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选课到通识教育核心课

合集下载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实施办法(模板)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实施办法(模板)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实施办法为进一步发挥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关于全面提高办学质量行动计划》的相关要求,学校决定实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工作。

现制定实施办法如下:一、建设目标1.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引导学生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交融,增进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从而为其一生的多向发展提供必要的准备。

2.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50门左右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经3-5年的立项建设,逐步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我校特有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带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促进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遴选原则1.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领域和思维方法;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社会意识和合作意识;4.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沟通能力;5.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6.有利于体现我校办学传统、特色和优势。

三、建设范围1.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原则上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目录”中所列出的课程中遴选产生。

一般为32学时2学分,且已开设三轮(含)以上。

2. 符合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能够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确需开设但“目录”内未列出来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也可参加遴选。

四、课程模块及主要内容人文科学类课程:主要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体育艺术等学科领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理解能力、审美鉴赏力,使学生学会以历史的眼光和方法认识事物;了解哲学分析方法,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准精神。

通过人文科学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有一定文化底蕴、具有人文关怀的大学生。

社会科学类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管理、法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

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以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增加其社会使命感和公民责任感。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通识教育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管理,提升课程教学水平,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课程建设经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养成文明意识与历史观念,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提升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通识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以下简称通识核心课)更加注重经典阅读、深度学习、问题探究和能力养成。

第三条通识课程重在启迪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通识课程应更多地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避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第四条通识课程分为以下四个系列: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

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

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III.艺术与人文。

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

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境界和人文情怀。

IV.数学、自然与技术。

这类课程目的是向学生打开自然世界,以科学思维和方法展现大自然内在的法则,使学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通选课简介

通选课简介

附件4:通选课简介1.我校通选课有哪几种类型?目前我校通选课主要分为通识选修课和通识核心课两大类;其中通识选修课由普通通选课、骨干通选课(课程代码以字母“H”结尾)、短课时通选课(课程代码以字母“D”结尾)、经典阅读通选课(经典阅读课程代码以字母“J”结尾,导读课课程代码以字母“M”结尾)、综合实验通选课(课程代码以字母“E”结尾)、科教结合通选课(以S结尾)六种类型组成;通识核心课(课程代码以字母“C”结尾)按照课程域进行建设。

2.通识核心课都包括哪些课程域?(1)文化传承与文明对话课程域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要略与智慧、中外科技发展史,人类文化发展历程,当代西方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文化比较,宗教文化等内容。

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中国及世界历史文化的知识,树立国际视野,体悟传统文化,提升人生境界和生存智慧。

(2)人文与艺术课程域主要涵盖文学、艺术等学科领域。

目的在于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和人文关怀,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社会探究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域主要涵盖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社会科学领域的主要概念和思维方法,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以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4)科学与技术课程域主要涵盖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生物、医学等学科,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所涉领域的总体了解,认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认知水平和科学素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5)生涯发展与生命关怀课程域(生涯发展与创新创业)主要包括职业发展、职业指导、职业心理学、创新创业、人格发展与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从通选课到通识教育核心课

从通选课到通识教育核心课

从通选课到通识教育核心课作者:冯倩倩曹宇邱小立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6年第04期摘要:北京大学自2000年起设立“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自2010年至今在原有通选课基础上积极探索以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为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并开展试点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多次梳理通选课体系,不断总结和反思,着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培育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通选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核心价值观;健全人格“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它是指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的非专业性教育。

[1]通识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奠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效交流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长为健全的公民。

[2]相对于专业教育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识教育”强调在更广泛的学科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使之成长为健全的人。

通识教育的缘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发展到鼎盛[3],最终在美国发展为通识教育,并在全世界传播。

虽然“通识教育”的表述源自西方,但这一理念深深蕴含于中国的传统教育中。

古代儒家倡导的“六艺[4]之教”就在于将学生培养成“通才”。

到了近代,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偏离古典的通才教育传统,开始更多地转向实用专业教育,但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学家一直都强调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要重视通识教育或全人教育。

例如:北京大学早期的教育受德国的影响比较大,蔡元培校长特别强调大学应当研究高深之学问,但同时他还主张沟通文理,提倡“五育[5]”。

[6]20世纪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

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

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通识教育选修课(以下简称“通选课”)是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培育学生健全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条为进一步加强我校通选课(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通识教育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管理,构建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课程设置第三条通选课设置原则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涵养和艺术素养,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身心。

2.有利于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培养和拓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国际视野。

应当强化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以及课程的综合性,实现课程模块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有利于学生在最基本的学科领域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不同思路、视角与方法。

强调课程内容的价值导向性和思想引领性,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

第四条通选课模块设置1.通选课总体设置为三大模块六类课程。

(1)通选(艺术)模块:对应“艺术天地”类别,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2)通选(心理)模块:对应“心理健康”类别,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3)通选模块:包括“人文社会、科技世界、xx文化、创新创业”四个类别的课程。

以上三大模块六类课程组成了涵盖公共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理论、xx特色文化、科学技术世界、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安全教育等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类内容的通选课体系。

2.学校在线下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通过遴选引进通识教育类优秀在线课程(包括外校和本校教师建设的课程),丰富通选课资源。

第五条通选课学分设置及要求L原则上所有通选课每门课程为1学分,对应16个学时。

3.四年制本科学生至少修读8学分,原则上在线课程(慕课)不得超过5学分。

通选课走向新时代

通选课走向新时代

通选课走向新时代作者:宋亮来源:《教育》2014年第14期近年来,高校普遍开设通识教育课供全校学生选修,这些课被简称为通选课。

通选课原本是为某些专业开设的课程,面向全校的选课启动后,由于能接纳的选课人数有限,热门选修课往往呈现“一座难求”的局面。

大学生为选课“挤破了头”,目的就是希望选修到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

而更多的通选课则遭受冷遇。

什么样的通选课才能成为受欢迎的课程?首要的不是学分,而是兴趣复旦大学是全国首个推出针对本科生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大学。

早在2006年,复旦大学通识学院就向全体大一新生推出了“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之后的第一个学期里,有98.27%的复旦新生选修了通识课程。

该学院所做的教学实践情况调研报告指出,大学生对这一全新课程体系的兴趣很高,学生们选课的动机,包括课程是否容易掌握、对课程本身的兴趣,而学分则排在最后。

当时的通选课程主要有“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6大模块,共50门核心课程。

76.54%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就完成了核心课程2个学分的选读,21.73%的学生选修了4个学分。

全校共有4217人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选修了核心课程。

从选修课程模块看,“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模块的实际选课人次占选课总人次的24%,成为大学生的首选。

其它选修模块依次是:“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模块占选课总人次的18%;“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模块占选课总人次的17%;“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和“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两个模块选课人次分别占16%;“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占选课总人次的9%。

复旦大学通选课程的规则是把所有选修课分成3个模块,每个模块至少要取得2个学分。

选修课的学分从1到8不等,1学分的课程只有“军事理论”1门。

被选修最多这几门课程,都只有2学分。

学分少意味着课程难度低,军事理论之所以没有入围,因为其只有1个学分,只有最感兴趣的学生,才会在别的课程拿到2分后选修该课,而在学生中占半数左右的女生大都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剩下的学生中,军事爱好者又能有多少呢?复旦大学由此得出结论,学生在选修通选课程时,首要的不是学分,而是容易学,其次是感兴趣。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清单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清单

通识教育课程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

通识教育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课程问答1.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深化对人类文明传统的理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2)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3)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艺术境界,拓展国际视野;(4)提高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2.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几个系列?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四个系列: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III.艺术与人文、IV.数学、自然与技术,各系列课程教学目的如下:系列I. 人类文明及其传统: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系列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系列III.艺术与人文: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

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

系列IV.数学、自然与技术: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3.通识教育课程、通选课、通识核心课是什么关系?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对应2020版培养方案中1-2的部分,通识课程中包含通识教育核心课和通选课两类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选课手册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选课手册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选课手册(2018-2019-1,2018级)教务处2018年9月目录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分分布......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选课........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程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交响音乐鉴赏......................................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西乐理及其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美国的文化与历史..............................错误!未定义书签。

世界文化史..........................................错误!未定义书签。

大学语文..............................................错误!未定义书签。

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错误!未定义书签。

马克思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唐诗宋词人文解读..............................错误!未定义书签。

艺术、媒介与创造性思维 ..................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

民族主义与族群政治..........................错误!未定义书签。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博学与文雅的复归——中美大学通识教育沿革

博学与文雅的复归——中美大学通识教育沿革

博学与文雅的复归——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沿革周景辉聂英杰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2011年研究项目《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模式比较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W)摘要: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许多高校开始践行通识教育理念,并将落实通识教育视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而我国研究者大都把通识教育视为舶来品进行研究和学习。

事实上,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通识教育的理念。

我们将通过厘清美国大学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缘起与演进,在追溯和比较中理清思路,获得启发,意在为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与改革提供有益线索。

关键词:中美大学;通识教育;历史演进中图分类号:G649十九世纪初期,美国伯德学院帕卡德教授率先提出“通识教育”这一概念。

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高尚情操的人。

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和掌握必备知识、技能,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学识视野,不仅学有所长、术有专攻,而且智力、身心及品格各方面均能协调发展,不仅能够独立思考、擅于探究和解决问题,而且具有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许多高校开始践行通识教育理念,并将落实通识教育视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而我国研究者大都把通识教育视为舶来品进行研究和学习。

事实上,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通识教育的理念。

我们将通过厘清美国大学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缘起与演进,在追溯和比较中理清思路,获得启发,旨在为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与改革提供有益线索。

一、通识教育溯源西方的通识教育可追溯到“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也有译者译为“文雅教育”或“博雅教育”。

古希腊柏拉图创立的阿卡达米学园(Academy)倡导的教育思想以及亚里士多德设立的吕克昂学苑(Lyceum)中所研习的“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文雅教育的主要内容。

陕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方案

陕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方案

陕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方案通识教育选修课是学校本科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

为加强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则第一条通识教育选修课由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教授讲堂”—核心公共选修课)和通识教育任意选修课组成。

其中,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美育与健康、教师教育等4个系列。

第二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理念为“学科贯通、研读经典、名师授课、夯实基础、提高素养”。

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艺术欣赏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鼓励开设经典著作导读和学科交叉课程。

第三条本科生应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积极主动修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取得8学分,方可毕业。

学生在修读期间必须从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中选修非本专业6学分的课程,从通识教育任意选修课中选修非本专业2学分的课程(“非本专业课程”指本专业教学计划以外的课程)。

其中对于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要求学生从每一系列中至少选修1学分的课程,文科学生须选修2学分的自然科学与技术系列课程,理科学生须选修2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师范生须选修2学分教师教育系列课程。

第四条每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周学时为2,教学周数一般为9周或18周,课时一般为18课时或36课时。

每18课时计1学分。

第五条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不得免修。

但学生跨校、跨学院选修的课程及辅修课程(修读之前,须经学院主管领导和教务处认定批准)可计为相应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种奖励、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得的专利,记为相应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

第六条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是各教学单位的基本教学任务之一。

每位校聘关键岗的教师,在3年聘期内至少应开设2门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

学校鼓励身体状况良好的离退休教师申请开设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并为其颁发聘书。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选课手册(2021-2022-1,2021级)说明书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选课手册(2021-2022-1,2021级)说明书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选课手册(2021-2022-1,2021级)教务处2021年9月目录目录 (1)说明 (2)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2)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分分布 (2)课程教学大纲 (13)书面写作与口头沟通 (14)《礼记》选读 (18)大学语文 (21)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23)科学技术史 (27)美国的文化与历史 (30)世界华文文学 (33)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 (35)图形创意设计 (37)古希腊文明演绎 (39)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42)经济与法律 (44)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转型发展与创新 (46)能源与环境 (50)生命科学导论 (52)生命科学实验探索 (54)宇宙与人类 (57)传统医学与人类健康 (60)大学使命与大学文化 (63)当代中国经典作家导读 (68)海洋可再生能源 (72)汉语与认知:由汉语看汉民族的认知特点 (75)环境变化与中华文明 (78)欧盟法律文化导论 (81)世界文学经典的叙事模式与当代价值 (85)探索微观物质世界 (87)西方音乐文化史 (90)中国现代小说选读 (95)中国哲学经典选读 (98)走进纳米科学 (102)传记经典导读 (106)说明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是指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展的,着力于教育对象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

我校将本科教育定位为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多年来,为摆脱狭窄的专业教育,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开展了一系列的通识教育探索,并从2009级开始,推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含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四个模块。

自2020级起,总学分为10。

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分分布各专业学生须修满以下表格中各模块规定的学分,其余学分可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技术4个模块中任意选修。

通识任选课三个模块

通识任选课三个模块

通识任选课三个模块通识任选课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机会,可以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

在通识任选课中,有三个模块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它们分别是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

下面我将分别从这三个模块入手,介绍一些有意思的课程。

首先是人文社科模块,这个模块主要涵盖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

在这个模块中,有一门非常受欢迎的课程叫做《心理学导论》。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门叫做《哲学概论》的课程,它帮助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其次是自然科学模块,这个模块主要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

其中,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是《宇宙学导论》。

这门课程介绍了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帮助学生了解宇宙的奥秘。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微小和渺小,进一步拓宽视野。

此外,还有一门叫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它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维。

最后是工程技术模块,这个模块主要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等工程技术方面的课程。

其中,一门非常热门的课程是《人工智能导论》。

这门课程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此外,还有一门叫做《工业设计基础》的课程,它介绍了工业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通识任选课的三个模块涵盖了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这些课程不仅能够拓宽知识面,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我鼓励大家积极参与通识任选课,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结构化通达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

课程内容结构化通达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

课程内容结构化通达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课程内容结构化是指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的分类整理以及梳理。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和运用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通过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培养核心素养。

在课程内容结构化中,通达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内容的分类整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整理。

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逻辑顺序,因此需要将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梳理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老师还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

这包括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知识的发展历程,梳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梳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脉络和内在逻辑,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对知识点的分类整理和梳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知识的系统认识,培养其整体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逐渐培养了对知识的举一反三、联想和创新能力。

这些都是通达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

四、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结构化的课程内容还有助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通过对知识点的分类整理和梳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性,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综合运用。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是通达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之一。

总的来说,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有助于通达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对知识点的分类整理和梳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整体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能力。

同时,结构化的课程内容还有助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因此,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是通达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北京大学自2000年起设立“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自2010年至今在原有通选课基础上积极探索以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为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并开展试点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多次梳理通选课体系,不断总结和反思,着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培育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通选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核心价值观;健全人格“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它是指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的非专业性教育。

[1]通识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奠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效交流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长为健全的公民。

[2]相对于专业教育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识教育”强调在更广泛的学科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使之成长为健全的人。

通识教育的缘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发展到鼎盛[3],最终在美国发展为通识教育,并在全世界传播。

虽然“通识教育”的表述源自西方,但这一理念深深蕴含于中国的传统教育中。

古代儒家倡导的“六艺[4]之教”就在于将学生培养成“通才”。

到了近代,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偏离古典的通才教育传统,开始更多地转向实用专业教育,但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学家一直都强调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要重视通识教育或全人教育。

例如:北京大学早期的教育受德国的影响比较大,蔡元培校长特别强调大学应当研究高深之学问,但同时他还主张沟通文理,提倡“五育[5]”。

[6]20世纪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教育。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校合并和社会发展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界意识到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对跨学科人才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不利影响,开始大力提倡人文素质教育,西方的通识教育概念重新被引入并在中国得到发展。

国内高校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建设北京大学从2000年9月起在全校开设“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体系”,目前通选课累计322门,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社会可持续发展”六大领域,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修满至少2学分,总计修满至少12学分方能毕业;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含“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大模块,同时思想政治课也被纳入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

此外,国内高校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由于课程资源有限,但选修人数较多,一般都采取较大的班级规模,以主讲教师讲授为主,课程内容以导论或概论类课程居多。

随着通选课模式的全面铺开,一批学者开始对素质教育选修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学界普遍认为,当前的素质教育选修课重拓展知识,而价值观与能力培养不足;内容广博,但课程内涵和深度有待加强。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引入21世纪初,为了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选修课的质量,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以通选课建设为代表的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进行了反思和探讨,提出建设“以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为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思路。

2010年,北京大学根据自身实际,着手推动以“经典阅读和研讨式教学”为特征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试点工作。

截至2015年,北京大学共组织建设了3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鼓励“经典阅读”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自主学习、批判性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和沟通协调的能力。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等一批国内高校也开始在原来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基础上,重点开展“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

由上述内容可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国内的推行具有针对性,目的是完善原有的通选课体系,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在整体设计层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给学生以跨学科的视野和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更广博的知识领域学习,使学生获得在专业知识领域之上批判性审视原有知识,认识到人类知识的无限性,培养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的能力。

因此,“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设计目标是要以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课程深入理解某一专业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知识传承体系,从而理解这门学科的精髓,而非对非专业/学科学生普及的通俗课或导论课。

这就决定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必须设计与其建设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纵观国内“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设计,尤其注重的是“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强调与此对应的助教团队的训练等。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特色北京大学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特色做法,严把课程质量,真正以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为中心开展课程建设。

从通选课到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不仅是名称上的转换,而是高校在通识教育改革中对于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助教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重新思考和全面考量。

在这一过程中,优秀的师资队伍及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是保障、核心。

在改革过程中,学校坚持强化课程顶层设计、全面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教师和助教团队建设、开展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以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培育核心价值观和提升综合素养与能力的目标,在重视学生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1.强化课程顶层设计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注重从整体上进行顶层设计,按照中国文明及其传统、西方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人文艺术与自然四大模块,逐门进行建设。

这四大模块的设计缘由及原则如下:第一,通过中西方传统文明的教育,加深学生对传统的理解,尊重中西方人类文明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在此类课程的建设中,始终注意,让学生认识历史与传统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还原历史、传承文明,而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当下、思考未来的时候,认识到每一个现代问题背后的传统,从人类文明思想的宝库中汲取营养。

第二,通过展现各个学科看待现代社会的眼光与思维方式,让学生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有所理解。

在此类课程的建设中,专业之外知识领域的涉猎,并不是简单地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能将通识教育变成百科全书式的教育,而应该注重让学生通过学习,对其他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有所了解,能够最大程度地摆脱知识范式对自身认识能力的束缚。

第三,自然科学的学习对于非自然科学学科的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类课程旨在让学生从自然科学的视角,对世界产生全新的看法,改变思维方式,更深刻地认识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第四,通过人文与艺术的学习与体验,让学生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从现代性的工具化视角中超脱出来,在内心中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

2.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改革为了保证“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质量,学校在建设这类课程时也特别提倡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第一,强调精读文本,特别强调对于中西方文明经典的阅读。

通过经典阅读,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跟经典的对话,引导学生学会与经典沟通,进入对思想文化中根本问题的思考,使他们能够在更高的层面安排自己的学习、读书、思考与生活,从而改善他们在传统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中所养成的工具性阅读的不足。

第二,注重师生交流。

通过小班讨论和其他研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研究问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进而辅助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阅读,将文本中的思想问题更细致地呈现出来,也促使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知识获取的层面,而是通过小班讨论进一步训练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校设置了核心课程主讲教师主持的“通识教育沙龙”,通过这一平台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与校内学生开展人格化的交流,营造通识教育的校园氛围。

第三,对学生开展过程考核。

传统期末考试的模式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体验关注不足,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思考。

北京大学在核心课的建设过程中要求所有课程都要将过程考核纳入考试体系,并建议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低于60%。

要针对章节的重点设计合适的作业或讨论题目。

3.注重教师和助教团队建设教师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核心。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得力于学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和强大的师资力量。

同时,助教是教师的重要辅助,建设一支优秀的助教队伍对于组织课程的小班讨论,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因此,学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从起步之初就非常注重教师和助教团队的建设。

第一,依托校内优秀师资打造核心课程主讲教师队伍。

通识教育要对大学所有学生持续发挥作用,必须依托学校的优秀教师,通过多种体制机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力,引导他们潜心投入教学,保证课程质量。

目前,已有的3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中,有不少在各自领域具有卓越学术成就、对所在学科有多年深入研究和独特见解、在广大师生中具有很高声望并深获敬重的教师。

第二,在课程建设的同时注重开展教师间的交流,定期组织各类交流活动。

教师不仅交流自己关于通识教育的理念,更要交流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和促进,也在教师之间营造一种通识教育的氛围。

第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助教团队,以《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主讲教师聘任合同》为附件的形式将通识核心课助教团队的责任明确化,并通过多次助教会议进行说明和培训。

这种助教制度成为研究生的基本训练之一,对提升核心课的质量也起到重要作用。

4.开展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第一,严格的新开课申报审核。

要求教师在申报时提供内容详尽的课程大纲,将每一章节的内容和阅读文献细化,并明确考核方式和作业题目,确保课程设计符合核心课的建设理念。

组织通识教育专家,根据整体设计理念,对提交的开课申请和课程大纲进行逐条讨论、审查。

第二,通过主讲教师合同聘任制落实教师和助教责任。

在课程审批通过后,与主讲教师签订《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主讲教师聘任合同》,并将助教职责作为合同附件同时明确。

以契约关系落实主讲教师责任制度,保障课程质量和开设稳定性。

合同明确约定:核心课程评估分数低于开课学期全校通选课平均水平、发生重大教学事故、听课人员反映重大意见属实的,甲方(学校)有权解除合同。

第三,注重学生体验的质量评价。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目标决定了其质量评价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能力提升为核心。

学校依托老教授调研组,并成立了专门的调研小组,就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行全面的调研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以真正起到协助教师改进教学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