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宗文君2008357771967
摘要
通过回顾生物药剂学研究进展的几个方面的进程,加深生物药剂学的学习,进而对生物药剂学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生物药剂学研究进展、生物药剂学、生物药剂学展望、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苷类天然药物的生物药剂学研究进展。
药剂学与生物药剂学的发展
从1847年德国药师莫尔的第一本药剂学教科书《药剂工艺学》的问世,宣告药剂学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药剂学成为研究药物剂型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合成化学、微生物学、实验药理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发展和渗入,使药剂学进入了用化学和物理化学基础来设计、生产和评价剂型,并用客观体外科学指标评定质量的时代,称为物理药剂学(physical Pharmaceutics)时代。20世纪60-70年代,药品质量的评定从体外论证扩展到体内,把药剂学推进到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的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由于合成和半合成化学药物的大量出现和应用,结果发现不少药物有毒副作用,以及致敏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等,药剂学又向临床质量评定方向前进而进入临床药学时代(clinical pharmacy)。临床药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阐明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相互作用及指导合理用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药理学、生物药物分析、细胞药物化学、药物分子传递学及系统工程学等科学的发展、渗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药物剂型和制剂研究已进入给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时代,药物制剂设计和生产,体外的溶出与释放与体内药物在吸收、分布、排泄过程中的变化和影响都要用数据和图象来阐述,还要结合患者、病因、器官组织细胞的生理特点与药物分子的关系来反映剂型的结构与有效性,逐渐解决剂型与病变细胞亲和性的问题,所以21世纪的药剂学是药物制剂向系统工程制品发展的DDS 新时代。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群体药物动力学群体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动力学群体参数的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群体值不仅是临床用药所必需,而且有可能成为新药评价的一个必备参数。药物动力学参数群体值的估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二步法,另一种是近年来发展的一步法。后者亦名Nonmen程序法,它把药物动力学参数在患者身上的自身变异及患者间的变异全估算在内。根据变异值的大小也可预估一些生理、病理因素对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而更具优越性,在个体化给药中,Nonmen常与Bayesian反馈法结合使用。
时辰药物动力学时辰药物动力学是指同一剂量在l天内不同时间给予时药物处置出现显著变异。如多数脂溶性药物的吸收,清晨比傍晚吸收更佳,另外象单硝酸异山梨酯在清晨服用时所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最为明显,同时达峰时间也较其他时间给药为短。一些疾病并非1天24小时机体均需要同等水平的药物,如心脏病患者在凌晨发病较多,若制成脉冲式给药,可产生预防作用;相反,如药物浓度始终维持在同一水平却容易带来耐药性,例如硝酸甘油和许多抗菌素类药物;再如只有当血浆中糖分较高时才需要较高的胰岛素。人们开始
研究能够自动感知血糖水平,以调节胰岛素释放速率的智能给药装置。
手性药物的药物动力学机体内存在“手性环境”。药物在机体内部发生作用往往通过不同的立体构象,与受体等部位发生三维结合而产生作用。药物分子在立体构象上的差异会对其效应的特征及强度产生显著影响。有人发现头孢氨卡口服后只有D一型被吸收,且呈饱和性和竞争性,而L一型则抑制其吸收。S(一)布洛芬的血中浓度较高,除代谢方面的原因之外,与R(+)型在肾脏有较高的立体选择性排泄也有关。对普奈洛尔及华法林的药物动力学立体异构性研究表明,该两种药物在大鼠与人身上均表现出相反的立体选择性,药物动力学的参数变化反映了立体选择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苷类天然药物的生物药剂学研究进展
水溶性分子进入机体后迅速被排泄。苷就属于这样一类天然药物。很多植物化学成分以苷的天然形式存在,当苷元与糖基共价相连后水溶性提高、挥发性降低、稳定性提高,并降低了毒副作用;与此同时,苷类的脂溶性减弱,透膜能力可能也随之减小,吸收降低,这可能是导致这些天然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而且由于水溶性增强易于被机体代谢,在降低毒副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活性减弱或丧失,这也可能是某些天然药物药理作用强度低的原因。苷类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生物药剂学过程会对药效强度和持续时间产生影响,这些生物药剂学问题的阐明对于中药的现代化发展有积极意义。吸收苷在体内的吸收普遍较差,可能与其脂溶性差有一定关系。苷在肠道的吸收途径可能是被动转运也可能是主动转运,钠离子依赖性葡萄糖共转运体可能参与主动转运;药物转运体如P一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可能参与苷的肠道外排转运;苷在胃肠道可能会发生降解或首过代谢,也是影响苷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原因。
生物药剂学的展望
生物药剂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中药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进展。对中药及其制剂在体内药效学、药物动力学、体外释放度、体内生物利用度都进行了广泛研究。今后在研究方法及其检测仪器方面将会有更大的创新,使其对新药的开发、研制合理用药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志祥陆伟根著,中文科技期刊,中成药,2011年1期
2.中华康网,药学知识,药学科研,药剂专栏
3.吴镭著,药剂学发展与展望,化学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