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二章》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一、【知识要点梳理】(一)、文学常识填空: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于《孟子〃告子下》。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现存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计261章,约3.5万字。

内容主要是记录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论争。

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quǎn)傅.说(yuâ)孙叔敖.(áo)拂.(fú)乱法家拂.(bì)士胶鬲.(gã)动心忍.(rân)性衡.(hãng)于虑亲戚畔.(pàn)之空.(kōng)乏域.民(yù)(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攻)(表转折)2、夫.环而攻之(发语词)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4、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5、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凭借)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意义:背叛。

)9、所以动心忍.性(使……坚韧)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14、空乏..其身(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5、舜发.于畎亩之中。

(指被任用)16、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17、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师,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被推尊为“亚圣”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及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共7篇,计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二、注释:(1) 选自《孟子告子下》。

(2) 发,起,指被任用。

(3) 举,被举用,被选拔。

筑,捣土用的杵。

(4) 士,狱官。

(5) 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

任,责任,担子。

(6)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7) 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劳,使……劳苦。

其,代词,他的。

(8)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9) 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

(10) 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为,所行。

(11)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13) 曾,通“增”,增加。

所,助词, (14) 恒:常常。

(15) 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16) 困于心:内心困扰。

困,忧困。

于,介词,在。

(17)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8) 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9)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梳理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原文】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字音】衍(yǎn)冠(guàn)【注释】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

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熄:同“息”,平息。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

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行:固守坚持。

道:原则,行为准则。

淫:惑乱,迷惑。

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

使动用法。

屈:屈服。

使动用法。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八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学习要点

八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学习要点

《〈孟子〉两章》学习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作家作品简介《〈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一、字米粟(sù)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同“弼”畔之:畔,通“叛”二、词【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孟子二章是气节篇,总共包含了十七个小节,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下面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一、物尽天择论物尽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孟子引用了这个现象,来阐述人类社会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他认为,人也需要适应社会,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因此,我们必须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才能够生存下去。

二、仁义论孟子认为仁义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他说:“仁者爱人,义者治人。

”这句话表明了仁爱和公正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必要之道。

他还强调了人之相互依存和宽容的重要性,只有人们互相帮助和宽容,才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

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孟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道德品格。

君子以仁爱、公正和谨慎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小人则只关心个人利益,忽略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因此,孟子提出了君子的四种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人性本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以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为例,指出了人性本善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在良善,才能够真正达到道德的标准。

此外,他还提出了“四端”和“八恶”的概念,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道德准则。

五、价值观孟子强调了人的非凡价值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因此,我们必须珍惜自然资源,并且采取积极保护措施,以维护生态平衡。

六、孟子的治国思想孟子提出了“以民为本”和“明王之治”,这两个思想是他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民的需要为基础,以明明正正的王法为规范,通过好的教育培养政治和道德的理想公民,组建高效的政府来实现这个目标。

七、谦虚谨慎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了谦虚和谨慎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能自满自足,必须谦虚面对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谨慎行事,不要轻易拿出不可实现的承诺,确保自己的言行一致。

八、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提出了“教育有道”和“人非生而知之”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优秀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附专题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附专题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专题训练)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及“逆境出人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是至圣先师)。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二、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受饥饿”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拂:违背。

逆,不顺。

乱:扰乱。

所以:用这些办法曾:通“增”增加。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指国内。

出:指国外。

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翻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熟记通假字:①曾:通“增”增加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③拂:通“弼”读bì,辅佐三、一词多义1.于:①征于色:在②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拂:①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逆,不顺②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读bì,辅佐3.安:①死于安乐:安逸②安居而天下熄安静4.行:①行天下之大道:行走②行拂乱其所为:行动5.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②发于声:显露、流露四、问题理解1.理解内容后填空(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知识点归类辅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知识点归类辅导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两章》学习要点富贵不能淫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

女家:指夫家。

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

移:动摇。

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一词多义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词类活用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4.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孟子第二章是一篇关于孟子思想的重要篇章,主要阐述了人性的善恶之辨、人性的转化及修养的重要性等。

下面将该章节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具体如下:一、人性的善恶之辨1.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指人类在出生时都具有善良的本性,善良是人类天生而具备的,人性本善是指人性具有善良的基本倾向。

2.善恶之辨:孟子认为人性中不仅包含了善的倾向,也存在着恶的倾向,善恶之间的区别取决于人的修养和环境的影响。

二、人性的转化和修养1.人的修养:孟子提倡人的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修养,人才能使自己的本性得到发扬和转化。

2.六亲:六亲是指父母、兄弟、子女、妻妾、朋友和臣子等人际关系,孟子认为这些关系是人性转化的重要途径。

3.以心传心:孟子强调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传递,通过传递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品德,可以使人的心性发生改变。

4.性善即理:孟子认为人的天性善良,人们应该依据内心的善良之理去行事,与之相逆的行为是违背人性的。

5.成己、成人:人的修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个人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修养影响和改变他人。

三、善恶和修养的关系1.善恶是相对的:孟子认为善恶的判断是相对的,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和处境,人们需要具备辨别善恶的能力。

2.天人合一:孟子主张人与天地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人的善恶和天地之间是相互吸纳和传递的,通过修养使人的善得到发扬。

3.以感人之心:孟子认为人们应该以感动他人的心去感受、理解他人的善良之心,这样才能达到人的修养的目的。

4.以化人之心:人们通过修养感动和教化他人,让他人受到感动和改变,这样就实现了善的扩展和人性的转化。

四、修养的重要性1.悟性:孟子认为人的修养不仅需要外在的教化和感化,还需要悟性的启迪,通过自己的领悟去改变和转化内心的善恶。

2.文化:孟子强调修养需要借助文化的知识和智慧,通过学习和思考,使人的修养达到更高的水平。

3.克己复礼:修养的核心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以及恪守礼仪规范,在人际关系中遵守社会准则。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孟子》二章文本回顾知识清单跟踪训练一、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题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是(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B.子.未学礼乎C.丈夫..之冠也D.贫贱..不能移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岂不诚大丈夫哉?译文: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译文:大丈夫戴帽子的时候,父亲训导他。

C.立天下之正位。

译文: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D.威武不能屈。

译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的志向与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B.文中作者开篇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先立后破。

C.对大丈夫的理解:倍加珍惜富贵的来之不易,在贫贱中学会坚持与忍耐;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不向邪恶势力低头。

D.本文语言简练,善用排比,具有节奏感。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题目。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D.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2.下列对“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上天)用这些办法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B.(上天)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C.所以内心警觉,性格坚强,增加益处和才干。

D.(上天)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内心惊动,性格坚强,以增加他的益处和才能。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C.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和如何治理国家。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资料.doc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资料.doc

富贵不能淫【作者资料】本文选自。

作者,名,字。

战国时期、、。

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家大师,被尊称为“”,与孔子并称“”。

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 ;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

宋朝朱熹把、、、合称为。

【重点字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大丈夫:。

2、安居而天下熄安居:熄: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焉:4、丈夫之冠也冠:5、父命之。

命:6、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往:戒:(戒之曰:戒:)7、以顺为正者以:顺:正:8、得志与民由之得:由:。

9、独行其道独行:道: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移:屈:【通假字】往之女家:【理解性背诵】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4.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重点句子】1、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重点赏析】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2.孟子大丈夫的理解是什么?3.比分析孟子所的“妾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富威” 句的意。

5.“是焉得大丈夫乎”和“此之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是”:一怒而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此” : 富不能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你怎理解孟子提出的“富,,威” 一大丈夫的准富的候不能被其迷惑,不能使其改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不能使其屈服。

才叫大丈夫。

无境遇如何,都不能改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世度与原,在物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刻注意。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孟子两章》复习要点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孟子两章》复习要点

《<孟子>两章》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背诵课文(略)1、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

三、句读停顿(略)1、入 / 则无法家拂士,出 / 则无敌国外患2、环而攻之/ 而不胜3、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4、必先苦/ 其心志5、人恒过/ 然后能改6、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四、字词解释1、通假字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2、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兵革之利/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鱼盐之中(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之所顺/ 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②而:委而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故君子有不战(要么)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3、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知识清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知识清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知识清单《富贵不能淫》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一词多义】(1)戒戒之曰(告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曾益(zēng)拂士(bì)【通假字】(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2)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4)管夷吾举于士(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4)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于色征:征验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7.国恒亡恒:常3.重点语句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 复习要点

21 孟子二章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戒:告诫。

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戒:谨慎。

夫子:这里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使改变,始动摇。

屈:使屈服。

发:起,指被任用。

畎(quǎn)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士:狱官。

心志:意志,感情。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饿,使……受饥饿。

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

所以:用这些办法。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曾益:增加。

曾,通“增”。

恒:常常。

过: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表现于脸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喻:通晓。

入:指国内。

法家拂(bì)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出:指国外。

然后:这样以后。

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二、文学常识《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富贵不能淫》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地大丈夫的标准作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知识点整理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知识点整理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知识点整理初二语文《孟子》两章知识点整理《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孟子》两章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

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孟子>》知识点归纳
一、《富贵不能淫》知识点
1.重点字词。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

女家:指夫家。

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

移:动摇。

屈:使屈服。

2.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
3.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4.通假字
女.家:女同“汝”,你。

5.朗读节奏划分指导。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交流: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字音
舜.( shùn ) 畎.亩( quǎn ) 敖( áo ) 奚( xī )
傅说.( yuè ) 胶鬲.( ɡè ) 行拂.( fú ) 拂.士( bì)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

3.朗读节奏划分
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 (今义)交付、送出
管夷吾举.于士.举:被举用,被选拔; (今义)往上托或推举
士:狱官; (今义)士兵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 (今义)征召、走远路
(2)重点词语积累
a.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其身,行拂
性……
苦:使……痛苦劳:使...劳苦饿:使...饥饿空乏:使...受贫困之苦
拂乱:使...颠倒错乱动:使...惊动忍:使...耐得住
b.人恒过
..然后能改恒:常过:犯过失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国内出:在外面,国外
(3)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个人(身上),……(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巨、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5.理清论证思路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证明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