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全国1_人口抽样调查及与历次人口普查项目的比较

合集下载

1995年人口抽样调查迁移人口原始数据

1995年人口抽样调查迁移人口原始数据

乡 镇的村委会 镇的居委会 7254 1563 1629 94 16 30 98 15 12 341 59 68 4 1 696 93 64 735 314 4284 28 45 9 4 5 1 523 18 2 1 1 20 3 1 10 164 81 816 11 5 8 6 4 259 9 1 73 76 954 20 32 7 4 2 194 18 1 9 10 3 1 32 2 4
街道 3002 32 13 4 4 8 8 6 1 110 95 2376 26 32 26 39 12 14 35 41 6 2 45 11 2 1 25 4 4 4 14
河北省
小计 12527 1646 531 8361 235 244 164 51 83 61 122 15 24 21 5 277 186 54 29 65 10 7 130 8 14 3 53 46 29 21 31 乡 6551 1191 344 3978 175 184 116 14 52 24 42 3 6 6 1 140 83 20 14 9 3
66 2 1 1 8
10 7 4 6
6 4 1
1 3 1 1
3 1 2 5
8 7 2 6
1
1 1
3 7 1 1 2
街道 6331 140 38 310 9 110 217 147 4588 61 84 21 18 7 1 336 35 64 14 49 6 11 33 3 2 1 7 9 2 1 7
10 6 7 9623 515 246 69 23 21 22 17 8 10 83 9 6 40 10 12
1 2
9 4 7 8805 395 160 57 19 14 21 17 8 10 81 8 5 35 10 11

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大数据

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大数据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信息港发布时间:2010-08-20 15:48:49进入社区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国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一日一九五三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协同有关部门,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指示,结合全国普选,举办了全国人口调查。

调查的标准时间是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

参加这次调查登记工作的人员共有二百五十余万人。

为了保证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全国组成了各级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并制定了统一的简易可行的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

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严格按照这个办法进行直接调查;但有少数地区不能进行直接调查,而用其他办法进行了调查,其中有未进行基层选举的和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待解放的省,国外华侨和留学生等。

为了使这次普查资料全面、确实,曾及时组织了抽样复查,对已经调查登记的人口数目的正确程度进行检查。

全国围共抽查了五千二百九十五万以上的人口(占直接调查登记人口的百分之九),检查的结果是:重复的人口占千分之一点三九,遗漏的人口占千分之二点五五。

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审核和汇总工作,现已全部完成。

现将中华人民国人口调查登记的结果公布如下:一、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

其中:直接调查登记的人口为五亿七千四百二十万五千九百四十人;用其他办法调查的人口为二千七百七十三万二千零九十五人,有:没有进行基层选举的和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八百三十九万七千四百七十七人(根据各该地方政府的资料);待解放的省七百五十九万一千二百九十八人(根据一九五一年公布的数字);国外华侨和留学生等一千一百七十四万三千三百二十人(根据华侨事务委员会等机关的资料)。

二、在直接调查登记的人口中:男子为二亿九千七百五十五万三千五百一十八人,占百分之五十一点八二;女子为二亿七千六百六十五万二千四百二十二人,占百分之四十八点一八。

我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格局的转折性变化:2000-2020年

我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格局的转折性变化:2000-2020年

2022年1月上海行政学院学报J a n.,2022第23卷第1期T h e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g h a i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V o l.23,N o.1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76(2022)01-074-(13)我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格局的转折性变化:2000-2020年吴瑞君薛琪薪罗志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摘要:通过历次人口普查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发现,2000-2020年间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空间格局已经发生转折性变化㊂以2010年为界,中西部人口向东部迁移的净增量已由波浪式推高转变为波浪式回落,省际之间的流动人口增长明显减缓,乡城转移的人口年龄红利逐渐消逝,城乡老龄化程度双双增长㊂其重要原因在于中西部. All Rights Reserved.地区经济增长和城镇化速度反超东部㊂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人口与经济区域均衡发展初露端倪,人口空间格局新变化使区域均衡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奠定了我国人口发展区域均衡的大格局,未来我国人口空间格局的东西变化仍将主要发生在东南半壁内部的东部沿海与内地之间㊂关键词:人口迁移;城镇化;空间格局转变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口迁移的发展态势引人瞩目,相关研究成果颇丰㊂与新中国头30年相比,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模式发生了重大的逆转性变化[1]㊂基于1990 201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㊁小普查资料,不同学者已经对我国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省际人口迁移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2][3][4][5]㊂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总体上表现为由中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地区的 一江春水向东流 态势,且这一 向东流 呈现出 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态势㊂然而,人口东迁不可能永远 一浪高过一浪 , 潮涨终有潮落时 [6]㊂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空间格局的变化趋势已经悄然发生逆转,并率先引起了一些财经媒体的关注,如第一财经㊁搜狐网等刊载的文章 人口流向逆转带来什么变化 [7]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的新格局 [8] 中国人口大迁移,在2017年已发生巨大转折 [9]等㊂对于2010年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空间格局出现的新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7J J D790008)的阶段性成果㊂收稿日期:2021-01-25作者简介:吴瑞君女(1963-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琪薪男(1986-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罗志华男(1994-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吴瑞君,薛琪薪,罗志华:我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格局的转折性变化:2000-2020年变化,学界特别是人口学领域对此的关注和深入探讨还相对较少㊂本文主要利用历次全国人口普查㊁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以及常规的人口统计资料,对2010年前后我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空间格局发生的转折性新变化进行实证分析㊂文中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与我国经济带的划分相同①㊂一㊁转折性变化的具体表现(一)以2010年为界,中西部人口向东部迁移的净增量已由波浪式推高转变为波浪式回落根据历次人口普查㊁小普查各省份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于普查时5年前的常住地调查数据,可以推算普查时前5年内各省份的省际迁移人口㊂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净迁移量,1985-1990年间仅约240万人(时期末5岁及以上人口于时期内的迁移,下同),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间已经分别高达2315万人和3183万人,但2010-2015年间却急转直下地跌落为2219万人,2015-2020年间进一步下降为1952万人(见图1)㊂这表明伴随我国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和中西部地区的 抢人大战 ,尽管东部地区对人口和人才的吸引力依旧强劲,但中西部地区的吸引力也在持续提升㊂从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净迁移量来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净迁移量始终为负向增长,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的人口流失比较严重㊂值得注意的是,2015-2020年间,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净迁移量出现了由大幅减少转向微弱减少的转折性变化,这与我国近年大力推行的 一带一路 倡议㊁ 西部大开发 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 等战略有关㊂. All Rights Reserved.图12000-2020年间东中西部地区的净迁移规模(万人)从表1的四时期三地带之间的净迁移看,东中西部地区均表现为中㊁西部迁往东部,以中部迁往东部为主流;中部大量迁往东部,少量迁往西部㊂2005年前后两个时期相比较,东部净迁入量增加了37.49%,中㊁西部净迁出量分别增加了42.30%㊁28.55%;中㊁西部向东部的净迁出了分别增加了39.75%㊁33.61%;中部向西部的净迁出量增加了130.95%㊂2010年前后两个时期相比较,东部净迁入量减少了30.29%,中㊁西部净迁出量分别减少了29.30%㊁32.31%;中㊁西部向东部的净迁出量分别减少了29.91%㊁30.96%;中部向西部的净迁出量减少了16.49%㊂而2015年以后,中西部向东部的净迁移量减少的这种趋势更加明显㊂由此可见,四时期三地带之间净迁移转增为减的变化幅度,以中-西流向最为明显㊂第1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表12000-2020年各时期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净迁移人口(万人)净迁入合计东部中部西部2000-2005年a 东部2315-1464851中部-1506-1464--42西部-809-85142-2005-2010年b 东部3183-20461137中部-2143-2046--97西部-1040-113797-2010-2015年c 东部2219-1434785中部-1515-1434--81西部-704-78581-2015-2020年d 东部1952-1357595中部-1462-1357--105西部-490-595105-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和2005年㊁2015年㊁2019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推算结果对应于各地区年末人口统计数据,如无特殊说明,下表同㊂(二)2010年以来我国省际之间的流动人口增长明显减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不改变户籍的人口流动㊂对此,虽然受资料所限,尚难确切区分迁移人口中的户籍与非户籍迁移,但可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来说明㊂2000-2015年间,在全国人口净增量中,省际流动人口的净增量占51.27%;在东部地区常住人口(东部各省份常住人口之和)增量中,省际流入人口(东部各省份来自全国其他省份的流入人口之和)的增量占55.79%;在中㊁西部地区户籍人口(地区各省份户籍人口之和)增量中,省际流出人口(地区各省份户籍人口流往全国其他省份的人数之和)的增量分别占73.66%㊁63.76%㊂2015-2020年间,尽管省际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还是中㊁西部地区流往东部地区,但这种流速开始放缓,甚至出现了部分人口回流西部的现象㊂此外,上述各地区的人口增量还包括自然增长,所以,东部地区的常住人口净迁入总量中省际流入人口的增量占比在五成以上,而中㊁西部地区的户籍人口省际流出增量,可能还会大于其户籍人口的增长总量㊂表2报告的是东㊁中㊁西部地区各省份的省际流动人口增长变化情况,除2000-2005年间中部地区的省际流入人口有所减少外,2000-2020年间三地带的省际流入或流出人口总体上呈持续增长态势㊂但四时期的增幅变化较大:2005-2010年是明显的高增长时期,而2010-2020年间的增幅则明显缩减㊂2010年前后两个时期相比较,东部地区的省际流入人口和中㊁西部地区的流出人口增幅分别由86.35%㊁77.79%㊁73.16%,下降到8.40%㊁8.86%㊁8.51%;东部地区的净流入量增幅由81.33%下降到1.94%,中㊁西部地区的净流出量增幅分别由73.53%㊁. All Rights Reserved.吴瑞君,薛琪薪,罗志华:我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格局的转折性变化:2000-2020年100.58%,下降为2.55%㊁0.64%㊂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人口主流向与上述迁移格局基本一致:中㊁西部流向东部,中部主要流向东部同时也有少量流向西部㊂2010年以后,中西部净流出增幅大幅缩减,既是因为新增流出人口减少,也是因为过去流出人口返流的增加以及建制镇和中小城市落户限制放宽后,部分流动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所导致㊂表22000-2020年省际流动人口的增长变化(万人)省际流入省际流出净流入合计东部中部西部2000年东部33167562560-1628932中部3282028-1699-1628--71西部5981458-861-93271-2005年东部37747912983-19151068中部2632386-2123-1915--208西部7431602-860-1068208-2010年东部703316245409-34991910中部5584242-3684-3499--185西部10482774-1725-1910185-2015年东部762421105514-35911923中部8404618-3778-3591--187西部12743010-1736-1923187-2020年东部862415247100-37843316中部34167694-4278-3784--494西部18394661-2822-3316494-注:因国家统计局和西藏自治区统计局2020年人口普查资料未公布西藏地区的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情况,故推算的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不包含西藏地区㊂(三)2010年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城镇化速度反超东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区域之间的人口迁移流动,主要表现为跨区域的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㊂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㊁速度的区域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流动的空间格局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未变,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增. All Rights Reserved.第1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长和城镇化速度的区域差异却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㊂根据表3,从三地带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变化看,在2000-2005年间,东部地区G D P 占比提升了2.34%,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G D P 占比则分别下降2.14%和0.20%;而在2005年-2015年间,这种占比情况发生了转折,东部地区的G D P 占比转升为降,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G D P 占比则转降为升;在2015-2020年间,东部地区G D P 占比的下降趋势有所减弱,而中西部地区G D P 占比的增长趋势同样放缓㊂就东㊁中㊁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而言,在2000-2005年间分别提高了8.63㊁5.62㊁5.27个百分点,在2005-2010年间分别提高了8.63㊁5.62㊁5.27个百分点,在2010-2015年间分别提高了4.88㊁6.84㊁7.16个百分点,而在2015-2020年间则分别提高了4.38㊁7.95㊁4.51个百分点㊂由此可见,东部地区的城镇化速度趋于减缓,而中㊁西部地区的城镇化速度则趋于加快㊂在2000-2005年间,城镇化速度东部最快㊁西部最慢;2010-2015年间逆转为西部最快㊁东部最慢;2015-2020年间进一步逆转为中部城镇化速度最快㊁东部最慢㊂表3 2000-2020年东中西部三地带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和城镇化率变化② (%)200020052010201520202000-20052005-20102010-20152015-2020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全国100100100100100东部57.2959.6357.3155.5754.412.34-2.32-1.74-1.16中部25.5823.4424.0624.3624.52-2.140.620.300.16西部17.1316.9318.6320.0721.07-0.201.701.441.00城镇化率全国36.2242.9949.9556.1063.896.776.966.157.79东部44.1552.7859.5664.4468.828.636.784.884.38中部33.0738.6944.9251.7659.715.626.236.847.95西部28.9434.2141.1948.3552.865.276.987.164.51根据推算③,在东中西部地区,四时期全国乡-城人口净转移规模分别为8865㊁9072㊁7940㊁9563万人(见表4),总的趋势是先增后减,然后再增,呈现出波动变化;东部地区城镇的净迁入和农村的净转出人口数量2000-2015年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但2015-2020年间有所回升;中部地区的城镇净转入人口在2000-2010年间先减少,而2010-2020年间则持续增加,农村人口净转出表现出与此相反的趋向,即前十年增加后十年减少;西部地区的城镇净转入人口自2000年以来不断增大,增幅先大后小,而农村的净转出则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㊂从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来看,东南半壁的城镇人口净迁移在2000-2020年间呈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而农村地区的人口净迁移也表现出了类似的特征;西北半壁的城镇和农村人口净迁移量在过去20年间均保持着持续上升的趋势㊂这说明,2010年前后的两个十年,中西部地区城镇吸纳本地区农村人口的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农村人口跨区域外流的强度也有所不同,这是导致中西部地区人口净迁出量波动变化的直接原因㊂. All Rights Reserved.吴瑞君,薛琪薪,罗志华:我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格局的转折性变化:2000-2020年表42000-2020年东中西部三地带城乡人口的净转移量推算(万人)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2015-2020年城镇农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全国8865-88659072-90727940-79409563-9563东南半壁8409-84068570-85807451-74208725-8725西北半壁456-459501-491488-520838-838东部5405-30895287-21203906-16854768-4768中部1829-33321775-39071986-35032657-2657西部1632-24442011-30462048-27512138-2138(四)乡-城转移的人口年龄红利逐渐消逝,城乡老龄化程度双双增长从人口迁移流动对流入与流出地的年龄结构差别效应看,在流入地的某个比例指标高于流出地的情况下,从流出地到流入地的转移(可以称之为顺向流动)不可能对流入与流出地的该项指标同时起到抬升效应;而在流入地的某个比例指标低于流出地的情况下,这种转移却有可能对流入与流出地的该项指标同时起到抬升效应㊂乡-城转移人口一直以劳动年龄特别是青壮年为主, . All Rights Reserved.但其占比正在悄悄发生变化㊂我们根据历次人口普查(包括小普查)城乡年龄别死亡率等资料,推算了乡-城净转移人口的年龄结构,如表5所示㊂从劳动年龄占比来看,15-64岁年龄段的占比一直保持 城高乡低 ,而乡-城转移人口中15-64岁年龄段的占比在2000-2005年㊁2005-2010年两个时期比城镇或农村更高,但2010-2015年㊁2015-2020年两个时期的占比则比城镇或农村更低㊂不难发现,转移对城镇和农村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分别起到了抬升和下降效应,但2010-2020年间,乡-城转移人口中的劳动年龄段占比已经转变为介于城乡之间(比较接近于乡),因此转移对城乡人口中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双双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效应㊂这种双向的下降效应虽然尚属微弱,但却给出了一个重要的提示:乡-城转移人口的年龄结构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年轻,乡-城转移给城镇带来的年龄结构红利已悄悄地消逝㊂表52000-2020年四时期分城乡和乡-城转移人口的年龄结构(%)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农村城镇转移农村城镇转移农村城镇转移2000-2005年20.3715.4516.7771.4776.7977.558.167.765.682005-2010年19.0414.5515.4270.3975.4280.8510.5710.023.732010-2015年19.6013.6721.6569.0476.7871.5711.369.556.772015-2020年19.1814.4017.968.9276.4771.5311.909.1310.57注:由于2020年国家和地方七普数据均未公布城乡地区分年龄的人口数,故采用2019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替代推算㊂第1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从城镇㊁农村和乡-城转移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来看,整体上表现出 乡高城低 的趋势,而乡-城转移人口中的老年人比例通常低于农村,因此这种转移对城㊁乡老龄化分别起到了缓解和加深效应㊂在2000-2020年的20年里,全国乡-城转移人口中65岁及以上占比先降后升,即由2000年的5.68%降为2005年的3.73%再上升至2015年的10.57%,乡-城转移对城镇老龄化的缓解效应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变化㊂也就是说,伴随时间推移,乡-城转移人口中的老年人比例提高到了介于城乡之间,乡-城转移将会对城乡老龄化同时起到一定的抬升效应㊂一直以来,我国许多大城市依靠替代迁移来缓解老龄化,今后或将不可持续,这些都将成为区域和城乡人口均衡发展面临的新挑战㊂显然,在流入地的某个比例指标高于流出地的情况下,只有从流入地到流出地的逆向转移,才有可能对流入与流出地的该项指标同时起到抬升效应,其条件为:转移人口的该指标介于流入与流出地之间㊂我国人口的东西流动是双向的,2010年前后中西部人口向东部地区的净迁移转增为减,是顺向转移减少和逆向回返转移增加的综合结果㊂可以认为,返乡农民工的总体素质,基本上应该介于东部大城市与回返的中西部家乡之间,农民工的回返转移,可以对流入与流出地的人口素质同时起到不同程度的抬升效应㊂其实,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率先升级的情况下,其向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结构水平基本上也介于东西部之间,因此这种产业转移对东西部的产业结构也会同时起到一定程度的抬升效应㊂农民工返乡和产业转移,也给区域均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挑战㊂二㊁对转折性变化动因的探讨. All Rights Reserved.(一)人口东移浪潮的返流加大,中部和西南地区人口占比转降为升我国人口迁移与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变化,必然也会反映于胡焕庸线两侧的东南与西北两大半壁之间㊂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将基本位于胡焕庸线西侧的内蒙古㊁西藏㊁甘肃㊁青海㊁宁夏㊁新疆6个省区视为西北半壁,将其他25个省区市视为东南半壁㊂我国大陆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半壁㊂由表6可见,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2000-201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西北半壁占比提高了0.79个百分点,东南半壁占比呈下降趋势;2010-2020年,西北半壁的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先略微下降后上升的趋向,而东南半壁则相反,即先上升后下降㊂从城镇化率来看,东南半壁的城镇化速度在2010年后开始放缓,而西北半壁的城镇化速度则明显加快,并逐渐接近东南半壁㊂尤其是2015-2020年间,西北半壁省份的城镇化率达到58.29%,与东南半壁省份的城镇化率(62.01%)的差距进一步缩小㊂从人口分布看,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的人口分布具有波动性,东南半壁的人口分布比例2000-2010年间先是略有下降然后有所回升,2010-2020年间则先开始下降又略有回升;而西北半壁的人口分布特征则与此相反㊂需要指出的是,与东南与西北两大半壁之间经济增长和城镇化速度差异的变化相比,人口分布比例的变化几乎微不足道:相对东南半壁内部的东部沿海地带与内地(中部和西南6个省份)人口-经济有关指标的变化幅度而言,东南与西北两大半壁的变化幅度明显较小㊂与我国中西部向东部地区的人口迁移流动的 洪流 相比,东南与西北两大半壁之间的迁移流动只是 涓涓细流 [10]㊂未来我国人口东西分布的变化很可能主要发生在东南半壁的东部沿海与内地之间㊂2010年前后,虽然西北地区的人口占比转降为升,但是,其转降为升的变化幅度远低于中部和东南部降幅减少的变化幅度㊂如果将东部地区人口占比上升趋缓视为趋向均衡分布的表现,那么,中部和西南地区人口占比下降趋缓对均衡分布的贡献率分别为34.18%和60.13%,而西北地区人口占比转降为升的贡献率只有5.70%㊂这就意味着,我国人吴瑞君,薛琪薪,罗志华:我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格局的转折性变化:2000-2020年口东西分布的未来变化很可能将会主要表现为中部和西南地带的人口占比转降为升,西北半壁的人口占比可能继续有所上升,但其升幅相当有限㊂表6我国东南与西北两大半壁的人口经济若干指标(%)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2015-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全国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东南半壁96.0195.7895.2295.3695.16-0.23-0.560.14-0.20西北半壁3.994.224.784.644.840.230.56-0.140.20城镇化率全国36.2242.9949.9556.163.896.776.966.15东南半壁36.5143.3750.4156.5762.016.867.046.165.44西北半壁32.1337.6443.4049.3958.295.515.765.998.90人口分布比例全国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东南半壁93.5093.4593.4793.4093.50-0.050.02-0.070.10西北半壁6.506.556.536.606.500.05-0.020.07-0.10(二)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调整,人口空间格局的均衡发展初露端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完成了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㊁协调发展的转变[11],这一转变必然会对我国人口的空间格局带来深刻的影响㊂如前所述,2005年是中㊁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开始反超东部地区的时间节点,同时也是西部地区城镇化速度开始反超东部地区的时间节点;2010年是中㊁西部地区城镇化速度全面反超东部地区的时间节点,同时也是东部地区人口净迁入和中㊁西部地区人口净迁出规模大幅跌落的时间节点㊂根据表7,从2000-2020年间我国人口迁移分布的变化来看,东部地区的人口占比一直是提高的,四个时期的提高幅度分别为0.52㊁1.82㊁0.25㊁1.49个百分点,即先增后减然后再增;四个时期中部地区的占比一直是下降的,其降幅分别为0.40㊁0.83㊁0.29㊁1.5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占比在前两个时期分别下降了0.12㊁0.99个百分点,而在2010-2015年㊁2015-2020年间则分别提高了0.05㊁0.07个百分点㊂由此可见,2010年前后相比较,发生了东部地区人口占比增幅和中部地区人口占比降幅明显缩减㊁西部地区人口占比转降为升的重要转变㊂尽管变化幅度尚属微小,但转变拐点已经到来㊂可以认为,在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转变的背景下,我国人口空间格局由非均衡向均衡发展方向的转变也已初露端倪㊂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人口空间格局已经显现的变化有着多方面的经济社会起因和后果㊂毋庸置疑,近些年来我国中西部人口向东部地区净迁移明显放缓,与农民工返乡回流有关㊂许多农民工返乡回流,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提速的拉力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 All Rights Reserved.第1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放缓㊁产业结构率先升级㊁城市转型加快发展的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主要表现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他们在流入地的失业㊂如图2所示,自2000年以来的20年间,全国多个省份的国内生产总值出现波动下降,尤其是一些东部地区如天津㊁山东等老牌经济强市强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表现出了下降趋势,而一些西部地区如陕西㊁西藏等欠发达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了上升的趋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近年的经济增速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关,例如国家加大高污染㊁高耗能企业的优化升级,严查环保使部分企业关停㊁违法占地查处让部分厂房拆除㊁楼市调控让建筑行业低迷㊁贸易战让部分中小企业减产减员等④㊂表7 2000-2020年我国人口区域分布比例变化 (%)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2015-2020年东部38.9239.4441.2641.5143.000.521.820.251.49中部32.9332.5331.7031.4129.84-0.40-0.83-0.29-1.57西部28.1528.0327.0427.0927.16-0.12-0.990.050.07总之,对已经显现的变化,我们都要全面㊁客观地看待㊂这些变化是否都顺应区域均衡发展的要求,是否已经成为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转变的拐点,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考察㊂图2 2000-2020年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变化(%). All Rights Reserved.吴瑞君,薛琪薪,罗志华:我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格局的转折性变化:2000-2020年(三)城镇化速度有所放缓,但乡-城转移依然强劲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1978年仅为17.92%,2020年已达63.89%㊂从城镇人口增减及其年均增速来看,在1990-2020年的30年间,我国城镇人口从1990-1995年间增加的4979万人上升至2015-2020年间的13083万人,尽管各个时期城镇人口的年均增速有所不同,但始终保持较高的正向增长趋势,尤其是1995-2005年的十年间城镇人口年均增速较快㊂参照国际经验,城镇化率在30%-70%期间是城镇化加速时期,当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城镇化减速的现象将逐渐出现㊂我国城镇化率在2010年达到49.95%后速度明显放缓㊂近十年来,我国的城镇人口增长呈现 挂锁 态势,2010年城镇人口增量达到顶峰㊂此前呈现波浪式推高,此后呈现波浪式回落,整体趋势线缓慢向下倾斜[12]㊂同时,在农村人口增减及其年均增速方面,在1990-1995年,我国农村人口平均每年保持1%的增速,但1995年以后,农村人口各个时期的人口总量和年均增速出现大幅下滑,特别是2015-2020年间农村人口更是保持了年均4.1%的减少速度,这可能与我国实施的一系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关㊂表81990-2020年我国农村人口的减速和城镇化率的增速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2015-2020年城镇人口增减(万人)49791073210306107661013813083城镇人口年均增速(%)3.96.95.24.53.64.0农村人口增减(万人)1809-5110-6293-7431-6767-9367农村人口年均增速(%)1.0-1.5-2.0-2.6-2.6-4.1当然,对城镇化放缓也要全面看待㊂首先,过去一个时期里城镇化速度快,但质量不高,现在城镇化速度放缓,表明国家的政策导向已经从片面追求增速转向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㊂第二,人口城镇化速度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有关㊂近年来,伴随国家对农村全面脱贫㊁农村改革与发展等工作的高度重视,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财政支农扶农政策,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缩小,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其收入鸿沟的缩小效应显著优于东部地区㊂第三,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也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㊂从图3可以看出,2010年以前,农村15-64岁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相对较高;但2010年以后,农村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明显下滑㊂此外,人口城镇化内在地包含着农村人口城镇化,其速度不能只看城镇化率的提高速度,而是更要注意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速度㊂从2000-2020年间,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势头并没有减弱,尽管乡城流动的人口比例持续增加,但实际上乡城流动趋缓甚至下降[13]㊂从全国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净转移率(特指乡-城人口净转移量占假设时期内只有自然增长条件下时期末农村人口的比例)看,2010年前后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净转移率尽管有升有降,但始终在12%左右徘徊㊂可见,在农村青壮年人口明显减少的情况下,乡-城人口转移依然强劲㊂其实,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即使乡-城人口转移强度不变,以总人口中城镇人口占比衡量的城镇化率的提速也会放缓,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道理㊂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一直趋于减少,其下降速度不断加快㊂可以说,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一直是在加速的㊂. All Rights Reserved.。

历次人口普查分年龄段信息及分析

历次人口普查分年龄段信息及分析

历次人口普查分年龄段信息及分析1、本表数据均来源于历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偶然的原因,发现如果将这些资料几个普查同一年份人口放在一起,之间会有冲突因此怀疑这每次普查均对上次普查进行过修正,特别是2000年,2010年普查。

这种修正可能不是客观的,而是先有人口总数,再将多出来的人为分到各个年份,对普查实际数据进行因此将1982,1990,20010,2010全国第三至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按年龄分组人口数找出来,放在一起3、分析的方法如下:(1)、1982年普查人,尚未将人口与户籍等持钩,因些主观上统计者、被统计者都不存在瞒报故意,2000年普查时国家鼓励未上户口的无条件上,因此大量瞒报均已纳入普查,基本可认为学齿((2)、考虑意外死亡率,在生长过程中,交通事故、溺水、自杀、意外跌落、凶杀等会造成人口总数由于没有权威数据,且各年龄段不同,暂估为十万分之五十(3)、考虑非老年人的疾病死亡率(4)、上述(2)和(3)构成的人口减员率估计有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七意味着每过十年,同一年龄至下人口下除3%以上当然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生老病死不好分析,所以集中在1960以后出生的人口可能更好对比(5)、人口瞒报情况,由于80年代,计生政策强制,受罚款、不上户口影响,人口普查时可能有一定但一般来说,超过20岁还瞒报的很少,其影响可忽略大量的瞒报是1-10岁,一般在上学阶段已经进入正常的人口统计。

会导致下一次普查时人口数4、考虑上述情况后,将同一年份出生人数放在《同一年份人口对比表》,可发现以下不合逻辑问题(1)、2000年普查时清出上次不满10岁(1981-1989以后)瞒报数据784万人,2010年则清出不满10岁不合逻辑,按道理2000年应是清出瞒报人最多的一次。

因为当时政策最宽松,普查就上户口,(2)、1980组,2000年普查时1839万,2010时1892万,多出53万在2000年时,1980组的已满20岁,在当时普查政策下,满报率基本竺于0,十年过去了,考虑死亡人数约在57万至132万间,但2010普查数据不减反增,相关100多万(3)、关于人口的非正常死亡,在82-88组都可以看到,在2010普查中,与2000普查对比,都有一定在1989组是,2010普查比2000普查增加了141万,考虑到2000年1989组年龄为11岁,可解释了那1981年普查人口增加44万,1973-1979年增加247万,又怎么解释?按正常,这8个年龄组每个非正常死亡应在60万-140万,8个组合计差780万--1420万(4)、至于其他年龄组,也有些存在疑问,比如1971,1972组,1969组,1959-1962组,大家有兴趣可以用四次普查数据自己对比一下比如说1962组,1990普查1592万,1982普查1562万,2000竟然变成了2092万,2010是2007万,也就是说,1982,1990两次都是错了,不考虑非正常死亡率,2000年普查查多了499万,应当相应的,1962组2010年普查少了85万,非正常死亡率4.06%,这个数字极有可能是根据实际普至于超过50岁的1960年以前,年龄大一些,由于死亡率增加,分析起来就不容易了,这里不做5性别比国际公认,出生性别比女:男108以内属正常范围,随之年龄增长,每十年男孩大约比女孩多损1982年组四次普查分别为105.45,107.77,104.13,102,在合理范围内.即男性非但1990组三次分别为111.75,111.39,102.71,数字就不大正常,为什么四五普性别比无变化,六可推测2000年五普数1990年组有问题,可能人为增加了女孩数,而六普1990组总人数比五普增加单位(万人)总人数女男性别比女比一次增加1990年普查2322.11225.51096.6111.392000年普查2621.01381.11239.9111.75155.62010年普查2802.71420.11382.6102.7139.02010年普查多查出142.7万男孩(还不包括非正常死亡的),女孩却只有38万,显然不合逻辑,因为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测,五普按1990普查性别比人为调增人口,六普实际比102.71,但虚增的人口另外,从性别比来看,自从90年代后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推,政策收紧后,性别比急剧恶化,2001-2010年均性别比, 年份四普五普六普五六普变化2001-2010118-1212000117.79118.2-0.41999122.65117.3 5.41998122.07116.6 5.51997120.44115.5 4.91996118.52113.9 4.61995117.77112.1 5.71994116.59108.97.71993115.21107.57.81992114.61107.37.31991113.48105.97.61990111.75111.39102.78.71989111.59109.01101.27.81988110.11108.33100.77.61987109.12107.55100.57.1从以上数据可见,在1986年以前,性别比还基本正常.计生政策大大破坏了性别比,对这个性别比还存在一个疑问,为什么六五普对比,性别比降得这么快,从1987--1999,每个组基这是不符合性别比下降的统计规律的,让人怀疑2000年普查这几个年龄组数据的真实性.6结论1982三普数据基本准确,因为无人为因素在里面,加之当时流动人口少,有差异也在统计误差1990四普可能有罚款等因素瞒报的情况,但对1982前年出生人口的普查应认为可信,瞒报部分2000五普公布的数据与实际普查可能存在人为调整,而且调整规模应在2000万-5000万2010年六普应是在实际普查人口加上五普调整数上调整后得出的。

社会研究方法自考题-52

社会研究方法自考题-52

社会研究方法自考题-52(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30,分数:30.00)1.研究者通过直接接触社会实际而获得关于社会现实的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方法属于______∙ A.多样性方法∙ B.规范性方法∙ C.理论性方法∙ D.经验性方法(分数:1.00)A.B.C.D. √解析:2.对某类社会现象实际存在的状况及其表现所作的调查是______∙ A.现状调查∙ B.态度调查∙ C.对策研究∙ D.因果分析(分数:1.00)A. √B.C.D.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研究内容的划分的层次。

现状调查是指对某类社会现象实际存在的状况及表现的调查。

态度调查是指调查人们对某类社会现象的态度。

因果分析是对导致某类社会现象的原因进行的分析。

对策研究是在对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以后,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政策行动建议。

3.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可以概括为______∙ A.所有的理论研究成果都有直接的应用价值∙ B.所有的理论研究成果都没有直接的应用价值∙ C.部分理论研究成果有直接的应用价值∙ D.只有极少数的理论研究成果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分数:1.00)A.B.C. √D.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问题。

社会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各不相同,有些理论研究的成果可以较直接地转化为指导应用性的研究或直接指导社会实践,而另外一些研究成果则在一定时期中只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不能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

4.通过对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来分析中国人口发展的趋势,这属于______∙ A.同期群研究∙ B.趋势研究∙ C.同组研究∙ D.横向研究(分数:1.00)A.B. √C.D.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趋势研究的概念。

趋势研究是对某种社会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趋势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某种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或规律。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选择题与判断题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选择题与判断题

社会研究方法中期检查.一、单项选择题1、认为人的任何行动都是价值性行动,都受到一定价值的影响和支配。

这是指A/价值判断;b/价值关联;c/价值中立;D价值无涉(B)2、认为社会研究与自然研究没有本质区别,这是哪种方法论取向A/批判学派;b/阐释学派;c/实证主义;d/后现代主义(C)3、有一种研究方法最经常地被用来描述一个大的总体的状况,以及探讨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它是指A.调查研究B.个案研究C.文献研究D.实地研究(A)4、有人提出要研究“网络的社会影响”,这个选题在哪个阶段A/研究领域;b/研究主题;c/研究假设(A)5、假设文献检索时输入“社会资本”一般我们是在哪个层面检索A/“著者”b/“出版者”c/“丛书名”d、“题名”(D)6、我们想比较两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低,这里的分析单位是A/个体b/群体c/组织d/社区(C)7、在量化测量中,精确度最高的测量是()A.定序测量B.定类测量C.定比测量D.定距测量(D)8、划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依据是()A.研究内容B.研究性质C.研究方法D.研究的时间尺度(D)9、最简单、最直接评估信度的方法是()A.内容信度B.复本信度C.折半信度D.再测信度(D)10、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获得标准化的数据资料,这种社会研究方式是()A.调查研究B.个案研究C.文献研究D.实地研究(A)11、将社会研究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所依据的标准是( )A.研究的性质B.研究的目的C.研究的方法D.研究的时间尺度(B)12、描述性研究主要解答( )A.“是什么”的问题B.“为什么”的问题C.“怎么办”的问题D.“应该怎样”的问题(A)13、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试图验证如下假设是否成立:一个有犯罪倾向的少年如果能经常得到一个成人友好热心的忠告,他就有可能避免犯罪。

这项试验中的因变量是( ) A.家庭经济状况B.忠告C.犯罪倾向D.年龄(C)14、当我们要研究国外的或由于其他各种原因而难以直接访问的研究对象时,往往只能或适宜采取( )A.实验法B.观察法C.访谈法D.文献法(D)15、通过对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来分析中国人口发展的趋势,这属于()A.同期群研究B.趋势研究C.同组研究D.横向研究(B)16、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要素或层次的思维方法是()A.分类B.分析C.综合D.归纳 (B)17、在研究我国宗教信仰时,若只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类,就违反了( )A.穷尽性原则B.从研究目的出发选择标志的原则C.互斥性原则D.从反映事物本质的需要出发选择标志的原则(A)18、从研究的性质上看,那些以发展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为基本目标的社会研究,是指()A.理论性研究B.应用性研究C.探索性研究D.描述性研究(A)19、反映发生在整体社会层次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社会理论是()A.宏观社会理论B.中观社会理论C.微观社会理论D.小型社会理论(A)20、在经验中可以测量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取值的是()A.概念B.变量C.理论D.命题(B)21、研究者在选题时要看是否具备完成该项研究所需要的时间、经费、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江苏省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的公报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江苏省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的公报
、 , , ,
搞准 统计 数字的使命感和贵任感 . 各级党委 和政府 在当前尤其要
、 、
注意 纠 正领 导 定数 任意改变统计 口 径 夸大统计数
地 位的 人
, , ,

, 。 、
加 强 领 导 各 乡 镇 长 为第一责任 人 要 亲 自抓 好 这 两 各 乡镇都要 明 确一位领 导同 志具 体负贵此 项工作 . 二 要 精 心 组织 合 理分工 明确 责任 发 现 的 间 题 统计
,
三等奖
,
有的提 出 整改愈
宜 兴 市统计 局 八五 期 间 努力 抓 好统计 成 人 教育 按 照 立足 现 实 着 眼 未来 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
、 、 ,


统计 电视 函 投教育 统计 职称考试 统 计岗位培 训 等 方面取得 了显 著的成效 统计大专 已 毕业 9 0 人 中专 毕业 9 6 人 奖
, ,
大 国 情 国 力调 查多次获得 国 家
省 市表彰 捧过奖
( 陈宜贵 )

,
投 资统计报表 那 州 市统计 局 依 照《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和 《江苏 省统计管 理 奖惩办法 》 统计法 》 的规定 对该
公 司 予 以 经济 处 罚 1 5 0 0 元 为严肃法 纪 杜绝 类似事 件的发生 那 州市统计 局 发 出了 《 关 于 对市建筑安装 工 程 公司拒报统计报表进行 经 济处 罚 的通报 》 统计
、 、 , ,
,
长 回 去后要立即 召 开有关 部门 人 员的会议
、 ,
进行合 理分工 包 点到 人 明 确 贵任 , 三要大力支持 确 保这
,
,
监察部 门对 乡镇企业联 合进行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改进人口普查工作的一次有益尝试──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方案简介

市场经济条件下改进人口普查工作的一次有益尝试──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方案简介

作者: 张为民
作者机构: 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
出版物刊名: 人口与发展
页码: 17-19页
主题词: 抽样调查方案;市场经济条件;人口普查;普查工作;进人口;有益尝试;标准时间;我国人口;流动人口;1995年
摘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改进人口普查工作的一次有益尝试──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方案简介张为民(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副司长)为了掌握人口这个基本国情,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一套人口普查体系,这就是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两次人口普查之间进行一次简易人口普...。

中国未来20年的劳动力就业

中国未来20年的劳动力就业

中国未来20年的劳动力就业与流动袁守启劳动就业是否充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预测未来20年中国劳动力就业的前景,进一步提出今后的就业战略和政策建议,这是人们所关心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2020年的劳动力供给预测中国面临的劳动力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工业化进程和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

因而,我们预测到2020年的劳动力供给状况,也就相应地从这3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考察。

1.来自劳动年龄人口的自然增长造成中国未来20年劳动力急速增长的首要来源是由人口——劳动力成长周期引起的劳动力的自然增长,即劳动年龄人口的自然增长。

中国通常使用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人口为劳动年龄人口的统计口径。

因而依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和199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资料,可以分别预测出未来20年每年的劳动力资源数。

其中2000年中国劳动力供给预测值为7.1358亿人,占总人口预测值(12.8971亿人)的55.33%;2010年劳动力供给预测值为7.8193亿人,占总人口预测值(13.88 亿人)的56.33%;2020年劳动力供给预测值为7.75亿人,占总人口预测值(14.88亿人)的52.13%。

可以看出,2020年劳动力供给比2010年减少619万人。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再加上老龄人口比重增加,所以劳动力的供给将出现下降的趋势。

但在未来的5—10年中,中国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仍将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

因为60—70年代人口出生高峰时期的新生人群已进入婚育高峰期,90年代中国人口增长速度不再会有明显下降,这又会对21世纪初期产生强大的就业压力。

因此,即使按照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状况,大约再需要10—20年时间,中国的社会就业矛盾才可能缓和。

2.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加速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究竟有多少?这可以用两种指标来衡量:一种从微观入手,用平均每个劳动力可经营的耕地面积来衡量;另一种从宏观入手,用农业劳动力在全国从业人员总量中的比重变化来确定。

中国人口普查方法与结果的比较研究

中国人口普查方法与结果的比较研究

中国人口普查方法与结果的比较研究中国人口普查是维护国家统计数据完整性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对比中国人口普查的方法和结果,从而探究其研究价值及问题。

一、人口普查方法人口普查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其方法与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

自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以来,中国的人口普查方法已经发生了多次改变。

目前,中国的人口普查方法主要分为两种:抽样调查和全面普查。

其中,抽样调查是对选中的一部分人口进行调查,然后通过统计学方法估算出总人口规模和分布情况;全面普查则是对所有人口进行登记和调查。

在具体实施中,抽样调查通常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通过随机选择或层次抽样的方法选出样本集群;然后在样本集群中选出个体样本;接着,采用登记、访问等方式收集样本数据。

根据样本代表性和统计学原理,通过计算和模拟估算总体人口规模和分布情况。

全面普查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全面普查通常较为全面和精细,能够深入了解人口、家庭和社区的各方面情况,对政府和社会发展尤为重要。

其次,全面普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时间周期较长,必须充分挖掘数据,并对所获信息进行科学分析。

二、人口普查结果中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时刻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

对于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人口普查的分析和解读方式也有所不同。

但不论如何,人口普查结果对于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体来说,中国的人口普查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人口基本状况。

首先,可以反映人口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国籍、民族、居住地等基本情况;其次,可以反映人口的人口发展、人口控制、计划生育、人口健康、老龄化等方面;再次,可以反映人口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三、比较研究相比全球其他国家,中国的人口普查方法和结果既有优势,也存在不足。

其中,优势主要体现在升级技术、提高数据质量和提升应用价值方面。

"十四五规划"提出,将时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普查中,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普查中的作用。

然而,中国的人口普查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与结构分析——基于非参数自回归模型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与结构分析——基于非参数自回归模型

一、引言按人口老龄化的一般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称为老龄化系数)超过10%(或7%),称该国家或地区为老年型社会;若65岁以上人口超过14%,则称为老龄社会[1]。

中国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认为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随着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束,数据表明人口老龄化明显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社会民生、经济发展和家庭等领域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已成为学术界、媒体和政府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国“空巢”问题愈加严重和养老金问题得到各界的关注,特别是近期学术界提出的“推迟退休年龄”、“以房养老”等提议掀起各界热议,而政府在老龄化方面的政策波及面大、程度深,所以准确预测我国老龄化趋势对政府决策具有重大的意义。

能否准确预测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养老金等养老服务制度和政策制定质量的高低。

特别是我国作为第一人口大国,未来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局面,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的社会背景下,准确预测老龄化程度和速度,有利于有效及时地制定政策以缓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减小社会抚养负担。

所以,如何衡量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利用什么方法或模型预测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精度高低?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如何?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社会背景下,如何制定政策减小其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本文利用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的时间序列数据,选择非参数自回归模型突破我国目前经典的人口老龄化预测方法和思路上的缺陷,较准确地预测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未来几年我国老年人口比率(人口老龄化系数),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年龄组别和城乡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可行的养老服务政策建议。

二、研究综述我国对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问题的研究可以从方法和思路两个方面梳理。

1.经典数理方法与模型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趋势的预测方法主要基于常用的经典预测模型:(1)参数回归分析模型,如指数模型(陈彦光等,2006)[2],logistic回归(胡喜生等,2008)[3];(2)微分方程,如宋健的人口发展微分方程(简国明等,2012)[4];(3)矩阵预测方法,特别是Leslie人口增长模型(宋杰等,2012)[5]被大量运用于老龄化趋势预测;(4)人口年龄移算模型,如沃尔夫冈·卢茨(Wolfgang Lutz)等(2003)[6]通过建立人口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与结构分析———基于非参数自回归模型陈光慧,蔡远飞,李凤(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州510632)摘要:针对经典的人口老龄化预测模型存在的方法本身误差和思路缺陷等局限,本文将非参数方法运用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中,结合核估计和局部线性估计的理论,建立了非参数自回归模型,与AR(1)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预测精度更高,则本文选择非参数自回归模型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进行预测。

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ppt课件

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ppt课件

姓名
家庭 人口数

人口 平均数
总数

或者完成表30.1.2,也在计算得到 问题的答案。
家庭 人口数
1
2
3
4
5
6
7

人口 总数
平均数
家庭 数目
为了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 象作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
第2个问题稍难一些,因为要调查的家庭数太多了,不过, 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们还是能够回答的。在国家 统计局中国统计信息网()上,能够 查到全国和各地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公报,就全国范围来说,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34837万户,家 庭户人口为119 839 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4 人。第”3个问题最难回答,因为全国人口普查的工作量极大,我 国今后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 1%人口的抽样调查,所谓全国1%人口普查的抽样调查是指从 全国近13亿的总人口中抽取1%,即约1300万人口,然后对这 部分人进行的调查。2005年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家 庭户39 519 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3 694 万户,平均 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2人,我们没有今年的现成数据,只能 在2000年与2005年数据的基础上,再结合近几年来我国家庭 户人口数的变化情况,估计一个答案了。
2、公交508路总站设在一居民小区附近, 为了了解高峰时段从总站乘车出行的人 数,随机抽查了10个班次的乘车人数, 结果如下:
20 23 26 25 29 28 30 25 21 23
(1)计算这10个班次乘车人数的平均数;
(2)如果在高峰时段从总站共发车60个班 次,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估计在高峰 时段从总站乘车出行的乘客共有多少人?

普查是什么特点与优缺点有哪些

普查是什么特点与优缺点有哪些

普查是什么特点与优缺点有哪些普查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那么你对普查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普查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普查的基本介绍普查,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为详细调查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大规模的全面调查,其主要用来调查不能够或不适宜用定期全面的调查报表来收集的资料,来搞清重要的国情、国力。

它是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之一。

对统计总体的全部单位进行调查以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

普查资料常被用来说明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全面情况。

如人口普查就是对全国人口一一进行调查登记,规定某个特定时点(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作为全国统一的统计时点,以反映有关人口的自然和社会的各类特征。

其定义为: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普查的特点普查作为一种特殊的数据搜集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由于普查涉及面广、调查单位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需要间隔较长的时间,一般每隔10年进行一次。

如我国的人口普查从1953年至2000年共进行了五次。

今后,我国的普查将规范化、制度化,即每逢末尾数字为“0”的年份进行人口普查,每逢“3”的年份进行第三产业普查,每逢“5”的年份进行工业普查,每逢“7”的年份进行农业普查,每逢“1”或“6”的年份进行统计基本单位普查。

2、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标准时点是指对被调查对象登记时所依据的统一时点。

调查资料必须反映调查对象的这一时点上的状况,以避免调查时因情况变动而产生重复登记或遗漏现象。

例如,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0年11月1日零时,就是要反映这一时点上我国人口的实际状况;农业普查的标准时点定为普查年份的1月1日0时。

3、规定统一的普查期限在普查范围内各调查单位或调查点尽可能同时进行登记,并在最短的期限内完成,以便在方法和步调上保持一致,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规定普查的项目和指标普查时必须按照统一规定的项目和指标进行登记,不准任意改变或增减,以免影响汇总和综合,降低资料质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行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行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行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通知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年(卷),期】1994(000)010
【摘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了进一步摸清我国人口总量、地区分布、基本结构和居住环境等变化情况,为制定长期人口
控制目标及其相应措施提供依据,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全面、准确的人口
信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1995年如期进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


于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是一项较为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取得各有关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广大居民的积极支持。

因此,国务院和各省、自治区、【总页数】1页(P400-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4.25
【相关文献】
1.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通知 [J], ;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行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通知 [J], ;
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通知内政办发[2014]108号 10月21日 [J], ;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行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通知 [J], ;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通知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特征与变化趋势分析--基于1995~2014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特征与变化趋势分析--基于1995~2014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特征与变化趋势分析--基于1995~2014年数据的实证研究刘书明;常硕【摘要】人口年龄结构是经过多年人口自然增长和迁移变动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客观状况,对未来人口发展的速度和趋势以及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1995~201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20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以下特征:少儿人口数量减少且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稳步增长且比重呈稳定上升趋势;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且比重呈上升趋势,老龄化进程加快。

总体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年型,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存在差异。

各地人口负担系数存在较大差异,人均GDP与总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呈负相关,与老年人口抚养比呈正相关。

经济发达省市区人口负担系数较小;城乡人口比例呈持续升高态势;城乡人口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呈下降趋势,城乡老年人口抚养比呈稳步升高态势;乡村人口抚养比高于城镇。

%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is the objective condition for many years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natur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migration and the formation, not onl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peed and the tendency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but also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 or regions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mpirical data from 1995 to 2014,we foun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has 20 yearsto reduce the number of children:children population, the proportion ofthe population continued to decline trend;the steady growth of the number of working age population, the proportion of working agepopulation showed a steady upward trend;the number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grow,the propor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s rising the trend, speed up the aging process. 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showed old age, bu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population aging in each region.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pu⁃lation burden coefficient, the per capita GDP and the total dependency ratio and the child dependency ratio is still negative correlation,and the elderly population dependency ratio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province ur⁃ban population burden coefficient is small;the propor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is rising trend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the total dependency ratio and the child dependency ratio decreased,urban and rural elderly population depen⁃dency ratio showed a steady increase trend;rural population dependency ratio is higher than that of urban.【期刊名称】《西北人口》【年(卷),期】2017(038)001【总页数】11页(P1-11)【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变化趋势【作者】刘书明;常硕【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西部农村发展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西部农村发展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4.24人口年龄结构因其与生命周期具有重要关联,可以反映人口质量状况,历来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单选题 1`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情况进行研究统计总体是(

一`单选题 1`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情况进行研究统计总体是(

一、单选题1、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情况进行研究统计总体是()A.每个工业企业B.该地区全部工业企业C.每个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D.该地区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2、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A.每个工业企业B.67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全部工业产品3、某城市进行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普查,总体单位是()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D.每一个工业企业4、以产品的等级来衡量某种产品的质量好坏,则该产品等级是()A.数量标志B.品质标志C.数量指标D.质量指标4、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产品产值是()A.连续变量B.离散变量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5、在全国人口普查中()A.男性是品质标志B.人的年龄是变量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D.全国的人口数是统计指标6、统计指标按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种,其中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A.绝对数B.相对数C.平均数D.小数7、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中,作为统计学研究基础的是()。

A.试验设计B.大量观察C.统计描述D.统计推断8、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A、每月统计商品库存额B、每旬统计产品产量C、每月统计商品销售额D.每季统计进出日贸易额14.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调查方法是()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重点调查14.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都进行调查,下述调查属于全面调查的是()A.对某种连续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调查B.某地区对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普查C.对全国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D.抽选部分地块进行农产量调查18、调查的标准时间是指()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B.进行调查工作的期限C.调查工作的登记时间D.调查资料的报送时间19.对某市全部商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A.该市全部商业企业B.该市全部商业企业职工C.该市每一商业企业D.该市商业企业的每一名职工20.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畜调查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21.对某省饮食业从业人员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单位是该省饮食业的()A.全部网点B.每个网点C.所有从业人员D.每个从业人员11.作为一个调查单位,()A.只能调查一个统计标志B.只能调查一个统计指标C.可以调查多个统计指标D.可以调查多个统计标志11.在对总体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调查单位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A.抽样调查B.典型调查C.重点调查D.普查统计整理阶段最关键的问题是()A.对调查资料的审核B.统计分组C.统计汇总D.编制统计表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分组的标志的正确选择B.按品质标志分组C.运用多个标志进行分组,形成一个分组体系D.分组形式的选择没管理局对其所属的企业的生产计划完成百分比采用如下分组,请指出哪项是正确的()A.89-89%,90-99%,100-109%,110%以上80%以下,80.1-90%,90.1-100%,100.1-110%90%以下,90-100%,100-110%,110%以上85%以下,85-95%,95-105%,105%以上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是,凡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的数值时,一般是()将此值归入上限所在组B.将此值归入下限所在组将此值归入上限所在组或下限所在组均可D.另行分组划分离散变量的组限时,相邻两组的组限()必须是间断的B.必须是重叠的C.即可以间断的,也可以是重叠的D.应当是相近的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B.产品按品种分组C.家庭按收入水平分组D.人口按年龄分组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选择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B.组数的多少不同C.选择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D.总体的复杂程度不同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和按职工人数分组,这两个统计分组是()按数量标志分组按品质标志分组前者按数量标志分组,后者按品质标志分组前者按品质标志分组,后者按质量标志分组次数分配数列是()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B.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C.按数量标志或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D.按总体单位数分组形成的数列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平均指标B.相对指标C.总量指标D.变异指标计算平均指标最常用的方法和最基本的形式是()中位数B.众数C.调和平均数D.算数平均数某单位某月份职工的出勤率是95%,这个指标是()结构相对指标B.比较相对指标C.比例相对指标D.强度相对指标将对比的基数抽象为10,则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称为()倍数B.百分数C.系数D.成数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A.104.76%B.95.45%C.200%D.4.76%由组距数列计算算数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代表组内变量的一般水平,有一个假定条件,即()各组的次数必须相等B.各组变量必须相等C.各组变量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D.各组必须是封闭组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总体单位总量B.总体标志总量C.质量指标D.相对指标计算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是所要计算的平均指标的总体单位应是()大量的B.同质的C.有差异的D.不同总体的若干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和职工人数资料,要计算这些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应选择的权数是()职工人数B.平均工资C.工资总额D.职工人数或工资总额统计平均数反映的是同质总体()各单位不同标志值的一般水平B.某一单位标志值的一般水平某一单位不同标志值的一般水平D.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一般水平中位数和众数都属于位置平均数,他们是一种()代表值B.常见值C.典型值D.实际值已知两个同类型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标准差分别为:5元和6元,则两个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代表性是()前者大于后者B.后者大于前者C.一样大D.无法判断为了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其基本的前提条件是()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相等B.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C.两个总体的单位数应相等D.两个总体的离差之和应相等权数对算数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实质上取决于()作为权数的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的大小各组标志值占总体标志总量比重的大小标志值本身的大小D.标志值数量的多少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用样本指标来推算总体指标B.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研究C.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D.广泛运用数学方法抽样调查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准确性原则B.随机性原则C.可靠性原则D.灵活性原则反映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指标是抽样平均误差B.抽样误差系数C.概率度D.抽样极限误差抽样平均误差反映了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实际误差B.实际误差的绝对值C.平均误差程度D.可能误差范围抽样误差是指()调查中所产生的登记误差B.调查中所产生的系统性误差C.随机抽样而产生的代表性误差D.由于违反了随机抽样原则而产生的误差成数与成数方差之间的关系是()A.成数的数值越接近于1,成数的方差越大B.成数的数值越接近于0,成数的方差越大C.成数的数值越接近于0.5,成数的方差越大D.成数的数值越大,成数的方差越大对某单位职工的文化程度进行抽样调查,得知其中80%的人是高中毕业,抽样平均误差为2%,当概率为95.45%时,该单位职工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比重是()等于78%B.大于84%C.在76-84%之间D.小于76%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某企业工人生产定额平均完成105%,抽样平均误差为1%,概率为0.9545时,可以确定生产定额平均完成百分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