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经典地位与现代价值

合集下载

《诗经》文献综述

《诗经》文献综述

《诗经》文献综述《诗经》是中国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它由战国时期的卦诗及礼记而构成,反映了宋西周时代的思想与信仰。

它在汉代及魏晋时期受到广泛的研究与赞誉。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鼻祖,也是儒家学说,以及中国一系列传统思想的根源。

一、《诗经》的结构《诗经》包括十二卷,每卷有五章,共计六十章,包含三百三十五首诗。

每一首诗都反映着中国古代思想与信仰,诗辞富含寓意,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诗经》文献的内容《诗经》文献在内容上,包括政治、社会、宗教和文化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从社会角度来看,它提出了礼制的思想,以此维护社会的稳定,它认为恩怨乃至利益有其不可逾越的界限;从宗教角度来看,它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有其因果关系,反映了中国古代治学思想;从文化角度来看,它提出了格律意象的思想,为后世开辟了文学概念的新天地,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诗经》文献的历史地位自古至今,《诗经》文献一直是中国人研究文学、历史、宗教思想的重要来源。

从古至今,国内外的学者都以它为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基础,深入研究它的思想内涵和文学遗存。

它在有关学科领域尤其是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四、《诗经》文献的理论价值《诗经》文献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宗教思想,是经典的著作,拥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其中展现出的尊重礼法、理智实践、虚实变化以及概括和细述等内容,对古今中外文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思想,而且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启发。

五、结论《诗经》是中国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它不仅是中国一系列传统思想的根源,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基础,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学遗存深深影响着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诗经的价值及其艺术成就

诗经的价值及其艺术成就

诗经的价值及其艺术成就《诗经》是中国古代由口头文学创作转化为书写文学创作的第一部诗集,是中华文化代表性的元典,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是西周先进的人文精神与上古民歌、祭歌的优良的艺术经验,是在汉语和文学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

《诗经》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是中国上古社会生活及文化精神的凝聚和艺术的升华。

它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昭示着后人,成为后世社会文化教育的光辉经典和文学创作的永恒楷模,在中国后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道德、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比其他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要远为巨大的影响。

(一)《诗经》的语言价值---奠定了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诗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材料,构造出生动感人的篇章。

《诗经》的语言是经过提炼加工的书面语,是在先秦全民共同语的基础上规范化的语言,它对我国书面语言的统一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诗经的基本体裁形式是四言体,常常四句十六字即十六个音节便能成为内涵丰富又可吟唱的动人诗章。

这种诗歌艺术形式一经形成,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基本样式之一。

语言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但基本词汇不变。

《诗经》中有一部分词汇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的基本词汇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形象生动的固定词组,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语言财富,成为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

同时,《诗经》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格,诸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比、对偶、衬托、排比、顶真、回环、双关、叠字、叠句、双声、叠韵等等,都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二)、《诗经》的文学艺术价值---文学史的光辉起点《诗经》的创作,标志着人们已经摆脱了远古时期神话宗教阶段的文化氛围,开始将目光转向最为现实的人生之途;标志着人们已经开始用清醒的实践理性精神来认识诗这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言志”和“载道”的功能,开始在一定的诗学观念下进行着目的明确的自觉创作。

《诗经》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它直接为政治改革、为揭露社会弊病、为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一些优良的艺术经验,对中国文学两千余年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名家对诗经的评价

名家对诗经的评价

名家对诗经的评价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部被誉为“诗之源泉”的经典之作,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汇集了先秦时期的众多诗篇,共计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这部千古传世之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名家对《诗经》的评价。

1.孔子评价《诗经》:孔子曾赞誉《诗经》为“诗之源泉”,他认为《诗经》中的诗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并且强调学习《诗经》对个人品德的修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诗经》在古代文化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荀子评价《诗经》: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诗经》的评价也非常高。

他认为,《诗经》中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社会和谐。

他在《劝学》篇中指出:“《诗》者,言志之文也。

”充分肯定了《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其他名家评价:《诗经》还受到了其他名家如墨子、韩非子等人的高度评价。

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诗经》的教化作用和文学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价值和影响不仅体现在古代,而且在现代也具有很高的地位。

现代学者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揭示了许多古代文化的秘密,为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如《关雎》、《蒹葭》等,成为了古今诗人传颂的佳作,激发了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灵感。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诗经》,学习《诗经》,传承《诗经》。

人们通过解读《诗经》,汲取古代文化的精华,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可以说,《诗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总之,从名家对《诗经》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古代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诗经作品鉴赏

诗经作品鉴赏

诗经作品鉴赏摘要:一、诗经简介1.诗经的起源2.诗经的内容与分类3.诗经的地位与影响二、诗经的鉴赏方法1.了解背景与历史语境2.把握诗篇的主题与情感3.品味诗篇的艺术特色三、诗经的代表作品鉴赏1.国风·周南·关雎2.国风·周南·葛覃3.国风·鄘风·卷耳四、诗经的现代价值1.文化价值2.教育价值3.审美价值正文:一、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

它包含了先秦时期的诸多诗篇,共计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以民歌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二、诗经的鉴赏方法1.了解背景与历史语境欣赏诗经首先要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诗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诗经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个时期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了解历史语境对于鉴赏诗经至关重要。

2.把握诗篇的主题与情感诗经的诗篇主题丰富多样,涵盖了爱情、战争、劳动、风俗等各个方面。

把握诗篇的主题与情感,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诗篇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3.品味诗篇的艺术特色诗经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方面。

通过品味这些艺术特色,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诗经的魅力。

三、诗经的代表作品鉴赏1.国风·周南·关雎《关雎》是一首描绘男女之间真挚爱情的诗篇。

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兴、对仗等,使诗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国风·周南·葛覃《葛覃》以描绘女子勤劳贤惠的形象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国风·鄘风·卷耳《卷耳》是一首表达戍卒思乡之情的诗篇。

诗中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抒发了戍卒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感人至深。

诗经的相关知识点详细总结

诗经的相关知识点详细总结

诗经的相关知识点详细总结《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是先秦时期古诗歌文化的结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许多有关古代社会的文化、政治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点。

一、《诗经》的概述《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也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先秦时期古诗歌的集大成者。

《诗经》分为三部分:风、雅、颂。

其中风是古代小调、民歌,雅是宗庙音乐,颂是宗庙乐歌。

每一篇歌词都是由词调和歌词组成的。

词调是音乐的基础,歌词则是诗意的体现。

《诗经》的创作时间大致可追溯到周朝早期,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这部文学经典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道德观念,也是古代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

二、《诗经》中的分类《诗经》分为三部分:风、雅、颂。

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都有所不同。

风:是一种民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关雎》、《悯农》、《伐檀》等都是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雅:雅是一种宗庙音乐,主要反映了周朝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歌词中表现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君王的忠诚。

颂:颂是一种宗庙乐歌,主要形式是组歌和大合唱。

歌词通常都是赞颂名将或歌颂帝王,叙述国家典型事迹的。

三、《诗经》中的器物《诗经》中经常出现的器物有铜器、乐器和玉器。

它们的使用不仅说明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审美。

铜器:铜器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农具、兵器和日常用品,同时也是重要的礼器和宗庙祭器。

例如《大雅·生民》中出现的“伐柯伐柯,其则不远,献于天子,以作右方。

”就是指一种铜质礼器,它是向天子献贡的一种仪式性物品。

乐器:《诗经》中描述的乐器有钟、磬、笙、瑟等,它们在当时都属于重要的宗庙祭器。

乐器在文化交流、政治团结、民众欣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玉器:玉器在当时是高尚的贵族文化的象征,它是一种使人感到神秘、高贵和神圣的材料。

《大雅·荡》中有“以瑶洁齐衡”,在描述铜和玉材料的大可差异,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玉器的珍贵和重要性。

《诗经》的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

《诗经》的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

《诗经》的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诗经》是面向现实的艺术。

不仅表现为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观念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

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宴飨朝会、政治变革,小至平民百姓的蚕桑耕耘、屯戍徭役、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所要描写表现的对象。

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并使《诗经》具备叙事和朴真特征,具备生活的亲切感,从而鼓励人们回去高度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抨击社会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唤起人们对理想生活展开坚持不懈崇尚,它本身就沦为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具备非常大的社会教育力量。

可以说,《诗经》时代的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只产生民间诗歌的时代。

总之,诗人在正视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情感,都可以在一首首短小的抒情诗中获得整体表现。

可以说道,在世界各民族中,还没哪一个民族能够在年前就产生如此众多的抒情诗并作,整体表现如此高度的文化学识。

他们已经不是以一二部史诗的方式,而是以全民族的抒情诗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本质、来表现历史的内容的。

他们正是以直面现实的'抒情诗创作态度,不但描述了周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且还通过自己的情感表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他们不但以抒情诗的方式揭示了生活的本质,而且还表现了周民族的生活旨趣、观念以及其文化品格;他们不但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批直面现实的抒情诗作,而且还奠定了中国后世抒情诗歌直面现实的创作传统。

同时,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说明,具有中国的民族文化精神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是最有生命力、最伟大的艺术。

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存有很大的冲击,也发生改变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和伦理观念,因此,必须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用户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市场需求,不仅必须文化技术创新,而且必须深入细致发掘民族文化精神,重铸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

《《诗经》的文化意义和现代价值》

《《诗经》的文化意义和现代价值》

《诗经》的文化意义和现代价值1. 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记录了先秦时期诸多风景、人情和哲理。

本文将探讨《诗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2. 传统文化的基石2.1 文化传承与认同《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蕴含着丰富的儿女情长和社会风貌,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和研究《诗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风俗、礼仪之道以及人伦关系,从而加深对自身文化根基的认同和理解。

2.2 形塑审美观念“风雅颂”,这是《诗经》三个大类别。

其中,“雅”是指高尚优美之意,正是通过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

这种审美观念并不只停留在古代,如今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 道德伦理的教化3.1 立人之道《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尊重、忠诚和正直。

例如,“友而不疑、义而不错”,这种意识深入人心,使得《诗经》具有给人启迪和引导道德行为的作用。

3.2 培养情操我们可以在《诗经》中找到许多表达感情和传递情绪的文字。

通过欣赏这些古代文学艺术品,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操,增强对美感的敏感度。

4. 现代社会中的价值4.1 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并保护本国传统文化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杰出的代表之一,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塑造国民身份认同起到了积极作用。

4.2 艺术创造与审美发展近年来,借鉴《诗经》中优秀的艺术创作方式和审美观念的现代艺术作品不断涌现。

这种创新与传统结合的形式不仅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边界,也为审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4.3 道德教化与社会建设《诗经》中弘扬的道德准则和高尚品德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能够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和谐的方向发展。

5. 结论《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里的一颗明珠,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道德教化。

四书五经的价值与影响

四书五经的价值与影响

四书五经的价值与影响概述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经典文献,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它们对于中国人民的精神成长和道德修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四书五经的价值与影响,并探讨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四书的价值与影响1. 《大学》《大学》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教材,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

它教导人们应该以诚信为根本原则,追求道德的完善。

对于塑造公民品质和培养领导者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庸》《中庸》强调如何保持人生平衡和谐,避免极端。

它提出了“不偏不倚”的思想,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关系中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均衡处理各种矛盾与冲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3. 《论语》《论语》集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伦理道德教材之一。

它强调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和道德准则。

对于推广儒家思想、传承优秀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个体和社会提供了指导。

通过它可以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对于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五经的价值与影响1.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创作集合,通过其中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描绘和心灵抒发,使读者能够理解人类情感世界以及诗歌艺术表达形式。

它也为后来文学发展提供了基础,对于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有重要影响。

2. 《尚书》《尚书》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官方编年体史书之一,以正面阐述君主的政绩和德行为特点。

它不仅记录了周朝的历史,也涵盖了国家治理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揭示历史真相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3. 《礼记》《礼记》系统地论述了礼仪制度及其背后的道德原则。

它正视人际关系中的互动规范,并提出通过守礼来调节人类行为。

在当今社会,基本的礼仪素养对于促进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至关重要。

论《诗经》的当代价值

论《诗经》的当代价值

论《诗经》的当代价值论《诗经》的当代价值《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诗经》的当代价值,欢迎大家阅读!论《诗经》的当代价值如今,《诗经》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被翻译、研究和学习。

在许多的国家的世界文学史教科书上都有评价它的章节,“诗经学”是世界汉学的热点,几乎每个国家的孔子学院里都开设了专门的《诗经》课程。

这更加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那么《诗经》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它又对当代社会有什么意义呢?一、文学价值《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在《诗经》之前,诗歌虽说已诞生,但尚无自己固定的体式,且还流于口头形式,一般以二言为主。

到《诗经》时,诗歌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式,即四言体。

所谓”四言体”并不是绝对的,间或杂有一言直至八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

也就是说,中国真正意义上诗歌发轫于《诗经》。

后代的五、七言诗等正是在《诗经》四言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另外《诗经》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也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

其在声调方面有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复句,有顶真、排比之变化。

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同时能体现《诗经》文学价值的,是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

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其中最典型、运用最广泛的是比兴手法,这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作者们对诗歌艺术的一种艺术创造。

从此,比兴这种艺术手法开始流行与后世诗歌创作中。

论诗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诗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诗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民智慧。

作为五千年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诗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诗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诗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华。

《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被称为“诗圣”,由诗经的三百余篇组成,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其中,“风”是表现爱情、战争、生活等方面的歌谣,“雅”是表现宗教、宫廷、祭祀等方面的诗歌,而“颂”则是表现祭祀天地、君王功绩等方面的颂词。

诗经不仅是文学,更是历史、哲学、音乐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呈现。

诗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作为最早的诗歌总结,《诗经》记录了鲁、邢、卫、郑、齐、楚等地的歌谣,反映了当时古代中国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不仅记录了人民的标志和纪念,更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其次,诗经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把人民的智慧、文化、情感、精神教育和社会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融于其中,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最后,诗经的重要性还在于它破除了当时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宣扬了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道德标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引和精神支持。

二、诗经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诗经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诗经作为五千年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首先,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很多书籍、电影、音乐、戏剧等都受到了诗经这个典籍的影响。

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都借鉴了诗经的艺术风格和音乐、文学、历史上的一些元素,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

此外,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赤壁之战等历史事件,诗经史诗中提及到了很多,这些细节不仅使诗歌更生动,更使得这些事件存留于文化中。

《诗经》的经典地位与现代价值

《诗经》的经典地位与现代价值

《诗经》的经典地位与现代价值演讲人:张中宇演讲地点:重庆师范大学演讲时间:2016年5月作者:张中宇《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5日11版)●从《诗经》选诗经周初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诗经》无疑经过了历代多次编集的不断积累才最终成书,但孔子很可能是《诗经》最后的编定、校定者。

●周代诗人们对历史进步的高度敏感,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非分明的价值判断,从先进的文化层面,夯实了西周和东周共延续近800年的基业。

●“风雅”即《诗经》中风诗、雅诗融入广阔社会、民间,并提升其文化内涵的现实主义传统。

“风雅”成为唐代诗人的主要标准,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都在他们的诗篇或诗论中,推崇源自《诗经》的“风雅”“比兴”。

《诗经》的编订问题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孔子做了两项与《诗三百》编订相关的关键工作。

第一项是“去其重”,即在3000余篇诗中,去除重复,校订错讹,编成了一个文献意义上的“善本”。

第二项是“取可施于礼义”,即进行选择,也就是说,《诗三百》是以儒家理想作为编辑标准进而形成的新的“精选本”,与孔子所依据的此前的各种文本,具有根本的不同。

司马迁显然认定《诗三百》是孔子依据流传的大量文献重新“编定”,而非仅进行文献整理。

东汉班固、王充,唐代陆德明,宋代欧阳修、程颢、王应麟,元代马端临,明代顾炎武等,均沿袭司马迁说。

司马迁、班固、王充等,都是时间距孔子最近的汉代著名史学家或思想家,他们可以依据更多、更可靠的调查和取证,来做出史学或诗学的理性判断。

学术界一般认为唐代孔颖达主持编撰的《五经正义》,其中最早对司马迁“删诗说”表示怀疑,认为先秦典籍中,所引《诗三百》以外“逸诗”数量相当有限,由此推测当时不可能存有3000余篇诗供孔子删选。

《诗经》最好的注释版本

《诗经》最好的注释版本

《诗经》最好的注释版本摘要:1.《诗经》的重要性2.《诗经》的注释版本众多3.最好的注释版本:朱熹的《诗集传》4.朱熹的《诗集传》为何被认为是最好的注释版本5.对现代读者的意义正文:《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历来受到了众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它是一部汇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共有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民众的情感。

《诗经》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重价值的经典之作。

由于《诗经》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内涵丰富,许多学者为其作了注释。

现存的《诗经》注释版本众多,其中最好的注释版本当属朱熹的《诗集传》。

朱熹,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在《诗经》研究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集传》被誉为《诗经》最好的注释版本,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朱熹的《诗集传》对《诗经》的解读具有权威性。

朱熹在撰写《诗集传》时,对前人的注释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的解读既继承了前人的学术成果,又有所创新,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其次,朱熹的《诗集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他在注释过程中,力求简洁明了,使读者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歌的美感。

另外,朱熹在注释中还融入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使注释更具深度。

再次,朱熹的《诗集传》对现代读者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通过阅读《诗集传》,现代读者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经》中的诗歌作品,还可以从中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

同时,朱熹的注释对提高现代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也大有裨益。

总之,朱熹的《诗集传》是《诗经》最好的注释版本,它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还对现代读者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用《诗经》中的诗歌鉴赏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

用《诗经》中的诗歌鉴赏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

用《诗经》中的诗歌鉴赏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一、背景介绍《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作为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诗经》包含了多样而丰富的题材和意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而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大众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很多青少年对古代诗歌欣赏能力较低。

因此,通过《诗经》中的诗歌鉴赏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二、为什么选择《诗经》1.多样性:《诗经》涵盖了各种不同主题和内容的诗歌,如爱情、自然、人生等等,在其中选择合适的进行鉴赏,可以满足学生不同领域和兴趣。

2.经典性: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现存文献之一,《诗经》具有深远影响力。

通过学习鉴赏《诗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高度艺术性:《诗经》中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精细的语言表达和独特的韵律,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对美感的感知能力。

三、如何通过《诗经》鉴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1.理解诗歌内容和背景:学生应首先了解每首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背景。

可以通过解读注释以及查阅相关文献来深入理解。

2.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学生需要分析诗歌的格律、押韵、节奏等元素。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还能锻炼他们对语言艺术的敏感度。

3.体验情感与意境:通过朗读、写作或者演绎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对美感的感知,并激发他们自己创作或表达情感的能力。

4.比较与对比: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诗歌的风格、题材等,了解古代诗歌的多样性。

同时也可与现代诗歌进行对比,讨论其中的共性与差异,以进一步拓宽视野。

5.创作与分享:鼓励学生参与到创作活动中,以《诗经》中的诗歌为灵感进行自我表达,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化自信心。

四、鉴赏时需要注意什么1.默读和朗读结合:默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品味诗歌内涵,朗读则能够体验到诗歌的韵律和音韵之美。

2.多角度解读:鉴赏一首诗时,学生要有开放而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诗经》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诗经》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诗经》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摘要】《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文从《诗经》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比分析、对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创新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评析《诗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强调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地位,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探讨《诗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诗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价值观、教育、传承、创新、启示、重视、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是指在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弘扬和传播的背景下,研究《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所蕴含的道德准则、人生哲理以及价值观念,一直被人们广泛传颂和引用。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逐渐建立和弘扬,如何将《诗经》中所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成为了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通过对《诗经》中蕴含的价值观念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好地启示我们如何加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深入推广和贯彻落实。

开展《诗经》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研究《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于深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诗经》中蕴含的价值观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比较《诗经》中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异同,可以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

读诗经的好处优美句子

读诗经的好处优美句子

读诗经的好处优美句子摘要:一、引言1.诗经的历史背景和地位2.读诗经的意义和价值二、诗经的文学价值1.优美的句子和修辞手法2.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三、诗经对现代人的启示1.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2.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四、读诗经的实际方法1.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篇目2.深入研究和理解诗经的背景3.结合现代审美和价值观进行思考五、总结1.重申读诗经的好处2.倡导更多人学习和传承诗经文化正文:《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包含了先秦时期的诸多文学作品,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读诗经的好处不仅在于优美的句子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还在于它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人生启示和传承民族精神。

首先,《诗经》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在诗集中,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优美的句子和巧妙的修辞手法。

这些句子既具有音韵之美,又具有意境之深,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

同时,《诗经》中的诗歌情感真挚,思想丰富,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其次,《诗经》对现代人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诗集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古人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诗经》,我们可以加深对文化传统的认识,传承民族精神,并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然而,要真正体会到读诗经的好处,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实际的方法。

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篇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诗集的世界中。

其次,要深入研究《诗经》的背景,了解诗人在创作时的社会环境和心情,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最后,结合现代审美和价值观进行思考,使《诗经》的文化内涵得到传承和发扬。

总之,读《诗经》有很多好处,它既能为我们的审美生活增添色彩,又能为我们的思想提供启示。

《诗经》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诗经》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诗经》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中华文化的原始舞台”,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经典文献之一,记录了远古时代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人们的情感表达。

本文将探讨《诗经》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并探讨它对我们今天的影响。

传承中的文化意义经典文化的起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集,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

在它之前,人们的记录主要是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没有固定的文字形式。

《诗经》的出现,首次将古代汉字整理成系统的文集,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历史的见证作为古代社会的记录,《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政治的动荡与人民的生活。

通过《诗经》我们可以窥见远古时代的农耕与狩猎生活,感受到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以及统治阶级与底层人民之间的矛盾。

它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人情世故的表达《诗经》以其独特的形式表达了远古时代人们丰富多彩的情感和人情世故。

诗经中的诗歌描绘了爱情、友情、家庭与社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抒发了人们内心的真情实感。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简练的语言,它将当时人们的情感深层次地展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情感资源。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文字文化的传播《诗经》作为最早的经典文献之一,推动了文字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在它之前,汉字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人们主要依靠口头传统来进行交流。

而《诗经》的出现,启发了人们对文字的重视,使得汉字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语言与修辞的研究《诗经》中的古代汉字和独特的修辞手法,对后世的语言和修辞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中的语言丰富多样,用词精准,对形象思维和修辞的运用有很高的要求。

这些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对象,推动了语言与修辞学的发展。

音乐艺术的传承《诗经》也对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有特定的曲调,反映当时的音乐艺术水平和审美追求。

《诗经》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应用

《诗经》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应用

诗经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应用1. 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时期的305首诗篇。

2. 文化传承2.1 历史背景•诗经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以及各种生活场景等,使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记录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情感和生命等方面的真实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2 启示与借鉴•诗经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今天人们的心灵建设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其中蕴含着尊崇自然、关怀他人、追求美好等精神内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体成长都有积极作用。

2.3 教育价值•学习和传承诗经可以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通过接触古代文学经典,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和修养。

3. 现代应用3.1 文学创作•诗经中的形象描写、意境表达和韵律运用等,对于现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现代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诗经元素,并将其与当代社会生活相结合。

3.2 表达情感•诗经中丰富多样的情感描绘和表达方式,可以为现代人提供情感宣泄和交流的途径。

•通过借鉴诗经风格,人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体验。

3.3 心理疏导•细读诗经可以起到一种心理疏导的效果,在面对压力和困惑时提供一种安抚与舒缓。

•其中激发积极心态、调整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人们保持良好心态并应对挑战。

结论《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应用意义。

其深邃的哲理和精美的表达方式,对于今天社会的发展与个体的成长都有积极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诗经这一宝贵遗产,并在当代生活中加以继承与发扬。

诗经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诗经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诗经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诗经,又称《诗经三百篇》或《诗三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合体,共分《风》、《雅》、《颂》三部分。

主要流传于周代,约距今3000年左右。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诗经的意义。

一、诗经的文化价值1. 独特的文化记忆诗经记录了周代以前的诗歌,在汉代成为礼仪书籍后,这些歌谣被广泛传播,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关雎》中的一段,这些句子自诗经以来一直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

2. 价值观的展现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家国情怀、崇尚道德、尚武精神等价值观。

比如,《关雎》中写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句话说明了古代社会的爱情观念,强调“君子好逑”,也就是爱情是需要讲究规矩的。

此外,《周颂》中:“我其为东周乎!维岳嶷、衡茅、岐伯、发、微子、箕子、契、皋陶、伊尹之为君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心中对于贞明高尚的智者所谓的忠诚和美好。

3. 文学价值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代表,包括《诗经》中的《风》、《雅》和《颂》三篇。

这自然抬高了其文化价值。

其中,《风》和《雅》写实而朴素,内容涉及爱情、人情、生活等,语言自然流畅;而《颂》写的是功绩和家族文化,语言雄浑庄重,韵律舒缓美妙。

这些作品在语言、节奏、形式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风韵,反映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方式。

二、诗经的现实意义1. 弘扬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可以看作一个文化符号,通过其美妙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来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促进文化传承。

2. 塑造民族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古为鉴,古人的家国情怀、忠诚、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等,有助于引导、塑造和发扬民族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和闪耀光芒的时代,更需要诗经这样的文化传承,去强化民族凝聚力,坚定理想,不断追求精神和文化的升华。

《诗经》的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论析

《诗经》的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论析

《诗经》的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论析《诗经》中的婚恋诗,内容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合乎周礼、赞美婚礼的诗篇。

因为婚姻担负着合两姓之好的政治任务,所以婚礼是隆重的,祝福是由衷的。

《召南·鹊巢》描写百车迎亲,场面壮观。

《周南·桃夭》对宜家宜室的反复吟唱,表现了对女子作用的极大期盼。

因为婚姻担负着快速繁殖姬姓人群的重任,所以对生育十分重视,《周南·螽斯》和《芣苢》都写了对多子多孙的祝愿。

因为姬姓女子出嫁后的主要任务是伺候好丈夫和公婆,所以周礼下的婚姻对女子有严格的妇功要求,这在《周南·葛覃》、《小雅·斯干》等诗中都有所反映。

姬姓女子也自知责任重大,所以在婚礼时往往表现得惴惴不安,《召南·草虫》之诗尤为突出。

贵族的败德行为,构成了对周礼婚姻的消极的反叛。

《礼记·经解》曰:“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

”有兄妹通奸者,如齐襄公与文姜之乱伦,见于《齐风·南山》、《敝笱》等篇;有子妇父占者,如卫宣公劫夺儿媳,见《邶风·新台》;有君臣聚淫者,如陈灵公及陈大夫孔宁、仪行父,同时与夏姬淫乱,见《陈风·株林》。

青年男女的相悦相爱,催生一种新型的婚姻观念。

《郑风·溱洧》中男女可以无限制地选择自己的配偶,《召南·摽有梅》中的女子可以对男子率直迫切地追求,《郑风·野有蔓草》描写男女不期而遇,一见钟情,可以视为最早的一夜情描写,《召南·野有死麕》写男女欢爱,直白大胆,《郑风·出其东门》则写男性对婚姻忠贞不二。

这种新型的婚姻观,固然与古老民间习俗不无关联,但也充分表明,政治化了的婚姻在完成其历史使命以后,理当回归其本然,恰恰是符合人类早期自由奔放的风采,是中华民族早期男女自由结合、自由配偶的直白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动化、生命化、鲜活化的魅力展现。

弃妇诗。

反映了周代婚姻制度下男女地位之不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的经典地位与现代价值演讲人:张中宇演讲地点:重庆师范大学演讲时间:2016年5月作者:张中宇《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5日11版)●从《诗经》选诗经周初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诗经》无疑经过了历代多次编集的不断积累才最终成书,但孔子很可能是《诗经》最后的编定、校定者。

●周代诗人们对历史进步的高度敏感,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非分明的价值判断,从先进的文化层面,夯实了西周和东周共延续近800年的基业。

●“风雅”即《诗经》中风诗、雅诗融入广阔社会、民间,并提升其文化内涵的现实主义传统。

“风雅”成为唐代诗人的主要标准,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都在他们的诗篇或诗论中,推崇源自《诗经》的“风雅”“比兴”。

《诗经》的编订问题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孔子做了两项与《诗三百》编订相关的关键工作。

第一项是“去其重”,即在3000余篇诗中,去除重复,校订错讹,编成了一个文献意义上的“善本”。

第二项是“取可施于礼义”,即进行选择,也就是说,《诗三百》是以儒家理想作为编辑标准进而形成的新的“精选本”,与孔子所依据的此前的各种文本,具有根本的不同。

司马迁显然认定《诗三百》是孔子依据流传的大量文献重新“编定”,而非仅进行文献整理。

东汉班固、王充,唐代陆德明,宋代欧阳修、程颢、王应麟,元代马端临,明代顾炎武等,均沿袭司马迁说。

司马迁、班固、王充等,都是时间距孔子最近的汉代著名史学家或思想家,他们可以依据更多、更可靠的调查和取证,来做出史学或诗学的理性判断。

学术界一般认为唐代孔颖达主持编撰的《五经正义》,其中最早对司马迁“删诗说”表示怀疑,认为先秦典籍中,所引《诗三百》以外“逸诗”数量相当有限,由此推测当时不可能存有3000余篇诗供孔子删选。

南宋郑樵、朱熹也不相信“孔子删诗”。

但这些“有限的怀疑”,并没有动摇时间更早的司马迁以来的基本判断。

转折点在清代,朱彝尊、赵翼、崔述、魏源、方玉润等均否定孔子“删诗”说。

由于否定者众,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论题的方向,也相当程度上影响到现当代学者。

这里需要指出,清代对“删诗”说人多势众的否定,有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

就是在清朝文字狱的重压之下,学者无不噤若寒蝉,唯有回头翻检古籍,寻求发展空间。

随着时间的流逝,证据的模糊,这就为疑古思潮留下了巨大空间。

但章太炎、郭沫若、郑振铎均坚定支持孔子“删诗”说。

郑振铎在《文学大纲》中指出:“如无一个删选编定的有力的人出来,则《诗经》中的诗决难完整地流传至汉。

这有力的删选编定者是谁呢?当然以是‘孔子’的一说,为最可靠,因为如非孔子,则决无吸取大多数的传习者以传诵这一种编定本的《诗经》的威权。

”郑振铎这一段论述很值得注意,因为怀疑、否定孔子“删诗”说的一个显著缺陷,就是无法找到孔子以外可以编定《诗经》的人,《诗经》的编定于是成为“无主公案”,这正是疑古主义必然要走向的陷阱。

和近、现代学者大多沿袭清代学者的疑古思潮不同,当代学者显然更为自信,对传统文化则更多尊重和接受,支持删诗说的学者更多。

初步统计,近40年数十位学者发表的专题论文,近四分之三支持孔子“删诗”说,且这些论文多发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哲》等重要期刊上,反对“删诗”说的论文基本上不见于重要专业期刊。

从2012年到2015年共四年间,支持孔子“删诗”说的专题论文15篇,反对孔子“删诗”说的论文仅1篇。

这个比例是很有说服力的,表明支持孔子“删诗”不断有新材料、新证据发现,而反对孔子“删诗”说很难发现新材料、新证据,只是在概念上重复一些质疑。

近四分之三的巨大比例,意味着有必要反思清代以来的相关结论。

尤其是,司马迁“删诗”说描述了一个关键史实:从孔子逾战国至汉武帝时期——距离真相最近的400余年间,包括战国时期墨、道、法诸家,当时社会均对儒家编定《诗三百》无异议,否则司马迁及班固、王充等,不可能不从历史的角度记载相关争议。

“判案”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谁距离“现场”更近,谁的证据就更可靠。

在《诗经》编定这一个争议中,距离“现场”最近的,无疑是墨子、司马迁、班固等,司马迁、班固还是公认的“良史”。

表示怀疑的唐代的孔颖达,距离“现场”已经超过1000年,距离司马迁也有700余年,更不用说清代学者距离“现场”已经超过2000年。

当代否定“删诗”说的学者多引《左传》中的“季札观乐”这条材料,来说明在孔子年幼的时候,已经形成了规模差不多的《诗经》选本。

可是,汉代专治史学的司马迁、班固,不可能不精研《左传》,像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为何不采用这条材料?撇开这条材料的真伪不说,它无论如何也无法证明在孔子年幼时存在一个可以称之为“诗三百”的选本:这条约700字的“观乐”材料,连“诗”这个字都没有出现!正是考虑到司马迁、班固治史学的严肃性,以及他们更接近相关事实等因素,“删诗”说不宜轻易否定。

当然,在孔子“删诗”之前,还经过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相关的阶段性“整理”,孔子应该是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最终的编定、校定。

即《诗经》的编纂,还是一个融合了群体智慧的综合性工作。

《诗经》的思想与艺术价值《诗经》的思想艺术价值有多高?据统计,出自《诗经》原文和《诗经》诗句经过简化形成的成语就有150条以上,平均每2首诗就有1条成语,留下了许多今天仍然鲜活的语言形式及其承载的文化意绪。

例如《周南·关雎》的“窈窕淑女”“求之不得”“辗转反侧”,《邶风·击鼓》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王风·采葛》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等。

这些富有活力和凝聚深厚文化内涵,同时也相当程度凝聚着民族品格且十分精辟的成语,至今仍丰富、充实中华文化的血脉和语言库。

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仅有的,即便《全唐诗》或精选本《唐诗三百首》,也无法超越这样的典范水平。

第一,《诗经》对当时社会政治、征战徭役、经济活动都有细致、深入的描绘,具有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学价值。

《诗经》对贤能的执政者表达了深厚的爱戴,例如《召南·甘棠》,诗中说那一株郁郁葱葱的甘棠树,是贤臣召公当年面向百姓公开处理政务和休息的地方,要永远保护好,不能损毁,由此可以推测西周早期政治风气及其与人民的亲近联系。

不过《诗经》也有不少诗篇在总结教训、警醒执政者,像《大雅·抑》指出“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大雅·荡》指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还有不少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恶行和对残酷压榨、贪腐的痛恨,这一类诗篇如《鄘风·相鼠》讥讽“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魏风·伐檀》批判“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魏风·硕鼠》控诉“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誓言“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周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非分明的价值判断,对丑恶的严厉批判,从先进的文化层面夯实了这一个时代延续近800年的基业。

《诗经》的征役诗,尽管其中不少诗篇描写长年在外,为王征战,不能奉养父母,不能安居乐业,内心痛苦忧伤,但一旦国家遭遇外敌入侵,则同仇敌忾,义无反顾,如《小雅·采薇》描写“岂敢定居,一月三捷”,《秦风·无衣》犹如军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豳风·七月》是《诗经》的标志性诗篇,它描写周人终年劳作、艰辛度日的境遇,几乎反映了那一个时代农业生产的全景。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从秋收天凉写起,严冬的酷寒,衣食的贫乏,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以及人道主义精神,都跃然纸上。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七月亨(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一年的劳作、艰辛,当时的农业耕作、粮食品种,劳动间歇难得的聚会,对未来的期盼,写得栩栩如生,因而今天还能看到约3000年前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图景。

对这首诗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新进展。

这里略举一例。

《豳风·七月》最后一段开头写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汉代毛亨注:“凌阴,冰室也。

”历来都认为,这是描写劳动者在冬季凿冰,然后放入冰窖,以供夏天取用。

这个理解有合理性,但也偏于狭隘。

豳是周部落迁居之地,周代始祖后稷的曾孙公刘,带领周部族从今陕西武功北迁至豳,其地大致在今陕西彬县至甘肃庆阳一带。

后来古公亶父又带领周部落从豳南迁到陕西宝鸡东北岐山下的“周原”,周部落从此发展壮大为西部强大的诸侯国。

有一位当代学者李子伟正好在甘肃庆阳长大、工作,其地正是商周时代的“北豳”地区,那里至今还存有公刘的享庙。

这位学者详细考察了甘肃庆阳的历史地理环境,指出这是早在商周甚至更为久远的时期,就是中国最缺淡水的地方,河里流的水是咸的,既不能饮用,也不能浇地。

到了冬天,河里结冰,冰是从咸水中析出的淡水,因为只有纯度较高的淡水才能结冰。

结冰的时候,当地人就要到河里去“凿冰”,至今如此。

这些冰一部分直接挑到地里,春暖之后融化浇地,另一部分放入“凌阴”。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二之日凿冰冲冲”,为何“三之日纳于凌阴”。

因为周历二月的“凿冰”,很可能大多挑到地里,优先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三之日”才把更多的冰存储起来。

豳人的冰窖是有限的,不至于需要两个月才能存满;但他们在当时的土地却是广阔的,这才需要辛苦劳作数月“凿冰”。

这样就对历时两月的大规模“凿冰”的目的做了更全面的阐释。

这一类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研究,以调查、实证,拓展了文学的视野,文学研究也打开了新的空间。

第二,周人多姿多彩的情爱婚恋,以及乐观、坚韧的品质,树立了重要的社会典范。

《诗经》里和婚恋题材有关的诗篇,约占三分之一,是数量最多的。

如果说“生存”和“延续”,是人类及文学艺术两大永恒主题的话,那么,《诗经》中以“延续”为主题的婚恋题材诗篇,则以它的丰富与厚重,展示了2500多年前周人的风采。

《周南·关雎》是《诗经》第一篇,描写“君子”“淑女”的恋爱经历。

从诗中“君子”的含义及贵重器物“钟鼓”等来看,《周南·关雎》显然不是奴隶或普通平民的恋歌,其中的主人公显然是商周时代高级贵族和位高权重的统治者。

这首诗的典范意义在于,它描写了平等、自由恋爱模式。

须知在商周时期,不少部落还流行群婚或野蛮的抢婚,像《周易》的卦辞、爻辞等文献还记载了这些与历史进步相悖的现象,“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表现了抢婚制度的残酷性。

但《周南·关雎》是彬彬有礼的“君子”与“淑女”的恋爱,即便位高权重的“君子”,“求之不得”也只能“辗转反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