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创新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设计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三、默读课文,个性感悟,交流感受。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二、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三、抒发感受,积累运用。
四、分层作业,课外延伸。
课题
2匆匆
课时安排
2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一)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接读课文,评价。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4.指导问号的读法
三、默读课文,个性感悟,交流感受。
1.默读课文,试着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的画面。2.你想像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
深入文本,体会感情和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细读自己感受深或喜欢的句子,体会作者感情。
作业设计(可附页)
1.把喜欢的段落背给家长听,并抄写下来。
2.阅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
3.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准备参加演讲。

2019年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语文教案

2019年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语文教案

2019年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重点语句深刻感悟其内在意思,从中懂得时间的宝贵教学难点:体会时光飞逝的含义,抓住人生有限的宝贵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时间飞逝,日月如梭,时间就像流淌的河水,只会流逝,不会回头。

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

不仅只有我们才会发出如此感叹,朱自清先生也有此感叹。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3.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4.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文章紧扣“匆匆”儿子,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流露出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可分为几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第二段(第2、3、4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第三段(5自然段):照应开头,再次提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2.小结:文章开篇就提出了问题,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通过具体描述过去以及现在日子的来去匆匆,抒发出自己对时光流逝而无法挽留的感慨,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四、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2.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第2课《腊八粥》教案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第2课《腊八粥》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腊八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腊八节吗?在你们的生活中有经历过腊八节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腊八节的奥秘和文化意义。
-了解腊八节的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举例: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细致阅读,学生能够概括出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和与之相关的家庭温馨场景。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糯米”、“红枣”等,并在造句中灵活使用。
-学生能够指出课文中“粥里的米粒像珍珠一样圆润”这样的比喻句,并解释其在增强文本形象性方面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腊八节的基本概念。腊八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腊月初八庆祝。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如熬腊八粥、祭祀祖先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腊八粥》。这个案例展示了腊八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体现了人们对家庭的思念和祝福。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寓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腊八节相关的问题,如腊八粥的制作过程、腊八节的家庭习俗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展示腊八粥的制作材料,让学生动手体验。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第2课《腊八粥》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第2课《腊八粥》教案:(1)教材章节:六年级下来自第二课。(2)教学内容:

14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4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4 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 ( 教案 )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刻舟求剑》和《愚公移山》两篇文言文,使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文言文,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刻舟求剑》:使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把握寓言的含义,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道理。

2. 《愚公移山》:使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艰辛过程,学习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把握文言文的含义,理解寓言故事背后的道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让学生齐读或分组读两篇文言文,整体感知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逐句讲解文言文,帮助学生理解句意,分析句式和词汇。

4. 讨论:引导学生针对文言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5.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六、板书设计1. 《刻舟求剑》- 故事梗概- 寓意- 重点词汇2. 《愚公移山》- 故事梗概- 寓意- 重点词汇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篇文言文。

2. 选取两篇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进行造句练习。

3. 结合两篇文言文的寓意,写一篇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

六年级语文下册创新教案(通用7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创新教案(通用7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创新教案(通用7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创新教案篇1一、设计意图这篇*语言朴实,但内涵深刻,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句话上:“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也就是说作者一开始认为怀特森先生不算什么老师!从算不上老师到的老师,从非常气愤到十分佩服,这前后评价和情感如此截然不同!我就从情感冲突入手解读这篇*,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的老师”这一对冲突充分激活文本。

再从学生角度去推想,怀特森先生开始时种.种不可理喻,应该不难理解,因为这和他们原有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而要感受到“这样的老师是我的老师”则需要完全了解他的用意。

在这两大板块之后,怀特森先生教给我们怀疑主义已经深深植入了我们的心田,我又想到应该增加一个拓展设计,我让学生重新设计课堂,让质疑充满这一崭新的课堂。

又通过想象,我对朋友说了什么话,来检验学生对怀特森用意的理解,提升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论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对老师的评价从“这算什么老师——我的老师”这一截然相反的转变。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三、学习重点: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的原因学习难点: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侧面——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四、课前准备: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故事、*。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板书课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的老师?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大卫·欧文所写的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一篇*《我的老师》。

同学们已经读了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进行了预习,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1)指名读、齐读词语:侃侃而谈故意编造出人意料目瞪口呆深信不疑独立思考独立判断饶有兴趣增长见识接近真理终身受益(2)同桌分节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把预习情况反馈给老师;(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写的是一个叫怀特森的老师,他在课堂上把错误的动物学知识“教”给了学生,让学生们测验都得了不及格之后,他才说出真相。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教案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借助多媒体“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巩固
练习
两小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意。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点拨。
(4)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达到熟读的效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两小儿“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解释词语。
辩斗:以:
日中:及:
盘盂:
沧沧凉凉:
孰: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
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4.文言文两则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教学
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全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冀教版六下第二课教案

冀教版六下第二课教案

冀教版六下第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培养学生的勇敢坚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

2.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2)能够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词汇和短语。

通过图片、动作、例句等方式教授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掌握这些词汇和短语的意思和用法。

3. 阅读理解。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课文分析。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语言表达。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6. 情感体验。

通过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7.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理解课文的大意,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创新教案(Word打印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创新教案(Word打印版)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4.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5.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6.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课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回忆人物形象1.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

本组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鲁滨孙、汤姆·索亚、尼尔斯。

二.探究人物的评价方法(一)第一驿站:从作品情节评价人物【出示课件1】1.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性格的汤姆索亚?出示段落:“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直到风筝线不够用了为止。

”2.学生归纳反馈:充满虚荣心的汤姆。

3.你还能从课文的那些情节中的找出不一样汤姆?学生从课本内容中,找出具体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腊八粥》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腊八粥》优质教案

2.腊八粥[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文中的人物对话,以及有详有略的叙事方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八儿与家人间的亲情。

4.通过对传统习俗的了解,感受我国民风民俗的无比美好。

[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中有详有略的叙事方法。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请同学们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比赛,每人10秒内说出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风俗习惯,说得多的获胜。

2.一个一个的传统节日,犹如中国民俗文化里的璀璨珍珠,而那些随着节日应运而生的主题活动,则是那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起亲情,串起友爱,串起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感受又一个节日带给我们的香甜味道。

3.知作者,解课题。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再解读“腊”字:“腊”是中国古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祭典。

腊祭的日期经常改变,但都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

由于这个祭祀非常重要,所以这个月份也被称为腊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出示学习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根据自学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字音,规范书写,注重积累。

(3)利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书写要点。

(2)通过指认、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以小组练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听录音,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课文围绕着“腊八粥”这一主题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语文园地二 (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语文园地二 (第二课时)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课堂导入、了解作品师:同学们好,屏幕中的这本书大家都熟悉吗?有同学读过吗?今天我们所学的日积月累就是选自《增广贤文》,一起来了解一下它吧!《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它由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及古代诗文中的经典语句选编而成。

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将格言、谚语排列在一起,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交错而出,内容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其主要内容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语句通顺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传诵至今。

Ppt出示:书名:《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内容: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等等。

二、朗读句子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日积月累的句子,老师读一遍,同学们跟着读一遍。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师: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老师小声读,同学们大声地跟着老师一起读。

准备好,开始!师:如此朗朗上口的句子,同学们再和老师一起配合着读一读吧,老师读前半句,你读后半句。

师: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这些句子的字音,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朗读,一边读,一边想,你能读懂其中的哪些句子,能否联系生活,谈谈你从句子中收获了哪些道理,开始吧!三、理解句子(播放学生录音)师:同学们都读懂这些句子了吗?我们一起来讨论吧!生:“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大意是读书时应该要好好下一番功夫,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作者的智慧,好的文章字字珠玑,千金不换。

所以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

师:当你发现身边的同学在走马观花地读一本经典的名著时,你就可以劝告他:“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相信他听了你的话,也许就能细细品读,认真琢磨,领略字里行间的奥妙了!师:在生活中,当你打算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一个大目标时,你又会想起哪句话激励自己?生:“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别说你出发得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揣摩运用修辞手法和叠词的好处,感受语言的优美。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4.背诵课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学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2.学生谈本文中给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预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时间流逝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写得如此感人的。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由自然现象引出时间一去不复返。

(1)教师出示燕子、杨柳、桃花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这些事物中感受时光流逝。

(2)赏析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①引导学生汇报感受:你感受到时光流逝了吗?(燕子春来秋去、杨柳一岁一枯荣、桃花花开花落都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②这个句子好在哪里?(这三个分句句式相同,构成排比句;作者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描写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用燕子有再来、杨柳有再青、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反衬日子一去不复返,引出下文写日子匆匆过,应好好珍惜的意思。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①读句子,明确句子的类型。

(前两个问句是设问句,最后一个问句是疑问句。

)②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连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疑问句引出下文的内容。

)③朗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流露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叹惋和留恋之情。

)(3)学生个性化朗读。

预设: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2.在生活中感悟日子一去不复返。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学生听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作品梗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作品梗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作品梗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六年级下册习作二《写作品梗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梗概的作用和写梗概的方法及步骤,选择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写作品梗概。

2.能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自然过渡,连贯表达。

3.与同学分享自己写的作品梗概,能根据同学的反馈修改自己写的梗概。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品梗概的作用和写梗概的方法及步骤。

2.能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自然过渡,连贯表达。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话题,激发习作动机1.同学们,学校即将征集最受欢迎的少儿读物,现在要请同学每人介绍读过的一本书。

你准备怎样向同学们介绍呢?(生自由答)预设:我想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介绍给同学。

2.介绍时,能不能把故事从头到尾清楚地讲一遍?预设:不能,只能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让大家对这本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小结导入:是的,我们可以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作品梗概的形式,用简练的语言介绍这本书。

4.想了解本次征集活动的要求吗?哪位同学愿意读给同学们听?(指名读)(课件出示《习作支架手册》六下P17“目标支架"前三项)你们看,这次活动的要求主要就是什么?(板书课题:写作品梗概)二、借助内容支架,开阔习作思路1.我发现有些同学面露难色,为什么呀?(没写过作品梗概。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用上作品梗概。

(课件出示《习作支架手册》六下P17思维导图)你们看,除了本次活动,我们向好朋友介绍最近在读的一本书的时候需用上作品梗概。

想想,还有什么时候需要呢?(指名说)2. 小结:读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很多场合都需要我们介绍自己读过的书,所以,写好作品梗概大有用处。

三、借助方法支架,梳理习作要点(一)学习例文,领悟方法1.领悟写好梗概的基础和前提(1)写好作品梗概的前提是什么呢?预设:读懂内容,梳理情节脉络。

你们会用什么方式梳理情节脉络呢?(读目录、画思维导图)(课件出示《习作支架手册》六下P18思维导图)教师补充: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抓要点。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六年级下册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第2课《北京的春节》难点名称通过学习《北京的春节》,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使学生懂得可以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和表达生活。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1.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六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难点教学方法先通过自主读文来感知文本,再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通过课文和课文后的“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一、导入:同学们,这节微课我们要学习作者有顺序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进一步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感受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1.通过学习,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知道了作者以时间为顺序,以人们的具体活动来组织全文。

那么谁来按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主要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2课 腊八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2课 腊八粥

腊八粥这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

作者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浓缩进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

课文语言通俗,童趣十足,人物对话彰显个性,妙趣横生。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了解腊八节的风俗,学习作者合理安排详略的写法,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情,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

1.会写“腊、粥”等生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3.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与同学交流感受。

4.能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表现出特点及其对它的喜爱之情。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哪些事,梳理出文章的脉络。

2.细读课文,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等粥”部分写得详细,“喝粥”部分写得简略,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内容的。

3.体会第1自然段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一种喜欢的食物,抓住食物的特点,完成小练笔。

4.重点指导书写。

引导学生注意“腻”字的右半部分,“褐”字的偏旁。

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左右结构以及左中右结构生字的占格。

1.布置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并圈画出不理解的句段。

2.制作有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扫描本课二维码,下载配套PPT课件)3.完成《完全解读》小册子中的预习作业。

2课时1.会写“腊、粥”等生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梳理出课文的脉络,分清哪部分是主要内容。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腊八粥熬制过程的视频,学生思考:你们吃过腊八粥吗?请说一说对腊八粥的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2.师:腊八粥是我国传统节日腊八节的特色食物,软糯香甜,是老少皆宜的一种美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腊八粥》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腊八粥》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2 腊八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写“腊、粥”等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

3.情感与价值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阅读,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每组每人在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大自然的馈赠,勾勒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

黏黏的腊八粥包裹着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

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腊八粥》。

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1.检查自学效果。

(生字)粥糊咽稠缸脏2.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能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播放录音,标清段落)指名回答。

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板书:煮腊八粥-盼-想-猜-看-吃腊八粥)三、精读赏析,激发灵性分析第1自然段: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是煮粥的基本原料,“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是腊八粥煮在锅里的状态,为下文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二、 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一) 了解课外阅读情况【出示课件3】1 •你还阅读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 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

(二) 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1. 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见所想,以及 自己的感悟。

2. 讨论阅读方法(1 )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 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术瑰宝。

优秀的 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进行综合反映。

是我们了解世界 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梯,是精神的享受。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 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2) 小组讨论A. 戈扮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 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B. 明确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 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C •最好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3)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板书:人物的 评价方法):A. 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B. 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 感知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C. 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每个人,每件事都 有多面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D. 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时,可以略读。

粗略地快速阅读 了解主要内容和大意,看自己是否有阅读兴趣,来判断是 否选择阅读。

E. 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 读方式,有时间就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

F. 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 译者的话、序言、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 开始阅读。

(【出示课件4】板书:作品情节 人物描写 多方位) 三、 拓展延伸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名著,运用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 法,交流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新课 教学(33)分 钟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 帮助学生探讨品味人 物形象的方法,帮助学 生找到从整体上名著 阅读的方法。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02 03
课文内容
课文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包括春风、春雨、春花、 春草等各个方面,同时通过对春天气息的感受和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 天的深厚感情。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生机,体 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通过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的理解和品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写 作、口语交际等实践活动,提高
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 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2课内容概述
01
课文主题
本课是一篇以“春天”为主题的散文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气息,
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
部编版教材重视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通过大量 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 言文字应用能力。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部编版教材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册教材所规定的生字、词 语、句式等基础知识,能够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 诵指定篇目,理解课文内容,体
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文化
春节的习俗非常丰富多彩,包括放鞭炮、贴对联、给压岁钱、吃年夜饭、拜年等。这些习俗都代表着中国传 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春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不仅代表着岁末年初的交替,也象征着团圆、和谐和希 望。同时,春节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板书:爱因斯坦(?)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齐读课题。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三次相遇,相处,成了好朋友)二、精读训练(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交流课件出示: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从不熟悉到熟悉)(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时间在推移)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三句句子。

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引导让学生自由提问。

(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课件出示:老人蓄着一棒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子写词语:短而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教案
《腊八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

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

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

一定要填在磁卡上。

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

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

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导入】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讲授】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

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活动】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作业】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