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与理论融合兼谈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批判借鉴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与理论融合兼谈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批判借鉴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与理论融合兼谈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批判借鉴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前景,并尝试将这一进程与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进行融合。

文章首先概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含义和重要性,指出这一过程对于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接着,文章回顾了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演变和主要成就,包括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方面。

文章也指出了当前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市民化进程缓慢等。

在理论融合方面,文章对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借鉴。

一方面,文章认为发展经济学理论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文章也指出了当前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解释和指导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中的局限性和不足。

因此,文章试图将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框架和政策路径。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推进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同时也为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战略。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些措施包括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升级等。

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城乡融合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尽管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水平上,还体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解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区域合作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区域协同发展也成为了越来越多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区域协同发展的优点、必要性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区域协同发展的优点1.提高地区经济效益通过区域协同发展,不同地区间的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共享,产生了新的经济效益。

例如,上海与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经济区域,上海打造了世界级港口和金融中心,与周边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协同作用,从而推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2.增强地区竞争优势区域协同发展可以让不同地区之间共享优势、弥补劣势,形成互补性,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优势。

例如,长江三角洲的协同发展,可以将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优势互相补充,形成长三角经济区的协同效应,提高整个地区的竞争力。

3.促进资源合理分配区域协同发展可以通过资源融合、迁移和共享,使不同地区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例如,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的实力在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很强,而香港则拥有先进的金融和商业环境,两者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推动整个地区更好地发展。

二、区域协同发展的必要性1.促进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区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加速带来了市场化需求和跨国企业的竞争,而区域协同发展可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协作发展。

同时,在全球化的同时,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也提高了区域合作的必要性。

2.迎接全球性挑战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面对一些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问题,区域合作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国际合作,而区域合作也是提高某个地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等的重要手段之一。

3.实现基础设施互联区域协同发展也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为更好地实现生产、物流等要素的迁移提供便利。

高中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

高中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

高中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现象和发展趋势,还能培养我们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分析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

比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便利的海运交通,有利于对外贸易;而内陆地区可能在交通上相对受限,但可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气候条件决定了农业的类型和产量,例如热带地区适合种植热带作物,温带地区则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

地形条件会影响土地利用和城市布局,平原地区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山区则往往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其次,我们要研究区域的人口和劳动力状况。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年龄、性别、职业等)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但如果人口过多,也可能带来就业压力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同时,人口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

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再者,我们要关注区域的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的经济往往由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共同构成。

不同的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和发展水平反映了区域经济的特点和阶段。

比如,以农业为主的区域通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区域往往经济较为发达。

我们要分析各个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设备和化肥农药;服务业则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便捷的交通网络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促进资源和产品的流通。

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方式的完善程度会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范围。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发展不平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启,国家经济逐渐蓬勃发展。

然而,中国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

这个问题不仅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也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一、原因分析1.资源禀赋差异中国地域广阔,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

大部分资源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相对贫乏。

这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城市在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上相对有优势,从而形成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格局。

2.人力资本不足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技能储备相对较低。

由于农村地区缺乏资金和资源投入,农民在教育、医疗和职业培训方面面临困难。

这使得农民的竞争力相较于城市居民降低,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3.经济政策差异中国实行的均衡发展政策鼓励城市发展,因此城市政府更容易获得更多的投资和税收收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地区的政府面临着财政困难,无法承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

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于城市。

二、影响与挑战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首先,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使得城市面临着庞大的就业压力和社会服务需求,给城市带来不少社会问题。

其次,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增加了社会不公平感,引发社会矛盾。

此外,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受到资源和人才的流失,农村经济发展乏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

三、解决方案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

政府应增加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医疗和教育投资,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

此外,加强交通和通信建设也能够促进城乡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资源分配的公平。

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鼓励农民走出农村,到城市就业创业。

同时,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培育农村新业态,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此外,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也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演变和模式简述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演变和模式简述

出了“ 解决好农业 、 农村 、 农民问题 ,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 中之重 ” 。党 的十 七届三 中全会 的《 中共 中央关 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 中提出“ 我 国总体上 已进入到以工促 农、 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 进人加快改造传统农业 、 走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 进入着力破除城乡 二元结构、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的重要时期 ” 。 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明确提出, 要推动城乡发展一 体化 ,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 促进城 乡共同繁荣。①
在经济上充分关心农 民的物质利益 、 在政治上切实保障农 民的民主权利 , 这是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 重 要指 导 思想 。然而 , 随着 工业 化 、 城镇 化 发展 的不 断深 入 , 城 乡发展 的失衡 却 仍是 中央 亟需 改 善 的突 出 问题 ,
城 乡统 筹 发展 的呼声 日益高 涨 。党 的 十六 届 三 中全 会 以来 , 党 中央进 一 步 加强 了城 乡统筹 的工 作力 度 , 明确 提
女, 天津人 ,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 学院硕 士研究生 , 研 究方 向: 区域经济学 、 货 币政策理 论。
目扩张造成城乡尖锐对立的具体表现有 四点 :一是城乡差别巨大;二是劳动方式的对立和劳动活动的畸形发 展; 三是城市病态 ; 四是农业持续发展遭受损害。
二、 统筹城 乡发展 的 内涵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2 5 ① 中共中央 2 0 0 4 -2 0 1 2 年 1 号文件及 其解读材料 。
【 作者简介 】王旭东( 1 9 8 4 - ) , 男, 山西长 治人 , 武汉大 学经济与管理 学院博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 向: 区域经济 学、 货 币政策理论 ; 杜 雪( 1 9 8 8 一 )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学分析中国是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在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其经济实力已经位列世界前列。

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既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原因,并探讨如何缩小这种差距。

一、历史因素影响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地理环境,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约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长期的自给自足和地方分割带来的经济失衡,使得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北贫南富、东弱西强”的结构。

此外,中国地理位置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地理环境方面,内陆地区通常处于较为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下,而海岸经济却获得了更大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

二、政策上的差异中国政府在统筹国家发展策略时,常会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

但由于某些原因,这种政策并不能完全消弭区域发展不平衡。

首先,过度地推行发展战略的地方,往往会受到更多资源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同时也会更具竞争优势。

例如,广东省、江苏省等东部发展地区由于自身优势,产业较为发达,政策上的优惠也更多,使得这些地区相对于西部和内陆地区在财政投入等方面更为优厚。

其次,虽然中央政府在三十年来已经推出了多项针对“西部大开发”等西部地区的计划,但由于庞大的地理区域、各地区之间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由于不同地区的历史、地理以及产业的差别,政策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因此无法完全解决区域趋同化问题。

三、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也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东部经济圈往往处于更为发达的状态,其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也更为优越。

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则受制于产业结构和发展制约,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首先,由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多样、经济基础较为强大,使得当地政府无法在短时间内抑制发展速度,迫使一些东部城市成为经济中心。

重庆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研究——经济学的视角

重庆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研究——经济学的视角
教育与经济
21 0 0年第 3期
重 庆职 业教 育城 乡统筹 发 展 理 论研 究
经 济 学 的视 角
朱 德 全 , 克 松 林
( 南大 学 教 育 学院 , 西 重庆 4 0 1 ) 0 7 5

要: 职业教 育城 乡统筹发展 , 基于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 的现 实困境 而提 出的教育发展 战略, 目标 是 是 其
二元经 济结构 理论 是 区域 经济 学 的奠基性 理论 之一 , 是研 究城 乡 经济 差距 时涉 及 的重 要基 础 理 也 论 。通过 简单 的文献 梳理 可 知 , 国内外 经 济理 论 界
收 稿 日期 :0 0 0 — 4 2 1— 5 2
基 金项 目 : 庆 市 重 大 软科 学 招 标 课题 “ 业 教育 城 乡统 筹 发 展 研 究 ”项 目编号 :0 0 Z 一 0 ) 重 职 ( 2 1一 D 0 6
制度 、 就业 制度 、 会保 障体 系 等制 度安 排上 所呈 现 社
城 乡差距 、 筹城 乡发 展 而言可 谓 意义重 大 。 统
二 、 力资本 理 论 : 庆职 业教 育 人 重 城 乡统筹 发展 的人 本前 提
出 的严 格 的二元 分 割状 态 , 在 这种 制度 安 排下 , 且 农 业 人 口和 非农业 人 口在 上学 、 业 、 会 福利 保 障等 就 社
径。
社会 学 、 伦理 学等 角度进 行探讨 。在 此 , 文试 以经 本
济学 相关 理论 为 视角 , 寻 重庆 职业 教 育 城 乡统 筹 探
发 展 的理论基 础 。


二元经济 结构 理论 : 重庆职 业
在我 国 ,二 元经 济结构 主要 是城 市 的现 代经济

《区域经济学》7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

《区域经济学》7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
• 二、 城乡统筹的主要模式
(一)城市工业导向人口迁移的城乡联系模式; (二)发展小城镇的城乡联系模式; (三)综合发展农村的城乡联系模式 。
• 三、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和策略
(一)建设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推进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完善现代农业产 业体系,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 建设;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思考题
• 1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为什么会形成城乡二元结 构?
• 2 城市是如何形成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有什么内在 联系?
• 3 如何决定城镇体系和城市规模分布? • 4 乡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乡村土地和劳动力
市场具有 何种特点? • 5 乡村金融市场和公共服务有何特点?我国反贫困
战略的特 点是什么? • 6 城乡统筹的内涵是什么?城乡统筹模式有哪些? • 7 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 二、可持续发展从认识到行动
《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
• 三、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共同性、永续性、需求性。 (二)区域经济中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三类:区域生态环境维 护的经济学问题、区域生 态环境损害的经济学问题、区域 生态环境治理的经济学问题。 (三)用经济学的思维考察生态问题;要用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进区域可持续 发展; 用公平公正的方法维护区域的可持续性;统筹区域内外推进更高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生态效率以推进绿色发展。

区域经济学学习总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模型

区域经济学学习总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模型

区域经济学学习总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模型区域经济学学习总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模型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不同地理区域内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在区域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关键的要素和模型,这些对于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这些要素和模型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关键要素1.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一个地理区域的基础,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差异会导致经济结构和产业分布的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而内陆地区则以农业资源为主导。

2.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要素之一。

人口的数量和素质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劳动力供给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以吸引人才和投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差异会导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例如,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更加多样化和高端化,而欠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则更偏向基础生活和制造业。

4.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经济的增长。

一些高科技产业和科研机构常常集聚在一些特定的地域,形成区域创新中心。

二、关键模型1.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是指以产业集聚和空间分布为重点的经济学模型。

该模型通过考虑地理因素,如交通网络、区位等,来解释为什么在一些地区产业比较集中。

这些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2. 区域生长模型区域生长模型是用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庞特雷斯克(Pontryagin)模型和霍普菲尔德(Hopfield)模型。

这些模型考虑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并通过经济指标的测量来评估区域经济的增长潜力和发展趋势。

3.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是用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型。

这些模型包括斯库特(Scott)模型、多多丘(Duranton)模型等。

区域经济学解析

区域经济学解析

区域经济学解析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内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区域间联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不同地理区域内的产业、人口、经济增长和政策等方面的分析。

本文将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进行解析。

一、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背景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旨在研究区域内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布局。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源远流长,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区域间联系的不断增强,它变得越发重要。

区域经济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内资源的分布和配置;2. 区域内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和竞争;3. 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合作与竞争。

二、区域经济学的方法在研究区域经济学时,学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空间分析:通过考察区域内各种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来洞察经济发展的规律;2. 统计分析:利用统计数据和模型来研究区域经济的特征和变化趋势;3. 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对区域经济现象进行实证分析;4. 模型建立:构建经济模型来探讨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政策干预等问题。

三、区域经济学的应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和政策制定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发展规划:通过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和规划建议;2. 区域资源配置:研究区域内资源的分布和配置,帮助决策者合理利用资源;3. 区域产业布局:通过研究不同产业在区域内的分布情况,提出发展策略和优化布局建议;4. 区域间合作与竞争:研究不同区域间的联系和竞争关系,为区域间合作提供参考依据。

结论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内经济现象和联系的学科,它对区域发展与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以及区域间合作与竞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适用于区域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就是对区域经济学的解析,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门学科。

浅析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论文

浅析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论文

浅析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论文浅析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论文[摘要]城乡规划作为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综合调控手段。

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城乡规划不仅仅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从注重城市发展转到协调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从而实现城乡区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全面的提升。

[关键词]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城乡统筹发展1、概述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在《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很明确的提出了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一些密切关联的城乡镇统一规划,并且对这些城乡镇进行统一管理,城乡镇的基础设施要不断地向各个农村地区延伸,确保在一定范围内的城乡镇能够合理的调配资源和共享设施,减少城乡镇的资源浪费,避免重新建设。

城乡规划应该坚持城乡全面统筹发展的观念,从刚开始只注重城市的发展转变到協调城乡统一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从刚开始只以经济效益为主转变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同提升。

城乡的规划不仅要从民众的实际利益出发,以人为本,做到社会公平公正,还要不断地完善城乡设施建设,营造适宜人们居住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2、完善城乡规划体系2.1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城乡规划应该以城市的规划为重,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做到乡镇、农村的统一规划,使得城市规划和乡镇规划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编制体系,加强城乡规划对乡镇发展的统筹作用。

2.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以“三规融合”的原则为中心来管理城乡规划,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统一规划,建立相应的城乡管理体系,把信息共享平台作为基础,再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城乡布局规划。

在规划时要具有全局意识,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来规划其发展方向,依据这个发展方向来推动城市的建设,完善一些和城乡规划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措施,使得各建设项目要符合城乡规划管理体系的某些要求。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和地区发展的学科领域。

通过对特定区域内的经济现象、结构、关系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差异为例,分析区域经济学在解决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上的应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地域的发展中国家,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思路。

首先,区域经济学通过研究区域内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为地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为例,区域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开放政策的推动,产业结构更加完善,外资进入和外贸出口也更加活跃。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势和产业结构相对滞后,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学家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推进产业升级、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等。

这些政策建议有助于改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再次,区域经济学通过研究和分析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以中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差异为例,区域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如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转移和扩大内需等。

这些政策建议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均衡发展。

总之,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学科,对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和分析区域内的经济现象、关系和结构等,可以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差异问题上,区域经济学为地方政府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

区域经济学分析

区域经济学分析

区域经济学分析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它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和实践研究,探讨了不同地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学进行分析。

一、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情况。

区域差异主要受到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府政策、市场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区域经济学通过对这些差异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原因,并提出了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是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用于解释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新经济增长理论,它认为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地区能够实现快速发展,而其他地区却经济停滞不前。

三、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区域经济学分析了不同政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例如,一些不发达地区通过引进外资、改善基础设施、培育新兴产业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地区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种形式。

它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发展。

例如,欧洲经济一体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欧盟等机制,实现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

五、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经济发展方式。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区域经济学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等概念被提出,并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总结:通过对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经济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实际的地方经济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 )从 城 市经 济视 角 的 分析 一
构发 展 失衡 等 问题 展 开统筹城 乡发展
研 究 。 本 文从 区域 经 济 学 经营 城 市 、总
力发展观光农业 ,以休 闲、观光 、度假 为 内容 ,大 力发展旅游业 ,以带动农村产业
经营城市的视角。 腾 笼换 乌” 经营 “ 是
城市 的一种重要模式 , 通过 “ 腾笼换乌 ” 的 方式 ,使一些污染大 、效益差 的城市工业
整体搬 迁或部分 搬迁到 郊 区或 农村 乡镇 , 企 业降低 土地和劳动力等成本进而提高效 益。腾出来的土地则发展一些附加值较大
部 经 济 、产 业 转移 、空 间模 式 等创 新 的 视 角探 讨 了统 筹 城 乡的 路 径 和 模 式 选
择 等 问题 。
结构 的调整和农村餐饮 、住宿等行业 的发
间存在着扩 散效应与极 化效应 , 城市 以其
辐 射范 围内 的广 大农村 地 区作 为其依 托 , 二 者无时无 刻不在进行着 物质、人 员、技
部分搬迁到郊 区或农村 乡镇 ,从 总部 经济
来讲 ,一个企业可采用 “ 总部 +基地 ”的 模式 ,即将组装加工这种利润空 间小 的生
术 的交流 , 乡之间存在 着密不可分的联 城 系。 由于我 国长 期实施工业优 先城市偏 但
向的重 工业发展 模式 ,致使农  ̄- 、三产 1 ' -
产车间以基地的形式建立在农村 乡镇地区 , 而把营销 、研发 、决策等利润空 间大 的机 构 以 总部 的形 式 建 立在 城 市 ( 洪 深 , 高 2 0 。农 村地区如果充分利 用中心城市 0 6)
结 构升级 的机遇 , 承接其制造基地转移 , 形 成 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 ,增强加工配套能 力 ,是 区域 经济从欠发达走向发达成熟的 重要路径 。总部 经济 这种企 业空间组织形 式可 以实现企业 、 城市和农村 的共 同发展。

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推进经济现代化的道路上,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乡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和措施,旨在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城乡发展失衡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之一。

为了实现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政府需要制定并贯彻一系列政策策略,以促进城乡要素流动、资源投入和产业升级。

首先,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扩大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其次,要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农村与城市的互补发展。

二、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城乡之间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对于城乡发展的平衡至关重要。

要通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在农村,可以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农村旅游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

同时,在城市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业,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向城市集聚,推动城市经济的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水平,实现城乡产业互补和优化配置。

三、构建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是实现城乡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投入,确保农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教育和医疗水平。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覆盖率,消除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同时,要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提高农民信息获取和交流的能力,促进城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通。

四、加强城乡人才培养和流动城乡人才的培养和流动对于城乡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要加强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并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的六个主要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六个主要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六个主要问题一、二元结构问题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最基本特征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农村传统农业与城市现代工业并存。

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经济转换模型说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就是要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把传统农业经济与现代工业经济并存的异质结构转化为同质结构,即把“二元结构经济”转变为“一元结构经济”。

但是他由于忽视了农业和农村自身的现代化,并没有最终解决“二元结构经济”如何向“一元结构经济”的转变问题。

刘易斯模型的注意力基本上放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和现代部门产量与就业的增长这两个方面。

他认为,二元结构经济的转变完全依靠的是现代部门产量的增长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而把农业只当作一个被动的部门,忽视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不仅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必须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城市与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问题。

一句话,就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不能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简单地理解为跳出“三农”抓“三农”:即靠工业化来解决农业问题;靠市民化来解决农民问题;靠城镇化来解决农村问题。

在中国,要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克服刘易斯二元结构经济转换模型的缺陷,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lOCALHOST如果农村经济繁荣不起来,城镇化进程就不可能加快,如果忽视了农业和农村自身的现代化,“三农”问题就不可能解决。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两者应统一于现代化建设之中。

为了让出门打工的农村青年拥有就业能力,安徽省巢湖市妇联8月4日举办了“阳光工程”缝纫培训班,70多名农村青年将参加为期90天的培训。

图为一位教师在教授学员缝纫技术。

经济学如何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学如何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学如何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理解这些差异的成因和影响对于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实现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那么,经济学是如何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呢?首先,经济学家会关注地区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地区经济中不同产业的比例和相互关系。

例如,一些地区可能以农业为主导,而另一些地区则以工业或服务业为主。

农业为主的地区通常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因为农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且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工业发达的地区往往经济增长较为迅速,因为工业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服务业为主的地区则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服务业如金融、科技、教育等领域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创新性。

劳动力素质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拥有更多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

相反,劳动力素质较低的地区可能在吸引投资和推动产业升级方面面临困难,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资本投入对于地区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这包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

物质资本如基础设施、工厂设备等的投资可以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率。

一个地区如果拥有完善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就能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入驻。

金融资本的可获得性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扩张。

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地区,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从而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先进的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一些地区由于在科研投入、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更快地引入和应用新技术,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市场规模和开放程度也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

云南城乡统筹与区域发展战略专题研究

云南城乡统筹与区域发展战略专题研究

云南城乡统筹与区域发展战略专题研究摘要:城乡统筹,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

城乡的统筹发展其实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对社会发展的要求。

而城乡的统筹发展必须与区域的发展相结合,因为区域的发展及水平的提高为城乡的统筹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经济基础和现实的条件。

云南省作为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和民族众多的区域,在城乡统筹及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云南省、城乡统筹、区域发展、战略一、云南区域发展背景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上升,在沿海东部地区已经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前提下,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调整。

对于我们西部地区来说,最为关键的还在于如何将本地区城乡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结合起来,通过加快地区发展的步伐,协调城乡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相比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而言,以云南省为例的西部地区,无论是在经济的发展速度、总量还是城市化水平上来说,都相差了一大截。

西部地区需要尽可能地以加快区域发展为契机,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虽然云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值,但地区经济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通过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回顾,有利于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借鉴某些好的思想。

为云南省的城乡统筹与区域发展研究提供研究。

二、城乡统筹研究的内容首先,现阶段统筹城乡,尽快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农”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全体人们福利的一大关键。

简单来说,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再有,城乡统筹包括城乡关系统筹、城乡要素统筹和城乡发展统筹三个方面的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路径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路径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路径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现代化的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路径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在理论方面,主要涉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概念、意义和原则。

在路径方面,将从改革创新、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等角度来探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

通过深入探讨和研究,本文旨在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1. 引言统筹城乡发展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建立一种统一的、协调的城乡发展模式,解决城乡差距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

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渐瓦解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潮的兴起,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议题。

2. 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创业就业和技术创新等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其次,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提高农民收入,可以有效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进而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

再次,统筹城乡发展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最后,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城乡合作和交流来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3. 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政府引导。

政府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需要通过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等手段来引导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要注重社会参与。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格局。

再次,要坚持科学规划。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有科学的规划,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长远规划,确保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经济学中的区域发展分析研究

经济学中的区域发展分析研究

经济学中的区域发展分析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中的区域发展分析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区域发展的研究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使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更加有序和稳定地向前发展。

本文将会对经济学中的区域发展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概念和特点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下,某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区域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地域性:区域发展是以特定的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所以区域发展的规律也各不相同。

(2)多因素性:区域发展不是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制度、政治环境、文化等方面。

(3)全局性:区域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一部分,与国家和全球的经济情况有密切关系。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和多样化,以下分别从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进行分析。

(1)经济因素: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投资环境等。

其中,投资环境是对促进区域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因素之一。

(2)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结构、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社会安全等。

人口结构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结构,对于某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3)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地、水资源等。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受到不小的限制。

第四章区域发展的阶段分析区域发展的阶段可以分为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

在起步阶段,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都相对较落后。

在成长阶段,地区经济开始增长并建立初步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先进化和科技水平提升。

在稳定发展阶段,地区经济达到成熟阶段,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科技水平更高,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可以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入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制定适宜的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促进区域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经济学分析摘要: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国内对城乡的研究主要围绕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滞后、“三农”问题、结构发展失衡等问题展开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经营城市、总部经济、产业转移、空间模式等创新的视角探讨了统筹城乡的路径和模式选择等问题。

关键词:统筹城乡路径空间模式选择在区域经济学中,城乡是一个极化和计划区域,城市是区域核心,与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腹地形成经济区域,城乡应是一个发展的系统。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中心,城乡之间存在着扩散效应与极化效应,城市以其辐射范围内的广大农村地区作为其依托,二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人员、技术的交流,城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重工业发展模式,致使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即使农村乡镇企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没有和城市工业形成合理的分工,表现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

同时由于长期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用工制度,使得城乡要素不能流动,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农村资源得不到开发。

由于城乡之间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形成了严重分割对立、非良性互动的城乡关系。

当前,我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我国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阶段(白津夫,2009)。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经营城市、总部经济、产业转移、空间模式等创新的视角,探讨了统筹城乡的路径和模式选择等问题。

一、从区域经济视角分析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一)从城市经济视角的分析经营城市的视角。

“腾笼换鸟”是经营城市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使一些污染大、效益差的城市工业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到郊区或农村乡镇,企业降低土地和劳动力等成本进而提高效益。

腾出来的土地则发展一些附加值较大的商贸、房地产业,同时可以改变城市老区过于拥挤,环境恶化的问题,而农村工业也可以与城市迁出的企业进行分工合作,实现工业效益提高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双赢。

总部经济的视角。

一个企业如何进行部分搬迁到郊区或农村乡镇,从总部经济来讲,一个企业可采用“总部+ 基地”的模式,即将组装加工这种利润空间小的生产车间以基地的形式建立在农村乡镇地区,而把营销、研发、决策等利润空间大的机构以总部的形式建立在城市(高洪深,2006)。

农村地区如果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结构升级的机遇,承接其制造基地转移,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增强加工配套能力,是区域经济从欠发达走向发达成熟的重要路径。

总部经济这种企业空间组织形式可以实现企业、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

(二)从区域产业发展视角的分析从产业转移来讲,城市区域在产业发展方面除了对传统产业要进行技术改造和制度创新以外,另外还要“吐故纳新”,即有的产业要淘汰,有的产业要转移到下一级区域包括农村地区,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发展新的产业,以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

农村区域应依托县城规划区、中心城镇和原有产业基础,利用接受城市产业转移的机会,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

既避免了农村工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又促进了城市工商业向集聚区转移,城市资本向农村流动,形成产业集群。

重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是朝阳产业,就业量和GDP 增加的空间较大。

由于受城市以非农产业为主、农村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思想的束缚,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同时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同国外相比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应大大加强。

现阶段应优先发展农产品等大中型批发市场,发育和完善资本、技术、劳动等以及企业产权交易等生产要素市场,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

现代农业赋予了农业的多种功能,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休闲、观光、度假为内容,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就业。

(三)从区域经济合作视角的分析从区域合作的角度看统筹城乡发展要重视城乡经济合作,城乡经济合作是一种互惠互利的自愿行为,比较单纯的城市支持农村而言,前者是一种长效机制,更具有可持续性。

从合作形式来讲,可引导部分乡镇企业与城市大中型企业专业分工、劳务合作、零部件加工配套,推动城市企业与乡镇企业的合作、联合和重组,组建新的跨城乡的企业。

组织形式上可采用虚拟企业、外包制、企业集团、战略联盟、产业集群等企业间网络形式,制度方面淡化城市企业与农村企业的界限和区别,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张平军,2004)。

鼓励城乡要素对流,实现要素在城乡的优化组合。

城乡要素具有互补性,农村有土地、劳动力等廉价资源,但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城市情况则相反。

事实证明,城乡要素对流和重新组合,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城里人到农村投资搞现代农业,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相应的配套制度如户籍制度、税收制度、投资准入等都要进行改革,以促进城乡要素对流。

二、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模式的选择。

(一)统筹城乡发展空间载体的选择1.中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

就我国国情来讲,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也落后于其他很多国家,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过于拥挤、基础设施不足、失业问题严重、治安问题突出,而中小城镇数量少、基础设施落后、乡镇企业不发达、缺乏促进就业和居住的吸引力,难以接受城市产业转移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当前小城镇建设应按照“科学规划、节约用地、合理布局”的原则,多方筹资完善基础设施和城镇服务功能,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建设工业主导型、商贸主导型、交通枢纽型、风景旅游型等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体系,增强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就业等方面的能力(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1998)。

2.城乡边缘区(Desakota)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城市边缘区承担着消除城乡对立、缩小城乡差别的职能。

这一区域不仅要承担城市一部分转移下来的功能,如居住、接受城市第二产业转移、教育等功能。

还要依靠毗邻城市接受先进技术辐射的优势,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边缘区还常常会完成自身一部分地区的城市化过程。

边缘区的发展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城市建设、产业布局等因素,合理控制资源承载力,使空间扩张与资源集约利用相统一。

注意土地利用规划要与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相适应,协调好农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城市用地与农村用地之间的关系。

建立提高边缘区失地农民的保障水平的长效机制。

3.农户集中居住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创新的空间载体。

农村农户居住比较分散,土地开发空间很大,借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机会,搞好村庄的规划建设,土地节约效益尚为可观。

实行集中居住,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集中居住区条件优越,配套完善,卫生、幼教、安保、超市等社区服务资源丰富,生活方便,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住房条件和社区服务。

通过集中居住区建设,可以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城乡空间布局融合、基础设施对接和重要资源的共享。

对于进一步加快农村住房改革、村庄规模调整以及迁村并点、合村并点等工作,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统筹城乡发展空间结构模式的选择1.增长极模式。

该模式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运用上,主要适用于经济欠发达的区域。

该区域在资金技术等实力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可重点选择能够培育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的城镇,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经济体制,创造有利于增长极发育成长的软环境,产生较高的投资效果。

在把城市培育成经济增长极的基础上,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农村腹地发展。

2.点轴(线)开发模式。

在一些经济中等发达的地区,一般已经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较为丰富的资源,其工业和小城镇往往围绕某一中心城市及交通路线交汇处形成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这类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空间结构模式的选择方面,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线,如交通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各种线状基础设施,其中以交通线为主。

再在重点开发轴线上,有选择性地培育增长极,以扩大增长极对农村地区发展带动的广度和深度。

点轴发展模式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单纯的增长极模式,它不仅能带动城市周围的乡村腹地的发展,还能带动交通干线周围的农村腹地的发展(许鲜苗、宋福忠,2010)。

3.网络开发模式。

点轴经过长期的渐进扩散,结果形成点轴纵横交错,形成人口、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复合集聚,在空间上形成经济网络。

网络开发模式较适合于经济发达地区,此时通过增长极和轴线的影响,在较大的城乡区域内已经基本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选择该模式有利于城乡之间产业密切联系、要素顺畅流动,城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众多面积宽广的城乡融合区,通过城乡融合区的不断演进发展,带动广大农村地区逐步实现城市化,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发展模式。

三、区域统筹城乡发展路径和模式选择在统筹城乡发展路径和模式选择方面,由于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根据本区域的区情灵活选择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可能是上述模式中的一种,也可能是上述模式兼而有之。

如成都是西部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位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川西平原,区位优势明显,城乡经济较为发达。

但具有大城市带大郊区、城乡发展不协调这一突出矛盾。

成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根据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设想和区域发展特点,通过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带动城镇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农村建设,农村定位在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方面,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模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很好的模式。

重庆市和成都市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动大农村,而且大多数农村都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偏远地区,这与大城市小农村的成都市有着诸多不同。

在城乡统筹方面,重庆作为一个中央直辖市和西部中心城市,也是一个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发展功能。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在区域分工的需要,城市主要从事教育、金融、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和一些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城乡边缘区和农村地区需要承担一部分重庆市区转移出来的功能,如发展机械、化工等加工工业和发展占地面积比较大的旅游、娱乐等产业。

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是根据重庆农村山区较多的特点,发展重视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而四川自贡作为一个有待改造的老工业城市,存在着城市老区过于拥挤、环境恶化、传统工业效益欠佳的问题。

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方面,应注重城乡和工业协调发展,城市可采用经营城市思想,对传统的经济效益差、占地面积宽、污染大的产业转移或部分转移到城市郊区和乡镇,通过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和大力发展房地产、商贸等新兴产业,城市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城市形象得到大力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