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模式
宏观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宏观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启示作者:冯永晔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1期摘要: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全局性和综合性的管理过程。
本文对各国不同的宏观经济模式中的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进行阐述,以期对我国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经济模式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b)-0188-011 宏观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的内涵与关系1.1 宏观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的内涵宏观经济计划是对包括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活动在内的社会经济总体计划。
它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发展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面所制定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
宏观经济计划根据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确定计划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和调控目标,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社会总供给能力。
产业政策伴随国家对经济活动干预的发生而萌芽,是国家干预或参与经济的一种形式,它是国家系统设计有关产业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演变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的总和。
其功能是通过国家(政府)优化资源配置,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促进经济超常规发展、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它涉及财政、货币、国际贸易、收入分配、及垄断等各个领域,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各种手段才能得到实现,主要由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组成。
1.2 宏观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的关系经济计划单凭其本身不可能发挥宏观调节和指导作用,而必须与其它调节手段有机结合。
经济计划对民间企业活动的约束作用是通过为贯彻和实施经济计划而采取的各种经济政策及其利用的经济手段而实现的。
产业政策能通过衔接经济计划与市场,更好地完成国家宏观管理与调节的任务。
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模式对我国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模式对我国借鉴摘要经济模式作为世界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予以重视并加强研究。
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确立适宜的发展道路和运行方式。
有必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利用后发优势,有选择地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中成功的运作方式。
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新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经济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模式一、经济模式概念辨析孔夫子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使我们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我们需要"正名",即对于文章所探讨的概念的本质特点、范围和层面,进行明确的阐述和规范。
1.概念辨析为了清楚地认识和科学地把握经济模式的本质特征,我们把与经济模式概念相近的几个概念加以分析。
(1)经济制度:又称"社会经济结构",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即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
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2)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决策并执行有关生产、收入和消费决策的一组机制和制度,任何经济体制都是由决策结构、经营结构和动力结构组成的。
(3)经济模型: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关系进行抽象的、简化的表达。
表达方式可以是一张图、一个统计表或数学方程式。
因为所采用的基本上是数学方法,所以常称为"经济数学模型"。
(4)经济模式:各种经济成份的构成形式和调节经济运行机制的一定式样,是撇开经济活动中的次要因素和细节,对现实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框架和原则所作的抽象;也可以是对国民经济基本运行规则、增长类型以及主要经济政策在理论上的一种设计和构造。
前者属于实证研究范畴的经济模式,后者是规范研究范畴的经济模式。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制度决定一国的性质,是社会经济深层次的东西,与政治关系较为紧密,具有稳定性。
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往往把经济制度看作象太阳系、河流系统、第1页共7页生物系统、机器系统等等一样的自然物质系统。
分税制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金的调整和对各 级政府开支项目的 调整 收 入的再分配和财政计划管理权 , 实行
分
税
制
的
国
际及
比 较
借 鉴
文
邬 展 霞
实现的 。美国在 实行分税制的同时 还实 一 套复杂的再调剂制度 。中央给予 地方
行财政的转移支 付制度 , 这种转移 支付 财政的补助金约占中央预算支出的 50 %
即是通过财政补助实现的 。
一 、发达国家的分税制模式
入的 20 %左右 。这种转移支付主要是通
( 四) 分税制实施后 , 中央政府一方
美国是典 型的联邦制国家 , 其 政府 过某一法案或计 划向省 、地政府提 供资 面 可以利用自身的收支影响国家经 济生
分为邦 、州 、地方三级 。与此相应 ,其财政 助的 。
活 , 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转移支付制度协
政府收入占总税收的 70 %左右 , 财力相 有足够的财力对 地方财政进行指导 。日 范与完善 。只有这样 ,分税制改革才真正
对集中 。联邦 政府对州政府预算的 控制 本在保持中央对 地方集中化财政格 局的 有益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及其 “适当分权”计划的实施 , 主要是通 同时 ,还实行补助制 。为了解决地方财源
央 , 州及各级政 府拥有较大的税收 征管
( 一) 中央和地方明确划分事权 , 并
权 。它实行的是财力高度集中 、大规模转 以 法律的形式予以固定 , 这是处理 中央
移支付的分级财 政管理体制 , 联邦 集中 和 地方权责关系的基础 。事权的划 分是
了 70 %的税收 。在税收划分方面 ,共享税 财 政体制健立的关键 , 西方国家首 先在
体制也按此三 级划分 , 是当今世界 上分
三种主要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三种主要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借鉴时间:2011年12月28日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者:李旭章一、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和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实践为理论依据,主张国家对私人企业尽可能少干预,实行自由经济、自由贸易;企业高风险、高利润;强调个人自由,反对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
美国从建国之初就选择了实行市场经济,两百多年来没有太大曲折。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和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确立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
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混合经济体制确立。
尽管我们很难说美国目前仍然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但还是不难看出其以自由竞争为主基调的特色。
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宪法赋予各州立法权,地方自治;自由平等是美国人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正是以这一价值观建立起来的。
英国是第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国家,早在18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19世纪70年代前,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金融等方面居于垄断地位,是“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
工业产值在19世纪80年代被美国超过,1900—1910年间被德国超过,之后不断被新兴大国超过。
由于地域上处于美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目前的英国体制可以说是介于美国的自由市场体制与欧洲的福利市场体制之间的,“有部分调节的市场经济”。
自由竞争曾给英国带来历史的辉煌,失去竞争力大致也可以解释大英帝国的没落。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美国里根入主白宫,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段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奇迹,也是我们能找到的英美自由模式的最近例证。
他们在所有制领域实行私有化、在金融市场上去除管制、在国际贸易上主张自由化,分别带领英美两国走出或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困境。
自由竞争的市场模式有利于投资和生产力的发展,起源于英国,在美国达到巅峰。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几点启示(一)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几点启示(一)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
回顾发达国家在发展中所走过的历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一、抓住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切都从头走,后起的国家通过大力吸收先进国家已有的经验和成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完成可以实现跳跃式发展。
当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全面展开时,美国只是一个刚刚在政治上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国家.长期的殖民贸易造成了美国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在国内资本结构中占据统治地位。
而在制造业领域,由于前宗主国的限制束缚,美国十分落后,直到19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对英国的依赖程度依然相当强,主要出口自己丰富的农产品,进口英国的工业制成品,基本上还是英国的一个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由于劳动力匮乏,美国对机器的输入怀有浓厚的兴趣。
同时,英国企业主在国内制造业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不惜打破政府的技术保密规定,向外输出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这也为美国引进技术创造了条件。
在输入、仿制英国技术的基础上,美国大力推进发明创造,独立发明、设计和制造机器愈加成为主流。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815年诞生的机床,是美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工业发展的特殊贡献。
因为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使用,美国工业革命带有自己的特点,即机械制造业较为领先,克服了对英国的依赖,机械化生产普及比较迅速。
作为后发国家,德国的工业一开始便建立在电气基础上,集中精力投资于电气、化工、炼钢、光学等最新科技部门,并占据遥遥领先的位置。
德国善于学习、引进外国的先进科技,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19世纪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首先在英国开花,却率先在德国结果。
在学习、引进的过程中,德国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研究与生产过程有机结合的机制,大大缩短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使得德国的工业革命较老牌的英、法具有速度快、周期短、内容新、程度彻底、范围广泛等显著特征,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
大部制改革中外对比讲稿(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因此,大部制改革是我国未来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从大部制的视角,对中外政府机构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特点并借鉴其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方国家大部制改革的背景1.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带来了巨大影响,这提升了西方各国对本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视程度。
而政府能力是一国综合能力和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政府如何有效引导和调控国民经济运作,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府机构设置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甚至激化了社会矛盾。
2.国内政治压力加大纵观西方各国的大部制改革,无不是在国内经济、社会陷入困境时进行,这符合社会进步的规律:当旧的体制不能很好的管理社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时,就革除它。
3.政府机构弊病显现在西方国家行政机构调整过程中,往往在编制中增添许多新的机构和人员难以适应政府管理范围的扩大化,但这使西方政府的工作重复、混乱,浪费、权力和管辖权的冲突现象严重,政府机构之间矛盾重重,出现了行政管理混乱的现象。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西方国家的大部制改革就势在必行。
西方国家大部制改革的方法步骤部门体制作为政府组织形态变革的重要举措,涉及面广,各国在推行过程中都十分慎重,采取了很多办法来推动改革,以充分发挥大部制对改进政府管理的积极作用。
1、注重整合,加强协调在促进部门之间协调方面,各国采取的办法有:通过总统和总理完成部门问的协调;通过减少副首相等副职数量、提高部分部长的地位来实现;通过成立专门委员会或部际联席会议进行协调。
随着部门数量的减少和职能的扩大,各个大部具有较为独立、完整的行政资源和权力系统,容易造成各个大部之间的协调难题,从而影响政府政策的整体性。
2、体制支撑,配套改革为了推行大部制,各国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主要有:设置各种执行机构,大部具有功能综合性、设置稳定性的优点,直属机构具有运作灵活性的优点,可以呼应社会变迁对政府职能的新要求,与大部相配套。
亚洲四小龙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借鉴
亚洲四小龙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借鉴二战后各殖民地国家纷纷取得独立,开始谋求自身的发展。
然而,不同国家选择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有些陷入了困境,而有些则走上了繁荣富强。
其中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的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起飞,进入持续高速增长,迅速摆脱了贫穷,其人均收入纷纷赶上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些地区和国家因其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功而一起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下文简称四小龙),其发展模式曾受到世界银行和许多经济学家的肯定,因而被广泛推崇。
本文尝试通过比较四小龙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异同,总结出可借鉴的市场经济发展经验。
四小龙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究其根本原因是它们找到了适合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道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具体来讲是,它们各自找到适合的方式,成功地引进了市场机制、建立了完善的市场体系。
在经济发展历史上,所有选择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都陷入了贫困的旋窝,如前苏联、经济转型前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等等;而所有的发达国家都选择了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如17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19世纪的英国,以及现在的美国、日本、德国等等。
经验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只有发展市场经济,才能跳出贫困的恶性循环。
然而,虽然发达国家都是从市场经济走出来的,但并不是每个走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国家都像四小龙那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四小龙之所以能在市场经济国家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们合理地搭配使用市场的两只手,即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到目前为止,人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无外乎是计划和市场两种。
其中,高度集中计划就是政府包揽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部过程,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都是有政府决定的。
广大的劳动人民没有任何自主性,只能服从计划调拨安排。
可以说计划完全是由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一手操办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
市场则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来高效率地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生产部门中生产效率最高的企业。
发达国家财政分权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Cop r t n r o ai o
n ii u l I d v d a
Es t te a
财政年度
R vn e eeu
clci s oetn l o ra f1 吨
3 9 9 7, 9 5 ,2 32 6 0, 4 9 7 5 2 4, 4
n oi Icl l e
Tx a
2%。 7
在明确事权的基础上,通过划分税种明确各级政府的财
由州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地方行政管理、 权。联邦政府以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三大 治安、消防、交通管理、公用事业、地方教育、地方基础设 税为主体税种,20 年三税占联邦税收总额的9 . %,详见 04 60 2
E pom n m ly et
t e as x
l 8, 3 4 0 2 3 0, 8 3 7 2 9, 2 6 ,1 3 1 6 96 184 3 ,5 ,1 7 7 2 7, 9 1 ,4 26
ad n
酗 t e as x
6, 9 3 1 4 8, 8 1 7 1, 3 1, 6 9 9 2 7 16 9, 2 , 2 0 2 594 2 5, 7 , 6
,这三项收入约占州本级财政收入 出责任范围。20 04年,美国联邦政府在 292 22 亿美元总支出 司所得税上是分率计征的)
[ 作者简介]倪志良 (96 ) 16 一 ,男,内蒙人,南开大学财政系副主任,博士,副教授 王洪涛 (93 ) 1 一 ,男,河南人,南开大学财政系博士研究生 . 7
然资源、警察及设备、住屋和社区发展、固体废物管理、 付国 债并为合众国的 共同防 御和全民福利提供经费……。 自 宪 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 宪法既未委代给合众国、亦未禁止各 公众建筑物、一般债务利息等其它支出 48. 647 7亿美元,占 州( 使用)的权力,分别被保留给各州人民。 ”因此,各州所 行使的权力为 “ 保留权力” ,范围相当广泛。地方政府的权力
浅析西方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
浅析西方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作者:邵文韬王鑫博来源:《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2年第02期摘要:根据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在各国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组合方式,其表现为三种具体的市场经济类型: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和以法国、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通过对这三类经济类型对应的经济法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的构建。
关键词:经济法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一、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的产生(一)现实基础市场经济是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具有竞争性、趋利性、自发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它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相对于封建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形式,是发达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也相应地经历了早期市场经济体制、近代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
国家干预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各个国家的不同条件只会影响国家干预经济的时间、方式及程度,却不能排除国家干预。
国家干预的程度和方式必须随着市场机制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二)理论基础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的建立主要源于市场经济调控理论,其法理基础是脆弱的。
目前法学界普遍从国家干预市场的角度,定位宏观调控,形成有限干预、适当干预和谨慎干预等不同观点,这些观点为宏观调控立法模式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学说。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了与时代对应的几种不同的学说和理论,它们分别是: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
二、混合经济制度中的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国家调节和市场机制调节的结合,可称为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现代市场经济也可叫“混合经济制度”。
根据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在各国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组合方式,混合经济又表现为三种具体的市场经济类型,在这三种经济类型基础上产生了三种经济法类型:(一)市场主导型经济的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绝大多数国家是介于纯粹统制经济和纯粹市场经济这两种极端模式之间的,英国和美国属于偏向纯粹市场经济。
三种主要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借鉴学习资料
三种主要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借鉴三种主要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借鉴时间:2011年12月28日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者:李旭章一、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和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实践为理论依据,主张国家对私人企业尽可能少干预,实行自由经济、自由贸易;企业高风险、高利润;强调个人自由,反对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
美国从建国之初就选择了实行市场经济,两百多年来没有太大曲折。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和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确立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
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混合经济体制确立。
尽管我们很难说美国目前仍然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但还是不难看出其以自由竞争为主基调的特色。
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宪法赋予各州立法权,地方自治;自由平等是美国人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正是以这一价值观建立起来的。
英国是第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国家,早在18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19世纪70年代前,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金融等方面居于垄断地位,是“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
工业产值在19世纪80年代被美国超过,1900—1910年间被德国超过,之后不断被新兴大国超过。
由于地域上处于美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目前的英国体制可以说是介于美国的自由市场体制与欧洲的福利市场体制之间的,“有部分调节的市场经济”。
自由竞争曾给英国带来历史的辉煌,失去竞争力大致也可以解释大英帝国的没落。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美国里根入主白宫,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段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奇迹,也是我们能找到的英美自由模式的最近例证。
他们在所有制领域实行私有化、在金融市场上去除管制、在国际贸易上主张自由化,分别带领英美两国走出或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困境。
大学商学院课程《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
商学院课程《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是()。
A. 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B. 各国劳动生产率不同C. 各国技术水平不同D. 各国产品技术含量不同2. 一国利用原材料或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加本国收入,进而提高本国的储蓄和投资水平,带动经济发展。
该理论被称为()理论。
A. 协议分工B. 垄断优势C. 比较优势D. 产品生命周期3. 下列贸易理论与规模经济有关的是()理论。
A. 议协分工B. 技术差异C. 产品差异D. 自然资源禀赋4.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创立了()理论,成为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的基础。
A. 垄断优势B. 产品生命周期C. 市场内部化D. 国际生产折衷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集中概括为下列优势的有机结合()。
A. 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B.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技术优势C. 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技术优势D.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6. 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从技术发明国逐步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理论。
A. 雁形模式B. 产品生命周期C. 市场内部化D. 产品差异7. 反对需求管理政策,认为只要增加供给才能摆脱“停滞膨胀”学派,是()。
A. 后凯恩斯学派B. 货币主义学派C. 理性预期学派D. 供应学派8.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种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长约50至60年的长期波动,这种长期波动被称为()周期。
A. 基钦B. 朱格拉C. 康德拉季耶夫D. 库兹涅茨9. 凯恩斯学派认为,滞胀是由于经济体内部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发展较快的部门引起物价上涨,发展较慢或停滞的部门引起高失业。
这种理论是()通货膨胀。
A. 结构性B. 混合型C. 需求拉起的D. 成本推动的10. 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之间。
OECD成员国的预算绩效评价实践及其借鉴
OECD成员国的预算绩效评价实践及其借鉴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英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一批OECD(注:OECD 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简称,其英文名为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该组织成立于1961年,其前身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是在二战后美国与加拿大协助欧洲实施重建经济的马歇尔计划的基础上退步发展起来的,目前共有30个成员国,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
OECD成员国都是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管理水平也普遍较高。
)国家进行了以产出和成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改革。
实施预算绩效评价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2003年开始的部门预算改革,标志着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正式启动。
此后,财政部相继实施了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以及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等多项改革,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但应看到,我国的预算管理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的改革仍只是以对预算资金投入的控制为导向,尚未涉及到预算分配结果和支出绩效问题。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如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如何评价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等问题开始变得突出起来。
因此,分析和借鉴OECD 成员国的有益经验和做法,逐步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OECD成员国的预算绩效评价实践OECD成员国通过实施预算绩效评价,在促进政府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充分发挥预算资金效能,增进公众对预算过程的了解和监督,改进政府形象等方面都产生了良好效果。
由于OECD成员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异,各国的绩效评估体系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一)绩效评价的类型以绩效评价目标作为标准,可以将预算绩效评价分为管理与改进型、责任与控制型和节约开支型等三种类型。
其中,管理与改进型着重于激励和促进政府组织管理的改善,更为重视以产出和成果为导向的预算结果;责任与控制型评价则更为重视对政府部门和预算项目的绩效审计,以加强对各政府部门预算责任和预算程序的控制;而节约开支型评价则在预算过程中着重强调开支与成本的节约,对预算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财经类】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
案例22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1、案例内容: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其社会制度也不同。
但是,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可以发现它们还是有许多共性,其中,市场经济就是迄今为止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经济机制,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的国家却显现出不同的特征1.“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此种市场经济又称“个人资本主义”经济。
它强调市场经济主体间按市场规律开展相对完全的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配置社会资源。
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法律,保证竞争秩序和市场活动的运行。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1)国有经济的比重较低,一般在10 %以下。
美国国有经济仅占国有经济比重的2 % ,国家所有制企业在全国资本构成中的比重仅为10 %;(2)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突出显现为间接管理,主要通过调解市场参数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美国是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居次要地位。
美国没有专门从事综合经济规划的机构,也从不制定任何产业政策,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分散进行,经济活动中,有75~85 %的行业依赖市场竞争的力量生存和发展。
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对其它国家是弱的。
因为对市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渠道实现的:一是相当市场活动的“裁判员”,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转,保证竞争的公平和秩序。
二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解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内在稳定器”。
三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科技人才,注入巨额科研经费。
2.“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亦称“莱茵模式”的互助资本主义。
社会市场经济从50年代以来被德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当作社会保障网与自由竞争相辅相成的经济制度。
其特点是: (1)认为市场的灵魂是竞争,但竞争不能采取自由的形式,而要公平竞争;(2)坚持社会的整体性原则,注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3)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但干预和导引的倾向点在于维护社会平衡。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总2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一):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政策最近,美国失业率持续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而且持续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如何解释两地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呢,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
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
他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
当失业率提高影响到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美联储会放松银根,实行用心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并防止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这是透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这天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由于思考到各国状况的复杂性,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主要是持续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持续低利率和低通胀。
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1)失业问题就是由失业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失业不仅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浪费有价值的资源,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工作,收入减少或丧失收入的,使人们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在痛苦和无奈中,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2)失业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①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变动所构成的失业。
②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构成的失业。
③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劳动总体需求不足所构成的失业。
2、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
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及借鉴经验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及借鉴经验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是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除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以农立国”的传统和完备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是促进美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美国农业的特点(一)世界领先水平的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率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集团对农业采取了支持和保护的政策,使美国农业在世界上依然具有最强大的竞争力。
生产量名列世界前列的主要产品有大豆、谷物、家禽、猪牛肉、奶类等。
2007年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达 770 亿美元,出口收入占所有农产品现金收入的四分之一。
(二)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1826 年制定的“宅地法”,奠定了美国家庭农场的基础。
目前全国有 204 万个农场,其平均规模为 193.4 公顷;农业劳动力有 200 多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 2% 左右。
小型农场的数量超过 90%,占整个农业资产的 70%。
目前“公司农场”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大约有 7 万多个,虽然数量不大,但其面积和销售额在美国农场中所占的比例却较大。
(三)农业生产高度区域化和一体化早在 1914 年,美国农业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种植专业化。
农业产销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
美国的农业体系被称作“农工综合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 17%,大大高于农业本身所能吸收的劳动力。
(四)农业协会发挥着较大作用美国农业协会是一个农民自发组织,成立于 1919 年,至今已有近 100 年的历史。
现有 600 万名会员,主要是农民(全国有 80%的个体农民参加协会)和与农业有关或对农业感兴趣的小型生产商或个人。
农协的主要职责是:通过遍及全国各州的协会收集会员意见、建议,每年 1 月份召开年会,制定相应的、代表多数农户意愿的政策,如农业税收、环境保护、集团投入等,代表农户到国会游说,力争使农户的建议变为联邦集团的政策支持。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教案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教案第一章:宏观调控的基本概念1.1 宏观调控的定义1.2 宏观调控的目标1.3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二章: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2.1 经济稳定增长2.2 价格稳定2.3 就业与失业2.4 金融市场调控第三章: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3.1 财政政策3.2 货币政策3.3 产业政策3.4 区域政策第四章:我国宏观调控的实践与成效4.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4.2 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4.3 我国宏观调控的现状与挑战第五章:当前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5.1 经济结构调整5.2 产能过剩与产业升级5.3 环境与资源约束5.4 金融风险防范第六章:国际经验与宏观调控6.1 发达国家的宏观调控实践6.2 发展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挑战6.3 国际宏观调控政策的启示与借鉴第七章: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7.1 市场机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7.2 宏观调控对市场机制的影响7.3 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第八章:宏观调控中的政策协调8.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8.2 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协调8.3 宏观调控与国际贸易政策的协调第九章:宏观调控中的数据分析与预测9.1 宏观经济数据的收集与处理9.2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9.3 宏观经济预测与模型建立第十章:宏观调控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宏观调控的影响10.2 科技创新与宏观调控10.3 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策略第十一章:宏观调控中的政策评估与优化11.1 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11.2 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与调整11.3 宏观调控政策的优化与创新第十二章:宏观调控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12.1 政府、企业与市场的关系12.2 宏观调控政策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12.3 协调宏观调控与利益相关者的策略第十三章:宏观调控中的法律与制度建设13.1 宏观调控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13.2 宏观调控政策执行的法治保障13.3 完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重要性第十四章:宏观调控中的危机管理与应对14.1 宏观调控面临的危机类型及影响14.2 宏观调控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14.3 案例分析:宏观调控危机应对的成功经验第十五章:宏观调控的教育与人才培养15.1 宏观调控教育的重要性15.2 宏观调控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15.3 宏观调控教育的未来发展至此,整个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教案编写完成。
新世纪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比较与借鉴
经济发 展五年计划 , 广泛 采用 经 济政 策 、 并 立法 、 政 干预 行
和指导等手段 , 对经济发展参数 加 以控制 , 以此推动 产业结 构 的优化。上个世 纪 8 年代 起 , 国逐渐 由政府 主导 韩 型 向市场主导型转 化。韩 国 目前仍然 把扩大 出 口作 为本 国 经 济的生命线 , 正大力推 动产业结构 的替 代和 升级 , 扩大科 研开发 的经费 , 支持知识 技术密集型产 业 的发 展 , 中力量 集
( ) 场 主 导 型 的 宏 观 调 控 一 市
以美 国为例。美 国是 崇 尚 自由 的国家 , 场配 置 资源 市 起主导作 用。政府宏 观调控 形 成 于“ 罗斯 福新 政 ” 时期 , 它 的发展 和完善 则是在二 战后的几 十年。美 国作为 自由市场 经济 国家 , 虽然政府 不编制发 展计 划 , 也通 常制定相 应 的 但 中长期经 济发展 的政 策和专项 规划。美 国运用财政 、 货币 、 产业政策 、 法律 系统 、 社会 福利等重要 工具 , 采用 “ 逆经 济风 向行事 ” 的策 略对市 场经 济进 行宏观调控 , 即在经济过 热时 期, 由于存在过 度需求 , 引 起通 货膨 胀 , 会 政府 便 减少 政府
支 出, 增加税 收 , 以便 抑制总需求 , 消灭通 货膨胀 ; 在经 济萧 条或 衰 退 时 , 大政 府 支 出 、 扩 减税 、 降低 利率 , 刺激 经 济 回
升、 消灭失业 。现在布什 政府为促使 美国经济有 所恢 复 , 财
政政策 由如何 防止 赤字 向如 何支 出预算盈 余转 变 , 观经 宏 济政 策 由强调适 当政府 干预 向强 调 更多 自由竞 争 转 变, 税
键 因素 。 日本 的宏观调控体 系分为三 个层 次—— 政府 调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与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模式摘要: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日本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和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不同的政府宏观调控模式,虽然各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绩效,但却是不同国家的现实选择,适合于各国不同的国情。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缺乏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经验。
对不同国家的宏观调控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可为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模式;比较;借鉴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高效率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构件与关键环节。
二次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对市场经济进行了干预和调控,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和一些共同的特点,使各国的经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不断完善和协调发展。
因此,实事求是地学习、研究和比较分析国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管理、调节经济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不仅有助于对这些国家市场经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行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模式的比较(一)美国模式: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有限干预美国作为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具有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在市场机制对配置资源上起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政府发挥着有限的干预作用,政府干预程度相对较低,直接参与市场活动范围较小。
这种市场经济模式一般称为“自由市场经济” 或“市场主导型市场经济”。
但美国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在自由企业制度下,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并且还在不断完善。
美国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立法和行政管理,限制垄断,消除阻碍竞争的因素,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创造市场竞争环境。
为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了两大干预措施,保护竞争、鼓励竞争。
这两大干预措施是:打破市场垄断,维护市场竞争;大力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以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格局。
在打破市场垄断方面,美国政府采取的首要措施就是立法,使垄断行为无法得到法律支持,对各种市场垄断行为或可能造成妨碍竞争的行为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以防止大企业利用垄断地位排斥竞争对手、损害消费者权益。
美国先后制定了3部反垄断法律,即1890 年的《保护贸易和商业不受非法限制与垄断之害法》(又称《谢尔曼法》)、1914 年的《克莱顿法案》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美国政府保护与鼓励市场竞争的另一个法宝就是大力扶植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它们参与市场竞争。
这是打破市场垄断的有效办法。
因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越多,垄断自然就越难以形成,所以,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关爱有加,从管理上、资金上、技术上给予中小企业全面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
首先是立法,1953年,美国国会颁布了成立小企业管理局的法令;1982年,颁布了《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依法保护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立法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又成立了专门的指导、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机构,负责对全国中小企业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研究,制定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政府的扶植下,美国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如英特尔、微软等。
就这样,美国政府一方面使出重拳打破垄断,另一方面又大力扶植中小企业发展,有效保护和鼓励了市场竞争,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使之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强大力量。
2.主要通过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来实施宏观调控。
美国调控经济活动的财政政策有两个方面: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在财政收入中,政府一般通过税收政策来鼓励和扶持某些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产业和部门,并限制那些不宜迅速发展的产业部门,以推进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的实施。
增税以解决财政赤字或者紧缩经济活动,减税以刺激投资或消费,刺激经济扩张。
政府预算开支的增减也会对国民经济活动产生相应的影响和调节作用。
在金融政策方面,美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主要包括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这些政策措施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以刺激或紧缩经济活动来缓和经济周期波动,稳定经济发展。
美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短期调节,总是把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结合起来,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动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具体来说,就是采用“逆风向行事”的策略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即在经济过热时期,政府便减少支出,增加税收,提高利率,紧缩银根,以便抑制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或衰退时,扩大政府支出,减税,降低利率,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回升,减少失业。
3.在实行以自由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产业政策的同时,对基础产业实行以直接干预为手段的产业扶持政策。
一些基础性产业,如交通、能源、农业等,由于自身发展的一些特殊规律,往往不受市场价格变动的调节,或不能受市场价格变动的调节。
若让市场强行调节,其结果可能不是经济的协调发展,而是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基于这一原因,美国在实行以自由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产业政策的同时,实行以克服经济薄弱环节为目的、以对个别产业进行直接干预为手段的产业扶持政策,如对交通运输业和能源业的直接管理,就是这一经济思想的基本体现。
4.特别重视信息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政府,把统计工作当作经济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商务部内设有专业的统计部门,负责按期向政府和全国公布包括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进出口贸易、人口、气候等重要统计资料,联邦储备局也定期向全国公布金融、货币、信贷等方面的重要统计资料。
通过这些资料,不仅可使管理经济的各个部门及时了解整个国民经济的脉搏,以便及时对某些问题采取措施,而且也可以使各个工商企业及时了解国民经济的波动情况,以便让它们对本企业的生产、投资、销售和存货等问题做出及时的决策。
信息灵通是搞好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这也是美国政府管理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
(二)日本模式: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计划干预在日本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竞争性市场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基础,与众不同的是,日本政府有效地发挥了“行政指导”的能动作用。
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实施强有力的计划诱导和行政干预,这种“市场经济+强有力的政府干预”的“日本模式”,是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其基本特征是:以私人企业制度为基础,资源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配置,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产业政策对资源配置实行导向,以实现某种短期和长期的增长目标。
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宏观调控的手段有:1.指导性经济计划。
日本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发展的杠杆和政府干预的基本手段是经济计划。
战后日本各届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内外形势,自1956年开始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至今一共制定和实施了14个经济计划。
日本政府制定经济计划的形式有:(1)由中央政府制定的综合性中长期经济计划,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经济企划厅主持编制的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计划;二是有关国土开发的长期计划。
(2)由中央政府制定的综合性年度经济计划,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经济企划厅每年年末编制的“经济预测与经济运营的基本态度”,它的基本内容是:对计划年度内经济发展可能呈现的状况做出预测,提出国民经济所面临的或所需注意的政策课题,表明政府对该年度经济运营的基本态度;另一种是大藏省编制的年度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虽然未冠以“计划”的名称,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且极为具体的计划。
日本政府的行为,具有极强的计划性,最能体现这种计划性的便是财政预算。
(3)各省、厅编制的产业、行业和专项事业计划以及地区发展计划。
二、对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启示通过以上对美、日、德等国宏观调控模式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三国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的手段、政策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但其基本的指导思想、调控措施却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干预的范围,把握好干预的度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所面临的发展任务,决定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十分必要的。
而在目前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关键问题是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从以下3个方面去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得到真正发挥。
1.明确政府职能转换的方向。
具体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什么”的转换,即从竞争性领域、微观领域转到公共领域、非竞争性领域、宏观领域,尤其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政府应逐渐承担起公共服务的职能;二是“怎么管”的转变,即从直接的、行政的、参与式的、人治的、随机式的管理转到间接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裁判式的、法治的、规范程序化的管理。
这种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政府权威的弱化,恰恰相反,在“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转换中,政府权威和责任会变得更加重大,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会得到真正发挥。
2.明确政府宏观调控必须遵循的原则。
要保证国家在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合理性、有效性,就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国家干预必须以有活力的经济组织为微观基础。
(2)国家干预必须有利于弥补市场缺陷,而不能妨碍或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功能。
(3)国家干预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但一般来说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体。
(4)国家干预的形式应该透明,并实现制度化、法律化,以及把国家干预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3.合理界定政府干预的范围和把握好干预的度。
政府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是:(1)提供公共服务。
对内主要包括从事公共道路、治安、卫生、文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形成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对外主要是军队建设、维护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努力维持一个有利于国内经济建设的、和平的国际环境。
(2)维护市场秩序。
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来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类非正当经济行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国家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要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防止两极分化,努力实现公平目标。
(4)进行制度创新。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但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因而政府在制度创新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5)通过立法或行政干预,控制环境污染,制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等,发挥政府对资源合理利用的监管职能。
(6)要把握好干预的度,就是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应不能使人们的进取精神减弱,不能影响到市场机制运转的效率。
(二)合理制定和运用国民经济计划,注重计划的“诱导性”,使之成为经济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日本的经济计划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首先体现在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诱导性”方面。
日本的经济计划并不是强制性的计划,但却成功地发挥了对经济的诱导性作用。
这种“诱导性”经济计划的特点是,由计划提出量的增长值,并把经济总体和各经济领域的优先发展方向,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公布于众,给民间经济力量提供一种遵循的方向,从而调动各方面力量朝经济的总体目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