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纲要(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纲要先秦文学(1)《诗经》的来源与编定;编集《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
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采诗”、“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采诗:汉代班固坚持此说。
其要义在于说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集诗歌,献诗以制作礼乐,目的是观风察政献给朝廷以了解民情。
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除此之外,诗经的编辑还有公卿献诗说以及孔子“删诗”说。
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东汉王充《论衡·正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
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 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
当时孔子仅 8岁。
《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
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
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主张“放郑声”。
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
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2)风雅颂的涵义及不同的语言风格;风、雅、颂:《诗经》中的诗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最早见于《荀子儒效》。
“风”是指风土人情,或为“讽”。
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和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颂”即是容,歌而兼舞之义,是用于朝廷,宗庙祀祖,以诗乐舞合一形式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
多简短,音调缓慢,韵律欠规则,不分章,不叠句,表达对神祖的虔诚崇拜,是奴隶社会神权王权至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1、以意逆志:这是孟子提出的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2、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指的是要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这是由司马迁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
指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励创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创作的动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具体发明,说明历史上有名的著述都是心有郁积,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成为传世的佳作。
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象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等一系列有关怨的诗论就受其影响。
)4、《诗大序》主要文学思想●诗乐舞与情志的关系: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的外观。
●关于诗的社会作用──讽谏说:一方面,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一方面,认为诗歌应该对君上进行讽刺劝谏,以改良政治。
●诗六义的提出:将风、大小雅分为正、变。
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社会政治环境对诗人的感发作用。
)5、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作者及观点曹丕《典论·论文》:●反对好古贱今,批评当时“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文体论,作家才能各有所偏,通才全才鲜有所见。
体裁不同,风格也不同。
●文学价值论:肯定文章有崇高的价值,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
陆机《文赋》:●构思论。
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构思活动的情状:想象活动;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纲要1、古代文论三大高峰:勰、叶燮、王国维2、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特征:(1)术语运用的包容性(概括性、涵丰富性);如风骨、气等。
(2)形象性的概念:如明·榛《四溟诗话》:“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又:燮:“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3)风格描述的意会性:司空图《诗品》皆用四言诗形容风格,又如:鲍照说:“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颜延之)诗如铺锦列绣,雕绘满眼。
”又如:“陆海江”说。
3、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有体系;无体系;潜体系。
其实,中国文论既有体系性特征,又有非体系性特征。
4、先文论的特点:先时期是我国古代文论的发轫与奠基期﹙开端时期﹚,特点有:(1)没有专门的文论著作或文章,而是散见于先的诗文中,主要见于哲学著作。
(2)先文论处于百家争鸣、人各为说的状态(3)先文论影响深远,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论思想,一重在对文学容的规,一重在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论发展的两大基石。
(4)先时期没有学科之分,先人谈到“文”或“文学”时,并不专指今之文学,但也包含之。
5、“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可以说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文学理论的观点。
“兴观群怨”说,特别是“诗可以怨”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之大难以估量。
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的许多讽刺和揭露社会黑暗政治的诗篇,无不是受“诗可以怨”的影响。
即使是现代,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进步诗人的作品对现实生活的不良倾向进行勇敢的干预,也可以说是对“诗可以怨”传统的继承和发扬!6、孔子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孔子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
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理论的积极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 先秦“诗言志”: 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朱自清在他的《〈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关于“诗言志”之“志”,“五四”以后在解释中一直存在着分歧。
朱自清认为“志”属志向怀抱,“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作者的志向怀抱的(朱自清《诗言志辨》);周作人则认为“诗言志”就是“言情”(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闻一多则通过对金文、甲骨文中“志”的本意,以及先秦古籍中“志”的用法的大量考证,指出早期的“志”包括着3种含意:①记事的,如《诗经》中的商《颂》及周《颂》;②记诵的;③由于早期的诗原于歌谣,因此“志”也即抒情的。
即“诗言志”之“志”,包括“志”(记诵)、“事”(记事)、“情”(抒情)三重含义(《闻一多全集·甲集·歌与诗》)。
2.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 与"辞达"说相联系的是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
4.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为老子所提出。
语出《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其中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
”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5. 《毛诗序》有所谓大序、小序之说。
小序是指传自汉初的《毛诗》三百零五篇中每篇的题解,大序则是在首篇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
这里所说的《毛诗序》即指大序。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序首二语,也就是《关雎》题解的小序,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
小序之后的大序,为毛苌以下弟子所附。
这种看法大体近是。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一、背诵并默写1、《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2、《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3、《文心·深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4、《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逮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5、《与元九书》: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二、填空1、“诗言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朱自清称之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开山之纲领”2、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墨子立言著文的标准【言有三表】为原则,即:本、原、用。
4、荀子认为“辩”可以分为【小人之辨,士君子之辨,圣人之辨】5、毛诗序将音乐分为【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6、毛诗序认为《诗经》的功能【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7、《太史公自序》主要提出的文学观点【发愤著书】8、《楚辞章句序》的作者王逸认为《离骚》对屈原的作用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他批判班固,因为班固认为屈原是“露才扬己,华而不实”。
9、“建安七子”最早出自于曹丕的【《典论·论文》】10、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1、《文心·时序》的文学观【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或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随时代而发展。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重点(考试必过)
一、《左传》的文艺观点:《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1.赋诗言志“赋诗”指引用《诗经》,“不歌而诵谓之赋”,“诗”是现成的,已有的诗歌句。
借助《诗经》中的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登高而赋”,大夫在外交中经常背诵《诗经》中的句子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或者被邀请背诵。
对后世影响深远,如西汉定都西安,东汉定都洛阳,杜笃写《论都赋》力贬洛阳,班固写《两都赋》赞美洛阳。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赵武出使宋,回晋途中适郑简公款待,七大臣作陪,赵武要求赋诗。
子展赋《草虫》:“既观君子,我心则降。
”佰有赋《鹑之奔奔》:“人心无良,我以为足;人心无良,我以为君。
”另一人赋:《野有蔓草》邂逅相见,适我愿兮”2.观志观风提出“赋诗,吾以观其志”,“观风”说是说用诗歌了解民情、风俗和政治兴衰,用诗歌、音乐等文艺作品为政治良窳提供例证,以达到改进政治的目的,最早见于《国语》、《左传》。
季札观乐,从季札对周乐的评论看,他正是把音乐(文学)和政教结合起来了。
他认为政治的治乱会对音乐(文学)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音乐(文学)去“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
因为政治的治乱会影响人,而人的思想感情又会反映到音乐(文学)中来。
《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听《周南》《召南》后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听《邶风》《鄘风》《卫风》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
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听《齐风》曰:“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听《颂》:观止矣(看到了最好的了)3.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言得其要,理足少传”。
“立言”属于“再次”的地位,它的价值意义小于前两者,但是它与“立言”、“立功”的政治价值取向则是相同的。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
1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一书的文艺思想有着较深的关系。
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文心雕龙》
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格”,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13、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最高成就的是《诗品》
14、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直寻”
15、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诗经》和《楚辞》
第四章:隋唐五代
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
2、提出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主张的是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7、教材认为: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原诗》
8、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叶 燮
9、《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识
10、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王士禛
4、《典论•论文》说,“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5、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提纲以下只是一个简单复习提要,教材目录中成章立节的重要作家、作品还要重点复习。
一、识记知识要点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2.《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
诗中刻画了秋景的种种凄凉寂寞,并将其和自身的惆怅失意之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此发端。
3.《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因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所以《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杂家。
4.刘勰的文论专著《文心雕龙》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5.“建安七子”中,有“七子之冠冕”之称的是王粲。
6.李白《蜀道难》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两句出入意表的想象来形容蜀山之高。
7.晚唐诗歌创作的代表人物“小李杜”是指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8.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加工而成的《三国志演义》。
9.先秦散文分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10.《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
12.《正气歌》的作者是文天祥,《论诗绝句三十首》的作者是元好问。
13.以语录体形式记述的先秦诸子著作是《论语》14.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是《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等。
15.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之“玉箸”是指眼泪。
16.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诗人是白居易、元稹、李绅等人。
17.“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二语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
18.一般将唐代文学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二、名词解释(部分附参考答案)1.诗经六义2.春秋笔法3.古诗十九首汉代无名氏作品。
原非一时一人所为,梁代萧统因各篇风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歌词内容,大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尽美矣,又尽善也" )4、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读者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作者)6、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仁政"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是指作家应该(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崇尚自然,反对人为)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庄子》较深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发愤著书"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卫宏)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毛诗大序》)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6、王充《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最早提出"文人相亲,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2、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的是(曹丕《典论?论文》)3、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典论?论文》A、《文心雕龙?体性》B、《文赋》C、D、《诗品序》4、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5、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曹丕和陆机)6、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文赋》7、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这里的"会意"是指(具体构思)8、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文心雕龙》)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格",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13、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最高成就的是(《诗品》)14、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直寻" )15、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诗经》和《楚辞》第四章:隋唐五代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2、提出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主张的是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3、皎然的诗论作品除《诗仪》一卷外,最重要的是《诗式》4、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皎然5、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论.所谓"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人格境界6、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白居易8、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的唐代诗论家是司空图9、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10、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来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的古代诗论家是司空图第五章:宋金元1、在道与文的关系上,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里的观点是"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2、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古代文论家是宋代欧阳修3、(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于苏轼的《答谢民师书》4、在《送参寥师》一诗中提出用佛教"空静"观来说诗的是苏轼5、苏轼的所谓"枯淡"说,其意思是指诗应在平淡中隐含丰富的意味和理趣6、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著名观点是词应"别是一家"7、宋代诗话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严羽《沧浪诗话》8、提出以禅喻诗的"妙悟"说的古代诗论家是宋代严羽9、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说的是严羽的《沧浪诗话》10、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严羽11、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是批评潘岳文格与人格的不统一12、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八首:"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这是说沈宋诗仍袭齐梁诗风,陈子昂改革诗风有巨大功绩第六章:明代1、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之一是情景问题.他主张"情景适会"2、"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个通达的诗论观点出自谢榛的《四溟诗话》3、李贽"童心"说的"童心"就是真心4、提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李贽5、提出诗文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著名口号的是公安派中的袁宏道第七章:清代1、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分别是"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2、"《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论作者是金圣叹3、李渔认为戏曲创作在"立主脑",他的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4、李渔的一部内容涉及戏曲、歌舞、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闲情偶寄》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颇丰,其中一部论古代诗歌创作、批评、鉴赏的诗话性著作是《明诗评选》6、"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段诗论出自王夫之的《姜斋诗话》7、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原诗》8、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叶燮9、《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识10、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是(王士禛)11、清人张宗柟辑王士禛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12、沈德鸿的论诗著作是《说诗晬语》13、沈德鸿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格调"说14、袁枚的诗论著作主要有《随园诗话》15、为了与沈德鸿的"格调"说相抗,袁枚提出了"性灵"说第八章:近代1、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艺概》2、"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段文论出自刘熙载《艺概》3、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政之关系》4、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近代的梁启超5、"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梁启超6、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人间词话》7、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境界"说8、"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段著名词论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填空题总复习概要第一章:先秦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他言行记录的著作《论语》.2、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3、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以意逆志 "与" 知人记世 "的文学批评方法论.6、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 知言养气 "说.7、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9、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留志 ,是为得之."1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1、《庄子》崇尚自然 ,反对人文 ,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 "的精神状态.13、《庄子?外物》篇中提出"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 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 意在言外 "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一书的文艺思想有着较深的关系.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 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 发愤著书 "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4、《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的是毛公 ,他是赵人,为河间王博士.因此,《毛诗序》的作者当是卫宏 .5、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 ,止乎礼"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 ",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7、《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 ,五曰雅 ,六曰颂."8、《毛诗大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9、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疾虚妄"(《佚文篇》),这也建立在其自然论的基础上.10、王充在《论衡》多处提到"增",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妄增,即是说假话;二是妥增,则是在不悖事理的前提下,对语言表达来一点夸大其辞的修饰,对事情描摹得更鲜明.这种"增"就很像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手法.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即所谓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 .4、《典论?论文》说,"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诔尚实, 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5、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7、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学理论批评论著,按时间先后是《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8、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9、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10、在艺术技巧方面,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即"其会意也尚巧 ,其遣言也遗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会意"是指具体构思 ,"遣言"是指词藻问题 ,"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 .12、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13、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是其内容, 文是其表现形式.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含义.16、《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17、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才性) 之间的关系.18、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 ,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19、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的因素: 才,艺,学,习,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20、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 典雅 "、"远奥"、"精约"、"显附"、" 繁缛 "、" 壮丽 "、"新奇"、"轻靡".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 ,"骨"当是一种精要轻健的语言表达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的作者分别是曹丕、陆机、刘勰、钟嵘 .23、《诗品》与《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24、在诗歌创作实践上,《诗品》品评了汉魏至齐梁 122 位诗人的五言诗.25、钟嵘的"文想"思想的核心是" 直寻 ".26、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心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 性灵 ".27、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 自然英旨 "(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28、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29、钟嵘把" 滋味 "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30、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 风骨 "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 风力 "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 风力 "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31、钟嵘所最欣赏的诗人都符合"风力"与"丹彩"均备的标准,这实际上为他所憧憬的" 建安风力 "树立了标准.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 ,二曰风 ,三曰赋 ."第四章:隋唐五代1、陈子昂的《修竹篇序》,就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2、" 汉魏风骨 ,晋宋莫传"是陈子昂对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3、"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齐梁诗风徒具华丽词藻而匮乏深微的情志寄托的批判.4、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文学提出了"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判,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 兴寄 "和" 风骨 ",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5、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6、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诗式》,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7、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精规律.而他关于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的创造问题.8、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 养气 "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9、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10、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于前人.1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 不平则鸣"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12、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提出的" 发愤著书 "说一脉相承的.1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与元九书》中.此外在《读张籍古乐府》、《寄唐生》、《新乐府序》等诗文中,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14、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强调的重点在于"义",也就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15、白居易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 ,卒章显其志 "(《新乐府序》),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会直白露.16、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教材认为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17、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思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神志,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18、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 味 "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19、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 滋味 "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20、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第五章:宋金元1、欧阳修晚年作《六一诗话》,开诗论中诗话之一体.2、教材认为: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步趋韩愈,重申了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 道胜者文不难自至"(《答吴充秀才书》),反对"道未足而强言",片面追求文辞.3、" 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得比较重要的诗论思想.4、苏轼在《与谢民师书》中说:作文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5、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苏轼提出" 随物赋形 "的主张,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6、在《送参寥师》一诗里,苏轼采用了佛教的" 空静"观来说诗:"欲会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7、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诗与词并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著《论词》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 别是一家 "的著名观点.8、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对词创作的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 破碎 ";二,要有" 铺叙 ";三,讲" 故实 ";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9、严羽是宋代著名的诗论家,他论诗的代表作是经后人编辑成书的《沧浪诗话》.10、严羽强调学诗要以" 识 "为主,就是说诗人要有高度的审美判断力.11、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 妙悟 "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12、"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 兴趣 "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13、"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 滋味 "、司空图所说的" 韵味 "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14、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 ,曰音节 ."15、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 ,至矣,尽矣,蔑以加以!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16、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论诗三十首》绝句,上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17、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 心声心画总失真 ,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18、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陶渊明诗天然浑朴之美.19、《词源》是张炎晚年之作,是李清照词论著作《论词》之后最为重要的一家词论专著.。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纲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纲要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一、文论的起源和发展:1.文学批评的起源和发展:从《诗经》的评价到《左传》的叙事批评,展示了古代文学批评的雏形和发展轨迹。
2.文学批评的目的和意义:古代文学批评主要是为了修辞技巧的提高、发展文学的审美标准和传承优秀文学传统等。
二、古代文论家及其代表作:1.刘勰《文心雕龙》:主要包括文论概论、文体论、修辞论、文义论、评说论等内容。
强调“雕饰”修辞语言,重视形象和表达的精确性。
2.韩愈《韩文公论》:主张文学要追求真实性、发人深省,不同于追求艳丽的辞章,提倡以内容为主的文采。
3.欧阳修《五代诗论》:提出“人情之文章”的观点,主张文学要紧密结合人生,把握社会变迁和人情世故。
4.柳宗元《文心雕龙钞》:是对刘勰《文心雕龙》的扩充和解释,强调文学的精神内涵和意义。
三、文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修辞论:主要讲述修辞技巧的运用、辞章的雕饰和修辞手法的分类等,如《文心雕龙》的篇章等。
2.文体论:讨论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要求,如《文心雕龙》的文体分类等。
3.诗歌批评:主要评述诗歌的内容、风格和艺术表现,如《五代诗论》对于五言绝句的评价等。
4.散文批评:关注散文的主题、结构和修辞手法,如《韩文公论》对于散文的论述等。
5.文章的修辞技巧:注重对修辞手法的应用和辞章的雕饰,如《文心雕龙》对于修辞方法的阐述等。
6.评说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评论,重视对作品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分析,如《文心雕龙》的评说论等。
四、文论的影响和意义:1.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古代文论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基础和范例,如现代的文化批评、修辞学等。
2.对古代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古代文论通过提出文学创作的标准和要求,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指导作用,如宋代构建的文人文化体系等。
3.对文学研究的启示和参考:古代文论通过对文学形式、内容和意义的探讨,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如中国现代文论研究等。
这些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一些重点内容和要点,通过复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起源、发展和意义,深入了解古代文论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指导作用,以及对后世文学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中国古代文论笔记学习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抨击的萌和产生――先秦时代一、孔子1.诗言志《尚书尧典》中明确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观点,“诗言志,歌永言”。
就是说诗就是人的心灵的整体表现。
由此奠定了中国文艺的民族特点,与西方文艺存有着本质的区别。
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孔子论雅乐与夏晓华时说过《韶》趣就是“天下美矣,又持论也”,又主张“摆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道“恶人郑声之乱雅乐也”。
其主要观点即为就是倡导雅乐,反对郑声。
建议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就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4.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孔子论《关雎》的话,意思就是快乐而不过分,哀愁而不悲伤,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要“诗无邪”,从音乐上讲,就是提倡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从文学作品上讲,就是不能过于激烈,应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5.文质彬彬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建议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必须轻松统一,文采和质朴必须配搭得宜。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抨击史的发展中始终起至主导作用。
6.辞达“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
二、孟子1.知言养气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道:“我云尔,我尉迟氏我浩然之气。
古代文学复习纲要
古代文学复习纲要古代文学1复习上古神话1.神话的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神话的流传和保存状况记录神话的资料有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比较零散多元,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体系,往往是一些片段,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不多我国没有记录神话的专书,现存神话都是被后代各种著作在偶然的情况下附带保存下来的。
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3.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变文字繁难而不便书写神话与周代以来理性文化的主流相抵牾上古神话演变的结果就是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及渗入了后人的阶级意识。
4. 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5.神话流为寓言,是神话文学化的主要表现。
6.保留上古神话最多的典籍:《山海经》《诗经》1.今《诗经》传世本中最早的本子即毛公传、郑玄笺、孔颖达疏的《毛诗正义》。
2.《诗经》共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作品305篇,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3. 四家诗:《诗经》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为流传,秦代被焚。
汉代重现,传诗者主要有四家:齐诗辕固,鲁诗申培,韩诗韩婴,毛诗毛亨、毛苌。
前三家为今文,后一家为古文。
自从后汉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郑笺》)后,毛诗广为流传,三家诗渐亡。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本子就是“毛诗”。
4.《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5.结合具体作品,谈一下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就创作方法而言,《诗经》的基本特点是写实。
即不是运用极度的夸张和离奇的想象去表现生活,而是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描摹生活,按内心的切实感受去抒发情怀。
⒈《诗经》中有一部分叙事描写之作,叙述描摹朴实自然,不作夸张变形,写出了如在目前的生活场景和画面。
⒉《诗经》中的抒情诗抒发的是日常现实情怀,包含着合乎常情的想象与幻想,从而也表现出写实的特点,而与偏于奇异想象的创作风格不同。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1. 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 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 《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 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 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 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 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 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 《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 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 钟嵘对诗歌理论的奉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 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 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 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 18. 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那么鸣〞论。
20.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整理版)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庄子的)“虚静”说“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整理(冯舒玲·汉三)【先秦】1、“诗言志”的概念及其发展演变………………………………………………《尚书·尧典》①“诗言志”含义的变化“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朱自清曾在《<诗言志辨>序》中提出,这是中国历代文论的“开山纲领”。
“诗言志”内涵丰富,各家解读并不完全一致。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所谓“诗以言志”是指“赋诗言志”,是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
《尚书·尧典》提到的“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观念产生于先秦丰富多彩的用诗实践中,是先秦时代对诗政教价值的判断,而不是对诗歌生成的描述。
在先秦,“诗言志”是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其四种方式分别是献诗陈志,侧重目的功能方面;赋诗言志,倾向于政治外交;作诗言志,与抒情主人公有密切联系;教诗言志,偏重于诗的教育作用。
先秦时期,“诗以言志”多注重于投向政教怀抱,对后世产生了以下两点鲜明地影响:一是使得文学批评在刚开始就与政治、道德伦理等纠缠在一起,从而背上了沉重的道德束缚。
诗人用诗囿于伦理道德,创作态度严肃神圣。
二是它自觉不自觉地将诗歌看成是自我情感外化的表现,从而使中国文学批评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
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
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
《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
至于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第一编先秦1.试析孔子“兴观群怨”说的内涵及其意义。
(1)“诗可以兴”:孔子重视诗对人们的感兴、启发作用。
(2)“诗可以观”:通过诗可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可以考察政治的好坏得失,可以懂得风俗的盛衰兴替。
(3)“诗可以群”:学诗可以使人们互相启发、互相砥砺,和睦相处而又不至于放荡。
(4)“诗可以怨”: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也就是肯定诗具有批评、讽刺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多方面地阐明了诗的社会作用,强调学诗的重要性。
2.孟子谈读书的“以意逆志”,交友的“知人论世”,对文学批评有什么启发?“以意逆志”即依据作品所包含的意义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只有这样才能确切地把握作品。
“知人论世”,孟子原是谈交友修身的道理的。
“知人论世”说具有文学批评的意义,即要求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评论,必须联系作家的思想和生平,顾及作家全人、全部作品,并考察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
3.举庄子一则论技艺的寓言,谈谈庄子思想对后世文艺创作理论的启示作用。
《庄子》中有不少善于技艺的寓言故事,本是用来比喻说明养生、修养的道理的,而从这些寓言中可以引申出关于文学创作的一些具体问题,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些观点、方法。
(1)如“庖丁解牛”、《达生篇》讲到孔子见到一丈夫“蹈水如履平地”。
庄子指出庖丁之所以技艺通神是因为他“依乎天理”,“蹈水”丈夫之所以能如履平地是因为他“从水之道不为私焉”。
所谓“天理”、“水之道”,即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人们掌握了这一规律就能使技艺达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蹈水如履平地的化境。
这一境界看似神秘,实质上很有道理可循,对文艺创作很有启发。
(2)如“梓庆削”、“偻丈人承蜩”,强调要达到技艺的化境必须专心一致,全神贯注,郑重对待,严肃认真。
这对文学创作本身、对文学创作心理的研究都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3)如“解衣盘礴”这则寓言的内涵同样涉及到文艺创作心理学问题,对后世文艺创作也很有启发。
第二编两汉4.《毛诗序》怎样论述诗的情感特征及社会教化作用?(1)“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古代文学的创作理论、审美观念以及文学批评等方面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重要的古代文论观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文言文的独特之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严谨、简练的语言风格。
古代文论家强调文言文的“典雅”和“正直”,认为其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
例如,王守仁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文者,言之端也,言者,志之表也。
”他认为文言文的目的是通过准确的言辞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古代文学的主题与意义古代文学的主题广泛而深刻,涉及到人生、道德、政治等方方面面。
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纪实”和“论述”两种不同的史书写方式。
他认为,通过史书的记载,人们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关人性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三、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代文论家对于文学的审美观念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们注重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内涵”和“外貌”两个方面的美。
例如,杜牧在《文赋》中提到:“文有内涵,文有外貌,文有深浅,文有大小。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既有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又要注重形式和艺术表达。
四、古代文学批评的方法与观点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有“词章”和“风雅”两种。
词章是指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组织进行批评,注重作品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而风雅则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强调作品的诗意和音韵。
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章法者,文之体也;风雅者,文之骨也。
”他认为,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既有良好的结构,又要具备艺术上的美感。
五、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文论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家的观点和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在《石头记评点》中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批评和分析,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纲要1、古代文论三大高峰:刘勰、叶燮、王国维2、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特征:(1)术语运用的包容性(概括性、内涵丰富性);如风骨、气等。
(2)形象性的概念:如明·谢榛《四溟诗话》:“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又:郑燮:“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3)风格描述的意会性:司空图《诗品》皆用四言诗形容风格,又如:鲍照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颜延之)诗如铺锦列绣,雕绘满眼。
”又如:“陆海潘江”说。
3、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有体系;无体系;潜体系。
其实,中国文论既有体系性特征,又有非体系性特征。
4、先秦文论的特点: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论的发轫与奠基期﹙开端时期﹚,特点有:(1)没有专门的文论著作或文章,而是散见于先秦的诗文中,主要见于哲学著作。
(2)先秦文论处于百家争鸣、人各为说的状态(3)先秦文论影响深远,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论思想,一重在对文学内容的规范,一重在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论发展的两大基石。
(4)先秦时期没有学科之分,先秦人谈到“文”或“文学”时,并不专指今之文学,但也包含之。
5、“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可以说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文学理论的观点。
“兴观群怨”说,特别是“诗可以怨”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之大难以估量。
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的许多讽刺和揭露社会黑暗政治的诗篇,无不是受“诗可以怨”的影响。
即使是现代,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进步诗人的作品对现实生活的不良倾向进行勇敢的干预,也可以说是对“诗可以怨”传统的继承和发扬!6、孔子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孔子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
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理论的积极影响。
7、“发愤著书”说: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抵是作家在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和政治主张,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即是“发愤著书”的产物。
他自己的伟大的著作《史记》就是“发愤著书”说的最好实践。
8、魏晋南北朝文论的特点: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起。
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
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迟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不过,就这一时期所留下来的一些主要文论著作看,也都不排斥儒家的文学思想,他们往往是在论说文学的外部规律时,认同儒家文论的路数;而在阐释文学的内部规律时,则主要是承袭道家文论的衣钵。
诸如西晋陆机的《文赋》、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大都是这样。
也就是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总特点基本上是儒道结合,外儒内道,而以道为主。
当然,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很有水平,他们并不是、也不屑于简单地抄袭或沿用前代儒、道两家的文论资料,而是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许多深刻的精辟的阐发,从而形成了自家的理论特色,甚至构建起了自己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他们对文学的许多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如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特征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艺术风格问题,文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
他们在阐述自己的文学理论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文气”说、“缘情绮靡”说、“神思”、“意象”、“体性”、“风骨”、“通变”“定势”、“隐秀”、“物色”、“知音”、“直寻”、“滋味”、“声律”等等。
9、“本同末异”:曹丕关于文体论的重要观点,意思是不同形式的文章其基本性质与创作规律是相同的,有其共性,但不同文体又有不同的创作特点与风格,有其个性。
此观点肯定了创作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要求遵循共性并尊重个性。
10、文气说:曹丕关于作家风格论的重要观点。
“气”既指作家先天的气质、才情、禀赋等,也指由此而形成的创作风格。
曹丕认为,作家先天之气直接影响其创作风格的形成,从而肯定了作家先天素质与其创作之间的关系。
总之,“文气说”充分认识到作家内在素质对创作的重要性,此观点对刘勰养气理论、韩愈气盛言宜说、苏辙“文者,气之所养”、等均有重大影响,但此观点注重先天素质的同时忽视了后天养气的功夫,有一定局限性。
11、《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我们讲过的先秦两汉的一些文论都不是专门的文论文章),它是第一篇,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12、陆机关于想象构思的理论:(1). 强调想象构思活动必须在专心致志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不受外界任何干扰,同时还需深入思索,广泛探寻,才能使想象构思活动圆满完成,即:“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2). 想象构思活动非常活跃,不受时空限制,既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又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3). 想象构思活动是伴随着形象和情感的过程,活动顺利时作家才思泉涌,浮想联翩,下笔如神。
想象构思活动是否顺利,直接影响作家的创作。
(4). 想象构思活动中常有文思开(通)塞不一的情况。
文思通畅时写作非常顺利,文思受阻时则难以正常写作,即使勉强而为,也写不出好作品。
但陆机不知开塞之所由。
13、《诗品》的影响主要有:(1)《诗品》强调诗要抒发“怨”情,是中国古代“诗可以怨”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2)钟嵘提倡诗要“直寻”,即直接抒情叙事,使后人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有了理论根据。
(3)其风骨论,特别是他强调建安风力,更为后人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
(4)其“滋味”论也影响到司空图、严羽、王土禛、王国维等人的诗歌理论(如司空图韵味说、四外说,王土禛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
14、皎然《诗式》:皎然的诗歌理论集中在他的诗论著作《诗式》里。
他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问题。
注意以下几点(1).“意”与“境”的关系关于诗歌创作中的“意”与“境”的关系问题,皎然认为,诗歌创作,是诗人的情意受外界触发而起,情意又要凭借境象描绘来抒发。
就是所谓“假象见意”,“缘境不尽曰情”,“诗情缘境发”。
即是说,意(即他说的“意”、“情”)与境(即他说的“境”、“象”)是互为依存、触发的。
因此,“取境”就成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
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这样重视“取境”的诗论,皎然是第一人。
(2).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的难、易两种情况:《诗式》论“取境”:“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成篇之后,观其气象(象或作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
”这是“取境”艰难的情况。
这种“至难至险,始见奇句”的情况,是在写作当时的情景。
但在写作成篇之后,又看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取境”的高手。
又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
”这是“取境”容易时的情况。
这就是说,有的时候,灵感开通,就会笔随意到,宛如神助,创作顺畅。
但这种“取境”之易,并非天才,而是“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
(3).皎然对言意关系的认识。
皎然注意到这种高意境的作品完成之后,便有了超越表层文字和形象之外的多层的,乃至不尽的审美意味,提出了“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的看法。
这样的作品自然“情在言外,旨冥句中”,“但见性情,不睹文字”,能激起读者多层次乃至无穷无尽的审美情景。
这种“文外之旨”的言意关系无疑是对《庄子》“得意忘言”的言意关系论的继承何发展,并将对司空图、王国维等人的意境论产生影响。
(4).皎然的诗歌风格论皎然把风格分为19类,分别以一个字来概括其风格特点。
十九类中,有的标目准确,如“高,风韵朗畅曰高”,“逸,体格闲放曰逸”;有的却可商榷,如用“贞”、“忠”、“节”、“志”来说明诗歌风格,无疑是把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混为一谈了,而且标准也不一致。
但至少皎然是在陆机、刘勰风格论基础上,又向前探讨、推进了一步。
(5).皎然的影响皎然的“意”与“境”理论影响了后代的诗歌意境说;其“取境”难易论、言意关系论对后代的构思论、追求言外之意、文外之旨的创作论都有影响。
15、白居易诗论思想:白居易是中唐成绩卓著的诗人,而且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的最著名的诗论著作是《与元九书》。
学习白居易的诗论,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歌创作要“为时、为事而作”论;2.白居易的诗歌讽刺观;3.诗歌的“根、苗、华、实”论;4.白居易诗论之弊病。
16、司空图[837-908],今山西人,长期隐居,并拒绝参加黄巢起义。
朱温代唐,乃自杀。
不仅有理论,也工创作。
《诗品》又名《24诗品》,专讲风格理论。
《与李生论诗书》提出韵味说。
司空图诗论主要观点介绍:“司空图诗论选录”是隋唐五代文论重点学习内容。
主要应该掌握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理论的阐述及其影响:(1).论“思”与“境”的关系,提出“思与境皆”说;(2).把“味”作为诗歌的第一要义,提出“韵味”说;(3).追求含蓄蕴藉的诗歌意境,提出“四外”说;(4).司空图诗论之影响。
司空图是晚唐的重要诗人,著名的诗歌理论家。
司空图最主要的理论贡献是深入、精辟地阐述了诗歌的意境理论。
分述如下:(1).司空图论述了“思”与“境”的关系,提出了“思与境偕”说:在《与王驾评诗书》中,司空图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
“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
“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这就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刘勰、皎然,但比他们表述得更清楚,并用“思与境偕”概言之,应是司空图独特的体会。
(2).提出“韵味”说: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
什么是“韵味”的具体所指呢?那就是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笼而言之,就是指诗歌要有丰富的醇美韵味,而这种韵味必须含蓄在诗歌的语言意象之外。
这并不是任何一篇作品都有的,只有有意境的作品才具有这种韵味。
(3).“四外”说:司空图在论述诗歌“意境”时,追求含蓄蕴藉的境界,提出“四外”说。
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这也就是司空图“韵味”说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