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办法
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办法
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办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医疗风险防范管理成为了当今医疗领域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在医疗过程中,风险可能来自于多个环节,如疾病诊断、治疗方法选择、手术过程等。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在医疗风险防范管理方面,各级医疗机构应该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医疗风险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本文将重点探讨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办法,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医疗效果。
一、完善医疗风险预警机制医疗风险早期的预警和识别非常重要,这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演变等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同时,通过建立医疗事件上报系统和患者满意度评估机制,搜集患者的意见和反馈,从而提前感知潜在的医疗风险。
二、加强医疗安全培训和教育医疗人员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关键保障。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培训和教育体系,为医务人员提供系统的医疗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降低医疗事故和风险发生的概率。
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大对医护人员精神压力的关注和帮助,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避免压力过大带来的失误和事故。
三、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风险防范的基础。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和控制。
首先,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生的临床操作规范的培训和监督,确保医疗操作符合规定,并合理选择医疗设备和药物。
其次,医疗机构应及时收集和分析医疗质量数据,对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追踪和分析,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对医疗设备和药物的管理,确保其质量和安全。
四、加强医患沟通与合作医患沟通和合作是医疗风险防范的关键环节。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患者的医疗安全意识和参与自身医疗管理的能力。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医患沟通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和聆听能力,确保患者的需求得到合理满足。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实施方案(6篇)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实施方案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一、成立医疗安全管理小组。
医院设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小组,由院长负责,副院长、医疗组、护理部、医技、药剂科室负责人组成。
负责制定,修改全院的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质量管理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制定适合我院的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
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医疗缺陷、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
负责制定、修改医技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落实奖惩制度。
二、健全规章制度:1、强调执行以“医疗核心制度”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重点对以下关键性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⑴首诊负责制度;⑵病历书写制度及规范;⑶危急重症抢救制度;⑷三级医师负责制;⑸查房制度;⑹术前讨论及手术审批制度;⑺医嘱制度;⑻会诊制度;⑼值班及交班制度;⑽危重、疑难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⑾医疗缺陷登记及过失(纠纷)报告制度;⑿传染病登记及报告制度;⒀业务学习制度;⒁查对制度等3、医技科室要建立标本签收、查对、质量随访、报告双签字及疑难典型病例(理)讨论制度。
逐步建立影像、病理、药剂与临床联合讨论制度。
4、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传染病管理,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三、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
1、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医师法》规定的范围执业。
2、新进人员岗前教育,必须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质量管理等内容的学习。
3、不定期举行全员质量管理教育,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内容。
4、对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的人员进行个别强化教育。
医院风险防范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风险防范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维护医院稳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护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
第三条医院风险防范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责任明确,责任到人;(三)规范操作,持续改进;(四)信息共享,协同作战。
第二章风险识别与评估第四条医院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全院范围内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
第五条风险识别与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一)医疗服务风险:包括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医疗差错等;(二)医疗技术风险:包括高风险诊疗技术、新技术的应用风险等;(三)药品、器械风险:包括药品不良反应、器械故障等;(四)医院管理风险: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等。
第六条风险评估应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第三章风险控制与预防第七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与预防机制,包括以下措施:(一)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风险意识;(二)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降低医疗差错;(三)加强药品、器械管理,确保质量安全;(四)建立健全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五)加强医院内部监督,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第八条医院应针对高风险诊疗技术、新技术的应用,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风险评估报告。
第九条医院应定期开展风险控制与预防效果评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第四章风险报告与处理第十条医院应建立健全风险报告制度,确保风险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报告。
第十一条医院风险管理部门应负责风险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并定期向医院领导报告。
第十二条医院应建立风险处理机制,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及时处理。
第五章监督与考核第十三条医院应加强对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监督,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第十四条医院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进行风险防范知识培训。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及管理制度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及管理制度一、总则(一)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创建平安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强化以事前防范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
设立医疗风险预警管理人员,针对已经出现的医疗事件,进行调查,设计管理程序,监测管理过程、收集信息资料、改进医疗质量,杜绝此类医疗事件的再次发生。
对可能发生医疗风险的各项制度,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并给予完善。
(三)落实院长负责制,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规范管理和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方法,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积极做好医疗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
(四)医疗管理部门要关注管理体制、医疗流程、操作规范、质量评价等方面内容。
查看管理制度等方面有无缺陷,流程是否复杂易致操作失误,统一医护操作标准,使医疗操作科学化、合理化。
对环节和全程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加强医疗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改进系统及制度的缺陷,不强调个人处罚,从根本上降低医疗风险。
(五)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理念,重视患者安全,不断改善服务条件,优化服务流程,转变服务作风,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六)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医务人员应当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增强责任心,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加强医患沟通,保护患者隐私;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七)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进行各项制度检查,进行医疗安全情况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制定并完善医疗风险防范措施,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和工作流程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和工作流程一、医疗风险的定义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
医疗风险可能来自患者自身的病情、医务人员的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多个方面。
医疗风险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二、医疗风险防范措施1.患者安全教育:对患者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患者对医疗风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例如,告知患者并引导其正确使用医疗设备、遵守医嘱等。
2.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医院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医疗质量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医疗风险。
3.医疗差错报告和学习:完善医疗差错报告制度,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报告差错和不良事件,并加强对差错的分析和学习,以避免类似差错再次发生。
4.医疗设备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查和校准等,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设备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5.培训和教育: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减少操作失误。
6.患者交流与沟通:建立医患双方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传递医疗信息、解决患者疑虑、消除误解,确保医疗过程的透明度。
1.制度安排:(1)医疗风险管理责任制:明确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的职责,建立医疗风险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医疗工作符合规范与标准。
(2)差错报告制度:建立差错报告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及时报告差错和不良事件,鼓励医务人员主动参与差错分析和改进措施的制定。
(3)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过程的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明确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流程。
2.工作流程:(1)患者登记和诊断:在患者就诊时,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身体检查,确保正确诊断。
(2)医嘱操作:医务人员在给出医嘱时需认真核对患者身份、检查项目和用药情况,确保医嘱的正确性。
(3)手术管理:手术前,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身份、手术操作程序和准备手术所需设备和药品。
医疗行业风险控制与防范管理办法
医疗行业风险控制与防范管理办法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医疗行业的风险与挑战也日益增多。
为了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医疗机构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与防范管理。
本文将探讨医疗行业风险的特点,阐述有效的风险控制与防范管理办法。
一、医疗行业风险特点1. 多元化风险来源:医疗行业的风险涉及多方面,包括医疗技术风险、医疗事故风险、药品安全风险等。
每一项风险都有其独特性,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2. 高风险事件频发:医疗行业的高风险事件如手术事故、药物过敏反应等时有发生,这些事件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3. 风险连锁效应:医疗行业中的风险往往存在连锁反应,一个小的风险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
因此,医疗机构需及时捕捉并控制风险,以避免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二、风险控制与防范管理办法1.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流程和控制要点。
制度应覆盖医疗技术、人员管理、设备采购等各个方面,确保全面的风险监控。
2. 加强医疗技术培训与管理: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风险识别能力。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采取严格的技术管理措施,确保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3. 健全药品管理制度:对于药品安全风险,医疗机构需建立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采购、存储、配送、使用等环节。
制度应明确标准和程序,并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监管和质量把控。
4. 加强医患沟通与教育:及时与患者沟通,详细解释其病情和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避免因沟通不畅造成的误解和纠纷。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提高其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5. 强化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患者的风险信息和异常情况。
只有通过全面、及时的风险监测,医疗机构才能做到事前预控、事中控制、事后排查。
6. 加强危机应对与风险评估:当风险事件发生时,医疗机构需迅速应对,采取果断的措施进行处理。
医院如何加强医疗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医院如何加强医疗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受到伤害或出现不良后果的不确定性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加强医疗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任务。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医院如何加强医疗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一、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1、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院应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包括医疗操作规范、医疗质量评估标准、医疗安全责任制度等,确保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2、加强医疗质量监控设立专门的医疗质量监控部门,对医疗过程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通过病历审查、医疗操作现场观察、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及时发现潜在的医疗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3、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定期对医疗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方案,并跟踪改进效果。
同时,鼓励医务人员提出改进医疗质量的建议和意见,形成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风险意识1、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同时,开展医疗风险防范的培训课程,让医务人员了解医疗风险的类型、成因和防范措施,增强风险意识。
2、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要求医务人员严格遵循医疗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
在诊疗过程中,充分与患者沟通,告知治疗方案的风险和收益,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3、建立医疗风险评估机制在进行重大手术、新技术应用等之前,组织相关医务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制定详细的风险应对预案。
同时,对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进行风险评估,将风险控制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三、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1、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加强医务人员沟通技巧的培训,让他们学会倾听患者的诉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导致患者误解。
2、加强患者教育通过宣传栏、健康讲座、宣传手册等方式,向患者普及医疗知识,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增强患者对医疗风险的认知和理解。
医疗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管理方法
医疗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管理方法医疗风险指在医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问接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后果的可能性。
医疗风险贯穿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任何临床活动甚至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
我院为有组织、有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对病人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制定此管理办法。
一、医疗风险的识别医疗风险识别是医疗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整个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分析、识别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
医疗风险存在于三个层面1医疗管理方面1.1医疗活动过程有漏洞或制度缺陷。
就医院内部而言,因对各专业的人力、技术、设备配置等不同以及各专业医师之间临床实践经验的累积厚薄有别,客观上会造成对某些疾病诊治水平的差异。
1.2医疗护理流程不科学或过于复杂,使得操作容易产生失误。
我院门诊量大,日留观察患者较多,在此过程中就有较高的医疗风险。
1.3无统一规范或规范不标准,导致大量的医疗纠纷。
1.4医疗质量管理运行中有错误。
管理运行中常见的错误是:有章不循,信息阻断,培训松懈,督查不力。
尤其是出现医疗问题后隐瞒不报,其后果十分严重。
2医务人员个人错误。
对医务人员因个人技术,责任心或不遵守规章制度所犯错误在核定事实基础上容易判定,通过分析讨论,批评教育和学习培训,以及必要的按章处罚都是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规范的医疗行为以及强有力的全员参与意识对降低医疗风险和提高医疗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3设施问题3.1抢救设备出现故障。
在抢救病人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尤其是呼吸机、麻醉机、体外循环机、喉镜、吸痰器等等,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3.2实验设备故障导致检查报告有误。
错误报告可能会引导临床医师判断失误。
常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技术有两种1工作流程图法,包括医院运行的综合流程图及特高风险手术的详细流程图,由此全面分析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2调查法,设计专门调查表,调查关键人员,掌握可能发生风险事件的信息。
医疗安全风险防范管理制度
医疗安全风险防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预防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所有部门和人员,涉及医疗服务和医疗管理的各个环节。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安全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安全风险的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安全风险,维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法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合法权益,严守医疗机构的保密制度,遵循医疗纪律,杜绝医疗安全风险。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疗安全风险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建立健全的医疗安全信息反馈和处理机制,及时通报和处理医疗安全事件。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开展针对医疗安全风险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增强医护人员自防能力。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安全风险防范责任制,确定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医疗安全工作的督导和检查。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健全投诉和求解机制,维护医患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第二章医疗安全风险的评估和监测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对医疗服务中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进行评估和监测。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和分析医疗服务中的各类安全事件,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及时调整和改善医疗工作流程,降低医疗安全风险。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疗设备和药品的使用效能和安全性,建立健全的设备和药品质量跟踪监测机制。
第三章医疗安全风险的预防和控制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确保医护人员具备应对医疗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医疗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医疗事故的应急处置程序和工作责任。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临床诊疗规范,加强医务人员的临床质量管理,杜绝因医疗操作不当导致的医疗事故。
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
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是指在医疗行业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和策略来识别、评估、预防和控制可能对患者、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造成的潜在风险。
医疗风险可能来自多个方面,包括患者的个人因素、医疗过程中的操作错误、医疗设备的故障等等。
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并降低医疗机构的法律和经济风险。
首先,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这包括明确的责任分工、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风险评估和监测机制等。
机构要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和任务,确保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同时,建立风险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隐患。
其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医务人员是医疗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他们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患者的安全。
因此,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患者安全知识、医疗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紧急情况的处理等。
此外,医疗机构可以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或与相关高校合作,提供系统化的培训课程,以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再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医疗设备的故障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采购、验收、维修和报废等。
定期进行设备巡查和维护,及时修复和更换老化或故障的设备。
此外,医务人员也应接受设备操作培训,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设备的正确操作。
最后,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过程的监控和质量控制。
通过对医疗过程的监控,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隐患,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
机构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医疗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如手术时间、药物使用量、护理记录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和纠正。
同时,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质量评估和认证,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水平。
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制度
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制度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和损失,包括医疗错误、不良反应、感染、医疗设备失效等。
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制度是指医疗机构通过规范、程序和管理措施等手段,预防和控制医疗风险的一套制度体系。
下面从制度建设、培训和教育、监测评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制度建设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目标和质量责任制度等。
通过对医疗服务各个环节的全面质控,确保医疗风险的最小化。
2.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系统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制度。
通过识别、评估和管理医疗风险,减少潜在的医疗事故和损失。
3.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及时、全面地报告医疗事故,并采取相应的法律和纪律措施,对责任人进行追责和处理。
4.医疗技术标准和流程规范: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技术标准和流程规范,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对医疗技术的监督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二、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心理素质,同时增强医务人员的管理和操作能力。
培训和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医务人员应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自己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提高医疗服务的合规性。
2.医疗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医务人员应了解和掌握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风险点,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疗风险。
3.团队管理和沟通技巧的培训:医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团队管理和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机制,提高医疗服务的协同效应。
4.核心能力培养: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医务人员应进行相应的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
三、监测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监测评估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风险问题,为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实施方案范文(五篇)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实施方案范文医疗风险防范管理方案为了及时有效地识别、分析、评估、处理和监控医疗风险,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保障医疗安全。
依据相关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制订本办法。
一、医疗风险识别与监测范围(一)临床⒈推诿、延误救治;⒉未按规定知情告知,谈话签字不规范;⒊重点病人管理不到位;⒋入院一周内仍诊断不清,病情疑难由外院转入的病人;⒌院内急会诊未按时到达;⒍超权限、开展诊疗或擅自改变____讨论诊疗方案;⒎各种医疗意外;⒏非计划再次手术;⒐重大、疑难、复杂、危重等手术未经术前讨论和审批;⒑病人身份识别错误或手术部门、方式错误;⒒麻醉、护理、手术和各种有创诊疗的严重并发症;⒓使用药品、剂量、剂型、浓度错误;⒔急救药品、设备不能及时到位或失效;⒕无执业资格独立从事一切诊疗活动。
(二)医院感染⒈重大、特殊的医院感染(传染病院内扩散);⒉多重或广泛耐药菌株感染;⒊消毒、隔离、预防违规。
(三)医技部门⒈“危急值(像)范围”检查结果;⒉医学标本错误、缺失,不能正常检测;⒊医用试剂或材料不合格,保管不当。
(四)药剂⒈处方、医嘱(剂量、剂型、浓度、用法、禁忌症等)错误,调剂差错;⒉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⒊药物存放不当,效期已过。
(五)仪器、设备、器械⒈医疗仪器、设备运转异常;⒉医用器械使用不正确;⒊医用耗材、内置物不合格。
(六)医患矛盾⒈医疗损害争议;⒉医疗质量投诉、医疗纠纷;⒊患者满意率明显下降;⒋患者占床不出院,高额医疗费拖欠。
(七)后期保障⒈供电、供气、供水故障;⒉防滑跌未禁示或未采取措施;⒊应急逃生通道不畅或设施失效;⒋其它不良事件。
二、医疗风险报告与分析评估(一)风险报告医疗风险信息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自我查找、同事提醒、科室自查和医院各职能部门对医疗风险因素监查,院领导查房等方面。
各科室、各岗位对发现存在的医疗风险情况,应通过局域网“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或电话,即时报告相关职能部门或/和分管领导,夜间、节假日先报告医院总值班,总值班根据情况与相应部门联系。
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办法
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办法【导言】医疗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之一,而医疗风险也是医疗服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医疗风险指医疗服务中可能遭受的伤害或损失,包括医疗技术失误、医疗器械问题、医疗环境问题等。
为预防和控制医疗风险,我国制定了《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办法》。
本文将从医疗风险定义、医疗风险的现状与症结、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办法、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医疗风险防范案例分析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正文】一、医疗风险定义医疗风险指医院、医生以及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受到的伤害或损失,这些损失包括身体损害、心理损害等。
医疗风险既是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固有风险,也是一种人为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二、医疗风险的现状与症结(一) 医疗技术不足。
很多小医院或者私人医疗机构设备陈旧、技术能力较弱,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二) 医疗服务管理不规范。
医院管理团队不够完善,医生有悖职业道德的行为,药品品质不合格等问题,都是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低下的原因。
(三) 患者自身因素。
一些患者在使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因为不了解自身情况或病情,也会导致医疗风险的出现。
三、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办法(一) 明确责任分工。
医疗风险的防范需要医院、医生、患者等多方合作。
医院应该加强组织架构,并明确职责和制定规范。
(二) 建立相关制度。
建立有效的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制度是防范医疗风险的重要环节。
包括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制度、医疗器械使用认证制度、医疗环境安全制度等。
(三) 加强培训力度。
通过培训,提高医生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四) 积极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
通过信息化系统,将医生、护士、病人、家属等多方信息互通,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四、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制度(一) 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制度。
(二) 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三) 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建立病案管理制度。
(四) 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工作风险评估制度。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是医疗机构为预防和控制医疗风险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流程。
医疗风险包括医疗安全风险、医疗质量风险和医疗纠纷风险等。
建立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的目的是提升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提高医疗质量。
一、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1.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设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和职责,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2.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制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设立质量管理部门,开展质量评估和风险评估工作,推行质量提升活动。
3.医疗巡查制度: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医疗巡查,检查各部门是否按照规章制度要求操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进行记录和跟踪。
4.事故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事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医疗事故进行报告和分析,总结教训,改进工作,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5.人员培训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人员培训制度,包括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等,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减少人为错误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二、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工作流程1.风险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可能存在的医疗风险,针对性制定防范措施。
风险评估可以通过分析医疗事件、投诉和纠纷等来确定潜在的风险,同时可以参考先进的国内外经验和专业机构的建议。
2.风险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包括对医疗过程、设备、药品的质量控制,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以及对患者的告知和知情同意等。
另外,医疗机构还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对突发风险事件进行灾害应对。
3.信息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对患者信息的采集、存储和传输等。
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安全可靠的技术和措施,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和数据安全。
4.问题反馈:医疗机构应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对患者的投诉和意见进行及时处理和回复。
同时,还应组织定期的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疗质量和服务的评价,及时改进工作。
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办法
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办法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解放军第150 中心医院医疗风险识别、监控、防范、处理措施医疗风险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对患方或医方造成伤害的危险因素。
对患方是指存在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害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情。
对医方是指发生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的不安全事件的风险。
因其存在不确定性且与医疗质量有密切关系,故医院制定本措施以最大限度规避风险,构建和诣医患关系。
一、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识别是发现、认可并记录医疗风险的过程。
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系统或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事件或情况。
一旦医疗风险得以识别,组织应对现有的控制措施(人员、过程和系统等)进行识别。
二、医疗风险防范医疗风险重在防范,全院职工必须树立医疗风险防范意识,自觉参与风险监控与报告,一旦出现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平时工作中就严格执行相关卫生管理法规和制度,总体要求:(一)、临床、医技科室及有关部门围绕保障病人的医疗质量与安全,防范医疗风险,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二)、切实做好“重点”病人管理与沟通。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三)、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严禁推诿病人,做好“严重创作、急性心梗、脑卒中”等重点病种的抢救“绿色通道”。
(四)、严格医务人员资格准入,特殊岗位持证上岗。
(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认真落实手术资格准入、手术分级管理、手术安全核对制度。
(六)、实施临床路径的单病种质控,执行临床诊疗常规和技术准备,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
(七)、严格把握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资格认定和管理。
(八)、切实保障患者的权益,做好知情同意告知工作。
(九)、遵循药物使用原则,安全、合理用药。
(十)、各诊疗环节认真做好检查。
(十一)、各种救治设备、设施和器械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特殊抢救设备,需要时服从医务处、护理部统一调配。
(十二)、全院各科室及医务人员就竭尽全力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积极应对医疗风险,保障病人安全。
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办法
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办法一、指导原则医务人员是医疗风险防范的重要责任人,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具有预见性,注意发现医疗流程管理中的漏洞和缺陷,关注高风险环节,力求控制。
对于不可控风险,要权衡利弊,降低风险。
难以避免的风险,一定要向患者交代清楚,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实施。
二、医疗风险管理(一)院长是全院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主管院长承担主管业务的风险管理责任,各科室主任承担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责任。
(二)医院各科室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隐患,规避、控制、上报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医疗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三)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定期对医疗风险现状调查、选题、设立目标、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和持续改进措施八大步骤开展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四)院科两级各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认真开展医疗风险管理专项整治活动,每季结合实际工作,对风险因素从发生概率及导致后果的严重性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并记录在案。
(五)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定期进行现有的诊疗指南常规、操作规范规程的学习,避免可预测的医疗风险。
(六)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一次或一旦发现新的医疗风险因素,即时召开专题会,查找、研讨、分析并寻找有效解决方法。
各科可自行解决者自行解决,若需医院协调,则上报至门诊部(门诊科室)或医务科(病房科室)。
在每月活动中,查找出的风险、隐患,科内首先提出处理意见,并在科内或病区内尽可能广泛地征求员工的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落实,并将所采取的措施科内通报。
(七)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科级质量与安全小组活动记录进行检查,了解科室员工对所记录的已实行的改进措施的知晓情况。
检查各种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有效性、实际性及便捷性进行评估。
对于不完善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整改,直至完善。
协助科内进行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医院,对科内提出问题或意见给予答复。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医疗风险是指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潜在危险或损失,包括医疗错误、医疗事故、治疗效果不佳、医疗纠纷等。
为防范和控制医疗风险,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和工作流程。
一、医疗风险防范制度1. 医院风险管理制度医院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评估、风险报告和风险处理等环节。
制度要规定风险管理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流程中各环节的岗位设定和职责分工。
2. 医疗事故预防制度医疗事故是造成医疗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院需建立医疗事故预防制度,包括病历记录规范、手术安全管理、药物管理、医疗器械使用及维护、医疗过程信息化等方面。
制度要规定医疗事故的预防责任和措施、预防措施的监测和效果评估等详细内容。
3. 病历管理制度病历是医院医疗服务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医院在医疗纠纷中的关键证据之一。
医院需建立完整的病历管理制度,包括病历规范、病历归档、病历保密等方面,规定医生、护士、病历室工作人员的具体岗位职责,保证患者信息的保密和信息完整性。
二、医疗风险控制制度1. 医疗质量控制制度医院要求医务人员实施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需要建立医疗质量控制制度,对医疗过程进行监测、评估和改进,确保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该制度要覆盖医院各个环节,包括医生的处方和操作、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维护、病历记录等。
2. 医疗安全控制制度医疗安全是医院服务的重要方面之一,医院需要建立医疗安全控制制度,确保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安全。
制度包含手术无菌技术、护理安全措施、药品管理、医疗器械管理等方面,要求医务人员在各个环节上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3. 医疗纠纷解决制度医疗纠纷是对医疗风险的最直接反映,医院需要建立相应的医疗纠纷解决制度,及时、公正地解决纠纷。
该制度应包括有关医疗纠纷解决的流程、部门和责任人员的安排和职责分工、调解、和解和诉讼等解决途径的具体操作流程。
三、制度执行工作流程1. 制度宣传和培训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后,首先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介绍制度的具体内容,让医务人员清晰知道制度的意义、作用和操作流程,从而让制度得到落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办法
保障2015年经营目标完成的
医疗质量及风险防范的管理措施
医疗质量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是医疗服务的生命线,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保障医院正常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为能使2015年我院经营目标的顺利和有效完成,医疗质量和服务必须不断提高,医疗风险的防范尤为重要,为此,制定以下措施。
一、医疗管理方面
1、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科室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定期开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使每一名医务人员都树立“人命关天、责任重大”的意识,强化“病人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从而使每一名医务人员都能依法依规、认真负责、安全有效地干好各自岗位、各自环节的工作,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到与之相关的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个人,切实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严格贯彻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做到依法执业,行为规范;健全并落实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等。
(2)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加强科学合理用血,保证血液安全;制定医务人员医疗质量与安全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医疗事故防范和处置的监管机制,把医疗质量和安全真正落实到医院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严防发生医疗事故,减少医患纠纷,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
2、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
如优化流程,简化环节,缩短病人就诊等候时间;科室标识规范、清楚、
醒目;为病人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缩短各种等候和各项检查预约、报告时间;严格医药费用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等。
3、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增进医患沟通,提高服务质量,注重诚信服务,构建友善的医患关系,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自觉维护病人的权利,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服务态度良好,服务用语规范,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进一步完善医患沟通制度,主动加强与病人的交流,耐心向病人交待或解释病情,并使用通俗
1
易懂的语言。
4、因医院内部对各专业的人力、技术、设备配置等不同,客观上会造成对某些疾病诊治水平的差异,故收治病人实行急诊优先、专病专治的原则,禁止科室之间盲目抢收病人造成延误诊断治疗和医疗纠纷;对于慢性病和危重病人,各科必须以病情和病人利益为出发点,同时考虑本科室及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不拒收不盲收。
5、对科室手术级别和人员资质进行规范,严格执行手术分级制度,并落实手术准入制度;术前充分做好病情评估和术前讨论,有完善的针对突发病情处理预案。
特别在手术室、ICU、导管室等关键科室的人力和设备配置要按照科室诊疗规范开展工作,避免出现漏洞或制度缺陷
6、医院规范医疗服务流程,强化环节细节控制;保障医疗信息通畅,强化问题逐级上报机制,杜绝出现医疗问题后隐瞒不报现象,加强不良事件防范力度,规避同一问题重犯的风险。
二、医务人员能力和道德要求
1、医务人员是医疗活动的主体,是降低医疗风险和缺陷的基本要素,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的医疗行为以及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对于降低医疗风险和
提高医疗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和医德教育,通过分析讨论,批评教育和学习培训,以及必要的奖惩机制来提高全院医疗人员风险防范和持续质量改进的意识和能力。
2、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意识,科室之间、医护之间、临床医技之间、门诊与急诊之间、门急诊与病房之间应相互配合;严禁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谈论同行之间对诊疗的不同意见,严禁诽谤他人、抬高自己不符合医疗道德的行为;禁止在诊疗过程中、手术中、监护中谈论无关或不利于医疗过程的话题;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严禁推诿病人;任何情况下,进修及实习医师均不得独自参加各种会诊。
三、设施设备问题
1、抢救设备:定期检查、维护并有记录,使其处于备用/正常运行状态。
一旦抢救病人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尤其是呼吸机、麻醉机、喉镜、吸痰器等等,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对于电源插座之类都应列入定期检查和维护项目之中。
2、门诊及医技科室配备抢救设备和药品,并能随时可用;医技科室在接到
2
急诊检查申请后必须尽快安排完成检查。
急诊化验必须在接到标本后30 分钟内出具结果(个别检查项目除外)。
药剂科保证药品的正常进货渠道及质量,保证抢救药品及时到位。
检验室设备保持常态运转良好,检验设备故障导致检查报告有误,错误报告可能会引导临床医师判断失误。
四、医疗风险防范及监控
1、对那些可能影响经营目标实现的医疗风险有直观和明确的认识,为确定最合适的医疗风险应对方法奠定基础。
特别对以下情形需加强关注和沟通:(1)低收入的患者。
(2)孤寡老人或虽有子女,但家庭不和睦者。
(3)自费患者或需使用贵重自费药品或材料者。
(4)在与医务人员接触中已有不满情绪者。
(5)预计手术等治疗效果不佳或预后难以预料者。
(6)本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者。
(7)交代病情过程中表
示难以理解者,情绪偏激者。
(8)已明确发生院内感染者。
(9)病情复杂,可能发生纠纷者。
(10)住院预交金不足者。
(11)已经产生医疗欠费者。
2、完善医疗缺陷防范制度并坚持落实;定期对医疗风险与控制进行评估和检查。
特别是输血时必须进行HIV 、HCV 、乙肝系列、梅毒血清抗体等检查,输血后的血袋交由检验科统一保管七天后方可销毁。
五、病历书写:严格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最新版《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进行书写,严禁涂改、伪造、隐匿和销毁病历。
1、住院病历:
(1)病历首页的填写必须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及我院的实施细则进行填写。
病历质控医师以及病历质控护士必须及时检查病历质量;科主任对病历终末质量负责,病房质控医师对运行病历质量负责;
(2)住院病历必须在24 小时之内完成,首次病程必须在8 小时内完成;手术后首次病程必须在手术后即时完成,手术记录在术后24 小时由术者亲自书写,特殊情况由第一助手书写,术者应审阅记录并签字;抢救记录如未能及时书写,须在抢救结束后6 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各种检验报告、图像资料必须及时黏贴,不得遗失;借阅病历时必须登记备案,及时返还;避免患者及亲属接触、翻阅病历,以免造成丢失和涂改以致责任不清。
(3)各级医师必须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对于普通病人,住院医
3
师每日查房两次,主治医师每日查房一次,主任(副主任)医师每周查房一次。
对于重点(危重)病人,必须及时查房和巡视。
杜绝重术前、术中,轻术后的现象,对于术后病人,主刀医生应及时查房巡视。
(4)对于危重病人和病情复杂的病例,以及具有潜在医疗纠纷的患者,要求科室必须及时报告医务科,组织全院或院外会诊。
急会诊必须在10分钟内到位。
涉
及多科室的急诊抢救病人,在局部情况与全身情况治疗产生矛盾时,及时报告并积极抢救生命,服从医务科或院总值班的协调。
(5)重大/复杂手术必须经过术前讨论,病历中要有详细记录,术者及麻醉医师必须参加。
同一次住院、同一疾病的二次手术或两科以上同时上台的术前讨论必要时要通知医务科参加。
(6)病人的知情同意或沟通包含如下内容:目前的诊断、拟实施的检查、治疗措施、预后、并发症、难以避免的治疗矛盾、出血及麻醉意外等;检查治疗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以及为改善不良后果可能采取的进一步措施,住院治疗中必用药物的毒副作用;手术中需留置体内材料;医疗费用的情况;手术、麻醉及其他有创伤性操作的实施;手术过程中发现与术前诊断不一致的病灶可能;术中需切除术前未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的器官组织时;对于女性患者需切除乳房、子宫及其附件、男性患者因接受治序对生殖功能影响的可能;危重病人因特殊检查需进行搬动有可能造成危险时;其它需患者或家属了解的内容,均应有文字记录以及患者或受权人签字。
2、门诊病历
包含主诉、病史、体检、诊断、处理等内容。
保证“三次确诊率”,对于两次就诊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必须请专科专家会诊;处方书写必须符合规定;门诊病历及检查、图像资料由病人保管;节假日(周末)期间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就诊及收治病人入院治疗。
六、医疗技术人员配置优化
强调各医疗人员岗位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引进有影响力、有先进技术优势、能带动患者群效应的专家;加大业务骨干能力培养。
医务科
2014年10月25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