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主题班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主题班会"学问思辨行
"演讲稿
篇一:学习真谛之“学问思辨行”
学习真谛之“学问思辨行”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教育毫无疑问地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教育所创造的价值不可估量,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作为促进个人以及国家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教育与学习,二者密不可分,只是后者更侧重于从个人的视角出发,然而两者本质上却发挥着同样巨大的积极作用。
正是由于学习如此重要,从古至今关于学习真谛的思考与讨论才会成为主流社会思潮的永恒主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百家争鸣中,我本人更倾向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精神。
争议总是不可回避的,“学问思辨行”的学习真谛在当今教育制度下难免会饱受争议,或者干脆在功利且崇尚捷径的教育环境下难获一席容身之地。以一个多月前湖北孝感一中高三学生集体挂吊瓶注射氨基酸备战高考的事件为例,若以这一中国特色奇异现象所折射的教学理念为评判标准,“学问思辨行”的学习方式显然无法立足。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社会环境的现状无法提供“学问思辨行”的生长土壤而否定其存在的价值,正如不能因为不存在十全十美而放弃追
求完美的积极心态一样。
在当今教育环境与制度下,如果以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作为评判学习方法优劣的标准,“学问思辨行”的学习方式显然是不划算的,这是因为量化的成绩单无法全面反映学习效果,例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探索过程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生活态度的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就无法以考分量化。深刻反思,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恰恰是“学问思辨行”的深入探索学习与实践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所收获的开辟性的创造成果在当今科学技术先行的时代,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相反,如果说一份满分考卷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那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人生路,学无止境。摆脱功利主义和崇尚捷径的教育理念,才能避免坐井观天地以获得毕业文凭作为人生道路上学习的终点。奉“学问思辨行”为做学问之圭臬,人生求学路才能越走越宽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真谛,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门具体学问上的造诣,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一丝不苟的态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其登高望远、万千锦绣山河
尽收眼底的第一境界,就是对“博学之”的生动形象的表达;其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的第二境界,无疑是对“问思辨”的具体阐述;其豁然通达、有所发现的第三境界便是“笃行之”的实践收获。如此说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真谛,无疑是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另一种诠释。
言及此,无论是从人类社会进步还是从个人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真谛确实应当被视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指引我们学无止境的人生道路。
王万顺
篇二:养成学问思辨行的习惯
养成“学问思辨行”的习惯
很多人学习把主要关注点放在“学”上,要知道,“学习”的过程关键是在“学习的过程上”,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习”,今天我把这封邮件贴出来,就是想告诉学员们,学习的过程有五个环节“学问思辨行”,而绝大部分人都是在第一个环节上下足了功夫,这和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学校教育也是把“老师教,学生学”作为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其余的四个过程“不爱问,不爱反思,不爱辨明,不爱行动”,造成中国的学生养成了一种奇怪的习惯“老师不教我就不会”!这样的不良习惯一旦养成,
这个学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想成为优秀人才就难上加难了。
下面是学员张YM在看到我上一封博客文章后发来的邮件,让我感触颇深,我相信很多学员在看博客的过程中,一定是看完了“觉得非常有道理”后就不了了之了,而一个人想要越来越优秀,一定是觉得有道理后,会问(我有什么不懂的吗?),会思(我会是这样的吗?),会辨(说的真的对吗?),会行(我一定要去做!),会坚持行(我做完以后根据结果一定改进!)接着再“学问思辨行”,形成循环!做家庭教育行业多年,更多的是时候,我们不是帮助学员解决问题,我们是帮助学员养成这样的“解决问题的习惯”习惯,也是“学习过程的习惯”。
张YM已经开始“反思”,我觉得非常好,如果再能进步就好了。希望张YM再写一篇文章,把以下这几句话重新“学习”一下,在每句话后面加几个问题:“我是怎么理解的?”“我以前错在哪里了?”“我应该怎么去做?1-2-3-4-5”“不明白的就问老师”“我什么时候开始做?”“我做了之后结果是什么?”“我需要改进吗?”。
养成“学问思辨行”的习惯,而不是养成“学”的习惯。
刚刚拜读了您推荐的苏霍姆林斯基《儿童的心灵需要极大的关注和爱护》一文,文章用大量的篇幅、详细的讲解,
使人明白了“要用真心去理解孩子、相信孩子去关注而爱护孩子”等道理,三个事例虽已时过境迁,对今天的教育者仍有极强的启发。为加深对“家长要信任孩子”的理解,暂先把您提示的重要观点摘录如下,提醒自己今后注意。
于是把我的教育武库里所有的简陋兵器全部搬出来向他开火。(反思:有多少次当孩子“犯错”时我亦是这样黔驴技穷的“开火”?)由于我没有把瓦洛佳的坚定性当作孩子应有的坚强不屈这个好的品质,而是错认为固执不肯悔悟,我便想把他的倔强态度扭转过来。(反
思: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想当然的、自以为是,直奔目标而去。)教育者不应当是根据某一部公正而抽象的法典来冷静地进行审判的法官……真正的教师要是出于良好的动机而做事急躁,考虑欠周,儿童是会谅解的。(反思:看来,教育者不能做武断地“法官”,而要尝试做孩子的“律师。
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反思:“平等和尊重孩子”原则是基础。)
这件事告诉了我们,教师多么应该认真地考虑自己的每一句话,自己对学生的每一个意见。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