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节目定位 浓厚的人文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特的节目定位浓厚的人文关怀
在新技术不断涌现、新媒体快速崛起的今天,传统电视媒体面临严峻挑战,各省级卫视不断推陈出新,节目样式愈加多样化。在此背景下,2011年,湖北卫视推出纪录片栏目《中国No.1》,以纯记录片形式拍摄、制作周播栏目。开播四年来,该栏目以独特的节目定位,优良的内容品质,以及浓厚的人文关怀,赢得了社会和观众的认可。两度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十优”栏目奖。
坚守职业责任担当
开播之初,《中国No.1》首先明确了栏目宗旨:站在国际视野,观照湖北中华之最;力求让全省全国的电视观众了解湖北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此方针指导下,栏目在开始前进行了多种节目形式的尝试,最终确定全外景拍摄的小纪录片模式。
众所周知,纪录片的特点是高成本、低产出,纪录片追求风格化、个性化、精品化,因此拍摄制作周期漫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作为一档电视栏目,却必须在正常的制作和播出周期内成片,经费有限,还要达到收视率考核要求。如此一来,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之中,纪录片存在不小的矛盾。
对此,作为创作者,我们曾经非常苦恼,直到节目采访了一位特殊的嘉宾。有一期节目选题是“郭店楚简”,当时我们非常困惑。业内专家对“郭店楚简”评价极高,认为其影响可能令“整个中国思想史都要重写”。但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栏目的选题,知道“郭店楚简”的人极少,大多数观众对其都是陌生的,以此为选题,真的有人看吗?
当期节目的采访嘉宾、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表示:第一,越遥远的历史、越专业的事物,作为编导和嘉宾,我们越是要把它说白了,让大众能听懂;第二,即使还不懂,也得做,因为这是媒体人的责任担当。郭院长的一席话令我们深刻意识到,身为媒体人,我们时刻需要谨记职业精神和媒体责任。
回溯历史,湖北堪称翘楚的东西很多,有远古文化、神农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宗教文化、首义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还有现代文化和各类古人、文人、名人、伟人。那《No.1》的题材怎么选?节目又怎么才能做得好看呢?
精挑选题策划先行
《中国No.1》是周播节目,播出时间晚,篇幅也不长,要追求观众的到达率确实非常困难。但是作为一档追求高品质的纪录片栏目,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让哪怕无意中进入的观众也都愿意看,甚至是喜欢看,提高忠实度,是我们必
须追求的目标,所以精挑选题,策划先行,提前作好系列化设计,形成合力扩大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年来,《中国No.1》已经先后推出自然奇观系列、考古系列、古代建筑系列、历史人物系列、现代“大家”系列、美食系列、“大楚”系列、非遗系列、“中国梦”系列等等,播出后都引起广泛关注,产生很好的社会影响。
《中国No.1》虽然体量很小,但做的是纪录片,又要契合湖北卫视“温暖智慧,家国情怀”的频道定位,所以小栏目也要有大策划,小选题也得有大视野。我们的选题是地域性的,思维却必须是全国甚至世界性的,所以在做节目的过程中,我们会尽可能地把同一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现象横向比照,把湖北之最放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大视野中重新审视,重新解读。比如炎帝故里在湖北,但他被誉为“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事也是中国农耕文明开创的历史;再比如“郭店楚简”,从800多枚小小的竹简上,可以窥见的是2300多年前远古中国的思想精髓,以及轴心时代世界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盛况;还有“汉阳造”,它诞生在武汉,却被誉为“中国第一枪”,它是中国最早和最值得骄傲的民族工业品牌,通过汉阳造的传奇,折射出的是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兵器工业发展史和革命史。站在这样的高度,把和湖北密切相关的这些选题放进中外历史的大时空去看待,就会发现《中国No.1》是立足于湖北的,但它也是中国的,甚至是世界的。
在具体操作上,对于一些看似熟悉的历史,我们会努力寻找新的发现,找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而对于那些和今天百姓的生活距离太远、看上去非常枯燥又不能不涉及的陌生题材,则要尽可能找到它们和大家耳熟能详的重大历史事件或热点话题、特殊人物的关系,找到它在我们今天生活中留下的痕迹和影响。
比如《茶路传奇――羊楼洞寻源》讲述的是三百多年前一条著名的国际贸易通道――“茶叶之路”的故事,却独辟蹊径,运用了电影化的悬念式开篇,从一块看上去并不起眼、价值却远超黄金的小小茶砖和一个偏僻的小镇开始讲述;《拯救江豚》开篇引用《楚天都市报》的一篇评论文章《美丽中国最好的GDP》,提出野生动物的命运和人类命运紧密相关,“江豚就是最好的GDP”之后,马上又列举出一系列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江豚死亡事件,强烈的反差,一下子就把大家带入到对被称作“长江生态活化石”、“水中大熊猫”的江豚命运的深切关注中。
从这些特殊的角度或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关注度很高的新闻大事切入,可以很快吸引观众的注意,引导大家在熟悉的事物中发现陌生,把它作为拍摄的起点,带着问号前进,就能大大激发收视兴趣,留住观众。
发掘故事关注细节
《中国No.1》的很多选题都是历史文化类的,这样的内
容往往不接地气,所以如何发掘故事、寻找矛盾、设计悬念、层层推进,也显得非常重要。
美国探索频道亚太区总监维克兰?夏纳曾把手拿遥控器的电视观众形象地比喻为“冲浪受众”,他们会十分迅速地判断一个节目是否值得看,只要短时间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快速更换频道。美国学者艾拉?阿布拉姆斯也曾提出一个“三分钟策略”,认为电视节目“每三分钟要有一个小高潮”,因为在看电视时,观众的注意力是涣散的,如果不能设计悬念,不断制造兴奋点,节奏拖沓,就很难留住观众。
有了这些兴奋点,观众就会随着节目一起困惑,一起寻访、一起激动、一起烦恼、一起欣喜若狂,一起痛彻心扉;有了这些兴奋点,他们不仅会把节目看下去,还会和我们一起来追忆,一起来思考。做历史文化类的节目,还有一个非常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过分追求深刻,刻意表现专业化,殊不知只有放下身架,和观众站在同一视角,做出来的节目才更容易被观众认可和接受。所以在《中国No.1》节目制作过程中,编导常常有意识强化的是一些个人化的回顾和感受、细节化的描绘和展示、情景化的再现和表达。
在每期节目中,我们都会努力寻找关键人物。我们的编导曾和“拾穗者”们一起走进深山密林,寻访乡土文化的碎片,打捞那些“正在消失的记忆”;也曾和“追鸟人”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