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文赏析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赏析(徐应佩、周溶泉)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赏析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赏析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赏析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赏析2篇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赏析1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诗词曲赋文·答谢中书书》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答谢中书书》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答谢中书书》原文与赏析《诗词曲赋文·答谢中书书》原文与赏析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人,著名的道教学者。

他身历宋、齐、梁三朝,一生好道术,爱山水,史称他“至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谓人曰;‘仰青山,睹白日,不觉为远矣。

’”(《南史·陶弘景传》)15岁时作《寻山志》,已露向往林泉、隐遁出世之心。

他英才早慧,不到20岁即任齐诸王侍读,其间得遇孙游岳,从受上清经法、符图,成为孙的入室弟子。

37岁时,陶弘景决计栖隐,上表辞禄,退居于江苏句容之句曲山(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居茅山45年,创道教茅山宗,主张三教调和,佛道双修,以信奉道教《上清》经为主,发展了道教的修炼理论,为道教建立了神仙谱系,使道教向义理化发展,对后世道教的影响深远。

他虽隐居不仕,但对政局颇有影响。

他曾帮助萧衍定国号“梁”。

据《南史》本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咨询。

月中常有数信。

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享年八十有一,朝廷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其中诗文在山川景物的描绘上有一定的成就。

本文是他用骈文体写给谢微(或作徵)谈山水的信,因谢微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南北朝时期,骈文发展到了顶峰,几乎占领了整个文坛,但成就并不高,大多文章内容空洞,雕琢词句,堆砌典故。

本文却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没有丝毫的浮艳气息,仅用68个字描绘了江南山水的自然美景,清新隽永,简直可以和“二谢”的山水诗比美,成为历来传诵的写景名作。

这封书信的开头没有一般的寒暄客套,起笔谈景,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山川”即山水。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水中所蕴含着的大自然之美。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答谢中书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答谢中书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答谢中书书体裁:文言文题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者:名字:陶弘景年代:南北朝描述: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翻译: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原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原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原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原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也是作者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谢中书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

谢徵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赏析二:思想内容《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徵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表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赏析《〔答谢中书书〕》该文只有68个字,娱情山水,濡墨染彩。

接下来请欣赏学习啦我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赏析一《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伴侣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沟通,是人生一大乐事。

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伴侣,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衬托,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早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玩耍。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这十句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好、统一的印象。

最终,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却能够从中觉察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赏析二《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伴侣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沟通,是人生一大乐事。

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伴侣,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爽。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赏析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赏析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赏析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赏析
陶弘景一度出仕南齐,但不交外物,心如明镜,特爱松风,闻响欣然,顾惜光景,老而弥笃。

《南史》本传称他“遇物便了,言无烦舛”。

此文只有68字,语言淡泊,境界宁静,与作者个性有共通处。

谢中书即谢,其任中书郎时,弘景已70有余。

文一开头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下面即举他所隐居的山川之美,意思是,此处也堪称一绝,山水竹石之处,还有早晨的猿鸟,傍晚的游鱼,程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文末的谢康乐为刘宋谢灵运,他也爱好山水,写了不少山水诗,后来被杀,末句可能有悼念之意。

文中写的确是江南风物,然而这样的山林泉壑,又是江南所常见的。

为什么他能把自然界中常人还不曾体验到的美感,以数十字摄取到笔底呢?这里也有作者自己的“境界”。

审美的趣味固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应该变化,但长期的由历史凝聚、熏陶的`审美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脚所踏的还是几千年来祖先践踏过的泥土。

当然,这里还有两个条件:一是这些审美习惯必须是健康的干净的,不能离开“善”的要求,二是读者自身也必须有素养。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全解读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全解读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篇文言文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是作者的好友谢正,“中书”是他的官职。

这第二个书就是书信的意思。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好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当时的南北朝时期,社会黑暗,政治动荡,很多知识分子都隐居山林,回归大自然的怀抱。

这个陶弘景就是这样一位隐士,他经常会写信给好朋友,将自己所见之好山好水写进书信,用以劝慰友人。

这篇文章,作者分三个层次为好友介绍了这奇山异水,让我们赶紧去读读吧。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山河之得共谈,共同赏谈。

这开篇前两句便总领全文,说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不但点名了中心,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总基调,道出了作者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色交辉;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歇消散。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陈琳至于水中潜游的鱼静月竞相跳跃。

这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这秀美的山川美景。

你看,那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寥寥八个字,便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把山川之高,水之境描写得空灵澄澈。

接下来四句,作者先描写静静那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那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一年四季常青葱翠,这五彩斑斓的山石和青翠的竹木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景象。

这最后四句,作者开始着力打造动静。

这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远处传来了野鸟那此起彼伏的鸣叫,太阳快要落山之际,那潜游在水底的鱼儿争相跳出了水面。

作者用这山人的啼叫,林鸟的乡民,由于的静月,为我们打造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灵动之感。

答谢中书书全文赏析

答谢中书书全文赏析

答谢中书书全文赏析答谢中书书全文赏析《答谢中书书》是诗人陶弘景为了安慰自己的好友所写的一封书信,书信中的情感非常的真挚,词语也非常的优美。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答谢中书书的全文赏析,欢迎阅读!【题解】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本文以山川之昏晓、四时之变化,描绘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

笔致清新隽永,宛如清丽的山水画屏【答谢中书书全文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1],沈鳞竞跃[2],实是欲界之仙都[3],自康乐以来[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

——选自明刻《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陶隐居集》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

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

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

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

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

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答谢中书书全文注释】[1]颓:坠落。

[2]沈鳞:潜游水中的鱼。

沈,同“沉”。

[3]欲界:佛教中三界之一。

即指人间。

三界为:欲界(有淫欲、食欲);色界(无淫欲、食欲,但仍有形色之好和物质牵挂);无色界(摆脱一切形色、物质羁绊)。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之意。

[4]康乐:谢灵运。

灵运袭封康乐公,性耽山水,故云。

[5]与:参与其间。

这里指欣赏。

【答谢中书书全文赏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

谢中书,名谢征,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

全文仅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等各类皆备,可谓尺幅容千军,片言阅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堪称“骈体双璧”。

陶弘景的作品《答谢中书书》赏析

陶弘景的作品《答谢中书书》赏析

这首词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深受人们的喜爱,被广泛流传着。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
赏析一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

谢中书,名谢征,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

全文仅68个字,
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等各类皆备,可谓尺幅容千军,片言阅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堪称“骈体双璧〞。

《答谢中书书》一开始,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感慨作为总领全文,从
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以“顶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仰视和俯视两个
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
石相映衬,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帛长画,上以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
为衬托,倒影入清流,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山水相映成趣、色彩配合动人、动静映衬相宜。

部编版语文八上《答谢中书书 》注释译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上《答谢中书书 》注释译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上《答谢中书书》注释译文赏析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奇:指山水之奇异。

文言现象一词多义与参与,这里指欣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和,念无与为乐者。

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

古诗文《答谢中书书》赏析

古诗文《答谢中书书》赏析

古诗文《答谢中书书》赏析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及注释【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卷四十六。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3.山川之美之:的。

4.共:都5.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6.四时:四季。

7.将:将要。

8.歇:消散。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11.乱:此起彼伏。

12.实:确实,的确。

13.是:这(是)。

14.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5.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16.自:从。

17.未:没有。

18.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9.奇:指奇山异水。

20.山川:山河21.美:美景22.俱:都23.青林:青葱的林木24.翠竹:翠绿的竹林25.竞跃:竞相跳跃26.者:……的人了。

答谢中书书文言知识【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作品赏析及表达情感分析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作品赏析及表达情感分析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作品赏析及表达情感分析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作品赏析及表达情感分析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作品赏析及表达情感分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品赏析《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动静结合,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作品赏析及表达情感分析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作品赏析及表达情感分析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作品赏析及表达情感分析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品赏析情感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

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

拓展:陶弘景名人故事朝代古代简介陶弘景,字通明,是南朝人,他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是丹阳祙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他小的时候,就很聪颖好学。

十岁时,他最喜欢读葛洪的《神仙传》,每日研读此书不分昼夜,废寝忘食。

从此便立下了修身养生的志向。

长大后,陶弘景生得眉清目秀,身材高大,一副仙风道骨。

他长期食素,不沾荤腥,不近女色,也不娶妻生子。

他的学识十分渊博,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不到20岁,就做了帝王的伴读。

后来做了官,虽然身在仕途,却仍然很少与外人结交,只是在批阅公文以及研究学问上下功夫。

而朝中的大小事务,大多须要由他定夺。

陶弘景退隐之后,便以炼丹修道为主,皇帝对他虽然不舍,但仍答应了他,送给他大量的布帛及应用之物。

他离开京城时,众官员都在路上为他送行,这也是南朝开朝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场面之大足以证明他在朝中地位之高。

他来到了句容山,就在那里潜心修炼,继续研究学问。

但是由于皇帝与他十分亲密,又极其信任,所以朝中的事务,仍常以书信的形式请他参与决策。

由此,陶弘景又有了“山中宰相”之名。

陶弘景十分喜爱医药学,他读了很多书,也不拘于书中的言论,亲自走到自然中去寻找药物,并以实际的观察来印证书中的内容。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赏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内容描写了美艳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到底”,极力描绘山之低,水之净,用笔明快,寥寥八字,就写下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转用镇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二者衬托,呈现一派绚丽光辉的气象,在清新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吴萸,猿鸟乱鹤;夕阳欲无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至对动景的描绘。

猿鸟的鸣叫声横越了清晨即将消退的薄雾,传至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玩耍。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平添了动感美感,表达了生命气息。

这十句作者穿鞘存有代表性的景物予以女团,并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备、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回馈中书书》就是陶弘景寄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内容描写了美艳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到底”,极力描绘山之低,水之净,用笔明快,寥寥八字,就写下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转用镇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二者衬托,呈现一派绚丽光辉的气象,在清新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答谢中书书》的赏析

《答谢中书书》的赏析

《答谢中书书》的赏析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

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

这里是“高峰入云”。

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

山下是“清流见底”。

水流迤逦,清明澄澈。

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

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

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赏析(徐应佩、周溶泉)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赏析(徐应佩、周溶泉)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赏析(徐应佩、周溶泉)《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

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

这里是“高峰入云”。

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

山下是“清流见底”。

水流迤逦,清明澄澈。

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

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

《答谢中书书》赏析赏评

《答谢中书书》赏析赏评

《答谢中书书》赏析赏评《答谢中书书》赏析赏评怎么赏析《答谢中书书》?大家可以参考下文的几个入手方法。

赏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陽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情感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

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作品赏析及表达情感分析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作品赏析及表达情感分析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作品赏析及表达情感分析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作品赏析及表达情感分析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作品赏析及表达情感分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品赏析《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动静结合,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答谢中书书”赏析4篇

“答谢中书书”赏析4篇

“答谢中书书”赏析“答谢中书书”赏析4篇“答谢中书书”赏析1南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1.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

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

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无色的意思。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13.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文言知识: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与。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鉴赏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鉴赏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鉴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鉴赏引言:答谢中书书》是浅易文言文,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阅读!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赏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答谢中书书》赏析3篇

《答谢中书书》赏析3篇

《答谢中书书》赏析3篇《答谢中书书》赏析3篇导语:《答谢中书书》描写了祖国的美丽山河,抒发了诗人陶弘景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也反映诗人陶弘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答谢中书书》赏析3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答谢中书书》赏析篇一:陶弘景一度出仕南齐,但不交外物,心如明镜,特爱松风,闻响欣然,顾惜光景,老而弥笃。

《南史》本传称他“遇物便了,言无烦舛”。

此文只有68字,语言淡泊,境界宁静,与作者个性有共通处。

谢中书即谢徵,其任中书郎时,弘景已70有余。

文一开头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下面即举他所隐居的山川之美,意思是,此处也堪称一绝,山水竹石之处,还有早晨的猿鸟,傍晚的游鱼,程颢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文末的谢康乐为刘宋谢灵运,他也爱好山水,写了不少山水诗,后来被杀,末句可能有悼念之意。

文中写的确是江南风物,然而这样的山林泉壑,又是江南所常见的。

为什么他能把自然界中常人还不曾体验到的美感,以数十字摄取到笔底呢?这里也有作者自己的“境界”。

审美的趣味固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应该变化,但长期的由历史凝聚、熏陶的审美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脚所踏的还是几千年来祖先践踏过的泥土。

当然,这里还有两个条件:一是这些审美习惯必须是健康的干净的,不能离开“善”的要求,二是读者自身也必须有素养。

《答谢中书书》赏析篇二:《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赏析(徐应佩、周溶泉)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

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

这里是“高峰入云”。

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

山下是“清流见底”。

水流迤逦,清明澄澈。

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

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

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

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缜密的结构。

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结撰,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得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凝练的语言。

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

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

“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上)》,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