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方言》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方言

——《大话方言》读书笔记

看到书名,以为是语言学方面的书,浏览了目录,发现是讲方言发展和方言趣闻的。易老师的作品,轻松有趣,涨知识。

这本书前面部分讲的是方言的变迁和发展,着重讲述了南方方言在古代如何随着人口的流动从北方迁徙发展而来。后面部分介绍了汉语受外来语的影响以及当代汉语的发展。

讲到汉语的方言,绕不过南方话和北方话。普通话考试的时候,南方人羡慕北方人字正方圆,轻轻松松考个高分;外出旅游,听到南方人加了密的方言,北方人可能多少会有些向往。北方话多数好懂,交流起来困难不大。南方话种类繁多,且相互间多数不易沟通交流。记得早年和奶奶去苏州昆山,说绍兴话的奶奶和说苏州话的当地人居然互相听不懂,他们说的可都是吴方言啊。不过我觉得南方方言之间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我能说一些粤语以后,上海话和浙江话就能听懂不少了;前几年去厦门游玩,地铁上的闽南语报站能听懂少许(例如这几种方言中的“下”都会说成“落”,“下雨”,“下车”叫“落雨”,“落车”)。

当年在广州时,客家的老伯告诉我客家话是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古语,这本书告诉我们,南方方言几乎都是从北方迁徙而来,带有古汉语特点,有着古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堪称语言“活化石”。的确如此,粤语中“逛街”叫“行街”,“吃饭”叫“食饭”。同是阅读古籍,南方方言地区的人大概会觉得好懂些。普通话有四个声调,粤语有九声六调,其它的南方方言声调都不少。可以想见,我国古代人说话像唱歌一样,起伏转承,悠扬悦耳。

易老师自己讲着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把南方方言的来龙去脉逐个清理了一遍。汉语有七大方言(也有说八大方言的),吴、湘、赣、客、粤、闽这些都是南方方言,北方方言只有一种(P7)。所以《大话方言》里讲的多是南方方言。书里说北方人管粤语叫“鸟语”,看着不禁哑然失笑。有句“有名”的粤语叫“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旗”,我曾说给朋友听,他们笑个不停,一再让我重复,自己还学着说,说太像鸡叫了。作为南京人,说着北方官话,却因为地处长江三角洲,常常被人误以为说的是吴方言。在外地时,有人要我讲上海话,我可是真不会说。

易老师在书中谈到当代方言的发展,我对此也很有感触。二三十年前,上海话,广州话风靡全国,在当地很少听到普通话。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去上海,婶婶的母亲——一位土生土长的上海老太太,喜欢收听收音机里的沪语评书;老人家听不懂普通话,而我却不明白为什么广播电台会放方言节目。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广州,大部分当地老人对普通话“唔识听亦唔识讲”(听不懂也不会说);一些中青年人是“识听唔识讲”(会听不会说);有些人即使能说普通话,他们的“广州普通话”外地人听着也费劲。

这么多年过去了,方言在很多地方风光不再。现在上海的小学每周给学生开一节上海话课。许多上海小学生们回到家,用普通话和讲着上海话的爷爷奶奶交流(一位上海爷爷告诉我,他家的鹦鹉说普通话,因为他的孙子说普通话)。前几年我去广东,本来准备听听熟悉的粤语,却发现大街小巷的普通话声不绝于耳。在南京,说南京话的学生也少了,个个都是标准的普通话。想起我年少时,看见说普通话的人都会羡慕,认为他们素质高;现在,我却希望身边有更多会说方言的孩子,传承我们的方言。随着媒体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沉浸在普通话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的便捷,不同地域居民的交往增多了,方言给人们带来的交流障碍使得人们越来越少地使用它们。在方言随时代发展的同时,也慢慢地边缘化,这是包括方言在内的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

前几年南京做了一个文化保护项目——让上了年纪的老南京人录南京话,以保留南京话的语音资料。在我儿时的城南,许多老奶奶说着地道的南京话,“难为你”(谢谢你),“下馆子”,“家去”这些话随处可闻。那时城北的南京话没有城南的“土”,小时候去城北的外婆家,那里的小朋友听见我说话就知道我是城南人。如今随着城市人口流动以及城市的扩张,城南城北的南京话差异很小了,而且说的人也少了。前几年我在路边修车,修车的师傅说,“你坐下来,我们说说话,很久没听到这么地道的南京话了。”南京话在南京成了“乡音”,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书里引用了语言学家萨丕儿(Sapir)的名言:语言很少是自给自足的(P76)。这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挺有意思。带有“胡、番、西、洋”的词往往是外来词,我想到了“胡萝卜”、“番茄酱”、“西红柿”、“洋火”(火柴)。音译的外来语也很多,最近很火的“爱豆”,来自英语Idol(偶像),

单凭汉字字面真是很难猜到它的意思。香港人喜欢直接说英语,看他们的电影,总是粤语中夹杂着大量的英语单词,如经常听到的这句“Check 下呢单K士(case)搞掂没。”意为“查一下这事或案子有没有办好。”广州人中就少见这种说法,这也是区别香港人和广州人的方法之一。普通话中外来语其实不少,不过我们把它们汉化了:不仅有了中文读音,还对应了汉字。

易老师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先锋,书中自然少不了当时流行的网络语言,举的一些例子,像什么687(对不起)、286(286电脑,意为“过时了”),我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有的能猜出意思,有的猜不出。其实,每个时代十几岁孩子说的话他们的祖母都听不懂,只是网络传播放大了这个现象。这正说明了语言是鲜活的,不断发展的。看到这一部分,我很愉快,多了汉语蓬勃发展给我带来的欣喜之情。

前两天和几个老朋友吃饭,一位朋友的儿子给我们表演了南京方言名曲《喝馄饨》,把我们几个南京土著笑得东倒西歪,都夸他唱得“地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