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方言》读书笔记
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套装共6册)
魏晋的风度
禅宗的境界
周易的启示
金字塔和昆仑山 《易经》与《易传》 周与易 《周易》的方法 《周易》的系统 《周易》与忧患意识 《周易》与理性态度 《周易》与变革精神 《周易》与中庸原则
中庸的原则
中庸不是什么 什么是“中” 什么是“庸” 关于“中庸”的三个结论 中庸与权宜 权宜之法 中庸与和谐 再说几句
1
城市与人
2
北京城
3
上海滩
4
广州市
5
厦门岛
成都府
武汉三镇
城市与人
中国的城市 城市的魅力 男性的和女性的 我们到底要读什么
北京城
北京的门 城与市 有容乃大 霸气与和气 平民与市民 两种世故 北京人与上海人 官气与痞气 我爱北京
上海滩
外地人与上海人 上海人与上海滩 上海滩与北京城 “城市部落人”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上海的男人和女人 新上海人
1
第一章饮食
2
第二章服饰
3
第三章面子
4
第四章人情
5
第五章单位
第六章家庭 第七章婚恋
第八章友谊 第九章闲话
第一章饮食
一民以食为天 二生命与血缘 三请客吃饭之谜 四烟、酒、茶
第二章服饰
一文明与野蛮 二道德与礼仪 三非凡意义 四时尚问题
第三章面子
一命之所系 二面子丢失之后 三吃得开与玩得转 四面具、角色、戏剧性
死去活来
德律风与BBS 上海口头禅 北京流行语 从头到尾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新与旧
张冠李戴
隔儿屁着凉大海棠 禁忌种种 说一不二 倒霉的蛋 蜜与屉 口彩
指桑骂槐
麻烦与趣味 吃不了兜着走 捣糨糊,还是倒江湖 活法与说法 雅与俗 再说雅俗
《大话方言》读后感 读书笔记2000字
易中天《大话方言》读书笔记感悟2000字:方言,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存在。
中国方言的种类之多,全球之首。
而且差异之大,另很多老外直呼不理解。
我身边很多北方朋友,面对南方的方言倍感不适,甚至听了几年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即便在南方,那也是千差万别。
我对方言产生好奇心,是在加拿大学习期间,因为身边的华人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上海、北京、山东、杭州、东北、香港、广东、福建、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等。
所以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方言:东北话、山东话、杭州话、广东话、闽南语、客家话。
我还有幸学会了广东话,现如今不练习,发音渐渐不堪入耳。
一种方言承载一种文化,一段历史。
当我读了易中天的《大话方言》后,对这句话理解又深了一步。
除此之外,更大的收获是:有了看待不同地方的人或民族的不同视角,消除了偏见,升级了同理心。
易中天用风趣幽默的笔触,丰富的历史资料,剖析了中国各种方言的历史、差异、趣闻等。
由于篇幅有限,逸爸抽取了一小部分与大家分享南腔北调,为什么不是南调北腔?说起南北方言,那差异太大了。
北方方言单一,但覆盖面积大。
北方方言有四大方言区:华北、西北、西南、江淮。
除广西、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少数民族地区外,长江以北、长江以南镇江到九江,云、贵、川,湖北大部,湖南西北,广西西北,都是北方方言的一统天下,大约占据了全国汉语地区四分之三的地盘。
北方方言很相近,只是有些调调不同。
即便是东北话和云南话,也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语音不同。
南方方言,多如牛毛。
中国八大方言,有七个在南方。
但要细细地分,恐怕上百种都不止。
光是福建,就号称“八闽互不交通”。
于是,南方方言不仅仅只是调调不同了,连腔也不同。
比如,吃饭的吃,北方人说,怎么听都是“吃”,区别只是调门有高有低,声调有长有短。
而南方人有各种说法:七、恰、夹、塞、噎、携,反正不是“吃”。
腔不同。
又比如,北方方言区都叫“他”。
南方人,有叫“伊”的(吴语、闽语),有叫“渠”的(赣语、粤语、客家话),还有叫“伲”“其”的(吴语)。
大话方言读后感
大话方言读后感
《大话西游》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古代神话题材的小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
部重要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珍贵遗产。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幽默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大话西游》的故事情节非常精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小说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四位主要人物为中心,以西天取经为主线,描绘了他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到达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些故事情节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佛教、道教、儒家等,使得小说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在《大话西游》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四位主要人物塑造得非常
成功,他们性格鲜明,各有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悟空聪明机智,猪八戒贪吃懒惰,沙和尚忠厚老实,唐僧慈祥善良,这些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大话西游》中,作者通过这四位主要人物的形象,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一些价值观念,如孝道、忠诚、勇敢等。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中,使得小说更加有教育意义。
在《大话西游》中,作者还通过描写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一些美好愿景,如世界和平、人类和谐等。
这些美好愿景通过这部小说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使得小说更加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大话西游》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它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丰富
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幽默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通过这部小说,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价值观念等,对读者的教育意义非常深远。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感受其中的魅力。
易中天--大话方言
易中天--大话方言易中天--大话方言易中天--大话方言(一)易中天:话说说话(1)说话,好像是人人都会的。
是人就会说话,就该说话。
动物不会说,它们只会“叫”。
会叫当然也不容易,因为还有连叫都不会的。
会叫也不简单,因为叫声能传达信息,说明问题,表示态度,比如“狼来了”或“我要你”之类。
尤其在遭遇天敌或发情求偶时,禽兽们是叫得很欢的。
某老和尚曾有诗云:“春叫猫儿猫叫春,听它越叫越精神。
老僧也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
”会叫,能叫,敢叫,可以肆无忌惮地放开嗓门大叫,是不是很幸福?会说话,就更幸福了。
会说话怎么就幸福呢?因为你可以表达单凭叫声不足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比如“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表达得何等的准确、细腻?倘若不会说话,大约也就只能哼哼,那多没劲?甚至你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朱德庸的《醋溜CITY》中有这么一段:某男向某女求爱,问“我能不能上你的床”?女怒。
该男便改口说:“我能不能明天早上从你床上下来?”这就有趣多了。
但如果是猫儿,便只能持之以恒地叫个没完:我要!我要!我要!这份幸福也不是随便谁都能获得的。
据《圣经》上说,上帝偏心眼儿,把这份幸福给了人。
他只让人会说话,还让人给万物起名字。
也就是说,他赋予人“命名权”。
所以,信上帝的西方人,便认为说话是人的“天赋人权”。
你可以不同意某个人的意见,但你不能不准他说话,相反,当这个人说话的权利被剥夺时,你还应该起而捍卫之。
故西哲有云:我坚决反对你的意见,但我宁愿牺牲生命也要捍卫你说出这意见的权利。
不过,据说偏心眼的上帝也很小心眼儿。
他听说人要修一座通天塔,从地面一直通向天堂,便暗地里做了手脚,让不同地方的人说不同的话。
这下子,语言不通,彼此无法交流,人心也就涣散,通天塔的建成,自然成了永无期日的事情。
说话,真是何等重要!其实,就算没有上帝这个小动作,说话也是必须学习和研究的,因为一个人光会说话还不行,还必须说得清,说得对,说得准确,说得漂亮。
大话方言读后感
大话方言读后感
话说这天老子心血来潮,买了一本《大话方言》,就是想看看这些地道的方言是怎么回事。
看了一遍又一遍,真是让老子眼前一亮,这些方言可真是有意思啊!
先说说书里的内容吧,里面收录了各地的方言,有北方的山东话、东北话,有南方的广东话、四川话,还有西方的陕西话、甘肃话,简直是应有尽有。
每一种方言都有详细的介绍,包括发音、词汇、语法等,让老子这个外地人也能学会一些地道的方言了。
书中的方言示例也是非常有趣,比如说山东话里的“老王卖瓜”,意思是指别人说自己不好的事情时,自己反而干了这件事;再比如说四川话里的“嘚瑟”,意思是指炫耀、卖弄。
这些方言里的俏皮话、俚语,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读完这本书,老子对方言有了更深的认识。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每一种方言都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是他们与这片土地紧密联系的象征。
方言之美,不仅在于其独特的音韵,更在于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正所谓“言语是一座桥梁,方言更是一座情感的桥梁”。
看完这本书,老子还学会了一些地方方言,比如学会了广东话
里的“唔该”,意思是谢谢;学会了四川话里的“嘚瑟”,意思是
炫耀。
虽然老子的发音还不够地道,但是能够用方言和当地人交流,感觉真是亲切多了。
总的来说,这本《大话方言》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
通过学习
方言,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语言技能,更能够了解各地的文化和风
土人情。
希望大家也能抽空看看这本书,感受一下方言的魅力,体
会一下乡音的温暖。
老子保证,看完之后绝对会有所收获,甚至还
会上瘾呢!。
《大话方言》读后感
《大话方言》读后感《大话方言》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像一般的随笔散文类书籍,因为它有考据;但是它又不像学术类书籍,它很有趣。
在中国,传统上就有南北方的说法,反而东部和西部的说法比较少,主要是因为南北方的差异实在是很大。
首先一个就是主食,南方吃米饭北方吃面食。
北方人比较高壮,南方人较瘦弱一些。
然而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协调的,最大的沟通问题在于语言。
中国七大方言,南方就占了六个,包括吴、粤、闽、赣、湘,客家,而北方的方言则统一叫做北方方言,即使细分也就分成华北、西北、西南和江淮方言。
南方六大方言差别巨大,腔调差别很明显,而北方方言之间只是调不一样,稍微琢磨一下还是可以理解对方意思的。
南方方言虽然众多,但是毫无疑问,使用人数最多和占地面积最大的方言依旧是北方方言。
在地域上,使用北方方言的地方占全国四分之三的面积。
因为北方向来在政治上占有优势,而方言总是趋炎附势和随波逐流,它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向一些中心城市靠拢。
北方向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于是各种方言在长期的学习之中就逐渐同化,从而北方方言使用人数更多,面积更广,并且腔调更统一的局面。
其实方言真的是一门艺术。
方言的丰富和细腻的表达很多时候是普通话所无法企及的。
普通话,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官话”,可以说就是周朝时期的“雅言”和每个朝代掌权中国的民族的方言的融合之后的产物,就像是“八国联军”。
在普通话里头可以找得到很多各地方言的融合痕迹,从而使得普通话一直与时俱进并且兼容并包。
但是这样往往存在一个问题,两种语言相互影响,并不是大鱼吃小鱼的结果,而是互相影响又互相妥协,只不过是哪个融合多一点哪个融合少一点的问题。
而普通话作为一个官话,为了考虑标准规范等问题,会让人觉得“死板”一些。
相反,方言就没有这么多顾忌。
只要是说话来这个地方的人能听得懂,听得明白,怎么生动怎么说,因为会让人觉得特别鲜活,特别形象、有趣。
比方说“打”,粤语中除了打,还有舂、挞、凿、掴、做、砌等说法,这个比单独的一个打,表达起来丰富多了。
方言扬雄的读后感
方言扬雄的读后感
方言是人类语言的宝贵遗产,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智慧和文化体现。
《方言》是扬雄撰写的一本论述方言的著作,他深入研究方言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读完《方言》,我对方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代表了一个地区的语言特色,又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
方言的存在丰富了语言的形态和内涵,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感受人类语言的丰富多样性。
通过《方言》这本书,我也认识到方言与标准语言之间的关系。
方言是标准语言的基础,标准语言是方言的一种统一化和规范化形态。
方言的存在和使用是人们对地域和文化的认同和保护,而标准语言则是人们进行跨地域交流和沟通的工具。
方言和标准语言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在阅读《方言》的过程中,我也对方言的保护和传承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资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方言正逐渐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保护和传承方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广大人民的参与。
只有保护好方言,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
总的来说,读完《方言》让我对方言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方言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语言文化遗产,它代表着我们的历
史和文化传统。
保护和传承方言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尊重和珍爱。
《大话西游》之东西南北方言版
《大话西游》之东西南北方言版原版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
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四川版曾经有一个老实巴交的堂客摆在老子面前,我不晓得去珍惜,等耍脱了的时候才晓得背时,你的刀刀儿就在我的颈航上割下切嘛,不要再磨了。
如果老天可以让老子服二火,我会对哪个堂客说:“你给老子站到”,如果她硬是鼓捣要走,我会说“各人爬”。
东北版曾经有一份贼拉子纯的爱情,搁在俺跟前,俺没咋当回事,直到整没了,俺才发现,世界上最憋屈的事也就这样了。
如果老天爷再给俺一个机会,俺愿意对那个汉子说:“俺稀罕你!”如果非要给这件事整个年头的话,俺希望这个年头是———一万年!广东版我知道我好低死,你队霖我都好应该,有份真诚即爱情摆响我面前,我都无好好甘去珍惜,等到后尾先至后悔,人世间最疼就系甘拉,你把剑劈落黎咯,唔使琳拉,如果个天比多次机会我,我就会同个女仔讲三只字,我爱你,如果一定要响呢份爱上面加翻个日子即话,我希望系——鸭万年!!重庆版在好多年前罗,原来有一个嘛多闷(么)好多闷好的么妹爱我哟~。
不糟得郎个搞地,我这个脑壳没打转转。
哦豁,等都飞都飞起走地那嘈,我嘛,嗯(硬)是恼火得不得了,追都追不回来搭。
聂(这)一辈子最让我痛苦的事就是聂个罗。
要是说老天爷舍得再给我聂个龟儿子个机会嘛,我晓得要跟那个妹说“我一辈子都跟你,扯都扯不断”,要是嗯要在前头加个杠杠———那再郎个也要个万把年嘛!上海版老历八早,有一段老刮三的感情摆勒吾的眼门前,碰到赤佬了,吾没去睬伊,等到格段感情窝死空勒以后,吾再晓得。
奈么这记僵特了,假使讲老天爷令的清让吾再来一趟,吾勿会神之呜之了,呆卜落笃看伊跑特,吾会帮伊讲吾老欢喜侬额,假使来讲一定要拨伊敲定一段日节,格么吾想随便哪能总归要一万年。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读后感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读后感以前我只知道我们说话好像有点不一样。
比如说,我有个远方亲戚从广东来,他们说话我就像在听外星语一样。
他们把“吃饭”说成“食饭”,听起来特别有趣。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方言的魅力呀。
书里讲了好多不同地方的方言。
像四川那边的方言也很有特色。
我听电视里的四川人说话,感觉特别有劲儿。
他们会把“什么”说成“啥子”,听起来特别干脆。
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一个四川的小朋友讲他们当地的趣事,他说“这个东西巴适得板”,我当时就很好奇这是啥意思,后来知道这是说这个东西特别好。
这就和我们平常说“这个东西很好”是一个意思,但是用方言说出来就感觉特别有味道。
还有东北方言也特别逗。
我有个同学老家是东北的,他说话可有意思了。
他总是把“特别冷”说成“贼拉冷”。
我一开始听到的时候,笑得肚子都疼了。
在东北方言里,很多词都特别生动。
就像“唠嗑”这个词,一听到就感觉是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聊天。
不像我们说“聊天”,感觉就很普通。
不同的方言就像不同的花朵,各有各的美。
它们不仅仅是说话的方式不一样,还带着每个地方的特色和人们的感情呢。
我们的国家这么大,每个地方的方言都是这个地方人们的宝贝。
它们就像一个个小秘密,只有当地的人最懂。
可是现在呢,很多小朋友都不太会说自己家乡的方言了。
我觉得这有点可惜。
就像我自己,我现在更多的时候说的是普通话,我家乡的方言都有点生疏了。
我想我以后要多跟爷爷奶奶学学家乡的方言,把这个宝贝传下去。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方言的重要性。
它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每个地方的人紧紧地连在一起。
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只要听到家乡的方言,就会感觉特别亲切。
就像我上次在外地旅游,听到有人说我家乡的方言,我一下子就觉得特别亲近,就像见到了家人一样。
我希望方言能一直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国家语言的丰富多彩。
《方言文化》读后感悟
《方言文化》读后感悟《<方言文化>读后感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方言文化的书,让我对方言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全球化、标准化的时代,方言似乎逐渐被遗忘在角落,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方言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它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和人们的情感寄托。
每一种方言都有其独特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结构,这些特点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比如,在一些山区的方言中,有很多与山、林、水相关的词汇,生动地展现了当地居民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而在沿海地区的方言里,则常常能听到与海洋、渔业有关的用语,体现了海洋文化在当地的重要地位。
方言也是亲情和乡情的纽带。
当我们身处他乡,听到一句熟悉的家乡方言,那种亲切感和归属感是无法言表的。
它能瞬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记得有一次在外地旅游,偶然听到两个老乡用家乡方言交谈,我忍不住凑上去搭话,那一刻,陌生的城市仿佛也变得亲切起来。
方言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
书中还提到,方言对于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民间艺术都以方言为载体,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比如一些地方戏曲,如昆曲、粤剧、黄梅戏等,都是用方言演唱的,其韵味和表现力是普通话难以替代的。
还有一些用方言创作的小说、诗歌,更能生动地描绘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物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然而,在现代社会,方言的生存空间却受到了挤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普通话的普及成为了必然趋势。
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就说普通话,甚至不会说家乡的方言。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方言的传承出现了断层。
此外,大众传媒的发展也使得普通话占据了主导地位,方言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中的出现频率越来越低。
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并非是要抵制普通话,而是要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给方言留下一片生存的空间。
《大话方言》读后感
《大话方言》读后感1. 《大话方言》这本书可太有意思啦!就像打开了一个奇妙的语言盒子。
我读的时候就在想,哇,原来方言这么好玩呀!就好比有一次,我听到姥姥和姥爷用家乡话聊天,我啥都听不懂,只能干着急。
这书不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帮我打开理解方言的大门嘛!2. 哎呀呀,《大话方言》让我知道了好多以前不知道的语言知识呢!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记得有次去菜市场,听到各种不同的叫卖声,那简直就是方言大杂烩呀,现在想想,要是懂更多方言该多有趣呀!3. 《大话方言》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呀!这不就跟我们在学校里学不同的科目一样嘛。
有次我和小伙伴们讨论各自家乡的方言,那场面可热闹了,要是看了这本书,肯定能聊得更带劲呢!4. 哇塞,读了《大话方言》,我才明白方言的魅力有多大!就像生活中那些有趣的小秘密一样。
记得过年的时候,亲戚们用方言聊天,我好多都听不懂,当时就好想搞清楚他们在说啥呀!5. 《大话方言》这本书呀,让我对语言有了新的认识,就好像给我戴上了一副特别的眼镜。
有一次去旅游,听到当地的方言,我就特别好奇,要是早看了这本书,肯定能更懂他们的话啦!6. 嘿呀,《大话方言》可真棒!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语言世界的窗户。
上次去参加一个聚会,听到不同地方的人说方言,我就在想,这里面得有多少故事呀!7. 哇哦,《大话方言》让我知道了方言原来是这么神奇的东西!就跟发现了宝藏一样。
记得有次和爸爸妈妈回老家,听到老人们说的方言,我是一脸懵呀,要是看了这书该多好呀!8. 读了《大话方言》,我才晓得方言这么有魔力呀!就好像是一个神秘的魔法。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听到两个人用方言聊天,那热乎劲,我都羡慕呢!9. 哎呀,《大话方言》真的太有趣啦!就像一个好玩的游戏。
有次和同学们玩模仿方言的游戏,我才发现自己知道的好少呀,要是看了这本书肯定能表现更好呢!10. 《大话方言》这本书呀,让我对语言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就像看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画卷。
有次去听讲座,演讲者说了几句方言,引起一阵笑声,我就特别感慨,方言真的太有意思啦!。
大话方言 读后感
《大话方言》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方言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易中天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诙谐的语言,将方言的知识和背后的故事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略到了方言的魅力。
首先,我了解到方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方言,每种方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韵味,这些特点和韵味构成了方言的魅力,也折射出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这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方言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的体现。
其次,易中天教授在书中涉足了全新的领域——“语言学”,他全面考察了中国各地方言文化,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追溯方言起源,展现方言特色,让人眼界大开。
这不仅增加了我们对方言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语言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方言的多样性。
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方言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演变和发展。
这些不同的演变和发展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也反映了方言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和发展。
这种多样性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方言的独特性和珍贵性。
此外,书中还讲述了方言的消失。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普通话,方言的使用者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已经消失。
这让我感到非常遗憾和惋惜。
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方言,不让它们消失,因为它们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是我们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总的来说,《大话方言》是一本非常有趣和有价值的书。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方言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们看到了方言的现状和未来。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方言的魅力和价值,也更加珍视和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保护和传承方言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增光添彩。
大话方言读后感
大话方言读后感《大话西游》是一部经典的武侠小说,也是一部被无数人熟知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而著称,让人们在阅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故事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人生的智慧和启示。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多彩,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孙悟空是一个勇敢、聪明、机智的猴子精,他在取经路上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始终不放弃,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猪八戒则是一个贪吃、懒惰、好色的猪精,他虽然经常被孙悟空和唐僧责骂,但始终对师父忠心耿耿,最终也得到了救赎。
沙和尚则是一个沉默寡言、忠诚正直的角色,他在取经路上一直默默承受着种种磨难,最终也得到了自己的解脱。
这些角色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们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物,他们的成长和变化也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意义。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设计非常丰富多样,每一段故事都充满了惊险和刺激。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斗二郎神,猪八戒三打白骨精、斗妖怪、救唐僧,沙和尚三打白骨精、斗妖怪、解救患难,这些情节既有着传统武侠小说的精彩,又融入了作者的独特想象和创意,让人们在阅读中享受到了一场场精彩的冒险之旅。
同时,这些情节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反思,让人们在阅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故事的乐趣,还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人生的智慧和启示。
最后,小说中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俚语,让人们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世界中。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还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让人们在阅读中得到了更加丰富的体验和感受。
总之,《大话西游》是一部充满了魅力和智慧的作品,它不仅让人们在阅读中享受到了精彩的故事,还让人们从中汲取到了许多人生的智慧和启示。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经典之作,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和启发。
《方言》读后感范文,-_现代汉语方言读后感
《《方言》读后感范文,-_现代汉语方言读后感》摘要:)第二,《方言》也记载了一些普通语,这些普通语按周祖谟先生的意见,“是以秦晋语为主的”,《方言》在表述上,多数情况下是先列方言词,最后列出通用语,如《方言》卷一:“党,晓,哲,知也,”“党”、“晓”、“哲”都是方言词,而“知”则是通用语但是也有的时候编者却不是这样处理的。
卷九舟条:“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或谓之舟,或谓之航。
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小舸谓之艖,艖谓之艒。
小艒謂之艇,艇长而薄者谓之艜,短而深者谓之,小而深者謂之……”(许多字打不出来,转引至此。
)南方地区关于“舟”的种种称谓在其它地区找不到对应语,更没有通用语,所以编者在此放弃了常用的方式,而是用解释性的文字来说明词意。
有些表示心理状态的词汇也是这样处理的。
我想,这些需要解释的、在其他地区没有对应语的词汇更值得关注。
因为这类词汇更能反映当地文化特征。
以前读书时,我的印象是,在识别不同民族语言时,语言学家好像比较关注如山、河、日、月、手、足等基本词汇的同异。
不过,在分析同种语言内部的不同方言时,各地在基本词汇上好像没有太大的区别。
《方言》呈现出的最大特点是,较大的方言区都在中原四周,如秦晋区、河北赵魏区、北燕朝鲜区、齐区、吴越区、楚区,而中原地区的情况却十分混乱,根据不同的方言词汇可以划出许多不同的区域,如陈楚宋魏区、陈楚宋卫区、宋魏区、陈楚区、周韩郑区、周韩郑卫区等等。
严耕望先生在《扬雄所记先秦方言地理区》中将这些混乱的区域合并成一个“中原区”。
这恐怕是不行的,因为我们找不到一个恰好是流行于这一地区的方言词汇。
在我看来,中原地区绝对不构成一个方言区,这是中原地区最大的特点。
我的猜测是,中原地区四通八达,战国时期周边大国林立,中原诸小国不仅在政治上被迫“朝秦暮楚”,而且在语言上也被周边大国撕碎了,所以难以形成统一的、排它的方言区。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
按严耕望先生的考证,上面提到的“陈楚宋魏”中的“楚”并不是指楚国的全境,而只是“指淮北之陈蔡汝颍地区而言,至多扩及淮水南北,决非指荆楚(郢楚)故地而言也。
《大话方言》读后感
《大话方言》读后感
方言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宝藏,藏在我们国家的各个角落。
书里讲了好多不同地方的方言呢。
比如说四川方言,我听一个四川的小伙伴说过“要得”,那就是“好的”的意思。
他每次都特别热情,说话的语调也是弯弯绕绕的,听起来就像唱歌一样。
他给我讲他们那儿的故事,说“巴适得板”,就是形容特别舒服、特别好。
我就想啊,这方言真有意思,几个简单的字就能把那种感觉说得明明白白的。
还有上海方言,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上海的老奶奶说话。
“侬晓得伐”,这听起来就很有上海的味道。
上海话软软的,像棉花糖一样。
书里说上海方言有很多独特的词汇,就像他们独特的弄堂文化一样。
我想象着在上海的小弄堂里,小朋友们用上海话聊天,那肯定是一幅很温馨的画面。
我们家乡也有自己的方言。
我爷爷总是说一些我一开始听不懂的话。
有一次,爷爷说“夜儿个”,我不明白,后来才知道是“昨天”的意思。
爷爷还会说“中”,这可不是中间的意思,而是“行、可以”的意思。
我们家乡的方言虽然没有那么多外地人知道,但是在我们这儿,大家说起来就觉得特别亲切。
每次听到爷爷用方言和邻居聊天,都感觉他们的关系特别好,就像一家人一样。
我希望方言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我们小朋友可以从自己做起,和长辈们学方言,也可以把方言里有趣的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
这样,方言就不会消失,会一直在我们的生活里闪闪发光,就像那些永远不会熄灭的星星一样。
汉语方言学教程读后感
汉语方言学教程读后感最近我阅读了由游汝杰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方言教材《汉语方言学教程》。
这本书能很好地帮助人们了解我国方言发展历史、现状、分区及一些方言学习,读完收获颇丰。
《汉语方言学教程》综合了汉语方言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心得。
书中针对调查方言必备的语音学和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方言分类、方言历史、方言接触、方言演变、方言调查法、方言的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以及汉语方言学史等方面内容都做了详细介绍。
读完本书可以了解到各大方言的音系及主要特点,它以探讨汉语方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为主,全面反映了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
其实方言并没有高下之分。
存古的语音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想像得那般古,且存古不能当饭吃。
我们应当尽量立足语言本体分析问题,很多音变都可自发形成并不需要诉诸外源。
说“有”容易但说“无”或者说“只有”很难,主观的感觉并不能作为依据。
学习方言学要像小姑娘绣花一样,一定得细致,一张表格一张表格地穷尽式罗列、归纳,莽莽撞撞的彪形大汉怕是学不好的。
记音时书写一定要清楚再清楚;做方言普通话中古音对应规律时,一定要细致再细致;语法基础知识一定要打牢靠。
打好基础对后续的学习非常重要。
读完本书我对于学好方言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学好音韵学,对基本的语音史发展要有了解。
然后多看材料,尤其是看和你感兴趣的方言在同一方言区的其他方言的相关材料。
还有要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
语音史学得越好,材料看得越多,逻辑分析能力越强,在正音正字、分析方言音变或者给方言分区的时候才能更加全面,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适合方言学习和研究的书籍,非常值得一读。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读后感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读后感读完《现代汉语方言概论》这本书,心里有好多话想说。
读到方言的分区部分,我感觉这就像是一场地域文化的大拼图。
一直以来,我都知道中国方言众多,但是没想到细分下来这么复杂。
书中详细地列出各大方言区,如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粤方言区等等,每个方言区又有自己的次方言。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乡,我来自一个北方的小县城,虽然同属于北方方言区,但我们县的方言就和邻县有一些小差别。
有时候两县人交谈,虽都能懂个大概,可那些独特的词汇和语调微微一变化,就能感觉出来不同。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讲述方言演变的章节。
它讲述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的迁徙和融合,方言是怎样逐步形成和改变的。
像是客家人,他们在历史上经历了一次次南迁,他们的方言就保留着古代汉语的一些特征,这仿佛是一部活历史。
从此我明白方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
我想到以前看过一个节目,展示一些古老的民谣,这些民谣用当地人的方言吟唱出来,韵味十足,如果用普通话就失去了那种独特的风情。
然而,书里有一些关于方言语音的分析,我一开始不太理解。
那些复杂的音位系统和发音方法分析,感觉就像一堆乱麻在我脑海里。
但是当我再仔细多读几遍,慢慢结合一些音频资料去理解,才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让读者知道方言是什么样的,更是希望我们能从方言去探索背后的语言全貌和文化深意。
对了还想说,读了这本书我才深深认识到保护方言的迫切性。
现在社会上推广普通话力度很大,这确实方便了不同地域人们的交流,但方言却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书中的很多例子和分析都表明方言里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元素,失去方言就像失去了地区的一个文化标识。
在未来我希望自己也能为方言保护出一份力,不要让这么珍贵的文化财富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消失。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读后感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读后感《《现代汉语方言概论》读后感》篇一读了《现代汉语方言概论》这本书,真的是让我感慨颇多啊。
一开始,我想,这方言有啥好研究的,不就是各地说话不一样嘛,能有啥大不了的。
嘿,这想法可就大错特错喽。
咱就说我自己的经历吧。
我有个同学,是从广东来的。
刚开学那会,他说话那调调,我是半句都听不懂。
他说“雷猴啊”,我还以为他在说啥外星语呢。
后来才知道是“你好啊”的意思。
这就像突然闯进了一个神秘的语言王国,那些奇特的发音和用词,就像一道道加密的密码。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方言啊,可不是简单的事儿。
这本书里把现代汉语方言划分成了好多区,什么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之类的。
看着那些详细的介绍,我就感觉像是在看一幅巨大的语言地图,每个方言区都是一块独特的领地。
北方方言听起来就比较硬朗,像个直爽的大汉。
吴方言呢,就像是江南水乡里温婉的女子,软糯糯的。
我就寻思,为啥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方言呢?也许是因为以前交通不发达,各个地方的人就自己玩自己的,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
这就好比在一个大森林里,各个小角落的动物都有自己的叫声,时间久了,就成了独特的标志。
不过,现在好像方言有点不吃香了。
大家都在推广普通话,这是好事儿,方便交流嘛。
但我有时候就觉得,这方言要是都没了,多可惜啊。
就像那些老手艺,要是失传了,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
方言里可是承载着很多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呢。
比如说一些方言里的俗语,那都是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啊。
像我们老家有句俗语“麻溜儿的”,就是让你快点的意思,简单又直接。
要是方言都消失了,这些俗语以后的孩子可能都听不到了,那不是一种文化的损失吗?这本书让我对方言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我以前认为的那种简单的说话差异,而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化宝藏。
我就想啊,咱们是不是能想个办法,既推广普通话,又能把方言好好地保存下来呢?这可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啊。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读后感》篇二《现代汉语方言概论》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都有。
大话方言教案
大话方言教案《大话方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方言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运用方言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方言的相关知识。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和运用方言。
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展示,让学生感受方言的魅力和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方言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方言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常见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方言的运用和交流。
教学难点: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和联系。
方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方言的保护和传承。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方言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方言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方言的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和交流方言的意义和价值。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方言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方言的运用和交流。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地区的人,使用方言进行交流和表达,让学生体验和运用方言。
小组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语言运用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展示,让学生感受方言的魅力和多样性。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方言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感受方言的魅力和多样性。
1. ◦ ◦ ◦2. ◦ ◦ ◦3. ◦ ◦ ◦ 1. ◦ ◦ ◦ 2. ◦ ◦ ◦ 1. 2. 3.4.5.6. 1.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方言吗?你们会说方言吗?引出课题《大话方言》,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讲授新课讲解方言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介绍常见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
分析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和联系,让学生了解方言的重要性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方言
——《大话方言》读书笔记
看到书名,以为是语言学方面的书,浏览了目录,发现是讲方言发展和方言趣闻的。
易老师的作品,轻松有趣,涨知识。
这本书前面部分讲的是方言的变迁和发展,着重讲述了南方方言在古代如何随着人口的流动从北方迁徙发展而来。
后面部分介绍了汉语受外来语的影响以及当代汉语的发展。
讲到汉语的方言,绕不过南方话和北方话。
普通话考试的时候,南方人羡慕北方人字正方圆,轻轻松松考个高分;外出旅游,听到南方人加了密的方言,北方人可能多少会有些向往。
北方话多数好懂,交流起来困难不大。
南方话种类繁多,且相互间多数不易沟通交流。
记得早年和奶奶去苏州昆山,说绍兴话的奶奶和说苏州话的当地人居然互相听不懂,他们说的可都是吴方言啊。
不过我觉得南方方言之间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我能说一些粤语以后,上海话和浙江话就能听懂不少了;前几年去厦门游玩,地铁上的闽南语报站能听懂少许(例如这几种方言中的“下”都会说成“落”,“下雨”,“下车”叫“落雨”,“落车”)。
当年在广州时,客家的老伯告诉我客家话是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古语,这本书告诉我们,南方方言几乎都是从北方迁徙而来,带有古汉语特点,有着古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堪称语言“活化石”。
的确如此,粤语中“逛街”叫“行街”,“吃饭”叫“食饭”。
同是阅读古籍,南方方言地区的人大概会觉得好懂些。
普通话有四个声调,粤语有九声六调,其它的南方方言声调都不少。
可以想见,我国古代人说话像唱歌一样,起伏转承,悠扬悦耳。
易老师自己讲着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把南方方言的来龙去脉逐个清理了一遍。
汉语有七大方言(也有说八大方言的),吴、湘、赣、客、粤、闽这些都是南方方言,北方方言只有一种(P7)。
所以《大话方言》里讲的多是南方方言。
书里说北方人管粤语叫“鸟语”,看着不禁哑然失笑。
有句“有名”的粤语叫“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旗”,我曾说给朋友听,他们笑个不停,一再让我重复,自己还学着说,说太像鸡叫了。
作为南京人,说着北方官话,却因为地处长江三角洲,常常被人误以为说的是吴方言。
在外地时,有人要我讲上海话,我可是真不会说。
易老师在书中谈到当代方言的发展,我对此也很有感触。
二三十年前,上海话,广州话风靡全国,在当地很少听到普通话。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去上海,婶婶的母亲——一位土生土长的上海老太太,喜欢收听收音机里的沪语评书;老人家听不懂普通话,而我却不明白为什么广播电台会放方言节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广州,大部分当地老人对普通话“唔识听亦唔识讲”(听不懂也不会说);一些中青年人是“识听唔识讲”(会听不会说);有些人即使能说普通话,他们的“广州普通话”外地人听着也费劲。
这么多年过去了,方言在很多地方风光不再。
现在上海的小学每周给学生开一节上海话课。
许多上海小学生们回到家,用普通话和讲着上海话的爷爷奶奶交流(一位上海爷爷告诉我,他家的鹦鹉说普通话,因为他的孙子说普通话)。
前几年我去广东,本来准备听听熟悉的粤语,却发现大街小巷的普通话声不绝于耳。
在南京,说南京话的学生也少了,个个都是标准的普通话。
想起我年少时,看见说普通话的人都会羡慕,认为他们素质高;现在,我却希望身边有更多会说方言的孩子,传承我们的方言。
随着媒体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沉浸在普通话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的便捷,不同地域居民的交往增多了,方言给人们带来的交流障碍使得人们越来越少地使用它们。
在方言随时代发展的同时,也慢慢地边缘化,这是包括方言在内的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
前几年南京做了一个文化保护项目——让上了年纪的老南京人录南京话,以保留南京话的语音资料。
在我儿时的城南,许多老奶奶说着地道的南京话,“难为你”(谢谢你),“下馆子”,“家去”这些话随处可闻。
那时城北的南京话没有城南的“土”,小时候去城北的外婆家,那里的小朋友听见我说话就知道我是城南人。
如今随着城市人口流动以及城市的扩张,城南城北的南京话差异很小了,而且说的人也少了。
前几年我在路边修车,修车的师傅说,“你坐下来,我们说说话,很久没听到这么地道的南京话了。
”南京话在南京成了“乡音”,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书里引用了语言学家萨丕儿(Sapir)的名言:语言很少是自给自足的(P76)。
这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挺有意思。
带有“胡、番、西、洋”的词往往是外来词,我想到了“胡萝卜”、“番茄酱”、“西红柿”、“洋火”(火柴)。
音译的外来语也很多,最近很火的“爱豆”,来自英语Idol(偶像),
单凭汉字字面真是很难猜到它的意思。
香港人喜欢直接说英语,看他们的电影,总是粤语中夹杂着大量的英语单词,如经常听到的这句“Check 下呢单K士(case)搞掂没。
”意为“查一下这事或案子有没有办好。
”广州人中就少见这种说法,这也是区别香港人和广州人的方法之一。
普通话中外来语其实不少,不过我们把它们汉化了:不仅有了中文读音,还对应了汉字。
易老师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先锋,书中自然少不了当时流行的网络语言,举的一些例子,像什么687(对不起)、286(286电脑,意为“过时了”),我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有的能猜出意思,有的猜不出。
其实,每个时代十几岁孩子说的话他们的祖母都听不懂,只是网络传播放大了这个现象。
这正说明了语言是鲜活的,不断发展的。
看到这一部分,我很愉快,多了汉语蓬勃发展给我带来的欣喜之情。
前两天和几个老朋友吃饭,一位朋友的儿子给我们表演了南京方言名曲《喝馄饨》,把我们几个南京土著笑得东倒西歪,都夸他唱得“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