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点入路解剖 ppt课件
翼点入路解剖 PPT
开颅步骤 <6>
利用剥离子分离蝶骨嵴周围的硬膜,应用咬骨钳或高速磨 钻去除蝶骨嵴的部分骨质直至前床突。
蝶骨嵴残余的骨性结构不能在垂直线上影响显微镜的视野。
咬/磨平蝶骨嵴过程中容易遇到眶脑膜动脉的渗血,采用 电凝、骨腊填塞及明胶海绵压迫的方式很容易止血。如果 遇到穿硬膜进入蝶顶窦的静脉分支,可逐一电凝切断。
体位
上半身抬高15-20度 双下肢微屈曲并抬高5-10 度 病人身体呈V字形 利于颅内及下肢的静脉回 流
切口设计
取决于病变的部位、病人的发际以及颅骨的形态。 通常的原则:
起自颧弓上耳屏前1cm,尽可能的贴近耳屏,垂直向上达颞 线水平后,即转向前内侧,终止于发际内、中线旁开1-2cm。
可根 据病 变需 要进 行切 口的 改良
牵拉视神经和视神经和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向两侧向两侧可于间隙可于间隙前部暴露前部暴露进一步调整进一步调整角度于第角度于第二间隙后部二间隙后部可以暴露桥可以暴露桥前池上部和前池上部和体柄自视交体柄自视交叉下面斜行叉下面斜行向前经鞍背向前经鞍背的上方入垂的上方入垂体窝垂体体窝垂体柄根部的后柄根部的后下方可见基下方可见基底动脉分叉底动脉分叉及其分支起及其分支起经翼点额底暴露11牵拉额叶底面向牵拉额叶底面向上暴露颈内动上暴露颈内动脉分叉以内同侧脉分叉以内同侧前动脉前动脉a1交通动脉甚至交通动脉甚至对侧大脑前动脉对侧大脑前动脉a1a1段视交叉位段视交叉位于动脉下方前于动脉下方前方为两侧视神经方为两侧视神经和视交叉池
开颅步骤 <2>
经过上述分离,我们可以看到前 1/4部分镰状的颞肌仍被颞浅筋膜 深层及部分的脂肪组织所覆盖。
颞浅筋膜深层切开起于额骨的颧突, 终止于颧弓的内表面。
骨膜及颞深筋膜的切开起自额骨颧 突内侧,颞线上5mm平行其呈半弧 形向后,止于冠状缝后的皮肤切口 缘。
翼点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解剖技巧
术前准备
做好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 括备皮、备血、术前谈话等,确 保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中的操作技巧
翼点入路的选择与定位
根据肿瘤位置选择合适的翼点入路,准 确定位并标记手术切口。
保护重要结构
在切除肿瘤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 护鞍区的垂体、视神经、下丘脑等重
要结构,避免损伤。
分离与暴露肿瘤
利用显微镜技术,精细分离肿瘤周围 的组织,充分暴露肿瘤,便于切视力、视 野、内分泌功能等。
并发症发生情况
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颅内出血、感染、脑脊液漏等。
翼点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未来发展方向
手术技术的改进
进一步优化翼点入路手术技巧,提高肿瘤切 除率,减少并发症。
药物治疗的联合应用
探索药物治疗与手术切除的联合应用,提高 治疗效果。
02
CATALOGUE
鞍区肿瘤的解剖特点
鞍区的位置与结构
鞍区位于颅底中部,是颅骨的薄弱区 域,由蝶骨、颞骨和枕骨等构成。
鞍区内有鞍结节、鞍背、鞍底和鞍膈 等结构,其中鞍膈是鞍区的硬膜结构 ,呈穹隆状。
鞍区肿瘤的类型与特点
01
鞍区肿瘤主要包括垂体瘤、颅咽 管瘤、脑膜瘤等,其中垂体瘤是 最常见的鞍区肿瘤。
神经
该区域有面神经、三叉神经等重要神经分布 ,手术时应避免损伤。
翼点入路的手术通道
手术通道
通过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暴露颅骨,打开骨窗形成手术 通道。
骨窗位置
骨窗通常位于颧弓上缘、眶上缘和颧骨上缘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 ,大小根据手术需要而定。
注意事项
在打开骨窗时应注意保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避免损伤。
止血与冲洗
术中彻底止血,并使用生理盐水冲洗 创面,确保术野清晰。
编年史——翼点入路
编年史——翼点入路对于每一位神经外科医师来说,翼点入路(pterional approach)大概都是启蒙级入路吧。
然而,除了翼点的定义(图0)和罗列的一条条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步骤外,对于这个几乎万能的幕上入路的“前世今生”,各大教科书似乎都很少涉及。
个人觉得,对一个入路的学习,应该包括其发展和演变;了解它的历史,才能更好地掌握现状和构想未来。
今天,就来简单罗列一下翼点入路的编年史。
图0I、额下入路时代•Durante,1885:sub/transfrontal,嗅沟脑膜瘤,1st额下入路•Horsley,1889:frontal,垂体瘤,失败,1st暴露垂体•Krause,1900:1st extradural supraorbital subfrontal,视神经部位取子弹,1st strict frontal变为lateral frontal •Krause,1905-1909:frontolateral,鞍区肿瘤,类似当今(图1-上左)•McArthur,1908:frontal intradural,失败;•McArthur,1912:frontal extradural+superior orbital roof/rim=1st cranioorbital craniotomy,眶颧入路的鼻祖•Frazier,1913:从transsphenoidal回到subfrontal处理垂体瘤,类似McArthur,extradural cranioorbital craniotomy (图1-上右)•Cushing,1916:subfrontal,1st全切鞍结节脑膜瘤(图1-下)•Frazier,1919:intradural frontal(lateral)图1II、额颞入路诞生•Heuer,1914:1st intradural frontotemporal,视交叉病变,当今翼点入路鼻祖,类似于Krause的intradural frontolateral,区别在于骨瓣包含temporal bone(图2-1)•Dandy,1918:报道上者,(图2-2)•Dandy,1922:经额颞入路经终板三脑室造瘘,梗阻性脑积水,需断视神经•Dandy,1932:改进,小切口——Dandy flap,hypophyseal approach,鞍区病变,(图2-3)•Dandy,1937:1st前循环动脉瘤(图2-4)•Hayes,1962:小号的Dandy flap,ACom动脉瘤•Rizzoli,1953:前循环动脉瘤•Hamby,1964:1st起名pterional approach,眼眶肿瘤、突眼症(图3-A)•Kempe,1968-1971:ACom动脉瘤,1st定义关键孔psychopathic point(图3-B)图2图3III、额底入路继续用于前循环动脉瘤夹闭•Falconer,1951:unilateral frontal craniotomy,分离侧裂,ICA分叉部、ACom、MCA动脉瘤(图4-上左)•Poppen,1951:unilateral frontal craniotomy,ACom动脉瘤(图4-上右)•Norlen & Barnum,1953:unilateral frontal craniotomy,ACom动脉瘤(图4-下左)•Hamby,1952,1954:unilateral frontal craniotomy,前循环动脉瘤(MCA除外)(图4-下右A);frontotemporalcraniotomy,分离侧裂,MCA动脉瘤(图4-下右B)图4IV、microneurosurgery时代的翼点入路•House,1961:1st显微外科,听神经瘤,•Yasargil,1969:显微神经外科之父,显微器械,cisternal approach,引入keyhole锁孔概念,翼点开颅规范化,仍然采用psychopathic point作为关键孔,另加3个孔,硬膜外磨除蝶骨翼(key landmark),frontolateral、spheno-orbital、pterional approach,区别先人——小切口、小骨窗、更基底,从而扩展至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夹闭(图5)图5V、翼点入路的变种1、联合颞下处理后循环动脉瘤•Drake,1978:“half and half”——pterional+subtemporal,后循环动脉瘤,侧方观察穿支•Sano,1980:temporopolar,基底动脉尖动脉瘤•Shiokawa,1989:zygomatic temporopolar,高位基底动脉尖动脉瘤•Heros & Lee,1993:pterional+anterior temporal,后循环动脉瘤,侧方观察穿支•de Oliveira,1995:pretemporal approach,脚间池、岩斜区(图6)图62、额颞眶颧入路•MacCarty,1961:frontal craniotomies,1st单孔处理眶内病变,MacCarty burr hole(图7-上1)•Jane,1982:supraorbital-frontal approach,1-piece,鞍区、眶内病变、动脉瘤(图7-上2)•Pellerin,1984:orbitofrontomalar,1st+去颧弓,2-piece,额颞蝶脑膜瘤(图7-上3)•Hakuba,1986,1989:orbitozygomatic infratemporal (3 complicated muscle-based bone flaps),高位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海绵窦肿瘤、三脑室肿瘤(图7-上4)•Al-Mefty,1987:Supraorbital-pterional approach,1-piece,颅底病变(图7-下左)•Alaywan & Sindou,1990:Fronto-temporal approach withorbitozygomatic removal(FTOZ),2-piece•Delashaw (Rhoton),1992:modified supraorbital approach ( 2 step:frontotemporal+frontal sinus+superior/lateralorbital ridges,zygomatic arch)(图7-下中)•Delfini,1992:two-step supraorbital approach•Sekhar,1994:FTOZ,2-piece(图7-下右)•Zabramsky (Spetzler),1998:FTOZ,2-piece(图8-左)•Aziz,2002:FTOZ,1-piece(图8-中)•Campero ( Rhoton),2010:FTOZ,3-piece(图8-右)图7图83、硬膜外前床突切除术——Dolenc入路处理海绵窦病变(图9)•Dolenc,1985:combined epi- and subdural direct approach,眼动脉瘤•Dolenc,1987:transcavernous-transsellar,基底动脉尖动脉瘤•Dolenc,1994:Frontotemporal epidural approach,三叉神经鞘瘤•Dolenc,1997:Transcranial epiduralapproach,侵袭性垂体瘤•Dolenc,1999:Extradural approach,海绵窦段动脉瘤•Dolenc,1999:combined transorbital-transclinoid andtranssylvian approach,眼动脉瘤图94、局限化的眶上入路•Brock & Dietz,1978:更小的皮瓣,动脉瘤,有图(图10)•van Lindert,1998:supraorbital keyhole,动脉瘤•Czirjak,2001:trans-supraorbital•Ramos-Zuniga,2002:trans-supraorbital•Steiger,2001:orbitocranial,ACom动脉瘤•Reisch,2002,2005:eyebrow skin incision supraorbital(图11)•Hernesniemi,2005:Lateral supraorbital approach(图12)•Figueiredo,2006:mini-supraorbital•Figueiredo,2007:minipterional图10图11图12小结从上面的演变过程就可以看出,如今的翼点入路是由最初的额下入路移向侧方而来的,经Yasargil的完善,翼点入路如今的标准,应包括额颞开颅、蝶骨嵴的磨除、侧裂的开放。
翼点入路及其扩大入路(94页)
下垂20 °:看清楚鞍内、斜坡病变所需要的角度
适当增加角度可更好地暴露鞍后、斜坡、脑干前的病变
向左肩部倾斜15 °:看清颈内动脉、视交叉下及对侧结构 所需要的角度
适当增加角度可更好暴露视交叉和颈动脉下方及对侧病变
翼点入路的开颅
Yasargil的做法
颞肌前部的筋膜应在颞线内侧切开,随皮瓣翻走。
一种筋膜切开缝合法
颞肌筋膜分离的注意要点
从额结节以下,即外眦上方4cm开始,在颞线上要保护面神 经颞支,即也要求筋膜间或筋膜下分离!
Yasargil也要求在距眶缘约4cm处,应转为颞肌筋膜间分离。 如需暴露颧弓,则肯定是筋膜间分离,即使做筋膜下分离,
翼点入路开颅是围绕一根血管、一条神经、 一块肌肉进行。
翼点入路开颅相关解剖
面 神 经 颞 支 的 范 围 及 颞 浅 动 脉
面神经颞支及颞浅动脉解剖
颧弓水平:距颧弓根最小距离约为2cm,即鬓角发际后缘。 眉弓水平:距对耳轮最小距离约为6cm ,即鬓角发际前缘。 最后方的分支与颧弓形成的角度:约50°。 综合以上:面神经在头皮定位上,大约是以颧隆突为圆心的
头皮切口
选择头皮切口的影响因素:
STA CN VII Lesion size and site
头皮切口与STA、CN VII
注意避开STA主干 Yasargil:外耳孔前、上方各约1cm。 朱贤立:耳屏前0.5~1cm。 吕健:颧弓处CN VII颞支位于耳屏前2~3cm。 颞支最后界为外眦向后7cm。 我的体会:颞部头皮切口可起于STA前或耳屏与STA之间,
头皮切口的暴露要求:要暴露至额结节以下及眶缘。
切 口 设 计 的 感 想
翼点入路
翼点入路:显微解剖,手术技术,和相关理论巴西圣保罗神经科学研究所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翼点入路或者说,额颞蝶入路是神经外科最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
是由亚萨吉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设计并推广的,这种那个入路是通过去掉部分额骨、颞骨和蝶骨大翼,从外侧面显露脑组织和前颅窝。
大脑前部和它的神经、血管结构可以认为是沿着一个通道和后门排列的:这个门是颅骨外侧面的骨性结构;侧裂就是那个通道;而翼点入路可以看作是开门的钥匙。
翼点入路的关键步骤是:调整体位,切皮,筋膜间分离,开颅,磨除蝶骨脊,和剪开硬脑膜。
打开骨窗之后,是分开外侧裂和基底池。
翼点入路中涉及的神经和血管结构有:岛叶,基底节,侧脑室,大脑中动脉,颞叶盖部,额顶叶盖部,钩回,眼眶,前颅窝,视神经,颈内动脉和分支,终板和脚间窝。
翼点入路或者说,是由亚萨吉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广开来的1,2,额颞蝶入路是神经外科最重要的手术入路之一。
翼点入路是通过去掉部分额骨、颞骨和蝶骨大翼,从外侧面开颅和显露脑组织。
这种入路是用翼点,即:额骨、顶骨、颞骨鳞部和蝶骨大翼的汇合点,来命名的3。
在颅骨的内侧面,蝶骨大、小翼融合在一起;并在很短的一段距离之后,被眶上裂分开。
蝶骨大翼延续到中颅窝,而蝶骨小翼,连接到前颅窝底。
蝶骨小翼位于额叶底面和钩回前内面之间,指向外侧裂主干。
外侧裂主干内侧通向基底池,即:视交叉池,终板池,脚间池和颈动脉池,下面与钩回的前内侧面和颞极相连,上面与前穿质和岛阈相邻,前面为蝶骨小翼,后面为钩回前内侧和岛阈(图1)。
位于大脑外侧面的侧裂,上面为额叶和顶叶的盖部,下面为颞叶盖部,内侧面为岛叶和界沟。
岛叶,将会在后面详述,可以看作是基底节的外面的被盖(图2)。
岛叶4被它的界沟或者说环沟所包绕,后者有三部分组成5,6;即:前界沟,上界沟或者上环沟,下界沟或者环沟。
前界沟位于岛叶的前面,将额叶的眶面和岛叶分开。
它的前内侧为侧脑室额角的前部和尾状核。
上界沟或者上环沟位于岛叶的上部,由额、顶叶的盖部和岛叶形成一个夹角(图12)。
翼点入路详解
Step2 切口:
典型的头皮切口起于耳屏前方约1cm处的颧弓上缘,与颧弓垂直 向上5cm达颞线附近,然后弧形向前内侧止于发迹内中线处。切 口可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及发迹的位置作适当变化,可向顶部、 颞部或中线对侧等不同方向作扩大变化。
Step 3 切开头皮和帽状腱膜层
翼点区软组织的解剖与其他部位的头皮不同,在头皮与 颅骨之间有颞肌相隔,颞浅动脉和静脉位于皮下组织层, 而颞浅筋膜的前1/4又分成两层,浅层(上层)含有脂肪、 面神经额支和大的颞静脉,深层(下层)较厚覆盖着颞 肌,并含有颞深静脉和动脉。如果在帽状腱膜下层分离 皮瓣至额骨颧突,约有30%的机会损伤面神经额支。
因此切开头皮、皮下组织、帽状腱膜一起向前翻,待至 颞肌前1/4时,应紧贴颞浅筋膜的深层,游离其浅层的浅 筋膜(一层脂肪组织),使之连同帽状腱膜和头皮一起 向前翻转,直至达到额骨颧弓为止,用2~3只鱼钩状弹 性牵开器牵开头皮。
tep 4 切开颞肌、筋膜及骨膜
沿额骨颧突上缘切开颞肌及其筋膜约3cm,紧贴颞深 筋膜剥离颞肌,用干纱布填塞止血,然后向后内侧 沿颞线居颞肌附着处约0.5cm切开骨膜,在额部与头 皮切口平行居皮缘约1cm处切开骨膜,两处骨膜切口 在颞肌边缘回合,形成三角形骨膜瓣。向前游离此 三角形骨膜瓣,超越额结节前下方2cm,直达眶上缘。
Step6 形成骨窗
先在第1孔和第2孔处用咬骨钳或铣刀向颅底方向咬 一小槽。然后用线锯将第一孔和第二孔尽可能向前 锯开,以充分显露额极及前颅窝底
在第2孔和第3孔之间、第3孔 与第4孔之间均用线锯锯开 , 在锯第3孔和第4孔时,可在 第4孔起始处向前作一直角弯 曲,形成骨岛,一便骨瓣复 位时不产生旋转移动,使固 定更牢固
将 蝶骨嵴尽可能磨平达到与眶 后壁平齐的程度,以使充分显露 外侧裂
翼点入路(右侧)
第三骨孔
位于上颞线与冠状
缝交点
4 第四骨孔
在颞骨鳞部,蝶颞
缝之后,第三骨孔之下约 4cm 处
切开颅骨骨瓣
脑膜中动脉沟(压 迹)
切开硬膜
Ⅰ 脑膜中动脉主干 Ⅱ 脑膜中动脉额 支 Ⅲ 脑膜中动脉顶
支 磨除蝶骨嵴, 按绿色线剪开
1
2
硬膜。
1 额窦 2 蝶骨嵴 3 侧裂 4 额部硬膜 5 颞部硬膜
4
3
Ⅰ
暴露颅骨
2 1 9 7
Ⅰ
Ⅱ
Ⅰ
⑤ 3 12 11 4 8
Ⅱ ③ ④ 10 6
② 5 ① 13
Ⅲ
1 颧骨颞突 3 额骨颧突 5 顶骨 部 7 颞骨颧突 9 颧弓 11 额颧点 键孔 13 上颞线 ① 冠状缝 ③ 蝶鳞缝 ⑤ 额颧缝
2 颧骨 4 额骨 6 颞骨鳞 8 蝶骨大翼 10 翼点 12 Mactarty 关
中线
分离皮瓣
颞肌浅筋 膜颞浅静脉
颞浅动脉顶 支 颞浅动脉额支
分离皮瓣
① 颞肌浅筋膜 ② 帽状腱膜
① ③ ⑦ ④ ⑥
③ 颧眶动脉(颞浅动脉分 支) ④ 颞浅动脉主干
⑤
⑤ 颞浅动脉额支 ⑥ 颞浅动脉顶支 ⑦ 颞浅静脉
②
分离皮瓣
① ② ③ ④
⑦ ⑧
⑤
⑥
① 颞肌浅筋膜②脂肪层③面神经颞支④面神经颧支⑤颧眶动脉(颞浅动脉分支) ⑥颞浅动脉主干⑦颞浅动脉额支⑧颞浅动脉顶支
右侧嗅 束
右
侧
颞
叶
ICA
视交
叉
右
外侧 豆纹 动脉
侧
A C A
下支
右侧 颞前 动脉
干M 2
M
分
翼点入路的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课件
脑膜前动脉是翼点入路手术中 另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
该动脉位于脑膜中动脉的前方, 与脑膜中动脉平行走行。
在翼点入路手术中,需要充分 显露脑膜前动脉,以避免损伤 该动脉并保持手术视野的清晰。
02
翼点入路的手术适应症 和禁忌症
手术适应症
颅脑肿瘤
翼点入路适用于切除鞍区、鞍 旁、中颅凹和前颅凹的肿瘤, 如垂体瘤、颅咽管瘤、鞍结节
定期复查
术后定期进行复查,评估手术 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4
翼点入路的并发症及处 理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01
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是翼点入路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是由于手术过程中
损伤血管所致。处理方法包括立即止血、输血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
要时进行二次手术。
02
脑脊液漏
脑脊液漏也是常见的并发症,通常是由于硬脑膜缝合不严密或脑组织膨
手术技术的影响
分析不同手术技术的优缺点,探讨手术技术的改进方向,以提高 手术效果。
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对手术效果的影响,为个性化治疗 提供依据。
并发症与预防措施
分析术后并发症的类型、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手术安全性。
翼点入路手术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新技术应用
关注翼点入路手术领域的新技术、 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 应用前景。
个性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效果和
患者满意度。
团队合作与培训
加强外科医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翼点入路手术的整体水平。 同时加强培训和教育,培养更多 的专业人才,推动翼点入路手术 的持续发展。
翼点入路解剖课件
其他脑部手术
如脑积水、脑脓肿等脑部疾病 的手术治疗,翼点入路也是一
种常用的手术入路。
02
翼点入路的解剖结构
颅骨的解剖结构
额骨
顶骨
颞骨
蝶骨
位于前额,构成颅骨的 前部和顶部。
位于头顶,构成颅骨的 中部和顶部。
位于太阳穴附近,构成 颅骨的侧部和下部。
位于眼睛正下方,构成 鼻腔和口腔的顶部。
脑膜的解剖结构
翼点入路的未来展望
翼点入路的深入研究
01
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翼点入路的解剖学、生理学等方面,以进
一步揭示其内在机制和手术技巧。
翼点入路与其他手术方法的比较研究
02
比较研究翼点入路与其他手术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医生选择
合适的手术方法提供依据。
翼点入路的普及与推广
03
通过学术交流、培训等形式,推广翼点入路的手术技巧和经验
,提高颅内肿瘤手术治疗的整体水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6
翼点入路的实际应用案例
案例一:翼点入路在颅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结词
翼点入路在颅内肿瘤手术中应用广泛,能够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有利于肿瘤的 切除和保护脑组织。
详细描述
翼点入路通过将手术切口设计在额部、颞部和顶部区域,能够充分暴露颅内肿瘤 ,便于手术操作。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与 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从而精确地切除肿瘤,减少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
翼点入路的研究进展
1 2 3
翼点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通过对颅骨、脑膜、脑实质等结构的深入研究, 揭示了翼点入路的精确解剖结构和手术路径。
翼点入路的临床应用
翼点入路在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等多种颅 内肿瘤的手术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 良好的治疗效果。
翼点入路
翼点入路:显微解剖,手术技术,和相关理论巴西圣保罗神经科学研究所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翼点入路或者说,额颞蝶入路是神经外科最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
是由亚萨吉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设计并推广的,这种那个入路是通过去掉部分额骨、颞骨和蝶骨大翼,从外侧面显露脑组织和前颅窝。
大脑前部和它的神经、血管结构可以认为是沿着一个通道和后门排列的:这个门是颅骨外侧面的骨性结构;侧裂就是那个通道;而翼点入路可以看作是开门的钥匙。
翼点入路的关键步骤是:调整体位,切皮,筋膜间分离,开颅,磨除蝶骨脊,和剪开硬脑膜。
打开骨窗之后,是分开外侧裂和基底池。
翼点入路中涉及的神经和血管结构有:岛叶,基底节,侧脑室,大脑中动脉,颞叶盖部,额顶叶盖部,钩回,眼眶,前颅窝,视神经,颈内动脉和分支,终板和脚间窝。
翼点入路或者说,是由亚萨吉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广开来的1,2,额颞蝶入路是神经外科最重要的手术入路之一。
翼点入路是通过去掉部分额骨、颞骨和蝶骨大翼,从外侧面开颅和显露脑组织。
这种入路是用翼点,即:额骨、顶骨、颞骨鳞部和蝶骨大翼的汇合点,来命名的3。
在颅骨的内侧面,蝶骨大、小翼融合在一起;并在很短的一段距离之后,被眶上裂分开。
蝶骨大翼延续到中颅窝,而蝶骨小翼,连接到前颅窝底。
蝶骨小翼位于额叶底面和钩回前内面之间,指向外侧裂主干。
外侧裂主干内侧通向基底池,即:视交叉池,终板池,脚间池和颈动脉池,下面与钩回的前内侧面和颞极相连,上面与前穿质和岛阈相邻,前面为蝶骨小翼,后面为钩回前内侧和岛阈(图1)。
位于大脑外侧面的侧裂,上面为额叶和顶叶的盖部,下面为颞叶盖部,内侧面为岛叶和界沟。
岛叶,将会在后面详述,可以看作是基底节的外面的被盖(图2)。
岛叶4被它的界沟或者说环沟所包绕,后者有三部分组成5,6;即:前界沟,上界沟或者上环沟,下界沟或者环沟。
前界沟位于岛叶的前面,将额叶的眶面和岛叶分开。
它的前内侧为侧脑室额角的前部和尾状核。
上界沟或者上环沟位于岛叶的上部,由额、顶叶的盖部和岛叶形成一个夹角(图12)。
翼点开颅PPT精选课件
18
19
20
暴露中颅窝和小脑幕裂孔区,沿耳前颞弓上缘切断颞肌
21
骨性结构辨认
22
23
开颅步骤4
颅骨钻孔:
第一孔:靠近额骨颧突部位,额颧缝上方,颞线下 方。
第二孔:位于额骨,第一孔上方3-4cm,眶缘上方 1-2cm,眶上切迹,尽可能防止额窦开放。
28
29
开颅步骤7
围绕外侧裂将硬脑膜弧形切开,翻向蝶骨嵴,并将硬膜瓣悬吊, 保证蝶骨嵴至颅底视野无阻。硬膜缘电凝止血。如果骨窗附近硬
。 膜外渗血明显,可在骨缘下垫薄层明胶海绵后悬吊
30
31
32
11
冠状切口,始端同上,向上横过 颞区至对侧上颞线,适用于术侧 额部发际线较高者适应征同1、2 ,并适用于框内手术。
12
13
开颅步骤(1)
14
开颅步骤1
将帽状腱膜自骨膜及颞筋膜上分离,在颞肌的前1/4、距眶缘4cm 时,将皮瓣向眶部牵拉。
在颞肌的前1/4部分进行皮瓣分离时,应当在颞深筋膜深浅层之间 进行分离。其解剖标志是颞深筋膜深浅层之间潜在的脂肪层。
翼点入路(Pterional approach)
1
翼点入路:
经典的翼点入路由Yasargil上世纪70年代推广 并广泛应用,做发际内的弧形切口,行额颞骨 瓣,切除部分蝶骨嵴,分开侧裂,暴露深部基 底池及鞍区结构。
2
手术适应征
1、视交叉池及鞍上池肿瘤,视神经及视交叉 肿瘤;
2、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瘤,基底动脉分叉 及其上部分支动脉瘤;
3、眼眶上部、后部和外侧壁肿瘤; 4、蝶骨嵴及前床突病变; 5、额颞叶脑内病变; 6、上斜坡及桥中脑复侧暴露。
课件:协和翼点入路
颞肌筋膜的处理
• CN VII的保护
– 筋膜间分离——1 – 部分筋膜下分离——2、3、4 – 完全筋膜下分离——2、3、4
• 颞肌的保护——完整分离,可减少出血,尽量少用电灼,以 避免颞肌萎缩
1.和筋膜一起完整剥离 2.保留肌肉筋膜条 3.保留肌肉条
Yasargil的做法
颞肌前部的筋膜应在颞线内侧切开,随皮瓣翻走。
鞍区病变手术:翼点入路
翼点入路
• 有人称额颞(蝶)开颅。 • 1942年Dandy使用的额外侧入路是翼点入路的原型。 • Yasargil对翼点入路进行了改良后,广泛应用于神
经外科各种手术 • 左侧病变可采用左侧开颅。 • 但对于右利手的术者,中线和右侧病变均采用右
侧开颅。
翼点入路的体位
• 平卧,上身可略抬高。头左转30°,下垂20 °,头 部向左肩部倾斜15 °。 – 使颧骨隆突处于术野最高点(有利术中血液流出)。 – 蝶骨嵴在术野内呈垂直方向(方便对蝶骨嵴的操作)。 – 术野轻度向术者倾斜,额叶因重力原因下垂而与 眶顶分开。
一种筋膜切开缝合法
标准颅骨钻孔——菱形骨片
• 第一孔:额颧缝上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颞线下方,即额结节下方。 钻孔时方向向后,避免钻入眶内。
• 第二孔:第一孔上方3~4cm的额骨上,距眶缘上 1~2cm,注意避开额窦。
• 第三孔:沿颞线位于冠状缝后方。 • 第四孔:第三孔下方4cm,第一孔后方3cm,位于蝶
• 下垂20 °:看清楚鞍内、斜坡病变所需要的角度
– 适当增加角度可更好地暴露鞍后、斜坡、脑干前的病变
• 向左肩部倾斜15 °:看清颈内动脉、视交叉下及对侧结构所 需要的角度
– 适当增加角度可更好暴露视交叉和颈动脉下方及对侧病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课件
3
表面标志
翼点 位于颧弓上方4cm及额骨颧突后方3cm处,
是额骨、顶骨、颞鳞部与蝶骨大翼的衔 接处。 额骨颧突 额骨向眼眶外缘突出并与颧骨眶突相连 接的角,又称外侧角突。 颧弓 由颧骨外侧与眶下缘平行向后至外耳道 上缘0.5cm的骨弓,其深面平行于中颅凹 底。
ppt课件
4
翼点简易定位法
14
ppt课件
15
ppt课件
16
头位
后仰20度,向对侧偏30-45度 将额骨隆突置于术区最高点 额叶在手术过程中可以自然下垂,使得额叶与额 底骨板分离 蝶骨嵴垂直向下,使得显微镜能够无任何阻挡的 观察到蝶骨嵴至前床突的任何解剖结构
ppt课件
17
ppt课件
18
ppt课件
19
体位
上半身抬高15-20度 双下肢微屈曲并抬高5-10 度 病人身体呈V字形 利于颅内及下肢的静脉回 流
枕腹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 产生皮纹。 眼轮匝肌 位于眼裂周围,分为眶部、睑部和泪腺部。 其中睑部纤维可眨眼,与眶部纤维共同收缩使睑裂闭合。 颞肌
起自颞窝,肌束呈扇状向下汇聚(前部纤维呈垂直位,后 部纤维呈水平位),通过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
ppt课件
9
ppt课件
10
血管
开颅步骤 <4>
颅骨钻孔:
第一孔:关建孔。靠近额 骨颧突部位,额颧缝上方, 颞线下方。
第二孔:位于额骨,第一 孔上方3-4cm,眶缘上方 1-2cm,尽可能防止额窦 开放。
第三孔:位于顶骨,依据 动脉瘤的部位沿颞线选择。
第四孔:位于颞鳞部,第 三孔下方约4cm、第一孔 后方约3cm的蝶颞缝后方。
侧裂分开有利于术野深部的暴露,也可保 留侧裂完整沿蝶骨嵴直接向深部探查。
ppt,终于矢状线外侧2-3cm发际 前缘,切口两端连线要满足眶外侧缘暴露。 切口下端不要超过颧弓水平,以免损伤面 神经主干(颧弓下方1cm)。 为了避免损伤颞浅动、静脉和减少出血, 可在可能情况下适当调整切口。神经血管 伴行,避开血管,也就减少了神经损伤。
ppt课件
5
表面标志
眉弓 额骨眶上缘上方1.5cm的隆嵴,
两侧眉弓内侧深面内有额窦。 颞线 由额骨颧突外缘向上后至冠状缝
的弧形线,上下颞线并行,分别 是颞浅、深筋膜的附着缘。
ppt课件
6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肌肉
枕额肌 前方为额腹,后方为枕腹,两者之间通过帽状腱膜相连。 枕腹起自枕骨,额腹止于眉部皮肤。
ppt课件
20
切口设计
取决于病变的部位、病人的发际以及颅骨的形态。 通常的原则:
起自颧弓上耳屏前1cm,尽可能的贴近耳屏,垂直向上达颞 线水平后,即转向前内侧,终止于发际内、中线旁开1-2cm。
ppt课件
21
可根 据病 变需 要进 行切 口的 改良
ppt课件
22
入路要点
蝶骨嵴切除的多少将直接影响硬膜下暴露 的角度,蝶骨嵴切除的越多手术暴露就越 充分,但要保证眶外侧壁的完整;
颞浅动脉
起自颈外动脉,走行于颧弓浅面, 约在颧弓上方2-3cm(眶上缘平 面)分为额支和顶支,位于皮下, 供应额顶区皮肤。
位置恒定,管径粗大,具有较大 扩张性,顶支为主干型多见。
颞深动脉
发自上颌动脉,分为前、中、后 三个主支。
颞前深动脉供应颞肌前部 颞中深动脉及颞后深动脉供应颞
肌中后部。
颞浅筋膜浅层内有脂肪、面神经额支以及较大 的颞静脉 。
颞浅筋膜深层下有颞肌以及颞深动静脉。
颞浅筋膜浅层和深层以弓状形式附着在颞线前 部、额骨颧突和颧弓内外面。
在颞浅筋膜下方是一层薄层的筋膜覆盖整个颞 肌,这层筋膜维持着颞肌的形态。
颞深筋膜
在颞肌深方,虽然很薄,但能使术者将颞肌从
深面的骨板上完全分ppt离课件 。
ppt课件
24
开颅步骤 <1>
将帽状腱膜自骨膜及颞筋膜 上分离,在颞肌的前1/4、距 眶缘4cm时,将皮瓣向眶部 牵拉。
颧突
颞浅筋膜浅层切开从其在颞 线的附着部直至接近其在颧 弓的附着部,并将其与颞浅 筋膜深层分离,与皮瓣一起 翻开。
颧pp弓t课件
在颞肌的前1/4部分进 行皮瓣分离时,应在颞 浅筋膜深浅层之间进行 分离,解剖标志是颞浅 筋膜深浅层之间的脂肪 层。分离起于额骨的颧 突,终于颧弓的外表面。
翼点入路
ppt课件
1
该入路是利用发际内弧形切口,行额颞骨 瓣,通过切除蝶骨嵴和分开侧裂,暴露深 部基底池和鞍区结构的开颅方式。
手术暴露范围:同侧前颅窝底、鸡冠、大 脑镰、蝶骨平台、视神经和视交叉、颈内 动脉及其分支、海绵窦前外侧壁、动眼神 经、鞍膈、垂体柄、鞍背。
ppt课件
2
适用范围
⑴同侧前颅窝; ⑵同侧的眶区; ⑶鞍区、鞍旁、海绵窦、斜坡和斜坡后区; ⑷同侧的中颅窝和颞区的内底; ⑸整个Willis环,包括同侧的MCA区、ICA、 PcoA、AcoA、AchoA、A1、A2近端、基底 远端、P1、SCA、P2近端和对侧ICA、A1、 ICA分叉处、M1近端,鞘内的眼动脉部分。
ppt课件
11
面神经颅外段
主干走行于腮腺实质内,在腮腺前缘呈分支状辐射穿出, 支配面部表情肌。
主要的分支:
颞支:眼轮匝肌和额肌 颧支:眼轮匝肌 颊支 下颌缘支 颈支
ppt课件
12
ppt课件
13
筋膜
帽状腱膜
覆盖了包括颞浅动静脉在内的所有皮下组织。 颞浅筋膜
颞浅筋膜的前1/4分为深、浅两层。
向前方切开额部的骨膜,使其 能呈三角状向眶部翻起。颞上 线上方的骨膜切口向颞窝对侧 翻起。
颞肌及其筋膜向下分离至与颧 弓平行,以接近中颅凹底,将 其沿肌腱附着的方向向后下方 牵拉。
ppt课件
27
骨性结构的显露包 括翼点、颞鳞的大部 分、蝶骨、颧骨,外 加额骨及顶骨向颞窝 延伸的部分。
ppt课件
28
25
开颅步骤 <2>
经过上述分离,我们可以看到前 1/4部分镰状的颞肌仍被颞浅筋膜 深层及部分的脂肪组织所覆盖。
颞浅筋膜深层切开起于额骨的颧突, 终止于颧弓的内表面。
骨膜及颞深筋膜的切开起自额骨颧 突内侧,颞线上5mm平行其呈半弧 形向后,止于冠状缝后的皮肤切口 缘。
ppt课件
26
开颅步骤 <3>
ppt课件
29
开颅步骤 <5>
除第一四孔外,其他骨孔间可以应用线锯或铣刀锯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