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增长模式抉择》文章综述
在增长的迷雾中抉择行难知亦难——评吴敬琏著《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
在增长的迷雾中抉择:行难知亦难3———评吴敬琏著《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张 平 内容提要:《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关键时刻推出来的一本力作,探索了对经济增长模式的新认知,即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理论逻辑和转型的方向,详细分析了转变增长模式的政策,将理论的知和实践的行相统一。
本文也借评而论,加强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理论探讨,讨论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抉择 增长模式 增长路径 典型化事实 吴敬琏老师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以下简称《抉择》)开篇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选择”,现实的紧迫感溢于书表。
中国正面临着增长模式的选择,不能沿着现存“旧工业化”的轨迹继续和一成不变地走下去,要转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这本书中“抉择”所要告诉读者的。
《抉择》一书从中国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出发,梳理了经济增长的理论认知过程和各国增长的路径,直奔中国的现实和经济理论研究的最前沿问题,抉择的力量来自于对新道路的认识。
尽管《抉择》写到“这本讨论中国增长模式选择的小书,并非在书斋中披阅前贤论著,静心进行学术探索的产物,而纯然是为了回答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提出的实际问题而作为理论和政策研讨得出的结果”,但它用了最大的篇幅条分缕析地探索经济增长模式的理论、政策争论和增长的“典型化”事实,积极探索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良知”。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不仅仅是实践,更是思想试验,因为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必须自己去探索其理论的知和实践的行。
很多人说增长模式转变是知易行难,实际上是行难知亦难,没有正确的知就无法指导正确的行。
经济学是为国家致富服务的,但任何一个经济发展决策都涉及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不可能仅是经验主义方式的“试错”,而更多地要进行思想的逻辑实验和政策争论,因此逻辑和论争是经济学中最为有力的工具。
知是一个非常难的事,仅仅就事论事的对现实的一个默认,会迷失我们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也就没有了“抉择”的思想和行动的方向了。
中国企业家必读的书籍推荐
中国企业家必读的书籍推荐中国企业家基础阅读书目推荐的100本书中,中国原创图书35种,占全部100种中的三分之一。
体现了图书的原创性,凸显了书目的中国元素。
这其中既有吴敬琏的《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厉以宁的《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张维迎的《市场的逻辑》等书,还有诸如《李嘉诚全传》、《张謇评传》、《大败局》、《公司的力量》、《财富的归宿》、《罗伯特议事规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大历史》等众多有优秀图书。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企业家必读的书籍推荐,希望你喜欢!中国企业家必读的书籍之企业管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美)德鲁克(Drucker,P.F.) 著,许是祥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9月《从优秀到卓越》(美)吉姆·柯林斯著,俞利军译[中信出版社] 2009年11月《大败局》 (修订本) 吴晓波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年4月《竞争战略》 (美)迈克尔·波特著,郭武军、刘亮译 [华夏出版社] 2012年6月《营销管理》(第14版) (美)菲利普·科特勒等著,王永贵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4月《罗伯特议事规则》 (第10版) (美)亨利·罗伯特著,袁天鹏、孙涤译 [格致出版社] 2008年4月《商业模式新生代》 (瑞士)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伊夫·皮尼厄著,王帅、毛心宇、严威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8月《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美)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 [中信出版社] 2009年10月《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第三版) (美)帕特里克·兰西奥尼著,华颖译 [中信出版社] 2013年9月《创新者的窘境》 (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著,胡建桥译 [中信出版社] 2010年6月《管理:使命、责任、实务》 (使命篇) (美)彼得·德鲁克著,王永贵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9月《管理心智》朱永新主编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年12月《基业长青》(美)吉姆·柯林斯等著,真如译,俞利军审校[中信出版社] 2009年10月《奖励的惩罚》 (美)埃尔菲·艾恩著,程寅、艾斐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06年10月《企业的人性面》(美)麦格雷戈著,(美)格尔圣菲尔德注释,韩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3月《商业生态学》 (美)保罗·霍肯著,夏善晨、余继英、方堃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8月《未来企业之路》(美)Saul Berman 等著,华晓亮、冯月圻编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4月《以人为本的企业》(印)苏曼德拉·戈沙尔、(美)巴特利特著,苏月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追求卓越》(美)汤姆·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著,胡玮珊译[中信出版社] 2012年9月《策略思维》(美)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巴里·J·奈尔伯夫著,王尔山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蓝海战略》(韩)W.钱·金、(韩)勒尼·莫博涅著,吉宓译[商务印书馆] 2010年8月《别做正常的傻瓜》奚恺元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8月《定位》(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著,谢伟山、苑爱冬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1月《模仿的力量》(美)石家安著,吴进操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8月《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1月中国企业家必读的书籍之领导者传记与企业史《李嘉诚全传》孙良珠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专注——解读中国隐形冠军企业》邓地、万中兴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年4月《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美)奥格威著,林桦译[中信出版社] 2010年7月《张謇评传》卫春回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4月《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 (美)小艾尔弗雷德·斯隆著,刘昕译华夏出版社 2005年7月《百年利丰》(第2版) 冯邦彦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12月《藏锋——刘永好传》周桦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3月《史蒂夫·乔布斯传》 (美)沃尔特·艾萨克森著,管延圻等译 [中信出版社] 2011年10月《赢》 (美)杰克·韦尔奇、苏茜·韦尔奇著,余江,玉书译 [中信出版社] 2013年6月《自来水哲学:松下幸之助自传》(日)松下幸之助著,李菁菁译 [南海出版社] 2008年2月《华为研发》张利华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年11月《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20年》王石,缪川著 [中信出版社] 2006年1月《超越商海——BP石油总裁约翰·布朗自传》(英)约翰·布朗著,毕崇毅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1月《亨利·福特自传》(美)亨利·福特著,姜成功译[哈尔滨出版社] 2013年7月《价值观的力量》(美)梅格·惠特曼、汉密尔顿著,吴振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8月《麦肯锡传奇》(美)埃德莎姆著,魏青江,方海萍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4月《谁说大象不能跳舞》 (美)郭士纳著,张秀琴,音正权译 [中信出版社] 2010年1月《一路向前》 (美)霍华德·舒尔茨、乔安·戈登著,张万伟译 [中信出版社] 2011年4月《游戏颠覆者》 (美)雷福礼、查兰著,辛弘、石超艺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7月《真北:125位全球顶尖领袖的领导力告白》(美)比尔·乔治、彼得·西蒙斯著,刘祥亚译 [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2年9月《再联想》张小平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年1月中国企业家必读的书籍之创业者素质与企业家素质《领袖》 (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著,常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15月《管理者而非MBA》 (加)明茨伯格著,杨斌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9月《金字塔原理》(美)芭芭拉·明托著,汪洱,高愉译南海出版社2010年8月《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美)史蒂芬·柯维著,高新勇,王亦兵,葛雪蕾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年10月《活法》(日)稻盛和夫著,曹岫云译东方出版社2013年9月《追寻生命的意义》(奥)维克多·E·弗兰克尔著,何忠强,杨凤池译 [新华出版社] 2003年8月《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美)奥格·曼狄诺著,安辽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4月《创业者:全世界最成功的技术公司初创的故事》(美)利文斯顿著,夏吉敏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4月《管理技艺之精髓》 (奥)弗雷德蒙德·马利克著,刘斌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年4月《君主论》 (意)马基雅维里著,潘汉典译 [商务印书馆] 1985年7月《高难度谈话》 (美)道格拉斯·斯通等著,王甜甜译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1年2月《街头生意经》 (美)诺姆·布罗茨基、博林翰著,李瑜偲译 [中信出版社] 2010年1月《蚯蚓创业记》 (美)汤姆·萨基著,王哲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10月与社科人文相关的企业家素质《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 2007年2月《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著;魏平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9月《大国崛起》唐晋主编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兵以诈立:我读<孙子>》 (增订典藏本) 李零著中华书局 2012年1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 [三联书店] 2012年7月《社会契约论》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商务印书馆] 2011年4月《法律之门》 (第八版) (美)博西格诺等著,邓子滨译 [华夏出版社] 2007年1月《哲学的后门阶梯》(德)威廉·魏施德著;吴秦风译[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年1月《公正》 (美)迈克尔·桑德尔著,朱慧玲译 [中信出版社] 2012年11月《论语别裁》南怀瑾著述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年10月《菜根谭》洪应明著,欧阳居士注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年7月《重新发现社会》熊培云著 [新星出版社] 2011年5月《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美)伊维塔·泽鲁巴维尔著,胡缠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3年7月《狂热分子》 (美)埃里克·霍弗著,梁永安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6月《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孙立平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1月《乡土中国》费孝通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8月《影响力》(美)罗伯特·西奥迪尼著,闾佳译[万卷出版公司] 2010年9月《历史深处的忧虑》 (第三版) 林达著 [三联书店] 2013年7月《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修订版) 吴思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年12月《中国人史纲》柏杨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年11月《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年1月《曾国藩》唐浩明著 [北京出版社] 2011年1月中国企业家必读的书籍之与经济有关的企业家素质《公司的力量》公司的力量节目组编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0年8月《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汪丁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市场的逻辑》 (增订本)张维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3月《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吴敬琏著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8年10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9月《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何帆、郝正非、肖莹莹译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8年9月《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资中筠著三联书店2011年11月《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郑永年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0年1月《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厉以宁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9月《金融的逻辑》陈志武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9年8月《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经济学原理》(第6版,宏观、微观经济学2册) (美)N.格里高利·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7月《国富论》 (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09年3月《经济思想史》 (第四版) (美)哈里·兰德雷斯、大卫·C·柯南德尔著,周文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年10月《门口的野蛮人: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美)布赖恩·伯勒、约翰·希利亚尔著,张振华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9月《伟大的博弈》 (美)约翰·S·戈登著,祁斌译 [中信出版社] 2011年1月《资本的秘密》(美)赫尔南多·德·索托著,于海生译[华夏出版社] 2012年1月《价值的起源》 (美)戈兹曼、罗文霍斯特编著,王宇、王文玉译[万卷出版公司] 2010年8月《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美)戴维·伯恩斯坦著,张宝林译 [中信出版社] 2013年6月。
吴敬琏谈中国体制性障碍
吴敬琏谈中国体制性障碍:政府掌握太多重要资源配置权力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两难困境及其由来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从短期来看相当不错,2009年我们采取“扩需求、保增长”的政策取得了成效,成为危机后回升最早的国家,超额实现了保增长的任务。
与此同时,这样高强度的刺激政策,消极影响也不可小视。
一方面,资源和环境超支的恶果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货币超发,资产负债表的再杠杆化问题非常突出,导致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风险加大。
由此,产生了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上的两难困境。
现在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刺激政策要不要退出?不退出,资产泡沫问题和通货膨胀问题就变得越来越严重,泡沫一破裂,国家经济就会出现困难。
中国明显存在这方面的危险。
去年年底,中国率先走出了困境,大家很乐观地认为没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性。
但是今年头10个工作日银行贷款就放了1万亿,政府也觉得这样有问题;到了第二季度,开始采取紧缩措施,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明显下滑,房地产市场摇摇欲坠,加上地方财政问题,一旦严重化,银行的不良资产就可能增加。
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既不能紧又不能松。
松了,则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问题加剧;但一紧,增长速度就会下来,而且“半拉子工程”会大量出现,银行不良资产会增加。
房地产业在我们经济增长中不正常地起了太大的作用,而它的一动一静又影响了整个宏观经济。
既不能松又不能紧,这就是两难困境。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困境?症结就在于过分倚重短期政策。
通常,人们用“三驾马车”的说法去分析我们经济的问题。
所谓三驾马车,就是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中,消费本来就不足,出口状况也不理想,所以总需求就不足。
我们驱动经济的办法就是扩大需求,只要能够把需求扩大了,它就能够把增长的速度拉起来。
三驾马车的思路来自凯恩斯主义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经济发生不平衡的原因是总需求不足,因此,就用扩需求的办法来解决。
对凯恩斯来说,这是一个短期分析的框架,采用政府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短期调节手段扩大需求,维持短期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创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在过去几年中,随着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中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需要转变增长模式,创新发展方式,以适应新的时代和需求。
一、由出口为主向内需拉动转变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以出口为主的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在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的背景下,仅凭出口无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因此,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思路,更加重视内需,以拉动经济增长。
这一转变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在政策方面,需要加大内需政策的力度,包括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投资增长、加强社会保障等。
其次,在产业结构方面,需要逐步摆脱依赖出口产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最后,在市场方面,需要改变过去过于依赖出口市场的情况,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高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由低成本竞争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低成本。
然而,随着人工成本和资源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而创新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全球创新排名位列第十三。
但是,中国在基础研究和高端制造等方面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加大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创新方面,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在社会环境方面,需要建立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人才创新和创业。
其次,在政策方面,需要出台鼓励创新发展的政策,包括企业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
最后,在人才方面,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才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和经济模式。
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在环境转型方面,中国需要采取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环保政策,实施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控制措施。
2016世界经济形势的形式政策论文(四篇)
2016世界经济形势的形式政策论文(四篇)2016世界经济形势的形式政策论文_1600字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年来,中国由贫困走向初步昌盛,由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由求温饱初步走向小康,发展迅速,大大超出国际上多数人的预想。
30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中国正运用他独特的魅力与激情实现着世界的和谐进步之路,实现着中国的自强发展之路。
30年过去了,中国某个乡村发生的事情成为世界媒体的报道焦点,地球某地的中国人成为全球新闻中的主角,似乎已经显得平常。
当我们将目光回溯到中国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起点,并用心去触摸这30年的变迁时,我们尤为深切地体会到,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一个伟大的转折已经完成,中国与世界彼此相互影响的时代已经开启。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刻历史感的民族,对于“历史性的变化”有着同样深沉的感悟。
整整200年前,拿破仑率领下的法军大举用兵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狼烟四起。
贝多芬于1808年完成了《命运》交响曲的创作,然而叩响中国命运之门的却是又一个多舛的百年。
整整一百年,韧性的抗争书写着峥嵘岁月,当光阴又过百年之后,2008年发生的一切告诉世界,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已经、正在并将继续主动积极地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这一作用已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一.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约8%。
中国的发展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7800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在大幅增长。
二.中国发展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6.7%,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转型的挑战。
长期以来依靠外贸和加工制造业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法继续维持,迫切需要通过升级转型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一、挑战1. 结构调整的压力中国经济长期以来过于依赖外贸和制造业,经济结构出现了失衡。
在当今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减少对外需求的压力。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加强对内需市场的开发,提高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比重。
2.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忽视环境保护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能源和资源短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转型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是中国加工制造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的制造业优势逐渐减弱。
这使得中国面临着培养高技术工人的需求和挑战,需要加强教育培训体系,并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二、机遇1.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转型发展的机遇之一是通过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巨大的人才资源,可以通过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可以帮助中国企业从低端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型,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2. 服务业发展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的服务需求不断增长。
加强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与制造业的融合,将有助于提高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
3. "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经济转型创造了巨大的机遇。
这一倡议将有助于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推动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拓宽市场空间,提高国际竞争力。
时政评论范文
时政评论范文
《中国的增长:经济崛起与全球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经济增长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关注。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和规模之大令人震惊,不仅对国内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中国的增长:经济崛起与全球影响》这本书深入解析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全球的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崛起对全球经济秩序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中国实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创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也逐渐被世界所关注。
中国经济的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中国故事”,而是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然而,中国的增长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例如,中国面临着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均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秩序。
中国的增长虽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也需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增长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领域,还包括文化、政治和国际关系等领域。
中国的崛起不仅会重新定义国际经济秩序,还会对全球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增长,从中发现发展的新路径和合作的新空间。
《中国的增长:经济崛起与全球影响》这本书对中国的崛起和
增长做出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增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增长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全球性事件,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和成果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特点和阶段划分中国现代经济史或者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真正起步和繁荣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此前,虽然薛暮桥、许涤新、沈志远、吴承明、赵德馨等人已经开始研究新民主主义经济,研究社会主义改造,研究新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但是这种研究更多地是从当时社会变革和经济工作需要而进行的。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和国家需要认真总结过去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因此从1978年开始,研究革命根据地和新中国前29年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逐渐成为当时党史和经济史研究的热点。
30多年来,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段。
(一)20世纪8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抢救历史资料和总结经验并重,以国家成立的有关机构和各部门成立的专职机构为主体。
这个阶段,由于有一大批从事经济工作的老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他们认为有责任、有义务总结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经验,而且有关机构也认为时不我待,必须抓紧进行。
这个时期的科研工作和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牵头搜集整理出版的系列有关经济史的历史文献,例如多卷本的有关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史资料;二是由财政部等单位牵头搜集整理出版的大量有关革命根据地的财经历史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三是由《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牵头组织各有关经济部门编写出版的《当代中国》丛书有关经济各卷及其大量的副产品(如资料选编,大事记等)。
(二)20世纪90年代为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以研究为主的相对沉寂的阶段。
一是经过十多年的历史资料搜集和整理,80年代提出的任务已经逐步完成,而且当时退下来的大批顾问和老同志年事已高,没有精力再继续深入开展研究;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确定为改革和发展目标,这与80年代改革是围绕着如何完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而展开已经不同了,因此许多人认为时过境迁,历史经验已经没有多少借鉴和指导作用了;三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实的迫切需求,使得党、国家和有关研究机构,甚至个人关注重点从历史研究转移到现实问题研究,甚至直接改行从事实际经济工作。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新加坡利用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但随着剩余劳动力不断减少,工资增长率不断上升,新加坡经济再次进行调整,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了经济的”华丽转身”。
本文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新加坡的工业化道路,对于目前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同时新加坡的自然资源比较匮乏,但是其地处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地带,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交通要道和东西国际航线的枢纽。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在李光耀总理强有力的统治下,克服国土小、人口少、资源缺乏、国内市场有限的不利条件,开始推行一系列针对本国现状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历史就是一部由殖民地经济向新兴工业化转变的历史,新加坡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从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到石油危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经济结构,形成了特色的新加坡经济增长奇迹。
一、新加坡工业化进程(一)经济发展初期进口替代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中的进口替代政策是指一个国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限制从国外进口工业品,同时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利用在国内生产的工业品逐渐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
又称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是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
殖民统治下的新加坡经济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主要是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进行转口贸易,1960年的新加坡经济中,以转口贸易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为78%,同时也出口锡、橡胶、石油等初级产品。
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加坡人口快速增长,政府意识到传统的农业和转口贸易越来越难于无法维持充分就业,解决失业的办法在于制造业的扩张,为此当局针对劳动力过剩、技术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进口替代战略。
寻求竞争力:对中国增长政策设计的启示
寻求竞争力:对中国增长政策设计的启示来源于《比较》 2014年第5期出版日期 2014年10月08日菲利普·阿吉翁1.引言过去数十年间,发达国家的政府普遍将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全球化的到来已经驱动这些政府逐步把注意力转移到国内经济的竞争力方面。
也就是一个国家能够将它的产品出口到国外的程度,从而可以用其较为充裕的商品和服务来交换它所短缺的商品和服务(Altomonte et al,2012)。
(①Philippe Aghion,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新经济增长理论领军人物,法国总统奥朗德唯一经济顾问。
本文由作者在2013年12月18—19日“财新峰会:经济发展与中国改革研讨会”上的演讲修改而成。
感谢《比较》特邀编辑李一南对译稿的校定。
①最近,通过引入CICE(Credit d Impot Competitivite)所致的法国财政贬值,引发了需求导向型政策的拥护者和主张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学者之间的热烈讨论。
)同时,针对如何提高竞争力,贸易经济学家的看法也在变化。
就像伯纳德等人(Bernard et al,2011)所解释的,过去的国际贸易理论常常强调产业间贸易,从而国际竞争力主要是指每个国家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竞争,而最新的理论则强调世界范围内企业层面的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
阿托蒙第等人(Altomonte et al,2012)也指出,实际上并不是国家而是企业在交换商品和服务。
根据这一观点,让一个国家变得有竞争力主要是要让这个国家内的单个企业具有竞争力。
能够让单个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的生产率,二是企业的规模。
在这方面,梅利兹(Melitz,2003)进行的开创性研究,提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的企业内贸易模型。
该模型指出,只有具备足够生产能力的企业才能成为出口企业,因为生产能力强的企业可以通过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来负担出口的固定成本。
(①在实践中,信贷约束、劳动力管制和其他类型的市场不完善都可能阻止更有生产力的企业成长为出口者所必须具备的足够规模。
论中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
论中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作者:陈奇奇胡志洪来源:《卷宗》2016年第01期摘要:世界近代发展的历史表明,过去或现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都有其许多方面、不同层次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具有综合性,既有制度转型方面的障碍,又有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
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转型成为高收入国家,必须借鉴各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找出我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正确的发展方式。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发展中国家;转型发展1 提出背景“中等收入陷阱”由世界银行在2007年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在其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展望中,也明确提出中国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
纵观历史,很少有国家能从中等收入国家脱颖而出,成功转型成为高收入国家。
一方面,由于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丧失了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而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缺少创新,无法与高收入国家相比。
人均国民收入维持在1万美元左右徘徊不前,陷入中等收入的泥潭,久久不能跻身成为高收入国家。
与此同时,世界银行也肯定了一部分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提出了“东亚奇迹”的概念。
在大规模的经济竞争中,韩国和日本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
与之相对应的是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有些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成为中等收入的国家,可是直至今日,这些国家的国民收入仍然在一个区间内徘徊不前。
具体来看,这些国家往往经济发展不稳定;科技创新能力差;贫富差距严重;对外经济依赖度高。
可以看出,“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针对一些走出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对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没有及时正确的解决,最终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的问题。
2 面临挑战中国改革开放37年,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GDP增速有所减缓,投资、出口、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家马车动力都有所衰减。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
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一、引言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背景与特点1.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起源和演变2.传统经济增长的核心-七尺之居3.传统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家庭生产和小农经济三、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1.自然条件的影响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3.科技进步的影响四、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优点与缺点1.优点2.缺点五、如何促进中国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1.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2.新型农村合作经济3.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六、案例分析1.乡村旅游对经济的带动2.肆意榨取土地对环境造成的危害3.大规模畜牧对草原的破坏4.农村电商的兴起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进七、结论引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在经过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正在从速度转向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发展历程,其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
本篇论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先介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背景与特点,接着分析影响因素,如何促进其发展以及案例分析。
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背景与特点1.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封建社会的阶段,中国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七尺之居”、“八税之缴”,其中“七尺之居”是指每户农户可以自己通过劳动生产养活家庭,并抽出一定的劳动力向山寨交一定的税收;“八税之缴”是指每个农户需要上缴八种物资给州县官府,比如粮食、布匹、木材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始终是集约化和节约化的农业生产和工艺制造。
2.传统经济增长的核心-七尺之居中国传统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七尺之居”,这个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三畜八谷”,即以种植谷物、经济作物和养殖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代表了中国的传统农业文化和经济模式。
在传统农业经济中,农民家庭是一个小而完整的社会组织,以自然村或村落为单位,以家庭为基础,通过自给自足式的农耕生产,实现家庭的生活,这在所有的农业社区都普遍存在。
中国企业增长的路径选择:自源、借力还是并购
2Ma
期
u b e Uni v e r s i t
~
; I y o f E c o n o m i c s _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2 — 6 2 6 x . 2 0 1 4 . 0 2 . 0 1 4
作 者简 介 : 杨竹清( 1 9 8 2 一 ) , 男, 湖 南 邵 阳人 , 中 国电 子 科 技 集 团 第 三 十八 研 究所 产业 发 展 部 工 程 师 金 融 学 博 士 , 主要 从 事
,
产 监 禽 精 研 免
囡
杨竹清: 中 国企 业 增 长 的路 径 选择 : 自源 、 借 力还 是 并购 ?
的优 点 是 管 理 容 易 、 过程 _ 口 『 控性强 、 投 入 资金 相 对 较小 , H 可 以强 化 自身技 能 及 员 忠 诚度 : 缺 点 是
投 入周期 较 长 、 时 问成 本大 、 研 发存 在 失 败风 险 、 结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1 — 2 9
增 长 路径 的选 择 是 企 业 发 展 到 一 定 阶段 后难 以I 避 的战 略 问题 , 是横 亘 在 每一个 企 图实现 做 大 做 强 的企 业经 营者面 前 的一 道挑 战性 难题 身处 人
可一 劳 永逸 , 但 存 在一 定 准则 避免 业 陷入 实 施 陷
阱, 其关 键 在 于衡 量外 部 资源 可 获性 和 时 间成 本 大
1 2 0 0万美元 的代 价 ,从创 新 1 场 收购 了魔 图精 灵 。
然 而存 发展 过 程 中 , 大 多 企 业 并 未 有 清 晰 的 战 略 选
刘易斯的中国拐点
---------------------------------------------------------------最新资料推荐------------------------------------------------------刘易斯的中国拐点刘易斯拐点这五个字恐怕是现代中国社会被使用最多、也是最热的一个经济学术语。
但刘易斯拐点具体指的是什么,很多人实际是一知半解;再追问刘易斯是谁,了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论文网威廉阿瑟刘易斯于 1915 年出生在英属西印度群岛一个黑人家庭,就学于伦敦经济学院, 1940 年获博士学位。
殖民地黑人身份及成长经历,使刘易斯更加关注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
上世纪 50 年代后,他开始专门研究经济发展问题,主要著作有《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
刘易斯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后发国家的经济已经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准还是那么低?他发现,如果将关注点聚焦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卢锋向《英才》记者介绍,刘易斯的理论更重视积累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相信经济发展的本质是要最大限度地把经济剩余转化为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分配有利于储蓄阶层或资本家阶级是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市场机制下实现的较高储蓄率、投资率,对于发展是1 / 8非常基本的条件。
尽管刘易斯提出其理论后,各方颇多争论,但其作为发展经济学开拓者的地位,则是无可争议的。
他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还担任过加纳等国的政府顾问和联合国一些专门机构的要职,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1979 年,刘易斯与舒尔茨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刘易斯拐点对于时下曝光率颇高的刘易斯拐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对《英才》记者做了详细解释。
刘易斯最早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把产业分成传统和现代两类。
传统产业的低价劳动力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
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方略与路径抉择
2 0 1 3 年的5 4 . 4 % 。 这种大规模的投资不仅难从根本上化解生产过 剩 的危机,而且还将带来产能的持续增长,导致未来经济结构更 加恶化 ,经济增长也不可持续。 当前我国的消费结构正在升级 ,住房、汽车、旅游、养老 、 健康 、互联网等方面的新消 费点不断 出现,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反过来又为产业发展提供 了更广 阔的空间。 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 多元化与个性化 ,生产小型化 、专业化、智 能化将成 为新的产业 组织特征 。要改变调整结构就是上项 目、增投资、搞 改造的传统 做法, 从引导和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入手, 促进产业结构优 化升级, 使经济发展更多地建立在消 费需求不断增长 的牢固基础上 。 要把 进一步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 问题进行研究, 制订符合我 国国情 的消费政策,将消费政策作为与财政政策、货 币政策、产业政策并重的宏观调控手段 , 纳入 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统筹考虑 。要坚持把扩大居 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基 本立足点, 更加注 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 加低收入人群收入 、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优化消费环境、 破除消费障碍等, 逐步改变 目前低消费率的局面 。 3 、 从重视工业产 品生产, 转变为更加重视服务产品的生产 , 以加快第三产业改革和发展为着力点 ,增强产业结构的协调性。 我 国在 出口和投资拉动 的增长模式下 ,迅速 崛起 为工业大 国。自 1 9 9 0 年 以来,工业在 G D P中的 比重一直维持在 4 0 % 以上。 但金融危机之后,先是需求大幅萎缩,后是 “ 4万亿 ”投资造成 严重产能过剩 ,中国的工业 占比开始加速下滑,服务业占比半被 动、 半主动的提升 。 到2 0 1 3年,G D P中的服务业 占比已经超过了 工业 ,服 务业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4 8 . 2 % ,也超 过工业的 4 6 . 5 % 。从主观上看 ,问题倒逼之下 ,中央将加大力度进行产业 结构调整。 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与服务业部 门的供给不足并存是 核心矛盾。为此 ,中央一方面将 “ 以伤筋动骨的决心和代价坚定 化解产能过剩 。对产能过剩 ,决不能不作为、把 问题往后拖 。 ” 客观上看,伴随着收入和资本存量的增长 ,中国正在从投 资和 出 口 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过渡 。 从历史经验看 , 这必将 明显提 升对服务业 的需求。在新常态下 ,我国将完成从工业大国向服务 业大 国的蜕变 。 我 国新一轮结构调整要完成从 工业 经济 为主向服务经济为 主转变 ,必须从发展 、改革、开放的层面上,多管齐下觅 良策 , 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 。要坚持市场化 、产业化、社会化 的方
人民日报评价刘仁堪的文章
人民日报评价刘仁堪的文章
刘仁堪的文章《寻找新的增长引擎》被人民日报评价为一篇内容
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在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面临挑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后,提出了应该从多方面寻找新的增长引擎,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刘仁堪通过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指出了中国经济所面临
的诸多问题:过度依赖出口、经济结构不合理、创新不足等等。
随着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否则将影响中国经济的
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刘仁堪提出了应该从多方面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其中包括创新、消费升级、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等。
他认为,这
些领域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这篇文章的生动之处在于,刘仁堪采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实例,生
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挑战,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问题的
严重性。
而文章的全面性则表现在,刘仁堪不仅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
分析,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在政策制定和实践落地方面都有很
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体而言,刘仁堪的这篇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反映
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挑战,更具有启示意义,为政策制定和实践
落地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
希望国内经济界和政策制定者能够认真思考刘仁堪提出的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案,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分析--以中国为例
Wide Angle | 广角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90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分析——以中国为例陈晓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70摘要:本文基本脉络为首先阐述中等收入陷阱定义,其次说明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经济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中等收入差距的问题已经初步显现,这一问题将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分析中国的中等收入差距陷阱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通过分析国外其他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益经验和失败教训,以此针对中国的特殊情况提出符合中国发展的基本思路,为中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供积极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长;政策建议发展的功能。
通过加强青少年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有利于青少年在快乐自信的环境中成长成才。
首先,在学校方面,教师应正确认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开展缤纷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知、欣赏艺术之美,通过高品位、高格调的精神食粮不断滋养、提高青少年的心灵。
其次,在家庭方面,家长应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以及消费榜样,拒绝庸俗、低品位衣着打扮,拒绝不健康食品,培养高雅艺术喜好,这样有利于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并树立健康的消费观。
最后,对于青少年自身而言,其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还应积极培养高雅艺术喜好,例如在周末和同学一起去听高品位的音乐会;参观艺术馆、美术馆;翻阅艺术类书籍等,通过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和艺术熏陶,青少年在人格上会更加真善美,这样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才能真正有效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青少年消费观念对于学校周边经济影响可以表明,青少年属于社会群体中的重要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以及消费行为对学校周边经济影响十分深远。
由于青少年的日常开销主要来源于父母,其本身并不具备获取收入的能力,因此在消费前,青少年应仔细考虑自己的消费需求,学会规划自己的零线,做一名合格的“金钱管家”。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怎样写研究性论文撰写方法(共3篇)
怎样写研究性论文撰写方法(共3篇)第1篇:怎样写法学毕业论文大学在校生、自学考试和成人教育等本科毕业生,都非常关心怎样写毕业论文武汉市社会体育专业人力资源需求及培养研究浅析武汉铁路局客运设备管理现状及优化策略浅析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研究武汉抗战时期汉口生活书店历史地位探讨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特点浅谈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若干对策浅谈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网络发展研究武汉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武汉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建设探析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问题。
本文阐述了五个方面的问题:明确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和要求;确定论文题目和论证角度;精心进行论文的准备;认真撰写论文的初稿;修改定稿,准备论文答辩。
一、明确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与要求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
认真撰写毕业论文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是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
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各环节的初步、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言之,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法学中的理论问题和司法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研究,并能明确、恰当、充分地表述研究的成果,开始学习、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某一专门学术问题的方法,锻炼撰写论文以解决某一学术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写论文,就是要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掌握了方法,将来写什么都可以。
教师主要也应该是指点科学研究、写作论文的方法,在学生写作论文的整个过程中给予具体的方法论的指导,对论文的初稿进行修改。
而学生不应是要求教师告诉有关这问题的全部材料、知识和论点,更不能越俎代疱,包办代替。
当然,由于指导老师比较熟悉这一专业的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和关键所在,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找材料,哪些材料是重要的、必读的,该如何发现问题,该从哪些线索入手,找到突破口,该针对哪些焦点去深人钻研思考,所以教师应着重在这些方面给学生以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文章综述
一、基本信息
1、作者:吴敬琏
2、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3、书刊号:ISBN 7-80706-129-4
二、文章脉络
1 导论
1、写作缘起
2、若干基本概念的界定
⑴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⑵增长方式和增长模式
⑶Ⅰ、Ⅱ部类的划分和轻重工业的划分
⑷服务业和三次产业的划分
3、本书的结构
2 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
1、早期经济增长和相关的理论
⑴早期经济增长和狭义工业化
⑵理论概括一: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社会矛盾激化
⑶理论概括二: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到“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⑷理论概括三:从“霍夫曼定律”到“重化工业化阶段”
⑸理论概括四: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2、现代经济增长和相关的理论发展
⑴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的革命性转变
⑵现代经济增长
⑶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看新型工业化道路
3、早期增长模式和旧型工业化道路的陷阱
⑴“苏联现象”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的陷阱
⑵新兴工业化经济(NIEs):从“奇迹”到危机
3 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的源泉
1、“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广泛应用
⑴现代技术(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兴起
⑵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制度化
⑶革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经济效率迅速提高
2、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率
⑴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⑵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影响
⑶为什么服务业发展能够对提高效率起重大作用?
3、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渗入和改造各产业部门
⑴信息技术创新的三次浪潮
⑵计算机生产率悖论:信息通信技术(ICT)是否提高了经济效率
⑶ICT革命是一个“服务业的故事”
4 我国工业化的曲折道路和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
1、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增长模式
⑴早期增长模式在中国影响深远
⑵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在中国
2、改革开放以来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增长方式的探索
⑴改革开放以来的结构调整和效率改进
⑵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体制基础仍未消除
3、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偏差的消极后果
⑴负面效应的综合表现:“扬短避长”,造成经济整体效率下降
⑵负面效应的具体表现
⑶过度投资扭曲了经济结构,并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和金融系统风
险积累
5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采取实际措施提高经济效率
⑴鼓励科学发展与技术创新
⑵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⑶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国民经济各产业的效率
⑷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商业的转移
2、只有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才能实现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
⑴以技术进步为例
⑵以发展服务业为例
⑶以信息化为例
3、改革攻坚,建立健全内涵增长的制度基础
⑴继续调整和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⑵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工商业的转移
⑶注重金融体系的基本制度建设
⑷改革科学和教育体制,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
⑸坚持信息化与改革同行,普及应用信息通信技术
4、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最终取决于政府自身改革的成效
⑴限制政府权力,建设有限政府
⑵建设有限和有效政府需要的配套财政改革
⑶履行政府应有职能,建设有效政府
三、文章摘抄
1、面对这种情况,出路首先在于促进与科学相关技术的成长。
这一方面要靠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知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要靠繁荣昌盛的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基础性支持。
P146
2、由于企业是新技术导入市场的主体,企业研究开发比例偏低一方面表明企业的创新激励不足,另一方面表明企业重视研究开发活动的自觉性很差。
P147
3、教育培训作为最基本的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投资,对持续的科学和技术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P148~149
4、加强和改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对于中国这样人力资本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意义尤其重大。
P149
5、据日本经济学家神门善久和速水佑次郎的研究,教育赶超必须先行。
6、在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集聚在较小地区范围
内的产业集群逐渐演化为由现代物流企业整合诸多企业的活动而形成的大范围的、甚至超国界的全球供应链。
所以,在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具备
一定基础的地方,需要努力促进原有服务业的转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或知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电信传输、信息处理、大众传播、金融保险、医疗保健、商业咨询人才培训等。
P151
四、读书体会
汪洋书记不断提到双转移,腾笼换鸟,广东省各个县市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双转移工作,但为什么要双转移,为什么单单是广东省在搞双转移?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我。
当读到吴敬琏教授的《中国增长模式抉择》时,我豁然开朗。
其实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是单单广东省经济受到了巨大影响,其他省份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不过广东省尤为突出罢了。
很佩服汪洋书记,双转移的目标并不是金融危机而提出来的,广东省党委政府早就看到了自身经济存在的问题。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双转移应该怎么转移?谁腾笼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换什么鸟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要被转移到其他地方,但是引进什么样的产业才能发展珠三角呢?
经济增长模式总的来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外生型增长模式,即主要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带动经济的增长;另一种是内生型增长模式,即主要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带动经济的增长。
世界上就经济增长模式而言就只有这两种,所谓的中国模式、亚洲模式以及早期的日本经济奇迹都是外生型经济增长的典范。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能够达到8%,而西方世界达到如此到得经济增长速度的就只有前苏联,而前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斯大林主义经济体制,本质上也是属于外生型增长模式。
我国外生型经济模式决定了如果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外生型转变到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式,我国经济的高增长必将在未来数年或者十数年后终结,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停滞不前。
因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丧失,新的经济引擎却还没有建立起来。
腾笼换鸟与我国实现增长模式转型并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
腾笼换鸟可以换的可以是以外生型经济增长模式为代表的产业,也可以是以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式为代表的产业。
广东积极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引进的却并不全是内生型企
业。
内生型企业或者说高科技企业并不是像外生型企业那样,可以长期保持高达8%的经济增长。
内生型企业也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引进或建立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更需要教育的一个长期积累。
而现期的一些政策并不适合内生型企业的成长。
苏州园区引进了大量的跨国公司,GDP增长迅速。
但另一方面,苏州也存在对外资依赖度过高的问题。
苏州的GDP增长迅速,但GNP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与GDP的增长。
所以,光靠引进外资来发展我国经济师不现实的,我国必须要自己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双转移的关键在于人才,而非资本或劳动力。
否者,双转移的最终结果必然是朝重工业化发展。
作为地方政府,他们倾向于发展重工业。
因为重工业就意味着高投入和高产出,这就能在短期内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迅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但这种发展其实也已经逐渐受到了限制,不可能代表广东今后的发展方向。
高科技企业并不能像其他企业那样轻易地引进,更多的是需要靠培养。
这就如同一个人想喝牛奶,但必须自己养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
华为作为创新企业的代表,发展的十多年才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所以广东要向内向型增长模式转变,依然任重而道远,并非腾笼那么简单的事,也并非汪洋书记一个任期的事。
广东省在教育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985高校广东只有两家,而且排名也不是很前。
这就制约了广东向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教育是广东未来发展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