纳普“拒斥形而上学”的思索

对卡尔纳普“拒斥形而上学”的思索

对卡尔纳普“拒斥形而上学”的思索
自古以来,哲学家们就很注重研究“形而上学”本身,截至今天,针对“形而上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

这其中,有不少的哲学家不断的提出新的理论以说明“形而上学”存在的必然性,也有不少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以排斥“形而上学”。

卡尔纳普就属于后者。

本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批判卡尔纳普的“拒斥形而上学”。

卡尔纳普和马克思主义都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前者干脆完全“拒斥形而上学”,后者则以实践的思维方式重建了新的形而上学,从而终结了传统的形而上学。

卡尔纳普的“拒斥形而上学”思想前后有一些变化,那是因为它所依靠的理论存在缺陷,同时还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和批判。

但是演变之后的“拒斥形而上学”仍没有改变其实质,最终还是陷入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泥潭。

最后,文章指出:形而上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形而上学无法拒斥,无法避开,任何想完全拒斥形而上学的人都会不自觉的运用形而上学。

哲学思辨中的形而上学问题探讨

哲学思辨中的形而上学问题探讨

哲学思辨中的形而上学问题探讨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的是超越经验世界的实体和原理。

形而上学问题涉及到我们对于现实本质的认知和理解,引发了人们对于存在、时间、空间、自由意志等一系列深刻而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形而上学问题展开探讨,探究其在哲学思辨中的重要性和挑战。

首先,形而上学问题引发了对于存在的思考。

存在是一个基本而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我们对于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的理解。

形而上学探讨了存在的本源和特性,试图回答“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不存在?”的问题。

这个问题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和思考,涉及到神学、宇宙学、本体论等多个领域。

形而上学思辨的重要性在于它引导我们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其次,形而上学问题还涉及到时间和空间的探讨。

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概念,但它们的本质和特性却常常令人困惑。

形而上学试图回答时间和空间的起源和性质,探讨它们是否是绝对存在的实体,以及它们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引发了一系列哲学派别的争论,如实在论和唯心论的斗争。

形而上学思辨的挑战在于它需要我们超越感官经验,通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来探究时间和空间的本质。

此外,形而上学问题还涉及到自由意志的探讨。

自由意志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但它的存在与决定论之间存在着悖论。

形而上学试图回答人类是否具有自由意志,以及自由意志与因果关系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引发了哲学、心理学和神学等多个领域的争论,对于人类自身的认知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形而上学思辨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自由意志的框架,引导我们思考人类行为的动机和选择的意义。

最后,形而上学问题还涉及到价值和意义的探讨。

价值和意义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指导原则,但它们的本质和来源却常常令人困惑。

形而上学试图回答价值和意义的本质以及它们是否存在于客观世界中。

这个问题引发了伦理学、美学和宗教学等多个领域的争论,涉及到人类行为和社会规范的根源。

形而上学思辨的挑战在于它需要我们超越主观经验,通过理性思考和道德判断来探究价值和意义的本质。

论形而上学的深层关怀——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一种回答

论形而上学的深层关怀——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一种回答

论形而上学的深层关怀——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一种回答摘要: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他们之所以高举反《形而上学》的大旗,其理论原因在于他们都没有弄清形而上学的深层本质和深层关怀,因而割断了古代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联系。

其实,在古代西方哲学中已经孕育着现代西方哲学的精神,在亚里士多德、康德或者黑格尔等哲学巨人的思辨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已经包含着一种现代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不过这种精神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都被种种思辩的浓务遮蔽着。

关键词:形而上学;深层关怀;人文主义 当西方古典哲学在黑格尔那里以它的鸿篇巨制完成了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伟大基业,西方哲学向何处去?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否从此中断?这是摆在每一个西方哲学思想家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每一个研究西方哲学的思想家无法回避的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西方哲学分成了两股巨流:一股是科学主义,一股是人本主义。

但是无论是现代科学哲学,还是现代人本主义,它们都是以反形而上学起家的。

似乎“形而上学”从此就应当终结。

哲学的历史应当翻开一页又一页的反形而上学的篇章。

本文作者认为这是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开进去的一种巨大的荒漠,它导引出了当代西方哲学最深刻的危机。

正如赵敦华先生在最近出版的《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一书中所说:“与哲学史上的创造发展时期相比,现代西方哲学没有产生综合各种文化形态的体系,没有一个独领风骚的哲学派别。

一个个哲学派别的兴衰枯荣,一批批哲学家的熙来攘往,构成一幅幅扑朔迷离的场景。

在这个哲学舞台上,斑驳陆离的观点透露出内容的贫乏与重复,新颖时髦的术语遮盖不住模仿的陈旧痕迹,以致罗蒂借用了一句好莱坞的行话形容哲学场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五分钟的明星’”[1](282页)我以为造成这种危机的思想根源,其根本点还是在于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诸多流派疯狂地拒斥《形而上学》的结果,为此想在本文中对这种现象作一种历史的和逻辑的辨析,以就教于哲学界的诸多同仁。

论卡尔纳普拒斥形而上学之得失

论卡尔纳普拒斥形而上学之得失

论卡尔纳普拒斥形而上学之得失论卡尔纳普拒斥形而上学之得失鹿林/文提要:卡尔纳普是现代西方哲学家拒斥形而上学的典型代表,以哲学科学化的立场,分析科学概念和澄清哲学问题是他哲学活动的基本目标。

卡尔纳普通过自己的哲学活动,极大推进了科学哲学的发展,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他在激烈拒斥形而上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偏颇与失误之处。

关键词:卡尔纳普;拒斥形而上学;得与失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识码:A卡尔纳普在《思想自述》中详细地阐述了其学术思想的来龙去脉,特别说明了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对他思想的影响,尤其指出,1921年他读了罗素的《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对罗素倡导的“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以及“造就一批既受过科学训练又有哲学兴趣的专家”的呼吁留下了特别强烈的印象。

他说:“我觉得罗素的这个呼吁就好像是针对我个人的。

从现在开始,我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原则去工作!的确,从此以后,运用这种新的逻辑工具来分析科学概念和澄清哲学问题就成为我的哲学活动的基本目标。

”卡尔纳普:《卡尔纳普思想自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

就是说,卡尔纳普的哲学活动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对一种科学语言的积极探索,后者表现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激烈拒斥。

一、对科学语言的探索卡尔纳普认为,哲学曾是一切科学之母,而随着各个专门科学分离出来,尤其是把形而上学和心理学排斥之后,“哲学最后就归结为逻辑学了(就这个词的广义而言)”卡尔纳普:《哲学和逻辑句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5页。

,即“哲学”就是一种方法,即“逻辑分析法”:“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逻辑分析。

”同上书,第17页。

以此,卡尔纳普对“自然哲学”做了重新理解。

在他看来,由于任何对自然有所说的,都必须由科学家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来说,根本不存在一种把自然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这样一来,“科学地对待的自然哲学,其对象不是自然,而是自然科学,并且它的任务是对科学进行逻辑分析,换言之,是对科学的语言系统进行句法分析”同上书,第48页。

拒斥形而上学——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拒斥形而上学——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拒斥形而上学——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胡玻
【期刊名称】《重庆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拒斥形而上学是现代分析哲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图像”论出发,得出了形而上学命题是无意义的结论;维也纳学派则从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出发,强调形而上学命题的不可证实性;分析哲学的后期代表蒯因虽然承认形而上学的一定合理性,但其“本体论承诺”理论仍坚持认为哲学不具有陈述存在的意义。

总的看来,分析哲学揭示了形而上学话语的某些基本特征和性质,但它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在根本上是不成功的。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胡玻
【作者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40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
【相关文献】
1.拒斥与限制——"语言批判"维度的两种形而上学观
2.一种反形而上学的运动--论逻辑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拒斥
3.论形而上学的深层关怀--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一种回答
4.论分析哲学传统下的形而上学复兴的新路径——从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视角看
5.“拒斥形而上学”与分析哲学的哲学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马克思哲学对实体论形而上学的批评和拒绝

论马克思哲学对实体论形而上学的批评和拒绝

论马克思哲学对实体论形而上学的批评和拒绝
丁匡一
【期刊名称】《科技经济市场》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马克思哲学对于实体论形而上学的运思方式持批评和拒绝的态度.本论文将马克思对实体论形而上学的拒斥概述为三个方面:1."普罗米修斯"拒绝彼岸世界的真理,"原子偏斜"拒绝扼杀自由的必然性对;2.由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世俗生活的批判;3.对德国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批判.由此,马克思颠覆了西方形而上学中的柏拉图主义路线,为其转向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2页(P310-311)
【作者】丁匡一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困境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J], 聂海杰
2.终结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变革之真境--当前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前提性批判[J], 卞绍斌;张宏
3.究竟何谓"形而上学"——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形而上学的一种误解 [J], 陈文珍
4.形而上学时代的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正面临着有争议的形而上学话题 [J],
A.盖德;张敦敏;
5.马克思与形而上学问题——回应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批评 [J], 石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究竟何谓_形而上学_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形而上学的一种误解_陈文珍

究竟何谓_形而上学_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形而上学的一种误解_陈文珍

2006年7月第35卷第4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Vol.35No.4Jul.,2006究竟何谓/形而上学0)))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形而上学的一种误解*陈文珍(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熟知并不等于真知。

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形而上学的片面理解,从形而上学的历史嬗变入手,分析了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核心,指出形而上学的发展过程只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不断演进过程。

同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也是一种形而上学,只是他改变了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创立了实践批判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形而上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形而上学的误解,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06)04-0019-04熟知并不等于真知。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一般是把形而上学放在与辩证法的比较中来理解。

即:凡是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就是辩证法,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看问题就是形而上学。

并由此得出,形而上学是荒谬和错误的结论。

其实,我们对形而上学的这种大众化的理解,遮蔽着我们对形而上学本身的真正把握,而且极容易造成思想的各种混乱。

因此有必要还形而上学以本来面目。

一、形而上学的历史嬗变公元前60~公元前50年左右,吕克昂学园当时的主持安德罗尼柯在编撰亚里士多德遗著时,把讲述自然现象的著作定名为5物理学6,把讲述哲学原理的十四卷著作放在5物理学6之后,冠名metaphysics,意指一种研究超感觉、经验对象的著作。

这本书传入中国后,人们发现此书内容具有超验的性质,与中国魏晋时代的玄学类似,故有人将之译为5玄学6。

后来,大翻译家、思想家严复根据5周易#系辞6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0之分,把5物理学之后6译为5形而上学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拒斥形而上学——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内容摘要:现代分析哲学把传统形而上学看作是无意义的虚假陈述而加以拒斥。

首先是维特根斯坦依据其语言图像理论而认为形而上学的问题和命题都是无意义的,随后逻辑实证主义者从经验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出发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再其后蒯因以他的“本体论承诺”理论仍然坚持否定哲学具有陈述存在的意义。

在我看来,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在根本上是不成功的,但它仍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而具有启示意义和广泛影响。

关键词:分析哲学拒斥形而上学无意义性评价现代分析主义或分析哲学,是对兴起并盛行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由几种哲学流派和哲学理论所共同构成的一种哲学思潮的称呼。

这些思想流派和理论的共同之点就在于,都非常重视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语言分析不仅是进行哲学研究所必须的方法,而且也是哲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和目的本身。

另一方面,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拒斥,也是贯穿在整个分析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根本的主题和宗旨,分析主义思潮从兴起到发展都同这个主题或宗旨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围绕着分析哲学把形而上学看成是“无意义的虚假陈述”这一基本观点,着重探讨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维也纳学派以及蒯因哲学的反形而上学思想,旨在清理线索、考察实质,并力求从哲学自身反思的高度上对其局限和意义有所把握。

1.哲学的问题和命题都是无意义的维特根斯坦是现代分析哲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分析主义反形而上学传统的第一位肇始者。

其前期的哲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对作为逻辑实证主义[1]中坚力量的维也纳学派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以至于这个学派中的许多人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把维特根斯坦视为他们的同路人,并把《逻辑哲学论》一书奉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宣言书和“圣经”。

在这部著作中,维特根斯坦首次表达了他的反形而上学思想,认为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企图“说不可说的东西”,其结果却是提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和命题”。

维特根斯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这一批判,又是建立在他的语言图像理论的基础上的,在这个理论中,他首次提出了语言的界限问题并由此而表明传统哲学的错误之所在,因此,“语言图像论”就是维氏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起点和依据。

语言图像论的核心观点是:每一个基本命题,都是一个基本事实的图像。

由此又可以引伸出,由所有的命题构成的整个语言系统就是由所有的事实构成的整个现实世界的图像,简言之,语言是现实世界的图像。

把语言看作是现实世界的图像,这是维特根斯坦在语言、思想与实在的关系问题上的一个最基本的看法。

问题是,通常当我们谈到一个东西是另一个东西的图像时,总是意味着它们之间有某些相似的地方,那么语言与现实之间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呢?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说应如何理解才是恰当的?在我们通常的理解中,“图像”这个概念意味着一种具有可感性质的东西,说一个东西是另一个东西的图像,就是说一个东西再现了另一个东西的某些可感的经验特质,或者说,作为图像的东西与作为原型的东西之间存在着某些经验性质上的相似之处。

比如一幅山水画,就是对它的原型——现实中的山水的再现,被再现的就是山水的形状、色彩、方位和大小比例等经验特质。

然而,当维特根斯坦说“命题是实在的图像,命题是我们所想象的实在的模型”(4.01)[2] 时,并不是在这种“相同的可感性质”意义上来来使用“图像”这个概念的。

因为命题是由各个语词构成的,这些语词同现实中的事物之间没有任何经验性质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一个由语词组合而成的命题也不可能与一个由事物构成的事实之间有任何相同的可感性质。

所以,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图像,实质上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而非经验意义上的“图像”,它仅仅指的是一种逻辑结构图。

命题虽然不可能与事实有任何相同的经验内容,但命题的逻辑结构却与构成事实的逻辑结构是一致的。

说命题或语言是事实的图像,就是说命题以自身的逻辑结构再现或描绘了现实世界的逻辑结构。

可见,命题仍然是一种“图像”,但它不是以可感的经验性质为内容的图像,而是以抽象的逻辑结构为内容的图像。

维特根斯坦始终没有讲得很清楚的是,命题与事实共有的逻辑结构,究竟是经验事实自身所具有的呢,还是我们在运用语言描述它们时才赋予它们的。

他有时似乎倾向于认为经验事实自身并无逻辑,事物之间的组合纯粹是偶然的;有时又倾向于认为事实本身是有逻辑结构的。

如他说,“在图像和被图示者中必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因此前者才能是后者的图像”,(2.161)又说:“任何图像,无论具有什么形式,一般说来要正确地或错误地图示实在,就必须与实在具有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逻辑形式,即实在的形式。

”(2.18)联系其上下文来看,认为实在世界本身就有逻辑结构显然更能与维特根斯坦的整个思想观点相协调。

他进一步指出,在命题与事实的逻辑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首先,命题中包含的名称要素与所描绘的事实中包含的对象要素是相对应的,“在图像中图像的要素代表对象”(2·131);其次,命题中包含的名称以某种方式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定的逻辑结构,这种结构与事实中包含的对象之间的组合方式或逻辑结构也是相对应的。

只有处于这样的一一对应关系中,命题才可能成为描绘事实的逻辑图像。

根据命题与事实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维特根斯坦又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语言的运用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经验世界的界限。

语言与经验世界具有共同的逻辑空间,这就表明了,语言是与经验世界相对应的语言,它是用来描述经验世界的,而一旦超出了这个经验世界的范围,则没有语言可以与之相对,即不可能用语言来加以描述。

如果我们一定要将语言运用到经验世界之外,去陈述诸如“世界整体”这样的非经验的对象时,我们的语言(包括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就会陷入逻辑混乱之中。

有鉴于此,维特根斯坦就提出了为语言划界的问题,并声明他写作《逻辑哲学论》的根本意图正是“想要为思想划定一个界限,或者毋宁说,不是为思想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一个界限”。

[3] 所谓“为思想的表达划界”,就是要在能够由命题(语言)表达的东西和不能由命题表达而只能显现的东西之间划一条界限:在界限的这边就是实在的经验世界,它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对象;在界限的另一边则是非实在或非经验的领域,它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而“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7)。

需要指出的是,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中,超出经验之外的东西虽然是不可言说的,但确实是存在的,他称之为“神秘的东西”。

他说:“确实有某些不能言说的东西。

这些东西显现出自己,它们是神秘的东西。

”(6.522)在他后来给友人的一封信中甚至认为,不能言说的东西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他写道:“当时我要写的是,我的著作(指《逻辑哲学论》一书--笔者注)由两部分组成:写在这里的再加上所有我没写的。

正是这第二部分是重要的部分。

”[4] 可见,在承认非经验事物的存在这一点上,维特根斯坦与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的区别或分歧仅仅在于:传统哲学家认为超感性的世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也是可以对之进行思考和表述的;维特根斯坦却认为,超越的东西虽然存在着,但我们却不能对之进行思考和表述,而只能保持沉默。

然而,传统哲学家经常加以探讨的对象,却恰恰正是这些本来应当对之保持沉默的东西:如作为整体的世界问题、语言的问题、逻辑问题、自我问题、伦理学问题及人生的意义问题等等。

据此,维特根斯坦就得出了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看法:以往的全部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总是企图去思考和言说不可说的东西、神秘的东西,其结果却只能是得到一些既不能被验证同时又不合逻辑的无意义言说。

这些言说无所谓真假,因此也就没有意义,所以维特根斯坦说:“关于哲学问题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错误的,而是没有意义的”(4.003)。

对于无意义的哲学命题,就必须把它们从我们的语言系统中清除出去,而这首先是要为语言划定一个界限。

当把哲学命题从语言中清除出去之后,剩下的就只是自然科学的命题了。

维特根斯坦说,除了自然科学的命题之外,我们不要说任何其它的事情,因为“一切真命题的总和就是整个自然科学”(4.11)。

但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当哲学不再去陈述超经验的对象时,它又不能归在经验科学之内,那么哲学还能做什么呢?维特根斯坦的回答是,哲学应当是一种旨在澄清思想或命题的活动。

“哲学的目的是使思想在逻辑上明晰。

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

哲学的工作主要在于解释。

哲学的结果不是一定数量的‘哲学命题’,而是命题的澄清。

哲学应该使思想清晰,并且为思想划定明确的界限”(4.112)。

这就是说,哲学仅仅是一种为语言划界并进行语言分析的活动而不再是一个命题体系,它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澄清并纠正我们思想和语言中的逻辑错误。

然而颇有意思的是,《逻辑哲学论》全书中所提出的七个基本命题,却恰恰是一个命题的体系;它们所探讨的那些问题,也正是属于“不可说的”的超经验领域的。

就是说,维特根斯坦一方面极力反对提出任何超经验的哲学命题,但另一方面他自己却又提出了这样的一些命题。

对于这种矛盾的状况,维特根斯坦就申明道:“任何了解我的人终究要认识到我的命题是无意义的。

这些命题只是他用来攀登的阶梯,当他超越了这些阶梯之后,他必须抛弃这个梯子。

他必须超越这些命题,然后才能正确地看这个世界”(6.54)。

然而,对于想要表明他的哲学命题的无意义性而言,这个申明显然并不是很有说服力的,相反,我们看到的是,正是被他称之为“无意义的”的许多哲学命题,构成了我们进行其它科学研究活动所必须的前提即“梯子”。

2.拒斥形而上学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是分析主义思潮中反对形而上学态度最坚决、言辞也最激烈的一个流派,正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卡尔纳普断然地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

维也纳学派受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经验主义、逻辑主义的影响很大,并直接继承了他的“形而上学是无意义的陈述”这一反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

但在具体论证这个观点时,他们的理论依据又有所不同。

《逻辑哲学论》是从语言图像理论出发来说明形而上学命题的无意义性的,而维也纳学派则主要是根据可证实性原则提出了他们的“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

所谓可证实性原则,它是判定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的原则或标准。

在维也纳学派的成员看来,一个命题的首要问题不是它的内容是否真实,而是它是否有意义,因为命题必须首先是有意义的,其次才谈得上它的真假问题。

判断一个分析命题是否有意义是依据逻辑,而要判断一个综合命题是否有意义,在根本上就必须看它是否有被经验证实的可能性,或者说是否可以指出通过经验来证实它的方法。

如果这样一种经验证实的方法是存在的,那么命题就是有意义的,反之,则是无意义的。

这种诉诸经验证实方法来判断命题是否有意义的原则,就是维也纳学派所主张的经验证实原则或可证实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