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173)《拿来主义》特色鉴赏
《拿来主义》的写作特色
《拿来主义》的写作特色一、缜密的构思文章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
文章的题目是拿来主义,却从闭关主义写起,再到送去主义,看似脱离了主题,实则是为了先揭破送去主义的危害,在破送去主义的基础上树立送去主义的对立面拿来主义。
这种先破后立的方法将为何拿来阐述得详尽自然,水到渠成,令人折服。
另外,在论述怎样拿来时同样也是采取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这种结构布局富有节奏感,环环相扣,丝丝入理。
二、雄辩的论证是使论证更加形象,更加通俗易懂。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的话题。
鲁迅先生把文化遗产比做一座大宅子,然后反面设喻,用孱头昏蛋废物分别比喻逃避主义者、虚无主义者、投降主义者,再从正面设喻,阐述对待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中作者还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有害也有用的部分,用姨太太烟具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无用部分。
作者把这些融入论证过程中,构成了文章比喻论证的有机部分,形象地论证了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2.因果论证是本文前半部分非常突出的论证方法,第七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这就要分析前面的部分。
文中第一、二自然段揭露了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第三到第五自然段揭露了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第六、七自然段则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要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从而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
3.类比论证。
作者把送去主义和尼采的狂妄自大作了类比,意在说明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的送去主义和尼采的狂妄自大是一样可笑的,说明奉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贻害子孙,给人们以当头棒喝,令人警醒,从而使论证极具震撼力、说服力。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二)妙用反语
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 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 日益猖厥,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 “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 “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 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对此是不 屑不齿。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 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 的借口,事实上的贫乏已经戳破了这个谎 言。“大度”在这里当然不是“慷慨大方” 的意思,它的含义只是“送去主义”者对 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
2.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 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吝啬” 也不具迷财小气的含意,而是贬词褒用的愉快 反语,意为“珍惜”,表明对经济、文化财富 应有的正确态度,而且对“送去主义”的数典 忘宗、媚外求荣的败家子行径也是一种嘲弄、 揶揄。
大宅子逃避主义者孱头拒绝借鉴害怕污染不敢选择虚无主义者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处又有害处的东西鸦片要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文化遗产中的糟粕烟枪烟灯姨太太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拿来主义是鲁迅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独创的新鲜而奇特的概念主义指一种重大的原则和主张是堂而皇之的政治术语而拿来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口语这两个词十分有趣地嫁接在一起不伦不类地惹人发笑
“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 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 线之长。“挂”则勾画“大师”们大 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引用 “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 “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 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 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 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 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说起鲁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我们也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今天查字典他问我小编要分享他的另外一篇经典之作《拿来主义》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下吧。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
鲁迅先生首先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帝国主义除侵略我国领土、践踏我国主权外,还实行了文化侵略,向我国源源不断地输入了鸦片、电影、宗教及其他“各种小东西”。
1924年,中国革命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也进一步升级。
他们利用报纸等文化形态攻击中国革命,美化侵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对于外来文化,奉行一味地拿来、全盘接受的政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和民族文化沦丧的严重危机。
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存在很大分歧。
1929年,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一度得到了高度的追捧。
一些人肆意贬低中国,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救亡的必由之路,应接收西方社会的一切东西。
但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就等于砍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割断了中国文化的源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发现,一味学习西方文化会变得不伦不类,只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模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句话说的是一些觉醒的青年对于外来的东西又“避之唯恐不及”,对外来的东西全盘否定,产生了一味地排外的错误思想。
引发鲁迅先生强烈批判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所奉行的“送去主义”。
例如送古董去巴黎展览,去欧洲开画展以“发扬国光”,送梅兰芳到苏联去催进“象征主义”等。
在这里,鲁迅先生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真的是一点进步吗?这里是一种讽刺手法,是对“送去主义”的极大嘲讽。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既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极具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文章。
这篇文章借用拿来主义的观念,主张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鲁迅的观点是勇敢的、彻底的、辩证的,具有汉唐气魄。
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不仅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也为我们如何看待外来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鲁迅的《拿来主义》论述了如何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文章围绕“拿来主义”这个中心论点展开。
鲁迅首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指出这两种错误的文化态度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接着,他提出了“拿来主义”,即积极地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又要区别对待,不要盲目地模仿或排斥,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鲁迅看来,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文章。
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让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
因此,无论是在全球化、大数据时代的今天,还是在中国现代史上,《拿来主义》的观点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此外,鲁迅的《拿来主义》也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论证严谨、逻辑清晰的文章。
鲁迅运用大量生动的例子和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这篇文章也引发了对巨人思想和情怀的感悟,并分析了鲁迅为什么创作了那么多杂文而没有写长篇小说。
同时,这篇文章也对如何让语言表达得更有力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总的来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章,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用当下的眼光审视那座“大宅子”——《拿来主义》的深度解读与赏析
判 了 中 国 的 “ 关 主 义 ” “ 古 董 去 巴 黎 展 览 ,去 欧 洲 开 画 展 不 免 于 退 婴 。 ” 迅 先 生 认 为 , 闭 和 送 鲁 我 去 主义 ” 从 14 。 8 0年 鸦 片 战 争 爆 以 “ 扬 国 光 ” 送 梅 兰 芳 到 苏 联 们 应 该 以 宽 阔 的 胸 怀 汲 取 外 来 文 发 , 发 之 后 , 国 主 义 除 侵 略 我 国 领 去 催 进 “ 征 主 义 ” 。 这 里 , 化 中有 益 的 东 西 ,用 于 改 造 我 们 帝 象 等 在 鲁
一
的外 来 文 化 。 待外 来 文化 我 们 对
尼 采 就 自诩 过 他 是 太 阳 , 应 该 把 有 益 的 拿 进 来 , 害 的 赶 光 有
着 殖 民地 化 和 民 族 文 化 沦 丧 的 严 热 无 穷 , 是 给 与 , 想 取 得 。 然 出 去 。 只 不 重 危 机 。革 命 内 部 在 对 待 中外 文 而 尼 采 究 竟 不 是 太 阳 , 发 了 疯 。 他 文 章 中 提 到 , 我 只 想 鼓 吹 我 “ 化 遗 产 的 问 题 上 也 存 在 很 大 分 中 国也 不 是 , 然 有 人 说 , 起 地 们 再 吝 啬 一 点 , 送 去 ’ 外 , 得 虽 掘 ‘ 之 还 拿 , 拿 ’。这 句 歧 。1 2 9 9年 , 适 提 出 了 “ 盘 西 下 的 煤 来 ,就 足 够 全 世 界 几 百年 ‘ 来 ’ 是 为 ‘ 来 主 义 ” 胡 全
-
I 践 踏 我 国 主 权 #- 还 实 行 了 迅 先 生 说 , 活 人 替 代 了 古 董 , 自 己 的 文 化 ,使 中 国 文 化 不 断 丰 -、 1, “ 我 “ 宅 子 ” 里 有 很 多 有 用 的 大 如 果 想一 把 撇 清 烧 了宅 子 , 是 则
《拿来主义》讽刺语言特点
《拿来主义》讽刺语言特点
《拿来主义》是一种讽刺语言风格,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挖苦讥讽:《拿来主义》作品常通过嘲笑、挖苦或讽刺的叙述方式,暗示或直接指责某些人、事件或现象的荒谬之处。
这种语言风格往往
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以达到表达批评、讽刺或嘲弄的目的。
2. 借代含义:《拿来主义》常借用其他作品、成语、谚语等,通过转
换和改编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语言手法常常使用讽刺或夸张的修
辞手法,使得原本普通或庄重的句子在新语境下显得滑稽可笑。
3. 用词讽刺:《拿来主义》作品中常常运用讽刺的用词来夸大或暗示
所批评的对象。
这些用词可能是对该对象的贬低、夸张或歪曲,以达
到对其进行讽刺的目的。
同时,此类作品可能使用变形词语、造词等
方式来增强讽刺效果。
4. 反讽对比:《拿来主义》作品往往通过对比手法来讽刺某一现象的
荒谬之处。
通过将现实与虚构、对立或反义的事物对比,通过差异的
突出来传达批评的意图。
需要注意的是,《拿来主义》的讽刺性质使得作品可能存在一定的主
观观点和情绪导向,读者在阅读时应保持客观理性,理解其中的反讽
和讽刺目的。
这种语言特点的使用可以让作品更生动、有趣,但也需
要把握好一个度,避免过度讽刺或侮辱他人。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2018-04-16高二下册《拿来主义》发表于1934年6月4日,作者鲁迅。
内容中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
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拿来主义》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拿来主义的语言特色
巧用比喻
•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 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打破大门”、“碰钉子”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闭关 锁国落后挨打以至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 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较之于直陈史实来得 风趣、幽默。
•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 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把“送去主义”者类比尼采。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其 自命不凡,思想错乱,让人联想到主张中国地大物博 的“送去主义”者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批判的 锋芒锐利、深刻。
——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谢谢欣赏!
2016年6月1日
妙用反语
• 反语: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 嘲弄、讽刺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 修辞格。
• “发扬国光” •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
步了。 “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厥,大 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 “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活人代替了 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 堕落,作者对此是不屑不齿。
相和见了鸦片之后的情急相、贪谗相,可憎又可怜。
形象描绘
•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 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 和无耻心。
“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 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 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 实。
“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运用反语,讽刺 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 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文章《拿来主义》: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拿来主义》的深度解读与评析
《拿来主义》的深度解读与评析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在论及民族文学遗产问题或者谈到鲁迅的《拿来主义》的时候 ,某些论者将“拿来主义”同民族文学遗产继承问题联结起来。
下面就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进行深度的解读与评析。
一、《拿来主义》传达的思想观念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创作于1934年6月4日,文章中共计10个段落,文章的前半部分批评了国民党政府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在后半部分,对拿来主义进行了深刻的陈述。
在其中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国民党政府关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主张将我国的文化送入外国,仅仅只是送去而不是拿来,鲁迅先生不仅主张送去,还强调拿来,将外国文化净化吸收到我国。
对于国民党不敢拿来的原因,鲁迅先生进行了深入的解释,他认为:“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这些送来的东西包括法国的香粉、德国的废枪炮、英国的鸦片等等,可以说,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是于“送来主义”相对应的。
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不能用“拿来主义”的思想观念来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自己的东西不会出现礼尚往来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嘲讽“送去主义”呢?《拿来主义》对此有深刻的解释,“要么如尼采般发了疯,要么就应该给子孙留下一点礼品”,尼采曾经以太阳形象来自诩,太阳光热无穷,自会给予,不会取得,但是尼采并不是太阳,他发疯了。
中国也不是太阳,虽然有人曾经提出,将中国地下煤层掘起来可以供整个世界使用几百年,但是在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全部都成为魂灵,或是上天堂,或是下地狱,但是我们的子孙还切切实实的存在,因此还是应该给我们的子孙留下礼品,要不然我们的子孙在佳节大典时也拿不出东西。
“拿来主义”的本质就是揭露反动派的无耻行径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分析对待中外文化的态度,同时,鲁迅先生还明确的提出,在对待外国文化时,我们应该“应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就是说,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就是要批判性的继承。
论《拿来主义》的语言特点
论《拿来主义》的语言特点XXX的杂文《拿来主义》是一篇经典之作,尽管篇幅短小,却不失风雅之气。
对于阅读或写作来说,其中的清晰严谨的结构布局、灵活恰当的说理方法、深刻警醒的思想内容等值得研究和借鉴。
此外,文章在语言特点上也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亮点。
一、恰当的修辞运用作为一篇说理性杂文,《拿来主义》读来明白晓畅,没有生涩之感。
这得益于文章恰当的修辞运用。
1.比喻杂文常常会使人感到乏味,因为它偏重于说理。
然而,XXX在杂文中善于使用比喻,深入浅出地阐明事理,化抽象为具体,化晦涩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便于读者接受。
他创造了大量的新鲜贴切、生动形象、尖锐泼辣、深刻有力的比喻,体现了XXX杂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研究。
在《拿来主义》中,XXX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进行说理,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他用“大宅子”比喻对待外来文艺和文化遗产的精髓和具体做法,用“鱼翅”比喻文化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属于糟粕却又有益处的东西,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一场中的糟粕等等。
这些比喻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复杂的文化问题。
2.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作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开头提到“闭关主义”,然后阐述“送去主义”,在批判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层层铺垫,于对比中明理,思维缜密。
另外,面对“大宅子”“穷青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拿来主义者却能够“占有,挑选”,智愚立判,作者评价指向明确。
这些对比的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XXX的文章不仅在修辞和用词方面出色,而且在句式运用上也有独特的表现。
例如,在《拿来主义》一文中,XXX运用了反问句、排比句、并列句等多种句式,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印象深刻。
例如,“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不是等待,而是主动,他不是礼物,而是拿来,他不是接受,而是占有,他不是被动,而是积极。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在192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
本文以拿来主义为标题,探讨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并对这种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以下是《拿来主义》的原文及鉴赏。
《拿来主义》原文:我们现在有些文人,就叫做拿来主义的。
凡所见所闻,索性只是拿来,模仿一下,修改一改,就用。
其结果,而使他们有了聪明伶俐的名气。
似乎总在他们口口相传中获得一种美丽的力量,忽然而然,成了一股潮流。
我身为文科出身的人物,又生在中国之绝世的困境之时,未免饱以异闻足以悲悯的情感,彷佛没有依靠了。
我三四十年的在都市的生活里,可惜一切信心,除非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总有那么亮人的希望,又因而总有一些可怕的日子。
我和江湖比较过,我赞美巫山奇女子和古人中各色丑恶之徒,皆只发表个人的高尚或光荣。
一点尊严像江湖,没有。
但我不赞美拿来主义。
原因何在呢?恐怕命的最后一字已写在揭不破但却又总要破的这个“理”上,虽然没有斧凿破的恐怕。
古人积累的涌泉,所闻到的蛙声,所见的山光,一时一时局外流人,如苍飛赴耕者之去留间,没有一个真正觉察它们悲愉、恶俗,乖激、暗妩、浅薄、深动,真实地接触它们的地方。
在那新的illumination,但是没有它们,就不见这一奇丽之势。
应该到现在为止!这一种拿来主义横暴跋扈了将近一世纪了。
它几乎赶尽了《杂剧》的曹郎、鲁人。
其陆用的,凡实事一概抄写,仿佯,顺风行舵;其海用的,凡希奇的新鲜的情调,一切请款,小册子,皆取之不穷。
其至繁艳而又巫山,但因它的原则,终究那么嘲笑着自己。
拿来主义只是来拿来,来当覆盆草的,知道为什么么?那是因为中国的文学是一个漩(xuan)涡,在其中,谁要去批判呢?何况,中国现成的东西却太质脆,失了尊严;到了这个时势,人们那么需要哥的笑,怎么去批判拿来主义呢!所以拿来主义可以长存。
所以吗,拿来主义终于有了重要的担子哪!只有拿走的东西才有赏值,否则不过只是碑石之类的——《拿来主义》鉴赏:《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犀利批判的一篇文章。
《拿来主义》浅析
《拿来主义》浅析一、背景和主题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东北三省之后,又觊觎我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一方面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一方面更加疯狂地对革命根据地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以便使帝国主义“可以不费力量的进来”。
同时,为了强化法西斯统治,蒋介石亲自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妄图以封建的伦理道德来抗拒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在文化界,那些“尽‘宠犬’职分”的反动文人,也叫嚷着要“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媚外”与“复古”,相辅相成,构成了国民党政权及其帮凶文人的基本特点。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一九三四年前后,左翼文化界开展了关于民族形式、大众语和拉丁化文字改革等问题的讨论。
鲁迅积极参加了这些讨论。
在讨论中,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在对待古代和外国的文化问题上,产生了一些极其错误的观点。
譬如有人把有批判地借鉴和采用旧形式攻击为“类乎投降”,“为整个旧艺术捧场”。
(见《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有人把汉语中适当借用欧化语法和外来词汇侮蔑为“一定要把中国语取消”,是受了“帝国主义的指使”。
(见《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附录)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批判错误和糊涂的观念,鲁迅在这个时期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娴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生动而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对待古代和外国文化的基本原则,指出:“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拿来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篇。
关于《拿来主义》一文的主题,近几年出版的鲁迅杂文选读一类的书,几乎都说成是“体现了鲁迅对待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嬉笑怒骂,皆成文采——《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嬉笑怒骂,皆成文采——《拿来主义》语言赏析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说鲁迅的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一点也不过分,《拿来主义》就是这样一篇典范之作。
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我想说的是,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对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稍加剖析。
(一)形象描绘。
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有这样一句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伧可怜的程度。
“捧”字颇富深意,陈述对象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几位大师”,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
“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
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文章在阐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说“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泠炙做奖赏”,“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
“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
“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
几个关键词语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拿来主义赏析范文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范文拿来主义赏析(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一直非常注愈的一个重大问题。
他的观点最早偏重于对某些顽固派吹捧“国粹”.的批判,接着也批判过一味祟洋、西化的论调。
这在当时,他的批判都有针对性,是针对粉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两个极端的。
两个极端当然都不对,反对走这两个极端,如能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另外探家正确的道路,本来完全有可能,但由于缺乏“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精神、态度和能力,不少人反而仿徨,甚至害怕起来了,对文学遗产采取了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
其中,也有一些是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
在他们看来,不向文学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
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关系的。
正是针对着这种新情况,新问翅,他怀粉不可抑止的激情,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这篇文章中的羞本观点,虽然在他成于此文前后的其他文章中也有所表现,但都不如此文表现得集中、全面而且形象生动。
为了更详细地理解他这篇文章,我们有必要参看他其它一些文章。
不过此文的.是他讨论文学遗产批判继承间翅的一篇最且要、最深刻的文章。
虽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时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粉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因为半个世纪来,被他在这摘战斗.文里指贵为“屏头”,怒骂为“昏蛋”,娜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出现。
声称要“彻底扫荡”掉古今中外一切文学遗产的“四人帮”文痞,就是一批最坏的“昏蛋”。
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贵为“屏头”。
他把全t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气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侧下的鸦片者娜夷为“废物”。
他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章来之后,“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 为什么应该这么办?很清楚:“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E,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而为了要做到这一点,他要求从事这一工作,“首先要这人沉粉,勇纽,有辨别,不自私”。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作者:张焕金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12期说鲁迅的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一点也不过分,《拿来主义》就是这样的一篇典范之作。
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我想说的是,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发出由衷地赞叹。
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对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稍加剖析。
一、形象描绘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有这样一句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几位”和“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伧可怜的程度。
“捧”字颇富深意,陈述对象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几位大师”,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
“挂”则勾画出“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
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
文章在阐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说“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
“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
“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
几个关键词语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一直非常注愈的一个重大问题。
他的观点最早偏重于对某些顽固派吹捧“国粹”.的批判,接着也批判过一味祟洋、西化的论调。
这在当时,他的批判都有针对性,是针对粉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两个极端的。
两个极端当然都不对,反对走这两个极端,如能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另外探家正确的道路,本来完全有可能,但由于缺乏“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精神、态度和能力,不少人反而仿徨,甚至害怕起来了,对文学遗产采取了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
其中,也有一些是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
在他们看来,不向文学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
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关系的。
正是针对着这种新情况,新问翅,他怀粉不可抑止的激情,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这篇文章中的羞本观点,虽然在他成于此文前后的其他文章中也有所表现,但都不如此文表现得集中、全面而且形象生动。
为了更详细地理解他这篇文章,我们有必要参看他其它一些文章。
不过此文的.是他讨论文学遗产批判继承间翅的一篇最且要、最深刻的文章。
虽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时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粉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因为半个世纪来,被他在这摘战斗.文里指贵为“屏头”,怒骂为“昏蛋”,娜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出现。
声称要“彻底扫荡”掉古今中外一切文学遗产的“四人帮”文痞,就是一批最坏的“昏蛋”。
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贵为“屏头”。
他把全t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气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侧下的鸦片者娜夷为“废物”。
他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章来之后,“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为什么应该这么办?很清楚:“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E,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而为了要做到这一点,他要求从事这一工作,“首先要这人沉粉,勇纽,有辨别,不自私”。
拿来主义佳句赏析
拿来主义佳句赏析1. 拿来主义的赏析1.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
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不贴切,丝丝入扣。
2.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
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
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
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2. 拿来主义的赏析1.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
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不贴切,丝丝入扣。
2.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辛辣刺骨,鞭辟入里——浅析鲁迅《拿来主义》的批判风格
备课参考52019·6辛辣刺骨,鞭辟入里———浅析鲁迅《拿来主义》的批判风格陈红霞作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对现实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批判态度。
在《拿来主义》一文当中,作者以嬉笑怒骂、横眉冷对的方式,对强权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与批判。
《拿来主义》一方面斥责了国民政府一味投降的无能与软弱,一方面对于文艺阵线内部的错误进行了驳斥。
文章见解深刻,一针见血,令人不得不深深佩服鲁迅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一、形象生动对于社会现实,鲁迅有深刻的体验与认识,同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对当时的人、事进行了批判与揭露。
作为一篇讽喻时事的杂文,《拿来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擅长运用形象的比喻,使原本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从而使读者更容易了解和接受。
“拿来主义”这一说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拿来”这一词语,不仅十分生动,同时通俗易懂,让人一见便能领会其含义。
在对“拿来主义”这一说法进行具体阐述时,鲁迅以一所大宅来打比方,用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说清楚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尽管作者在文章中所阐述的是一个非常精深的问题,但议论时并没有写得太过高深,而是将大宅子作譬喻,接着运用“鱼翅”“鸦片”等一系列生动的形象来进行比喻,不仅使得抽象事物更加形象,而且道理也更加浅显通俗,使得文章富有独特的讽刺意味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毫不留情鲁迅生活的时代,社会黑暗,掌权者无能昏庸,面对列强只能步步后退,没有丝毫的斗争意识,只是一味地息事宁人。
有鉴于此,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文章讽喻现实,尤其是他的杂文,总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
在《拿来主义》一文当中,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作者还详细介绍了中国社会占据主流的多种主义:其一是闭关主义,长期以来,中国闭关锁国,既不会将目光投向全世界,也不准他人轻易迈入,直到被列强的枪炮砸开了国门,中国又开始奉行“送去主义”,列强索要什么,中国就立即送去什么。
短时间内还行,只是时间一长,后果不堪设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
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2.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不讲“拿来主义”,而是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
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
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
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3.卓越的幽默和讽刺才能力透纸背。
作者为了讽刺那些“送去主义”的行径和滥调,便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既挖苦了“送去主义”,也旁敲侧击了“摩登”作风,可谓一箭双雕。
“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顺手一击,便对蒋介石、邵洵美予以辛辣的讽刺。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又给国粹家以深深的挖苦。
这样的语句,文中俯拾皆是,恕不一一赘述。
2
经典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