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经典模板 (35)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6年级)》,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本套的各册教材已经陆续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并于2001年9月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使用。
从近6年来所收集到的各种反馈信息看,这套实验教材受到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好评,在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满足各地教育发展需求等方面都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研究与编写,仍然坚持“在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个基本原则,力求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注意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分数乘、除法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分数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一、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此,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4.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知识与技能1.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一、基本情况全日制义务教育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制为九年,学生每天在学校接受寓教于乐的教育。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的核心课程之一。
为此,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指导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数学课程教学。
二、主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以“知识和技能,思维方法和学科基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三个方面,分为初中阶段和初高中阶段两个部分。
1. 初中阶段:(1)知识和技能:包括数与式,数据分析,运算与算法,几何,函数,数学思想与方法等方面。
(2)思维方法和学科基础: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结论证明,数学科学发展历史等方面,并指出初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和智慧,以及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劳动习惯。
2. 初高中阶段:(1)知识和技能:包括进一步的代数,函数,数列,概率,统计等方面,同时注重数学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2)思维方法和学科基础:包括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的智慧和价值,以及对数学学科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三、标准意义数学课程标准的意义在于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准备应对各种考试、应用和研究。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还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提高我国数学人才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实践问题虽然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正式发布,但是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问题。
比如,目前有些学校因为学生年龄和兴趣的差异,对数学课程内容的难度设置较为难以把握;有些学校对实验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困难;还有一些学校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限制,对数学课程实施效果不佳。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前言教育部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
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
(2)数学教育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 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 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 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关于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几何直观
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 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 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 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 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依托、利用图形进行思考、想 象。
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 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者进步,并且它是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课程目标的结构
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概述
具体 阐述
知 数问 情 识 学题 感 技 思解 态 能 考决 度
学段目标 第 第第 一 二三 学 学学 段 段段
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
1.课程内容结构上的变化 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部分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 数与式 方程与不等式 函数
符号意识
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 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 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 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 形式。
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52-32=8×2, 92-72=8×4 , 152-32=8×27 ,王华接着又写出了两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2007-4目录前言 (3)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4)一、基本理念 (4)二、设计思路 (5)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8)一、总体目标 (8)二、学段目标 (9)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2)第一学段(1-3年级) (12)一、数与代数 (12)二、图形与几何 (13)三、统计与概率 (14)四、综合与实践 (14)第二学段(4-6年级) (14)一、数与代数 (14)二、图形与几何 (15)三、统计与概率 (17)四、综合与实践 (17)第三学段(7—9年级) (17)一、数与代数 (17)二、图形与几何 (20)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6)一、教学建议 (26)二、评价建议 (32)三、教材编写建议 (36)附录1 课程目标的术语解释 (41)附录2 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中的案例 (43)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
《标准》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标准》编入了一些案例,以供参考。
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系列介绍之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系列介绍之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教育部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有
关要求制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标准的颁布将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们深刻理解和研究数学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实现数学课程素质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建立了客观、科学、全面的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体系。
数学课程以自然思维、问题解决、现实有效性、多角度研究等思维方式为基础,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能力等特点,力求将理论和实践、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适合本地区学生特点和学习习惯的数学课程体系;采用小班活动教学模式,打破传统
的纵向深度教学模式,提倡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知识。
严格执行学生知识理解测验,督促学生有条理地学习数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加
强实践与探究的数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与学科关联的社会实践知识,加强应用数学,操作
意识及实操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旨在为全日制义务教育中数学课程建立一
个公平、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数学课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规律、表达与计算
能力,提升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能加深综合应用能力,在
学习活动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新兴法,以数学课程为主线把学生带到正规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史宁中、孔凡哲
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解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孔凡哲史宁中*福建教育(A)2012年第6期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动因,一方面在于,使得基础教育能够真正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进而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另一方面则在于,实现每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也就是说,国家利益、学生需要是改革的根本动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正是基于这两个基本动因,根据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根据2001年9月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总结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以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本着实事求是、严谨科学、顾全大局、求同存异的态度,通过充分的研究与认真的讨论,最终形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本文详细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特点、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结构。
一、从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看课程标准的特点问: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来说,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总是将其与以往的数学教学大纲相比较。
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答: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不同作用和不同关注点等方面加以细致分析:首先,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文件之一,教学大纲关心的是应当教哪些内容?应当教到什么程度。
而作为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核心文件之一,课程标准关心的是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教材如何编写、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在此基础上,教学大纲的考核关注规定的内容是否教了、学生的掌握是否达到了要求。
其次,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是一维,即着眼于知识、技能,亦即“双基”。
而课程标准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更加关注学生在实践能力、数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也就说,课程标准考核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其课程目标是三维的,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本实验稿旨在探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期为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基本技能,引导他们建立数学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而在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其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还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数学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课程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注重数学的应用和跨学科的融合。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引导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发展历程。
最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注重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该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评价,避免过分注重知识的掌握和应试技巧的培养。
评价体系应该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参与。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数学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希望本实验稿能够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修改说明一、修改工作的基本过程20XX年5月,教育部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工作组,启动修改工作.修订工作组首先到实验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听课和访谈等方式,听取第一线教师的意见;之后,针对课程标准的框架、设计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部分,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研究,完成修改初稿.20XX年6月至9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寄发修改稿的初稿和征求意见表,邀请几位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修改稿的意见.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工作组对修改初稿又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二、修改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修改组确定的《标准》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是: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4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修改应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明确修改过程中要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三、修改的主要方面1.体例与结构的调整本次修改,在保持原课程标准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经充分讨论.在结构上有两处调整.一是前言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在前言重点阐述了《标准》的指导思想、意义与功能.明确了《标准》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依据.明确了《标准》的意义和功能.在前言中指出,“《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二是将课程目标中的关键术语的解释和所有比较完整的案例统一放在附录中,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这样大大减少了《标准》正文的篇幅.2.基本理念的修改一是阐述了数学意义与性质,数学教育的作用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创新特征.例如,对于什么是“数学”?将原来“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课程设计要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二是对基本理念的表述做了一些修改.《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个别表述的方式进行了修改.如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原来的第3、4两条合并成一条,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过程的特征,“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3.设计思路的修改《标准》中设计思路表述的不够清晰,修改稿对设计思路做了较大的修改.主要是对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做了明确的阐述.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等七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描述.4.学生培养目标的修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做了修改,在几年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于课程改革倡导的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归纳出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对于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在原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5.具体内容和表述方式的修改对于三个学段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主要修改内容如下:数与代数第一学段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第二学段1.增加“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2.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3.删除“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4.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x=x).”22,53=-第三学段1.明确几个概念: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算术平方根.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2.增加几个具体的内容: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不要求应用.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3.减少了部分内容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方程组的近似解.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图形与几何1.内容的结构的调整:《标准(实验稿)》的“空间与图形”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学段为(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与变换;(4)图形与位置.第三学段为(1)图形的认识;(2)图形与变换;(3)图形与坐标:(4)图形与证明.《标准(修改稿)》的“图形与几何”,第一、二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示有所变动,(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的运动;(4)图形与位置.第三学段分为三个部分:(1)图形的性质;(2)图形的运动;(3)图形与坐标.其中,第(1)部分大体整合了《标准(实验稿)》的第(1)、(4)部分(图形的认识、图形与证明)的内容,以利于在探索、发现、确认、证明图形性质过程的过程中,体现两种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标准(修改稿)》在总体目标中提出的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第(2)部分除了《标准(实验稿)》第(2)部分(图形与变换)的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相似外,还包括了图形的投影.这部分内容强调了图形的运动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第(3)部分包括两部分内容——坐标与图形的位置、坐标与图形的运动,比《标准(实验稿)》的第(3)部分(图形与坐标)内容有所增加,要求也更加具体、明确. 2.主要内容的修改第一学段(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3)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改为: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第二学段(1)删掉“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2)增加“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第三学段(1)对“基本事实”(《标准(修改稿)》中不再使用“公理”这个词),在既考虑其自身的体系,又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标准(修改稿)》明确了9条基本事实.但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不再作为基本事实,而作为定理加以证明.(基本事实: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②两点间直线段最短.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④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⑤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⑥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⑦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⑧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⑨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为适当加强推理,《标准(修改稿)》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但是,不要求运用这些定理证明其他命题.(3)对于“证明”,不仅要求“知道证明的意义和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而且要求“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强调证明除了用简化了的三段论证表达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符合学生思维过程的表达形式.(4)删去了一些内容:有关等腰梯形的内容.视点、视角、盲区等(降低了关于视图与投影的要求).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统计与概率1.统计与《标准》相比,《标准修改稿》对统计内容做了适当调整,使三个学段统计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方面更加明确.主要变化如下:(1)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更加突出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数据;第二,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可以为以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第三,使得统计内容在第一、二学段的要求层次更加明确.在收集数据方法方面,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要求学生了解测量、调查等的简单方法,不要求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2)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平均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第二,考虑到学生的特征,其他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不宜集中学习.另外,删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这一要求.(3)第三学段与《标准》相比,强调了对“随机”的体会.比如,增加了“通过案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通过表格、折线图等,了解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4)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实际上,体会数据的随机性是《标准修改稿》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一个重要变化.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修改稿》希望通过数据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这种变化从“数据分析观念”核心词的表述,以及案例21、案例43、案例73中也可以看到.(5)增加了一些案例,特别是对案例在数学上、教学上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希望对教师有所启发.2.概率与《标准》相比,《标准修改稿》的主要变化如下:(1)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2)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在第三学段,学生通过列出简单随机现象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来了解随机现象发生的概率.(3)增加了一些案例,特别是对案例在数学上、教学上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希望对教师有所启发.综合与实践在标准的修改中,根据课程实验积累的经验,进一步理清了思路,主要变化为:一、把三个学段的名称作了统一,统称为“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不另叫“课题学习”),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目的和内涵:“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还可以课内外相结合.三、对三个学段的差异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一方面突出了创新的核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突出了不同学段的特点.第一学段:内容安排应强调问题情境相对简单、生动有趣、学生容易参与,可以把操作活动作为主要形式.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力求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步骤,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题,争取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问的合作交流.具体目标1.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第二学段: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索,引发学习的兴趣和培养思考的习惯;通过交流,发展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教师应通过问题设计、求解过程的引导,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克服困难、积极进取;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具体目标1.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于所用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了解所学过知识之间的联系.2.初步获得在给定目标下,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经验. 3.结合实际背景,初步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三学段: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注意与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应用意识.具体目标1.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过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知识之间的关联.2.初步获得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经验.3.结合实际背景,在给定目标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一步体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相应的能力.以上概要地说明了本次修改的主要内容,详细的修改内容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原文.修订稿充分吸收了近几年来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成果与经验教训,能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作出大方向上的调整,具有更强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
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伺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
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规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终结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目录前言 (3)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4)一、基本理念 (4)二、设计思路 (6)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10)一、总体目标 (10)二、学段目标 (12)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7)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19)第二学段(4-6年级) (19)一、数与代数 (19)二、图形与几何 (21)三、统计与概率 (23)四、综合与实践 (24)第三学段(7—9年级) (24)一、数与代数 (25)二、图形与几何 (29)三、统计与概率 (37)四、综合与实践 (38)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39)一、教学建议 (39)二、评价建议 (47)三、教材编写建议 (53)附录1 课程目标的术语解释 (61)附录2 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中的案例 (63)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
《标准》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标准》编入了一些案例,以供参考。
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数学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这意味着2001年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随之而来的,就是教材的改革,数学课程改革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修订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也将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当前的头等大事。
经过几年来对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情况的跟踪研究以及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深入研读,我认为修订版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发扬,改进与完善,但又不乏创新之举,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定位更准确,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明晰,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教学策略与手段的指导更明确,对课程内容的调整更合理。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 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进入课改实验后,我们就把小组学习作为研究课题之一,并成立了由区教研员和区兼职教研员组成的小组学习研究组,确定了4所学校为实验校,以点带面的开展研究工作。
下面结合我们的实践,从认识与思考、实践与体会、问题与反思三个方面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
认识与思考一、对以往小组合作学习的回顾小班分组的合作学习,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形成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对改善课堂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我国近年来也有一些地区进行小班分组教学的实践,但多数地区由于受班级人数多以及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其中有一些小组合作的做法,多局限于共同讨论解决某一问题,其实质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的学习活动。
二、对新课程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近年来,在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实验阶段以来,小组学习的研究更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
小组学习除了能有效地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等优势外,我们认为还有以下几点:1.是师生交往互动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也就是说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主导”,因为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确立起来,并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刻,学生这个“主体”是被教师主导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真正体现。
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前提下的组织、引导、咨询和促进的作用,这就需要有一种更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淡化教师“领导者”的“主导”地位,使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在小组内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从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互动奠定基础。
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由教育部制定并发布的一份数学课程的教育标准。
这份标准的出台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1. 课程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了课程目标。
这其中包括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目标也可以说是教学的指导思想,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提供了方向。
2. 课程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二步是确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其中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的设置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程结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三步是确定了课程的结构。
这个结构包括课程的组成部分、每个部分的学习时间和要求、以及教师的教学安排等。
这样的结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按照一个有机的体系来学习数学知识,让他们系统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应用。
4. 教学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四步是确定了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开展实验、练习、实践等,以及各种数学教具的使用。
这样的方法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数学问题,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
5. 评价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最后一步是确定了评价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考试、测试、评估等。
这样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改进。
同时,这样的评价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总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出台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
这份标准也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让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和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1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1年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门普遍学科,数学不仅仅是用来解题、计算的工具,还涉及到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制定了本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二、导言1.课程理念本次实验的课程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建立学生参与、合作与探究的主动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从“会用数学”到“能用数学”再到“喜欢数学”的目标。
2.课程目标本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培养良好的运算习惯;(2)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善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重点1.教学内容本实验课程将包括数字与计算、代数与函数、几何与测量、数据与概率四个主要内容。
其中,数字与计算将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有理数的运算;代数与函数将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以及函数的图像等内容;几何与测量将包括平面图形的性质、空间图形的认识以及测量和估算等内容;数据与概率将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以及概率的计算等内容。
2.教学重点(1)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重视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3)重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4)注重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扩展,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本实验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合作学习、问题解决、案例分析等。
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设计思路(一)关于学段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二)关于目标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认识)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来这一对象。
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应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过程性目标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三)关于学习内容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
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知识与技能●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给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亿以内的数,了解分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
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数学思考●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解决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