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规划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规划设计说明
作者:未知 来源:柳一心个人主页 时间:2005-06-08 点击:1466 进入论坛讨论
项目概况: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相思湖新校区位于南宁市西北部.北临大学路延长线;东距广西民族学院4公里;西面靠近金沙湖旅游区;距市中心13公里.新校区总建设用地约137公顷,其中已规划建设的一期校园约7公顷,本次规划为二期校园规划,占地约130公顷.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园按2008年达到全日制在校学生2万人为设计规模.其中2006年计划完成入住全日制在校学生1万人,并考虑预留远期发展,2008年后可持续发展至2.5~3万人.
本项目建设用地现状为农田,菜地,水体及自然山丘.所在区域地震裂度小于6度;年平均气温21.6℃,最高温度40.4℃,最低气温-2.1℃;主导风向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东南风;最高水位79.1米,最低水位60.88米.
给水:相思湖新区范围内已有陈村水厂,三津水厂正在建设中;
电力:相思湖新区范围内建有220KV变电站一座,作为市政电源之一;
电信:相思湖新区范围内电信信号已覆盖.
总体设计构思
"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园林化,生态化",是本方案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相思湖新校区规划所遵循的设计原则.
1,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结合地形地貌特点,科学地安排新校区的功能分区,确保教学及实训区的中心地位.按学科功能相近的特点考虑各建筑组团的布局,以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与生活既相互独立同时也联系便捷.整体化的建筑群体有利于集中建筑用地,留出更多的大面积绿化用地,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便于设施的共享使用和管理;具有更大的弹性,可根据学科的发展灵活调整各院系的用房;
2,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校园设计手法,从城市到校园,从整个校园的生态环境到建筑组群,到建筑内部庭院,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立足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强调生态和环境优先的理念,充分利用独特的山丘与水系自然条件,做足"生态"文章, 构筑整个校园生态系统.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结合地域,地区特点,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创造一个现代化态的生校园环境.现状水体经整理形成连续的水系,贯穿整个校园,水的浪漫气息自由穿行于理性校园建筑之间.自然山体得到了完整的保留,与人工园林环境成为了统一的整体.
3,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体现在:满足教学,实训,生活的需求;满足交流,活动,休闲的需求;满足方便,安全的需求.建筑的单体设计尺度宜人,以现代建筑艺术为主要建筑特征,在体现时代特色的同时形成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的独特个性.
4,反映教育智能化,信息化的特点,改善各系独立封闭的布置,把单幢布置与集
中布局相结合,以适应学科交叉的教学,实训模式.创造一个资源共享,联系便捷的智能型校园的教学与实训环境.体现学科间的密切联系与交融.在规划布局,外部空间上均体现网络化的特点,营造流通,交流,接触方便的交往空间,体现大学激励思想,创造知识的环境特点.
5,以整体性为设计出发点,将已进行规划与建设的一期校园有机地结合到本次二期校园的规划设计中,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在校园整体布局中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学科交融与学校的统一管理.
6,建筑形态以现代的建筑语言为主要手段,建筑的层数大部分为多层,教学建筑最高五层,部分建筑主体底层架空,作停车和交往空间.图书信息中心是全校区建筑的最高点,为9层,使学校校园的城市轮廓有了制高点.结合中心广场与会展中心等部位标志塔的设置,使校园天际线得到丰富.
3.规划结构分析
3.1功能分区分析
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边缘学科的产生,督促教学中心区的布局模式走向集中化.本方案采用细胞系统式教学区布局,使各系既相对独立易于管理,又方便交流资源共享.通过相对的集中布局,规划有效地实现了土地的充分利用与预留发展.
全校区建筑群以南北向与东西向两条主轴线为中心展开.两条主轴线将各教学实训组团与生活区,体育运动区联系在一起.二轴线的的交汇处是整个校园的教学中心区,图书信息中心选址在主教学区与联合办学教学区的交接位置,在地理位置与服务半径上有利于资源共享.
教学中心区外围按学科性质相近为原则,布置了综合实训区,主体育运动场馆区及学生生活区等.其中学生生活区分为东,西二个分区,有利于分期建设以及减小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的步行距离,也有利于减小生活区内宿舍与配套生活设施之间的服务半径.为了方便学生的体育运动,部分体育运动场地安排在学生生活区内布置.
主体育运动场馆区安排在用地东北部校园外侧,靠近大学路延长线,有利于体育设施的对社会开放并同时避免对校内教学生活秩序的干扰.
会展中心与综合实训区均靠近北校门布置,可以为对社会开放及校科研服务单位对外承接业务提供便利的地理条件.
在西北部保留生态公园内,考虑布置一个专家别墅区,用于接待与引进高素质的教学与科研人才.
3.2交通流线分析
交通流线规划实行区域性人车分流.道路系统采用一条近似方形的主环路围绕主教学区,使外界的交通对主教学区的干扰减到最小,教学区成为步行区(消防车除外).主环道的外侧由次一级的道路形成小环状系统,各区域内同样为步行区.这样的道路系统布局,可以实现具操作性的人车分流,同时可以使主环道的道路面积与周长尽量减少,
有利于控制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在校园内道路进行分级规划.校园主环路为主干道级,采用18米宽路,中央及两侧均设绿化和乔木,使之形成林荫大道,以屏闭汽车噪声减少废气污染.校园次干道级采用12米宽路,联系主干道之间的交通,因车流量相对主干道减少,只在道路两侧设行道树.校园小型道路采用6米宽,一般不行车,以行人为主,必要时贵宾与消防车可通行.
停车场不破坏校园景观,除几个集中室外停车场外,原则上均放于建筑架空层和地下.
3.3公共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
在校园的中心区,公共空间以十字形的步行广场,主环线内侧的大面积绿化林地以及蜿蜒穿插其间的水体共同营造了安宁,大度,景色宜人的校区园林景色.每一座教学建筑的外围,都环绕着大面积的草坪,林地与水面,为学生的学习与自修提供了优美的场所,体现了"环境育人"的教育思想,同时也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储备了充分的用地资源.
中心教学区外围的综合实训区与学生生生活区,以庭园为核心组织公共空间与景观,以大小不等的院落组织建筑群落.以亭廊等造园元素,园与建筑相互借景,营造接近人体尺度的灰空间:如中庭,天井,室内绿化,空中花园,交往平台等,达到建筑与园的完美融合.
在理性规整,几何性的建筑群落基础上融入自然景观,强调以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特色景观.并充分利用保留的生态山系与水体,使得整个学校融入到自然湖光山色之中.
整个规划与建筑单体的设计,都致力于提供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为现代素质教育提供外部条件.从群体外部空间到单体内,外部空间的过渡,旨在提供多层次人与自然融合的交往空间,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遇,交谈与思辨在环境中得到创造性的升化,学生不仅在课堂以内受到教育,还能在整个生活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创造性的思维.多层次交往空间,提供人与人面对面交往的良好互动环境,吸引人从电脑网络的数字化生存空间中来到真实的社会空间.
3.4城市环境及区位分析
新校区所处的相思湖新区,位于南宁市西北部,地理位置独特,区内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大学路及其延长线上有多家广西地区的高等学府.良好的大环境造就了其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建设校园的理想场所.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提供了保障.
学院设南北两个主校门与城市连系.其中礼仪入口安排在南校门,主要是考虑到本校区用地南部较为平坦以及学院主入口景观应有较好的日照光环境等因素,主教学区及礼仪主校门设在朝南方向,开往通往百色二级路一侧.北校门开向大学路延长线,为主要功能入口,有对外接待及服务功能的会展中心,综合实训区,
主体育运动场馆区均安排在此侧.西南侧靠近学生生活区及东北侧原一期已规划部分,另外各设次要出入口各一个,以方便学院师生的日常生活中与城市的联系.
校区西北部的大面积丘陵山系及天然水体全部得到保留,整个校园的建筑群,掩映在绿树林荫之间,城市天际线错落有致,最高点为学校的图书信息中心.
3.5绿地与水体系统规划
校园内绿地系统原则上"点""线""面"相结合发展.
整个校园设园林绿化,沿道路设阔叶乔木,滨水区设亲水草坡.中心绿化以水体,人工造景结合保留生态带相并重,建筑之间以尺度宜人的园林绿化过渡,沿城市道路校园内布置绿化隔离带,尤其是沿大学路及沿往百色二级路沿线的绿化带均特别加宽,对公路的噪音起到很好的隔绝作用.
水系规划充分考虑节水,固水,处理好水面景观的内外结合.合理利用西侧延伸至校园中央的原有的优良生态环境形成主水体,处理好校园自身的雨,污自净功能合理排放.重点考虑避免对天然水系的污染,维持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
西北侧的自然丘陵保留为生态公园,与建筑规划形成了相护环抱的统一整体.天然生态绿化既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也得的到了充分的利用.
3.6竖向设计分析
本规划用地东南部地势较平坦,西北侧有丘陵山系起伏较大.最高山丘标高约为104.0米,最低处地面标高约为71.6米.最大高差32.4米.基地西侧有较多池塘水面.北侧大学路延长线的设计标高约80.335至80.484之间.
结合上述条件,设计中仅对东侧局部的标高在87.5米以下的几个孤立小山丘作土方平整,以整理出建设用地.全面地保留了由西侧一直延伸到校区中央的天然丘陵山系与水体.建设用地的整平设计标高按照北高南低的原则,由大学路延长线向通往百色二级公路呈相当平缓的坡度下降.其中北侧大学路延长线方向最高标高出现在80.484米,南侧最低现状标高为约77.1米,建设用地南北高差在3米左右,整理后的缓坡坡度为千分之三,非常有利于建设.
原地貌西侧至中央散布的水体,设计中加以整理形成连续水系,其中沿地形变化分为数个不同标高形成跌水景观.水体的保留有利于山体排洪,同时成为校区内景观活力的重要来源.
4.管网综合设计
给水,排水,煤气系统规划及管线综合:
4.1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1997年版)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版)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防火规范》GB50084-2001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
《城市煤气设计规范》GB52028-93
其他有关的设计规范,规程及设计文件
4.2设计范围
室外排水规划
室外排水规划
室外消防及中水规划
4.3给水规划
新校园按规划全日制学生
人数20000人(第一,二期).
最高日用水量8800㎡/d,最大时用水量917㎡/h.
由市政管网接入两根DN500供水管,校区内形成环网,供各单体生活用水.
4.4排水规划
1.新校区最高日污水量约为7480㎡/d,其中直接排放污水量5236㎡/d,.
2.新校园采用污废分流,雨污分流.
3.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进污水处理厂处理.
4.废水进校内中水处理站,处理后作为中水使用.
5.雨水按设计重现期P=2年设计,就近排入水体或市政雨水管网.
4.5消防及中水规划
1. 新校园利用废水(灰水)作中水水源,经中水处理站处理后作中水及消防用水.中水水池储存室内外消防用水量及绿化及冲洗道路用水量.
2. 设置中水供水管网,校内形成环状网,供绿化及道路浇洒用水,火灾发生时供消防用水.各单体不另设消防水池,可直接从管网供水或加压供水.
中水(消防)管网按规范要求设置室外消火栓.
4.6环保
新校园采用优质水,杂用水分设,集中考虑消防用水,可大量节约水资源.
降低污水排放量,减小污水管径,减少污水处理量.
粪便污水及医院污水经污处理厂处理后排放.
4.7煤气
新校园考虑从市政煤气管网引入煤气管,经调压后供生活区及后勤服务使用.
4.8管线综合
给水管,电力管,电讯管,煤气管,中水管等考虑综合管沟.
电气规划:
1. 规划依据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1994
《城市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通信设计标准》GB/3200P-93
建筑专业的规划设计以及业主的有关要求.
2. 规划内容
电力供应规划
电话网络规划
互联网规划
综合布线规划
有线电视规划
有线广播规划
3. 校区概况
本次规划的校区,有教学,办公,实训,学生宿舍等各功能的建筑群,且各功能的建筑群分布比较规则.基本上都是低层建筑.学校规模全日制学生20000人,教职工按2000人估算,计算总人数按22000人.用电负荷比较集中,主要在东,西区学生宿舍及综合实训区.
4. 规划的主要观点
考虑电脑在教工,学生中的普及化,由此会引起用电负荷大增,必须考虑.
考虑空调设备及饮水机使用的普及化.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空调及饮水机普及化在所必然.规划中必须充分考虑其用电负荷.
学校应当有相当安静的学习环境,故对有线广播系统的规划,只需满足学校的紧急通知使用即可.
由于无线电话的快速发展,校内的有线电话规划不必过分提高要求.
根据学校要求,互联网复盖及学生宿舍,但本规划要求进入学生宿舍的网络线路,必须设置使用时间限制功能,以免影响学生的休息.
5. 电力规划
a. 负荷统计
由于目前阶段校方暂未提供特殊用
电设备的情况,学校的各办公楼,教学楼,实训楼等,主要用电负荷为空调,电脑及照明设备.故本规划的负荷统计暂按单位面积(或人数)用电量统计为主,适当考虑容量的弹性.
学生宿舍及食堂不考虑安装空调,学生宿舍按每人一台电脑计算其用电量.
计算标准:
教学,办公,实验,体育,后勤建筑:80W/平方米
学生宿舍:600W/人
学生食堂:20W/平方米
按上述标准估算,用电总负荷为46660 KVA.全校利用系数取0.4,功率因数取0.85,计算负荷为:46660×0.4/0.85=21958KVA
电源
由城市变电站提供220KV三相交流电源到本校的10KV开关站,10KV开关站设在T1变电站内,该处负荷较重且靠近主干路,便于电源引入.负荷等级为三级.
变电站布置
东西学生宿舍区各设一变电站供该区的学生宿舍及食堂用电.其它各幢楼房,凡达到5000平方米的,楼内设置变电站.不足5000平方米的,由就近变电站供电.详见规划总平面图.
d. 线路敷设:10KV线路采用电缆沟敷设,电缆沟走向见规划总平面图.
e.电力系统的主要开关设备,采用有通信接口的开关,以便开纳入全校智能化管理.
6. 电话通信规划
a. 电话需求量统计
学生宿舍:每200人一门
教学建筑:每200平方米一门
实训,科研建筑:每100平方米一门
校行政办公:每25平方米一门
系行政办公:每50平方米一门
体育馆:每300平方米一门
统计结果为:全校电话总数约为3097门,按1:1.3放线比放线,则全校线路容量为4026对.
b. 电话机房设置
为方便弱电系统的管理,电话机房拟设在图书信息中心,机房面积不少于150M2.
c. 通信网络纳入综合布线系统
7.互联网规划
a. 网络终端数量统计
学生宿舍的网络终端数量,按每人一终端计算,其它大楼视使用性质按面积统计.
b. 网络中心设在图书信息中心楼内,主设备间与电话总机房紧邻.
c. 对网络的特殊要求
学生宿舍的终端需要设置限时使用管理.在开学期间的中午和晚上休息时段停止使用,以保证学生的正常休息.
d.互联网同样纳入综合布线系统
8. 综合布线规划
a. 综合布线是语音,图像,数据等各类信息的高速成传输通道,是智能建筑的支持骨干.系统的灵活性很高,只要组成框架便可任意增加子系统.本规划的综合布线系统,只规划建筑群干线子系统,各建筑物内的综合布线系统由单体规划处理.
b. 综合布线的连接件(主要是配线架)及电气保护设备设置在信息中心,与网络中心,电话总机房连成一体.
c. 综合布线的全连路采用光纤电缆.
d. 各幢建筑物在单体设计时,应留有足够本楼用的配线间.
9. 有线电视规划
本校无家庭住户,因此不需考虑城市有线收费电视的规划.学校的有线电视主要是教学电视.教学电视应由学校的教务管理单位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落实
电视教学课室后再安排.
10. 有线广播规划
a. 学校的有线广播系统主要是作为传达公众性的紧急通知(如停水通知,停电通知,集会通知等)使用,且必须是课余时间广播.
b. 广播室设置
为了方便使用,广播室设在学校行政办公楼内.
c. 广播喇叭设置
广播喇叭采用32W室外防水音柱,具体布置,由学校的整体园林规划统一考虑.
11. 弱电线管预埋
横跨校内主干道的弱电线管按规划总平面图预埋,每一处的六条管分别为光纤缆两管,消防一管,广播一管,备用两管.
5.消防设计
图书信息中心最高高度控制在40米以下,部分的教学楼与实训楼高度在24米至32米之间,属高层建筑,消防规范执行GB50045-95(2001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其余所有建筑高度均在24米以下,属多层建筑,消防规范执行GBJ16-87(2001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耐火等级为一级.
高层建筑外围道路宽度均大于4.5m,多层建筑外围道路宽度均大于3.5m.消防车道均能环通,满足消防要求.建筑物内疏散楼梯间的间距,高层建筑部分小于60m,多层建筑部分小于70m;袋型走廊高层建筑部分小于15m,多层建筑部分小于22m.
各单体建筑防火分区面积均严格控制在消防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其中多层建筑部分按GBJ16-87(2001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每防火分区面积≤2500平方米,有自动灭火系统部分加倍,即≤5000平方米.高层建筑部分按GB50045-95(2001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每防火分区面积≤1000平方米,有自动灭火系统部分加倍,即≤2000平方米.地下停车库部分按GB50067-9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每防火分区面积≤2000平方米,有自动灭火系统部分加倍,即≤4000平方米.
部分用房尽管高度24m以下,但因为防火分区面积的限制,故仍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关于防火分区的规定,设置了封闭楼梯间,以保证上下层建筑面积不叠加计算.有内中庭的建筑,沿中庭周边设有复合防火卷帘作为分隔措施,设计耐火极限时间>3 小时.
6.结构选型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与用途,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面结构为钢筋砼梁板体系,大跨度部位采用有粘结预应力砼梁.本工程结构材料为钢筋砼,砼强度等级:预应力梁楼盖为C35,普通砼楼盖为C25,砼柱C30.钢筋级别I级(fy=210N/mm2),Ⅱ级(fy=310N/mm2),填充墙及内间隔墙体材料采用烧结多孔砖,强度为M5,砌筑砂桨MU5.地下室底板及外侧壁采用C25防水砼,设计抗渗等级0.8Mpa.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类别为3类(50年),其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构件的耐火等级为一级,各构件的耐火极限均按《建筑设计防规范》GBJ16-87表2.0.1条执行.
7.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表
项目
计量单位
数值
所占比重
(%)
人均面积
(平方米/人)
规划总用地
ha
137
可建设用地
ha
130
100
65
教学用房用地
ha
20.298
19.9
10.149
体育用地
ha
12.546
12.3
6.273
道路用地
ha
20.604
20.2
10.302
绿化用地
ha
48.552
47.6
24.276
人数
人
22000
学生人数
人
20000
教职员工人数
人
2000
总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56.15
公共教学楼建筑面积
平方米
46000
8.19
2.3
系教学及办公楼建筑面积
平方米
69000
12.29
3.45
联合办学教学楼建筑面积
平方米
60000
10.69
3.0
综合实训中心建筑面积
平方米
68000
12.11
3.4
会展中心及学术交流中心
平方米
45000
8.01
2.25
校行政办公用房建筑面积
平方米
7500
1.34
0.375
图书信息中心建筑面积
平方米
40000
7.12
2.0
体育馆建筑面积
平方米
15000
2.67
0.75
学生居住建筑面积
平方米
160000
28.50
8.00
学生活动建筑面积
平方米
5000
0.89
0.25
学生及教工食堂建筑面积
平方米
20000
3.56
1.0
校医院建筑面积
平方米
3000
0.53
0.15
专家别墅区建筑面积
平方米
3000
0.53
0.15
其它用房建筑面积
平方米
20000
3.56
1.0
容积率
0.432
建筑密度
%
14.5
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450000
绿地率
%
51.5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人
22.50
8.工程造价估算
工程造价估算表
项目
建筑面积(平方米)
单方估价(元)
单项建安造价(万元)
公共教学楼
46000
900
4140
院系教学及办公楼
69000
900
6210
联合办学教学楼
60000
900
5400
综合实训中心
68000
900
6120
会展中心及学术交流
45000
1000
4500
校行政办公用房
7500
900
675
图书信息中心
40000
1500
6000
体育馆
15000
1500
2250
学生居住
160000
800
12800
学生活动
5000
800
400
学生及教工食堂
20000
900
1800
校医院
3000
900
270
专家别墅区
3000
900
270
其它用房
20000
800
1600
总建筑面积:561500平方米,建安工程估算总造价52435万元
9.参考施工工期
第一期建设项目,包括:部分公共教学楼,部分院系教学及办公楼,部分实验室,部分学生生活区,行政办公,校门等,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预计工期为14个月.
第二期建设项目,包括余下的建筑内容,总建筑面积约28.15万平方米,预计工期为18个月.
设计周期及相关内容请见《设计服务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