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试题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部分)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部分)一、填空题(每题1分)1、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中提出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教材221)……5、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二、单选(每题1分)1、司马迁撰写《史记.屈原列传》主要采纳了(A)对屈原的评价。
A、刘安B、班固C、杨雄D、司马相如5、《雪涛阁集序》的作者是(B)A、王世贞B、袁宏道C、钟惺D、袁枚10、在汉代,提倡“真美”,反对“虚妄”的理论家是(C )A、班固B、王逸C、王充D、翁方纲1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说这话的是(B )A、李白B、杜甫C、韩愈D、李清照20、提倡以诗歌“补察时政”、“导泄人情”的是(B )A、皎然B、白居易C、韩愈D、司空图三、多选(每题1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有(1234)①陆机②曹丕③钟嵘④曹操⑤司空图(晚唐)5、有关《毛诗序》作者问题的异说很多,(34 ),都有人认为是该序的作者,目前尚无定论。
①韩婴②之夏③卫宏④毛长⑤申公10、下列文论观点出自《诗品序》(钟嵘)的有( 1 2 345)。
①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②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③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④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⑤使穷贱易安,幽局靡闷,莫尚于诗矣。
四、搭配题(每题1分)1、找出下列论著与文学门类的所属关系:①《答李翊书》韩愈诗歌理论(3 )②《答吕姜山》汤显祖散文理论(1 )③《与元九书》白居易戏曲理论(2 )④《读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小说理论(4 )……6、找出下列论著与作者的关系①《论词》班固(2 )②《离骚序》袁枚(4 )③《答谢民师书》李清照(1 )④《答沈大宗伯论诗书》苏轼( 3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3、结构第一李渔的观点。
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李渔第一个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把结构问题摆在戏剧创作一定阶段上最突出的地位,要求予以充分地重视。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试卷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试卷一、单项选择。
20分1 、庄子的哲学中可以看成是一种审美态度的是()A 、自然朴素B、得意忘言C、心斋、坐忘D、观生、观民2 、“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关于辞赋的观点。
A 、司马迁B、杨雄C、班固D、刘安3 、王充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观点是()A 、疾虚妄B、内外表里,自相副称C 、文有真伪,无有故新D、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4 、继承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是()A 、《文赋》B、《文心雕龙》C、《毛诗序》D、《诗品序》5 、完全可以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A 诗品B文心雕龙C原诗D文赋6 、首创诗歌声律说,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的是()A 王充B陆机C沈约D刘勰7 、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中说:“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论述的是()A 、文学创作过程B、文学鉴赏过程C 、文学活动的全过程D、观察事物的过程8 、最早明确提出“意境”概念的是()A 、传为王昌龄的《诗格》B、皎然《诗式》C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9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一句”出自司空图的()A 、《与李生论诗书》B、《与王驾评诗书》C 、《二十四诗品》D、《与极甫书》10、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是()A 、文与道俱B、文道合一C、文以贯道D、文以明道11、“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论,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是()对“诗贵传神”的一种表述。
A 、欧阳修B、苏轼C、韩愈D、严羽12、金代元好问的诗歌理论观点集中在()A 、《答谢民师书》B、《论诗绝句三十首》C、《与李生论诗书》D、《四溟诗话》13、明代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是()A 、前后七子B、公安派C、唐宋派D、竟陵派14、提出诗品出于人品这种人格与创作关系观点的是()A 、陆游B 、袁宏道C 、梁启超D 、刘熙载15、小说与史传的实质区别是()与实录的矛盾对立。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
二、名词解释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2、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
3、象外之象: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
“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
4、兴趣说: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
所谓“兴趣“就是指诗歌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
5、滋味说: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
它是钟嵘评价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
6、以己度物人类在原始时代,凡遇到自己不能理解不能解释的事物,便习惯以自身为衡量标准来推比、类比外物,这就是以己度物。
7、物我同一就是打破此心和彼物的界限,使我变成了物,也使物变成了我。
古人认为外物和人一样是有感觉、情欲的生命实体,那么用人所拥有的一切来理解并表述外物就是最自然最合理最方便的了8、思无邪语出《诗经》“思”是语气词无意。
“无邪”是对放马人放马时神情专注的描写。
孔子借此概括诗经的特征即思想内容的批评标准,既要作品的内容符合儒家礼教,又要求情感的艺术表达符合中和之美。
9、知言养气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本来是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后经过文学批评家的发挥成为“文气”说的先导。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文化的源头是()。
A. 儒家文化B. 道家文化C. 法家文化D. 阴阳五行学说答案:D2.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不属于的是()。
A. 造纸术B. 印刷术C. 火药D. 指南针答案:B3. 中国古代的“六艺”指的是()。
A. 礼、乐、射、御、书、数B. 诗、书、礼、易、乐、春秋C. 琴、棋、书、画、诗、酒D. 经、史、子、集、诗、词答案:A4.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
A. 汉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5. 中国古代文学中,被誉为“诗史”的是()。
A. 杜甫B. 白居易C. 李白D. 苏轼答案:A6.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中,属于历史小说的是()。
A. 《红楼梦》B. 《西游记》C. 《水浒传》D. 《三国演义》答案:D7.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中,以“沉鱼落雁”形容的是()。
A. 西施B. 王昭君C. 貂蝉D. 杨贵妃答案:A8.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中,位于江西的是()。
A. 白鹿洞书院B. 岳麓书院C. 应天府书院D. 嵩阳书院答案:A9.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中,位于湖北的是()。
A. 黄鹤楼B. 岳阳楼C. 滕王阁D. 蓬莱阁答案:A10.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园”中,位于苏州的是()。
A. 拙政园B. 留园C. 网师园D. 狮子林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是()。
A. 和谐B. 忠诚C. 孝道D. 礼仪答案:ABCD2. 中国古代的“五经”包括()。
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易经》E. 《春秋》答案:ABDE3. 中国古代的“五行”指的是()。
A. 金B. 木C. 水D. 火答案:ABCDE4. 中国古代的“四书”包括()。
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孟子》E. 《礼记》答案:ABCD5.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文以载道”是哪位古代文论家的主张?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愈答案:D2. “诗言志”最早见于哪部古代典籍?A. 《诗经》B. 《尚书》C. 《易经》D. 《春秋》答案:A3. “文心雕龙”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A. 王勃B. 刘勰C. 杜甫D. 韩愈答案:B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哪位诗人的观点?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B5.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哪位文论家的论述?A. 王夫之B. 刘勰C. 陆机D. 王安石答案:C二、填空题1. 古代文论中的“________”是指文章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统一。
答案:文质彬彬2.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答案:意蕴3. 古代文论中“________”是指文学作品的构思和布局。
答案:章法4.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诗歌创作的一种要求,强调诗歌要抒发真情实感。
答案:真情实感5.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标准,强调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答案:文质兼美三、简答题1. 简述“文以载道”的内涵及其在古代文论中的地位。
答案: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当承载和传达道德理念和思想。
这一观点强调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道德教化的工具。
在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被视为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论述“意境”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答案: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诗人通过语言艺术的运用,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富有情感色彩和哲理深度的艺术空间。
意境的营造可以使诗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思考空间,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产生共鸣和联想,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启迪。
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论》试卷
周口师范学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统考试卷《中国古代文论》试卷(A)汉语言文学(本科)考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5道大题,满分100分;2.考试时间为110分钟;3.考试方式为闭卷(开、闭);4.答卷必须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不许用铅笔和红色笔;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交回,务必写清考生个人信息。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对于《诗经》的评价,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关于作者的道德修养问题,提出“浩然之气”的说法。
3.在文学评论方面,汉朝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说。
4.魏晋时期,曹丕著名的论文学的文章是《》。
5.南北朝时期,在文学理论方面,刘勰的代表作品是《》。
6.晚唐时期,司空图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文论著作是《》。
7.南宋时期,《沧浪诗话》的作者是。
8.清朝李渔的有关戏剧方面的著作是《》。
9.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对境界的基本形态作了概括与分类,他认为境界可分为与两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发愤著书”说2.韩愈的“不平则鸣”说3.江西诗派4.桐城派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合分人复核人得分得分评卷人得分评卷人《中国古代文论》试卷,第1页,共6页《中国古代文论》试卷,第2页,共6页《中国古代文论》试卷,第3页,共6页《中国古代文论》试卷,第4页,共6页……………………………………密………………………………封………………………….线………………………………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苏轼在文学创作中提出的“知”与“能”的关系。
2.简述严羽的“别材”、“别趣”说。
3.简述袁枚的“性灵”说。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得分评卷人得分评卷人论述《文心雕龙》中的文学创作论。
五、分析与应用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结合现实生活,分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的文学理论与意义。
得分评卷人《中国古代文论》试卷,第5页,共6页《中国古代文论》试卷,第6页,共6页。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
”(《论语为政》)2. 孟子提出了“_______”说和“_______”说,的确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3.《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_______,二曰_______,三曰_______,四曰_______,五曰_______,六曰_______。
4. 曹丕在《_______》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5.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_______”说,主张诗歌重在抒发感情,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6.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了“_______”和“_______”说,要求文章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想鲜明、语言精警。
7.李清照在《词论》提出了词“_______”的著名观点;张炎的《词源》则对词提出了“_______”和“_______”的审美要求。
8.明代后期的思想家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真心,提出“_______”说;而后受其影响的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则提出“_______”说。
9.清代的李渔在《_______》中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这是指一部戏曲的要有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10.王国维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_______》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这是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2.(司空图的)“四外”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 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2 . 司马迁根据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因遭困厄而著书的事迹,概括出了()。
A.“不平则鸣”说B.“疾虚妄”说C.“文章为时为事而作”说D.“发愤著书”说3. 提出作诗“取境”有难、易两种情况的古代诗论家是()。
2024年自考-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3带答案
2024年自考-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图片大小可任意调节)第1卷一.单选题(共20题)1.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A.第一个寒冷期B.第二个寒冷期C.第三个寒冷期D.第四个寒冷期2.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3.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4.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仁B.义C.礼D.智B.左右对称C.讲究装饰D.廊柱结构6.秦朝中央“三公”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A.太宰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7.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A.蒙古族B..匈奴族C.汉族D.高车族8.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A.天象观B.勤农观C.占验观D.地利观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这位“天师”是A.张道陵B.张角C.张鲁D.张衡10.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11.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B.团结C.和平D.统一13.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14.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15.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16.《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A.郭沫若B.于省吾C.陈梦家D.徐中舒1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碑刻经书的方式对经典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伟大工程是()A.白虎观会议B.熹平石经C.三体石经D.五经文字18.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的年份是()A.1482 年B.1582 年C.1682 年19.认为文化的发展须一方面接纳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的学者是()A.陈独秀B.胡适C.陈寅恪D.钱穆20.下列语系中,不属于中国五大语系的是()A.汉藏语系B.蒙古语系C.阿尔泰语系D.南岛语系二.问答题(共2题)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2.“文”的本义是什么“化”的本义是什么?第2卷一.单选题(共20题)1.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A.秦代B.汉代C.隋唐D.明代2.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A.查B.验C.测D.切3.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4.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A.两次B.三次C.四次D.五次5.原始巫术、行业禁忌等等,都属于()A.文化现象B.文化产品C.文化事象D.文化观念6.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17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A)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A)A、“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B、“引譬连类”C、“考见得失”D、“和而不流”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A)A、“尽美矣,又尽善也”B、“尽美矣,未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善矣,未尽美也”4、教材认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C)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D)A、圣人B、今人C、读者D、作者6、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A、“仁政”理论B、人性无善恶理论C、人性恶理论D、人性善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A、“仁政”和人性论B、“虚静”和“物化”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B、《庄子》较深的影响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B)A、“直谏”说B、“发愤著书”说C、文应“实录”说D、“疾虚妄”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A)A、卫宏B、刘安C、孔子D、毛公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C)A、“劝百而讽一”B、“怨而怒”C、“主文而谲谏”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精品系列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精品系列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_缘情_而绮靡”,“赋__体物_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_诗经_》和《_楚辞_》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_气盛言宜_”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_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__白居易_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_清空_”和“意趣_”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_,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_一字,尽得_风流”。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和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和参考答案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及参考答案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一、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1、《典论·论文》2、《文选序》3、《戏为六绝句》5、《与元九书》6、《送孟东野序》7、《六一诗话》8、《雪涛阁集序》9、《文赋》10、《诗品》11、《诗品序》12、《文心雕龙》13、《沧浪诗话》14、《闲情偶记》15、《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16、《汉书·艺文志》17、《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8、《论诗三十首》19、《答洪驹父书》20、《夕堂永日绪论》21、《答吴充秀才书》22、《仲兄字文甫说》23、《忠义水浒传序》24、《原诗》25、《书汤海秋诗集后》26、《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27、《文选序》28、《答吕姜山》29、《人间词话》30、《楚辞章句序》31、《史记·太史公自序》32、《春秋繁露》33、《淮南子》34、《词源》35、《市井艳词序》36、《西游记题词》37、《论文偶记》38、《诗式》39、《答李翊书》40、《录鬼薄序》41、《论衡·超奇》42、《上崔华州书》43、《上人书》44、《书黄子思诗集后》45、《论词》46、《岁寒堂诗话》47、《论诗诗》48、《艺苑卮言》49、《曲律》50、《诗归序》51、《序山歌》52、《鬲津草堂诗集序》53、《儒林外史序》54、《答沈大宗伯论诗书》55、《花部农谭序》56、《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57、《复庄卫生书》58、《古谣谚序》59、《人境庐诗草自序》60、《论白话与维新之本》61、《国故论衡·文学总略》62、《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63、《摩罗诗力说》(近代·鲁迅)二、填空题:1、在中最早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诗言志”理论。
2、孔子重视《诗》的社会政治伦理作用,在《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3、墨子所说的“三表”法,指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4、代表中国古代文论“诗教”传统正式形成的典籍是。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历年真题试题汇编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真题试题笔记考题(汇编)考题(汇编)最新模拟考题(汇编)课本重点资料涵盖考题广建议论述试题可尝试记主干,然后根据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更多自考专业资料,可以在”百度”里输入:“自考通关星新浪博客”,然后打开博客里可以下载更多资料.论述试题,可尝试记主干,然后根据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一、名词解释(以“---”符号为名解题号标志)---诗言志:这是出自《尚书·尧典》的命题;“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其实质就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
---以意逆志:这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命题;所谓“以意逆志”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以意逆志”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的批评原则。
---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命题;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言养气: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的命题;孟子认为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钟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得意忘言:“得意忘言”是庄子在《庄子·外物》中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自考复习】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名词解释
1、(孔子的)“思无邪”说答:《论语?为政》篇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答: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自考复习】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简答题.docx
简答题:1、养气说及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答:(1)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S他说“浩然Z气”故伟大、最刚强,它不是单纯的感情,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它是个体的情感意志同所追求的政治、伦理、道徳H标交融所产生的精神状态。
强调主体性和主动性.即重视自我修养。
(2)孟子“浩然之气”对古代士大夫文人的人格意志、情操气节有着很大的楷模作用。
对爱国精神的培育、尺族气节的激励有着深远的影响。
就文学而言,宋末文天祥的《正气歌》, 九承受、发扬了孟子的“浩然之气”。
就文学理论批评来说,孟子的“浩然之气”间接影响“文气” 的形成,后世“文气”说如唐代韩愈所持论的,英“气”指意志情感,即作家在创作构思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所鼓荡起来的气势。
韩愈的“文气”说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结构一言与情感气势一-气的内在关系问题,明显受到孟子养气说的启示。
2、“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延伸为文学批评的原则之一:“知人论世”。
(理鯉简姣)答: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屮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了这句话原是谈交友修身的道理。
孟子认为今人要与古人交友,不可能直接交往,只有通过诵读他们流传下来的诗书,要正确理解古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
“知人论世说"要求对作家作晶的分析必须联系作家的思想和生平,顾及作家全人和全部作品,并考察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
“知人论世说”被赋予了文学批评方法论的内涵,直至今天仍然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之一。
3> “以盛唐为法”是什么意思?答:(1)这是严羽提出的诗论观点;(2)严羽认为,盛唐诗歌故有“兴趣S具有“吟咏性情S “不落笔缝必无迹可求”等市美特征,盛唐诗歌是诗人运用“妙悟”这种艺术思维方式创作的,因此,盛唐诗歌才是后人师法的真正榜样。
4、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诗论观点有:答(1)诗道亦在妙悟;(2)学诗以识为主;(3)以盛唐为法;(4)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5、简述谢榛诗歌理论主张:答:(1)意象说,主张意象“妙在含糊J呆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自考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试题一、填空题(1分x14)1、先秦时期,史伯与晏婴相继提出了()的美学观点与政治观点。
2、明确提出“技进乎道”观点的思想家是()。
3、司马迁最著名的文论观点是()。
4、第一部专门评价五言诗的专著是()。
5、“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文论家()的名言。
6、“品”是()时期出现的批评术语。
7、署名王昌龄的《诗格》,把“境”分为“物境”、“情境”与()三种。
8、“穷而后工”是北宋文学家()首次提出的。
9、“文料说”是文学批评家()的重要观点。
10、“结构第一”是著名文学家()的戏曲理论主张。
11、将诗歌构成界定为“理”、“事”、“情”三要素的,是文论家()。
12、认为《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的,是文论家()。
13、第一个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指责的思想家是()。
14、“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是文学家()的著名观点。
二、单选题(1分x15)1、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陈诗观风之风气的“季札观乐”,出自()a《国语》b《左传》c《论语》d《孟子》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提出者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3、认为“道”具有循环运动的特点,提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人是()a孔子b老子c孟子d庄子4、“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出自()a《两都赋序》b《法言》c《西京杂记》d《文赋》5、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6、《文心雕龙。
神思》篇的理论贡献主要是()a创作心理b艺术风格c文学发展d文学批评7、最早运用“风骨”概念评论文学的人是()a陆机b刘勰c萧子显d萧纲8、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a陈子昂b殷璠c刘禹锡d司空图9、“气盛言宜”的提出者是()a韩愈b柳宗元c欧阳修d苏轼10、提出“妙悟”说的文论著作是()a《六一诗话》b《沧浪诗话》c《原诗》d《薑斋诗话》11、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情”、“景”关系讲得最透彻、最富辩证色彩的诗论家是()a王夫之b叶燮c王国维d严羽12、明清之际小说评点的集大成者是()a李贽b金圣叹c张竹坡d脂砚斋13、从理论上论述了文学语言向通俗化演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文论家是()a冯梦龙b金圣叹c李贽d梁启超14、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民主自由观念和竞争观念的第一人是()a严复b康有为c梁启超d王国维15、提出“诗歌者,描写人生者也”这一论断的,是王国维的()a《红楼梦评论》b《屈子文学之精神》c《文学小言》d《人间词话》三、名词解释题(4分x3)1、兴会2、随物赋形3、无我之境四、阅读理解题(5分x3)阅读下列文论原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1、相如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
202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卷六)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202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卷六)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运用的汉语汉字修辞格是()A、回文B、顶真C、对偶D、析字【参考答案】:A2、科举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时间是()A、秦汉B、魏晋C、隋唐D、宋元【参考答案】:C3、到() 中国青铜器生产的生机和气势都不复存在了。
A、西周B、东周C、秦朝D、汉代【参考答案】:D4、中国农耕生产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的时间是()A、新石器时代B、黄帝时期C、尧舜时期D、夏商时期【参考答案】:D5、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汉语经典系的佛教属予()A、大乘佛教B、小乘佛教C、部派佛教D、原始佛教【参考答案】:A6、君主专制最早出现在()A、春秋B、战国C、秦代D、汉代【参考答案】:C7、中国戏曲虽然剧种纷繁,但在总体上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其()A、唱念做打舞相结合B、表演方式的程式化C、人物扮相的脸谱化D、人物语言的生活化【参考答案】:B8、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A、公元2世纪B、公元6世纪C、公元8世纪D、公元12世纪【参考答案】:C9、在广州专设“十三行”,给外商外货提供场所是在()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参考答案】:D10、汉语中,调换词的排列顺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是()A、对偶B、回文C、复叠D、顶真【参考答案】:B11、中国实施文化“大一统”的朝代是()A、商周B、秦汉C、南北朝D、唐宋【参考答案】:B12、秦朝,中央主管兵权的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的是()A、太宰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参考答案】:C13、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土地的深度利用,提高亩产量,普遍采用()A、区田法B、代田法C、青苗法D、均田法【参考答案】:A14、把“足食”放在统治者管理国家策略首位的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参考答案】:A15、19世纪下半叶与20世纪,中国禅宗传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甚至还远播至欧、美,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成立了()A、禅中心B、基督教禅C、欧洲禅宗联盟D、禅守协会【参考答案】:C16、()的火候高、质地硬,形制和纹饰仿照青铜器,代表了商代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出自《诗经》?A.《关雎》B.《离骚》C.《蒹葭》D.《桃夭》答案:B2. “文以载道”是哪位古代文论家提出的?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王安石答案:A3. “诗言志”这一理论最早见于哪部著作?A.《论语》B.《孟子》C.《庄子》D.《左传》答案:A二、填空题1.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______》。
答案:《论语》2.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______的名言。
答案:《毛诗序》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文论家______的主张。
答案:白居易三、简答题1. 简述“意境”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含义。
答案: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作者情感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既包含了客观的景物描写,也蕴含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2. 请解释“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答案:赋是指直接陈述事物,比是指通过比喻来表达,兴则是通过触景生情来引发情感。
《诗经》中运用赋、比、兴三种手法,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情感丰富。
四、论述题1. 论述“文以载道”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承载道德教化的功能,反映了儒家重视文学与道德结合的传统。
这一思想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方向,使得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表现,更是道德教化的载体。
同时,它也促进了文学与哲学、伦理学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内涵。
10401自考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复习资料
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1、《尚书.尧典》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书,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资料。
“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志”本义指志向,但笼统的说它指人们的主观方面,包括思想感情在内。
所谓“诗言志”是要求诗人在在有了对现实的真情实感的前提下以抒情的笔触,反映激动过他的现实。
2、“思无邪”出自《诗经》,是孔子对《诗经》内容的概括,所谓“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
“思无邪”,具体的说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不淫”、“不伤”即是要求“约之以礼”,做到“中和”。
孔子强调文学形式和内容并重的观点是:“文质彬彬”。
“辞达而已矣”是孔子对文学语言提出的标准。
3、“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很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
“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互相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艺术文学可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
4、“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
5、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6、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尽美矣,又尽善也" )7、墨子反对艺术(歌舞)提倡非乐。
主张文学的实用依据是是“三表”,“何为三表?”——“一: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二: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三: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名之利”(意思是:要求根据古代圣王的实践经验,参酌当时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在“刑政”的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符号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
“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之法。
他所说的“言”指广义的“文学”与“言谈”。
8、墨子的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
2021年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试试题汇总
A.构思过程 B.行文乐趣 C.作文利害 D.文章之病 7.“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出自() A.《典论·论文》B.《诗品》C.《诗式》D.《文赋》 8.明确提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是() A.陈子昂 B.李白 C.杜甫 D.韩愈 9.对李白、杜甫做出极高评价,认为“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 代,古今诗人尽废”的是() A.苏洵 B.欧阳修 C.王安石 D.苏轼 10.皎然《诗式》主要谈的是() A.诗歌的思想内容 B.诗歌的艺术表现 C.诗歌的格式 D.诗歌的格调 11.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中所谓“韵外之致”指的是() A.追求韵味达到极致 B.语言文字之外别有余味 C.语言文字之外的精致 D.韵昧消失的地方 12.“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语出() A.张惠言《词选序》B.李清照《论词》 C.张炎《词源》D.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13.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中“东野”指的 是( A.贾岛 B.李商隐 C.孟郊 D.韩愈 14.明代文学复古思潮的倡导者有() A.李东阳、何景明 B.李梦阳、何景明 C.王世贞、袁宏道 D.李攀龙、李贽 15.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一文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论诗标准() A.童心 B.完 C.变 D.逆 16.“真诗只在民间”语出() A.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B.李开先《市井艳词序》 C.冯梦龙《序山歌》D.王世贞《艺苑卮言》 17.王国维《人间词话》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是() A.神韵说 B.童心说 C.境界说 D.性灵说 18.《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其作者是()
5
31.“工夫在诗外” 32.有我之境 四、简答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33.简述《论语》中关于文与道关系的有关论述. 34.简析《论衡》品评作者的标准. 35.简述陈子昂诗文革新理论的具体内容. 36.简述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所提出的复古主张的内涵. 37.简析王夫之关于诗歌情景交融艺术境界的认识. 五、论述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38.试述陆机对文学创作构思过程的系统论述 39.试析欧阳修关于文与道的关系的论述. 40.试析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对小说主题认识的合理内涵. 2009 年 4 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8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 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孔子针对《关雎》所做的评价是( A.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尽美矣,又尽善也 C.尽美矣,未尽善也 D.后妃之德也 2.诗六义中“兴”指的是() A.以彼物比此物 B.直书其事 C.体物写志 D.先言他物以引其所咏之辞 3.钟嵘在《诗品》中提出() A.文气说 B.滋味说 C.性灵说 D.格调说 4.在汉代对于屈原文学思想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争议,王逸的《楚辞章句序》所反 驳的观点的代表人物是() A.班固 B.司马迁 C.刘安 D.王充 5.“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中的“魏武”是指() A.曹植 B.武安侯 C.曹操 D.司马懿 6.“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愈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描述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试题
一、填空题(1分x14)
1、先秦时期,史伯与晏婴相继提出了()的美学观点与政治观点。
2、明确提出“技进乎道”观点的思想家是()。
3、司马迁最著名的文论观点是()。
4、第一部专门评价五言诗的专著是()。
5、“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文论家()的名言。
6、“品”是()时期出现的批评术语。
7、署名王昌龄的《诗格》,把“境”分为“物境”、“情境”与()三种。
8、“穷而后工”是北宋文学家()首次提出的。
9、“文料说”是文学批评家()的重要观点。
10、“结构第一”是著名文学家()的戏曲理论主张。
11、将诗歌构成界定为“理”、“事”、“情”三要素的,是文论家()。
12、认为《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的,是文论家()。
13、第一个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指责的思想家是()。
14、“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是文学家()的著名观点。
二、单选题(1分x15)
1、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陈诗观风之风气的“季札观乐”,出自()
a《国语》b《左传》c《论语》d《孟子》
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提出者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
3、认为“道”具有循环运动的特点,提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人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庄子
4、“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出自()
a《两都赋序》b《法言》c《西京杂记》d《文赋》
5、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
6、《文心雕龙。
神思》篇的理论贡献主要是()
a创作心理b艺术风格c文学发展d文学批评
7、最早运用“风骨”概念评论文学的人是()
a陆机b刘勰c萧子显d萧纲
8、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
a陈子昂b殷璠c刘禹锡d司空图
9、“气盛言宜”的提出者是()
a韩愈b柳宗元c欧阳修d苏轼
10、提出“妙悟”说的文论著作是()
a《六一诗话》b《沧浪诗话》c《原诗》d《薑斋诗话》
11、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情”、“景”关系讲得最透彻、最富辩证色彩的诗论家是()
a王夫之b叶燮c王国维d严羽
12、明清之际小说评点的集大成者是()
a李贽b金圣叹c张竹坡d脂砚斋
13、从理论上论述了文学语言向通俗化演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文论家是()
a冯梦龙b金圣叹c李贽d梁启超
14、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民主自由观念和竞争观念的第一人是()
a严复b康有为c梁启超d王国维
15、提出“诗歌者,描写人生者也”这一论断的,是王国维的()
a《红楼梦评论》b《屈子文学之精神》c《文学小言》d《人间词话》
三、名词解释题(4分x3)
1、兴会
2、随物赋形
3、无我之境
四、阅读理解题(5分x3)
阅读下列文论原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1、相如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
”(《西京杂记》卷二)
①司马相如认为赋的文体形式具有什么特点?
②司马相如认为赋的创作需要什么条件?
③指出司马相如此种观点的历史意义。
2、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羣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羣,可以怨。
”
①指出此文作者及其时代;
②此段文字认为诗歌的本质是什么?
③详细分析“物之感人”的具体内涵。
3、今观二书(指《世说新语》与《类林》),虽千载不同时,而碎金宛然,丰碑若一。
……譬则传神写照于阿堵之中,目睛既点,则其人凛凛自有生气;益三毛,更觉有神,且与其不可传着而传之矣。
虽曰义无为有,亦奚不可?若夫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千载而后,倘有神师,我知其不屑也,而况于虎头哉!然则世非无画师也,亦曰徒能四体妍媸云尔。
神之不传,为日已久;二书之不传,其道固在于此。
(《初潭集又叙》)
①指出此文作者;
②概括此文主旨;
③比较“点睛”与“益三毛”。
五、简答题(6分x3)
1、孔子文艺观的核心是什么?孔子试图用“仁”来改造和重建“礼”的目的何在?
2、《文心雕龙》在探讨文学的本原时,除了强调“原道”,为什么还要提出“正纬”和“辨骚”?
3、什么是“童心”?人为什么会失却“童心”?
六、论述题(13分x2)
1、举例说明“兴象”的特点。
2、王国维是如何通过黛玉之死的分析,来论证《红楼梦》是“第三种悲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