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合集下载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01]3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01]3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正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01]3号)为了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推行弹性学习制度的目标,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各地应当组织有条件的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

为各地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提供必要的规范,并为地方和学校提供必要的指导,现提出如下意见:一、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的必要性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进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

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有利于推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自身的活力,进一步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活。

近几年来,有的地方已经在一些职业学校试行了学分制,取得了初步成效。

当前,各地应进一步组织有条件的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不断推进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为逐步在职业学校全面实行学分制创造条件。

二、职业学校学分的确定和取得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份量、学习成效,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

学分是计算学生完成课业的必要时间和成效的单位,是学生获得学业证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依据。

职业学校计算学分应以课程(含实践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课时数为主要依据,一般课程以16~18个课时为1个学分。

教师教学计划编写指导原则

教师教学计划编写指导原则

教师教学计划编写指导原则教师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对于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师教学计划编写的原则出发,以帮助教师编写高质量、有效的教学计划。

一、立足课程标准及学生需求教师教学计划的编写首先应该立足于课程标准和学生的需求。

教师需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及学习特点,以便为教学计划编写提供明确的目标和内容。

二、科学规划教学目标教师教学计划要明确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评性,可以通过合适的评价手段进行评价。

三、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教师教学计划的内容要体现课程的内在逻辑结构,并兼顾知识性、技能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方面。

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区分主要与次要内容,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能力。

四、确定教学方法教师教学计划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启发性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合理的时间安排教师教学计划的时间安排要合理,确保教学活动的完成。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节奏,避免过分压缩时间,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

六、科学评价教学成果教师教学计划的编写还需要充分考虑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教师要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评价内容,确保评价和教学目标的一致性,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教师教学计划的编写也需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合理安排。

教学资源包括时间、人力和物力资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八、关注学生情感与价值观培养教师教学计划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情感与价值观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计划要设置相应的活动和话题,促进学生情感和认知的发展。

九、鼓励创新与探究精神教师教学计划要鼓励学生的创新与探究精神。

教学计划要开设开放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

教师教学计划实施指导原则

教师教学计划实施指导原则

教师教学计划实施指导原则一、需求分析与目标确定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利用的学习方式。

通过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制定合理、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灵活性与个性化教学灵活性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节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式和节奏。

同时,个性化教学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帮助。

三、合作学习与互动教学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应当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问题导向与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问题导向和探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多样化评价与反馈机制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考虑到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

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生的评价,如课堂测验、作业、项目展示等,为学生提供全面、多角度的评价。

同时,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

六、资源整合与创新利用教师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教具、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创新利用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七、情感教育与师生关系情感教育是教师教学计划中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和尊重学生,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引导。

通过情感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八、跨学科与综合素质教育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应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跨学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和学科之间的联系意识。

学分制实施细则

学分制实施细则

学分制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学分制是一种基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所修课程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以学分为单位进行积累和认定。

学分制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二、学分制的基本原则1. 学分的获取学生通过参加课程学习、实践活动、科研项目等方式获取学分。

学分的获取应符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需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和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2. 学分的认定学分的认定应符合学校制定的学分认定标准。

学生需通过相应的考试、实验、论文等方式进行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结果将计入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分积累。

3. 学分的积累学生所获得的学分将积累到个人学分账户中。

学分积累应满足学校规定的学分要求,并按照学校制定的规则进行计算和管理。

4. 学分的转换学分制度下,学分可以在不同课程之间进行转换。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在符合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学分的转换和调整。

三、学分制的实施步骤1.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科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应明确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学习目标等内容,教学大纲应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

2. 学分认定标准的制定学校应制定学分认定标准,明确学分的获取和认定要求。

学分认定标准应包括课程考核方式、实践活动认定标准、科研项目认定标准等内容。

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学分认定标准。

3. 学分积累和管理学校应建立学生学分积累和管理的系统。

学生的学分积累应实时记录和更新,学生可以通过个人学分账户查询和管理自己的学分情况。

学校应定期对学生的学分积累进行审核和统计,确保学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学分转换和调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学分的转换和调整。

学校应提供相应的学分转换和调整机制,确保学生的学分转换和调整符合学校的规定和要求。

四、学分制的评价与改进学校应建立学分制度的评价和改进机制。

教师教学计划编写原则

教师教学计划编写原则

教师教学计划编写原则教师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一份合理的教学计划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编写一份有效的教学计划呢?下面将围绕这一问题,从教材分析、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教材分析编写教学计划的第一步是进行教材分析。

教师应该仔细研读所使用的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容架构、特点和难度。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保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此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设计与要求,进一步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二、目标确定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明确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实现,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目标可以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多个方面进行确定,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确定目标时,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结合教学经验进行合理的设定。

三、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编写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师应从教材出发,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特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筛选。

同时,还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着不同的优势和适用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评价与反馈编写教学计划还需要考虑评价与反馈的问题。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估的方式,反馈则是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及时回馈。

教学计划中应设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编写教学计划还需要充分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备、网络资源、教辅材料等。

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订的原则意见

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订的原则意见

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订的原则意见教育是一种引导和启迪,是对青春期孩子们的人生道路指明方向。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们在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当遵循的一些原则和建议:一、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发展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

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教育过程贴近学生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注重知识技能与素质教育并重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基础,但仅有知识和技能还远远不够。

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体现学科特点,突出课程主线不同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内在逻辑,课程设置应该突出学科主线,贯彻系统性、前瞻性的原则,使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同时也要注重跨学科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因材施教,兼顾个性差异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智力结构、学习方式、兴趣爱好上存在较大差异。

优秀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应该注重因材施教,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途径,最大限度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调整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前所未有。

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吸纳新理论、新技术、新观念,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需要我们全面考虑社会需求、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注重知识技能和素质并重,体现学科特点,因材施教,与时俱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学生一步步铺就通往成功的人生之路。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教学计划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更好地指导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管理,保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2.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3.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5.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地方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1年为主。

教师教学计划编制原则指导

教师教学计划编制原则指导

教师教学计划编制原则指导一、教学计划的概念教学计划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和教育教学大纲等依据,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和设计。

它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师教学计划编制原则1. 学生为中心原则教学计划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水平、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信息,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使教学计划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目标明确原则教学计划应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

目标设置应具体、明确,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其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科学安排原则教学计划应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教师需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划分教学内容的层次和顺序,使学生能够有条理地学习。

4. 灵活性原则教学计划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调整和修订。

教师需要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教学计划更具实效性。

5. 综合素质培养原则教学计划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还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6. 具体评估原则教学计划应设置具体的评估指标和评价方法,能够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科学的评估方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7. 资源合理利用原则教学计划应合理利用教材、教学设备和信息技术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需要合理规划教学资源的使用,使其成为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支撑。

8. 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计划应循序渐进,注意教学进程的连贯性和渗透性。

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进度,保证学生能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教学计划制订原则

教师教学计划制订原则

教师教学计划制订原则一、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目标要具体明确,可以衡量和评估。

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综合参考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综合参考学校教学大纲和相关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对学科知识和教学要求进行了总结和规范,课程标准则是教育部门对课程设置和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教师可以根据大纲和标准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调整。

三、因材施教原则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灵活应用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和学生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个别化的教学方案,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融入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应该融入社会实践,与学科知识相结合。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计划制订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知识的传授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合作学习、课外拓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六、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任务教学计划的制订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任务。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划分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和消化吸收知识。

同时,也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和连贯性,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七、突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教学计划中,教师应突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教学目标适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讲授、示范、讨论、实验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计划编制原则解析

教师教学计划编制原则解析

教师教学计划编制原则解析1.概述教师教学计划的编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本文将从以下十个方面分析教师教学计划的编制原则,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

2.综合教育现状在开始编制教学计划之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综合教育现状。

这包括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这样可以为教学计划的编制提供一定的依据。

3.掌握教材要求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必须准确掌握教材的要求。

只有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将教学计划与教材紧密结合,确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计划的编制至关重要。

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5.分析学生需求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通过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教师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6.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需要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这包括将学习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模块,明确每个模块的学习目标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和评估方式。

7.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8.注重知识的扩展与延伸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应注重知识的扩展与延伸。

通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知识水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编制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时间来完成,合理分配时间可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10.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学习知识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情操。

总结: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综合教育现状和需求,掌握教材的要求,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教学时间。

学分制培养方案由

学分制培养方案由

学分制培养方案由
学分制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种管理制度,以学分作为主要的学籍管理和学业评价的指标,对学生进行培养。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学分制培养方案。

一、学分制培养方案的概念
学分制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为实现培养质量的目标,根据政策法规的规定和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对学生所需学习的内容及相应的学分要求进行明确而规范的规划。

学分制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贯彻教育部门的培养要求和教育部门指导的校内评估体系的重要手段。

二、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 学分与学习内容相适应。

学分制培养方案要满足课程设置与教学重心的协调,并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2. 学分与时间相匹配。

学分制培养方案要充分利用培养时间,让学生成为独立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在学期和学年等时间段,学分的分配要合理、清晰,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完成学业而非感到过度压力。

3. 学分之间相互联系。

学分制培养方案要将各个专业的不同课程组织起来,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纵向与横向综合能力,使学分之间之间相互匹配、相互激活。

4. 透明度与公正性。

学分制培养方案应充分考虑学生兴趣、性格以及不同的学习背景和能力,同时保证学分系统的透明度,减少人为干扰并确保制度的公正性和公正性。

教师教学计划编制要点与指导原则

教师教学计划编制要点与指导原则

教师教学计划编制要点与指导原则一、明确教学目标教师教学计划的编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技能和能力。

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相适应,既要体现学科的特点,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二、分析课程要求和学生状况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需要全面分析课程要求和学生状况。

了解课程标准、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和特点,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状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

内容要有层次性和连贯性,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不同学科、不同内容和不同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教学效果。

五、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

将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设计能够体现综合能力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关注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七、灵活运用评价手段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灵活运用评价手段。

评价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更是促进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可以采用考试、作业、小组项目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除了教材和教具,还可以利用实地考察、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深度。

九、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特长和综合素质。

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改进。

学分制实施方案

学分制实施方案

第一条为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我校从 201 级学生开始试行学分制,试行学分制是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为使试行学分制工作顺利进行,我校成立学分制领导小组,负责学分制实施具体工作。

第三条学分制的基本特点是:⑴以学分表示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份量;⑵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才干、特长、爱好、学习基础与勤奋程度等;⑶教学计划具有弹性。

第四条学分制的基本内容为:⑴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⑵以学分制作为计算学习量的单位;⑶对理论性强的课程提出不同档次考核要求;⑷对实践性强的课程理论部份和实际操作部份可单独记学分;⑸允许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取得毕业资格;⑹以课程分作为计算学习质量的单位。

第五条为确保专业目标和教育教学质量,各专业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由教务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起草,报教学副校长初审,由校长主持办公会议讨论通过,报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执行。

各类课程按课程内在的递进关系在各学期科学合理地设置。

第六条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任意选修课)三种课程。

(一)必修课是指根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培训目标和规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所确定的该专业必须修读的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

三年制专业普通开设 12 门摆布。

必修课通常为考试课程。

一门必修课安排 2 个以上学期的可分一个学期考试,其余学期考查。

(二)限选课限选课是为深化、拓宽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知识,培养专门化技能而设置的课程,普通开设 6-7 门。

限选课必须选修 4-5 门。

(三)任选课任选课是拓宽、加深知识和技能层面或者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自由选课,以拓宽、优化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学校将积极创造条件。

教师教学计划制定原则提要

教师教学计划制定原则提要

教师教学计划制定原则提要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师教学计划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的层次和方向,确保教学计划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校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在选择内容时,要注重关联性和逻辑性,确保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注重启发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室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教学平台、网络资源等手段拓宽教学资源的来源,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五、教学评价的设置教师应该合理设置教学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评价结果能够及时反馈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改进学习方法。

六、时间的合理安排教师应该根据课程进度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时间的安排要兼顾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紧凑性。

七、课堂管理的重视教师应该注重课堂管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掌握管理技巧,合理引导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提高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

八、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九、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应该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使之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教学过程要具有启发性和巧妙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十、教学计划的灵活性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正教学计划。

教师要紧密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教学效果,通过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计划,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总结:制定教师教学计划时,关键在于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灵活安排教学时间,重视课堂管理以及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学分制管理规定

学分制管理规定

学分制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深化我院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智能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我院实行学分制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大中专学生。

第三条我院学分制的基本内容:1.各系室根据所属专业制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2.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3.对同一课程提出不同的难度要求;4.允许学生从不同途径取得学习成绩,给予有标准要求基础上的成绩互认;5.以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单位。

第二章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第四条学分制实施性专业课程设置是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各系室各专业均应制定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

第五条我院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划分为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及实习实训领域四类,并根据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又分为限制选修课(下称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下称任选课)两种课型。

(一)必修课公共必修课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规格,对同一起点、同一学制、同一类型的学生要求修习的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必修课占学分:三年制(约20—30%);专业必修课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所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是一个职业群体所共同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

专业必修课占学分的30%左右。

(二)选修课1.限选课限选课是体现职业专门化方向的课程,教学内容是从事一定专业岗位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根据社会的需要,在一个专业内一般设置多个专门化方向,一个专门化方向的限选课一般由5—6门专业课(含技能课)组成,也可2—3门课捆绑进行。

限选课应尽量综合化,形成小模块组合,并以培养技能为主,限选课占学分15%左右。

2.任选课任选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的原则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的原则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的原则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02.03.12•【字号】浙教职成〔2002〕45号•【施行日期】2002.03.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的原则意见浙教职成〔2002〕45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委):为了全面贯彻第三次全教会和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使职业学校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广大职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省将积极稳妥地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试点,在做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为了使试点工作有效规范地开展,为各市和试点学校提供必要的指导,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特制定如下原则意见:一、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1. 试点学校应根据有关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要求制定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报省职成教教研室审批后执行。

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要体现因材施教和分类指导的原则,采用模块化、层次化和综合化等课程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努力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以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及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

2. 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种。

必修课:指为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体育等)、主干专业课程(包括实践课程)。

限定选修课:指学生在专业业务范围内,按社会和个人需要在若干专门化模块中有选择地修习的,以深化、拓宽学生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课程。

任意选修课: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可以自主选择的,以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发展学生潜能的课程。

教学计划编制规定

教学计划编制规定

教学计划编制规定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学计划编制作为重要的教育管理工作之一,对于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计划编制规定旨在规范和指导教育机构和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教学计划编制规定的目的、内容、程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教学计划编制的理解。

一、目的教学计划编制规定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通过规定教学计划编制的标准和流程,可以保证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更加协调和稳定。

同时,教学计划编制规定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教师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内容教学计划编制规定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重全面发展,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

2.教学内容: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体系、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等。

教学内容应当与教学目标相适应,既要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3.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规定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教学评价应当科学公正,既要注重学生成绩的评价,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程序教学计划编制规定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需求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校的教学要求,确定教学计划编制的目标和内容。

2.计划制定: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制定教学计划的总体框架和具体计划。

3.资源配置:确定教学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确保教学计划能够有效实施。

4.实施过程: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教学计划编制规范要求

教师教学计划编制规范要求

教师教学计划编制规范要求教学计划编制是每位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编制教学计划,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在此为大家总结了教师教学计划编制的规范要求。

第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计划编制的第一步是明确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师希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达到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明确的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并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

第二,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

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同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逻辑关系,使得学生能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

第三,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关键。

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应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研究等,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四,教学环境的营造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课堂布置、教学工具的使用、教学素材的准备等,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氛围。

第五,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教学评价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应明确评价方式和标准,合理安排测验、考试、作业等评价方式,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第六,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是教学计划实施的基础。

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应合理利用教材、课件、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准确和生动。

第七,教学时间的安排合理性教学时间是教学计划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充分利用教学时间,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经验。

第八,教学策略的灵活应用教学策略是教学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

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体差异,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个别辅导、小组合作、情景教学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

教师教学计划编制原则简述

教师教学计划编制原则简述

教师教学计划编制原则简述引言教师教学计划编制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导,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

本文将简要介绍教师教学计划编制的原则。

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编制的第一步是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特点,确定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够达到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分析学情在编制教学计划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全面的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观察和分析学生的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问题,并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

三、合理组织内容教学计划编制要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择要有层次,有重点,尽量减少信息冗余,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科学安排教学进度教学计划编制要科学安排教学进度。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进程,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和各个教学环节。

避免进度过快或过慢,确保教学有序进行。

五、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在教学计划编制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教师应因材施教,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学生个体化的学习需求。

六、整合教育资源教学计划编制要充分整合教育资源。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等,为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七、灵活运用评估手段教学计划编制要灵活运用评估手段。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评估手段,如考试、作业、讨论等,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反馈。

八、关注课堂氛围教学计划编制要关注课堂氛围。

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九、注重教学方法教学计划编制要注重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示范、讨论、实践等,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编制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指导性教学计划是各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和学生在校学习的指南,以专业为基础制定。

一、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根据全国“职教会”精神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思想,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优化培养过程。

1、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在学分制条件下,要更加强调德育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的精神”,把德育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与人文素质及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培养结合起来,把学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美育与体育教育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必修、选修、任选课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构建素质教育的网络。

2、设置必要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
要摒弃单纯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的旧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各类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改变视授课时间长短为教学质量好坏的主要因素的教学思想,改变粗放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集约化程度。

改变目前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讲得过多过细的弊端,提倡精讲思路、讲方法、突出重点、重启发、重探究、多讨论、多操练,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各类课程都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精减授课学时。

3、体现培养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在选修课上要设置专业方向的选修,向学生提供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组合,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公共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覆盖面较大的公共基础课要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开设不同档次(深浅不同)、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4、加强实践性,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各专业均应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要保质、保量贯穿到教学全程中。

各专业要保证实验、专业实习、专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类实践环节的时间不少于教学总周数的40%。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应体现“方向性、科学性、适应性和个性”原则(方向性即把德育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科学性即要符合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适应性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个性即要注意多样化、个性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专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充分反映学分制下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二、为搞好学分制工作各专业教学计划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结合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认真分析确定专业方向。

2、课程设置应该体现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防止因人设课。

3、加大力度减少专业必修课的课时,增加各类选修课的比例。

4、切实落实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教学中的实践和实践操作的比例,以保证教育教学和培养目标的质量。

5、注意课程的整合和小型化的处理以促进优化培养过程,保证实习工作的正常开展。

6、注意处理好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在教学计划中对有先行后续关系的课程应该注明。

以便控制选修。

7、切实落实各类选修课的开设。

8、加强教材建设,有计划地建设好一批适合本地实际的高职教材。

三、要求
1、教学学时2200~2800学时。

2、实践(包括专业实习、劳动教育、军训等)一般不少于12周。

3、教学计划编制结构为:
公共基础课A
专业基础课B
专业必修课C
专业方向选修课D
专业任选课E
公共任选课F
专业实习
毕业论文、设计
其它
(各类课程以下简称A、B、C、D、E、F)。

4、课程教学设置的课程分为两大类:必修课和选修课。

A.公共基础课:各学科(专业)通用的基础课程(即全校统一)。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公共英语、体育、计算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课程。

B. 专业基础课:各专业统一的主要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程。

C. 专业必修课:为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

D. 专业方向选修课:这类课程按每专业有1~3个专业方向设置。

E. 专业任选课:为本专业学生开设的,除专业方向选修课之外的深化课程。

F. 公共任选课。

教学计划中全部课程应由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审定,课程的增减应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报、评价后执行。

5、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的学时、学分分配。

在教学计划中选修课不低于教学课程学分总数的26%。

毕业学分数:120(课程学分)+11(实践学分)+创新奖励学分= 131学分+创新奖励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