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曹操小传(完结)
曹操小传(完结)这个系列的题目改成《曹操的权力之路》,所以,别的问题就不涉及了。
和刘备、孙权关系特别密切的内容,本篇就都不写了。
(七)南征的成败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曹操很忙。
去年北方的局势终于大体平靖,按说这本该是休养生息的一年,但是变故开始于正月里曹操一个看似十分谦抑的举动:司徒赵温征辟曹操的儿子曹丕为自己的掾属,按说这个举动从任何角度看都符合流程,但曹操坚持认为,司徒府的工作人员,应该出身清贵才华优异,曹丕根本不够这个资格。
于是,曹操给汉献帝上表:“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就罢免了赵温。
赵家世代忠良,赵温本人更是追随汉献帝颠沛流离历尽磨难的老臣,竟因为这个理由被免职,属实荒唐。
更有政治敏感的人无疑能意识到,曹操的目的,不是罢免某一个司徒,而是要让司徒这个职务消失。
东汉以来,以司徒、太尉、司空为三公,曹操虽然早已经大权独揽,但职务仅是司空,排名在司徒之后。
本年六月,曹操恢复了西汉的丞相制度,从此有了后世大家最熟悉的那个称呼“曹丞相”,他所拥有的巨大军政权力,本来是战时机制下临时赋予的,现在却完全制度化了。
八月,孔融被推上了刑场。
曹操为何要杀死孔融,《三国志》多有忌讳,《后汉书》倒是搜罗了许多孔融何如戏侮曹操的段子,但还是《资治通鉴》敏锐注意到其中最关键的一条信息,孔融认为“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
击败袁绍之后,曹操积极把富庶的河北改造成自己的地盘,并把邺城建设成另一个行政中心。
孔融这话的意思是,曹操不可以这么做,实在想要一块自己的封地,到千里之外去找吧。
这个论述才真正犯了曹操之忌。
应该说,对处死这样一位“海内英俊皆信服之”的名士,曹操还是不无忌惮,曹操挑了一个自己远离现场的时候杀死的孔融。
一个月之前,曹操已经统率着一支他生平指挥过的规模最大的军队,南征荆州。
荆州地区是南北争衡的焦点,襄阳城由于地位至关重要,更被誉为“天下之腰膂”。
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三国鼎立的局势,使得这一点变得清晰起来。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单文精练四让县自明本志令含解析
单文精练四让县自明本志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
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
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
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据有当州。
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简论曹操散文
l
”③ “ ” 是其 文幅 ,意 楚 偏 于 似乎欺人,未尝不抽序心腹 ,慨当以慷也。 清 即指 散 篇 、 清 ,重 峻 文
嘲 , 综 天地 2"0 11 合 005 2 1
二. 曹操散文的阶段性特点 以上谈及 曹操散文 总的艺术风格 ,即清峻、通脱 ,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第一阶段 , 曹操散文以上行表奏为最多 ,当能表现 其此时 的文体特点。由于上行表奏作为上呈皇帝的书面文 书, 有一定的程式要求。当时 “ 名微众寡”的曹操在写作 “ 表奏”时还是符合 传统表文的写作要求 的。如 《二 J书让 圭》 《二 寸 、 J书让费亭侯= 《 》 、 谢袭费亭侯表》 等 。当然 ,与
操则用 简洁朴 素的文笔把 自己要说 的话 写m来 ,可以说 , “ 已经中断 了几百 年的战固诸 子的放 吉无惮 的文风 在这里
又露 了头角 ”② 。他 的文章 ,一洗两汉引经说教 的习气 ,
“ 身为宰相 , 人臣之贵之极 ,意愿已过矣。 ”并充分宣扬 自己 的历史功绩 : “ 国家无有孤 , 设使 不知当几人称帝 、 几人称
王。 ”接着 , 以周公 、齐桓 自比, 一再申明没有废汉 自立的
野心,也绝不让出兵权,其原因是 : “ 己 诚恐 离兵为人所祸
放言无惮 ,质实明练,开创一代文风 。
“ 峻” ( 清 简约严 明) “ 、 通脱 ” ( 不拘)是曹 随便 操散文的主要艺术风格 。
也, 既为子孙计 , 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 实祸。 ”最后郑重宣称: “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 ”全文洋洋 洒洒 ,推心置腹,坦率实在。故张溥说 : “ 述志》 一令 , 《
其 内容严整 、雅洁,言辞平实而质朴 。在这一阶段 ,曹操 散 文特点可归纳为清峻 、 整 、 严 雅洁 , “ 而 通脱”之风还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同时他也是一位有着独特魅力的人,他的书法和音乐才华令人惊叹,他是杰出的服装设计师,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个有着让人回味的丈夫。
他胸怀坦荡、讲实话(不慕虚名而求实祸)、善权谋、善用人,他的各方面成就使他看起来几乎是一个完人。
当然,他也是一个有着多重性格的人,政治斗争中的猜忌、狡猾也不少,毕竟那是生存的基础。
有别于曹操的那些“建安风骨”的古诗,这篇“让县自明本志令”既是曹操展现政治思想又是展现曹操心声的奇文。
通篇实话娓娓道来,充分展现了曹操的文学才华,也凸现他个人独特的魅力。
这篇文章原载于裴松之注陈寿作传的《三国志•魏武帝纪》里。
曹操写这篇"令"时,正值北方广大地区刚刚安定下来,但人心并不稳定,内外政敌攻击他想“谋为篡逆”。
为了安稳人心,反击政敌,才写了这篇文章。
在本文中主要叙述了他起初的志愿只是要作好一个郡守,以建立自己的名誉。
后来感到世道太乱,于是想隐居读书射猎来等待天下的治理。
后来又被征为典军校尉后,愿为国建立功业,得到封侯,做了征西将军。
他在董卓之乱后兴举义兵,初举兵时并不打算多招募士兵。
这说明他自己的“志”本不广。
后来消灭了袁术、袁绍、刘表,平定了北方。
由于屡建功业,身为宰相,已经是过于所望。
他列举了齐桓、晋文、文王、乐毅、蒙恬等古人行事后,又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并无代汉自立之心。
他之所以不肯释兵权,完全是为了自卫,亦是为了卫国,为此目的,不妨受恩封,借此为外援,作为万全之计。
最后申明了让县的原因,在于不贪天之功,并以损谤。
本文的主旨是通过这篇“令”以坦率而典重的语言说明他自己在不同形势下产生的不同的本“志”心愿,并奉还大部分食邑(即让县),以“分损谤议”,表现出他的气度和见识,当然也流露出一些踌躇满志的神态。
原文: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资料归纳一: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语出——曹操·《述志令》
要实实在在的那个东西,不图虚的东西。
比如说,当初袁绍和曹操争大将军的那个头衔,曹操就很大度的让给了袁绍,一则正因当时袁绍的实力比曹操强大的多,二则也是正因曹操懂得“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的道理,当时连皇帝都是窝囊废一个,何况一个大将军乎!因此曹操并不在乎这些面子上的东西。
再比如。
曹操不肯称帝,一则正因各方面的压力。
二则也是正因他懂得这个道理,既然我曹操已经有了皇帝的实权,那么还要那个惹事生非的头衔做什么?![由整理]
正所谓:大智若愚,大巧不工;趋吉避凶,厚积薄发;深藏不露,不图虚名!。
真实的曹操:一代强人的爱和怕
曹操 复出是因为公元 1 8 4年的黄 巾起 义。董 卓得势后, 曹操表 现出了他的政治
葬礼 : 古之葬者 , 居瘠薄之地 必
特 别不 允 许占民良田, 坏 生产 的葬俗 , 记! 洁癖 。 破 切 拒绝了董卓推 举的骁骑校尉, 改名
距 离 2 里。 8
再往后,他所呈现的,便是一个职业政治 家的奸诈、 冷酷形象。
墓地 的位置是 曹操自己选定的。作为一个 治世 :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农耕社会的统治者,他在遗言中流露出对 少年的曹操伙同 袁绍干过一段时间的 离世 : 欲令传道我心, 他人皆知之 使 于土地的尊崇: “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 古惑 仔,但 绝大 多数都 限于恶作 剧而已。 , 曹 操预 感 到死 亡的临近,是在 建安
在死前 4个 月, 了这个 女人一 个正式的 给 名分。卞王后出身娼门,曹操 2 5岁时纳之
袁绍一块,都属于 “ 大院子弟” 。他从小就 受到当时名人的重视,太尉桥玄和名士许
劭将都对他有过极高的评价。这段浑浑噩 噩时光应该很快就过去了。和曹操年龄相 仿的夏侯悖 l 4岁时,杀死了侮辱自己老师
真实的曹操i 代 强 人的爱和怕
一
的人。曹操指责他的这个 堂兄弟鲁莽。夏
侯很郁闷,平时比自 己还鲁莽的兄长, 凭什 么指责自 己鲁莽。
陈留攒了一票人马。随后曹操仍以一副 “ 热
被迫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次进退。 曹操是在 1 2 日于洛阳去世的,年 月 3
下田躬耕 。
10 多 年 的 历 史 问隔,我 们已经 无 法 血青 年”的形象,参与了十八 路诸侯讨董 80
曾巩《与孙司封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曾巩《与孙司封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曾巩《与孙司封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曾巩《与孙司封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曾巩《与孙司封书》原文及翻译曾巩原文: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
珙不听,宗旦言不已。
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珙又不从。
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
度珙终不可得意,即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
”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
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
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
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
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州之祸必不发。
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
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
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此非所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
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
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
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
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
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
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东西者,宗旦皆历告之。
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
为天下者,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患。
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
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
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选自《与孙司封书》,有删改译文:皇祜三年,司户孔宗旦策算到侬智高一定会造反,就写信向州将陈珙报告。
曹操文集
曹操文集令《春祠令》议者以为祠庙上殿当解履。
吾受锡命,带剑不解履上殿,今有事于庙而解履,是尊先公而替王命,敬父祖而简君主,故吾不敢解履上殿也。
又临祭就洗,以手拟水而不盥。
夫盥以洁为敬,未闻拟(向)[ 而] 不盥之礼,且“祭神而神在”,故吾亲受水而盥也。
又降神礼讫,下阶就幕而立,须奏乐毕竟,似若不衎烈祖,迟祭不速讫也,故吾坐俟乐阕送神乃起也。
受胙纳(神)[ 袖] ,以授侍中,此为敬恭不终实也,古者亲执祭事,故吾亲纳于(神)[ 袖] ,终抱而归也。
仲尼曰:“虽违众,吾从下”,诚哉斯言也。
《述志令(一作让县自明本志令)》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舐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盲“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
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
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
弧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6周周四文言语段翻译含解析
周四文言语段翻译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
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
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选自苏辙《东轩记》) (1)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章文言文翻译-三大“分点”译到位轻轻松松拿高分微案文言翻译存在的三大问题及其对策
微案1 文言翻译存在的三大问题及其对策微案引语翻译是考生文言素养的综合表现。
抓住“分点”,准确翻译,这是翻译工作的根本要求。
然而,我们在努力保证符合要求的同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下面我们把考生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认真思考,探求解决之法,以期让我们的翻译臻于完善。
一、存在的三大问题具体表现(一)损害原意1.误译例: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
宰相自唐以来谓之礼绝:百僚见者,无长幼皆拜,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送客未尝下阶;客坐稍久,则吏从旁唱,“宰相尊重”,客踧踖起退。
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
送之及门,视其上马乃还。
自是群公稍稍效之,自公始也。
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常深居不出;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
所亲问其故,公曰:“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
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
若人人见之,吾衰疾不能堪也。
”士大夫亦知其心,无怨也。
(节选自《富弼》等史料) (1)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
考生译文等到富公做了宰相,即使小官和平民求见,他都以礼相待,拉他们入座,话语平和从容。
解析该译文误译两处:一是“抗礼”译为“以礼相待”,实际上“抗礼”指“对等的礼节”,成语有“分庭抗礼”;二是“引”译为“拉”,“拉”字体现不了富公的“礼”,应为“延请”。
正确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等到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平民拜见他,都和他行对等的礼节,延请就坐,说话和颜悦色。
(2)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
考生译文我长期居住在洛阳,亲朋大概用千百计算,如果有的人见有的人不见,是不平等的做法。
解析该译文误译两处:一是“累世”想当然地译为“长期”,严重损害原意;二是将“是”等同于今天的“是”,是典型的以今律古。
正确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家许多代人居住在洛阳,亲戚故旧大概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这不是同等对待的做法。
苏轼《答毕仲举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答毕仲举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答毕仲举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答毕仲举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答毕仲举书》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奉别忽十余年,愚瞽顿仆,不复自比于朋友,不谓故人尚尔记录,远枉手教,存问甚厚,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感慰不可言。
罗山素号善地,不应有瘴疠,岂岁时适尔。
既无所失亡,而有得于齐宠辱、忘得丧者,是天相子也。
仆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
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
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蠋之语“晚食以当肉”,欣然而笑。
若蠋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
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而既饱之余,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
美恶在我,何与于物。
所云读佛书及合药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
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
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
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
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
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抑尚与仆辈俯仰也?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
静似懒,达似放。
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
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
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
三复斯言,感叹无穷。
无缘面论,以当一笑而已。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译文:转眼间分别已十多年了,我愚钝缺乏识别能力而遭遇坎坷,因而不再能够自列为朋友,没想到老朋友尚能如此记怀,录我在朋友之列。
委屈你从远方亲手写信教导我,问候得很殷切,并且让我详知你近来日常起居生活安好,感激欣慰得说不出话。
罗山向来被称为好地方,不会有瘴疠之毒气,也许是四季舒适吧。
山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汇编:文言文板块(含答案)
山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汇编:文言文板块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牟尼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塔,开则岁丰人泰。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
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疏奏,宪宗怒甚。
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
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然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乃贬为潮州刺史。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由_曹操集_认识一个真实的曹操
●文史哲园地由《曹操集》认识一个真实的曹操郗岳田静摘要参考《曹操集》中曹操诗文写作的缘由、政治背景等,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
美好的社会理想、兼济天下之志;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利益共享;重视求言,善于纳谏;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厉行节俭,反对奢靡;灵活的处事原则;虚伪与残暴的一面。
关键词《曹操集》真实曹操中国图书分类号K2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741(2014)04-0109-04曹操是我国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东汉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之后又发生了董卓之乱。
曹操正是在这一社会政治背景中走上了历史舞台。
其一生功业主要是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抗击董卓,以武力消灭袁术、袁绍、吕布、马超、张鲁等割据势力,稳定社会、恢复生产,又北征乌丸,统一了中国北部。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使曹操家喻户晓,也使曹操的奸雄形象固定化并深入人心,从而使其颇受非议。
笔者以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曹操集译注》为依据,参考《曹操集》中曹操诗文写作的缘由、政治背景等,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
一、美好的社会理想、兼济天下之志在诗歌《对酒》中,曹操的社会理想表达得最充分、系统,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图景。
王者贤明,大臣忠良,诸侯、官吏爱护百姓,百姓礼让,没有争讼,无人犯法,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五谷丰登,路无拾遗,老人长寿,老有所养,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在《抑兼并令》中又引用《论语·季氏》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所以曹操主张抑制兼并以缓和社会矛盾。
曹操的社会理想是美好的,其描述与儒家的社会理想有相通之处。
儒家要求人要有社会责任感,有所作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曹操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既有独善其身的一面,又有兼济天下之志。
《让县自明本志令》完整、系统地记述了曹操从熹平三年至建安十五年(174 210年)的人生志向、思想历程和政治、军事活动等,是当时人写当时事,较为真实可信。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原文及翻译译文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原文及翻译译文《《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原文及翻译译文《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原文及翻译战国策原文: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
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
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王斗对曰:“王闻之过。
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
今王有四焉。
”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
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
”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
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
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
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
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
”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译文:先生王斗登门要拜见齐宣王,宣王派传达去领王斗进来。
王斗说:“我拜见大王是爱慕权势;大王迎接我是礼贤下士。
大王认为怎么样?”传达汇报王斗的话。
宣王说:“让先生等一会儿进来,我去迎接。
”于是,宣王跑到门口去迎接王斗,与他一块儿进来。
宣王说:“我继承先王的大业,得以治理国家,听说先生能直言批评,无所忌讳。
”王斗回答说:“大王听错了。
我生在乱世,又侍奉乱君,怎么敢直言批评呢?宣王听后,怒形于色,很不高兴。
曹操经典语录
曹操经典语录曹操经典语录1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2、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3、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4、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5、士有偏短,庸可废乎!6、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
7、天子授予官爵,人臣上表辞让,不一定要三次。
8、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
9、没有才能的人,不能立功,无益于国家,不得受禄赏。
10、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11、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12、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13、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14、辞爵逃禄,不以利累名,不以位亏德谓之让。
15、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6、圣人之用兵,戢时而动,不得已而用之。
17、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18、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9、恃武者灭,恃文者亡。
20、心恬澹,无所愒欲。
21、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22、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
23、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24、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25、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
26、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经典语录2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3、曹操因身边有众多谋士,方得以击败袁绍。
刘备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5、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6、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7、夫有其志必成其事。
曹操《褒扬泰山太守吕虔令》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9、孔明曰新野小县,不可久居,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玄德曰公言甚善;但备受景升之恩,安忍图之!孔明曰今若不取,后悔何及!玄德曰吾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
10、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国曹操《蒿里行》11、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资料归纳一: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语出——曹操·《述志令》要实实在在的那个东西,不图虚的东西。
比如说,当初袁绍和曹操争大将军的那个头衔,曹操就很大度的让给了袁绍,一则正因当时袁绍的实力比曹操强大的多,二则也是正因曹操懂得“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的道理,当时连皇帝都是窝囊废一个,何况一个大将军乎!因此曹操并不在乎这些面子上的东西。
再比如。
曹操不肯称帝,一则正因各方面的压力。
二则也是正因他懂得这个道理,既然我曹操已经有了皇帝的实权,那么还要那个惹事生非的头衔做什么?![由整理]正所谓:大智若愚,大巧不工;趋吉避凶,厚积薄发;深藏不露,不图虚名!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节约用水的广告语《述志令》简介:这篇文章又名《让县自明本志令》,是反映曹操思想和经历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重要文章。
写于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五十六岁的时候。
当时,他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后,政权逐渐巩固,继而想统一全国;但是孙权、刘备两大军事势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胁。
他们除在军事上联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则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这篇令文,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证明他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
原文:经典对白台词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奸而“真”的枭雄曹孟德
奸而"真"的枭雄曹孟德--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内容摘要]:曹操是一个对于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千百年来最具争议的人物。
对于他的功过得失,后人评论之多,意见分歧之大,堪称世所罕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史书的记载,又有来自于《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艺术再现。
《三国演义》充分渲染了曹操的诡谲奸诈、残忍少信的一面;同时,又描写了曹操忧国忧民、崇礼尚法、唯才是举的一面,揭示了这位乱世枭雄复杂的双面性格。
他"奸"中有"真","真"中有"诈",是孔孟之道和申商之学的完美结合者。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枭雄双重性格曹操,一个乱世所造就的枭雄,他富有传奇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说不尽的话题。
他的为人、行事,千百年来总是褒贬不一,终难有一定论之说。
但在民间,大多认为曹操奸诈、狠毒,"曹奸"一词至今仍在曹操的故里亳州被普遍使用,"奸雄"成了曹操的代名词。
事实上,人们的这种认识与《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塑造是分不开的。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既奸诈又颇具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
作者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时并没有一味的丑化他。
因而,小说在写他奸诈、残忍的同时,也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敢做敢为,善于引纳人才等种种长处。
所以,曹操的形象虽然"恶",却很有生气。
他的性格比其他人物更复杂,也更具吸引力。
透视《三国演义》,你会发现曹操"奸"中若有几分"真"。
也许正是这"真"的缘故,使我们明确感受到这位奸雄有时也会"奸"的痛苦、"奸"的无奈。
可以说,《三国演义》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说不尽的曹操。
一、创业之艰难、忧国之沉重(一)从小看大的少年行径《三国演义》对创建魏、蜀、吴三国基业的领袖儿时的情况都作了一些交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资料归纳一:语出——曹操·《述志令》要实实在在的那个东西,不图虚的东西。
比如说,当初袁绍和曹操争大将军的那个头衔,曹操就很大度的让给了袁绍,一则正因当时袁绍的实力比曹操强大的多,二则也是正因曹操懂得“”的道理,当时连皇帝都是窝囊废一个,何况一个大将军乎!因此曹操并不在乎这些面子上的东西。
再比如。
曹操不肯称帝,一则正因各方面的压力。
二则也是正因他懂得这个道理,既然我曹操已经有了皇帝的实权,那么还要那个惹事生非的头衔做什么?!正所谓:大智若愚,大巧不工;趋吉避凶,厚积薄发;深藏不露,不图虚名!《述志令》简介:这篇又名《让县自明本志令》,是反映曹操思想和经历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重要。
写于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五十六岁的时候。
当时,他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后,政权逐渐巩固,继而想统一全国;但是孙权、刘备两大军事势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胁。
他们除在军事上联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则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这篇令文,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证明他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
原文: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因此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但是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因此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夫能以大事小也。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
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
”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
因此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此所不得为也。
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
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
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
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
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辞。
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作品译文1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因此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
因此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
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因此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
自己内心盘算,从此刻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
因此回到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期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
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之后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
期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
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
这时我完全能够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因此这样做,是正因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
因此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但是三千人,这是正因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之后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
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
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
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
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
”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超多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
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
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
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
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这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因此才无所隐讳罢了。
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坚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
齐桓公、晋文公因此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正因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
《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
”正因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
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
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
此刻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能够背叛朝庭,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
”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
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能够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我不仅仅是对诸位来诉说这些,还常常将这些告诉妻妾,让他们都深知我的心意。
我告诉他们说:“待到我死去之后,你们都应当改嫁,期望要传述我的心愿,使人们都知道。
”我这些话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
我因此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能够证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坚信的缘故。
但要我就此放下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
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下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
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思考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
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
这是不能干的啊。
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理解,此刻我改变主意打算理解它。
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着想。
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没有不是放下书本而感叹,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
我仰仗着国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
想要办到的事,做起来无不如意,心里有所思考的事,实行时无不成功。
就这样扫平了天下,没有辜负君主的使命。
这可说是上天在扶助汉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
然而我的封地占有四个县,享受三万户的赋税,我有什么功德配得上它呢!此刻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
至于封地,能够辞退一些。
此刻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
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作品译文2出自曹操的《十二月己亥令》又名“让县自明本志令”。
建安十八(公元213年5月曹操已被封为魏公。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魏武故事》,曹操以“令”的形式颁布了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
所谓让县,即将所受封的四县交还三县,这三县是阳夏(河南省太康县)、柘(河南省柘城县)、苦(河南省鹿邑县)三县。
自明本志,即是把原来的志向坦率地说出来。
《让县自明本自令》是史家研究曹操思想很重要的历史资料。
那里,就《资治通鉴·六十六卷·东汉年》上摘录的“令”给大家作一个说:“我最初被保荐当’孝廉’(时二十岁),自己知道不是身藏深山的知名之士,恐怕世人把我当成凡夫俗子。
为了推广教化,争取名声荣誉,因此在济南国(首府东平陵)时,铲除贪官,消灭污秽(曹操当济南国相,所属十余县,县长等官员多阿附权贵,贪赃枉法,曹操奏报朝廷,有八人免职,境内肃然),公平正直的选拔人才,因此受到豪门强族的愤恨,深恐招来杀身毁家之祸,因此声称有病,辞职回乡。
那时年纪还轻,就在谯县(曹操故乡,安徽省亳州市)东五十里,兴筑书房别墅,打算秋夏两季读书,冬春两季打猎,预期二十年,等到天下太平,再出来做官。
然而,却不能如愿以偿,又受到朝廷征召,(于188年)担任典军指挥官(典军校尉),一心一意为国家讨伐盗贼(黄巾军),建立功勋,只盼望死后墓碑上,题字:’汉王朝故征西将军曹操之墓’,生平大志,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