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年且九十
②达于汉阴
③始一反焉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响应,却遭到妻子的反对和智叟的嘲笑。

B. 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色彩,增强了讽刺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天帝,天帝命人搬移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年且九十________ ②杂然相许________ ③惧其不已也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高大,突出移山的任务艰巨,为下文愚公移山等情节做铺垫。

B.文中穿插京城氏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表明愚公移山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C.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的目标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D.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不怕吃苦,敢于斗争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3.文言文阅读
(甲)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节选自《史记•周亚夫军细柳》)
(乙)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其家世代受射。

其后四岁,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单于素闻广贤,令得李广必生致之。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广。

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骑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节选自《史记•李广将军传》,有删改)(注释)①络:用绳子编的网兜。

(1)为下列划线字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a.军中不得驱驰________
①鞭马前进。

②驱逐。

③行进。

④逼迫。

b.广驱骑腾而上胡儿马________
①短时间。

②猝然;突然③始;初。

(2)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

①天子为动 ________
②已而之细柳军 ________
③以故得脱 ________
④广暂骑腾而上胡儿马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②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4)细柳营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含义丰富,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5)周亚夫和李广都是“真”将军,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宋)弘荐沛国①桓谭,为议郎、给事中②。

帝③令谭鼓琴,爱其繁声④。

弘闻之,不悦;伺谭内出⑤,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

谭至,不与席而让⑥之,且曰:“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

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

谭见弘,失其常度。

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

”帝改容谢之。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沛国:古地名。

②议郎、给事中:官职名称。

③帝;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④繁声:此指花音曲子,类似靡靡之音。

下文的“郑声”亦同此。

⑤内出;从宫内出来。

⑥让:责备
(1)解释划线字。

①为议郎、给事中________
②不与席而让之:________
(2)下列对“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A.(你)能自己改邪归正吗?还是让人用法律检举你呢?
B.(你)能自己改邪归正吗?还是让你们用法律互相检举呢?
C.(你)能自己改正(过失)吗?还是让人用法律检举你呢?
D.(你)能自己改正(过失)吗?还是让你们用法律互相检举呢
(3)宋弘为什么要对光武帝声称“臣之罪也”
(4)从文中看,宋弘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5.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愚公移山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于又生孙,孙又生子;于又有子,子又有孙;子于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乎?”河曲智叟亡以应。

(1)《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________(课文名称)也出自这部书。

(2)翻译句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①杂揉屠沽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②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民:指汉族。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②过:苏轼的幼子,字叔党。

绍圣四年(1097)随侍苏轼于海南。

(1)“予欣然从之”中“从”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3)“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有什么作用?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
②但少闲人________
(2)①作者想夜游时的心情如何?②文中哪个词语能够体现这种心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月夜美丽景色,请简单分析一下它的高妙之处。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自称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8.文言文阅读
农夫与行者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

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行者服而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行者见而曰/见往事耳
B.今而后知耕之难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行者解衣下田/庭下如积水空明
D.喘喘焉不能作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3)行者对于农夫“数息而后一锄”的认识先后有什么变化?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日:“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日:“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日:“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郡?”称善者久之。

(1)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

①上自劳军 ________ ②天子先驱至________
③持兵揖 ________ ④使人称谢 ________
(2)下列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文帝之后六年告之于帝
B.天子且至年且九十
C.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将以下骑送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4)第二段采用什么手法,表现了周亚夫怎样的性格特征?
10.阅读文章,完成相关题目。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丈夫之冠也
②母命之
③与民由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探讨了“何为大丈夫”的问题
B. 景春是从治国的高度来定位大丈夫的,他认为大丈夫就要能叱咤风云,威震一方。

C. 孟子以“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类比,意在道出这些纵横家的本质是没有的人格,只知道顺从君王的意志、谋取自己的利益。

D. 本文显示出《孟子》的语言风格:大量使用排比,气势非凡,极富雄辩的力量。

11.阅读吴均的两篇短文,完成以下题目。

【甲】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与顾章书
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________西,有石门山________,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之乐,岂徒语________!
【注】①仆:旧谦称“我”。

②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仆去月谢病________
A.辞去,离别 B.认错,道歉
②幸富菊花________
A.富裕 B.丰富,多
(2)根据文意,填入下文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梅溪________西
②有石门山________
③岂徒语________
A.①以②者③耳
B.①以②矣③哉
C.①之②者③哉
D.①之②矣③耳
(3)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说说这个句子体现了骈体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甲乙两文是吴均分别写给朋友朱元思和顾章的书信,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吴均在两文中均流露出怎样的思想?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卖蒜老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挪揄②之。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日:“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选自《子不语·卷十四·卖蒜叟》)【注】①睨;眼睛斜着看。

②揶榆: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杂然相许陷人尺许
C.以君之力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D.惧其不已也已夹入老人腹中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3)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1.A
解析:(1)将近;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同“返”,往返
(2)①你太不聪明了!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母都比不上。

(3)A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且:将近。

通假字词,反:同“返”,往返。

(2)注意关键词:①倒装句。

“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聪明了。

“惠”通“慧”,聪明。

②汝:你。

彻:通。

曾: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

(3)A. 愚公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

故选A。

故答案为:⑴① 将近;②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③ 同“返”,往返
⑵ ①你太不聪明了!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母都比不上。

⑶ A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C
解析:(1)将近;赞同;停止
(2)①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
不如
(3)C
【解析】【分析】(1)①“年且九十”的意思是“年纪将近九十岁了”,“且”的意思是“将近”;②“杂然相许”的意思是“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许”的意思是“赞同”;③“惧其不已也”的意思是“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已”的意思是“停止”。

(2)“易(交换)”“反(往返)”“彻(通)”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C项有误,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故答案为:⑴① 将近;② 赞同;③ 停止
⑵①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操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高地阻隔了。

3.(1)①;②
(2)被;到,往;凭借;就
(3)①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军。

②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并生擒了李广。

(4)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5)周亚夫设定严明的军中纪律,看出他是一位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刚正不阿、凛然不可侵犯的将军;李广将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呼吸共命运,看出他是一位能体恤士卒,不苛刻,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士卒敬佩的将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句意为: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驱:策马前进。

故选①b.句意为: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

驱:猝然;突然。

故选②(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皇上为之动容。

为:被。

②句意为: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

之:到,往。

③句意为:因此才能逃脱。

以,凭借。

④句意为: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

而,表顺承,就。

(3)本题①重点词语:上,特指皇帝。

持节,手持符节。

②重点词语:破败,打败。

得,擒住。

(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

可从周亚夫和皇帝两人的作为上考虑“惊”的丰富内涵:从文中记述的内容来看,皇上到军营却不能进入,可见周亚夫治军之严;而且皇上进入军营中也不可以破坏原有的规定,大家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于天子的威严震惊。

从皇帝一面来看,他听从军营的规定,并一切照作,这也是大家所震惊的。

据此分点答出即可。

(5)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比较。

阅读甲文,从其中的“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等语句,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严明有方,刚正不阿,忠于职守,这也正是文帝称他为“真将军”的原因。

再阅读乙文,重点讲述了李广对士兵的体恤,李广“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

可见李广十分爱护士卒,正是这份关爱之心,以至他“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由此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位“真将军”。

故答案为:⑴①;②
⑵被;到,往;凭借;就
⑶ ①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军。

②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并生擒了李广。

⑷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⑸周亚夫设定严明的军中纪律,看出他是一位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刚正不阿、凛然不可侵犯的将军;李广将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呼吸共命运,看出他是一位能体恤士卒,不苛刻,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士卒敬佩的将军。

【点评】⑴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