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利亚 伍尔芙作文素材

合集下载

社会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全文)

社会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全文)

社会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全文)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以意识流小说创作的精湛技巧而闻名。

由于在生活和创作中总是徘徊在精神崩溃的边缘,沉溺在自我的意识世界之中,人们总是将伍尔夫归于她所定义的“精神主义者”一类,而忽略她社会性和批判性的一面。

但事实上,无论是伍尔夫的生活经历还是她的创作经历,都表现出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在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同时,她又努力呈现将这些人物置于他们位置上的社会和文化力量,对当时的社会结构提出质疑和挑战。

社会关系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882年1月出生在伦敦肯辛顿区海德公园门22号的一个文学世家。

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一位传记作家和出版家,曾主编《国家名人传记大词典》和《康希尔》杂志,在政治上,他是一位自由主义者;在哲学上,他是一位不可知论者。

斯蒂芬爵士的原配妻子是小说大师萨克雷的女儿哈里特・玛丽安・萨克雷,玛丽安的姐姐也是一位小说家。

他的第二任妻子,即弗吉尼亚的母亲裘利亚・斯蒂芬具有法国贵族的血统,虽然她让自己的家庭保持了中上阶级的生活水准,但她本人却经常坐公共汽车到医院或到人家里去护理和照顾那些生病的和有需要的亲戚和朋友,对于母亲这种极其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天使形象”,伍尔夫在日后的创作中表现出极为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她对她们充满眷恋和仰慕之情;另一方面,她却认为她们所具有的美德是现代妇女获取自由和独立的障碍,因此极力想去颠覆这一形象。

弗吉尼亚的教父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是美国驻英大使,一位出生于文学世家的诗人。

斯蒂芬爵士经常在家中招待文艺界名流,或者邀请他们到康沃尔郡的海滨别墅避暑,因此,家中总有诸如托马斯・哈代、约翰・罗斯金、乔治・梅瑞狄斯、亨利・詹姆斯、埃德蒙・戈斯等这样的大人物来来往往,使弗吉尼亚从小便在文学方面受到耳濡目染。

除此之外,父亲的家庭图书馆也是孕育伟大作家伍尔夫的摇篮,在那里,弗吉尼亚的阅读不仅受到父亲的引导,而且随后又被给予了完全自由,从古至今,从高雅到通俗,她博览群书,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弗吉尼亚·伍尔芙|从天才走向死亡

弗吉尼亚·伍尔芙|从天才走向死亡

弗吉尼亚·伍尔芙|从天才走向死亡弗吉尼亚·伍尔芙墓志铭上写着:“我不曾失败,也从未屈服”。

她说,这世上的美犹如两刃的刀,让人欢喜,让人忧,它简直可以把人心切得粉碎。

而伍尔芙这三字,又何尝不让人心碎呢?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出生于伦敦的伍尔芙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

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

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

1912年和雷纳德·伍尔夫(Leonard Woolf)结婚,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

对于自己的婚姻,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大犯踌躇。

她就像自己的小说《到灯塔去》里的莉丽,尽管认为爱情宛如壮丽的火焰,但因为必须以焚弃个性的“珍宝”为代价,因此视婚姻为“丧失自我身份的灾难”。

一个女人抱持这样悲观的看法,又是在三十岁的“高龄”上才开始构筑“二人空间”,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事后证明,弗吉尼亚的忧虑纯属多余,倒是她的心理症结落下的性恐惧和性冷淡,使婚姻生活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歧路。

伦纳德毕业于剑桥大学,饶有文才,深具眼力,与其说他欣赏弗吉尼亚的娴雅风度,毋宁说他倾慕弗吉尼亚的超凡智慧。

在他眼里,弗吉尼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的童贞女”,在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欲色彩。

应该说,起初,伦纳德心有不甘,他抱着幻想,认为自己能像王子唤醒睡美人那样唤醒弗吉尼亚体内的性意识。

几经努力,徒劳无功之后,他创作小说《智慧的童贞女》,借用男主人公哈里·大卫的口吻谴责了冷血的女人,认为“那些长着白皮肤和金色头发的苍白的女人……是冰冷的,同时也使人冰冷”,他的这些心怀不忿的说辞(近乎指桑骂槐)无疑对弗吉尼亚的自尊构成了深深的伤害。

弗吉尼亚·伍尔芙:论现代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芙:论现代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芙:论现代小说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小说家、评论家、散文家。

其父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英国著名学者和作家,藏书宏富,且与同代大家哈代、亨利·詹姆斯等过从甚密,伍尔鞭从中获益匪浅,卓成大家。

伍尔芙的创作以小说为主,此外当属散文。

她曾为《泰晤士文学副刊》、《耶鲁评论》等英美报特约撰稿,发表的随笔、书评、人物特写、游记百余万字。

相较来说,散文似乎更适合于她的思想、秉性、风格,写来优雅高贵而又汪洋恣肆,因而有“传统散文大师、新散文首创者”之称,被誉为“英国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

对于现代小说所作的任何考察,即便是最为自由和最为随便的,也难免不让人认为:这门艺术的现代实践,不知怎地只是基于旧时小说的一种改进。

可以这样说,以他们那简陋的工具和原始的材料,菲尔丁就干得不坏,而简·奥斯丁则更为出色,但是他们的机会哪堪与我们的相比较呵!他们的杰作确实具有一种奇特的简洁格调。

然而,在文学和某种过程——比如说,汽车制造的过程——之间的类比,除了初次目睹之时,几乎不可能是适用的。

在以往的数世纪中,虽然我们在机器制造方面长进了不少,但在文学创造上是否也有所收获,则是大可怀疑之事了。

我们并没有逐渐写得更好,据说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保持时而在这个方向上,时而在那个方向上稍有进展,而且,如果从足够的高处观察,这整个的轨迹还具有一种循环的倾向。

毋庸赘述,我们并没要求立于——即使是短暂的——那有利的地位上。

站在平地上、立于人群中、尘封双眼的我们怀着妒嫉回顾那些快乐幸福的战士。

他们的战斗已经获胜,他们的战果是如此的清晰可睹,令人难忘,以致我们禁不住要窃窃私语:他们的战斗并没有我们的那样激烈。

当然这些得由文学史家来决定,由他来判说我们现在是处于一个伟大的散文小说时期的开端或结尾呢,还是处于它的中间。

因为置身于平地,所视毕竟有限。

我们只知道某种谢忱和敌意会赋予我们以灵感;某些道路似乎通向肥土沃原,而另一些则通向垃圾堆和沙漠。

【VirginiaWoolf】弗吉尼亚·伍尔芙意识流的一生英国邦利

【VirginiaWoolf】弗吉尼亚·伍尔芙意识流的一生英国邦利

【VirginiaWoolf】弗吉尼亚·伍尔芙意识流的一生英国邦利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许多人因为电影《时时刻刻》而了解她,诞生了三位影后级人物、奥斯卡金像奖。

原著作者为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是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女性生活状况的小说,其中一位就是弗吉尼亚·伍尔芙。

该书不仅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同时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和“笔会/福克纳奖”的双项殊荣。

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使得根据她的故事而创作的电影及小说都能大获成功呢?弗吉尼亚·伍尔芙简介弗吉尼亚·伍尔芙生于1882年,死于1941年。

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也是在中国享有盛誉的英国五位女作家之一。

她的第一部小说为《远航》,知名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1941年完成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幕间》,随后自杀。

遗作《幕间》由她丈夫伦纳德整理并出版。

伍尔芙所受的赞誉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 M. Forster)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

她革新了英语语言,尝试用意识流的写作方法,她同当时的詹姆斯·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等作家,把意识流文学推向世界,他们的出现成为了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认为她在追求真理,但是追求真理的女作家当时并不被人理解。

弗吉尼亚虽然强调独特的女性意识,要求女性成为自己,但她并没有试图去营造一种纯粹的、封闭的、根植于所谓女性本质的女性主义诗学理论,相反,它呈现出开放的趋势。

有人曾这样描述她,“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火,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她终生为癫痫所困,她的精神崩溃令她显得神经质。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

目录摘要 (1)绪论 (3)第一章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概貌 (4)第一节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背景 (4)第二节女性主义的理论构建 (6)第二章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 (8)第一节《远航》——对爱情的自我意识 (8)第二节《达洛维夫人》——对婚姻的自我意识 (10)第三节《到灯塔去》——性别的自我意识 (12)第三章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阶段特征 (16)结语 (19)参考文献 (21)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20世纪英国文学领域的前卫开拓者之一,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更是西方女性主义潮流的先锋人物。

她的小说写作和女性主义广受关注,是国内外一致探究的热门课题。

伍尔夫特别关注女性在历史上的定位,在作品中塑造了各类女性人物,从中流露出不同的女性自我意识。

本文主要是基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作品和随笔,试图分析并梳理作品中女性形象表现出来的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女性主义观点,从而探寻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变化历程,指出其女性主义思想的超越性。

同时思考历经物转星移,女性又会怎样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陈述了本文选题的构思目的;第二部分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背景和女性主义思想的理论构建两方面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的样貌;第三部分分别从三部作品分析了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书写并从中挖掘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第四部分承接上述内容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精神的三次塑造以及女性主义思想的阶段特征;最后一部分为文章结语,是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的总结评价,从而对其思想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知把握。

漫步街头:伦敦历险记——弗吉尼亚伍尔芙

漫步街头:伦敦历险记——弗吉尼亚伍尔芙

漫步街头:伦敦历险记——弗吉尼亚伍尔芙也许从未有人为了一只铅笔而心潮澎湃。

但有些时候,拥有一只铅笔却又成为人们强烈的渴望;此时的我们一心想要拥有某样东西,只为寻找一个借口,好在下午茶和晚餐之间的空当漫步穿行半个伦敦。

正如猎狐者为了保护狐狸族群而捕猎,高尔夫运动员为了保护大片空地免遭开发商毒手而打球,当街头漫步的欲望袭来时,铅笔便成为一个极好的托辞。

我们起身说:“我真的需要买上一只铅笔”,仿佛借助于这一借口的掩饰,我们便能享受到冬日市井生活的最大乐趣——漫步于伦敦街头。

时间应是在傍晚,季节则是应在冬天,因为冬季里那明亮的香槟色空气和大街上的友好气氛实在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也不会像在夏日那样,由于渴望绿荫、独处和草地里那怡人的空气而受到嘲弄。

傍晚的黑暗和街灯也给了我们一种放纵感。

我们不再是我们自己。

一个美好的夜晚,我们与4点至7点之间踏出了家门,摆脱了朋友们熟悉的那个自我,成为由匿名步行者所组成的庞大共和军团中的一员;长期的独居之后,与他们进行交往真是令人惬意。

因为当我们坐在房间里,周围的一切时刻都折射出我们自己的性格,并强化着我们自身经历的回忆。

比如说,壁炉上的那只碗就是一个大风天在曼图亚买来的。

就在我们即将离开商店的时候,一个阴险的老妇人拽住了我们的裙子,说她自己总有一天要饿死,但是,“拿去吧!”她喊道,说着就把这个蓝白相间的瓷碗塞到了我们手里,就好像再也不愿被人提及她那堂吉诃德式的慷慨。

就这样,带着负罪感,但更多的是怀疑自己陷入了一个骗局,我们把它带回了小旅馆;夜半时分,旅店老板和他的妻子吵得很凶,我们都探身望向院子,看到青藤缠满了柱子,星光在漆黑的夜幕上闪闪发光。

万千的瞬间都在不经意间溜走了,而那一刻却停滞下来,并如硬币一般被打上了印记,永不磨灭。

还有那个忧郁的英国人,他从咖啡杯和小铁桌中间起身,暴露了内心深处的秘密——像旅行者一样。

这一切——意大利,有风的清晨,青藤缠绕的柱子,英国人和他内心深处的秘密——都是从壁炉上那只瓷碗中升腾起来。

关于美文作文汇总五篇

关于美文作文汇总五篇

美文作文关于美文作文汇总五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文作文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文作文篇1弗吉尼亚·伍尔芙曾说:“若以书而论,每一本书都可以成为房间,在那里,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心宁静下来。

”古往今来,文化如同人类社会的另一个名字,闪烁着人之所以为人的光辉。

然而今日,又有几人可以静下心来修身养性,领悟文化的无限魅力呢?我们的文化在异化,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打开电视,满满的充斥着穿越武侠、言情八卦,沉醉其中无法自拔却正在渐渐丧失明辨是非的力量。

当人们将那一方小小的黑镜作为生活的重点时,就已经失去了走出大门的力量。

无尽言语间尽是黑色幽默,刀光剑影中唯有魑魅魍魉。

然而,我们仍可以破帽遮眼过闹市,修身养性望古今。

学者周濂说:“在这个年代,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叫醒别人,而是时刻扪心自问我们为什么要装睡。

”这个时代,我们生活在地球中,一切都透明地摆在我们眼前,重要的是如何选择。

并不是每个人都醉心八卦,但当你周围的人都选择了八卦,你还能坚持原来的愿望吗?我们用高科技考古,却将结果束之高阁;我们印刷经典,却只用它装点门面;我们考上名牌大学,只为混得一纸文凭。

我们又可曾思索:文化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样才可以习得文化?我们的街头有商场,有饭店,却唯独缺少诚品书店一般的文化聚集地。

正如一位人大代表坦言:“中国是拍不出《来自星星的你》的,因为我们早已丢失了自己的文化。

”看,陶渊明正“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听,楚狂接舆歌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一杯清茶可以修身,一支小曲可以养性。

只有修身养性,我们才能宁静致远。

然后,我们才会有内心的思考,思考怎样重塑中华文化。

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对着世界说:“这世上不仅有‘韩流’,更有‘中流’砥柱!”青山绿水,漠漠黄沙,古道西风,一匹瘦马。

(英语毕业论文)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英语毕业论文)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英语毕业论文)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分析《白鲸》中亚哈之死2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3 解读《呼啸山庄》中三种悲剧性的爱情4 中美电子商务的选择性分析5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6 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II》为例7 试论英语中的歧义与翻译8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9 On Moral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0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美剧的幽默11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12 浅析《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的悲剧命运13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14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老友记》为例15 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德伯家的苔丝》16 论《百舌鸟之死》中的百舌鸟象征17 曹禺与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的悲剧观比较18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家思想19 中世纪的典雅爱情:本质、渊源和影响20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课堂焦虑的影响及解决策略21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 glossar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22 A Feminist Study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As You Like It23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24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25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Western Boxing26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Uncle Tom’s Cabin27 英汉谚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28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29 认知语境在语言交际理解中的作用30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Dragon31 论翻译的艺术32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从《傅雷家书》和《致儿家书》的对比33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斯嘉丽与命运的抗争34 《警察与赞美诗》和《重新做人》中主人公的不同命运35 从文化角度分析英汉数字习语的不同36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37 On Idioms from the Holy Bible38 美国拓荒运动中的新女性形象--读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39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40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41 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色分析42 中西幽默异同探析43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44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45 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开题报告+论)46 英语广告语中隐喻的研究47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48 《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49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50 《爱玛》中女性主义的双重复写——论个人意识与阶级意识的冲突51 英语构词法对词汇习得的影响52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53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54 Analysis on Earnest Hemingway’s Doom Consciousnes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55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美女的命运56 浅析英文商务信函的写作格式与文体风格57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58 The Research of the Idea of Contradiction in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59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60 The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Grammar in Senior High Schools61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62 英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界定及其语用功能63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窗户意象的分析64 浅谈商务英语广告的翻译65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66 Double Vision in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Great Gatsby67 对《瑞普凡温克尔》两个汉译本的语言美的比较评论68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69 The Illusory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artin Eden & The Great Gatsby70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71 隔离与异化: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人际关系研究72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美家庭价值观的比较研究73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74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研究及其在广告中的体现75 电影《狮子王》中象征手法的运用76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77 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78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79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80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81 论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中的弗洛伊德主义82 《紫色》中的女性主义解读83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84 从中西文化对比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85 从毛姆《刀锋》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知识分子形象86 从《篡夺》中看辛西娅奥兹克作品中的反偶像崇拜精神87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88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89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90 傲慢与偏见---浅析世纪英国女性作家91 浅析中国时政术语的常用英译方法92 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93 礼貌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运用9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5 关于攀枝花市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调查与分析96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97 《傲慢与偏见》中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98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99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100 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101 透过霍尔顿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代际关系102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103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104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105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106 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107 论《宠儿》中社区与逃离的关系108 分析《傲慢与偏见》与《简爱》中觉醒的女性意识109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110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111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112 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113 雌雄同体:《奥兰多》中时代精神的体现114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国红色旅游的翻译策略115 《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悲剧和反抗116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117118 《紫色》中黑人男性形象研究119 论《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性与和谐性120 大学英语课堂话语分析121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122 《厄舍屋之倒塌》中的哥特元素分析123 Ethic Values about Marriage and Sex in the Bible 124 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的英译研究125 学习策略与听力理解126 《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和野性127 外教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128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129 东方主义视角下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中西方殖民话语分析130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词汇差异131 论美国黑人现代流行音乐及其影响132 《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语用分析133 教师在农村初中英语游戏教学中的角色分析--以某中学为例134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135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136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137 解读《皆大欢喜》中的浪漫主义138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热与好莱坞电影139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140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141 《大地》中的儒家思想142 论归化和异化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143 从功能对等论看中餐菜单的英译144 浅谈迪斯尼文化扩张中的品牌运营策略145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小人物的悲剧之源146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爱玛的性格14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8 英语与汉语中的称谓研究149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150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151 浅析《威尼斯商人》中的金钱观152 《西风颂》两个汉译版本的文体分析153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藻海茫茫》154 论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5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156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数字翻译157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美国女性--《律政俏佳人》158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159 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分析中西文化差异160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161 从“三美”原则分析中国古诗词英译技巧162 On Symbolism in D.H. Lawrence’s T he Rainbow163 语用预设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164 归化和异化在汉语歇后语翻译中的应用165 从禁忌语的差异看中英文化的差异16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7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168 中英姓氏差异及其原因探究169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170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171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172 《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173 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冲突的存在与消融174 正面解读《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175 论《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心理剖析176 谈归化与异化翻译的融合--以谚语翻译为例177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178 从《芒果街上的小屋》透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179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老友记》为例180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181 通过姚木兰和斯嘉丽形象的对比看中西文化的异同182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183 唐?德里罗《白噪音》中精神生态的建构184 浅析《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悲剧185 美国宪法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之研究186 中英文商标翻译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187 《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188 激发幼儿学习英语兴趣189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190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191 阿法——《多芬的海》中的加勒比人192 论《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的生态观193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194 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意识195 公示语汉英翻译探讨196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委婉语研究19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分析198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199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wilight-eclipse 200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

意识流作家 弗吉尼亚伍尔芙

意识流作家 弗吉尼亚伍尔芙

《达洛维夫人》,开篇之处就出现一系列的自由联想。将读者直接带入 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克拉丽莎打开窗户,正思考着为 晚上的聚会购买食物。美好的天气使她联想起自己逝去的青春,以及她 年轻时于皮德·沃尔士的热恋情形随后她又思考着自己嫁给可靠的达洛 维而不是捉摸不透的沃尔士是否是正确的决定,在这系列自由联想之中, 从她打开落地窗呼吸到早晨的新鲜的空气,思绪又跳入现实生活中,走 进回忆中,又回到了自我分析。
病态幻觉的真实生动描绘、精神写照。
——作品影响
在《达洛维夫人》中,伍尔芙通过达洛维夫人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达洛维 夫人在不断抗争与妥协中前行的人生。抗争是对现实的反抗,妥协是对生活无奈 的选择。空虚无聊的生活使达洛维夫人变得世故,战争的残酷引起了这位平庸的 小妇人对生与死的思考,即使这样,她每天的生活,甚至整个人,也是没有精神 支柱的,始终迷失在物质富有与精神空虚的迷宫里。作为女权主义重要人物的伍 尔芙,在小说中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说明,妇女要想精神和物质上的独立,必须要 有经济上的独立。只有经济上独立后,才能主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才能掌控自 己飘摇不定的人生。同时故事围绕达洛维夫人筹备一个上流社会派对而展开。读 者视角穿梭时间跨度,并穿插于主人公的思维与现实之间,通过对达洛维夫人一 天中生活细节的描述,来塑造她一生的经历以及一战前后整个英国社会。
③心理疾病
•蒂默斯.史密斯是一个饱受战争心理创伤的一战英雄,接受精神病及抑郁症的治 疗。作者将他的病情恶化并导致自杀归责于医师的态度:医生武断地鉴定他的心 理状况,只对他的妻子(而不是病人本人)说话,拒绝给病人机会坦言真实感受。 伍尔芙曾患 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她的状况与史密斯有一定的相似之 处(都曾幻觉鸟用希腊语歌唱, 伍尔芙也曾试图跳楼自尽)。伍尔芙最终在59岁 时投河自尽。

伍尔芙作文素材

伍尔芙作文素材

伍尔芙作文素材《伍尔芙作文素材:笔下的奇妙世界》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那个超级厉害的伍尔芙和她的作文素材。

伍尔芙啊,那可真是文学界的一位大佬。

她笔下的世界,那叫一个丰富多彩,有时候就像一个奇幻的梦境,让你一不小心就沉浸其中了。

就拿她描写人物心理来说吧,那简直细腻到让人惊叹。

有时候咱自己心里想的那点事,自己都不一定能说得清楚,可伍尔芙就能用她的笔把那些弯弯绕绕、复杂微妙的情感给你描绘得淋漓尽致。

比如说,她能把那种纠结、矛盾的心情写得让你感觉自己好像也经历过一样。

这要是把她的这些描写当成作文素材,那咱们写作文的时候,可不就不愁没话说啦。

还有她对环境的描写,那叫一个生动。

闭上眼睛,跟着她的文字,仿佛就能置身于她所描绘的那个场景之中。

有可能是一个安静的小镇,有可能是一条喧闹的街道,或者是一个神秘的花园。

把这些环境描写用到作文里,那文章的意境马上就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呢!想想看,咱写作文的时候,要是能像伍尔芙一样,把人物和环境都描写得那么精彩,那老师不得给高分呀。

而且伍尔芙的文字,就像有一种魔力,让你忍不住一读再读。

每次读都能发现新的亮点,找到新的素材。

我记得有一次,我写作文写得脑袋都大了,怎么都想不出合适的内容来。

突然就想到了伍尔芙的一本书,赶紧拿出来翻了翻,嘿,你别说,还真给我找到了灵感。

我就照着伍尔芙的写法,把自己的想法慢慢地组织起来,写了一篇作文。

后来老师给的评语还挺不错呢,可把我给乐坏了。

所以说呀,伍尔芙的作文素材那可真是个宝库。

咱可得好好挖一挖,把那些好东西都变成咱自己的宝贝。

以后写作文的时候,就不用愁没素材啦。

总之,伍尔芙她老人家就是厉害,她的文字就是能给咱带来好多好多的惊喜和帮助。

咱可得好好跟她学习学习,把她的精华都吸收过来,让咱自己的作文也变得超级厉害!怎么样,大家是不是也觉得伍尔芙的作文素材很有趣呢?赶紧去发现属于你自己的珍宝吧!。

弗吉尼亚·伍尔芙:被才华弄疯的女人

弗吉尼亚·伍尔芙:被才华弄疯的女人

弗吉尼亚·伍尔芙:被才华弄疯的女人“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

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弗吉尼亚·伍尔芙她是谁?“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伦敦文学界核心,“无性主义者”,精神病患者,意识流作家。

弗吉尼亚·伍尔芙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 年 1 月 25 日-1941 年 3 月 28 日)。

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

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曾有过一次婚姻,父母结合后又生下四个孩子。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现代主义文学与女性主义潮流的先锋。

由于年少时曾被两个同母异父的兄长性侵,导致伍尔芙的作品中对女权思想的体现淋漓尽致。

她批评《简·爱》这类故事“总是当家庭教师,总是堕入情网。

”夏洛蒂·勃朗特没有塑造人物的力度和宽阔的视野。

她不想关注人生的普遍问题,甚至没有察觉到这些问题的存在。

她的全部动力,就在于她要自我申诉:“我爱,我恨,我在受苦。

”她认为托尔斯泰是最伟大的,但是“当我们真心诚意地拜倒在他面前时,他一定会满腹狐疑地避开”。

高雅的文学势利眼这个有着明净的额头,尖刀背似的大鼻子,富有知性气质的鹅蛋脸,没有进过学校却在 11 岁时便显露出文学才华的英格兰女郎,理所当然地成为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核心。

在这个由她和姐姐 Vannessa 共同筑起的 20 世纪最自命不凡的文化沙龙里,聚集着一大批大英帝国最难收编的文化贵族:小说家福斯特、美学家罗杰·弗莱、哲学家伯特兰德·罗素、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经济学家凯恩斯、诗人艾略特、画家邓肯·格朗特……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将伍尔芙喻为“英格兰百合”。

飞蛾之死

飞蛾之死

飞蛾之死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7年第12期一种活力激励着白嘴鸦、掌犁农夫、辕马,影响所及甚至连贫瘠的秃丘也透出了生气。

作为一只飞蛾浮生在世,而且是只有一天生命的飞蛾,真是命运不济。

虽则机遇不堪,飞蛾却仍在尽情享受,这种热情不禁引人唏嘘。

它劲儿十足地飞到窗格的一角,在那儿停了一秒钟之后,穿越窗面飞到另一角。

除了飞到第三,然后又是第四角,它还能做什么呢?这就是它能做的一切,虽然户外丘陵广袤,天空无际,远处的房屋炊烟缭绕,海上的轮船不时发出引人遐思的汽笛声。

飞蛾能做到的事,它都做了。

注视着它的时候,我觉得在它羸弱的小身体里,仿佛塞进了一缕纤细然而洗练的世间奇伟的活力。

每当它飞越窗面,我总觉得有一丝生命之光亮起。

飞蛾虽小,甚至微不足道,却也是生灵。

然而,正因为它微不足道,正因为它以简单的形式体现了从打开的窗户滚滚涌进并在我和其他人大脑错综复杂的狭缝中冲击而过的一种活力,飞蛾不但引人唏嘘,还同样令人惊叹,使人感到似乎有谁取来一颗晶莹的生命之珠,以尽可能轻盈的手法饰以茸羽之后,使其翩跃起舞,左右飞旋,从而向我们显示生命的真谛。

这样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飞蛾使人无法不啧啧称奇,而在目睹飞蛾弓背凸现的模样的同时,看它又像背负了重荷,因此动作既谨慎又滞重,人们不禁会全然忘记生命是怎么一回事。

人们倒是会又一次想到,生命若以另一种不同于飞蛾的形态诞生将可能变成什么,而这种想法自会使人以某种怜悯的心情去观察飞蛾的简单动作。

过了一会,飞蛾像是飞得累了,便在阳光下的窗沿上落停。

飞舞的奇观已经结束,我便把它忘了。

待我抬起头来,注意力又被它吸引了去,只见它在试图再次飞起,可是因为身体已太僵直,要不就是姿态别扭,而只能扑闪着翅膀,落到窗玻璃的底部。

当它挣扎着往顶部飞时,它已力不从心了。

因为我正专注于其他事情,所以只是心不在焉地看着飞蛾徒劳地扑腾。

同时,无意识地等着它再一次飞起,犹如等着一台暂时停转的机器重新开动而不去探究停转的原因。

我最喜欢的三位散文家作文

我最喜欢的三位散文家作文

我最喜欢的三位散文家作文One of my favorite essayists is Virginia Woolf. She is known for her poetic and lyrical prose, as well as her deep exploration of human emotions and relationships in her writing. Woolf's essays often delve into themes of feminism, mental health,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modern life.我最喜欢的散文家之一是弗吉尼亚·伍尔夫。

她以其诗意和抒情的散文而闻名,以及她在写作中对人类情感和关系的深入探索。

伍尔夫的散文经常涵盖女权主义、心理健康以及现代生活的复杂性等主题。

One of Woolf's most famous essays is "A Room of One's Own," in which she argues for the importance of women having their own space and financial independence in order to pursue their creative endeavors. This essay is a powerful feminist manifesto that continues to resonate with readers today.伍尔夫最著名的文章之一是《一个人的房间》,在这篇文章中,她辩论了女性拥有自己的空间和财务独立以追求创造性事业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是一篇强有力的女权主义宣言,至今仍然与读者产生共鸣。

Another essayist that I greatly admire is James Baldwin. His writing is both elegant and powerful, with a focus on race, identity, and the African American experience in America. Baldwin's essays are known for their insightful analysis and poignant reflection on social issues.我非常钦佩的另一位散文家是詹姆斯·鲍德温。

[英语作文]远航伍尔夫读后感

[英语作文]远航伍尔夫读后感

[英语作文]远航伍尔夫读后感Title: Reflections on "Voyage Out by Virginia Woolf""Voyage Out" by Virginia Woolf is a profound and thought-provoking novel that delves into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The story follows the journey of a young woman named Rachel Vinrace as she embarks on a voyage to South America, where she experiences a range of emotions and encounters a diverse cast of characters.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aspects of the novel is Woolf's masterful use of stream-of-consciousness writing, which allows readers to delve deeply into the inner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the characters. This technique creates a rich and multi-layered narrative that challenges readers to think deeply about the nature of reality and the human experience.Another important theme in the novel is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and purpose. Rachel grapples with her own sense of self and her place in the world, as she struggles to find meaning in her life. This theme resonates deeply with readers, as itreflects the universal human experience of seeking purpose and direction in life.Overall, "Voyage Out" is a powerful and evocative novel that offers readers a rich and rewarding reading experience. Woolf's prose is beautiful and poetic, and her exploration of the human condition is both insightful and moving. I would highly recommend this novel to anyone interested in literature and the human experience.。

弗吉利亚 伍尔芙作文素材

弗吉利亚  伍尔芙作文素材

年华逝去


1941年2月完成《幕间》写作。1941年3月28日, 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芙担心自己永 远不会再好转,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温妮 莎的短信后,1941年3月28日,她用石头填满口袋, 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一条 河流(欧塞河,River Ouse)[5] 。终年59岁。 弗吉尼亚去世后伦纳德一直整理出版着她的遗著。 [3] 1941年,遗作《幕间》出版。
暗香长存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英国文 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现代主义文学与女性主义潮流 的先锋;即使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如 乔伊斯)。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语语言。她在小说中尝 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 意识。[5] 她和当时的詹姆斯· 乔伊斯,还有法国的普 鲁斯特等创作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识流 文学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 手法,他们的出现成为了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个 分水岭。爱德华· 摩根· 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 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 至今仍然产生著影响。
她的记忆有着 隐秘的两面— —一面澄明, 一面黑暗;一 面寒冷,一面 温热;一面是 创造,一面是 毁灭;一面铺 洒着天堂之光, 一面燃烧着地 狱之火。


伍尔芙的文学创作注重人物的精神世界,她在《论现代小说》一 文中指出“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 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而作家 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印象记录下来,从而描绘出“这种变化多端、 不可名状、难以界定、解说的内在精神”,来揭示内心活动的本 质。伍尔芙的这种创作理念也决定了海洋这一意象在《到灯塔去》 中正是人物在不同阶段对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反映。[9] 她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开始于小说《雅各的房间》。她比较推崇哈 代、康拉德等作家,认为他们的作品更加接近于人的内心世界, 都知道,哈代的作品是自然主义和宿命论的混合。她最推崇的作 家当然是詹姆斯· 乔伊斯,伍尔芙把乔伊斯的创作称为“精神主 义”,事实上,伍尔芙的创作,就是在乔伊斯的影响下完成的。 [10] 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 里的潜意识。有人在一篇评论里讲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 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 的影响。[11] 伍尔芙在写作中逐步确立并完善了意识流小说创作 技巧,使之成为意识流小说理论的集大成者,也使其本人成为当 之无愧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散文方面,伍尔芙以其 “谁也模仿不了的英国式的优美洒脱、学识渊博”而被誉为“英 国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英国传统散文的大师”以及“新 散文的首创者。”

绝版伍尔夫散文

绝版伍尔夫散文

绝版伍尔夫散文来源:新京报1931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给《好管家》杂志写了6篇散文,这些散文共同描绘了首都伦敦迷人的画面。

这些散文中的5篇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版过,第六篇被认为已经遗失。

今年8月,伍尔夫的绝版之作《一个伦敦人的肖像》重新被发现,原文刊登于8月12日英国《卫报》。

本文在文学上有独特价值,对国内读者来说,它是首次被公开,同时也是首次被翻译。

因版面原因,有删节。

一个伦敦人的肖像作者:(英)弗吉尼亚伍尔夫编译:兰守亭伦敦人不能随便拐向一个远离商店和剧院的小巷,在一条拥有私人房屋的街道里敲一扇私人家的房门---不了解真正伦敦人的人是不能说是真正了解伦敦的。

伦敦的私有住宅通常是很宽敞的。

朝向幽暗大厅的门敞开着,狭窄的楼梯在幽暗的大厅中升起。

一间双人客厅向楼梯平台开着。

双人客厅里面摆放着两个沙发,每个沙发旁边都放着一个正在燃烧的火炉,六把扶手椅,三个高高的窗户面朝着街道。

要推测朝向别人住宅花园后面那间客厅里发生了什么事,这可是一件相当费心思的事情。

但是我们这里所关心的是前面那间客厅的事情。

因为克洛太太总是坐在靠近火炉旁的扶手椅里。

她一直静静地坐在那儿,坐在那儿呷着茶。

冬天靠近火炉,夏天靠近窗户,她在那儿已经坐了60年---但她不是独自一人,扶手椅的对面总是坐着来访者。

在第一个来访者到达10分钟之前,门总是开着。

女仆玛利亚的眼睛和牙齿很引人注目,她已经开这个门开了60年。

然后她又开门,叫来第二个来访者,然后第三个,然后第四个。

同克洛太太面对面的人是陌生的。

克洛太太不喜欢面对面。

她同任何人都不特别亲昵,这是许多女主人都共同具有的一种怪癖。

比如,靠近橱柜角落里总有一位老年男子---的确,他与其说像黄铜做成的爪形器具,不如说更像18世纪家具上的一件值得赞美的部件。

他总是被称呼为格雷厄姆先生---从来不称呼为约翰,也从来不称呼为威廉:尽管有时她叫他亲爱的格雷厄姆先生,好像在表明这样一种事实,她认识他已经有60年。

初中英语演讲弗吉尼亚伍尔芙绝笔我撑不下去了素材

初中英语演讲弗吉尼亚伍尔芙绝笔我撑不下去了素材

弗吉尼亚·伍尔芙绝笔我撑不下去了Tuesday,Dearest,I feel certain I am going mad again. I feel we can't go through another of those terrible times.And I shan't recover this time. I begin to hear voices, and I can't concentrate.So I am doing what seems the best thing to do. You have given me the greatest possible happiness.mrdx46.jpgYou have been in every way all that anyone could be.I don't think two people could have been happier till this terrible disease came.I can't fight any longer. I know that I am spoiling your life, that without me you could work.And you will I know.You see I can't even write this properly. I can't read.What I want to say is I owe all the happiness of my life to you.You have been entirely patient with me and incredibly good. I want to say that - everybody knows it.If anybody could have saved me it would have been you.Everything has gone from me but the certainty of your goodness.I can't go on spoiling your life any longer.I don't think two people could have been happier than we have been.周二,亲爱的:我觉得很快又要疯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的传说Hale Waihona Puke 时代的呼唤
在女权运动方面,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7世纪,艾斯泰 尔(Mary Astell)就有了系统而又激进的女权思想,18世纪 的著名女权主义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写出了《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一书,成为后世女权运动的经典。 [16] 女性主义是伍尔芙思想的核心,她批评《简·爱》这类故事 “总是当家庭教师,总是堕入情网”。“夏洛蒂·勃朗特没有 塑造人物的力度和宽阔的视野。她不想关注人生的普遍问题, 甚至没有察觉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她的全部动力,就在于她要 自我申诉:我爱,我恨,我在受苦。”她认为托尔斯泰是最伟 大的,但是“当我们真心诚意地拜倒在他面前时,他一定会满 腹狐疑地避开”。她说男评论家对难看的女作家的感受:乔 治·爱略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那难看的马脸、难看的长 鼻子、难看的小眼睛,总是从她的书后浮现出来,使男批评家 们感到不快。她认为独立女性应该有闲暇、一笔由她自己支配 的钱,和一个属于她自己的房间。她认为没有男人,女人便陷 入一片黑暗,“她们只会互相轻视,互相猜疑,互相忌妒”。 “但现在情况有所改善,不敢断定‘一个女人读了另一个女人 书之后,除了嫉妒肯定不会再有其他感想了’。”
创作思想


弗吉尼亚·伍尔芙

伍尔芙认为写作要摒弃纷繁的物质表象,在对自然与生 命本质的探求中定格人类“存在的”“有意味的”“瞬 间”,通过人物的瞬间感悟揭开生活的面纱,触探生命 的哲理。 伍尔芙的文学创作注重人物的精神世界,她在《论现代 小说》一文中指出“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 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 刻在心头的印象”,而作家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印象记录 下来,从而描绘出“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 定、解说的内在精神”,来揭示内心活动的本质。伍尔 芙的这种创作理念也决定了海洋这一意象在《到灯塔去》 中正是人物在不同阶段对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反 映。
开始创作


1907年伍尔芙搬到菲茨罗伊广场(Fitzroy Square)29号,开始 着手写第一部小说《远航》(初名《Melymbrosia》)。1909年 与利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有过短暂的订婚。开始 为妇女的选举权努力。1912年8月10日 与作家、费边社员、社会 政治评论家伦纳德·伍尔芙结婚。1913年 第一部小说《远航》 完成。4月《远航》被出版社接受,但该书的出版由于伍尔芙的 病情和一战的爆发而耽搁。1913年7月伍尔芙一次大型的精神病 发作,持续了9个月。 1914年春天开始渐渐地康复,11月时健康状况良好。1915年伍尔 芙一生中最严重的一次精神病发作,持续9个月。其中有六周的 时间试图开始写婚后的第一批日记。好在,她患病期间,她的丈 夫对她体贴入微,使她深受感动,“要不是为了她的缘故,我早 开枪自杀了。”[4] 3月,她的《远航》出版(《The Voyage Out》)。1917年伍尔芙夫妇买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机,在家中的 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Hogarth)出版社。(该出版社后来出版 了包括艾略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弗洛依德在内的作家作品, 并且出版了伍尔芙的所有作品。)霍加斯第一部出版物《Two stories》出版,收入小说《墙上的斑点》及伦纳德所写的小说 《Three Jews》。
精神的小屋

伍尔芙把艺术看得高于一切。不过,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会出 现病兆。她一生也确实因患精神病疯癫多次。 但她的读书心 得却是理性的,坦率的,自由的,敏锐的,生猛的,毫不客气 的。在《伍尔芙读书心得》里,她颠覆了常规思维。她说,作 为一个读者,独立性是最重要的品质。如果把那些衣冠楚楚的 权威学者请进图书馆,让他们告诉我们该读什么书,那就等于 在摧毁自由精神。她解释说,滑铁卢战役是在哪一天打起来的, 这种事当然会有肯定的回答,但是要说《哈姆雷特》是不是比 《李尔王》更好,那就谁也说不准了。她说,为了得到自由精 神,当然也得对自己有所限制。我们不能愚昧而徒劳地浪费精 力——为了给一盆玫瑰浇水,结果把半个院子全浇湿。我们必 须培养把控对象的能力。她的意思翻译成糙话就是:一个人在 书里,就像一个人在床上,是不需要别人教的,比照权威真是 太滑稽了。她这样评价传记:“一个傍晚,整幢屋子的每个房 间都亮着灯,绅士在用餐,姑娘准备参加晚会,老太婆在打毛 线。这里正上演人生戏剧的某一个片段——传记和回忆为我们 照亮许多屋子。”
年华逝去


1941年2月完成《幕间》写作。1941年3月28日, 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芙担心自己永 远不会再好转,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温妮 莎的短信后,1941年3月28日,她用石头填满口袋, 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一条 河流(欧塞河,River Ouse)[5] 。终年59岁。 弗吉尼亚去世后伦纳德一直整理出版着她的遗著。 [3] 1941年,遗作《幕间》出版。




1921年3月霍加斯出版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或星期二》——收入《墙上的斑点 》与《邱园记事》(后来的作品都由霍加斯出版)。1922年10月,出版实 验性小说《雅各的房间》。1925年5月出版小说《达洛维夫人》。1927年5月 小说《到灯塔去》出版。1928年4月《到灯塔去》获得法国1927-28年度的费 米娜奖(Prix Femina)。1931年10月 《海浪》出版。1931年开始创作《岁 月》(初名《The Pargiters》)。 1932年10月《普通读者》第二系列出版,1933年10月《爱犬富莱西》出版, 拒绝曼彻斯特大学的荣誉学位。1935年1月亲友们在姐姐文尼莎画室中上演弗 吉尼亚的剧本《淡水》。1937年3月完成并出版小说《岁月》。1938年6月出 版长篇散文《三个基尼金币》。拒绝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1940年7月《罗 杰·弗赖伊传》(《Roger Fry: A Bibliography》)出版。1940年,弗吉尼 亚夫妇在伦敦的住宅被德国飞机轰炸。夫妇俩商量好,如果英国战败,两人 即相携自尽,免受法西斯统治之辱。[3]
弗吉利亚 伍尔芙
天使的降临

1882年1月25日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 海德公园门(Hyde Park Gate 22号) 弗吉尼亚·伍尔芙 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 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父母亲在结婚前都 曾有过一次婚姻,父母结合后又生下四个孩子。伍 尔芙在家接受教育。幼年时全家避暑所在的康沃郡 的Talland House在伍尔芙的幻想和作品中起了重 要作用。
‘它’的悲伤

1895年5月母亲Julia去世,伍尔芙第一次精 神崩溃。1897年伍尔芙开始记日记。1904年 2月,父亲Leslie去世。5月,伍尔芙第二次
精神崩溃,并试图跳窗自杀。
重拾希望


12月14日,弗吉尼亚在《卫报》上第一次发表作品——一篇未署 名的书评。后出版了第一批散文,并开始经常性地为《时代文学 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写书评,同时在一 间在职成人夜校Morley College任教。 从1906年起,弗吉尼亚的兄弟在剑桥结识的朋友们不断来家聚会, 逐渐形成了一个文艺和学术的中心,也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 集团,这里面包括了当时文化界的大批精英,包括其核心成员有: 作家伦纳德·伍尔芙(弗吉尼亚的丈夫),艺术批评家克莱 夫·贝尔(范妮莎的丈夫),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文学批 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画家 邓肯·格兰特,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作家福斯特等。除此之 外,哲学家罗素、诗人T·S·艾略特、乔伊斯、小说家亨利·詹 姆斯和奥尔都斯·赫胥黎也与布卢姆斯伯里团体过从甚密。 [3] 这些“欧洲的金脑”多半是剑桥大学的优秀学子。弗吉尼 亚·伍尔芙能与这样一批知识精英切磋文学和艺术,无疑是十分 幸运的。这个团体不仅给予她友谊、智慧和信心,还将自由平等 的精神灌输到她的心灵深处;她的文学创作由此别开生面,更加 注重精神含量。
暗香长存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英国文 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现代主义文学与女性主义潮流 的先锋;即使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如 乔伊斯)。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语语言。她在小说中尝 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 意识。[5] 她和当时的詹姆斯· 乔伊斯,还有法国的普 鲁斯特等创作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识流 文学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 手法,他们的出现成为了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个 分水岭。爱德华· 摩根· 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 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 至今仍然产生著影响。
她的记忆有着 隐秘的两面— —一面澄明, 一面黑暗;一 面寒冷,一面 温热;一面是 创造,一面是 毁灭;一面铺 洒着天堂之光, 一面燃烧着地 狱之火。


伍尔芙的文学创作注重人物的精神世界,她在《论现代小说》一 文中指出“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 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而作家 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印象记录下来,从而描绘出“这种变化多端、 不可名状、难以界定、解说的内在精神”,来揭示内心活动的本 质。伍尔芙的这种创作理念也决定了海洋这一意象在《到灯塔去》 中正是人物在不同阶段对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反映。[9] 她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开始于小说《雅各的房间》。她比较推崇哈 代、康拉德等作家,认为他们的作品更加接近于人的内心世界, 都知道,哈代的作品是自然主义和宿命论的混合。她最推崇的作 家当然是詹姆斯· 乔伊斯,伍尔芙把乔伊斯的创作称为“精神主 义”,事实上,伍尔芙的创作,就是在乔伊斯的影响下完成的。 [10] 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 里的潜意识。有人在一篇评论里讲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 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 的影响。[11] 伍尔芙在写作中逐步确立并完善了意识流小说创作 技巧,使之成为意识流小说理论的集大成者,也使其本人成为当 之无愧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散文方面,伍尔芙以其 “谁也模仿不了的英国式的优美洒脱、学识渊博”而被誉为“英 国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英国传统散文的大师”以及“新 散文的首创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