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流水体自净能力

合集下载

试述水体自净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试述水体自净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水体自净机制和影响因素1. 水体自净机制概述水体自净是指水体自身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净化和恢复水质的能力。

水体自净机制主要包括生物自净、化学自净和物理自净三个方面。

1.1 生物自净生物自净是指水体内的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和相互作用,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分解、转化、吸附和沉淀,从而净化水质。

生物自净的主要过程包括生物降解、生物吸附和生物沉淀。

•生物降解:水体中的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

例如,细菌可以分解有机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生物吸附:水体中的生物通过吸附作用将有机物和无机物吸附在其表面,从而使其从水体中去除。

例如,藻类可以吸附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净化水质。

•生物沉淀:水体中的生物通过生长和繁殖过程形成的生物体,可以与水中的悬浮物质结合并沉淀到水底,从而净化水质。

1.2 化学自净化学自净是指水体中的化学反应通过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过程,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净化水质。

化学自净的主要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和酸碱中和。

•氧化:水体中的氧气和氧化剂可以与有机物和无机物发生氧化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氧气可以将有机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还原:水体中的还原剂可以与氧化剂反应,将有害物质还原为无害物质。

例如,还原剂可以将重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沉淀,净化水质。

•酸碱中和:水体中的酸和碱可以相互中和,将水体中的酸碱度调节到适宜的范围,净化水质。

1.3 物理自净物理自净是指水体中的物理过程通过沉淀、过滤和扩散等方式,将悬浮物质和溶解物质从水体中去除,从而净化水质。

物理自净的主要过程包括沉淀、过滤和扩散。

•沉淀:水体中的悬浮物质由于重力作用而沉降到水底,从而净化水质。

例如,悬浮在水中的泥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沉淀到水底。

•过滤:水体通过地下层土壤和岩石的过滤作用,将悬浮物质和溶解物质去除。

例如,地下水经过土壤层的过滤后,水质得到净化。

简述水体自净作用及作用机理

简述水体自净作用及作用机理

简述水体自净作用及作用机理水体自净是指通过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人为的方法,将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分解、转化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自净作用可以通过大气和土壤中的一些微生物来完成,也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和物理化学反应等实现。

水体自净就是对有机物进行一定的处理后,将废水或污染物转变为对环境无害的状态。

水体自净可以去除一些有毒物质,改善环境卫生,提高水体透明度,美化环境,改良底质,还可以节省一些化工原料,减少环境污染。

根据研究,目前常见的水体自净方法有:(1)混凝处理:在原水中加入混凝剂,使水中的胶体物质发生絮凝、水解或者沉淀等作用,从而降低浊度,减小水的混浊度。

此外,水体自净作用还包括活性炭的吸附处理。

(2)吸附处理:水体中的污染物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而悬浮或溶解在水中,可采用吸附剂(如活性炭、无烟煤、硫酸亚铁等)将其吸附去除。

(3)化学氧化:水体中的污染物由于其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容易产生腐蚀、生物耗氧、水解和光化学反应等多种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消毒和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4)物理化学法:物理化学法主要是利用物理化学的方法,例如通过重力沉降、过滤、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气浮等手段,将水体中的污染物分离出来,使水体得到净化。

(5)植物吸收:植物通过根、叶的吸收作用来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然后进行一系列的转化和转移等,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6)土壤吸附:土壤的吸附性能与土壤的颗粒组成有关,可以通过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而降低污染物浓度。

(7)微生物降解:利用微生物将水体中的污染物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简单无机物等。

(2)吸附处理:水体中的污染物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而悬浮或溶解在水中,可采用吸附剂(如活性炭、无烟煤、硫酸亚铁等)将其吸附去除。

(3)化学氧化:水体中的污染物由于其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容易产生腐蚀、生物耗氧、水解和光化学反应等多种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消毒和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水体自净及其主要机理

水体自净及其主要机理

水体自净及其主要机理
水体自净具有广泛的应用,是自然界生物所不可缺少的功能。

它不但可以提高
水体的清洁度,也有利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本文将简要介绍水体自净及其主要机理。

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在清除有害物质时,不需要外加任何设备和能量,只需要依
靠水体内自然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来完成净化。

这些过程反映出自净技术具有非常高的技术效率,并不需要过多的能源,如电力或汽油。

主要的水体自净机理包括物理机理和生物机理。

物理机理包括沉淀、离子交换、蒸发、吸附和蒸发沉淀等,它能够有效地去除沉淀物和溶解性有机物。

而生物机理主要利用生物反应器中生物的代谢作用,把有害物质转化为不活性物质,从而净化水体。

水体自净的过程反映出一种包容的精神,既能够释放有害物质,又能够复原水
体的自然状态,带来更好的生态环境。

在实践中,水体自净不仅可以提高水体的清洁度,还能有效的处理重金属、人工添加物或有毒物质,从而为水体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综上,水体自净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改善水体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
高水体清洁度,完成水体净化、重金属处理等功能,是一项重要的污染控制工程。

水的自净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一、简介:污染物投入水体后,使水环境受到污染。

污水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self-Purification of water body) 。

污染物投入水体后,使水环境受到污染。

污水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self-Purification of water body) 。

有机的自净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易被氧化的有机物所进行的化学氧化分解。

该阶段在污染物进入水体以后数小时之内即可完成。

第二阶段是有机物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的生物化学氧化分解。

该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随水温、有机物浓度、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等而不同。

一般要延续数天,但被生物化学氧化的物质一般在5天内可全部完成。

第三阶段是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

这个过程最慢,一般要持续一个月左右。

二、特征:废水或污染物一旦进入水体后,就开始了自净过程。

该过程由弱到强,直到趋于恒定,使水质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全过程的特征是:1)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在连续的自净过程中,总的趋势是浓度逐渐下降。

2)大多数有毒污染物经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转变为低毒或无毒化合物。

3)重金属一类污染物,从溶解状态被吸附或转变为不溶性化合物,沉淀后进入底泥。

4)复杂的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不论在溶解氧富裕或缺氧条件下,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

先降解为较简单的有机物,再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水体自净能力不足的原因

水体自净能力不足的原因

水体自净能力不足的原因
1. 污染负荷过重: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径流等污染物进入水体,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水体中的有机物、营养盐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积累。

2. 水循环不畅:水体的水循环受到阻碍,如河流断流、湖泊萎缩等,导致水体的流动性减弱,自净能力下降。

3. 水生生态系统破坏:水体中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等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影响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4. 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如湿地开垦、森林砍伐等,减少了水体的自然过滤和净化功能。

5.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如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导致水体的温度、溶解氧和酸碱度等环境因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

6. 外来物种入侵:某些外来物种可能会入侵水体,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

7. 人为因素:如非法倾倒垃圾、偷排污水等行为,直接破坏水体环境,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

综上所述,水体自净能力不足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保护和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需要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包括减少污染排放、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等。

水体自净概念

水体自净概念

水体自净概念水体自净概念水体自净是指水体通过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使污染物质逐渐降解、转化和消失,达到恢复水体生态环境的目的。

水体自净是一种重要的生态修复手段,也是保护水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

一、水体自净的原理(1)物理过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会随着水流运动而分散和稀释,并在沉积、过滤等过程中被去除。

(2)化学过程:水中污染物质会与氧气、微生物等发生化学反应,降解成无害物质。

(3)生物过程:微生物在水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能够分解有机污染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无机盐类和二氧化碳等无害成分。

二、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1)温度:温度越高,微生物活动越旺盛,降解速度也会加快。

(2)溶解氧:溶解氧充足时,微生物能够更好地进行代谢活动,从而促进水体自净。

(3)光照:光照可以促进水中植物的生长,增加水中氧气含量,从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4)污染物质种类和浓度: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质对水体的影响不同,浓度越高,水体自净能力越弱。

三、水体自净的适用范围(1)适用于轻度污染的水体:轻度污染的水体通常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可达到恢复水体生态平衡的目的。

(2)适用于小面积污染:小面积污染通常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和生态修复措施来解决。

(3)适用于非常规污染物质:对于一些难以处理的非常规污染物质,如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需要采取其他治理手段。

四、水体自净与人工治理相结合虽然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排放物已经超出了自然界承受的范围,导致水体污染日益严重。

因此,水体自净只能是治理水体污染的一个方面,还需要采取人工治理手段来加强治理效果。

五、水体自净的意义(1)保护生态环境:水体自净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可以恢复水体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2)维护水资源: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通过加强水体自净和治理,可以保护和维护水资源。

(3)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的自然资源,通过水体自净和治理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水的自净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一、简介:污染物投入水体后,使水环境受到污染。

污水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self-Purification of water body) 。

污染物投入水体后,使水环境受到污染。

污水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self-Purification of water body) 。

有机的自净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易被氧化的有机物所进行的化学氧化分解。

该阶段在污染物进入水体以后数小时之内即可完成。

第二阶段是有机物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的生物化学氧化分解。

该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随水温、有机物浓度、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等而不同。

一般要延续数天,但被生物化学氧化的物质一般在5天内可全部完成。

第三阶段是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

这个过程最慢,一般要持续一个月左右。

二、特征:废水或污染物一旦进入水体后,就开始了自净过程。

该过程由弱到强,直到趋于恒定,使水质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全过程的特征是:1)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在连续的自净过程中,总的趋势是浓度逐渐下降。

2)大多数有毒污染物经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转变为低毒或无毒化合物。

3)重金属一类污染物,从溶解状态被吸附或转变为不溶性化合物,沉淀后进入底泥。

4)复杂的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不论在溶解氧富裕或缺氧条件下,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

先降解为较简单的有机物,再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浅析河流水体自净能力

浅析河流水体自净能力
三、结语
河流作为最终的陆源污染物排放途径,具有一定的自然净化功能。分析了河流自净过程,并综述了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污染物质种类与性质、水体性质、水生生物、水中的溶解氧、其他环境因素;同时还阐述了河水体自净能力定性分析,主要包括物理自净能力、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净能力和生物自净能力。
5.其他环境因素
太阳光照条件也是一个影响因素,紫外线能使水中污染物迅速分解,太阳光可以促使浮游植物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改变溶解氧条件。不同的底质影响底栖生物的种类与数量,从而影响污染物质的分解。
水体的自净作用常以生物自净过程为主,生物体在水体自净作用中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但是,水对有机氯农药、合成洗涤剂、多氯联苯等物质以及其它难于降解的有机化合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的自净能力是极有限的。
2.水体性质
水体水温、流量、流速、含沙量都对水体自净作用有很多影响。流量大、流速高易于稀释扩散。含沙浓度与污染物质有一定关系。
3.水生生物
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与自净有密切关系,能分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多,则自净速度快。
4.水中的溶解氧
水中溶解氧含量与自净作用关系密切,水体的自净过程也就是复氧过程[2]。水体在未纳污以前,河内溶解氧是充足的,当受到污染后,由于有机物聚增,好氧分解剧烈,耗氧超过溶氧,河水中溶解氧降低。如果水体复氧速度较快,水质将会较快由坏变好。水中氧的补给受到水面和大气之间条件影响,如水面形态,水流方式、大气与水中的氧气分压,大气与水体的水温等。
二、河流水体自净能力定性分析
1.物理自净能力
物理自净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通过混合、稀释、扩散、挥发、沉淀等作用,使水体得到一定程度净化的过程。物理自净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污染物自身的物理性质和水体的水文条件。由于实验期间空港一期景观河正在建设中,整条河流在没有降雨的时候,完全处于静止状态,水动力条件差。而且在降雨的时候,为了泄洪会开启闸阀,使景观河水体流动起来,此时水动力作用较强,水体的物理自净能力明显提高。

河流污染与自净知识介绍

河流污染与自净知识介绍

河流污染与自净知识介绍姓名:XXX部门:XXX日期:XXX河流污染与自净知识介绍河流是地面水系的主体,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它是人类主要的水源,除了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外,河流的功能还包括:航运、灌溉、补给地下水、水产养殖、观赏以及作为地表径流和废水的最终受纳体。

一、河流的水质特征与湖泊、海洋相比,河流的水量和水质随季节的变化较大,水体更新期短,水质随枯水期和丰水期的不断交替,更新也快。

水质遭受污染后,易于稀释扩散和自净。

此外,由于水流与地表物质接触时间不长,水面蒸发面小,因此与其它陆地水体相比河水矿化度较低。

天然河水的化学成分受到降水、地形、地质、水生生物以及水流补给源等多方面因素的控制,河水不仅与地表水及大气水之间有交换过程,而且与地下水也相互关联,因此河水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沿程变化及时间变化强烈。

河流不仅是人类社会主要的供给水源,也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场所,它被污染的机会多,几乎各种污染源中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都可进入河流,并向下游汇集。

而它一旦遭受污染就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二、河流的污染及其特点地面河流与大气、土壤(或岩石圈)紧密相连,又与人类的生活、生产直接相关,其污染物质来源于: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地表径流将地表上的污染物质大量携带进河水中;大气中的污染物质随降雨而进入河流;水上航运过程中的油脂泄漏等。

第 2 页共 6 页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河流作为废水最主要和直接的受纳体的负担日益加重,导致了严重的河流污染。

历史上城市废水对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污染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病原污染期在工业尚不发达时,城市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富含有机质、微生物污染物等,以此作为饮用水源,则由于病原菌的存在很容易导致传染病的流行,这个时期的污染就称为病原污染期。

例如,横贯英国的泰晤士河在19世纪之前,还是河水清澈,碧波荡漾,水中鱼虾成群,河面飞鸟翱翔。

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及两岸人口的激增,每天排放的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使泰晤士河迅速变得污浊不堪,水质严重恶化。

河流自净的原理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河流自净的原理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河流自净的原理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一个健康的河流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河流自净能力是指河流系统自身通过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去除和降解污染物质的能力。

了解河流自净原理及其机制对于保护水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制定有效的环境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角度探讨河流自净:- 河流自净的原理:包括生物自净作用、物理自净作用和化学自净作用。

- 解释说明河流自净的过程:具体阐述各种作用在河流中起到的作用并相互影响,包括生物自净过程、物理自净过程和化学自净过程。

- 概述河流自净机制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分析保护生态系统平衡重要性以及外部污染源和内部环境因素对河流自净能力的影响。

- 结论:总结河流自净机制及其重要性,并对未来研究和保护措施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河流自净的原理、过程以及机制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理解河流自净的工作机制,可以推动科学合理地保护和管理河流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河流自净的原理是指河流自身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来清洁水体,恢复水质的能力。

这种机制是一种自然的净化系统,能够有效去除或降解有害污染物。

以下将详细介绍河流自净的原理。

2.1 生物自净作用生物自净作用是指通过水中的生态系统,如浮游植物、藻类以及其他微生物等,对有机污染、氨氮等进行吸收、降解和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和真菌会分解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无害或相对无害的物质。

同时,水中的浮游植物还可以吸收废弃物和营养物质,起到了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抑制藻类繁殖的作用。

此外,鱼类等水生动物也能够帮助清除底泥中积累的有机废弃物。

2.2 物理自净作用河流具有一定的水动力学特性,如流速、湍流、冲淤过程等影响着水体内溶质迁移和混合扩散过程。

河流的流动可以带走水中的悬浮物和部分溶解物,从而减少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

此外,通过河床湍流的作用,有助于氧气溶解进入水体,提供适宜生物生存环境。

水的自净能力名词解释

水的自净能力名词解释

水的自净能力名词解释水的自净能力是指水体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将污染物质分解、吸附、吸附和转化,从而净化水体的能力。

这种自净能力通常是指水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在一定时间内被自然降解和去除的过程。

1. 水体自净的生物过程水中生物是水体自净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生物如细菌、酵母菌和藻类等通过代谢活动可以吸收有机物质,从而净化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细菌分解有机物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促进水体中有机物质的降解。

2. 水体自净的物理过程水体自净的物理过程主要包括沉降、溶解和稀释。

其中,重力作用引起的沉降可沉降悬浮颗粒和浮游生物等污染物质,从而净化水体。

溶解过程是指溶解污染物质在水中的混合和传输,水体周围的溶解氧可以通过表面扩散进入到水体内部,促进水中有机物质的降解。

稀释则是指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与新鲜水的混合,将污染物质稀释至较低浓度,减少其对水体的影响。

3. 水体自净的化学过程水体自净的化学过程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和吸附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水中的氧气与有机污染物质进行氧化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从而降解有机污染物。

吸附作用是指水中的污染物质通过与水中的颗粒物质相互作用,附着在颗粒表面,从而净化水体。

4. 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水体自净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水中生物和化学反应的速率,进而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体中的pH值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化学反应的进行,不同污染物质在不同pH值下的自净效果也有所不同。

此外,水体中的溶解氧、光照条件、溶液浓度等因素也会对水体的自净能力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水的自净能力是由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共同作用形成的。

通过这些过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可以被降解、吸附和稀释,使水体净化恢复原有的清澈和透明。

保护水资源,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水体污染的预防和控制,倡导环保意识,共同努力保护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水体自净

浅谈水体自净

浅谈水体自净姓名:##学号:1007###班级:基础工程1007班指导老师:***浅谈水体自净作者:##摘要:水乃万物之源没有水的参与所有的生命迹象都会停止。

有人说氧气是生命最不可能缺少的生存必备条件,但是学过生物的人都知道自然界中有着一类可以在无氧气的条件下生存的生命——厌氧菌,但是厌氧菌的体内却是含水的倘若加热失水后一样会死亡。

还有人体的大部分其实都是由水构成的,可见水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从某些意义上来说水的质量直接决定生命的质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以牺牲环境来换取GDP由此水体质量难以保障,但水体自身也拥有一定的自净功能,这也是以往数千年来虽然人们也在向水体里排放污染但水体却一直维持一个平衡水体并没有崩溃的原因。

关键字:自净定义,自净特征,自净方式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向自然界水体中排放越来越多的污染物已成事实无法避免,但倘若我们正确学习并掌握了水体自净的规律向水体的排放争取能在水体自净的范围之内的话那样给水的循环利用将带来大大的便利同时又能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造福于子孙后代。

1、水体自净的定义污染物投入水体后,使水环境受到污染。

污水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self-Purification of water bod y) 。

水体自净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有机的自净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易被氧化的有机物所进行的化学氧化分解。

该阶段在污染物进入水体以后数小时之内即可完成。

水体的自净能力名词解释

水体的自净能力名词解释

水体的自净能力名词解释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使水质改善或稳定的能力。

这种能力有多大,决定于所受污染物的数量、浓度和性质。

不同的水体受到污染后所具有的自净能力差异很大。

水体的自净能力与水体的组成、容积大小、空间分布状态及其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对水体自净能力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污染物的浓度和其他外界因素。

其中,污染物浓度和其他外界因素是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从微观上讲,水体的自净作用首先表现为它具有稀释作用。

如果受到污染的水体流入河流,或注入湖泊、海洋,可以把污染物质稀释扩散开来,减少污染物的危害程度。

其次,水体的自净作用还表现为它具有混凝作用。

当水体中存在胶体物质时,它们可以吸附和凝聚水中的杂质颗粒。

另外,受污染的水体,在流动和搅动作用下,可以将悬浮物质进行絮凝沉淀。

同时,这些微小的沉淀物质会随着水流进入其他水体,可以把污染物稀释扩散开来。

对于受到较严重污染的水体,往往会形成藻类等微生物的优势种群,形成富营养化,而藻类死亡后又可形成腐殖质等物质,改善水质。

在生态系统中,这种水体的自净作用就叫做生物净化。

水体自净能力的增强,还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防止或减轻污染损失,并为水生生物的繁殖提供条件。

水体的自净能力(或称自净作用)是一种水体在受到污染的情况下对其自身净化作用的统称。

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是水体的稀释扩散作用;第二是水体的混凝沉淀作用。

水体稀释扩散作用的机理是:由于水的比热容大,单位体积的水受污染后,受污染部分升高的温度比整个水体的升高的温度低得多,受污染的水体靠自身热量向四周扩散。

水体的混凝沉淀作用则是指水中胶体颗粒物质,由于受污染物质的胶体化和凝聚而增加其密度的过程。

水体自净能力,在有水源补给的情况下,对消除污染十分有利。

但水体在遭受污染后,自净能力也是有限的。

一般说来,水质污染程度越高,水体自净能力就越弱。

例如,水体严重受到工业“三废”污染的,其自净能力很低,有时甚至为零,根本无法抵御污染物的侵入。

水的自净能力计算

水的自净能力计算

水的自净能力计算水的自净能力是指水体中的物质通过自然作用而净化的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过程。

物理净化是指通过沉降、过滤和吸附等方式,使水体中的杂质和悬浮物沉积或吸附到固体表面,从而净化水体。

化学净化是指通过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反应,将水体中的有机物、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生物净化是指水中的生物体通过摄食或代谢作用,将水体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从而净化水体。

首先,水体本身的特性对其自净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体的流动性、深度、湍流状况等都会影响水的自净能力。

流动的水体比静止的水体具有更好的物理净化能力,因为流动的水体可以通过搅拌和流动的力量将污染物带到水体的底层,使其沉积或吸附到底泥上。

深度较大的水体能够提供更多的物理空间,同时也有更多的生物种类,从而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湍流状况也会对水的自净能力产生影响,湍流能够增加水体中的氧气溶解度,从而促进水中的生物代谢和氧化反应,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其次,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水的自净能力的重要因素。

温度、光照和氧气含量等环境因素会对水的自净能力产生影响。

较高的温度有利于水中生物的代谢和化学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光照可以促进水中的光合作用,提高水中的氧气含量,并促进水体中光合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氧气含量对水的自净能力也有重要影响,足够的氧气含量可以促进水体中的生物呼吸和分解反应,增加水的自净能力。

最后,污染物的性质也对水的自净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水体中的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对水的自净能力有不同的影响。

有机物质通常较难被生物降解,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被水体自净。

油类污染物可以通过物理净化过程进行分离和去除。

重金属离子对水的自净能力也有重要影响,重金属离子往往具有较强的毒性,并且难以降解,威胁到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

总体来说,水的自净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提高水体的流动性、控制污染物排放、增加水体的深度和湍流程度、提高水中的氧气含量等措施,可以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水的自净能力一、简介:污染物投入水体后,使水环境受到污染。

污水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self-Purification of water body) 。

污染物投入水体后,使水环境受到污染。

污水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self-Purification of water body) 。

有机的自净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易被氧化的有机物所进行的化学氧化分解。

该阶段在污染物进入水体以后数小时之内即可完成。

第二阶段是有机物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的生物化学氧化分解。

该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随水温、有机物浓度、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等而不同。

一般要延续数天,但被生物化学氧化的物质一般在5天内可全部完成。

第三阶段是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

这个过程最慢,一般要持续一个月左右。

二、特征:废水或污染物一旦进入水体后,就开始了自净过程。

该过程由弱到强,直到趋于恒定,使水质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全过程的特征是:1)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在连续的自净过程中,总的趋势是浓度逐渐下降。

2)大多数有毒污染物经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转变为低毒或无毒化合物。

3)重金属一类污染物,从溶解状态被吸附或转变为不溶性化合物,沉淀后进入底泥。

4)复杂的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不论在溶解氧富裕或缺氧条件下,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

脱离水质自净能力的河流生态修复探析

脱离水质自净能力的河流生态修复探析

脱离水质自净能力的河流生态修复探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强,许多河流环境水质日益恶化,生态破坏越来越明显,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而传统的人工工程修复虽然有一定作用,但受限于技术和经济条件等问题,效果较难令人满意。

因此,在这个时代中,脱离水质自净能力的河流生态修复已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一、水质自净能力的形成在人类活动较为简单、不影响自然生态的古代,河流水质自净能力得以形成。

自净是指在环境水体中,一定的水流速度和水体体积可有效促进水体自身的代谢过程,并且通过生物作用分解等过程自我净化的能力。

在沿岸压力作用下,河流中的富营养化物質、氮磷等是微生物的生长条件,而透氧量相互协作,不利于营养物消耗和地壳溶解作用,刚好使得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化,从而通过河道滞流作用,影响了水质自净能力的形成。

二、河流生态修复的现状目前针对脱离水质自净能力的河流生态修复主要采用人工修复和生态修复两种方式,但效果并不明显。

其中,人工修复主要包括提高水质、加强水体循环、增加植被等措施。

而生态修复主要是采用生态系统的理念,在恢复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培育水生生物、种植合适的水生植被、优化人类活动等手段来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虽然生态修复目的值得赞赏,但因为其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费用,效果也并不是立竿见影,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并配合政府部门的支持。

三、未来河流生态修复的前景尽管现在河流生态修复的状况并不理想,但未来的修复前景依然值得探究。

首先,从技术上来看,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河流治理,例如,以海藻和再生聚碳酸酯为基础的人工光合作用可以使河水清澈,帮助恢复河流生态;利用梭菌和葡萄球菌等细菌,筑造河床生态岸,同时混沌叶虫通过陆水转换等方式保持河道光滑,缓存过滤有机物等物质。

其次,政府等多个部门对水质监控等方面的加强与改进也是发展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

只有政府加强对水质监管,禁止破坏、污染等活动,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河流水质自净能力问题。

为什么河水能自我净化

为什么河水能自我净化

为什么河水能自我净化河流是我们常见的现象,相信很多的朋友都会发现河水自带有自我净化的功能,这是为什么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河水能自我净化的原因,来欣赏一下吧。

河水能自我净化的原因许多天然水源,例如河流或湖泊,它们都是能够进行自身净化的。

河水流经城市时往往会被严重污染,然而朝下游走几千米,会看到河水又洁净如初。

这要归功于水中的水栖无脊椎动物和微小的水藻,是它们吃掉了污染物质。

河道越是曲折,河中利于这些动植物生长的地方也就越多。

河底越是不平,悬浊液越能快速沉淀,氧气也越多,自我净化过程进行也越快。

河水的自我净化速度还取决于水温的高低。

在每年的寒冷季节,尤其在冬季,生物的活性明显降低,因此河流自我净化的速度就会放慢。

当然,如果排放到河流里的污染物超过了其自身的净化能力,就需要人们采取清污措施了。

为什么河流是弯曲的河流之所以弯曲,主要是因为河水在两岸流动的速度不同,一边快些,另一边则慢些.河水流速较快的一边,河岸受到的冲击力也较大,泥土也较易冲塌.河岸冲塌了,便会使河道弯起来.河道弯了,便会呈现出如S形的河岸(两岸犹如一凹一凸),而且会继续发展,水流冲向凹岸,而凸岸的一边水流速度较慢,河流带来的碎石和泥土慢慢沉积.经年累月,凹岸会愈来愈凹,而凸岸则会愈来愈凸,河流便呈现出弯弯曲曲的外貌.还有复杂的地形使得河流绝对不可能沿着直线方向向前流动,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但就是在宽阔的平原地区,河流也总是弯弯曲曲的.因为江河两岸的土壤内部所含的盐碱等化学成他及其数量也不可能完全容于水后,就不同程度改变了两岸土壤承受水流冲击的能力.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这也会改变河流的直线方向,它会使北半球的河流冲洗右岸比左岸厉害些,而南半球的河流则刚好相反.由于水流是在沿着曲线流动,而当水流在某个地方偏移一些以后,它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要压向凹入的一岸;同时,河床也要脱离开凸出的一岸.这样,河流不但没有机会恢复它的直线方向,反而使偏移越来越大,成了一条弯曲的曲线了,而且曲线率越来越大.由于离心力也不断加大,与此同时河流又不可能顺河床一边流,而总是从一边折向另一边,即从凹入的一边折向最近凸出的一边.于是,河流便呈现出了弯弯曲曲的流向.这样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无数的重复和循环,再加上由于凸出的一岸水流速度偏慢,泥沙的沉淀越来越多,蜿蜒曲折的河流便形成了.世界河流之最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孙河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京杭运河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世界海拔最高的河流——雅鲁藏布江世界上最高的悬河——黄河下游800公里的地上悬河(又简称地上河)世界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欧洲),流经9个国家世界货运量最大的国际运河——苏伊士运河。

从河道自净角度谈影响河道水质净化的因素

从河道自净角度谈影响河道水质净化的因素

第38卷第3期2013年3月环境科学与管理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Vol.38No.3Mar.2013收稿日期:2012-11-08项目来源:国家“十二五”水专项作者简介:王雅钰(1988-),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

文章编号:1674-6139(2013)03-0035-06从河道自净角度谈影响河道水质净化的因素王雅钰,刘成刚,吴玮(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要:在城市河道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利用河道水体自净过程的机理来解决河道水质污染问题正成为改善河道水质的一种趋势。

通过对河道自净过程的分析,总结出溶解氧、水力条件、温度、微生物、河岸带在河水自净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分别从上述五个方面来阐述它们在自净过程中发挥的重要性。

这给改善河道水质提供了不少途径,目前许多的河道整治手段都是由此受到了启发。

因此明确了在未来河流污染治理的道路上,从河道自净化规律出发去看待和治理河道水污染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河道水体自净;溶解氧;水力条件;温度;微生物;河岸带中图分类号:X522文献标识码:ADiscus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iver Water Self -purificationWang Yayu ,Liu Chenggang ,Wu Wei(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China )Abstract :Since river pollu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it has become a tendency that using the stream self -purifi-cation mechanism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iver water pollution.After the analysis of stream self -purification ,five crucial factors have been concluded ,which are dissolved oxygen (DO ),hydraulic condition ,temperature ,microorganisms and riparian zone.This paper also states their importance in self -purification.Motivated by this point ,a lot of methods of river repair have arisen and ways of improving stream water quality have been supplied currently.Therefore this paper explicit shows the necessity of loo-king on and treating river water pollution at the level of river self -purification in the future river government.Key words :river self -purification ;dissolved oxygen (DO );hydraulic condition ;temperature ;microorganisms ;riparian zone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换来的代价是水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其中河道的水质污染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河流水体自净能力
摘要:分析了河流自净过程,并综述了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污染物质种类与性质、水体性质、水生生物、水中的溶解氧、其他环境因素;同时还阐述了河水体自净能力定性分析,主要包括物理自净能力、化学自净能力和生物自净能力。

关键词:水体污染自净能力
河流作为最终的陆源污染物排放途径,具有一定的自然净化功能。

它可以通过稀释、降解、转化和运移,使一部分污染物无害化或降低负荷,对保护陆地生态环境和减少人类治污压力有积极作用。

如何正确地评价河流的自净能力,合理地制定排污方案,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
水体自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1],影响自净能力的因素很多且相互联系,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污染物质种类与性质
有些污染物质易于分解,有的则难于分解。

有的易受微生物分解,有的不易微生物分解,有的在好氧条件下易分解,有的在厌氧条件下易分解。

例如合成洗涤剂、有机农药(DDT、六六六)、多氯联苯等合成有机化合物,化学稳定性极高,在自然界需要十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分解,可以成为环境中长期存在的污染物质,它们可以随着水的循环过程在地球上蔓延、积累。

2.水体性质
水体水温、流量、流速、含沙量都对水体自净作用有很多影响。

流量大、流速高易于稀释扩散。

含沙浓度与污染物质有一定关系。

3.水生生物
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与自净有密切关系,能分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多,则自净速度快。

4.水中的溶解氧
水中溶解氧含量与自净作用关系密切,水体的自净过程也就是复氧过程[2]。

水体在未纳污以前,河内溶解氧是充足的,当受到污染后,由于有机物聚增,好氧分解剧烈,耗氧超过溶氧,河水中溶解氧降低。

如果水体复氧速度较快,水质将会较快由坏变好。

水中氧的补给受到水面和大气之间条件影响,如水面形态,水流方式、大气与水中的氧气分压,大气与水体的水温等。

5.其他环境因素
太阳光照条件也是一个影响因素,紫外线能使水中污染物迅速分解,太阳光可以促使浮游植物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改变溶解氧条件。

不同的底质影响底栖生物的种类与数量,从而影响污染物质的分解。

水体的自净作用常以生物自净过程为主,生物体在水体自净作用中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但是,水对有机氯农药、合成洗涤剂、多氯联苯等物质以及其它难于降解的有机化合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的自净能力是极有限的。

二、河流水体自净能力定性分析
1.物理自净能力
物理自净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通过混合、稀释、扩散、挥发、沉淀等作用,使水体得到一定程度净化的过程。

物理自净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污染物自身的物理
性质和水体的水文条件。

由于实验期间空港一期景观河正在建设中,整条河流在没有降雨的时候,完全处于静止状态,水动力条件差。

而且在降雨的时候,为了泄洪会开启闸阀,使景观河水体流动起来,此时水动力作用较强,水体的物理自净能力明显提高。

2.化学自净能力
化学自净是指水体中的污染物质通过氧化、还原、中和、吸附、凝聚等反应,使其浓度降低的过程。

影响这种自净能力的因素有污染物质的形态和化学性质、水体的温度、氧化还原电位、酸碱度等。

水体中化学自净能力的强弱,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反映出来[3]。

一是反映在DO的含量水平上。

在化学自净过程中,作为水体氧化剂的DO,其含量高低能够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强弱,因为DO的含量不仅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生长,还直接影响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及物质循环。

若水体中的DO含量高,既对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长起促进作用,又能加快有机物的分解速度,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尤其是氮的循环达到最佳循环效果,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二是反映在有机污染物的氧化分解能力上。

COD是反映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含量的高低能够体现水体质量的好坏。

一般说来,若水体中的COD含量高,一方面表明该河流的有机物污染比较严重,另一方面则表明该河流的水体自净能力较差,缺乏将复杂组分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组分无机物的环境功能。

三是反映在营养盐的形态转化和消减程度上。

在化学自净过程中,三态无机氮的含量变化能够反映水体自净能力的强弱。

这是因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含氮有机物,在水体溶解氧充分的条件下,好氧细菌能把有机物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及硝酸盐等稳定性化合物。

一般说来,氨氮含量越低,表明含氮化合物转化为NO3-N的程度越高,即表明水体的自净能力越强。

3.生物自净能力
生物自净是指进入水体的污染物,经过水生生物降解和吸收作用,使其浓度降低或转变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生物净化过程进行的快慢和程度与污染物的性质和数量、微生物种类及水体温度、供氧状况等条件有关[4]。

研究区域河流两侧种植有大量的芦苇等水生植物,由于大多数水生植物都可以直接从水层和底泥中吸收氮、磷,并同化为自身的结构组成物质(蛋白质和核酸等),同化的速率与生长速度、水体营养物水平呈正相关,并且在合适的环境中,它往往以营养繁殖方式快速积累生物量,而氮、磷是植物大量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对这些物质的固定能力也就非常高。

三、结语
河流作为最终的陆源污染物排放途径,具有一定的自然净化功能。

分析了河流自净过程,并综述了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污染物质种类与性质、水体性质、水生生物、水中的溶解氧、其他环境因素;同时还阐述了河水体自净能力定性分析,主要包括物理自净能力、化学自净能力和生物自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平,史晓新. 水体自净系数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7,2:13-16.
[2]谭夔,陈求稳,毛劲乔,等. 大清河河口水体自净能力实验[J].生态学报,2007,27(11):4736-4742.
[3]雒文生,李莉红,贺涛. [J].水利学报,2003,11:64-72.
[4]何本茂,韦蔓新. 防城湾的环境特征及其水体自净特点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64-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