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
清华附小ppt课件
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心理课程教育
清华附小开设心理课程,帮助学生了 解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
个别心理辅导
家校合作
学校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 学生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 支持和帮助。
针对有需要的学生,学校提供个别心 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05
清华附小的教育成果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力的学校。
近年来,清华附小在教育教学、 科研、师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
著成果,为国内外所瞩目。
清华附小的教育理念
清华附小秉持“以人为本、面向世界、突出特长、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致力于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学校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倡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提供 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培训体系
学术交流
学校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定期组织 校内和校外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 专业素养。
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分享教学经 验和研究成果,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 同进步。
继续教育
激励机制
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提升自身知识储 备和学术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 方法。
通过设立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评选等方 式,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提高教 学质量。
激励机制
通过晋升职称、发放奖金、提供培训 机会等方式,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 水平和专业素养。
04
清华附小的学生生活
学生日常管理
01
02
03
日常作息管理
清华附小制定了严格的作 息时间表,确保学生有足 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课堂纪律要求
学校重视课堂纪律,要求 学生遵守课堂秩序,认真 听讲、积极思考。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办学使命,把育人目标具体化为“健康、阳光、乐学”。
在探索育人目标实现途径的过程中,以“课程”为核心载体,从2010年起开始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1+X课程”,四年过去了,清华附小在原有的课程框架下,又有了怎样新的探索?即将走向百年的清华附小,该怎样实现起基础教育的中国意义?一、从三个真实的故事说起故事一:一个学生的故事2014届,王同学,数学对于她来讲曾经是一个噩梦,数学作业本曾错误百出,书写脏乱,成绩也不理想。
升入四年级以后,王同学曾弱弱地问了一句新换的数学老师———姜老师:“老师,您说我是不是永远也学不好呀?”后来,姜老师通过了解发现,王同学遗传了在清华美院做教师的母亲的绘画天分,每当她拿起画笔的时候就显得那么从容自信。
姜老师鼓励她用故事和绘画来表现数学。
于是,在数学课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制作的单元梳理小报中,王同学自创了一个人物“小毁”,用“小毁”的生活来总结本单元的数学学习,渐渐地,随着学习内容越来越复杂,王同学给“小毁”身边增加了兄弟姐妹、舅舅姑妈等角色,并把故事不断地与生活相结合:长方体单元的总结,“小毁”的任务是测算礼物盒要准备多大的包装纸;百分数单元,“小毁” 的任务是测算压岁钱每年获得的利息……渐渐的这些单元总结形成了系统,最后王同学将它整理成了一本数学小说,在年级内成为美谈。
她从中找到了自信,成绩有了稳步的提升。
她对妈妈说:“我用绘画这把钥匙打开了探索数学天地的大门”。
就这样,姜老师把她幸福地、安全地送到了清华附中。
这个故事引发我们思考:学科教学改革怎样指向学科素养?故事二:一位老师的故事如何教孩子认识0到10各个数?傅老师发现过去的经验不灵了,按照教材既定的内容,孩子们提不起兴致。
于是傅老师在完成教材既定内容基础上,把数字的发展史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古埃及的数字、中国古代的算筹计数法摆在孩子面前,孩子们第一次知道了阿拉伯数字各个符号的诞生原来和这些数字原本书写时角的数量有关。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星期一 小课时 入校-7:50 小课时 7:50-8:00 大课时 8:00-9:00 基础课时 9:10-9:45 基础课时 9:50-10:40 基础课时 10:4511:20 基础课时 11:2512:00 午间活动 12:0013:30 大课时 13:3014:30 大课间 14:3015:10 大课时 15:1016:10
中关村一小课程体系架构示意图中关村一小课程体系架构示意图做最好的我做最好的我品德成人学习成才做事成功品德成人学习成才做事成功会学习敢负责能担当懂生活会学习敢负责能担当懂生活创新之心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创新之心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智慧之心热爱学习主动求知课程相互包容家校有效合作课程相互包容挖掘教育资源家校有效合作社会之心实践体验厚德笃行社会之心实践体验厚德笃行健康之心强身健体阳光心态审美之心艺美怡情才艺修身审美之心艺美怡情才艺修身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整合拓展转变创新思维课创新思维课基础学科课实践体验课实践体验课身心健康课艺术审美课语言类课程修养类课程体育类课程艺术类课程科学类课程达理身心健康善思多才善于创新志趣高远美德少年智慧少年健康少年幸福少年人大附中实验小学幸福基因思考校本来自必选 课程校本 任选 课程
研究性学习 社会实践活动
心理 健康课
社区服务 主题 班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图 北京师大附中课程结构图
(三)主题化
• 案例一:领导力课程
• 目标: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塑造学生当担责 任。
• 理念:“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领袖, 不是所有的孩子未来都会成为总统,商业巨子 或像特雷莎修女一样的伟人,但每个孩子都蕴 藏有影响他人生命的潜能,他的未来影响力取 决于父母如何挖掘!”——美国未来领袖训练 机构主席提姆•爱摩(Tim Elmore)
(完整word版)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
解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体系施久铭 2013年初春,北京的一场大雪过后,积雪还未融化。
这天,位于清华园内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一场气氛热烈的座谈会正在进行,与会者是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同附小的全体教师。
当仔细翻阅了教师们厚厚的研究笔记,听完了附小校长窦桂梅对课程教学改革的介绍,谢维和兴奋不已,提出要将座谈的感受和体会写进自己的文章。
是夜,谢教授欣然为附小的《乐学手册》写下了题为“乐在学中”的序言,他在末尾动情地写道:“小学教育实在是一门非常深奥的科学。
它是所有正规和系统化教育的起始,是全部教育的基础。
我甚至愿意认为,一个国家和个人所有教育的优点和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国家和个人的小学教育中找到它们的萌芽……”一所小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何以让一位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学教授如此振奋?它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课程改革:从“适合”的逻辑出发“现在的小学老师不好当啊”,窦桂梅感叹。
“教书教书,可现在的孩子对书不那么好奇了,一上语文课就头疼。
”她常发现,“刚入学发到手的教材,孩子几个小时就翻完,一点新鲜感都没剩下。
”这种“没上学书都读过十几本”的现象在当下是普遍的,“不仅如此,附小的孩子中,许多还有国外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英语水平常常超出课程教材的要求,如果还按原来的教法,孩子不好奇了,老师也不知道咋办了。
”学生的学习起点高是表象,深层的问题,隐藏于学校的课程。
拿国家课程来说,开足开齐毋庸置疑,但如何开足开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孩子理应不同。
附小的实际情况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开足开齐远远不够,“它只是个底线和基数,要适应孩子个性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有更加丰富、可供选择的课程。
”窦桂梅说。
课程成了学校教育中的关键一环,附小先前的几项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实施途径”的调研中,62%的家长都认为合适的课程设置十分重要。
在对“为什么要上学”的调查中,34%的学生选择了“能学知识”,而更多的学生则选择了“课程有趣”。
观清华附小窦桂梅1x课改创新功效展心得体
观《清华附小窦桂梅1+x课改创新功效展》心得体这次听课,有一个词语让我印象超级深刻,这个词语就是“整合”。
整合这个词小1+X课程改革中提出来的,也就是在一堂课上呈现了多门学科的综合。
“1”:指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
该课程内容表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既落实了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同时又超越了教材。
“X”:指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
形成既遵循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遍认知特点,同时又表现“清华烙印”的校本课程及个性化拓展性课程。
“+”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增进“1”与“X”相辅相成,达到“1”和“X”平衡的或增量或变量。
“1”与“X”相结合,一路达到学校“十个一”的培育目标。
“十个一”的培育目标是:一流好人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
前“五个一”是每一个学生必需具有的基础目标;后“五个一”中,不同的学生可以有所偏重,是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并允许学生自我设定特殊的发展目标。
“十个一”一路落实小学阶段学生“健康、阳光、乐学”的价值取向,实现“奠基”。
窦桂梅校长说,“教育的目的就两件事,让人聪慧,令人高贵。
我感觉这两点就是生命的内核,聪慧像人字的一撇,高贵像人字的一捺,它们支撑起大写的人,人的一生都在为这两个词奠基,清华附小把高贵、聪慧作为了办学理念。
”窦桂梅老师的绘本故事《大脚丫跳芭蕾》的导入简练明了,通过观察图片,让孩子展开想象,充满了对故事的期待,于是阅读的踊跃性便产生了,孩子们从心里爱上了这个故事,不是为了读而读。
课堂上,窦老师围绕着“我发现……我以为……”展开话题,孩子们的出色回答博得了现场老师们阵阵掌声。
孩子们在窦老师的引导下走进了故事深处,妙语连珠,令人叹服!讲课时,窦老师的声音刻意压低,但她的声音中却又蕴藏和蓄积着无穷的能量,随着故事和课堂的推动他的声音于低沉的基调中富于转变,高低起伏,扣人心弦。
清华附小“1+X”课程只是课件
2020/5/13
学校发展的重大事件
2010年11月,窦桂梅担任清华附小校长, 党总支书记。清华附小步入全面开放、快 速发展时期,学校逐步迈向卓越。
2020/5/13
抗震加固
• 附小校园,2011年6月,学校开 始了抗震加固工程,并以抗震加 固为契机,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 如今它已经成为一座有着七大建 筑、十六座雕塑、十二大景观、 涂鸦墙、攀岩墙、创意发明墙点 缀其间,十万册书籍遍布校园和 教室,人均占地面积超过国家标 准5倍,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乐园。 的雅静、温润的书香校园,并在 2012年获得“海淀区小学校园环 境先进校”的荣誉称号。
2020/5/13
合作办学
• 2011年,清华附小首次走出清华园,走进CBD与朝阳 区合作办学,成立了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
• 2013年,清华附小与昌平区合作,成立了清华附小昌 平分校。
2020/5/13
办学纲领(2012年)
• 窦桂梅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制订了《清华附小 “十二五规划”办学行动纲领》。《纲领》诊 断学校现状,引导全体师生的行为,构建学校 提升空间,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发展提供指导。
努力创造最宜读的书香校园
数学与科技
整合数学、科学、信息、综合实践,重点体现这一类 学科在实践、创新方面优势。
艺术与审美
整合美术、音乐、书法,强调这一类学科 的目的是提高审美品位。
2020/5/13
课程结构(分类整合)
• 四大领域的划分,并不是砍掉学科课程,而是依 据学科属性,体现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的转变, 在领域命名中充分体现学科共有的价值取向,从 而使彼此教学内容差异性很大的学科,开始走向 “共和”。同时,每个门类当中,既要开好必修 的基础性课程,又要办好拓展性课程。
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
解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得“1+X课程"体系施久铭 2013年初春,北京得一场大雪过后,积雪还未融化。
这天,位于清华园内得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一场气氛热烈得座谈会正在进行,与会者就是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与同附小得全体教师。
当仔细翻阅了教师们厚厚得研究笔记,听完了附小校长窦桂梅对课程教学改革得介绍,谢维与兴奋不已,提出要将座谈得感受与体会写进自己得文章、就是夜,谢教授欣然为附小得《乐学手册》写下了题为“乐在学中”得序言,她在末尾动情地写道:“小学教育实在就是一门非常深奥得科学。
它就是所有正规与系统化教育得起始,就是全部教育得基础、我甚至愿意认为,一个国家与个人所有教育得优点与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国家与个人得小学教育中找到它们得萌芽……"一所小学得课程教学改革何以让一位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研究得大学教授如此振奋?它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课程改革:从“适合”得逻辑出发“现在得小学老师不好当啊",窦桂梅感叹。
“教书教书,可现在得孩子对书不那么好奇了,一上语文课就头疼。
”她常发现,“刚入学发到手得教材,孩子几个小时就翻完,一点新鲜感都没剩下。
”这种“没上学书都读过十几本”得现象在当下就是普遍得,“不仅如此,附小得孩子中,许多还有国外生活得经历,她们得英语水平常常超出课程教材得要求,如果还按原来得教法,孩子不好奇了,老师也不知道咋办了。
”学生得学习起点高就是表象,深层得问题,隐藏于学校得课程。
拿国家课程来说,开足开齐毋庸置疑,但如何开足开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得不同孩子理应不同、附小得实际情况就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开足开齐远远不够,“它只就是个底线与基数,要适应孩子个性发展得需求,就必须有更加丰富、可供选择得课程。
”窦桂梅说。
课程成了学校教育中得关键一环,附小先前得几项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对“学校办学理念得实施途径”得调研中,62%得家长都认为合适得课程设置十分重要。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设置_清华附小_1_X课程_设置特点探析
学生是完整的人,要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就必须从人的完整性出发,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基于此进行适合的教育。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过分强调分科课程的实施,就容易造成门类繁多,学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内容重复,知识碎片化,缺少统整,难以形成结构;容易导致学生负担较重,孤立地、割裂地看问题,甚至造成思维的僵化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缺乏等问题。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以“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办学使命,基于我校学生发展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打破原有分科课程间的壁垒,通过多样化、全方位的课程整合,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1+X 课程”体系。
“1”指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两者相辅相成,融合共生,动态平衡,共同促进学生的整体、多元发展。
随着“1+X 课程”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统摄课程结构、决定课程走向的课程表也逐渐成熟。
从中可以窥见着眼于学生完整性、个性化发展的育人理念。
清华附小是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项目学校,拥有自主排课权。
各板块的课程设置总体上规范执行国家规定的比例,但在弹性范围内,在课时比例、课时长短、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上充分体现本校化、科学化、人本化的特色。
我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比例重构:“1”和“X”趋向黄金比例我校从培养完整的人的高度出发,基于清华文化、附小儿童,用整合的思维进行校本化设计,使国家课程成为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为“1”的“本校课程”。
我们将10多门国家课程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每门课程的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整合为五大板块: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五大板块的划分并不否定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而是依据学科属性的相似性进行优化整合,在五大板块整合的过程中,更加突出了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X”课程中,学校个性课程包括:主题阅读、清华少儿数学、视听英语、书法、足球、戏剧、DI 课程、3C 课程等;学生个性课程包括:体育自主选修、艺术自主选修、创新与实践以及一些自创课程。
清华附小“1+X体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的研究
清华附小“1+X体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的研究作者:任海江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年第12期“1+X体育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能够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又符合当今课程改革的价值导向。
本文从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及实施几方面对“1+X体育课程”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通过构建“1+X体育课程”,使我们的课程目标更加清晰、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程实施更加高效,最终使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研究背景1.国民身体素质下降。
资料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呈下降趋势,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
2012年x市高中生体质检查中,只有一成学生合格。
如何应对这一中国人口健康危机?改进学校体育教育,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至关重要。
2.基于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
目前,教育界一直在提倡“减负增效”。
如何在“减负增效”的前提下,抓住体育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有效促进当代青少年健康知识的普及和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成为体育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目标依据我校的办学理念,我们梳理了“十个一”总体的“1+X课程”目标。
其中“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直接指向体育课程。
怎样能够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打下一身好体魄的底子,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能够初步掌握几项体育技能?在多位专家的指导下,我校体育教研组在不断梳理、调整、修改后提出了“有趣、出汗、安全、技能”的八字体育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结构决定品质!课程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层次。
为了更好的实现体育与健康板块的教学。
整合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我们尝试对国家课程进行精简、整合,补充适当的校本课程,形成一套基于国家课程且高于国家课程标准的、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1+x”体育课程体系。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体系实践探索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体系实践探索“我5岁开始学剪纸,师从工艺美术大师张凤琴,我喜欢剪纸,因为它好玩又好看,是一门传统的民间艺术。
”郝云柯穿着正式的小西服,“煞有其事”地开起了自己的个人小讲座。
讲座像模像样,有PPT、图片,童真有趣,讲座的声音奶声奶气,语言并不流畅,但一脸的自信,15分钟的介绍中还穿插了台上台下的互动,你能相信这是一个一年级才6岁的学生吗?“让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这样解释,不管是一年级的“奶娃娃”,还是六年级的“小大人”,都可以在学校的“水木秀场”开讲座、做展示。
“说说我的中医爱好”、“介绍一下我的玩具收藏”……连家长都羡慕起来了:“孩子这么小就能开讲座,想都不敢想。
”“孩子都是天生的梦想家,而我们要做的是,提供一个舞台。
”窦桂梅说。
从“主题教学”到“课程整合”以儿童的角度来思考教育提供舞台,才能让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水木秀场”是舞台,课堂更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舞台。
但一次听课经历让窦桂梅深入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指向“人”的课堂?第一节语文课,语文教师循循善诱,声情并茂;第二节数学课,教师条理清楚、言简意赅;接下来,课间操,英语课,体育课,教师们无一例外地都给孩子们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
孩子们无论高矮胖瘦、个性如何、差异多大,都要完成统一的教学任务。
这样的教学,显然不是“因材施教”。
窦桂梅是语文特级教师,早在20余年前就开始“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教学探索,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整合课内外资源,进而整体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种教学基于三个理念:语文立人、整合思维、儿童立场。
这样的理念仅仅适合于语文吗?为什么不能进一步延伸、迁移?2011年9月,当上清华附小校长没多久的窦桂梅,从主题教学实践探索中受到启发,开始了主题教学思想引领下的课程构建。
“主题教学的核心思想——立人,就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
清华附小“1X”课程
2019/7/17
1+X课程介绍
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1+X课程
课程设置
课时安排
课程实施
2019/7/17
课程整合理念
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 后现代课程观等
发展心理学、 多元智力理论等
2019/7/17
课程实施——学习地点变化
① “1”指“本班教室”。学生上午 在此进行基础性课程的学习。
② “X”指“其他学习场所”。一 方面打破班级建制,进行分层 “走班”学习,根据学段特点, 每周至少利用一个下午的大课时 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自主选择不同难度的班级,进行 拓展性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 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清华大学、 博物馆、电影院、实践教育基地, 走向国内与国外广阔的天地,参 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汇报人:王俪媛 陶芳华 时间:2013年12月12日
2019/7/信息、学科贡献 《指南》解读 成书背景、发展历程、概览、简析
1+X课程介绍 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
学校简介
• 历史变迁 • 学校发展重大事件
2019/7/17
学校的历史变迁
1960年,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2019/7/17
学校的历史变迁
• 早在建校之初,清华附小就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最 重要的办学目标,进行了“五四”学制的探索与 改革。
• 2002年,窦桂梅校长提出“为生命奠基”的“三 个超越”:“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 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专题:课程整合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深度整合
专题:课程整合清华附小学生核心修养课程深度整合依据小孩的身心发展特色、学习发展需求以及学科教育的基本规律,将核心修养分解为若干核心主题。
核心主题是以学科的重要知识、重点能力、核心方法作为基底,而指向小孩生命成长的精神价值。
课程群以某一主题,将内容相像或目标邻近的不一样样态的课程统整在一同,整体设置课时,进行系统、深度学习。
以这些核心主题整合,优化各学科学习内容、方法及路径,学生在整体的、深度的课程群的学习中,提高核心修养。
(一)学科内浸透式整合:从头塑造学科核心修养育人功能重申学科的独到属性和学科价值,以主题整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使之更好地发挥学科核心修养育人的功能。
向来以来,学科课程以知识系统组元,依照知识点,教课内容过于碎片化。
学生难以经过支离破裂的学科课程进行连续的、发展的深度学习,也就难以提高学科的核心能力。
学科内浸透式整合,经过由一系列的深度的、连续的、完好的课程链条发生连锁反响产生核心修养效能。
(二)学科间交融式整合:系统定位学科界限育人坐标系学科间整合,是在尊敬学科基本属性和独到价值基础上的整合。
模糊学科属性的整合是盲目的整合。
假如盲目地进行学科间的整合,很可能造成知识的碎片与混杂,观点的模糊与不清。
鉴于核心修养目标的完成,以主题整合多种学科,形成三种基本的课程整合种类。
一是鉴于支撑性学科的多学科交融。
以某一学科作为支撑性学科,这一学科是整个教课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基本学科“经脉”,其余学科作为协助学科与支撑性学科交叉交融,共同指向主题而组成了教课的“纬脉”。
二是多学科并行关系交融。
学科之间互相独立,依据教课目的的相像或邻近,形成互为增补,相辅相成的学科合作样态。
三是多学科交错交融。
环绕同一个主题,学生鉴于多学科的能力和方法,进行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试试。
各学科没有主次之分,而是随即介入,随即运用(见表1)。
(三)超学科消弭式整合:真切建立学生新常态的学习生活超越学科界限,将学生的学习与其社会生活、实践打通,在实质生活情境下提高小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
【管理资料】清华附小“1+X”课程汇编
课程结构
“1”
整合后的国家 基础性课程
“+”
“1”与“X”相辅相成
“X”
个性化发展的 拓展性课程
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 是教教材的”思想,既 落实了国家规定的基础 性课程,同时又超越了
教材。
“1+X课程”中的“1”与 “X”追求“0.618”的黄金
分割比例。
形成既遵循儿童在基础 教育阶段的普遍认知特 点,同时又体现“清华 烙印”的校本课程及个
性化拓展性课程。
课程结构(分类整合)
品德与健康 语言与阅读
课程设置
1+X课程
1——基础性课程
品德与健康:品生与品 社、体育、健康教育 语言与阅读:语文、英 语 科学与技术:数学、科 学、信息、综合实践 艺术与审美:美术、音 乐、书法
拓展性课程分设 必修和选修,以 满足不同学生成
长的需要。
X——拓展性课程
品德与健康:主题教育、 海外游学、健美操、武术 …… 语言与阅读: 法语、书 法、阅读与写作、演讲与 口才…… 科学与技术:数学思维、 DI头脑风暴、轻松发明、 机器人…… 艺术与审美: 舞蹈、合 唱、国画、素描……
✓根据学科与教学内容的不同,长短课时交错,张弛有度, 时间安排趋于合理,学生学习也觉得更轻松。“1+X课程” 把握了减负增效的实质,紧紧抓住了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基 础教育一线一场极具意义的微创新,正是这一系列的微创性 组成了伟大的教育领域的改革。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最新整理专题:课程整合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深度整合doc资料
专题:课程整合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深度整合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发展需求以及学科教育的基本规律,将核心素养分解为若干核心主题。
核心主题是以学科的重要知识、关键能力、核心方法作为基底,而指向儿童生命成长的精神价值。
课程群以某一主题,将内容相似或目标相近的不同样态的课程统整在一起,整体设置课时,进行系统、深度学习。
以这些核心主题整合,优化各学科学习内容、方法及路径,学生在整体的、深度的课程群的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
(一) 学科内渗透式整合:重新塑造学科核心素养育人功能强调学科的独特属性和学科价值,以主题整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联,使之更好地发挥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的功能。
一直以来,学科课程以知识体系组元,依据知识点,教学内容过于碎片化。
学生难以通过支离破碎的学科课程进行持续的、发展的深度学习,也就难以提升学科的核心能力。
学科内渗透式整合,通过由一系列的深度的、持续的、完整的课程链条发生连锁反应产生核心素养效能。
(二) 学科间融合式整合:系统定位学科边界育人坐标系学科间整合,是在尊重学科基本属性和独特价值基础上的整合。
模糊学科属性的整合是盲目的整合。
如果盲目地进行学科间的整合,很可能造成知识的碎片与混淆,概念的模糊与不清。
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以主题整合多种学科,形成三种基本的课程整合类型。
一是基于支撑性学科的多学科融合。
以某一学科作为支撑性学科,这一学科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基本学科“经脉”,其他学科作为辅助学科与支撑性学科交织融合,共同指向主题而构成了教学的“纬脉”。
二是多学科并行关联融合。
学科之间相互独立,根据教学目标的相似或相近,形成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学科合作样态。
三是多学科交叉融合。
围绕同一个主题,学生基于多学科的能力和方法,进行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尝试。
各学科没有主次之分,而是随即介入,随即运用(见表1)。
(三) 超学科消弭式整合:真实构建学生新常态的学习生活超越学科边界,将学生的学习与其社会生活、实践打通,在实际生活情境下提升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
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
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课程改革:从“适合”的逻辑出发“现在的小学老师不好当啊”,窦桂梅感叹。
“教书教书,可现在的孩子对书不那么好奇了,一上语文课就头疼。
”她常发现,“刚入学发到手的教材,孩子几个小时就翻完,一点新鲜感都没剩下。
”这种“没上学书都读过十几本”的现象在当下是普遍的,“不仅如此,附小的孩子中,许多还有国外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英语水平常常超出课程教材的要求,如果还按原来的教法,孩子不好奇了,老师也不知道咋办了。
”学生的学习起点高是表象,深层的问题,隐藏于学校的课程。
拿国家课程来说,开足开齐毋庸置疑,但如何开足开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孩子理应不同。
附小的实际情况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开足开齐远远不够,“它只是个底线和基数,要适应孩子个性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有更加丰富、可供选择的课程。
”窦桂梅说。
课程成了学校教育中的关键一环,附小先前的几项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实施途径”的调研中,62%的家长都认为合适的课程设置十分重要。
在对“为什么要上学”的调查中,34%的学生选择了“能学知识”,而更多的学生则选择了“课程有趣”。
家长、学生的期待释放出强烈信号:只有建设高质量、适合孩子的课程,才能留住儿童“易逝的好奇心”。
适合,成为附小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破解课程的结构难题附小的课程首先建的是结构和体系,而非细枝末节。
窦桂梅常拿“章子怡的脸”作比喻,“五官单拿出来平凡,但组合在一起却很‘惊艳’,这就是结构的作用。
”适合的课程,意味着课程结构的合理。
课程结构,附小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1+X”来表达:“1”代表国家课程,“X”则是个性化课程。
国家课程与学校个性化课程之间的矛盾在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一定的,一方的增加就意味着另一方的减少。
因此,如何在既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又不增加学业负担的前提下,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争取空间,成了课程结构给出的难题。
“二者之间一定有最适合的‘度’”,附小团队坚信,“而我们就要在这个契合点下做自己的课程。
基于核心素养的“1 x”课程深化与创新学习总结
基于核心素养的“1+x”课程深化与创新学习总结《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明确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通过本次学习我知道了清华附小在解决“育什么人”和“怎样育人”两个基本教育命题的具体做法,他们的经验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一、“四园”构筑儿童成长新天地把学校建成“一所生态田园、人文家园、书香校园、儿童乐园”,为着这个理想的校园而不断智慧地创造。
下面以生态田园为例谈谈素养导向的校园建设。
作为农村学校,还儿童以自然是很容易的事。
给儿童以自然的滋养、探索的空间、发现的奇妙、想象的天地、创意的灵感。
利用节假日,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大山里去认识丰富的植物品种,将儿童、植物融为一体。
于是,从这里诞生了酷爱植物研究、钟情民虫研究、痴迷花鸟写生等,他们从兴趣起步,找到乐趣,形成志向。
一切索养都在与生态对话中悄然生长。
二、养成影响学生一生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好习惯是身心健康、成志于学的重要保障,也是其重要的内涵。
根据学生的年齡特点和阶段性要求,在不同年级重点落实一项养成教育主题,通过行为规范和内在约束,逐步将外在要求内化为索养。
拟定的六大养成教育主题是: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诚实守信、自律自强、勇于担当和尊重感恩。
团绕主题,我们会开展系列活动,将素养的培养自然融人。
如六年级尊重感恩,我们确立5个二级主题:阅读尊重、讲述尊重、体验尊重、书写尊重、表达尊重,通过阅读经典、讲述故事、在足球中外对抗赛中体验尊重对手,在创作中书写心中的尊重,在毕业典礼中表达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尊重之情。
为了让儿童能够将养成教育六大主题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可以集教师和学生智慧创作了《三字口诀》并谱曲,旋律优美,易唱好记。
如勇于担当的三字口诀为:“讲正义,有正气,明事理,晓是非。
讲平等,创和谐,凡退事,正思维。
素养之光·跨界之美·主题之智——清华附小基于核心素养的“1+x课程”深度建构透视
素养之光跨界之美主题之智——清华附小基于核心素养的
“1+x课程”深度建构透视
成尚荣
【期刊名称】《中小学管理》
【年(卷),期】2015(000)009
【摘要】以清华附小基于核心素养的“1+x课程”深度建构为例,关注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标的”的课改新视域.一是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统领课程改革,让课程闪耀素养之光.二是以“跨界”思维为路径,明晰课程整合的形态.即打开学科边界,使学生迈向反省思维,成为交界上的对话者,让课程闪耀跨界之美.三是以主题教学为核心,确保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即让主题教学成为课改的核心理念、课程的价值观以及教学的高平台,闪耀主题之智.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成尚荣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深度整合
2.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
3.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设置--清华附小“1+X课程”设置特
点探析4.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建构——以“家国情怀”主题课程为例5.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1+X”特色课程建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体系施久铭 2013年初春,北京的一场大雪过后,积雪还未融化。
这天,位于清华园内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一场气氛热烈的座谈会正在进行,与会者是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同附小的全体教师。
当仔细翻阅了教师们厚厚的研究笔记,听完了附小校长窦桂梅对课程教学改革的介绍,谢维和兴奋不已,提出要将座谈的感受和体会写进自己的文章。
是夜,谢教授欣然为附小的《乐学手册》写下了题为“乐在学中”的序言,他在末尾动情地写道:“小学教育实在是一门非常深奥的科学。
它是所有正规和系统化教育的起始,是全部教育的基础。
我甚至愿意认为,一个国家和个人所有教育的优点和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国家和个人的小学教育中找到它们的萌芽……”一所小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何以让一位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学教授如此振奋?它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课程改革:从“适合”的逻辑出发“现在的小学老师不好当啊”,窦桂梅感叹。
“教书教书,可现在的孩子对书不那么好奇了,一上语文课就头疼。
”她常发现,“刚入学发到手的教材,孩子几个小时就翻完,一点新鲜感都没剩下。
”这种“没上学书都读过十几本”的现象在当下是普遍的,“不仅如此,附小的孩子中,许多还有国外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英语水平常常超出课程教材的要求,如果还按原来的教法,孩子不好奇了,老师也不知道咋办了。
”学生的学习起点高是表象,深层的问题,隐藏于学校的课程。
拿国家课程来说,开足开齐毋庸置疑,但如何开足开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孩子理应不同。
附小的实际情况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开足开齐远远不够,“它只是个底线和基数,要适应孩子个性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有更加丰富、可供选择的课程。
”窦桂梅说。
课程成了学校教育中的关键一环,附小先前的几项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实施途径”的调研中,62%的家长都认为合适的课程设置十分重要。
在对“为什么要上学”的调查中,34%的学生选择了“能学知识”,而更多的学生则选择了“课程有趣”。
家长、学生的期待释放出强烈信号:只有建设高质量、适合孩子的课程,才能留住儿童“易逝的好奇心”。
适合,成为附小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破解课程的结构难题附小的课程首先建的是结构和体系,而非细枝末节。
窦桂梅常拿“章子怡的脸”作比喻,“五官单拿出来平凡,但组合在一起却很‘惊艳’,这就是结构的作用。
”适合的课程,意味着课程结构的合理。
课程结构,附小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1+X”来表达:“1”代表国家课程,“X”则是个性化课程。
国家课程与学校个性化课程之间的矛盾在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一定的,一方的增加就意味着另一方的减少。
因此,如何在既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又不增加学业负担的前提下,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争取空间,成了课程结构给出的难题。
“二者之间一定有最适合的‘度’”,附小团队坚信,“而我们就要在这个契合点下做自己的课程。
”任何事情,难就难在这个“度”上!不停探索中,附小把目光聚焦到国家课程上。
“新课程改革提出国家课程要‘校本化’,为何要‘校本化’,说到底是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完成、开发课程。
”他们发现,“校本化”背后为课程的丰富留足了空间。
“校本化,我们理解为优化,是基于学校实际的课程优化。
”何为优化?“首先是课程体系的优化,其次是课程内容的优化,”窦桂梅介绍说,“比如语文课程,我们把课程目标细化落实到每个年段,优化为自己的质量目标体系,然后依据目标体系再选择、整合、补充、延伸为适合附小孩子的学科知识体系。
”“1”的优化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不仅提升了国家课程的效率,还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为“X”课程的进入扫清了障碍。
课程结构调整的方向因此变得清晰。
附小用“+”来概括“1”与“X”的结构内涵:“1”是优化整合后的国家课程;“+”不是简单增加,而是在国家课程优化下的适当完善、补充;“X”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无限增加,而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有限延伸。
理顺了结构,课程质量才有保障。
附小充分发挥了结构的优势,“X”课程的“准入”上也经过了一系列评估优化,评估有诸多考量因素。
很少有城市的学校开设种植、养殖课程的,附小就有。
附小的每个孩子都“守护”自己的花盆,都“领养”自己的树木,他们分年段在养殖园里养殖、栽培、观察、记录……同花草树木、自然界一起成长。
之所以开设这门课程,除了拥有清华这个大生态园的有利条件外,还来源于附小对科学类课程的“评估”。
窦桂梅认为,科学类课程最需要“接地气”,不应一味让孩子“在苹果机里编程、做乐高、机器人”,而是要在生活中学习常识,“基础教育的科学课程应该是常识课,孩子连灯泡都不敢换,最起码的科学现象、二十四节气都不清楚,你讲科学课有什么用?”所以,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成为了评估课程的重要因素,“不需要小学里干的活,我是不接的;是我干的,我接。
”窦桂梅说。
早在几年前,附小就从语文课程中延伸出书法课,并在每个年级都“开足开齐”,这远早于国家对书法课的统一要求。
之所以决定开设书法课,是因为书法同文化、母语、写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看重的是“这一件事同其他事情产生的联系”,因为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学生的兴趣。
体育拓展课里,附小选择了球类课程,便是把兴趣放在第一位。
“孩子在游戏时代长大,今天的孩子,如果你告诉他去跑50圈,他不会跑。
你要包一件‘外衣’:来,同学们,我们来一场球赛。
让他知道这是游戏,就会有兴趣,有兴趣了就能受到他们的喜爱。
”在家长、学生参与评估后,附小最终确定了40来项“X”课程,他们称之为“清华风物及学生个性化课程”,这些课程都与基础教育的元素相关,“能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用,而非无限延伸的内容。
”窦桂梅说,“教育的目的就两件事,让人聪慧,使人高尚。
我觉得这两点就是生命的内核,聪慧像人字的一撇,高尚像人字的一捺,它们支撑起大写的人,人的一生都在为这两个词奠基。
附小把高尚、聪慧作为了办学理念。
”新近完成的“1+X课程”学生手册中,我们看到,围绕着这一办学理念,从课程目标到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一整套系统业已完成。
而这个完整、合理体系的好处正在于它保证了正确的方向,剩下的就是“往深处走”了。
因为,结构和体系一旦搭建,将会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与广度。
◎整合才能优化优化,成了附小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优化的途径是整合。
这一点,窦桂梅有着深入的思考。
她认为,课程最大的不适合源于学科知识结构与儿童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
分科教学的缺点明显,它“专业性过强,整体性、系统性不够”,是造成知识结构缺陷的原因之一。
小学阶段,这种状况不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儿童的认知依靠的是整体,而过于专业、分化的知识,就像让孩子光吃东西,却咽不下去一样。
”现阶段教学格局不变的情况下,为了适合儿童的认知结构,窦桂梅认为,只能在知识结构的系统整合上做文章。
附小的课程整合从学科内部开始,这个过程同课堂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
最早尝试的是语文。
“我们对照课程标准,把课标的要求消化、转换为具体的语文素养,然后再把这些语文素养要求细化到每个年段,形成能力目标体系,课程内容就依据这些目标而来。
”窦桂梅说。
内容上,他们整合了多个版本教材,“整体上优选、精选经典的基础上压缩、增添,形成了精读课与略读课,它们构成语文教学的主体。
更多的阅读内容,则放到‘X’课程的书香阅读、整本书阅读上。
”整合是一种再创造,它重塑了学科体系。
在整合中“学科里过于分化、窄化的观点被打通,相类、相同的内容被放在一起研究,同时也对照着课程标准一一落实”。
经过教师们长期研究,附小初步形成了校本化的学科知识体系。
为了打破学科壁垒,他们进行了更大胆的尝试。
学校的主要课程被整合为四大板块: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
国家课程中,四大板块分别对应着:体育与思想品德课、语文与英语、数学与科学、美术与音乐。
按课程性质,“X”系列也整合归类到板块里。
这样做,并非把学科简单地“摞”在一起,而是基于课程性质的内在联系发生的“化学反应”。
语文、英语整合成“语言与阅读”,原因在处于核心位置的课程任务是语言运用和大量阅读;而美术和音乐课程,“从根本上是为了发展孩子的审美和艺术能力”;“培养健康、有道德的人”则是“品德与健康”课程的首要目标。
整合后的课程性质、核心素养一目了然。
原来分科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课程素养被“唤醒”。
像美术和音乐这样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技能传授。
整合后,审美目标凸显出来,“在教学中很容易把握重点,孩子动手画画儿之前,我们会先给他们讲基础知识,比如国画与油画的区别,在体验的基础上再来追求高层次的艺术审美。
”美术老师王志兴说。
课程整合呈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
三年级《科学》中的“温度变化”与四年级《数学》的“折线统计图”,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内容,科学老师与数学老师“硬”把它们整合在一起。
这样整合是有充足理由的。
整合的契合点放在“统计”上,因为尽管学科研究的重点不一样,但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在课程目标上可以整合。
整合前,数学、科学“老死不相往来”。
当三年级“科学”学到温度变化,表格统计方法已不能准确反映趋势时,势必要引进“折线统计图”。
做完实验后,科学老师往往会直接告诉孩子:这里我们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反映变化趋势。
这个过程并不完善——它只让孩子亲身经历了数据收集的过程,数学背景分析却是缺失的。
课程整合解决了这个问题。
再学习到这里,科学老师会给学生设置问题,“这些数据用表格表示是否能直观反映出数据变化,你还有什么办法——能不能画图,或者用其他办法来表示?”孩子立即就能联系到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课程融合也让数学教师跳出了学科本位。
整合前,解决一个问题数学教师往往是直接提供数据,而在收集数据环节上比较薄弱。
整合后,他们从科学老师身上收获了启发。
这种尝试,还原了生活情境,让儿童在更加整体、综合的情境下认识事物。
不仅如此,课程效率也得到极大提高。
整合前,数学讲“折线统计图”要40分钟,科学讲“温度变化”至少也要40分钟。
整合后,两个内容只需要一个小时,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也加深了。
在附小,跨课程整合在综合实践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也更为常态,这种尝试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多课程的融合。
整合就像“润滑剂”,它让课程、教学更加立体、更加“丰满”,更有适应性、选择性,也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这条道路没有终结,我们一直在探索。
”窦桂梅说。
课时改革:让教与学舒展开来课程优化后,课时整合提上了日程。
语文课不再是一篇课文讲到底,而是有了精读课和泛读课,不同课型要求的课长不一样,比如整本书阅读,40分钟显然不够;音乐课,孩子歌唱完了还想表演,时间也不够;形体课、体育课、综合实践课,面临同样的困境,如果要落实课程目标,都需要充分的课时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