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课件流行性乙型脑炎剖析

合集下载

病理学-流脑和乙脑ppt课件

病理学-流脑和乙脑ppt课件

病原体 传播途径 流行季节 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
流脑 脑膜炎双球菌 呼吸道飞沫 冬春 脑脊髓膜化脓性炎 脑膜刺激症及颅内高压症状
脑脊液
压力高,混浊,细胞数多 (中性粒为主) ,细菌(+)
乙脑 乙脑病毒 蚊虫叮咬 夏秋 脑实质变质性炎 嗜睡、昏迷等神经症状明显,可 有颅内高压及脑膜刺激症
清亮或微浊,细胞数轻度增多 (淋巴细胞为主)
2.暴发型脑膜脑炎型:严重脑水肿,颅内压急 剧增高,昏迷、脑疝,危及生命等。
3.混合型:
可编辑课件PPT
10
四、结局: 磺胺类抗生素治疗,大多痊
愈,少数死亡,可有后遗症:
①颅神经受损。 ②脑积水。 ③脑缺血性梗死(脑底部动脉炎)。
可编辑课件PPT
11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是 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 脑实质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为主(变质性 炎),儿童易患,夏秋季流行。临床表现 为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昏迷等。
25
(4)胶质细胞增生: 小胶质细胞弥漫性或局灶性增生。
胶质细胞结节: 增生的胶质细胞聚集成群。位
于小血管旁或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 附近。
可编辑课件PPT

26
Microglial nodule
胶质结节
噬神经细胞现象
可编辑课件PPT
27
三、临床病理联系: 1.病毒血症:高热、全身不适等。
2.神经症状: 嗜睡、昏迷、抽搐等。 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抽
结局
死亡率低
死亡率较高,有后遗症
可编辑课件PPT
31
小结
一、化脓性脑膜炎:
脑脊髓膜的化脓性炎。

乙脑ppt课件

乙脑ppt课件

03
乙脑的治疗
一般治疗
01
02
03
04
隔离患者
将患者隔离在通风良好的病房 ,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降温治疗
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使用 冰袋、退烧药物等,以降低体
温,缓解症状。
补充营养
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保证患 者的能量需求。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监测患者的水电解质状况,及 时纠正失衡状态。
特殊治疗
抗病毒治疗
宜接种乙脑疫苗。
防蚊措施
防蚊措施的重要性
防蚊措施的效果
乙脑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因 此防蚊措施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手段之 一。
多篇研究论文结果显示,采取有效的 防蚊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感染乙脑病毒 的风险。
防蚊措施的方法
主要包括安装纱窗、门帘等防蚊设施 ,使用蚊帐、驱蚊器等驱蚊用品,以 及在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长裤、使用 驱蚊液等。
乙脑的传播途径
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 咬传播,其中三带喙 库蚊是传播的主要媒 介。
乙脑的流行与蚊虫的 分布、活动季节、人 群带病毒的比例等因 素有关。
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 后,通过叮咬将病毒 传给人类。
乙脑的症状
乙脑的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患者在潜伏期后会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等症状,严重者可 能会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等症状。
乙脑患者的病情轻重不一,轻症患者恢复较快,重症患者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如智 力低下、运动障碍等。
02
乙脑的预防
疫苗接种
01
疫苗种类
目前国内使用的乙脑疫苗主要有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两种。
减毒活疫苗全程免疫4剂次,分别于2、4、6、18月龄接种;灭活疫苗

传染病护理学--乙脑 ppt课件

传染病护理学--乙脑  ppt课件

ppt课件
29
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可按医嘱使用抗惊 厥药物。应注意:
给药途径。 作用时间及副作用。 特别应注意观察抗惊厥药对呼吸的抑制。
ppt课件
30
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引起抽搐,应吸痰、吸氧
,并加大氧流量至 6 ~ 8L / min ,以迅速改善脑 组织缺氧。 高热所致者,在积极降温同时按医嘱给以镇 静剂。 惊厥或抽搐发作时注意防止窒息及外伤。
氯丙嗪和异丙嗪各0.5~1mg/kg肌注,每4~6小 时1次,疗程3~5天。
ppt课件 28
2.惊厥或抽搐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消除惊厥或抽搐的诱因。
脑水肿所致者进行脱水治疗,
脱水剂应于30min内快速静脉推注。 准确记录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甘露醇等脱水剂是高渗液体,应注意患者心脏功能, 防止发生心功能不全。
无季节 原发病灶
原发病
脓样 似流脑
其他
细菌
无季节 结核史
缓起, 有结核 中毒症状 夏秋季 脑实质损 害为主
微混,数十 有薄膜或数百
清亮 似结脑 或微混
ppt课件
结核 杆菌
正常 正常 特异性 IgM(+)
16
诊断 Diagnosis
流行病学资料:季节性,年龄分布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
ppt课件
25
⒋ 病情观察:Observation condition
生命体征,判断有无呼吸衰竭。 意识状态,注意是否继续加重。 惊厥发作先兆、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每次抽搐部位和方式。 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先兆。
准确记录出入量。
有无并发症:肺部感染及压疮。
ppt课件 26
㈡对症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 ppt课件

流行性乙型脑炎  ppt课件

ppt课件
27
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
WBC升高,N升高。 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浑浊,
2. 脑脊液改变
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随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
增高,糖或氯化物正常。
3. 特异性IgM型抗体测定 可早期诊断
4. 病毒分离 在早期死亡者的脑组织中可分离出乙脑病毒。
但脑脊液和血中不易分离到病毒。

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ppt课件
19
2. 极期(4~10天):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

② 意识障碍
本病主要表现,

表现为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持续1周以上;
(嗜睡具有早期诊断意义,昏迷越深、时间越长,病情越重、 预后越差)

早的1~2天,多在3~8天出现。抽搐呈局部或全身抽搐,多 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与程度各异。
高热
抽搐
呼吸 衰竭
三者为极期的主要表现并互相影响
ppt课件
24
3. 恢复期
多2周内完全恢复,重者(5%~20%)可有神志迟 钝、痴呆、失语、多汗、瘫痪等恢复期症状,积极治 疗下6月内不恢复为后遗症。
4. 后遗症期
指患病6个月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癫痫后遗症可持续 终身。
ppt课件
25
乙脑的临床类型
ppt课件 28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有严格的季节性,多于7、8、9三个月发病;多发生于10 岁以下儿童,近年老年人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2.临床特点
临床出现脑炎症状: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昏迷、
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阳性,可引出病理反射。
3.实验室资料

第四讲流行性乙型脑炎PPT课件

第四讲流行性乙型脑炎PPT课件

病原学
乙型脑炎病毒: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嗜神经病毒
形态:
呈球形,直径40-50nm,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培养:病毒对多种动物具感染性 抗原性:强,人与动物感染后,血中均可产生补 体结合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及中和抗体。
病原学
抵抗力弱
不耐热:100 ℃2分钟, 56℃30分钟可灭活 对各种常用消毒剂敏感:如乙醚和酸等 耐低温和干燥:50%甘油4 ℃ 可保存3个月,冷
流行病学资料
明显的季节性(7、8、9月), 10岁以下儿童多见, 住疫区或到过疫区,有蚊叮咬史。
临床表现
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30
诊断
实验室检查
1.血象:WBC(10~20×109/L), N〉升高 2.CSF: 非化脓性改变,透明、压力增高、
临床类型
轻型
普通型
重型
极重型
发热 38~39℃ 39~40℃ 40℃以上 40℃以上
神志 清楚 嗜睡或浅昏迷 昏迷
深度昏迷
抽搐 无
偶有抽搐
反复或 反复或持续
持续抽搐 性强烈抽搐
脑水肿 无


可有脑疝
呼衰 无

可有
明显
病程 5—7日 7—10日
2周以上
后遗症 无
多无
常有 幸存者常有
严重后遗症
29
诊断
切面可见粟粒或针尖大软化灶
19
病理解剖
神经细胞病变:
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及坏死, 严重时可形成粟粒或米粒大小的坏死软化灶。
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
形成“血管套” “嗜神经细胞现象”

[临床医学]流脑、乙脑 PPT课件

[临床医学]流脑、乙脑 PPT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混合型
临 床 表 现(流脑)
轻型与 不典型 流脑
轻型流脑 儿童流脑 老年流脑 仅有瘀点瘀斑 不典型 上呼吸道症状多、病
程长、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 差,病死率高,WBC可不高。
临 床 表 现(流脑)
慢性
败血症型
少见,多为成人 病程迁延 以间歇性发热、皮疹或瘀点、 多发性关节疼痛为特征 血培养可阳性
病理改变
脑膜炎期 软脑膜和蛛 网膜、血管充血、出血、炎症、水肿; 脑底部炎症粘连,脑神经损害;颅 内压升高;
严重者脑实质损害、脑疝 形成
临 床 表 现(流脑)
普通型
上呼吸道感染 期 败血症期 脑膜炎期 恢复期
潜伏期1~10日,一般2~3日。 由于起病急、进展快、临床分 期常难以划分。 普通型为主,占流脑病人的90%
流行病学
疾 病名 传染源 传 播方 式 称
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 (流脑) 人 主要经呼吸 道传播,多见 于冬春季
易感人群
流行特征
60%~70%隐性感染,全年发病,以冬春为 30%上呼吸道感染 主,3~4月为高峰。 和出血点型,典型 流脑仅占1%。感染 后终生免疫。
流行性乙 动物和 型脑炎 人 (乙脑)
脑膜炎期
恢复期
临 床 表 现(流脑)
普通型
上呼吸道感染 期 败血症期 脑膜炎期 体温下降; 瘀点瘀斑消失或溃烂结痂愈合; 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实 质损害征象好转;
恢复期
临 床表 现(流脑)
暴发型
败血症休克型 多见于儿童。 起病急骤、病情凶猛,如不及时抢 救可于24小时内死亡。
败血症期
脑膜炎期 恢复期
流脑典型的出血性皮疹

传染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ppt课件

传染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ppt课件
以 6 个月~ 12 个月婴幼儿为主要接种对象
地鼠肾组织灭活疫苗 接种人
现多用“乙脑减毒活疫苗”
﹙二﹚临床类型
1、轻型 2、普通型 3、重型 4、暴发型
﹙三﹚老年人乙脑
六、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10~20)×10 9/L,中性粒细胞>80%
2、脑脊液 典型病脑改变
csf Rt +生化 外观透明或微混 WBC计数多在50~500×106 /L
3、血清学检查
①特异性IgM抗体
早期诊断
②补体结合抗体 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4、病毒分离
流行病学调查
七、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重症举例 应急性溃疡
上消化道大出血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1、 化脑 2、 结脑 3、 中毒性菌痢
疾病 压力 外观
WBC
蛋白 糖 氯化物
化脑 混浊 1000以上,N为主
免疫力持久,6个月内婴儿有保护 乙脑病人:隐性感染者=1:1000~2000
4、流行特征
7、8、9月
蚊虫滋生地区 高度散发性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带乙脑病毒 叮咬 的蚊虫

病毒进入人体
单核—巨噬细胞 内繁殖

中枢 入 神经系统
入血 少
数 病毒血症
通过
多数
血脑屏障
不侵入中枢 神经系统
脑炎
隐性感染 轻型病例
• 2007年6月,全国共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413 例,比去年同期的178例增加了一倍多 。
一、概述
日本脑炎 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高热、抽搐、意识障碍、 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

流行性乙型脑炎ppt幻灯片

流行性乙型脑炎ppt幻灯片

CSF: 非化脓性改变,透明、压力增高、 WBC50~500×106/L,蛋白稍增高,糖与氯化 物正常。
血清学检查:乙脑病毒 IgM抗体阳性(病后 4天可出现,2周大高峰),有助早期诊断。
实验室结果
病原学检查:
1 病毒分离:第一周内死亡患者 脑组织(脑脊液、 血);用于回顾性 诊断
2 核酸
鉴别诊断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 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外包以膜蛋白和外膜蛋 白。 病毒抵抗力弱,但耐低温和干燥。 为嗜神经病毒,人或动物感染病毒后可产 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清抑制抗体。
. Distribution of West Nile Virus (blue) and other
Flaviviridae: St. Louis Encephalitis, orange; Japanese Encephalitis, red; West Nile and Japanese Encephalitis, black; Murray Valley and Kunjin, yellow
• 中毒性痢疾
• 脑型疟疾
• 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其他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
—————————————————————— CSF检查 —————————— ———
流行病史 临床表现 压力 外观 WBC 蛋白质 糖 氯化物 细菌 ————————————————————————————— —
Culex mosquito laying eggs
The distribution of J.E in Asia
发病机制
蚊子叮咬,病毒进入人体 单核吞噬细胞繁殖
病 毒 数 量 与 毒 力
病毒血症

乙脑和流脑ppt课件

乙脑和流脑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3
病原学
乙脑病毒 虫媒病毒——黄病毒科 单股正链RNA 对温度、乙醚和酸等常用消毒剂敏感 抗原性稳定
完整版ppt课件
4
流行病学
传染源:人和许多动物(猪) 传播途径:蚊虫(三带喙库蚊) 易感人群:人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季节性(7、8、9月)、地域性
(东南亚)、年龄(10岁以下儿童) 高度散发性
完整版ppt课件
36
标本采集(乙脑)
(1)标本采集1 医疗机构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
标本采集指南》要采集、保存病人脑脊液、血液标本。 脑脊液:发病1周内采集1-2ml脑脊液,进行病毒培养分离、抗体
检测和核酸检测。 血液:发病1周内采集第1份血液标本2-4ml,发病3-4周后采集第2
多无 常有
极重型 〉41
深昏迷 持续
明显
迅速出 2~3天 多有

死亡
完整版ppt课件
9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WBC 10~20×109/L,中性粒为主 CSF 病毒性脑炎之表现。无色清亮,压力增
高,WBC 50~500×106/L,Pro轻增高,Glu 和Cl正常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补体结合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 病原学检查:病毒分离和RT-PCR
图2 1995-2006年全国及天津市乙脑发病情况
完整版ppt课件
31
流脑疫情
发病率(1/10万)
0.6
天津
全国
0.5
0.4
0.3
0.2
0.1
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年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间接免疫荧光法
③ME耐性试验
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在病后3—4天即可出
现 ,脑脊液中在病程第二天测到,两周达到
高峰,可作早期诊断用。轻、中型病人血
清中检出率高(95.4%),而重型和极重型
2021/2/7
11
(二) 病理改变
乙脑的病变范围较广,可累及脑及脊 髓,但以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最为严 重,部位越低,病变越轻。
肉眼观察:大脑和脑膜有充血、水肿 和出血。
2021/2/7
12
镜检:
1、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2、血管内淤血、附壁血栓及出血灶。 3、“血管套”形成。 4、噬神经细胞现象。
带乙脑病毒的蚊 叮咬人 乙脑病毒(通过
淋巴管、毛细血管)
人体(在单核—
巨噬细胞内繁殖) 血流
病毒血症
不侵犯神经系统
2021/2/7
隐性感染
通过血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
脑炎 10
(一) 发病机制
①病毒对神经组织直接侵袭有关:致神经 细胞变性、坏死和胶质细胞增生与炎性 细胞浸润
②与免疫性损伤有关病理改变
2021/2/7
2
二、病原学
乙脑病毒是虫媒病毒乙组中的一种,属披盖病 毒 。 电 镜 下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 2 0 — 30nm。
核心:单股RNA
病毒结构外层:脂蛋白套膜
表面:血凝素刺突
病毒抵抗力不强,不耐热,对化学消毒剂敏 感,但对低温和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50% 甘油中4℃条件下可保存3个月之久。
2、垂直传播:母亲经胎盘将乙脑病毒传 播给胎儿。
3、其它昆虫:福建、广东、台湾的蠛蠓 也可传播乙脑病毒。
2021/2/7
6
越冬蚊 蚊
易感者
仔猪
2021/2/7
7
(三)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以隐性感染为主, 显性发病与隐性感染之比为1:1000-2000,感 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为少见 。发病者大多为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最多。
齐及超高热等体温调节障碍。
2021/2/7
18
中脑单侧受损:对侧瘫痪。
中脑双侧受损:四肢强直性瘫痪,称去大 脑强直。
神经核受损:出现相对应的器官发生障
碍及假性球麻痹。
2021/2/7
19
2021/2/7
20
(三) 恢复期
一般于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重症病人的 某些症状、体征6个月恢复。
(四)后遗症期 6个月后仍 有 神 经 精 神 症 状 不恢复者,为后
多无
少数有
严重
22
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胃肠黏膜病变,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 肺水肿
2021/2/7
23
六、实验室检查
㈠血象(血常规) WBC l0—20×109/L N80%以上
㈡脑脊液 压力稍高 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混。 白细胞计数:50- 500×lO6/L 氯化物:正常 糖:正常或偏高 蛋白质:稍升高
2021/2/7
24
㈢ 血清学检查
1、补体结合试验:用作回顾性诊断 2、血凝抑制试验:易出现假阳性,双份血
清,呈4倍高才有意义。 3、中和试验:2个月后效价最高,持续
5—15年,仅用作流行病学调查。 4、反向血凝抑制试验
2021/2/7
25
5、特异性IgM抗体测定(阳性)
方法:
①IgM抗体捕获酶联免疫法(ELISA);
2021/2/7
13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日,一般10-14日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三期
㈠ 初期: 起病急,高热、头痛、 嗜 睡 、 食 欲 不 振 、 呕 吐、颈强直及抽搐,神志尚清。病程l - 3日 。
2021/2/7
14
(二) 极期:初期症状加重,病程4-10天
1、 高热 必有症状,T达40℃以上,体温越 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主要表现,嗜睡、昏睡、谵妄 、昏迷。昏迷越深,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3.惊厥或抽搐:病情严重表现,由于高热、 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伴有意识障碍。
2021/2/7
15
4、 呼吸衰竭:最主要死亡原因
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 原因:
① 大脑皮质、下丘脑、桥脑的病变抑制延 脑呼吸中枢 ②延脑呼吸中枢自身炎症所致。 ③弥漫性脑水肿、伴显著性颅内高压、脑疝 表现 呼吸节律不整 出现脑疝(颞叶钩回疝、枕骨大孔疝)
2021/2/7
16
5、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表现
2021/2/7
8
(四) 流行特征 乙脑流行于亚州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及温 带地区, 具 有 严 格 的 季 节 性 , 流行时80%90%集中在7、8、9三个月,华南地区提 前一个月,为6、7、8,东北地区为8、9 、10。多为散发,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 人发病。
2021/2/7
9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2021/2/7
3
2021/2/7
4
三、流行病学
㈠ 传染源
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人:隐性感染,显性发病血中病毒数量少
,病毒血症时间短,做为传染源意义不 大。 家畜或禽(主要):猪(最重要)、马 、驴、牛和狗、鸭、鹅、鸡、蝙蝠等。
2021/2/7
5
(二) 传播途径
1、蚊虫叮咬、吸血而传播。 传播蚊种为:库蚊、三带喙库蚊 ( 最 强 ) 、伊蚊和按蚊。
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 征(+)。
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血压升高.重者脑疝。
2021/2/7
17
6、其他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在病程10日内出 现,是乙脑病人最危险的时期。
颞叶损害: 听觉障碍 枕叶损害: 视力障碍、视物变形。 间脑受累: 严重的感觉障碍 丘脑下部病变: 出汗面红,心悸、心律不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人的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 本脑炎。是由乙脑病毒所致,以脑实质炎症 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虫 媒或血液传染病) 。
经蚊虫传播,流行夏秋季,主要分布在 亚洲地区。
临床特征: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 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点,重症病人常 有后遗症。
遗症期。大多遗留终生
2021/2/7
21
(四) 临床类型(附表)
轻型
普通型
重型
极重型
体温
38-39℃
39-40 ℃
40 ℃
40℃
神志
清楚
欠清
不清
不清
抽搐

偶有
反复或持续 反复或持续性 强烈抽搐
意识
嗜睡
嗜睡或浅昏迷
昏迷
深昏迷
脑膜刺 激征
不明显
明显
浅消失 深亢进后消失
中枢性呼吸 衰竭及脑疝
后遗症

202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