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名词解释,大题
病理学第十四章 传染病 题目
第十四章传染病一、名词解释1.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2.肺原发综合征(pulmonary primary complex)3.结核瘤(tuberculoma)4.全身粟粒性结核病(general miliary tuberculosis)5.继发性肺结核病(seconcl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6.结核结节(tubercle)7.急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acute systemic military tuberculosis)8.结核病(tuberculosis)9.上皮样细胞(epithelioid cell)10.浸润型肺结核(infiltrative tuberculsis)11.伤寒小节(typhoid nodule)1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13.树胶样肿(gumma)14.梅毒疹(syphilomn)15.硬性下疳(hard chancre)16.淋病(gonorrhea):17.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18.玫瑰疹(roseola)19.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20.AIDS二、填空题21.结核病是由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全身器官均可发生,但以结核最为多见。
22.以前一般认为结核病的免疫反应以免疫为主。
23.原发性肺结核病其原发灶常位于通气好的。
24.肠结核可发生于任何肠段,而以为其好发部位。
25.溃疡型肠结核其溃疡多呈,其长径与肠轴。
26.结核杆菌含有3种成分,其中成分决定其毒力,而且能引起强烈的变态反应。
27.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其洞壁镜下分为三层,内层为,中层为,外层为。
28.结核性脑膜炎以多见,主要由于结核杆菌经血道播散所致。
29.淋巴结结核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支气管和肠系膜淋巴结。
30.关节结核病人关节腔内游离的纤维素凝块长期相互撞击可形成白色圆形或卵圆形小体,称为。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1. 1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 2感染(infection) 病原体和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3. 3共生状态(commensalism) 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达到互相适应、互相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4. 4机会性感染(oportunistic infection) 某些因素导致共生状态被打破,共生状态的微生物或自然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5. 感染谱(infection spectrum)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引起相互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其表现亦不一样,称为感染谱。
6. 首发感染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7. 重复感染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8. 混合感染机体同时被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9. 重叠感染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10. 继发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11. 感染结果:病原体被清除通过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把病原体清除出体外。
1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犯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午任何症状、体症,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意义扩大免疫人群1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14.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特点无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是重要的传染源。
a带毒带菌带虫 b急性慢性恢复期健康携带15. 潜伏性感染(latant state)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寄生在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仅能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能将其清除时,病原体长期潜伏,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传染病,名词解释
毒力增强
力使动物发 。
z 传染源:传染
原体在其中寄居、 、 殖,并 向外 排出 原体 动物机体 为传染
源。
z 垂 传播: 原体
子宫初乳 径在在上下两代动物之 传播。
z 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 原体污染 地区 为 源地。包括传染源、 污染 物体、房 、
、 愈或死亡后,或 在 区 封 前,为消灭 区内可 残
原体所
全 彻底 消毒。
z 毒 :利 外毒 对热和某些化学物 敏感 特点,
处 后 毒 外毒 ,毒性 消
失,但免 原性不变,仍然具有刺激机体产 抗毒 以 到机体从此对某 具有 动免 作
。 当于 ,广泛应 于 某些传染 ( 喉、 伤 )
z 混合传染: 两 以上 原微 物同时参与 感染。
发 率,控制 延。
z 毒/固定毒
毒:在 然情况下分 到 狂犬 流 毒株,(接 后潜伏期 , 外 位接 容
易侵入
和唾液内,在感染
中易发 毒包涵体。)
固定毒:“ 毒” 一 列 家兔 和 内传代,对家兔潜伏期变 ,对原宿主
毒力下 , 具有固定特征 狂犬 毒叫固定毒;(潜伏期 ,不侵犯唾液 ,对
人和犬 毒力几乎完全消失。(检 ))
死亡率=某期 内(因某 )死亡总数/同期平均人口数×100%
z 挫型传染:开始时 状
,与急性 例 似,但特征性 状尚未出 即
消 、恢复
健康 , 为 挫性感染。
z 媒介 :指将 原体从传染源传播 易感动物 各 外 因 。可以是 物(叫做媒介 或媒 物,
如 );也可是无 命 物体(叫做媒介物或污染物)
z 然 源地:存在 然 源性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咀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咀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咀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迆程。
极成此迆程有病原体、人体咀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丌弓起戒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丌显出仸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发,只能通迆免疫孥检查才能収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丌但诱导机体収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迆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戒机体的发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发咀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丌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不带虫者等。
按其収生咀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不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卲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幵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咀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尿限化而丌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丌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 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徃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丌繁殖且一般丌排出体外(这是不病原携带状态丌同之处)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8、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幵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9、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収生、収展咀转归的迆程。
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幵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咀劢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叐感染劢物。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递徂称为传播递徂。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咀合适的传播递徂时,则径容易収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及具有传染性的疾病2.免疫接种;利用一些生物制剂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是易感动物变为不易感的一种手段3.水平传播;同种动物进行传播4.疫源地;传染源排除病原体所在的地方5.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6.传染:病原微物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
7.紧急接种;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疾病的法行,而对疫区受感染区尚未发生病的畜禽进行的应急免疫接种8.垂直传播;父一代传给子一代9.传染源;传染病的原体在其中寄生、生长、繁殖、并能持续排除体外的动物机体二、填空题:1、传染病在畜群中蔓延流行,必须具备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即具有一定量数量和足够的毒力和病原微生物、具有易感动物、传播途径。
2、传染病的病程发展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其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和转轨期四个阶段。
3、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疽、羊黑疫、羔羊痢疾。
4、传染病病畜尸体含有大量病原体,是一种特殊危险的“传染源”,必须及时作无害处理合理,那么,合理处理传染病病畜尸体的方法主要有化制、掩埋、腐败、焚烧。
5、发生传染病采取封锁的原则是:早、快、严、小。
6、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直接接触性传染病。
特征是中枢神经高度兴奋和意识紊乱,继而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
7、因仔猪的生长期和病原菌血清型不同,大肠杆菌病在仔猪的临诊表现也有不同,主要有:O 、K 、H 三种类型9、按照检疫的性质、类别,可将检疫的范围分为生产性、观赏性、贸易型和过境四个方面。
10、巴氏杆菌是多种畜禽和野生动物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对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称谓,如猪巴氏杆菌病又叫猪肺疫,牛巴氏杆菌病又叫牛出败,禽巴氏杆菌病又叫禽霍乱。
传染病名词解释-大题
【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3、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4、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5、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6、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7、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8、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9、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
10、症状明显期: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获得体现,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脑膜刺激征、黄疸、肝、脾大等。
11、恢复期: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12、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3、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14、后遗症: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15、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
16、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
传染病学试题(4)
1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感染谱:亦称感染梯度,是指机体感染了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出的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
2、重复感染:是指细胞乃至个体受某种感染体感染后,又感染了同种或异种的感染体。
3、重叠感染:又称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或菌群失调症。
是微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严重后果,即原来的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菌种占绝对优势的状态。
往往是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或预防某些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新感染。
4、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5、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6、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7、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8、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9、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在人体内停留于入侵部位或在离入侵处较远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又分为带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
10、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1、传染源:传染源就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
1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13、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14、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传染病名词解释
1.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临床症状出现为止这段时期。
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寄居在动物体内动物不表现临床症状,当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或病原体毒力增强而表现致病力使动物发病。
发生传染病时为随时消灭从动物体内排除的病原体而进行的反复不断多次的消毒。
3.随时性消毒:发生传染病时为随时消灭从动物体内排除的病原体而进行反复不断多次的消毒。
4.自然疫源性疾病:某些传染病病原体不依赖人类而生存并传染给人类和动物疾病。
5.特异性疗法:应用针对某种传染病的高免血清、痊愈血清、卵黄抗体等特异性生物制品进行治疗,只对特定病原体有效而对他种病无效。
1.抗感染免疫: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此宿主不适应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动物机体调动防御力量,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从而不表现任何临诊症状和病变,该过程称抗感染免疫。
2.病毒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感染其他动物,但常缺乏临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
3.Vertical transmission:垂直传染指母体到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包括经胎盘、卵、产道传播。
4.疫病的防制: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将疾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5.炭疽(Anthrax):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特征:突发高热,症状急剧,突然死亡,动物天然孔流血,血液凝固不良呈酱油色,尸僵不全,腹围增大,臌气,尸体迅速腐败,脾极度肿大,皮下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
6.疯牛病是一种由朊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致死性、中枢神经性疾病。
以潜伏期长,病情逐渐加重、终归死亡为特征。
病牛主要表现行为反常,运动失调,轻瘫,体重减轻,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神经原空泡形成。
死亡率很高。
传染病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感染:是病原体突破人体的防御机制,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又称传染。
感染过程:感染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致命性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WHO 将其命名为严重性呼吸综合征。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啮齿动物为主携带的不同型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禽流感:是禽类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和鸟类的传染病.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疱疹病毒引起的不同表现的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脑膜化脓性炎症。
细菌性痢疾:简称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污染水和食物而引起的一种强烈的肠道传染病。
毒血症:病原体在体内繁殖,其产生的毒素或代谢产物不断进入血流,引起多脏器功能紊乱和中毒性病理变化,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全身不适、肌肉关节酸痛等,称为毒血症。
菌血症:细菌从局部侵入血液循环,但不在血液循环中繁殖,称为菌血症。
细菌在内脏中繁殖后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持续时间较长的,称为第二次菌血症(中毒症状较明显)。
败血症: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后,在血中繁殖,称为败血症。
败血症患者中毒症状较严重,可有寒战、高热、皮疹、肝脾肿大等表现,甚至引起感染性休克。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寄生繁殖并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称为传染源。
名词解释传染病
名词解释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机体后,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而引起的疾病。
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可以通过空气、食物、水、血液、接触以及媒介动物等途径传播。
传染病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途径,常见的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体液传播和媒介传播等。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粉尘悬浮传播,如流感和肺结核等;飞沫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原体释放到空气中,被他人吸入或附着在物体表面被接触传播,如流感和麻疹等;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黏膜或者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等被传播,如肠道传染病和皮肤病等;体液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血液、唾液、精液、乳汁等体液传播,如艾滋病和乙型肝炎等;媒介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传染媒介,如蚊虫、跳蚤、蜱虫等传播给人或动物,如疟疾、鼠疫和寨卡病毒等。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是因为病原体的侵袭破坏了人体的正常组织和器官,引起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和炎症反应。
不同的病原体对人体的损害程度各不相同,一些传染病只会引起轻微的不适,而另一些传染病则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为了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一般采取多种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卫生教育、个人防护、环境卫生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注射或口服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免疫力,提高对特定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卫生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个人防护可以减少和避免接触病原体的途径,环境卫生可以清除和消灭病原体的传播源,流行病学调查可以追踪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总之,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机体引起的疾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
控制和预防传染病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卫生教育、个人防护、环境卫生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1.传染病:由具有致病性的生物(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群、任何动物间传播并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感染性2.内毒素: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
其化学成分有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毒性较弱。
抗原。
3.外毒素: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毒性较强。
抗原。
4.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外毒素,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
相当于疫苗,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
(白喉、破伤风)5.抗毒素:对毒素(通常指外毒素)具有中和作用的特异性抗体或含有这种抗体的免疫血清。
相当于抗体,用于被动免疫治疗。
6.隐性感染:轻微病理变化,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病原体和抗体最常见7.病原携带:人体不出现疾病表现,但却携带并排出病原体8.显性感染:病理改变明显,出现临床特有表现最易识别9.潜伏性感染:病原体寄生在人体的某个部位,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无传染性和免疫反应10.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只出现最初的临床症状为止特点:各种传染病长短不一;每种都有一个相对不变的限定时间(最长最短)流行病学意义: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评价预防措施效果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11.传染期: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流行病学意义:决定传染病人隔离实现的重要依据传染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12.病原携带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派出病原体的人13.临床症状患病时,由于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感觉或病态,自己向医生陈述或是有别人怠诉的痛苦感受痛苦的异常感觉14.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具有诊断意义的征候15.再燃:有些传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渐减轻,但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二、填空题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2.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有特异性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有免疫性。
3.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
三、选择题1传染病法规定,属甲类传染病的是()DA肝炎B.爱滋病C.疟疾D.鼠疫E.伤寒2.影响传抱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身分是()EA.地理因素、气候因素B.社会因素、经济因素C .气温、雨量D.生活习气、文化传统E.社会身分、自然身分3.在传染过程的下列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CA.隐性感染B.潜在性感染C.显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E.病原体被消除或排出体外4.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AA. IgMB.IgGC. IgAD. IgEE. IgD5.确定一个传抱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BA.最短潜伏期B.最长潜伏期C.平均潜伏期D.传染期E.前驱期6.构成伟染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因素是;()AA、传染源、流传途径、易感人群B、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C、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特异性定位D、病原体、人体和病原体所处的环境E、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作用7.下列疾病在传染过程当中,表现为“显性熏染多”的是:()BA、乙型脑炎B、麻疹C、流得性脑脊髓膜炎D、白喉E、脊髓灰质炎8.传染病的防治原则()A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B、切断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C、管理食物、水源、粪便、消灭蚊蝇D、管理水,管理饮食,卫生管理,灭蝇E、情况卫生管理,水源食物管理、灭蝇9.传染病最主要的特征是:()AA.具有传染性B.具有流行性C.具有地区性D.具有周期性E.具有季候性10.病源携带者指:()CA.打仗病原体的人B.打仗传抱病病人的人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D.感抱病原体有临床病症但能排挤病原体的人E.以上都不是四、简答题1、试述传抱病熏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
————————————————————————————————作者:
————————————————————————————————日期:
ﻩ
传染病学名解&简答
【名词解释】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21、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
2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23、桥接坏死:肝小叶中央静脉之间或中央静脉和汇管区之间形成的条索状肝细胞坏死。
24、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1。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感染:人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
3。
病原携带者: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而无临床表现的人。
4.暴发: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发病人数急剧增多。
5.流行过程:传染病的病原体从传染源的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 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是病原体人体环境.2。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 传染源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4. 常见的水平传播途径有4.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土壤传播5。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6。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特异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免疫性7。
典型急性传染病的病程经过可分为。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4个阶段。
8。
传染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三方面资料.9. 传染病的治疗方法中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1.传染过程必然导致传染病。
F2.所有传染病都有传染性。
T3.构成传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病原体、传染途径。
F4.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病理损害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通过免疫学检测可测得抗体。
T5.传染病只是传染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
T6.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
T7.所有的病原携带者都是传染源。
T8.抗生素对病毒性疾病有效。
F9.人群对某些传染病易感性的高低明显影响传染病的发生.T10.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消灭被污染环境中的病原体和传播病原体的生物媒介.T四、简答题(10分)简述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传染病学名解和填空
传染病学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自然疫源性疾病:指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良好条件,如鼠疫、恙虫病、钩体病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
3.隔离期:是指根据传染病传染期来决定的隔离患者的一段时间。
4.PCR: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
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
5.Danes颗粒:即完整的HBV颗粒,由包膜和核心两部分组成,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6.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所导致的传染病,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
7.易感者:指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8.HFRS:即肾综合症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出血、休克、肾损伤。
9.复发:是指感染已进入恢复期,发热等主要症状已消失,但由于病原体在体内再度繁殖而使发热等主要症状再度出现。
10.再燃:当病程进入缓解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发热等病初症状再次出现,称为再燃。
11.窗口期(乙肝、艾滋病):是指人体感染HIV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HIV抗体的这段时间。
二.填空题1.病毒性肝炎从病原学上划分为甲、乙、丙、丁、戊等五型;从临床表现上划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五型;可导致慢性肝炎的病毒有HBV、HCV、HDV;经肠道传播的病毒是HAV、HEV;乙、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注射途径、性传播、围生期传播等;慢性肝炎指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分为轻、中、重三度。
2.HFRS的“三大主征”指的是发热及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即外渗征、肾功能损害;五期经过指的是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三红”征指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三痛”征指头痛、腰痛、眼眶痛;其主要传染源为啮齿类动物;主要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等;多尿期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移行期、少尿期和多尿期三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3、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4、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5、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6、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7、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8、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9、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
10、症状明显期: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获得体现,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脑膜刺激征、黄疸、肝、脾大等。
11、恢复期: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12、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3、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14、后遗症: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15、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
16、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
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
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 抗原(HBeAg)。
17、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
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
18、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19、赫克斯海默尔反应(赫氏反应):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
发生后尽快应用镇静剂以及静脉滴注或注射氢化可的松处理。
20、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反应。
21、败血症:是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的全身性感染综合症。
22、菌血症:少数细菌入血而未引起明显毒血症者称为菌血症。
23、脓毒血症:细菌栓子随血流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如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血症。
【简答题】其他能引起肝功能损害的病毒: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风疹病毒(RV)1、在急性传染病中常见的热型有哪些?答:热型是发热性传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常见的热型有:⑴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
⑵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⑶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提问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⑷回归热: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间歇无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见于回归热、布氏菌病等;若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
⑸马鞍热:发热数日,退热一日,又再发热数日,见于登革热。
⑹不规则热。
2、简述HBV基因组S区、C区、P区、X区的功能及基因组突变的意义。
答:HBV基因组又称HBV DNA,其长链有4个开放读码区S、C、P、X区。
S区又分为前S1、前S2及S三个编码区,分别编码包膜上的前S1蛋白、前S2蛋白及HBsAg,C区分为前C区和C区,编码HBeAg和HBcAg,P区编码DNA多聚酶。
X区编码HBxAg。
HBV基因组易突变,S基因突变可引起HBsAg亚型改变或HBsAg阴性乙型肝炎,前C区变异可引起HBeAg阴性/抗HBe阳性乙型肝炎,C区变异引起抗HBc阴性乙型肝炎,P区变异可导致复制缺陷或复制水平的降低。
HBV基因组变异除影响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外,可能与疫苗接种失败、肝炎慢性化、重型肝炎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3、试述重型肝炎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特征。
答:⑴病因: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
⑵诱因: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损肝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有其它合并症、手术等。
⑶临床表现及特征:⒈急性重型肝炎:①发病多有诱因;②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③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④黄疸迅速加深,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⑤发病二周内出现Ⅱ级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⑥可出现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大出血等并发症;⑦PTA<40%,胆酶分离,胆红素轻~重度升高。
⒉亚急性重型肝炎:①发病多有诱因;②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③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④黄疸迅速加深,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腹水;⑤二周以上至24周内出现Ⅱ级以上肝性脑病和/或脑水肿;⑥晚期可出现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大出血、脑水肿等并发症;⑦PTA<40%,胆红素>正常上限10倍,胆固醇、胆碱脂酶、白蛋白降低。
⒊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和/或临床表现;重肝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多有诱因。
4、简述各型肝炎的病原学诊断。
答:⑴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在血清中检出抗HA V IgM,或急性期抗HAV IgG阴性,恢复期转为阳性,可确诊为甲型肝炎。
⑵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eAg、HBcAg、HBV-DNA、抗HBC IgM当中有一项阳性,肝组织HBeAg和/或HBsAg或HBV-DNA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是否为乙型肝炎或何种临床类型乙型肝炎取决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组织学检查。
⑶丙型肝炎:具备急、慢性肝炎临床表现,而同时抗HCV-IgM、抗HCV-IgG或HCV RNA 阳性,可诊断为丙型肝炎。
⑷丁型肝炎:具备急、慢性肝炎临床表现,有现症HBV感染,同时血清HDAg或抗HDIgM 或高滴度抗HDIgG或HDV RNA阳性,其中一项阳性或肝内HDAg或HDV RNA阳性可确诊。
⑸戊型肝炎:具备急性肝炎临床表现,同时血清抗HEV IgM或抗HEV IgG阳性可诊断戊型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治疗原则:如无特殊并发症,应以休息、营养等一般治疗为主,避免滥用药物。
1. 一般治疗:休息、营养2. 对症治疗:选用1~2种药物即可(1)降黄疸药物:西药: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中药:苦黄注射液、黄疸茵陈冲剂、丹参等//淤胆型肝炎:糖皮质激素、苯巴比妥等(2)降酶药物:联苯双酯、水飞蓟类、甘草甜素类、垂盆草或五味子制剂等(3)其他:改善纳差、腹胀、恶心等症状3.抗病毒治疗:除丙肝外其他肝炎一般不需要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治疗原则:在一般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有病毒复制且肝功能异常为抗病毒指征。
常用药物:干扰素-- 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
核苷类药物-- 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替诺福韦。
其他:膦甲酸、胸腺肽、氧化苦参碱等。
1. INF-α病例选择:①感染时间较短、年轻②有肝炎活动(ALT升高)史;③病毒滴度较低;④HBV无前C区突变;⑤非垂直传播者。
禁忌症:①肝脏储备功能差:失代偿肝硬化、TBIL>正常2倍②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等精神倾向者;③严重的心律失常;④WBC、PLT明显降低;⑤对本药过敏或用药后黄疸加深者。
2 核苷类药物-- 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替诺福韦。
主要作用机理:竞争性抑制DNAP适应广范:重肝及肝硬化以及干扰素不能使用的病人都可使用,但疗程长、病毒变异、停药后易反弹为其缺点(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利巴韦林疗效:通过正规的治疗,90%以上的病人可治愈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病情能否逆转取决于存活肝细胞的数量及其再生能力治疗原则:及早发现与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防治并发症,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给肝细胞以再生的机会。
治疗措施:1 早期诊断,及早卧床休息;2 维持水、电解质、热量平衡;3抗病毒核苷类药物4 防治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药物:促肝细胞生长素,前列地尔、谷胱苷肽,甘草酸胺等5 支持治疗全血、血浆、白蛋白。
6 并发症防治(1)预防和控制出血;(2)预防和治疗肝性脑病:(3)防治肝肾综合征;(4)预防和控制感染。
7 激素仅用于急性重肝的治疗8 人工肝9 肝移植5、简述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及抗病毒治疗目的和方法。
答:⑴原则: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合理的休息和营养,心理平衡,改善和恢复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抗病毒、抗纤维化等治疗。
⑵抗病毒治疗目的: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⑶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①适应症:有HBV复制同时ALT异常者。
②不适合治疗者:血清胆红素>正常值上限2倍;失代偿性肝硬化,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重要器官病变。
(严重心、肾疾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以及精神、神经异常等)③治疗方案:a、普通短效干扰素,每次5MU,每周3次,或隔日1次,皮下或肌肉注射,疗程6个月,有效者继续治疗至1年或更长。
b、长效干扰素,180μg/次,1次/周,皮下注射,疗程4-6个月,无效者停药,有效者可继续治疗至12个月或更长。
④有利于干扰素疗效因素:病程短;女性;肝炎炎症明显,ALT升高明显;HBV-DNA滴度低;非母婴传播,未用过抗病毒药物等为有利于干扰素疗效因素。
⑤不良反应:类流感综合征;骨髓抑制;神经精神症状;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失眠、皮疹、脱发、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
⑷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①已批准治疗对象:年龄大于12岁,伴有ALT升高胆红素低于50μmol/L和病毒活跃复制的肝功能代偿的成人慢性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