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合集下载

“腕带”识别身份标识管理制度【9篇】

“腕带”识别身份标识管理制度【9篇】

“腕带”识别身份标识管理制度【优秀9篇】患者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篇一患者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男性为蓝色,女性为红色。

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3)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4)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等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禁止仅以床号或房间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家属)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等,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共同核对确认以上信息无误后方可接入手术间(意识清醒者,主动邀请患者参与核对)。

(6)腕带为固定式,伴随住院全过程,出院后方可弃除。

患者转床、转科及时更改腕带相关内容。

(7)急诊手术患者由急诊科直接送手术室,由急诊科填写手腕带。

(8)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及儿童患者需经常检查腕带的佩戴情况。

(9)医疗保险患者需核对身份证和医疗保险卡;(10)准确无误地填写患者的信息,必要时核对身份证;(11)产妇入院时需提供产妇和丈夫真实姓名,并与有效身份证姓名一致,产妇或家属在入院证上签名确认。

(12)爱婴区携带婴儿外出,应填写外出报告卡,并有家属陪同,有护理人员签字,交保安确认后方可离开。

(13)为了保证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探视人员严禁携带婴幼儿入内。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引言在医疗机构中,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以及保护患者的权益,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其定义、目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二、查对制度1. 定义查对制度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通过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医疗记录、医嘱等,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的一项制度。

2. 目的查对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医疗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误,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通过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可以确保医疗服务针对正确的患者进行,避免患者信息混淆或误诊等问题的发生。

3. 实施步骤(1)预约环节:在患者预约挂号时,前台工作人员应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件或其他有效证件,并录入系统。

同时,应核对患者的联系方式和就诊目的等信息。

(2)就诊环节:在患者到达医疗机构后,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预约信息进行比对。

包括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

(3)医疗记录环节: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应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将相关信息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确保病历中的信息准确无误。

(4)医嘱执行环节:医务人员在执行医嘱时,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确保医嘱针对的是正确的患者。

例如,核对患者的姓名、床位号、身份证号码等。

4. 注意事项(1)核对信息的准确性:在进行查对时,应确保核对的信息准确无误。

一旦发现信息错误或不一致,应及时进行纠正,并记录相关情况。

(2)保护患者隐私:在进行查对时,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避免将患者的个人信息泄露给无关人员。

(3)培训和宣传: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查对制度的培训,并加强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宣传。

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 定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通过识别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医疗服务的针对性和安全性的一项制度。

2. 目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针对性和安全性。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引言在医疗机构中,确保患者的身份准确识别以及医疗行为的规范性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和实施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查对制度1. 查对的定义和目的查对是指在医疗过程中,通过核对相关信息的一致性来确保医疗行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其目的是防止患者身份混淆、医疗过程中的错误操作以及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2. 查对的内容(1)患者基本信息的查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信息的核对,确保患者的身份准确无误。

(2)医疗项目的查对:核对医疗项目的名称、剂量、频次等信息,防止因操作错误导致患者受伤或其他意外情况的发生。

(3)医疗器械和药品的查对:核对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名称、规格、批号等信息,确保使用的器械和药品符合规定,并避免使用错误的器械和药品。

3. 查对的操作流程(1)制定查对操作规程:医疗机构应制定查对操作规程,明确查对的具体流程和要求。

(2)培训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对医务人员进行查对操作的培训,确保他们理解并能够正确执行查对操作。

(3)实施查对操作: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按照查对操作规程进行查对,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正确执行。

(4)记录查对结果:医务人员应将查对的结果进行记录,便于后续的追溯和评估。

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 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性患者身份识别是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识别患者的身份,才能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1)身份证件识别:医务人员可以通过核对患者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等来确认患者的身份。

(2)生物特征识别:医疗机构可以使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来确认患者的身份。

(3)问询确认: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询问患者的个人信息来确认患者的身份,如姓名、出生日期等。

3. 患者身份识别的操作流程(1)登记患者信息:医务人员应在患者就诊时,准确登记患者的个人信息,并将其与身份证件进行核对。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背景介绍在医疗保健机构中,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以及正确执行查对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止患者信息混淆、医疗错误和患者安全问题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查对制度1. 定义查对制度是指医疗保健机构在患者接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通过核对患者身份和相关信息的一种管理措施。

其目的是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避免患者信息混淆和医疗错误的发生。

2. 实施步骤(1)患者预约:在患者预约挂号时,工作人员应核对患者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并录入系统中。

(2)患者到达:患者到达医疗保健机构后,工作人员应核对患者身份证件,并与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比对。

(3)就诊环节:医生在就诊前应核对患者姓名、身份证号码,并与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比对,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

(4)治疗和护理过程:医护人员在执行治疗和护理操作前,应核对患者姓名、身份证号码,并与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比对,确保操作对象正确。

3. 查对制度的意义(1)确保患者安全:通过查对制度的实施,可以避免患者信息混淆和医疗错误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2)提高医疗质量: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可以保证医疗过程中的准确性和连续性,提高医疗质量。

(3)减少医疗纠纷:查对制度的实施可以减少因患者身份错误而引发的医疗纠纷,降低医疗机构的法律风险。

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 定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保健机构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和信息的安全保护。

2. 实施措施(1)患者身份证件:患者在就诊时应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医疗保健机构应核对身份证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患者信息录入:医疗保健机构应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录入系统中,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

(3)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医疗保健机构可以采用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如手环、贴纸等,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

(4)信息保护:医疗保健机构应加强信息保护措施,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
输入血液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其他各项护理操作及 诊疗活动前,实行反问式核对。至少同时使用床号、姓 名、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 (或家属)沟通,让患者或近亲属自行陈述患者姓名,作为 最后识别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 操作。
在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无误后 方可使用,若损坏或字迹不清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 核对方可使用。
佩戴腕带的注意事项
为患者佩戴腕带前,护士需向患者及家属讲明佩戴腕带 标识的重要性和作用,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腕带上标明患者信息项目规范、字迹清晰、信息准确。 佩戴腕带松紧适宜,柔软无刺激。 佩戴腕带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局部血运良好。 严禁医务人员或患者及家属随意将腕带标识取下。 急诊科患者不能确定的项目可以暂时不填,待转到相应
急诊患者意识清楚或有家属时,应与患者或家属做好解 释工作,取得配合,将腕带上标注的内容与患方核对后再 为患者佩戴腕带。腕带若损坏或字迹不清应及时更换, 并需双方核对,准确无误。
接诊护士给当时无法确认身份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科 室名称、姓名(无名氏编号)、性别(注明男女)、年龄 (不详)、床号、住院号或门诊号、过敏史(不详),如患 者住院还需填写床头卡。
落实各关键流程(病房与急诊、麻醉科、ICU、NICU、 产房交接)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所有住院患者使用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 患者的一种方法。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静脉给药、输血前须认真落实双人 核查制度,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对于患者中的特殊人群,在特殊场所(如急诊科、注 射室、产房等人员流动快、风险高的诊疗场所),接 受诊疗活动;或者进行特殊治疗(如放疗、化疗、手 术、拔牙等有创或高危诊疗活动)时,应特别强调有 效的身份识别、避免误诊、误治、发生部位及方式的 错误,给患者造成伤害。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的概述查对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医疗过程的安全性而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该制度通过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记录,以确保医疗操作的正确性和患者的身份一致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查对制度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以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二、查对制度的要求和操作流程1. 患者信息核对在患者来院就诊时,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

核对时应与患者本人口头确认,并与患者提供的相关证件进行比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2. 医疗操作核对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前,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患者确认。

核对的内容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病历号等。

核对时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口头确认、扫描二维码等,以确保医疗操作的准确性。

3. 医疗记录核对医务人员在记录患者的医疗信息时,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患者确认。

核对的内容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病历号等。

核对时应采用规范的记录方式,如在病历上签名确认或者使用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核对。

4. 查对制度的记录和监督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查对制度记录和监督机制。

医务人员在进行查对操作时,应及时记录核对的结果,并进行签名确认。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查对操作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操作的规范性。

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重要性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防止患者身份混淆和医疗错误而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正确识别患者身份对于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重要性:1. 防止患者身份混淆通过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有效防止患者身份混淆,避免因身份混淆而导致的医疗错误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2. 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

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前,医务人员必须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以确保医疗操作的正确性和患者的身份一致性。

3. 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通过正确识别患者身份,可以避免因身份混淆而导致的医疗错误,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3篇)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3篇)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护士转抄及录入医嘱必须认真核对,确保准确无误,转抄者签名必须签名清晰→认真仔细核对医生录入的电子医嘱(包括药品、剂量、浓度、时间、给药方法)→分不同内容对电子医嘱进行处置(口服药、静脉给药)→核对并打印单床口服给药单及输液执行单,交责任护士进行处理→文字或电子医嘱都必须查对(白班、中班、夜班)→要做到无任何错误,保证正确率____%,严格执行医嘱查对制度。

处方或用药执行制度一、护士必须严格根据医嘱给药,不得擅自更改,对有疑问的医嘱,应了解清楚后方可给药避免盲用执行;二、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目的,熟悉各种常用药物的性能、用法、用量及副作用,向患者进行药物知识的介绍;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①三查。

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

②七对。

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

四、做治疗前,护士要洗手、戴帽子、口罩,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五、给药前要询问患者有无药行过敏史(需要时作过敏试验),并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用药后要注意观察药物反应及治疗效果,如有不良反应要及时报告医师,并记录护理记录单,填写药物不良反应登记本;六、用药时要检查药物有效期及有无变质,静脉输液时要检查瓶盖有无松动、瓶口有无裂缝、液体有无沉淀琢絮状物等,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要注意配伍禁忌;七、安全正确用药,合理掌握给药时间、方法,药物要做到现配现用,避免久置引起药物污染或药效降低;八、治疗后所用的各种物品进行初步清理后,由中心供应室回收处理,口服药杯定期清洗消毒备用;九、如发现给药错误,应及时报告、处理,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二)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来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的安全。

【主要措施】(一)健全与完善各科室(部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病人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1.确认住院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住院号;所有住院病人均应按要求佩戴腕带,腕带信息包括: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诊断等。

2.护士为病人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病人身份,至少同时使用式,如床号、姓名、住院号等,禁止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当同病区出现同名病人时,应在治疗单上作警示标识,将床号、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作为病人的身份识别依据。

4.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住院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识别。

5.病人在进行检验、放射、超声等诊疗时,操作者需认真核对病人腕带上的信息,并让病人或其近亲属陈述病人姓名再次核对,以确保病人身份正确。

6.若腕带损坏时,应及时更换,并向病人做好宣教,以取得配合。

7.鼓励病人参与身份识别的所有阶段,使其了解病人身份识别错误带来的风险,及时表达对安全及潜在错误的关心,询问对其治疗的正确性。

8.将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纳入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定期督查落实,持续改进工作。

二、门急诊病人身份辨认制度1.确认门诊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就诊卡号。

2.门、急诊病人由病人或家属提供病人信息,病人或家属自己书写病历眉栏信息,以保证病人信息的准确性。

3.急诊留观、昏迷、危重及抢救病人等应佩戴腕带。

4.腕带应清晰填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等信息,字迹清晰、工整。

5.对暂时没法辨认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就诊卡卡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辨认。

6.需手术或住院的病人,由接诊医师联系手术室或病房,由急诊护士和接诊医生核对病人信息,最少2种识别方式,如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卡号等,并在《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名。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开展请病人说出自己名字,再确认病人姓名的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在各关键流程中,均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4..对实施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6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6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确认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床头牌、手腕带、双向核对)。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右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内镜、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确认核对程序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2)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患者登记:患者到达医院时,需前往登记处进行登记,提供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并在办理就诊卡或挂号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导读:规章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篇一: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必须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符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可以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择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符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必须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在病人的血袋、药袋和标本的标签上要写明进行病人的识别码,以便与病人进行核对在给病人治疗、用药、输液、输血、抽血或留取其他标本时要对病人的识别码进行核对。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在以下情况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 身份:
• (1)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 • (2)临床科室、手术室、药房、血库、检验中心、医技 检查科室等任何与患者有关的诊疗活动。 • (3)在交接患者的关键流程中,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 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目标五: 规范特殊药物的管理,提高用药安 全。
•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包括从药品采购、储存、 处方、医嘱、使用、观察等各个环节,涉 及药师、医师、护师等多个职种,以及患 者本人,需要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目标 是要做到确保每一位患者的用药安全,减 少不良反应。
• 1药房接到厂商或政府的召回通知后,即通知各科室封存 待召回药品,各科室立即停止使用药品,封存,退回药房 统一处理。 • 2药品库存管理 • 病区药柜内的注射药、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定位存放, 设定科室的备用基数,贵重药品、特殊药品上锁管理。定 期核查,班班交接。药品使用后及时补充,发生损坏或近 效期及时更换。 • 依据《医院药品管理制度》中的《药品贮存和效期管理制 度》,保证安全、清洁的存放环境。
• 是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 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 术切皮前和患者离开前,同时对患者身份 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确认的工作。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外科术前核查: • 1手术患者均应佩戴标示有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标识以便 核查。 • 2病区责任医师——确定患者的术前讨论与各项病史记录、 知情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治疗方案同意书、授权委托书 及化学/影像检查资料。 • 病区术前核查内容严格按《外科手术交接记录单》进行逐 项核对并签名。
目标六: 强化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 告制度
危急值
• 所谓检查“危急值”即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 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 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 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即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 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危急值”是表示危及生命的检验结果。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篇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我院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姓名、床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 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四、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五、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六、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七、要求各科室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上的信息,并由陪同亲属陈述患者姓名,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八、“腕带”牌记载患者姓名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九、要求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进入手术室以及处于昏迷状态的所有患者均要佩戴“腕带”表,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十、“腕带”牌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佩戴“腕带”表示应准确无误,住院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十一、完善各关节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交接程序与记录。

如何落实三查八对

如何落实三查八对
大家知道临床上发错药、输错 液体、换错液体的现象时有发生, 研究表明,有近一半的护理差错 是没有落实查对造成的。
LOGO
案例
❖某护士将1床的口服药发给2床 ❖实习生错把雾化吸入药当作静脉给药,用到患者身上。 ❖ 将葡萄糖注射液用到糖尿病患者身上,还是家属发现,造
成护患纠纷 ❖医生已经停止长嘱,但是长期医嘱本上没停止,造成患者
LOGO
3 易发因素
过于自信和相信他人,(尤为高年资的护士), 在一些基础常规操作中,对于中等年资的护士来 说自己觉得工作熟练,相信自己不会出错。
LOGO
4 易发因素
护士风险意识不够表现为:主动服务,意识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不够,而出现机械系执行医嘱导致常规工作出 错。
LOGO
5 易发因素
LOGO
查对制度的重要性,居十大安全目标之首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 的准确性
目标二、提高用药安全 目标三、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
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目标四、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目标五、严格执行手卫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目标六、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 目标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目标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目标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多用2天甚至几天,护士查对不出。 ❖护士抽血标本时,试管选择有误,造成患者重新抽血
LOGO
我们发现自己出差错了吗?
为什么我们会 发现自己出 差错了?
LOGO
三查八对的重要性
三查八对是保证病人安全,防止差错事故发生的一项 重要措施,因此护士在工作中必须具备严肃认真的 态度,思想集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才能保证病 人的安全,使医疗护理工作正常进行。

举例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举例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举例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目录一、医院服务治理(一)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二)优化门诊流程,落实便民措施(三)加强急诊绿色通道治理,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四)改善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五)完善医疗保险服务治理(六)爱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七)加强投诉治理二、患者安全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二)严格执行在专门情形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操纵的差不多要求(五)规范专门药物的治理,提高用药安全(六)建立临床“危险值”报告制度(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十)鼓舞患者参与医疗安全三、医疗质量治理与连续改进(一)医疗质量治理组织(二)医疗质量治理与连续改进(三)医疗技术治理(四)临床路径治理与连续改进(五)单病种质量治理与连续改进(六)门诊治理与连续改进(七)急诊治理与连续改进(八)住院诊疗治理与连续改进(九)手术治疗治理与连续改进(十)麻醉与镇痛治疗治理与连续改进(十一)重症医学治理与连续改进(十二)传染病治理与连续改进(十三)康复治疗治理与连续改进(十四)药事和药物使用治理与连续改进(十五)临床检验质量治理与连续改进(十六)病理质量治理与连续改进(十七)医学影像质量治理与连续改进(十八)输血质量治理与连续改进(十九)医院感染治理与连续改进(二十)介入诊疗质量治理与连续改进(二十一)血液净化质量治理与连续改进(二十二)临床营养质量治理与连续改进(二十三)医用氧舱质量治理与连续改进(二十四)放射治疗质量治理与连续改进(二十五)其他专门诊疗质量治理与连续改进(二十六)病历(案)质量治理与连续改进四、护理治理与质量连续改进(一)整体护理与护理治理组织(二)护理人力资源治理(三)临床护理治理(四)护理质量与安全治理(五)专门护理单元质量治理与监测五、综合治理(一)应急治理(二)信息与图书治理(三)财务与价格治理(四)后勤保证治理(五)医学装备治理一、改进医院服务治理(四)改善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二、患者安全目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二)严格执行在专门情形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操纵的差不多要求(五)规范专门药物的治理,提高用药安全(六)建立临床“危险值”报告制度(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十)鼓舞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治理三、医疗质量治理与连续改进医院对与执行流程相关临床与医技的人员实施教育培训。

举例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举例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浙江省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三类指标目录一、医院服务管理(一)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二)优化门诊流程,落实便民措施(三)加强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四)改善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五)完善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六)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七)加强投诉管理二、患者安全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五)规范特殊药物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六)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三、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三)医疗技术管理(四)临床路径管理与持续改进(五)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六)门诊管理与持续改进(七)急诊管理与持续改进(八)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九)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十)麻醉与镇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十一)重症医学管理与持续改进(十二)传染病管理与持续改进(十三)康复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十四)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与持续改进(十五)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十六)病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十七)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十八)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十九)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二十)介入诊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二十一)血液净化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二十二)临床营养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二十三)医用氧舱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二十四)放射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二十五)其他特殊诊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二十六)病历(案)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四、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一)整体护理与护理管理组织(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三)临床护理管理(四)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五)特殊护理单元质量管理与监测五、综合管理(一)应急管理(二)信息与图书管理(三)财务与价格管理(四)后勤保障管理(五)医学装备管理一、改进医院服务管理(四)改善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二、患者安全目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五)规范特殊药物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六)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三、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医院对与执行流程相关临床与医技的人员实施教育培训。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2.执行医嘱时要严格进行“三查八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用法、浓度、有效期。

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剧、毒、麻、限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输血时要严格三查十二对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6.使用无菌物品时,要检查包装和容器是否严密,消毒日期和消毒效果指示标记是否达到要求。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3、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4、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手术等患者,建立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制度。

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5、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6、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7、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8、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级护理质量控制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范文(二篇)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范文(二篇)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范文一、目的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医疗质量,防止发生医疗事故,制定本制度,规范患者身份的核查流程,保障每位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得到正确的治疗。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等。

三、患者身份查对的内容和流程1. 患者自述核对患者来到医疗服务机构后,首先在登记处办理挂号手续。

登记处工作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自述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并录入电子病历系统。

患者应在登记处核对自己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并在确认无误后签字确认。

2. 身份证核对在核对患者身份信息时,医务人员应首先核对患者的身份证。

医务人员应查看患者身份证上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并与登记处提供的信息进行比对。

如有发现信息不符或身份证伪造等情况,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

3. 医保卡核对在核对患者身份信息的同时,医务人员还应核对患者的医保卡。

医务人员应查看医保卡上的姓名、卡号等信息,并与登记处提供的信息进行比对。

如有发现信息不符或医保卡失效等情况,应及时通知患者并采取相应措施。

4. 多人核对机制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医疗服务机构应建立多人核对机制。

在关键环节,如进行手术、输血、开立重大诊疗项目等,医务人员应进行多人核对,相互验证患者身份信息,以防止操作失误。

5. 无法核对身份的处理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或医保卡等。

医务人员应按照医疗机构相关规定处理,并尽量确保患者安全。

四、责任与处罚1. 医务人员的责任医务人员对于患者身份查对的准确性负有直接责任。

在核对患者身份信息时,医务人员应认真负责地进行核对,并及时报告发现的问题。

2. 违规处罚对于故意违反患者身份查对制度的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机构将按照规定进行违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停职、降职、解雇等。

五、监督和检查医疗服务机构应定期对患者身份查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
者的身份
1
2
浙江省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三类指标
目录
一、医院服务管理
( 一) 开展预约诊疗服务
( 二) 优化门诊流程, 落实便民措施
( 三) 加强急诊绿色通道管理, 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 四) 改进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 提高服务水平
( 五) 完善医疗保险服务管理
( 六) 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 七) 加强投诉管理
二、患者安全目标
( 一)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 二) 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 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 三) 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 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 四)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 五) 规范特殊药物的管理, 提高用药安全
( 六) 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 七) 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
( 八) 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 九) 主动报告医疗安全( 不良) 事件
( 十) 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 3 -
三、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 一) 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 二)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 三) 医疗技术管理
( 四) 临床路径管理与持续改进
( 五)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 六) 门诊管理与持续改进
( 七) 急诊管理与持续改进
( 八) 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 九) 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 十) 麻醉与镇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 十一) 重症医学管理与持续改进
( 十二) 传染病管理与持续改进
( 十三) 康复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 十四) 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与持续改进
( 十五) 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 十六) 病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 十七)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 十八) 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 十九) 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
( 二十) 介入诊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 二十一) 血液净化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 4 -
( 二十二) 临床营养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 二十三) 医用氧舱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 二十四) 放射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 二十五) 其它特殊诊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 二十六) 病历( 案) 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四、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
( 一) 整体护理与护理管理组织
( 二)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 三) 临床护理管理
( 四) 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
( 五) 特殊护理单元质量管理与监测
五、综合管理
( 一) 应急管理
( 二) 信息与图书管理
( 三) 财务与价格管理
( 四) 后勤保障管理
( 五) 医学装备管理
- 5 -
- 6 -
2020年6月23日一、改进医院服务管理
( 一) 开展预约诊疗服务
编号评审内容检查要点
实施多种形式的预约诊疗与分时段服务, 对门诊和出院复诊患者实行中长期预约。

( 1) 医院至少有2种以上形式的预约服务;
( 2) 门诊实行分时段的预约诊疗和出院复诊患者实行中长期预约;
( 3) 有完善的出院复诊患者、慢性病患者预约服务管理, 登记资料完整;
( 4) 专家门诊、专科门诊和普通门诊均实行预约服务。

有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范, 有可操作流程, 提高患者预约就诊比例。

( 1) 有明确管理部门负责预约管理工作;
( 2) 有专人负责预约具体工作;
( 3) 有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范流程;
( 4) 有患者方便获取的门诊和预约服务公开的医疗信息;
( 5) 有规范出诊医师管理措施, 特殊情况变动出诊时间应提前公告;
( 6) 不断提高预约就诊比例;
( 7) 医务人员熟知预约诊疗制度与规范;
( 8) 有计算机预约管理平台并有定期分析、持续改进记录。

有改进门诊服务、方便患者就医的绩效考评和分配政策, 支持医务人员从事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

( 1) 医院绩效考评和分配方案与门诊服务质量密切挂钩;
( 2) 有具体落实上述方案的案例;
( 3) 医院开放假节日门诊, 实行无休日门诊;
( 4) 医院开放夜间门诊。

建立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约转诊服务(1) 有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开展预约双向转诊服务;
(2) 有基层医疗机构预约转诊实例登记;
(3) 预约转诊有全面病情资料介绍或信息传输;
(4) 有信息系统支持合作事项, 定期进行总结提高。

( 二) 优化门诊流程, 落实便民措施
编号评审内容检查要点
- 7 -
2020年6月23日优化门诊布局结构, 完善门诊管理制度, 落实便民措施, 减少就医等待, 改进患者就医体验。

(1) 门诊流程合理、有序、连贯、便捷;
(2) 有门诊管理制度并落实;
(3) 有各种便民措施;
(4) 有缩短患者等候时间的措施;
(5) 门诊重点部位有服务人员或建立流动服务岗位, 保障门诊诊疗的连贯性;
(6) 有”一卡通”信息支持系统, 减少就医环节, 实行诊室直接挂号、缴费或自助挂号、缴费等服
务。

公开出诊信息, 保障医务人员按时出诊。

提供咨询服务, 帮助患者有效就诊。

(1) 有多种形式的方便患者获取的医疗公开信息;
(2) 医务人员按时出诊, 特殊情况无法出诊应有替代方案并及时告知患者;
(3) 有咨询服务, 帮助患者有效就诊;
(4) 医务人员完成本岗位诊疗工作后能主动指导患者进入下一环节;
(4) 有定期出诊情况分析报告和持续改进措施。

根据门诊就诊患者流量调配医疗资源, 做好门诊和辅助科室之间协调配合。

(1) 有门诊流量实时监测手段;
(2) 有可行的调配医疗资源方案;
(3) 有门诊与医技科室协调机制;
(4) 门诊满足患者需要, 无因医院原因出现退号现象;
(5) 普通医技检查能满足门诊需要, 当日完成检查和报告。

( 三) 加强急诊绿色通道管理, 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编号评审内容检查要点
合理配置急诊人力资源, 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 标准化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

(1) 有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急诊人力资源配置;
(2) 有急诊专业人员专业培训与准入相关制度并落实;
(3) 有根据指南要求标准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 合理摆放, 有序管理, 设备完好率100%; (4) 急诊实行24小时开放;
(5) 有大规模紧急救援人力调配相关预案;
(6) 经过专业培训的固定的急诊医护人员占75%以上;
(7) 有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医师承担本专业急诊工作。

落实首诊负责制, 与120建立联动协调制度, 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制度。

(1) 有首诊负责制度, 医务人员能熟知并执行;
(2) 有急诊与120急救中心联动协调机制;
(3) 有急诊与挂钩合作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的急诊转接服务机制;
(4) 转送急危重症患者均有完善的病情与资料交接, 保障患者得到连贯抢救;
(5) 有完整的登记资料, 能够对患者的来源、去向以及急救全过程进行追溯, 开展质量评价;
- 8 - 2020年6月23日(6) 有急诊信息网络支持系统, 实现急诊与院前急救、急诊与院内各相关科室、急诊与卫生行政部
门的对接, 急诊能够事先获取转诊患者信息, 提高抢救效率。

加强急诊检诊、分诊, 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1) 有急诊检诊、分诊制度并落实;
(2) 有明确的医疗区和支持区;
(3) 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 急危重症即时进入抢救室救治;
实施急诊分区救治、建立住院和手术的”绿色通道”, 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需紧急抢救的危重患者可
先就诊后付费, 保障患者
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1) 有分区救治, 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点病种的抢救绿色通道;
(2) 有急诊及时获取影像、检验、心功能等支持的机制;
(3) 有急诊与住院、手术室的快捷”绿色通道”, 保障获取连贯诊疗;
(4) 有紧急抢救的危重患者先救治后结算的机制;
(5) 有急诊手术室、急诊重症监护室;
开展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实行合格上岗制度。

(1)有开展急救技术操作规程全员培训考核相关制度;
(2) 有各级各类人员急救技术准入相关制度并落实;
(3) 有急救医务人员定期再培训的相关制度并落实;
(4) 急诊医师具备独立常见危重抢救能力, 熟练掌握高级心肺复苏、器官插管、深静脉穿刺和动脉
穿刺、电复律、呼吸机、血液净化和创伤急救等技能。

( 四) 改进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 提高服务水平
编号评审内容检查要点
完善患者入院、出院、转科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和标准, 改进服务流程, 方便患者。

(1) 有明确可执行的患者从就诊( 急诊、门诊) 到住院、转科、转诊出院、健康指导就诊服务流程和相关制度;
(2) 有急危重症患者入院直接进入科室抢救与办理入院同步进行的相关制度并落实;
(3) 有对员工进行服务流程培训的相关制度, 当服务流程变更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再培训;
(4) 职能部门定期与不定期对服务流程进行检查与评估, 对存在的问题有整改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