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圆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的认识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圆”中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从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知识,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变化。
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能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一些新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也是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是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小学五年级三班的学生。
本班共有32名学生,大部分聪明活泼,积极向上,喜欢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班级学习气氛浓厚,各科教学成绩名列级部第一。
学生的年龄在10-11岁之间,学习了近五年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周长、面积公式,并在已经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学生已具备探究平面图形特点的能力,由于本课是从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转化,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都存在差异,所以学习时归纳概括圆的特征有一定的困难,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难度。
(三)教学环境分析选择的教学环境是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选择的理由是里面有多媒体、实物投影仪、音响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方便与我运用PPT课件进行授课。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1 圆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1 圆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
2.观察和拟出圆的性质。
3.能够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
1.圆的定义。
2.圆心、圆和半径的关系。
3.圆的性质:对称性、等分性、切线垂直于半径。
4.圆的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的定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圆心、圆和半径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展示一个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的形状,在集体讨论基础上引入圆的定义和性质。
2. 知识内容讲解
1.讲解圆心、圆和半径三者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自己绘制圆,并找出圆心和半径,理解圆心是指和圆上任意一点距离相等的点,半径是从圆心出发的线段,其长度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
2.讲解圆的性质,包括对称性、等分性和切线垂直于半径。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来理解这些性质。
3. 拓展练习
1.让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绘制圆,并找出其圆心和半径。
2.给出一些圆的相关问题,如“如何快速测量圆的周长?”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并解决问题。
4. 总结归纳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将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5.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按照老师要求在家练习绘制和计算圆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对圆的定义和性质是否理解。
2.查看学生在绘制圆和解决圆的相关问题时的正确率和思考深度。
3.课后可以给学生反馈和建议。
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内容包括圆的定义、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几何图形学习的进一步拓展,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知识,对形状、长度、面积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特点和计算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圆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圆的模型、圆规、直尺、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如硬币、轮子等,引导学生对圆的特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圆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初步认识圆。
然后,利用圆规和直尺现场画圆,让学生观察圆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圆规和直尺画圆,测量圆的周长和面积,验证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圆的认识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轮子、圆桌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圆的特点和优势。
6.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圆的定义、特征、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圆的认识 苏教版
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圆的认识苏教版教学内容: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了解圆的形状特征,掌握圆的半径、直径等基本概念。
2. 让学生学会用圆规和直尺画圆,并能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形状特征,掌握圆的半径、直径等基本概念,会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1. 圆的半径、直径的概念及它们的含义。
2. 用圆规和直尺画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 圆形的实物,如硬币、瓶盖等。
2. 直尺、圆规、铅笔、橡皮等。
3. 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圆形物体,如硬币、瓶盖等,引导学生发现圆的特征。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圆的特征,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15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每组用两根绳子分别拉成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观察并记录圆和正方形的特征。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3. 教师讲解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含义,并板书。
三、画圆(10分钟)1. 教师演示用圆规和直尺画圆的方法,讲解画圆的步骤。
2. 学生分组实践,用圆规和直尺画圆,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展示画圆的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圆的认识。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圆形的花园、计算圆形的面积等。
2.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板书设计:1. 圆的形状特征2. 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3. 画圆的步骤作业设计:1. 课本上的练习题。
2. 观察周围的圆形物体,记录它们的特征。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圆形是一个几何图形,了解圆的定义。
2.掌握圆与直线、角的关系。
3.学会用圆规、折纸和编程小车来制作和绘制圆形。
二、教学重点:1.圆的概念的认识。
2.学习如何制作和绘制圆形。
三、教学难点:1.掌握用折纸和编程小车制作圆形的方法。
2.掌握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实物:圆规、量角器、折纸、编程小车等。
2. 教学课件。
3. 学生的教学用具:铅笔、橡皮、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展示、问题提出、数学小游戏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圆形,并简单介绍圆的定义。
2. 概念阐述(20分钟)教师介绍圆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探讨圆的特点和性质,让学生通过互动练习等方式来理解圆的性质。
3. 制作和绘制圆形(25分钟)教师通过制作圆形的实物,让学生感性认识圆的特点和性质,同时也学会了用圆规、折纸和编程小车等制作圆形的方法。
4. 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2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性认识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比如圆与直线、角的关系,圆与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之间的关系。
5. 总结(10分钟)教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将所学知识巩固。
六、作业布置:1.复习教材上的知识点,熟练掌握绘制圆形的方法。
2.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应的练习题,强化对圆的认识。
3.课外扩展:在生活中寻找圆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圆形的手表、面包、饼干等等,让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七、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2. 考试或小测验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第一课《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第一课《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第一课《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圆的形状,了解圆的直径、半径等基本概念,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认知基础,对形状、长度、面积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特殊性质和计算方法,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圆的形状,了解圆的直径、半径等基本概念,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形状、直径、半径的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圆的特点和应用。
2.探究式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直观教学法:运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圆的概念。
4.讲解法:教师耐心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掌握圆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形的实物、模型、图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圆规、直尺等。
3.课件: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圆的形状、直径、半径等概念的介绍,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地球、车轮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圆的特点。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圆的认识》教案(大市公开课)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圆的认识》教案(大市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认识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圆的定义、直径、半径、弧、圆周率等。
此章节为后续学习圆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但对于圆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物和图形来帮助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已较为熟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来加深对圆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直径、半径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圆周率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定义及其性质。
2.直径、半径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圆周率的含义及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实物演示-小组讨论-总结提升”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的模型、圆规、直尺、圆周率计算器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形物品,如硬币、圆饼干等。
3.课件:圆的认识相关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地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入圆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圆的定义和性质,如圆是由无数个等距离于圆心的点组成的,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同时,展示直径、半径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物操作,用圆规和直尺画圆,测量直径和半径,验证圆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关于圆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
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等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对圆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主动探索圆的特征和性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在学习圆的相关概念和性质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圆的无限点、半径、直径等概念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性质,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圆的无限点、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对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主动探索圆的特征和性质。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圆的定义、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等内容。
2.学习材料:准备圆的相关图片、实物模型等,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3.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过程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太阳、地球、车轮等,引导学生关注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圆的特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圆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圆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圆的无限点、半径、直径等概念。
6.1《圆的认识》(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 苏教版
6.1《圆的认识》教案一、教学内容《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半径、直径,掌握圆的画法,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半径、直径。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圆的探索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 学会画圆的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圆规、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圆规、直尺、量角器、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出圆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圆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
(2)引导学生用圆规画圆,观察圆的特征,总结圆的半径、直径的定义。
(3)分组讨论:如何用直尺和圆规画圆?每组派代表分享方法。
(4)教师演示画圆的方法,学生跟随操作,巩固画圆技能。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圆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圆的基本概念2. 圆的半径、直径3. 圆的画法4. 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并标出圆的直径。
2.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品,观察其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使学生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和画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要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对于《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来说,教学难点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圆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理解以及画圆方法的掌握上。
这两个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圆的整体认识和应用,因此需要教师特别关注,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圆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圆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知识,包括圆的定义、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圆的认识的初步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形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的特征,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具体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主动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的模型、圆规、直尺、圆的图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形的物品,如圆的玩具、硬币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地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可能回答到圆形、中心点、半径等。
教师总结:这些物品都是圆形的,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圆的一些基本知识。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者黑板,向学生呈现圆的定义和特征,如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直径等。
同时,教师可以用圆规和直尺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的特征。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圆的认识|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圆的认识 | 苏教版本教案是针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育进行设计的,主题为“圆的认识”。
本课程将会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构造以及圆的应用。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会掌握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其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目标•知道圆的定义,并且能够阐述圆的性质;•能够根据给定的圆半径和直径进行计算;•了解如何用圆规和直尺来画圆以及如何构造圆的切线;•了解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性质;•掌握圆的构造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圆的应用;•理解圆的周长、面积、弧度等相关概念。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本课程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幻灯片展示圆的形状,并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圆的认识。
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明确圆的定义,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周率的概念。
第二步:掌握圆的性质在学生初步掌握圆的定义后,教师应该开始向学生介绍圆的性质。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观测圆的形状和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发现圆的性质。
并且教师要强调圆的曲率半径相等,圆心到某一点的线段是最短的等重要性质。
第三步:学习圆的构造在学生初步掌握圆的定义和性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用圆规和直尺来画圆以及如何构造圆的切线。
教师通过展示相应的图形和实物,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圆的构造方法。
第四步:应用在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后,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实例来向学生展示圆在建筑、艺术、工程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圆在现代科技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每节课的小测验或者考试,来测试学生对圆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
教学反思针对圆的认识这个主题,本课程的设计主要着重于帮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圆的认识|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圆的认识|苏教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圆的认识”,选自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课本。
学生将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识别圆,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基本性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圆的性质,并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圆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 学生对圆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圆规、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存在,激发学生对圆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圆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圆的特点,通过实验发现圆的性质。
3. 深入学习: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理解公式推导过程。
4. 应用拓展: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1. 圆的基本概念:圆、圆心、半径、直径。
2. 圆的性质: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 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C=2πr,S=πr²。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拓展练习: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原因,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导入,激发了学生对圆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理解圆的性质,并能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后作业设计中,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学习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包括圆的定义、圆的直径和半径等。
2. 让学生学会用圆规和直尺画圆,并能熟练运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和运用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圆的定义:圆是平面上所有点到一个固定点(圆心)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2. 圆的特征:圆心、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
3. 画圆的方法:使用圆规和直尺,固定两点确定圆心和半径,从而画出圆。
4. 圆的性质:圆的对称性、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的定义、特征、画圆方法和圆的性质。
2. 教学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圆规、直尺、圆形教具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一把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圆形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圆的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学教材,了解圆的定义、特征、画圆方法和圆的性质。
3. 课堂讲解:a. 讲解圆的定义,强调圆心、半径、直径等基本概念。
b. 演示圆的画法,讲解圆规和直尺的使用方法。
c. 讲解圆的性质,如对称性、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等。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圆规和直尺画圆,并测量圆的周长和面积。
5. 解决问题:运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圆形物品的周长和面积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圆的概念和性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有关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和运用水平。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圆的性质和应用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圆的认识》教案3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圆的认识》教案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的一节重要课程,主要让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包括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等,并学会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此节课内容为后续学习圆的周长、面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认知基础,例如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等。
但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探究。
此外,学生对于圆的实际应用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认识圆心、半径等基本要素,学会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探究圆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等基本概念,用圆规和直尺画圆的方法。
2.教学难点:圆的画法,以及圆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圆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圆的实际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圆,加深对圆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规、直尺、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等)。
2.课件:圆的相关图片、动画等。
3.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它们都是圆形的。
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圆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圆的图片,提问:“你们知道圆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圆的定义,并解释圆心、半径等基本概念。
同时,用课件展示圆的画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尝试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苏教版五下数学《圆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五下数学《圆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圆的特性,包括圆的直径、半径、周长等概念,并学会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圆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圆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对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圆的相关概念时,仍需通过实物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圆特征的理解。
此外,学生还需掌握圆规和直尺的使用方法,以便能熟练地画出圆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圆的直径、半径、周长等概念,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圆的相关概念,学会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2.难点:学生对圆的直径、半径、周长的理解以及圆规和直尺的使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物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圆的特征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圆规、直尺、铅笔等画图工具。
2.圆形实物,如硬币、瓶盖等。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圆形实物,如硬币、瓶盖等,引导学生观察圆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圆的好奇心。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是圆的吗?”让学生思考圆的特性。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介绍圆的定义、直径、半径等概念,并用动画展示圆的周长计算过程。
同时,教师讲解圆规和直尺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画圆。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物操作,尝试用圆规和直尺画圆,并测量圆的直径、半径和周长。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画圆心得和测量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圆的特点和画圆方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圆的认识|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圆的认识 |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圆的概念,能准确绘制圆的图形;2.掌握圆的直径、半径、圆心等基本概念;3.能简单地运用圆的基本概念进行相关运算。
二、教学重难点1.圆的概念;2.圆的直径、半径、圆心的认识;3.圆的相关运算练习。
三、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白板、黑板、笔等;3.圆规、量角器等绘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导入新知,为学生构建一个认识“圆”的初步概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学生们知道地球是圆形的吗?•学生们能举出一些身边常见的圆形物品吗?在学生对圆有了初步概念的前提下,进入正式的授课环节。
2. 学习简介介绍圆的概念、符号等相关知识点,并通过绘图工具仔细地绘制出圆的形状。
在绘制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圆的特点和形态。
3. 圆的直径和半径在学生理解了圆的基本概念后,介绍圆的直径、半径的概念,让学生对圆的形状和特征有更深入的认识。
4. 圆心和圆面让学生了解圆心的概念。
圆心是圆上每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的点。
同时,介绍圆面的概念。
5. 圆的相关运算引导学生理解关于圆的相关计算方法,例如计算周长和面积。
这一部分是对概念的重点强化。
6. 课堂练习让学生上黑板几道题目,让他们进行思考和计算。
带着问题思考,可以让他们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总结本课时通过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符号和特点,让学生掌握圆的相关运算知识。
通过课堂的互动让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掌握了相关知识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教案(区级公开课;定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教案(区级公开课;定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圆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性质,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圆的模型、圆规、直尺等。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如圆的定义、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圆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初步理解圆的概念和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使用圆规和直尺,自己画一个圆,并测量圆的周长和面积。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圆的性质和周长、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圆的性质和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5.拓展(10分钟)利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圆形草坪的面积,或者设计一个圆形的活动场地等。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认识》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性质,包括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圆的特征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掌握圆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性质,了解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克服困难,勇于探索。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性质,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
2.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圆的概念和性质。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圆形实物、模型、图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圆形物品,如硬币、圆饼干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圆的定义、特征、性质等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圆形实物,如硬币、圆饼干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都是圆形的物品,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相关知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圆的定义、特征和性质等内容,同时进行讲解。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圆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圆的初步认识|苏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圆的初步认识》,选自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六章。
课程内容围绕圆的基本特性,包括圆的定义、圆的半径和直径、圆的周长等。
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描述圆的基本特征,识别圆的半径和直径,并计算圆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1. 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定义及其关系。
2. 计算圆的周长,并理解其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圆规、直尺、量角器、圆模型。
2. 学具:A3纸、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轮、圆桌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圆,激发学生对圆的兴趣。
2. 新授:讲解圆的定义,介绍圆的半径和直径,通过实物展示和模型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圆的特性。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圆规和直尺绘制不同大小的圆,并测量其半径和直径,记录数据。
4.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5.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计算给定圆的周长,加深对圆的性质的理解。
6.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圆的定义、半径与直径、圆的周长等关键知识点进行设计,配合图形和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1. 绘制三个不同半径的圆,并标出其半径和直径。
2. 计算给定圆的周长,并验证其与半径的关系。
3. 课后思考: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对圆的概念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熟练程度。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教案(校公开课资料)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教案(校公开课资料)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图形”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圆的初步知识,包括圆的定义、特点、圆心、半径等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的知识,对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圆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还需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心、半径等基本概念,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特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以及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总结提升”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圆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2.学生分组,准备小组讨论和操作的材料。
3.圆的相关图片和生活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如硬币、地球、太阳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入对圆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难点: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精彩三分钟
小主持人:今天我和大家做一个互动。
来玩一个投篮游戏。
从教室的最后排左右边各选两名同学,从前排傍边再选一名,分别往讲桌的敞口袋子里投沙包,主持人站在讲台上直接投。
比一比四位同学谁投得准。
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对游戏的看法。
二、生疑
1、谈话:同学们,要使比赛公平,应该将袋子放到哪个位置?
这几位同学所站的位置,用一条线围起来,会是什么图形呢?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
2、揭示课题:看来圆中藏着很多奥秘,那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圆。
板书:圆的认识。
三、释疑
1、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面有圆形,或者哪种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圆形。
举例说一说。
学生交流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学生说的圆形物体就在身边,可以让他们指一指物体上的圆;第二,课前要准备一些典型的、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或图片,当学生说到这些物体时,可及时呈现出来;第三,如果学生把球当成了圆,可以通过比较让他们知道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
2.追问: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大家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手头的工具动手画一画。
3.学生独立画圆。
组织交流时,可结合教材所列的画法,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典型画法。
如果有学生想到了用圆规画圆,不要急于让他们说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4.启发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在交流中相机明确: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5.介绍圆规: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圆,真可谓“八
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通常我们会借助一个专门工具来画圆,这个工具就是圆规。
圆规有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上装着用来画圆的笔,两只脚可随意叉开。
6.提出要求:你能试着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吗?
进一步要求:边画边想,用圆规画圆一般分为哪几个步骤?需要注意些什么?
7.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画圆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适时板书:两脚叉开。
固定针尖。
旋转成圆。
引导反思:你认为画圆时应注意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有针尖的一只脚要固定在一点;旋转圆规时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
8.组织练习:请大家画出一个大小一样的圆,有什么办法吗?把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统一确定为4厘米,按上述步骤再画一个圆,在小组里比一比,谁画得好。
9.介绍圆心、半径和直径。
(1)结合介绍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标出相应的字母,提醒学生注意每个字母的写法。
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画圆的过程,说说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并在自己所画的圆中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
(2)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画圆时圆的大小是由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决定的。
(3)指名在黑板上的圆中表示出两脚的距离。
教师总结并板书: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半径,用字母r表示。
(4)教师画出直径,说说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用字母d表示。
5.探究圆的特征。
谈话:直径和半径是圆中不同的线段,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研究一下。
学生在小组里操作、讨论,形成结论。
教师巡视。
学生小组合作。
谈话: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研究的?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
①通过对折,发现圆有无数条直径。
②通过画一画,我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
③通过测量发现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④通过对折或测量发现这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用字母可以表示为:r=1/2d;d=2r。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①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
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③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④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l)出示三个图形。
(2)指名说说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3)评议:为什么其他的线段不是半径或直径?
2.完成“练~练’’第2题。
(1)学生独立画圆,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指名说说画圆的过程。
3.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l)学生独立填表。
(2)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
(l)学生独立操作后,在小组里交流。
(2)集体汇报交流。
5.作业:练习十三第2、3、6题。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①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
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③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④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