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诗鹏老师《哲学导论》复习知识点(仅供参考)1111111
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哲学导论是哲学的入门课程,其内容涵盖了哲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
本文将对哲学导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哲学的定义、历史、主要问题、流派及代表人物等内容。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关于普遍性问题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宇宙的本原、存在的意义、人类的自由与目的以及价值等问题。
哲学的核心在于对于“为什么”、“怎样”等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二、哲学的历史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哲学的起源,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柏拉图重视理念的研究,提出了“理念哲学”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则建立了逻辑学的体系。
2.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基督教哲学,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阿奎那等。
奥古斯丁强调信仰的重要性,阿奎那提出了“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
3. 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哲学是人文主义的哲学,代表人物有培根、伽利略等。
培根提出了“知识即力量”的理论,伽利略提出了“相对论”的思想。
4. 近代哲学近代哲学包括了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洛克等。
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洛克则提出了“资讯论”的观点。
5. 现代哲学现代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一种批判与超越,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康德提出了“先验知识”的理论,黑格尔建立了“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6. 当代哲学当代哲学包括了现象学、存在论、分析哲学等,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的理论,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与时间”的理论。
三、哲学的主要问题哲学的主要问题包括宇宙的本原、存在的意义、人类的自由与目的、价值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命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四、哲学的流派及代表人物哲学有多种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胡塞尔等。
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观点,代表了哲学的多元性与发展。
五、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包括理性分析、逻辑推理、经验观察等,这些方法是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哲学知识的获取途径。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哲学导论第一章•何谓哲学:对哲学的理解应该从哲学一词的起源说起。
哲学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滥觞。
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一词被定义为“爱智慧气其实东方古代思想从东西方哲学所囊括的含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哲学就是从西方演变而来的。
中国的大禹就曾说过:“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后人对此解释道:“哲,智也。
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
爱则民归之。
”可见,东方的先人也将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表现,哲学在先人眼里是一门使人聪敏的学问。
现在的哲学已经具有明确的定义了,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亦或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但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未免有些枯燥,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是充满无穷的奥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远离世人、深不可测的。
不同的人看哲学会有不同的理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可见爱因斯坦从科学的角度看哲学认为哲学和科学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文学家说起哲学则认为哲学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栖息地。
其实,哲学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就是一种寻觅精神家园的活动。
当然哲学还有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那就是自我批判。
综上所述,哲学可以被定义为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是自己更具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的特点(品质)1.哲学是非功利的。
就像西方谚语所说的:“哲学不能烘面包,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
”的确,哲学作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他不能带给你诸多的实际利益,但他能教会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生活的更好。
2.哲学具有反思、批评的高贵品质。
哲学导论 笔记 pdf
哲学导论课程笔记
一、哲学的定义与起源
1.哲学:爱智慧之学,探索人类存在、意义、价值及知识本性的学科。
2.起源:古希腊,哲学家们开始对自然、人类社会进行深入思考。
二、哲学的主要分支
1.形而上学:研究宇宙的本质和结构。
2.知识论:探讨知识的起源、范围和确证。
3.伦理学:研究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
4.政治哲学:研究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理念与原则。
5.美学:研究艺术、审美经验和美的本质。
三、哲学方法
1.辩证法:通过对话和反驳来探求真理。
2.分析法:深入研究概念、语言,以求精确。
3.现象学:关注经验世界的现象,分析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4.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与责任。
5.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分析文化、社会和语言的深层结构。
四、哲学与生活
1.人生观:通过哲学思考,形成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2.价值观:明确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3.思维方式:哲学锻炼我们的思考方式,使其更加全面、深入和开放。
4.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哲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五、如何学习哲学
1.阅读经典:阅读古往今来的哲学著作,尤其是原典。
2.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接受观点。
3.讨论与交流:参与哲学讨论,与他人分享观点。
4.实践与应用:将哲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检验其有效性。
5.持续学习:哲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一、哲学基本概念1.哲学哲学是一门探求宇宙万物及其规律、人生和社会的本质、价值、思维和行为的学科。
哲学主要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等学科。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研究实在性的学科,探讨宇宙的本原、存在的形式、实体和过程等问题。
形而上学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灵论、神学等学科,是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3.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认识的本质、来源、形式、规律等问题的学科,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的条件和限度,真理、错误、知识、信仰等概念。
4.价值论价值论是研究价值的本质、形式、基础、标准、判断等问题的学科,包括价值的类型、价值的来源、价值的决定等问题。
5.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论证规律、推理规律等问题的学科,包括概念、判断、推论、证明等论证形式和规则。
6.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准则、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问题的学科,包括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来源、道德的价值、道德的行为规范等问题。
7.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标准、审美情感、审美活动等问题的学科,包括美的观念、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评价标准等问题。
8.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政治的目的、政治的形式、政治的权力、政治的制度等问题的学科,包括国家、政府、公民、法律、权利、义务等概念。
二、哲学基本问题1.宇宙的本原宇宙的本原是宇宙的根源、起源和本质,是一切存在的原因和基础,是一切变化和运动的动因和规律。
2.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和目的性,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和价值,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理由和意图。
3.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世界的实在性、稳定性和统一性,是世界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是世界的精神和意志。
4.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人生的价值、目的和责任,是人生的目标和意愿,是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5.思维的本质思维的本质是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方式、规律和目的、价值和意义,是思维的功能和成果,是思维的原则和标准。
人生哲学导论重点归纳
人生哲学导论重点归纳一、导论人生哲学是研究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学科,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人的目标和愿望、人的归宿和责任、人与世界的关系等等。
本文将就人生哲学的重点问题进行探讨。
二、人生意义1.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一个古老而且深奥的问题,各个文化和哲学流派都对此进行过思考。
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如宗教、伦理、个体价值等。
有人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为了服务他人、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人生的意义是通过追求高尚的目标和价值来实现。
无论如何,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2.如何找到人生的意义?寻找人生的意义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人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追求知识和智慧来探索人生的意义。
此外,参与各种活动、与他人交流、阅读哲学和心理学的著作也有助于揭示人生的意义。
三、人生价值1.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指个体的人格和行为所体现的品质和意义。
人生的价值涉及到个人的道德、智慧、行动和成就等方面。
2.如何创造人生的价值?要创造人生的价值,个人需要积极地思考和行动。
个人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可以体现出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爱、责任和公正。
此外,通过追求知识和智慧、发展个人技能和才能、尽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也可以创造出人生的价值。
四、人与世界的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和人生哲学的重要问题。
人类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尊重自然和环境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人类还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哲学中一个关键的概念。
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影响着个人的幸福和满意度。
人们应该尊重和关心他人的需求,同时也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保持积极的态度。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个人可以实现自己的潜力并与其他人一起建立和谐的社会。
五、人的目标和愿望1.人的目标和愿望是什么?人的目标和愿望是个体为了实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所追求的内容。
哲学导论笔记(未整理)
第一节哲学导论(导言)海德格尔——现代人精神的无家可归者。
哲学就是怀着乡愁寻找故乡。
哲学研究什么——哲学绝不是对经验的概括,哲学是探讨经验成为可能的根据;经验就是建立起来的;哲学就是建立的根据;哲学就是对经验的思辨经验是从感官全部知识从哪里来——一部分从感官对外部世界感知来,另一部分是人心做成经验的形式变化是信念,实体是本质。
但我们接触不到实体,是一个思维范畴;在时间的变化中保持不变。
爱因斯坦——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光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而不会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该始终放到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的适应进步和变化;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我绝对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财富决不可能使人进步。
人们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是可耻的。
诺贝尔——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一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才能的祸害。
不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就好像一颗经不住阳光的宝石。
哲学导论(第二课)——哲学思想是知识体系的基础,而不是科学的科学,是会自然科学的概括。
哲学史科学的前提和母体,具体的科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
哲学是一切经验成立的基础;哲学不是知识体系;经验并不是自身成立的基础;经验还原到底就是一堆感觉,是绝对可靠和诚信的。
康德——经验是被建构的,而建构的过程不依赖于感官的感知能力和外界,来自我们的心从经验开始并不代表来源于经验;人类的知识无论如何都由经验开始,而不是来源于经验。
它有一个非经验的基础,实体;实体——在时间的变化中保持自身不变的性质;是我们的头脑所固有的。
哲学概论知识点笔记总结
哲学概论知识点笔记总结一、哲学的定义和特点1. 哲学的定义- 哲学起源于希腊语中的“哲学”(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追求智慧”,因而它是关于世界和人类生活的基本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哲学是研究存在的普遍性原理和原因的科学”。
2. 哲学的特点- 在形式上,哲学的表现形式是系统性的思考,是通过逻辑推演和论证来探索真理。
- 在内容上,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宇宙、生命、道德、认识、价值等方面的基本问题,致力于对这些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解释。
二、哲学史1. 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分为前苏格拉底时期、苏格拉底时代和后苏格拉底时期。
前苏格拉底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泰利斯、安纳克萨吕斯和赫拉克利特等,他们主要关注宇宙的根源和本质;苏格拉底时代以及之后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主要关注人的思想和价值观。
2.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形成了以信仰和理性相统一的“神学之学”,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阿奎那和托马斯·阿奎那等。
3. 文艺复兴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们致力于通过人文主义和经验主义方法重新审视宇宙和人类的地位,代表人物有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尔等。
4. 近代哲学- 近代哲学以启蒙运动为主要标志,强调理性、自由和平等,代表人物有洛克、康德、黑格尔等。
5. 现代哲学-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哲学运动主要包括实证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等,代表人物有尼采、胡塞尔和康德尔等。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1. 宇宙的本质和起源- 哲学试图探求宇宙存在的根源和本质,包括宇宙的结构、宇宙的起源、宇宙的发展等问题。
2. 人的本质和存在- 哲学思考人的本质与存在,包括对人类的理性、情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本质和特点的解释。
3. 知识的起源和限度- 哲学思考认识的本源与局限,这包括知识的起源、真理的标准和知识的局限性。
4. 价值与伦理- 哲学反省价值与伦理的问题,探讨道德规范的本源、价值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取向等问题。
哲学导论课堂笔记
真与善并不等同“真”蕴涵了一个价值判断洞穴比喻:相对的真甲乙真不取决于是否有客观对象存在。
真:有效赋予了新意如何理解“哲学开始于惊奇“与“人之存在就已经哲学化了”这两句话?公众的哲学化:对令公众惊奇的事物感到惊奇,解惑——不惊奇。
(看起来处在哲学之外的哲学化):哲学之本质被束缚,沉睡。
作为潜能少数人确切的哲学化:对公众不惊奇的、习以为常的事物感到惊奇:释放。
作为一种触目的现实。
确切的哲学化哲学:有闲暇者的事业下士闻道大笑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哲学的本质与人之生存的本质:有限性(现实性)【本质】与可能性【实存】动态的平衡。
笑哭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
尼采:所谓哲学化就是不断去听、去看、去思考、去梦想那些超乎寻常的事物。
在冰山雪原之巅自由自在地呼吸,此即哲学。
哲学应带有田野泥土的芬芳之气。
禅宗:离地七寸。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痴气区分:职责与职业内在的使命与外在的社会地位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实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足为外人道不可控制:席卷生存孝负责乃是比伦理道德更本源性的行动。
主导性:极大的效力;不可控制的,席卷生存的,不可公示的,难以看清的。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科学看似是最大的主导性。
Context哲学与科学——智慧(如何)与知识(是什么)。
黑格尔:没有道路可以通达的结论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意义的)。
歌德:我憎恨那些总是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但根本不能推动我去实践它的所有教诲。
格物致知Metaphysics: 形而上学字本意:“在物理学之后”。
起名之缘由:PHYSICS之后——超越物理学。
译名之根据:《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玄学,道学,理学。
形而上学:是第一哲学(the first philosophy),是纯粹哲学,它探讨的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存在问题。
它的基本内容是存在论(Ontology)。
存在论(本体论):Ontology。
Onto:存在。
Logy (学问,学说)。
3A论文网: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基础汇总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基础邹诗鹏内容提要作为当代实践哲学的典范形式, 马克思实践哲学启动并引导着当代哲学存在论范式的历史性变革, 其实质是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存在论, 向根源于现实生活世界的感性的、社会历史性的、生存论的转变。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存在论结构正是实践生存论。
实践生存论应当看成是自然、人、社会通过人的历史性的生存实践及社会化活动所展开的生存论统一。
实践生存论蕴含的理性的历史乐观主义以及对现代生存方式及文化转型的建设性理解, 与当代西方生存哲学的非理性的感性个体生存观以及虚无主义的历史观, 形成了一种批判性的和建设性的对话。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实践生存论存在论变革生存论转向作者邹诗鹏,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
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本体论问题再次成为哲学界关注的焦点, 包括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学术月刊等一批刊物相继发表了一些重要论文。
其中很多学者认为, 应当结合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以及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路向, 从生存论存在论意义上揭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结构。
不过, 也有一些学者对这种路数提出非议, 主要是认为这种路数把马克思实践哲学完全看成学术月刊 2003. 7.参见吴晓明: 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 , 学术月刊 2001年第9期; 俞吾金: 马克思哲学是社会关系本体论 , 学术研究 2001年第10期; 杨学功: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 , 现代哲学 2002年第1期; 高清海: 马克思对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 现代哲学2002年第2期; 张奎良: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 现代哲学 2002年第2期; 孙伯: 存在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 南京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 衣俊卿: 人之存在与哲学本体论范式 , 江海学刊 2002年第4期; 张曙光: 论存在的生存意蕴与辩证性质 , 江海学刊 2002年第4期; 孙正聿: 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 , 学术月刊 2002年第9期; 贺来: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 , 中国社会科学 2002年第5期; 孙伯、刘怀玉: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 , 中国社会科学 2002年第5期; 欧阳康、张明仓: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 , 中国社会科学 2002年第6期等。
哲学导论复习资料
哲学导论复习资料一、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哲学,源自希腊语“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
简单来说,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问题的研究,试图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论证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价值。
哲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存在与本质:探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事物的本质是如何构成的。
2、知识与真理:研究我们如何获取知识,以及什么是真正的真理。
3、伦理与道德:思考什么是善与恶,以及人们应该如何行为。
4、心灵与身体:探究人的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
5、社会与政治:分析社会的结构、政治制度的合理性等。
二、哲学的主要流派1、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其中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视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和质疑的方法,引导人们思考真理和道德。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组成。
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对事物的观察和分类,他的逻辑学和物理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世纪哲学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占据主导地位,托马斯·阿奎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思想家。
他试图将基督教教义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相结合,以论证上帝的存在和宗教的合理性。
3、近代哲学(1)经验主义以培根、洛克和休谟为代表,强调知识来源于经验和观察。
(2)理性主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是理性主义的代表,他们认为通过理性的推理和思考可以获得真理。
4、现代哲学(1)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选择,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上,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己的本质。
(2)分析哲学主要关注语言和逻辑的分析,试图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来解决哲学问题。
三、哲学的研究方法1、逻辑推理通过运用逻辑规则和论证方法,从前提推导出结论,以检验和确立哲学观点的正确性。
2、思辨对抽象概念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超越表面现象,追求本质和内在联系。
3、批判思维对已有的观念、理论和观点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和评估,提出质疑和反思。
哲学基础考试知识点总结
哲学基础考试知识点总结哲学基础是哲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是学生们对哲学思想进行初步了解和学习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就哲学基础考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哲学的起源、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等内容,并结合一些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进行阐述。
一、哲学的起源哲学是一门关于思考与探讨人生意义、宇宙本原和生活方式的学科。
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希腊哲学家们提出了很多深刻的思想,为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哲学的起源阶段,哲学家们主要关注的是宇宙的本源和存在的意义。
其中,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
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理想国》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认为真实的事物是理念的表现,而世界上的万物都只是理念的影子。
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哲学君王”理论,即唯有哲学家才能够成为真正的领袖。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柏拉图之后,他对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逻辑学的创始人,他对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也有很大的贡献。
二、古代哲学古代哲学时期是古希腊哲学的全盛时期,希腊哲学家们探索了关于宇宙的本源、人类的存在、道德和伦理等问题,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
古代哲学家较为重视哲学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概念,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还有克弗里夫(Clifford),他是古代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行为是由道德内心激励的结果,道德禁令并不是出于自然的召唤,而是来自道德的“朋友”。
三、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是欧洲中世纪的哲学思想,主要出现在公元3至13世纪。
中世纪哲学是基督教神学与古典哲学(主要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它也称为基督教哲学。
在中世纪哲学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斯(Thomas Aquinas),他是天主教教会的圣人、神学家、哲学家。
哲学导论复习提纲
哲学导论复习提纲第一讲引言:为什么要学哲学?怎么学哲学?1.为什么要学哲学?——审视生活;有助专业。
2. 什么是哲学?(1)词源:“爱智慧”(2)分类:参见《大问题》第17页论“哲学的领域”(3)特征:视界(概念和概念框架)、问题(开放性问题或“大问题”)、方法(反思、分析、综合、论证)概念:用语言表达式所表达的客观内容。
它有两个作用:(a)规定我们经验的形式,(b)把经验组织起来。
根据概念与经验的关系,可把概念分为两类:先验概念(例如“数”)和经验概念(例如“狗”)。
(参见《大问题》第15—19页)概念框架:按合理方式组织起来的概念体系,它对概念起“框定”作用,为我们审视生活、理解世界提供特定的视角和图景。
通常所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思想气候”等都是概念框架。
(参见《大问题》第19—22页)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在一个特定概念框架内提出的问题就是封闭性问题,而针对一个概念框架本身提出的问题就是开放性问题。
反思:对思想的思想,即由事物返回到思想,由现象返回到本质。
概念的普遍性体现了反思的彻底性,概念的系统性体现了反思的连贯性。
分析:将一个由概念/命题构成的整体分解成部分及其关系的理智过程和操作方法。
侧重于澄清概念/命题的意义或关系的分析叫做阐明式分析,而侧重于揭示概念/命题成立条件的分析叫做先验式分析。
综合:将各个分散的概念/命题结合为一个整体(概念框架)的理智过程和操作方法。
按结合方式的区别,可将综合方法区分为范畴式综合、诠释式综合和辩证式综合。
论证:为一个论点提供理由的推理方式,由论据(前提)和论点(结论)两部分组成。
按推理方式的区别,可将论证分为两类: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
一个论证的合理性来自其(a)论据的真实性和(b)推理的有效性(对演绎)或高度的可靠性(对归纳)。
注意论证与推理的区别:论证要求有充分根据断定其前提为真,但推理只要求假设其前提为真。
生命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生命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生命哲学导论是哲学中的一个分支,其研究范围涵盖了生命的本质、意义、起源、发展等问题。
通过对生命这一复杂而神秘的话题展开探讨,生命哲学导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对生命哲学导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解。
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质是生命哲学导论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生命的本质问题围绕着生命的定义、特征和属性展开。
一些哲学家认为,生命的本质包括生命体的自我保存和自我复制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
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命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运作。
无论是哪种观点,生命的本质都是生命哲学导论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对生命的本质进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特点和特征。
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是生命哲学导论中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关于生命的起源,科学界和哲学界各有不同的观点。
一些科学家认为,生命是在地球上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自然形成的。
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生命可能是从外星飞来的。
同时,哲学界的一些学者认为,生命的起源应该超越物质和能量,并与宇宙间的灵性力量相关联。
通过对生命起源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命的起源及其可能的意义。
生命的发展生命的发展是生命哲学导论中的另一个关键领域。
生命的发展包括个体生命的变化和演化,以及种群生命的进化。
生命的发展与生命的进化息息相关,并且对于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生命的发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进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演化历程。
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是生命哲学导论中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生命的意义问题涉及到生命的目标、价值和意义,以及生命为何存在和生存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生命的意义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深刻而重要的。
通过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结生命哲学导论涵盖了生命的本质、起源、发展和意义等多个重要领域,通过对这些领域进行深入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导论复习资料.doc
哲学导论复习一、“四书” “五经”的作者分别是谁?评析:“四书”“五经”的作者很多都存在争议,以上表格的内容仅为参考,从作者的确定程度来看,个人认为考“四书”的可能性比较大,《论语》的可能性最大,《大学》和《中庸》的作者值得注意。
二、概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学说,并对其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评述。
孔子:(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①孔子认为“仁人”应当具备五种品德: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仁”是力人的最高准则,仁人要川于牺牲自己的利益,对别人无所要求。
孔子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出发,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克制个人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的伦理道德规范,从而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爱人”就是“仁”的第一要义,是“仁”在实践屮的理论基础。
②从恢复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目的出发,提出行“仁”以“孝悌”为先。
③从道德修养着眼,提出“仁者安仁”。
④从道徳完成,坚持真理着眼,提出“杀身成仁”。
(2)孔子思想的哲学成分:①重人轻天,对鬼神“敬而远之”,对鬼神W题“存而不论”,反映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但本质上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②承认命运论, 但在实际行动上,与命运抗争。
孔子指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但孔子有承认命定论,提出“知命”,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3)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是孔子“仁”的方法论。
是其思想的最高层次):①“过犹不及”思想。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提出:a政治上,提倡“居敬而行简”,但又反对“居简而行简”;b 经济上,提倡“惠而不费,劳而不怨”(《尧曰》):c文艺上,提倡“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d 道德伦理上,反对“以德报怨”,提倡“以直报怨”;e教育上,提侣学思不可废,“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和而不同思想(所谓和,就是矛盾对立面或各种不同因素的和谐结合:所谓同,就是人力地去棹各种不同的因素,而强求简单的同一。
a政治上,强调缓和矛盾,既要求人们不“犯上作乱”,又要求统治者克制私欲;b经济上,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诗鹏老师《哲学导论》课程复习知识点(仅供参考)2015-6-16 康宇推荐参考书目:王德峰《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罗伯特·所罗门(Robert C.Solomon)《大问题》(The Big Questions)知识点:1.关于“哲学是什么”的大类问题。
类似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哲学是关于存在之存在”(亚里士多德),或“哲学源于惊异”(柏拉图),或“哲学是思”(海德格尔),或“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黑格尔),或“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等。
需要把握两点:(1)哲学是不可定义的。
哲学为什么不可定义呢?1)哲学的民族性(1)哲学是不可定义的。
哲学为什么不可定义呢?1)哲学的民族性哲学首先是民族性的而不是普适性的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体表现。
哲学具有鲜明的主体价值和主题尺度的特征,不同的认识主体,有不同的民族和各自不同的民族背景,生存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形成各具民族性的哲学。
可以说,哲学的产生都是与其民族性的内涵有着直接联系的,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决定着其哲学的导向。
哲学使一个民族能够持续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并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发展。
与此同时,哲学又具有普适性,每一个民族都有哲学,都是在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研究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问,为人类的发展指引方向,而其彼此之间必定有共同的因素,指导整个哲学的发展趋势。
这就是哲学的普适性。
哲学的普适性是与哲学的民族性相对立的,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由哲学的民族性决定的民族是个什么概念?一个有着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素质的比较稳定的人群共同体。
不同的民族,他们的哲学思想都是有差别的。
从宏观上说,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尽管我们经常把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中国的老子进行比较,柏拉图的“理念”和老子的“道”具有相似之处;把黑格尔和朱熹相比较,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与朱熹的“理”很接近;把贝克莱和王阳明进行比较,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与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如出一辙。
但我们必须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1、着力点不同,研究问题的重心不一样。
西方哲学注重于自然客体的研究,自然哲学比较发达。
在他们那里,哲学家往往是自然科学家。
莱布尼茨同时是数学家,笛卡尔同时是物理学家,康德同时是天文学家等等。
中国哲学则注重于人,以人际关系为研究重点。
老子的《道德经》提倡自然无为,与世无争,讲“不争,则无人与之争。
”断定“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
”都是社会历史观。
科举考试所用的教材“四书”,“五经”,特别是孔子的《论语》讲的就是“修身、齐家、安帮、治国、平天下”,大有人类学的味道。
中国的科举考试,考的都是文科,蒲松龄最后参加的那场考试,、题目就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让你阐述治国方略。
这又属于政治学。
中国的哲学家,要么同时是政治家,要么同时是教育家,文学家,没有数学家、化学家等等。
唐宋八大家里的韩愈,柳宗元,他们的哲学思想都体现在自己的道德见解和政治主张上面,立场鲜明、文风泼辣。
这是着力点的差别。
2、思维方式不同。
西方哲学讲天人之分,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来解剖对象,描绘世界图景。
他们用的是分析方法。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之所以能对时间、空间问题提出“二律背反”,就在于他在《星云假说》里进行了翔实的考察和论证。
马克思的《数学手稿》也是一部珍贵的文献,它记录了一位哲学家的思维方法。
中国哲学则讲“天人合一”,主张用内省的方法来求知、求善、求和。
所用的方法属于综合。
应该说,分析的方法更代表人类思维的进步。
把客体当作对立面,运用先进、发达的认识手段,才能更透彻地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
特别是对社会运动的认识,更需要对象性的解剖意识,否则无法摆脱唯心主义。
我们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跟它那种卓越的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如果只讲天人合一,不但影响对社会问题的把握,而且往往导致神学唯心主义,造成封建迷信盛行。
董仲舒就是利用“天人感应”的学说来为封建制度服务的。
但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说中国没有哲学,也不影响哲学命题的普遍意义,更不影响互相传播。
2)哲学的时代性1、哲学不是哲学家个人的事,任何一种哲学,尽管常用哲学家的名字命如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等。
但这并不等于说,哲学是他们个人的。
因为哲学虽然看起来高耸入云,但哲学家仍然生活在尘世。
他们是有激情、有冲动的活生生的人。
他们的思维是受时代召唤的,是现实生活推动他们去言说自己的观点。
我们分析任何一位哲学家,都要把他放在他那个时代的整体背景下来考虑。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的特点是明快泼辣,那是新生新生资产阶级充满活力的表现。
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都是博学多才的智者,他们的理论有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狄德罗《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信》等等,他们的哲学被称为“点斗的无神论。
”‖我们再看19世纪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它的特点就是晦涩艰深,那是资产阶级保守阶段的需要。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大逻辑》、《小逻辑》,他说从绝对观念出发开始演化,你就跟着他这个思路一步步爬,爬着爬着就晕晕忽忽了。
他说“有,这个无规定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无,比无恰恰不多刀不少。
”意思是说,有,不说出有什么,有桌子还是有椅子,只是一个纯粹的有,是单纯的、被意味着的存在,它和非存在就合二为一了。
一句话“纯有就是无”、“无也不能说出无什么来,一旦说出来,它也就不是纯无了,无桌子、无椅子,那样的无也就有了规定性,它和纯有就不对称了。
”开头这几个概念要理解不透,后边就无法跟着再演化了。
2、时代塑造的两面性。
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哲学,尽管它们都离不开时代,但是却有本质区别。
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才是真正的哲学。
哲学家有真理的发现者,也有错误理论的吹鼓手。
这也是思想发展的规律,没有矛盾就没有动力嘛,唯心主义的各种学说也都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哲学的时代性告诉我们,没有哪一个哲学家能够建立一个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一劳永逸的哲学体系。
3)哲学的个性化在“个体性”意义上理解的哲学个性,其真正根据在于人类生命的本性和本质,超越“抽象的人性论”的人的个性化内涵在当代被人们在主体性意义上理解为“自我”、“生命力”和“创造性”。
哲学的个性极其各种哲学的个性化,是哲学具有的真实性和永恒价值,体现着哲学的生命力。
我们关注哲学的个性源于对自身命运的关怀和对时代精神的探索。
4)没有比“哲学”更大的概念,雅思贝尔斯说“由于哲学不能由外在于它的事物来规定,所以不存在哲学的定义。
哲学之上没有可以把哲学作为中概念而予以包容的类概念。
哲学自己规定自己。
”(2)关于“哲学是什么”可以用一些描述性语言进行回答。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以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任务的一般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哲学的本质和特征。
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门理论。
哲学同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具有共同的规定,它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哲学的本质和属性规定。
什么是世界?世界是个别具体事物组成的统一体,个别具体事物是世界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世界就是具体事物,具体事物就是世界。
世界或具体事物不仅具有可以被人感到的形体,还具有可以被人知道的各种联系和规定。
世界或具体事物可以被两分或多分为不同的种类和组成部分,被两分或多分形成的不同种类和组成部分也可以被综合归纳为统一的具体事物和世界。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不是世界的整体,而仅仅是世界的某个组成部分。
把世界整体和世界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把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作为己任是哲学有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显著特征。
比如:哲学就是“爱智慧”。
Philosophia(哲学)= philo(爱)+ sophia(智慧)。
那么,如何理解sophia(智慧)?如何理解philo(爱)?需把握:“爱智慧”是有条件的:闲暇、自由与好奇等。
这不仅仅是由于,哲学,Philosophy,来自于古希腊文,由philo(爱)和sophia(智慧)两部分组成。
更主要的是哲学从诞生起就是以爱好、追寻智慧为目标。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都是博学多才的学问家,像泰勒斯精通天文学,毕达哥拉斯是数学大家,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与物理学都有很深研究。
但最让他们引以骄傲的不是他们的学问,而是他们对智慧的热爱和追寻,对人生宇宙的好奇心。
智慧是什么?不是知识,不是结论,不是技能,而是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的一种自觉、反省、质疑、批判、拷问、追本溯源、刨根问底等等的一种状态。
但哲学绝对不停留于智慧。
哲学爱智慧,重点在“爱”上,不是在“智慧”上。
一个“爱”字,尽得哲学风流,也尽显哲学真意。
所以哲学的爱智慧强调的是追寻智慧的这一过程,而不是智慧本身,或者说不仅仅是智慧本身。
曾有哲人讲过一句话:“不追寻智慧,便没有哲学;但以为追到智慧的时候,则是哲学的死亡。
”其中的苦心与深意,实在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
可是,爱智慧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更不是想当然的冲动。
爱智慧是要有条件的,不具备条件只会想爱而爱不了,以为爱了其实都是浮云。
关于如何才能爱智慧、如何才能真爱智慧,亚里士多德给出了三个条件:闲暇、好奇与自由。
所谓闲暇,就是你要有足够的时间来追寻智慧。
一个整天忙忙碌碌,被事务性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一个从早晨一睁眼就忙到天黑的人,就算他想追寻智慧也是有心无力。
但我们要注意,这个“闲暇”真正的含义是“能闲暇”而不是“有闲暇”。
不能闲暇的人就算有一大块空白的时间,他也会用一些自以为有必要其实是莫名其妙的事情把它填得满满的。
没有时间闲暇固然可惜,有闲暇而不闲暇则更为可悲。
我们借用中国古人一句话:“能闲别人之所不能闲,斯可为哲学也。
”所谓好奇,则是一个人对世界、对宇宙、对人生一种由衷的、没有功利的、不可遏制的探求心态,他不是因为探求能得什么好处,只是喜欢去探求;他也不指望探求能有什么结果,探求的过程本身就已足够。
对于一个人来说,闲暇容易,好奇难得。
好奇就是面对一切不断地发出提问;这是为什么?这又有什么意义?所以亚里士多德说:“由于好奇,人们才开始哲学思考。
”我们可以再加上一句:有了好奇,人的哲学之旅才算真正开始。
至于说自由,更是哲学必备的条件。
自由是哲学的本性,自由也是哲学的保证。
一个人如果不能免于温饱的压力,何来超越生活的自由?一个尚需要考虑自己下一顿饭在哪里的人如何能思考哲学;一个人如果不能免于声色犬马的诱惑,何来看透名利的自由?一个醉心于追名逐利、瞻前顾后的人怎么能承受哲学的冷峻与孤傲;一个人如果不能免于压迫、恐吓、专制,何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一个口不能畅言、行不能自愿、心不能活泼的社会,哲学只能退避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