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按比分配教学设计4篇
按比分配教学设计4篇按比分配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理解按比分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一)抢答:1.将10克糖放入90克水中,糖和水的比是多少?糖占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的几倍?糖是糖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水的几分之几?2.小刚家养的鸡、鸭、鹅的只数比是7∶2∶1,那么鸡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鸭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鹅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
3.根据“四二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2”这个信息,你能想到什么?(二)口头列式计算:1.果园有10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53,梨树有多少棵?2.学校操场共有400平方米,由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平均每个年级打扫多少平方米?导入: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平均分)你认为这样分配任务合适吗,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分配任务?二、新课教学(一)改编复习题,分析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上题补充一个条件,改编成一道按比分的应用题:学校操场共有400平方米,按1∶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两个年级各打扫多少平方米?“按1∶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想到什么?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二)学生试做。
再请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自己看一看书上49页的例2。
(三)集体订正评讲。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示意图,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四)再次改编复习题。
学校操场共有400m2,按1∶3∶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二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这三个年级各打扫多少m2?教师引导,师生一起完成。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分配比例的意义和计算过程;2.掌握分配比例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内容:1. 什么是比例?2. 如何计算比例?3. 如何按比例分配?4.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会经常使用到比例的计算,比如说分配物品、折扣等等。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什么是比例,如何计算比例以及如何按比例分配。
Step 2:讲解1. 什么是比例?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在比例中,我们通常使用冒号(:)或分数符号(/)表示。
2. 如何计算比例?比例的计算方法很简单,就是用比例中的两个数相除,比如说:4:2=2:1=2/1这个比例就是4比2,或者2比1,或者2比1(分数形式),它们的值都是2。
3. 如何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就是按照比例的值来分配物品。
比如说,有100个苹果要分给三个人,按照2:3:5的比例来分配,那么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来进行:(1)计算出比例的总值:2+3+5=10(2)计算出每个单位的苹果数量:100÷10=10(3)按比例给每个人分配苹果:2×10=20,3×10=30,5×10=504.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实际问题来练习比例的计算和分配,比如说:(1)小明买了24个蛋糕,他想把这些蛋糕分给小红和小李按照3:5的比例来分配,那么小红和小李分别能得到多少个蛋糕?(2)班级里有120个同学,老师想按照男女比例的1:2分配到两个教室里,那么男生和女生分别应该分配多少人?(提示:1:2可以化简为1/3:2/3)Step 3:练习让学生自己完成练习,然后互相比较答案。
教师可在学生完成练习后公布答案并进行讲解。
Step 4: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比例,如何计算比例以及如何按比例分配。
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我们掌握了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Step 5:作业请各位同学完成以下练习:(1)一栋楼的长度是72米,高度是48米,比例尺为1:600,求这栋楼在图纸上的实际大小。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和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比例分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例来进一步体会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比例分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及其应用。
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比例分配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分配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让学生运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
3.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出比例分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心得。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比例分配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解决。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分配的含义与关键词。
2.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分配问题。
3.能够运用比例分配方法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常用比例分配的关键词和符号。
2.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3.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分配。
三、教学重点1.比例分配的关键词和符号。
2.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四、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比例分配方法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1.讲授。
2.示范。
3.练习。
4.互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老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比例分配吗?2.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如:分数、倍数、百分数等。
3.与学生一起讨论日常生活中比例分配的例子。
2. 介绍比例分配1.介绍比例分配的含义和基本概念,并且完整地讲解了比例分配的关键词和符号。
2.以比例分配电影票为例,向学生演示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3. 实例讲解老师可以选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1. 视频讲解找一段比例分配的实例视频,让学生跟着视频学习并且理解比例分配的方法。
2. 文字讲解给学生讲题目的原题,或者设计自己的题目,一步一步地进行详细讲解。
4. 练习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以检验学生掌握程度,并且加深印象。
练习题可以分为不同的难度,逐渐提高难度。
5. 总结老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带前导问题: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吗?2.完整概括:总结比例分配的方法和实际应用,并且为下节课预告。
七、教学评估老师可以考虑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评估:1.练习问答:抽取部分学生完成练习题,并且在班上评选出优秀学生。
2.课后问卷:出题理解、难度设置效果和学生反馈。
3.学生思路展示:选学生代表上课展示自己解题思路,让其他同学评估。
八、教学反思老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材、教学过程等,对下一次教学作出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5篇范例)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5篇范例)第一篇: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课题:按比例分配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五年级上册第84页的内容课程目标:在实际情景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2、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及解决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评价任务设计:1、活动一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和过渡。
2、通过活动二的小组合作、尝试解答、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达成学习目标1、2、3.3、通过基本练习和活动三的练习1检测目标一的达成情况,变式练习和练习2、3检测目标三的达成情况。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填空已知六五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4)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口答应用题五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口答:100÷2=50(平方米)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五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
(板书:分配)二、探究新知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2、提问: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 :2分)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五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3、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3/2倍(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2/3(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 … … 小组汇报结果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这道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20×3=60(平方米)20×2=40(平方米)方法二、3+2=5 100× 3/5=60(平方米)100× 2/5=40(平方米)方法三、100÷(1+2/3)=60(平方米)60× 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方法四、100÷(1+3/2)=40(平方米)40× 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5、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①求出总份数②各部分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③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六年级数学上册《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安排课堂实验,如制作比例尺,测量物体长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创设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商场打折情景,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比例知识。
4.合作交流提升: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例如:“假设学校要为一次户外活动准备食物,预算为1000元。现在有四个不同的食品选项,每个选项的价格和学生们希望购买的数量如下表所示。请你们小组讨论如何分配这1000元,使得尽可能多的学生满意。”
5.写作反思: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心得的反思日记,内容包括对比例知识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体会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3.教师总结:强调比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将比例的概念和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基础巩固题:布置一些基础的按比例分配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解答。这些题目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比例的基本计算和应用。
-例如:“如果小明有100元,他打算按照2:3:5的比例分给他的三个好朋友,请计算每个人可以得到多少钱。”
2.实践应用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题目,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比例知识,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一家商店,原价为200元的商品正在打8折出售,请计算打折后的价格。如果你有500元,按照这个折扣,你最多可以买多少件这样的商品?”
4.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量感,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待数学问题的积极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四)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问题中给出的比例,计算物品的分配数量。
2.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比例的概念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和作用。
2.帮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
1.复习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忆起如何按比例分配物品。
2.新知讲解
–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展示几道实际问题,例如:一家商店有500个苹果和300个梨要按照比例3:2进行分配,请问苹果和梨各分
配多少个?
–设计简单易懂的图表来表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介绍比例的概念及其在分配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比例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详细讲解如何计算分配数量。
3.练习与讨论
–告知学生上课需要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帮助其他同学完成练习。
–给学生多组类似问题,让他们自己计算出答案。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4.课堂小结
–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简单总结一遍,帮助学生最后确认所学内容。
–重点讲解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要注意的关键点。
四、教学评价
1.帮助学生掌握比例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2.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计算分配数量的方法。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课堂表现为评价标准。
4.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并与家长进行沟通。
五、课后作业
1.面对更多实际问题,在做题时考虑到比例的作用。
2.与家人或同学分享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07页至第109页的“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这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应用,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将总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各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概念,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教科书等教具,以及练习本、笔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有100颗糖果,他想将这些糖果按比例分配给他的四个朋友,每个朋友分得相同比例的糖果。
请问每个朋友能分到多少糖果?”2. 讲解:我通过PPT展示教科书第107页至第109页的内容,详细讲解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我以一个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例如:“一家公司生产了1000台产品,这些产品需要按照4:3:2的比例分配给三个部门。
请问每个部门能分到多少台产品?”3. 练习:我给学生发放练习本,让他们根据所学内容,独立完成练习题。
例如:“一个班级有40名学生,他们参加了数学、语文和英语三门科目的考试。
如果数学、语文和英语的平均分分别是80分、90分和85分,请问数学、语文和英语的分数分别是多少?”4. 解答:我邀请学生上台解答练习题,并给予表扬和指导。
同时,我也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让学生跟随我的思路一起思考。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公式,例如:“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总量× 比例 = 分配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一家公司生产了2000台产品,这些产品需要按照2:3:5的比例分配给三个部门。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四)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2.能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将问题中比例的变化关系整理成表格。
二、教学重点
1.整理比例关系,构造分配比例表格。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题目中的复杂比例关系。
2.运用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1.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需要运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问题。
2. 学习新知识(25分钟)
1.引入新课,讲解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方法。
2.分析例题,讲解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将比例关系整理成表
格。
3. 练习(20分钟)
1.按照新课讲解的方法,完成若干练习题。
2.师生讨论,解答问题,纠正错误。
4. 总结提高(10分钟)
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理解比例分配思路。
2.师生共同探讨比例分配的运用场景,运用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
完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按比例分配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比例关系的整理和比例分配的运用方法,在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但是在比例关系的整理和计算上,相对于其它的方法还稍微有一些难度,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多地进行训练。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理解并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正确列出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数学表达式。
2.学会运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
a.比例分配原理及其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按比例分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解决方法:提供足够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并教授一些快捷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按比例分配的情况?”比如,家庭购物时如何根据预算分配各项开支,或者几个朋友分摊账单时如何计算每个人应该支付的费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按比例分配的奥秘。
第三单元 第8课时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第三单元第8课时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教学流程1.趣味思考:怎样分利润?小王和小李合作做生意,每人都投资了10万元,年底共挣了3万元,他们平分了这些利润,第二年,小王追加了5万,年底共挣了4万,现在他们该怎样来分这些利润才公平呢?说一说这些比表示的意义。
2.根据给出的比,还能知道什么?男生与女生的比是4:5母鸡和公鸡只数的比是4:3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10甲数与乙数的比为3:1学习任务一:按比分配【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总量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用总量除以总份数求出每份数的数量,然后用每份数乘以各自所占份数求出各自的量。
同时还可采用总量乘每种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来算,让学生掌握转化的方法,灵活解决问题。
】新知探究—习“方法”出示p59例11内容。
把30个方格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与黄色方格个数的比是3:2,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先算一算,再涂一涂。
1.怎样理解“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2.用份数的方式理解3:2。
3.根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分析一下各种颜色的方格占总量的几分之几?4.根据上面的分析,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全作,想出不同的方法。
5.交流汇报,教师归纳总结。
(1)先求出一份有多少格,再算每种颜色的格数。
①总量有多少?它被分成了多少份?每份是多少?②知道了每份的数量,怎样计算各自的数量?(2)用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决。
①刚才我们推导出了每种颜色的方格占方格总量的分之数,我们可以怎样来算每种方格的个数?②求一量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样算?6.该如何检验呢?试着检验结果是否正确?7.30个方格按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求三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1)这个题和例11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2)采用不同的方法尝试解决。
(3)汇报交流。
【易错点:学生在使用总量乘每种量占总量的分之数时,会因为分析每种量占总量的分之数错误导致最终做题出错,引导学生分析量时,特别要提醒学生是每种量占总量的分之数,而不是一个量是另一种量的分之数。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概念,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能够运用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按比例分配的概念2. 按比例分配的方法3. 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及其应用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铅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按比例分配的方法,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步骤。
3.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4.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按比例分配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按比例分配的概念2. 按比例分配的方法3. 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一些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思考题:布置一些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八、课后反思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之小组合作环节的详细设计1. 小组划分分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进行异质分组,每组45人,确保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角色分配: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组织讨论和汇报;记录员一名,负责记录讨论过程和结果。
2. 任务布置问题选择: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分配班级活动经费、规划学校花园等。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对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如何正确找出比例关系、如何列出算式等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找出问题中的比例关系,并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如何找出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并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问题。
2.难点: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正确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按比例分配的应用。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找出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例题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
3.教学黑板:用于板书解题过程和关键步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数量关系转化为比例关系?2.呈现(10分钟)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的比例关系,并讲解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教师选取部分问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关键。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8《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8《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8《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这一节主要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本节课是对比例知识的进一步运用和拓展。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比例知识解决。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实例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但是,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可能还缺乏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比例知识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假设一个班级有男生和女生,男生的数量和女生的数量之间的比例是2:3,现在要根据这个比例分配一些物品,问如何分配?2.呈现(10分钟)呈现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比例知识解决。
这些问题可以包括分配物品、分配时间等。
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并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些实际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并运用比例知识解决。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数学上册《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巧妙融入
本教学案例的最大亮点在于将生活情境与比例知识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比例的应用。通过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如花园的矩形分割、苹果的分配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比例知识,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克服困难,不断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生活中的图片,如一个长方形的花园被分割成几个不同大小的矩形,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矩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本案例在教学内容与过程的安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从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再到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注重梯度,由浅入深,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强调实用性,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4.教师要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提高小组合作的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方法。
3.创设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尊重和关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给予提示和帮助。
3.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8《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8《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8《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是本册教材中一个重要的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求比值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进一步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求比值的方法后,对于比例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对于如何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与按比例分配的知识相结合,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进一步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以及如何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法。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教师通过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求比值的方法,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59页的例1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11中的实物图。
提问:图中共有30个方格,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涂上黄色,一份涂上红色,每种颜色涂多少格?如果红色涂20格,黄色涂10格,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多少?
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5
(1)提问:3:2要表示的哪两个数量的比?这两个数量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思考: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还可以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
①想: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②想: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
③想: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或是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
(2)解答例5。
①试试看,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习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一、3+2=530÷5×330÷5×2方法二、30×30×
方法三、30÷(1+)方法四、30÷(1+)
(3)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好,好想好算。
)
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说,在30个方格里,红色方格数占3份,黄色方格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说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
)
(4)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如何进行检验?
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方格数。
或者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
)
也可以让学生涂一涂,进行验证。
2、教学例5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1:2:3表示哪几个数量之间的比?一共有6份,三种颜色的方格数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大家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学生说解题过程。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
3、归纳(讨论)
(1)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2)怎么解答?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4)教师提问:分谁?怎么分?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完成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2、练一练第二题
提问: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要求来分配?
指出:把180块巧克力按照三个班的人数来分配,就是把180按照35:31:24来分配。
3、练习十第1题。
4、练习十第4题
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呢?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第2、3题
五、总结
教学后记: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理念表明:数学教学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通过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的相互融化与转化,并主动建构的过程。
本课以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一个小实验——“配制蜜水”引入,根据小实验记录“蜂蜜50克、开水150克、蜜水200克”让学生用分数或比提出问题表示三个数量的关系,再让他们口答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
同时老师也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提出问题、引出与例2相类似的问题,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学习。
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
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体现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的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
本课教学设计时,考虑到教材中例2讲的事例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有一定难度,为了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本课设计从师生根据生活实例发现产生的数学问题而引出与例2相类似的问题,例2“小红要调配200克蜜水,蜂蜜和开水后比是1:3,需用蜂蜜和开水各多少千克?”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在师生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1+3=4,200×1/4=50(克),200×3/4 =150(克)”,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
例3教学时,诱导学生迁移运用例2探索发现的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并分析用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路。
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
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讨论解答按
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般的解题规律。
①计算分配的总份数;②找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③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
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基础上,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交流探究发现新方法、分析反思归纳解题规律、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在发现问题视角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以及主动与他人交流中选择合适策略、丰富自己数学活动经验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促使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验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建构新知的愉悦。
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同程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