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_平均数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⒈平均数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唯一的规律性统计特征量,在这个统计量的教学中,计算公式与移多补少都侧重平均数的算法,都没有点破平均数作为统计量数的实质:用一个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整体水平或者说一般水平)。
因此,平均数的教学不能满足于掌握公式与理解移多补少,还有必要捅破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窗户纸”。
⒉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对平均数的理解在于:(1)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整体水平或者说一般水平的代表数。
(2)平均数是每个数据相加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商,所以:其一,平均数对数据的反应灵敏,每个数据都会影响到它,越是极端的数据影响越大;其二,平均数可能不等于任何一个相加的数;其三,平均数可能是一个缺乏实际意义的小数或分数;其四,平均数在数据的最小值、最大值之间;其五,原始数据与平均数的差之和为0。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好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理解平均数。
⒊对于平均数的应用,不能停留在带有典型应用题烙印的变式题目、一味在“总数”与“总份数”的“相对应”上动脑筋,而应该更多关注平均数推断、比较功能的练习,反映平均数降低测量误差作用的练习等。
磨课要点:⒈起点。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且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客观上说,统计学就是通过公式给平均数下定义的。
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的定义比较抽象,公式本身并没有揭示为什么要这样算(目的性),计算结果意味着什么(解释性)。
因此,不便于小学生理解。
与其相反,“移多补少”作为平均数的一种几何意义,显得非常直观,它既能展现求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方法与过程,又能一眼看懂结果的含义并确认其合理性。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具备学习新知的条件。
⒉终点。
作为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地位,是其他集中量数所不及的。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动态统计数据的收集过程,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初步体验数据整理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以一当五,能正确绘制统计图。
三、教学难点动态数据的统计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科书第109页教学情境的教学挂图、等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
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
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1.组织记录(1)给学生发记录单。
(2)学生记录。
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正”字法记录既快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成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
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2.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
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2辆车。
最多画几个格?应怎么办?明确用1格表示5辆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学生尝试独立绘制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3.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三)巩固应用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2.课后延伸: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调查二年级(1)班和五年级(1)班的视力情况,完成统计表,并谈一谈对视力差的同学的建议,鼓劢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平均数》教学反思(通用21篇)
《平均数》教学反思(通用21篇)《平均数》教学反思(通用21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均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平均数》教学反思篇1本单元重点理解“平均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因此教学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下了大功夫:1、强调对平均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课程标准》4至6年级学段“概率与统计”领域的目标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平平均数也叫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描述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的大小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本单元首先通过两个篮球队队员的身高和体重的素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的价值。
2、把读统计表、统计图贯穿于统计学习全过程。
现在信息社会中,统计图、统计表已成为人们用来描述、表达信息的一种普遍的工具和手段,读懂统计表、统计图也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进而增强学生的数感和统计意识。
《平均数》教学反思篇2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
这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平均数”的概念;二是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求算术平均数的基本思想是将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都相等,而求得的这个相等的数,就是原来各个数的平均数。
数学方法是先求大小不等各数的和,再进行等分,于是概括成:“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
在这组数量关系式中,重要的是确定总份数,也就是按什么平均分配的,它是分配的标准。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门•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90-92。
教学目标:1 .通过具体情景,让学生历经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对数据的代表性意义。
2 .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能根据数据确定平均数的范围。
3 .初步学会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4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白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的能力。
5 .浸透初步的统计思想,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统计原理的角度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跳绳、彩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一一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L 10秒跳绳比赛,人数相同比输赢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喜欢。
师:那我们来个跳绳比赛怎么样?生:好。
师:要•个•个比,估计下课也比不完,这样吧,我们分成男生队和女生队,每队各派三名同学,时间10秒,看看哪队会获胜,行吗?生:行。
师:好,交流一下,请代表上台来。
其他同学一起来当小裁判,谁愿意帮他们数数?师:准备,开始!师:请大家仔细看看。
比比,哪队获胜r?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师:为什么可以直接比总数?(因为人数相同啊)师:看来人数相同比总数,总数多就获胜。
10秒1§魄3男生组跳绳成绩统计表J序号©②③合计个数女生组跳绳成绩统计表序号©②③合计个数I哪个队的成绩好?2.男、女套圈比赛,人数不同比输赢师:同学们,好玩吗?生:好玩!师:不仅好玩,还可以锻炼身体,这样的体育运动我们要经常做。
你看,朱老师班上的同学上周就举行了有趣的套圈比赛,一起去看看吧。
■ 男生组套圈成绩统计表女生组套圈成绩统计表嫩个队的成绩好?二师:经过了十五个回合的激战,比赛已经结束了,让我们来看看比赛成绩!看着两份成绩单, 你还能快速判断出哪一方获胜吗?(如果学生答:女生获胜。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体会平均数的作用和特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感知平均数1、视频引入:这个视频熟悉吗?(学生体育课上套圈游戏的视频)师:李老师采访一下,你套中几个?你呢师:在你们玩的时候,李老师悄悄记录了两组数据,请看,这是男生的数据,这是女生的数据,请问,哪一组成绩好?你是怎么比的?(男生:6 10 9 7 ;女生:9 5 8 7 6 )2、小组合作请一个同学读合作要求:(1)先独立思考,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
(2)再在组内说说你的想法小组汇报:学生汇报,用展台展示。
师追问:你第一步求什么?总数,第二步呢?平均数,也就是先合并再平分,板书:合并平分师:刚才你们求出的这个8 (边讲边画虚线)就是男生这组数据的平均数,那么这个7(边讲边画虚线)表示什么呢?生:是女生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二、分析对比,深入认识平均数1、了解求平均数的办法师:你们刚才都是通过计算得到平均数的吗?有没有人能一眼就看出这组数据平均数?生回答。
课件演示:移多补少师: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就会出现每个人的圈数同样多,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师:这个过程就是移多补少,板书)师:女生组也可以移多补少吗?怎么移?生回答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合并平分都是把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个时候就有了平均数师:假如李老师把我们全班45个人的数据都记录下来,你会用哪种方法求平均数学生回答移多补少只适合数据比较少的情况,当数据比较大的时候,我们用计算的方法会更合适。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追问:刚才通过比平均数得到了男生的成绩更好,你们都是这样比的吗?为什么这里不比总数呢?生:因为他们的人数不同,什么情况下可以比总数师:那么可以比最大的数吗?生:不行,因为它只能代表两个人,师:那比最小的数呢?师:所以我们要比平均数,因为它能反映一组数的平均水平。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反思
《平均数》
课 时
第一课时
备课教师
学 校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因为17<19, 所以女生成绩好些。
三, 巩固练习:做一做。
四, 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的得到平均数的方法。
五, 作业设计:
98页
板书设计: 移多补少
总数|数=平均数
教学反思:
数学学习必需确立在学生观欲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学学习内容应该是实际的、风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脱手实践、自主索求与合作交换是学学习的首要体例。本课教学在新理念的指点下首要计划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合作探讨、深化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长、深化进步”四个步骤。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
教学具准备情境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手拿8枝铅笔, 并指名四位同学起立。
同学们, 老师手中有8枝铅笔, 要分给这四位同学, 请大家帮我想一想, 怎样分?
让同学们想一想, 然后指名发表意见, 提出不同的分法。
当有同学提到每位同学分2枝时, 教师引导: 8枝铅笔, 分给四位同学, 每人分2枝, 那么这8枝铅笔刚好分完, 并且每人分得的支数相同, 这种分法叫平均分。每位同学平均分得2枝铅笔, 这里的2就是平均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1)》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课时平均数(1)教学内容:教科书P90例1,完成P92“做一做”,P93“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
3.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及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两个分别装水400g和600g的一模一样的杯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提出问题。
师:(出示两杯水)大家看,这里有两杯水,这一个杯子里的水是400g,另一个杯子里的水是600g,你能想办法在水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让两个杯子里的水变得同样多吗?【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已有的经验,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1)]二、探究交流,认识平均数(一)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科书P90的主题图。
师:为了保护环境,环保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矿泉水瓶,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数据,说明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个人收集的数量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请学生汇报。
3.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4.师:你能想办法让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吗?(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师:下面请4人小组合作,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2.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成员说一说。
(三)小组汇报,交流算法。
1.“移多补少”求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反思 15篇
《平均数》教学反思 15篇《平均数》教学反思 1《平均数》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什么是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对于这节课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1、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我们班男生平均身高143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等,引出143厘米、140厘米都是平均数、从而激发了什么是平均数即怎样求平均数的'需求,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保持浓厚的兴趣,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
在寻找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交流,教学时,我利用教材中收集矿泉水的情境,提出问题,虽然每个同学收集的瓶子数不一样,但如果假设每个同学都收集了同样多个,该怎么办?学生积极探索,想出了精彩的解决方法,“移多补少法”和计算等数学思维方法,接着,我又创设了比较两队踢毽子的情境,该怎样比较两队的成绩?让学生猜想,出现不同意见,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再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最终探索出用平均数来比较。
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中既重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更重视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10篇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10篇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1《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课的开始我借助刚刚考试的语文第二单元成绩,比较黄鑫雨小组和张鸣一小组的成绩,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老师把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向了学生。
引发学生思考,此时比总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一组人数多,一组人数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学生请出“平均数”。
揭示本节课的课题。
接下来通过问学生今天是什么日子,给出一个收集废旧塑料瓶情境,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既使学生感悟到数学________于生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将统计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
“哪个组成绩好?还不知道呢?”学生带着悬念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探究合作、展示点拨此环节我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教学,在学生请出平均数之后,首先出示简洁明了的学习提示,为学生自主探究指明了方向,让学生结合学习提示先学。
然后再小组合作学平均数的求法、意义、特征,达成共识。
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面的交流展示做好准备。
学生会画图用圆圈代表塑料瓶,然后用箭头表示移动多的补给另外几个,此时我设问: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他们就得出:移多补少。
接着我又将整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心里更加明确这种方法的意义。
接下来学生又交流另一种计算的方法(先合再分),并总结出是计算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总数除以总份数。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P90-92)【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产生的价值,通过分析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统计观念,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和经验。
2.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在具体问题解决中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揭示课题:平均数设疑: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平均数吗?2.创设情境:四(5)班的男生和女生要组织一次一分钟踢键子比赛,女生队选拔选手时进行测试的成绩如下。
女生队选拔成绩单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导建立平均数的意义,研究求平均数的方法:设疑:你觉得用哪个数据代表每个女生的成绩比较合适?引导解疑:杨羽一一17个曾诗涵——19个(移多补少)李玲一一18个(合并均分)2.引导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疑:19个和18个能分别代表曾诗涵和李玲每次踢健子的水平吗?解疑:(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请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成绩,哪个队的成绩更好?(1)看了这个比赛成绩单?你有什么想法?(人数不同,不公平)(2)设疑:该怎么办?(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3)小结:平均数的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
2.参加踢健子比赛的5名男生年龄如下王小飞:10岁刘东:9岁李雷:10岁谢明明:11岁孙奇:10岁(1)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2)如果40岁的姚老师也加入踢健子游戏中,那么六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3)计算完毕你有什么想法?(要点:平均数的敏感性及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3.判断说理:王小飞身高1. 4米,一定可以安全趟过一条平均水深1.2米的小河。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三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学情及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
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
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磁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 .谈话激趣。
话说唐生师徒四人这天来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大山中,又饥又饿。
孙悟空摘了些桃子给大家解渴。
猪八戒说:“我每天扛着耙子走来走去,非常辛苦,我要吃10颗桃子,沙师弟每天挑着担子也辛苦,你吃8颗桃,猴哥吃得少,给你4颗桃,师傅骑在马上不辛苦吃2颗桃。
”孙悟空叫道:“呆子,你真是个吃货,这不公平。
”同学们你能帮帮猪八戒解决这个困难,重新分配吗?(指名用磁扣展示。
)2 .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个人都有6颗桃子,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板书:平均数)【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勾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知识应用1 .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
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图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 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 1.5米。
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4)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比平均水深高,他下河游泳不会有危险。
()2 .求平均成绩。
姓名语文数学英语平均成绩李丽98 100 99张华100 40 88马敏85 84 78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平均数容易受较大数和较小数的影响。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班级情况分析1、学习习惯和兴趣我班共21人,整体上讲,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但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需要老师的调动。
培养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少数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探索规律的精神。
(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目标1、学习习惯:(1)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2)继续加强纪律教育。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5)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
2、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过程,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分数。
(2)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3)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术3、数学思考方面:(1)能对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形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2)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平面图形特征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条理。
(4)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解决问题方面:(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一年级学生2、学科:数学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具体的统计活动的过程,学习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从而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平均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人教版
教案:平均数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组数据,如:8、10、12、14、16。
2. 请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3. 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的中间值是12,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新课1.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示例:计算8、10、12、14、16的平均数。
平均数= (8 10 12 14 16) ÷ 5平均数= 60 ÷ 5平均数 = 124. 请学生用自己的计算器计算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如:5、7、9、11、13。
5.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点评。
三、巩固练习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练习题包括:计算平均数、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等。
3. 学生完成后,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四、课堂小结1. 请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计算平均数,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孩子有一定的生活感知的基础上教学的,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感受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认识平均数的特征,并能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求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目标,围绕兴发教学的三重境界,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如下:(一)自然生命的兴起:优雅的身体状态课一开始,我用孩子玩过的游戏视频导入,通过随机采访,采用真实的游戏数据让学生感受到这节课我们要研究他们身边的数学,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抛出一个问题,哪组成绩好,自然引发孩子的思考,达到兴发教学的第一重境界自然生命的兴起。
(二)理智生命的启发:积极的思维状态接着让孩子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上台汇报的过程,在汇报之前,首先制定了合作要求,学生指明了动手实践和研究探索的方向,避免了探究的盲目性和形式化,在汇报的过程中,我不急于否定孩子的做法,而是让下面的孩子充分的说理,在比总数和平均数两种方法的对比中,孩子们体会到比平均数更合理,然后我们紧紧围绕平均数,不断追问,不断思考,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深入了解了平均数的特点,孩子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散,我在板书上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知识在孩子的头脑中系统化,达到了兴发教学的第二重境界理智生命的启发。
(三)精神生命的点化:超越的精神状态本节课中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例如:在谈到人均读书10.36本的时候,肯定了孩子们爱阅读的好习惯,鼓励他们把这个习惯保持下去;判断身高140厘米的孩子是否能去平均水深120厘米的池塘游泳吗?在这个环节适时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不要轻易去看起来很浅的池塘去游泳,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达到了将各学科整合教育的目的。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平均数》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平均数》课后优秀教学反思•相关推荐《平均数》课后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均数》课后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均数》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一、问题引导学习,提示概念本质数学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抽象出来的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
课堂教学中,要全面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紧抓概念的核心,通过适当的情景设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数学形式体会概念的特征,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核心概念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核心是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权即权数或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某一指标而言。
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
权重表示在评价过程中,是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
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第一题是计算七年级两个班的平均成绩,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讨论,没有出现预想的效果,学生没有出现老师预想的两种计算方法,都是直接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很准确。
因此,我觉得这个引例的设计是不合理的,不适当的,即使改变班级的人数,同学虽然都能正确的计算出来,但是始终没有体会能不能权的意义和重要程度。
问题二中,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
这个问题是课本中的引例,由于学生已经对问题一进行了研究,对权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是还不太理解,因此给出了两个问题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追问2:0.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这两个问题是让学生第二次体会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上面两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问题的分析,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本节的核心概念展开教学活动,基本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2页例1、例2。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对“平均分”和“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收集了一些矿泉水瓶,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例1主题图)
2.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3.你对“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是怎样理解的?
(假设每人收集的数量相同,这个数是多少)
师说明:这个相同的数量我们叫它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观察图:横轴分别表示什么?谁收集的个数最多?谁最少?他们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
(2)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
小组内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各自的方法,并在投影前演示。
(3)师边重复演示边归纳:刚才有几位同学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
(4)现在每个人的瓶子同样多吗?是多少个?
师强调13个就是这4个同学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并在课件上做标记。
(5)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指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
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和这个方法一样。
互相交流一下。
师归纳:我们通过计算先求出总个数,再平均分也能得到平均数是13个。
(6)观察比较平均数13个和每个学生收集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有的个数比平均数多,有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
刚才求几个比较小的数的平均数我们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的方法得到。
如果数字大怎么解决呢?平均数又有什么作用呢?
2.教学例2。
出示例2。
(1)你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到底哪个队的成绩好?说看,多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他们的说法你赞同吗?谁的方法比较合理?
(4)师说明:
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哪一队的平均数大那一队的成绩就好。
所以我们要先算出每队的平均成绩。
(5)怎样求两个队的平均成绩呢?
小组合作完成,并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
师用课件展示: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 =19
(6)现在你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吗?你还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7)师小结说明。
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二第1~6题。
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或有疑惑的可以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后小组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些收获?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
例1: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①移多补少,可以看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②列式计算:(先合起来再分)
(14+12+11+15)÷4
=52÷4
=13
例2:哪个队成绩好?
男生队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 =19
答:女生成绩好。
总数÷数量=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况。
【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
平均数的概念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计算得到的。
教学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移一移、
说一说,再结合课件演示,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整堂课学生表现积极,思维活跃,学得轻松,老师只起了“牵引”的作用,教学效果很好。
【素材积累】
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
旧笑出成长的性格。
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
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
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
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
桂冠上的飘带,不
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
你
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
工作醉大的资产。
2、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
旧笑出成长的性格。
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
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
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
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
桂冠上的飘带,不
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
你
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
工作醉大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