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资考试模拟试卷(一):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含答案解析.docx

合集下载

2018教资考试模拟试卷(一):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含答案解析

2018教资考试模拟试卷(一):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含答案解析

2018教资考试模拟试卷(一):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含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在诗歌《沁园春•长沙》的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分辨出下列描绘秋景的诗句,与其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2.教师在教授王昌龄的《出塞》时,讲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要求同学们搜索与其运用同一种修辞手法的诗句,下面选项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B.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3.在阅读完高中的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向老师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让老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作品,以下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一项是()。

A.《永别了,武器》B.《老人与海》C.《百年孤独》D.《太阳照常升起》4.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古代诗文中有关年龄的称谓,全班交流分享,下列总结正确的是()。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总角:婴儿一两岁B.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加冠:男子二十岁C.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梨花》)桃李年华:女子十五岁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束发:少年七八岁5.学习完《窦娥冤》一课后,为了调动学生去探索不同悲剧艺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以下不符合的是()。

A.《汉宫秋》B.《西厢记》C.《梧桐雨》D.《赵氏孤儿》6.课堂上同学们针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展开了讨论,下面哪位同学的解释是错误的()。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及解答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及解答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情节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黛玉葬花发生在元宵节,是她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B. 葬花时,黛玉吟诵的是《葬花吟》,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哀怜C. 宝玉并未参与黛玉葬花的场景,他对此一无所知D. 葬花是黛玉与宝钗友情深厚的象征答案:B解析:《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是经典情节,它发生在春末夏初,而非元宵节(A 项错误)。

黛玉在葬花时吟诵的《葬花吟》深刻表达了她对生命无常、青春易逝以及自身命运的哀怜与无奈(B项正确)。

宝玉是黛玉的知己,他目睹并参与了黛玉葬花的全过程,对黛玉的情感有深刻的理解(C项错误)。

葬花情节更多地体现了黛玉的敏感多愁与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悼,而非她与宝钗友情的象征(D项错误)。

2.下列哪位诗人是唐代边塞诗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高适答案:D解析: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作品如《燕歌行》、《别董大》等,都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的英勇生活和思乡之情为主要内容(D项正确)。

李白虽也有描写边塞的诗篇,但并非其主要创作方向(A项错误)。

杜甫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边塞诗并非其主要特色(B项错误)。

王维则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边塞诗非其主要创作领域(C项错误)。

3.下列关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读,哪一项是正确的?A. 学习新知识后,时常复习它,就会感到快乐B. 学习了知识,就要经常练习,这样才能感到高兴C.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时常复习,这样才能感到满足D. 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答案:A解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学习新知识后,时常复习它,就会感到快乐。

这里的“习”指的是复习、温习,而非单纯的练习或实践(A项正确,B、D项错误)。

2018下半年江苏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附答案

2018下半年江苏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附答案

2018下半年江苏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教师设计“科普之光”专题阅读,围绕专题选择阅读篇目。

下列适合的是()。

A.茅以异《桥话》B.冯骥才《珍珠鸟》C.许地山《落花生》D.瞿秋白《一种云》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A项,知识性科普著作《桥话》兼具科学研究价值与文学审美价值,主要包括“桥记”“桥志”“桥史”“桥工”“桥典”“桥景”“桥名”“桥文”八章内容。

B项,状物散文《珍珠鸟》通过对珍珠鸟的形态、习性及其与作者相处状态的描写,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间接表达出信赖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准则的寓意。

C项,叙事散文《落花生》以平易、浅显、简洁的人物对话写人记事,并于写人记事中托物言志,借“落花生”写“落花生精神”,突出了“人要做有用的人”的主题。

D项,散文诗《一种云》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以昂扬的战斗风格揭示了只有人民的革命暴力才能够改造当时的黑暗中国的真理。

A项作品相较于B、C、D三项作品,更适合选入“科普之光”专题。

2.学习选修课程“古代诗歌意象”,学生了解到很多意象具有“游子”的含义,大家纷纷举例。

下列诗句不恰当的是()。

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B.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李白《赠裴十四》)C.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白居易《答微之》)D.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解析:A项,诗人以“沙鸥”自比,即景自况,写尽人似沙鸥、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

B项,诗人以“浮云”状写裴十四,将其为人磊落却不容于世,难觅知音;即将西去,行踪不定如同飘忽的浮云的境况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C项,诗人以“浮萍”形容自己与元稹如同海上的浮萍,极写两人四处漂泊、相逢不易之态。

上述三项诗句中的意象“沙鸥”“浮云”“浮萍”常用于羁旅行役诗中,均具有“游子”的含义。

D项,诗人以“归雁”寄书,既写出了女子对出征丈夫的挂念,又表达了征人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及解答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及解答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文学作品中,不属于鲁迅创作的是:A. 《呐喊》B. 《朝花夕拾》C. 《骆驼祥子》D. 《野草》答案:C解析:《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名篇;《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记录了他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骆驼祥子》则是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不是鲁迅的作品。

2.下列关于《论语》的说法,错误的是:A. 是儒家经典之一B.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C. 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D. 是由孔子亲自编撰的答案:D解析:《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它不是由孔子亲自编撰的。

3.下列诗句中,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情感相近的是:A.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B.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C.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D.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答案:C解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认为只要彼此心心相印,即使远在天边,也如同近在眼前。

与之情感相近的是C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鼓励和安慰,以及对友情的高度珍视。

4.下列对《红楼梦》中人物及情节的描述,错误的是:A.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才情出众,多愁善感B. 贾宝玉是贾府的公子,厌恶科举,喜欢与女孩子们相处C. 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妻子,性格温婉,博学多才D. 王熙凤是贾母的孙女,精明强干,心机深沉答案:D解析: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才情出众,多愁善感,这是《红楼梦》中的经典人物形象;贾宝玉是贾府的公子,他厌恶科举制度,喜欢与女孩子们相处,这也是他的主要性格特点;薛宝钗在小说中与贾宝玉有婚约,并最终成为他的妻子,她性格温婉,博学多才;而王熙凤是贾母的侄孙女,而非孙女,她精明强干,心机深沉,是贾府中的重要人物。

2018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2018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2018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案例分析题 3. 教学设计题单项选择题1.学习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古人借月亮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

下列适合的是()。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B.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确答案:D解析:A项,诗句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诗歌主要描写了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独斟独酌时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

B项,诗句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诗中的山西村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C项,诗句出自李煜的《相见欢》,作者借“月”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悲。

D项,诗句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该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怀念弟弟子由时所作,表达了词人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阅读散文集的基本方法,教师准备向学生推荐一部自主阅读的散文集。

下列适合的是()。

A.孙犁《白洋淀纪事》B.沈从文《湘行散记》C.斯诺《红星照耀中国》D.法布尔《昆虫记》正确答案:B解析:A项,《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小说作品,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群像。

B项,《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创作的散文集,该散文集主要记录了作者返乡途中所遇之人与所见之事。

C项,《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斯诺所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品重点描述了毛泽东和陕北红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D项,《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

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让小组提交阅读交流的作品。

下列不适合的是()。

A.鲁迅《社戏》B.刘成章《安塞腰鼓》C.老舍《济南的冬天》D.汪曾祺《昆明的雨》正确答案:C解析:A项,鲁迅的《社戏》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优美的自然山水景致和淳厚的民风,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冲刺卷(1)附答案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冲刺卷(1)附答案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冲刺卷(1)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B、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C、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D、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答案】A【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

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

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A项“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说法错误。

2、学习完《窦娥冤》后,学生对文中窦娥的三桩誓愿进行总结,以下总结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血溅白练。

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对统治阶级昏庸判案的愤怒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答案】D【解析】D项中“乐观态度”错误。

三桩誓愿表现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

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B、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了C、教师认为。

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D、教师认为.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答案】B【解析】在教学中,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不是将其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而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准确。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及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及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及答案教师资格统考地区考试一般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上半年考试时间在3月中旬,面试在5月左右进行,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时间在11月初上。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希望大家喜欢!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在学习了杜甫的《望岳》之后,教师准备给学生另外推荐几首五言律诗进行赏析阅读,以下不合适的是( )。

A.李白《月下独酌》B.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王维《使至塞上》D.王绩《野望》2.教师讲解朱熹《观书有感》时,列举蕴含哲理的诗歌,下列古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王之涣《登鹳雀楼》B.白居易《望月有感》C.苏轼《题西林壁》D.王安石《登飞来峰》3.古代文人墨客往往寄情山水,通过对景色的描写表达作者不同的心境,下列不属于山水游记的是( )。

A.柳宗元《小石潭记》B.王安石《游褒禅山记》C.全祖望《梅花岭记》D.吴均《与朱元思书》4.教师在教授《<论语>十二章》时,要求学生回忆“四书”,下列学生的回答不属于“四书”之一的是( )。

A.《诗经》B.《大学》C.《中庸》D.《孟子》5.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曹操的其他作品,下列选项不适合的是( )。

A.《观书有感》B.《蒿里行》C.《龟虽寿》D.《短歌行》6.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其他使用典故抒发作者情感的诗词,下列不符合的是( )。

A.李商隐《锦瑟》B.杜牧《赤壁》C.马致远《天净沙·秋思》D.曹操《短歌行》7.《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两首诗歌,教学时教师推荐了另外几首《诗经》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A.《诗经•卫风•木瓜》B.《诗经•卫风•子衿》C.《诗经•卫风•风雨》D.《诗经•卫风•硕鼠》8.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围绕“教学实施建议”展开讨论,下列观点不恰当的是( )。

高中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卷及答案

高中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卷及答案

高中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卷及答案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高中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卷,希望大家喜欢!高中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某教材设置了“分析小说”单元,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鲁迅小说的写作特色,并列举了一些小说,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

A.《阿Q正传》B.《孔乙己》C.《药》D.《伪自由书》1.【答案】D。

解析:鲁迅的小说集有《故事新编》《呐喊》《彷徨》等,小说集《呐喊》包括篇目:《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彷徨》(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包括篇目:《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唯一的爱情小说,主人公是子君和涓生)《弟兄》《离婚》。

《伪自由书》是鲁迅的杂文集,故本题选择D项。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古代诗词中的“月”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意象有思乡的含义的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D.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2.【答案】B。

解析:A项,人通过明月和清泉的对比,让明月在林间流动起来,形成一种夜晚独有的美感,整首诗以诗情画意的山水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B项,词人借“婵娟”抒发自己的思乡和思亲之情;C项,诗句以月下独饮为背景,想象以“月”与“影”为伴,通过拟人抒发孤独的苦闷;D项,祖咏的《望蓟门》“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这首诗中的‘胡月’指边地之月,以胡月借代敌人,突出诗人对报效国家的强烈向往。

故本题选择B项。

3.教学《劝学》,教师补充了“议论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取得教师资格可在本级及以下等级学校和机构任教;中职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只能在中专、技校、职高或初级职业学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希望大家喜欢!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一、单选题1.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

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以下用到了“赋”的方法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D.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1.【答案】A。

解析:BC用的是“比”,D用到的是“兴”。

2.在学到毛泽东所填之词《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有学生说应该将其中的“鹰击长空”改为“鹰飞长空”,对此,教师作了以下几项评价,最能解决学生心中疑问的一项是( )。

A.善于发现问题,这一点很好,但是将“击”改为“飞”好吗?B.问得好,“击”与“飞”相比,“击”字更能突显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苍穹的强劲有力。

C.文学创作讲究选词炼字,想想“击”与“飞”相比,哪个字用在这个地方更贴切?D.伟人的作品怎么可能有错呢?课下再好好想想就明白了。

2.【答案】B。

解析:刚刚从初三过来的学生,在想问题的时候还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一般的反问或提问会让学生找不着自我学习的方向,所以A项和C项的点评效果都不如B项,D项的点评是一种错误。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林黛玉进贾府》里面,很多地方都出观了“笑”字,有学生问:“贾母之笑与黛玉忙赔笑见礼中的笑并不完全一样吧?”下列教师评价中最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是( )。

A.你的观察很细,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不妨在课下跟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

B.问得好,能说一下这两个人的笑具体有什么不同吗?结合两个人的实际情况,或许会更清楚。

2018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2018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2018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案例分析题 3. 教学设计题单项选择题1.教师准备选择一篇语言“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散文,指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

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朱自清《春》B.茅盾《白杨礼赞》C.汪曾祺《昆明的雨》D.鲁迅《藤野先生》正确答案:C解析:A项,散文《春》语言诗化,修辞多样,节奏明快,情感充沛,抒情意味浓厚,极具感染力。

B项,散文《白杨礼赞》语言凝练,文笔婉曲,寓意深厚,情感激越。

C项,散文《昆明的雨》融合典雅文言词语与质朴口语词句,拾取生活中的琐屑事物,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别具平淡自然之美。

D项,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语言简练,于反语中见真情,于幽默中寓辛酸,感情色彩浓厚。

A、B、D三项作品均与题干要求不符,C项作品符合题干要求。

2.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

下列不适合的是()。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正确答案:D解析:A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故乡明月抒怀,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因战乱而离散的兄弟的思念之情。

B项,“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借半轮秋月及水中月影,抒发了诗人远行途中对故乡故人的思念之情。

C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婵娟”(即明月)这一意象,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与美好祝愿。

D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通过对山村月夜风景的描写,展现了独特的山村乡野情趣,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未体现思乡怀人的情感。

3.在戏剧学习活动中,学生排演讽刺喜剧,教师推荐剧目供学生选择。

下列适合的是()。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参考答案(高中)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参考答案(高中)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真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诗歌中的“云”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

下列含有“云”意象的诗句,意图表现人生哲理的是( )。

A.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市《赠花卿》)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秋词》)C.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答案】C。

2.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引入其他相关小说名作,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妙处。

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B.孙犁《芦花荡》C.鲁迅《社戏》D.海明威《老人与海》【答案】A。

3.教研组准备在高一年级开展散文专题教学,围绕“乡土情怀”选择阅读篇目。

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B.贾平凹《秦腔》C.蒙田《热爱生命》D.富尔格姆《信条》【答案】B。

4.学完《雷雨》,教师向学生介绍欧洲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原则。

下列遵循这一原则的代表作是( )。

A.关汉卿《窦娥冤》B.郭沫若《屈原》C.莫里哀《伪君子》D.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答案】C。

5.研读古代文化经典时,教师提醒学生梳理文中重要字词。

下列字词释义不正确的是( )。

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效:仿效)(《庄子逍遥游》)B.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戚戚:忧愁,哀伤) (《论语·述而》)C.道可道,非常道(第三个“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老子·上篇》D.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罟:网) (《孟子·梁惠王上》) 【答案】A。

6.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常见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下列语句中的“则”表示承接关系的是(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感矣(《师说》)D.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A7.讲解《锦瑟》时,教师列举含有典故的诗句,向学生解释古代诗词创作的用典传统。

2018年高中语文教师招聘模拟卷测试精选及答案

2018年高中语文教师招聘模拟卷测试精选及答案

2018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高中语文模拟卷(一)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1.下列有关方言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或地方变体。

现代汉语有七大主要方言。

B.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C.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D.闽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福建、广西一带2.下列关于汉语语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B.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C.在“我很高兴”这一结构中,“高兴”做宾语D.在“认真地写”这一短语中,“认真”做状语3.下列关于语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节是人可以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段B.“tang”这个音节由四个音素构成C.“花儿”是一个音节D.自私、应试都是整体认读音节4.下面选项中能与唇齿音相拼的是()。

A.开口呼B.齐齿呼C.撮口呼D.合口呼5.中响复韵母是_________________。

A.iɑo、iou、uɑn、uenB.iɑo、iou、uɑi、ueiC.iɑo、uei、uen、iouD.iɑo、iou、iɑn、uɑn6.下列有关音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不”与非去声相连时读去声,如“不行”“一棵”B.单音形容词重叠,无论是何声调,后一音节读阴平,如“轻轻”“慢慢”C.两个上声字连读,前一个读成阳平D.儿化时后缀“儿”代表一个卷舌动作,也是一个独立的音节。

7.下列各项中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脉脉(mó)颤(chàn)动乘(chéng)凉独处(chù)的妙处B.酣(hān)睡参差(cēn cī)袅娜(nà)蓊蓊郁(yù)郁C.点缀(zhuì)倩(qiàn)影采撷(xié)斑驳(bó)D.煤屑(xiāo)羞涩(sè)踱(duò)步幽僻(yōu pì)8.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2018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语文》(高中)模拟卷一(答案版)

2018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语文》(高中)模拟卷一(答案版)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模拟卷一(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答案】C。

解析:A项《哈姆莱特》是必修4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于西方戏剧。

B项《祝福》是必修3第一单元的一篇现代小说。

D项《林黛玉进贾府》是必修3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于古典小说。

《窦娥冤》是必修4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关汉卿戏曲集》,属于古代戏剧。

(以上课文均出自课标实验版语文教材)2.【答案】D。

解析:没有《孔子》这部作品,记录孔子言行的作品是《论语》。

3.【答案】C。

按我国古代纪年法,六十为花甲。

“花甲重逢”,即两个“花甲”,为一百二十岁,三七岁月,即三七为二十一岁。

这样一百二十岁,加上二十一岁,共为一百四十一岁。

俗语“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稀双庆,就是两个七十为一百四十岁,再加一度春秋,就是一百四十岁加一岁,也是一百四十一岁。

4.【答案】D。

解析:“狐”,名词,狐狸,在这里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5.【答案】C。

解析:C项,王安忆的《长恨歌》,从女性的意识与审美的角度描写社会人生,表现女性生活,通过一个女人的一生讲述了一座城的故事,对于城市的体验,与女性关于日常生活的操持纠结在一起,难解难分,表达了女性的独特关怀。

A项,《白鹿原》讲述的是家族兴衰的故事,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同时,也触及社会的各个层面。

B项,《红高粱》作为战争题材的小说,表现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对带着原始野性、质朴强悍的生命力的赞美,对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渴望,红高粱是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象征。

D项,《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四部作品的选文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小说欣赏》中,《白鹿原》属于“家族的记忆”专题,《红高粱》属于“烽火岁月”专题,《长恨歌》属于“女性的声音”专题,《平凡的世界》属于“情系乡土”专题。

2018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语文》(高中)模拟卷一(学生版)

2018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语文》(高中)模拟卷一(学生版)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模拟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某教材设有“中国古代戏剧”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下列适合的是()。

A.《哈姆莱特》B.《祝福》C.《窦娥冤》D.《林黛玉进贾府》2.某教材在选修模块设置了“感悟经典——品味先秦诸子选读”专题,下面哪一选项作品不完全属于这一范畴()。

A.《论语》《孟子》《老子》B.《孟子》《庄子》《老子》C.《荀子》《墨子》《韩非子》D.《墨子》《荀子》《孔子》3.学习“有趣的对联”课程时,老师讲述了乾隆和纪晓岚给一位老叟的一副对联,曰:“花甲重逢还长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问学生老叟高寿,正确的是()。

A.120岁B.121岁C.140岁D.141岁4.课堂上同学们针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展开了讨论,下面哪位同学的解释是错误的()。

A.“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动词,在这里作名词,到达的人。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名词,在这里作动词,表示游泳的意思。

C.“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意为与……交好(友善)。

D.“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中的“狐”,名词,在这里作动词,像狐狸的意思。

5.选修教材设置了“女性的声音”这一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入的是()。

A.路遥《平发的世界》B.老舍《四世同堂》C.王安忆《长恨歌》D.茅盾《子夜》6.某教科书必修(二)第二单元的选文为《诗经二首》《孔雀东南飞并序》和《诗三首》。

对该单元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的是()。

A.反复吟咏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B.学习律诗与绝句的特点。

C.欣赏不同诗体的节奏。

D.了解学习不同作品的创作手法。

7.学习《鸿门宴》,教师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试对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作简要分析,说说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够死里逃生?”对这一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18上真题+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18上真题+答案
物”,而不是“英雄人物”,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它们都可以指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生:我觉得它们意思不同,一个侧重“风流”,一个突出“英勇”。 师“: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究竟有什么异同,我们一会儿再来讨论,先继续往下看。 ………… 师:再来看这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如果把“公瑾”换成“周郎”,把“初嫁”换成“出嫁”,
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风流人物”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衬托英雄的,说明周瑜是特别浪漫、懂爱情的。
2018 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共 8 页)
—5—
师:对!在苏轼看来,只会打打杀杀不能算“风流人物”,“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胆,还要有柔肠。 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爱情。苏轼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 块儿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的周瑜的完美形象。“英雄人物”容易让人们只想到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就 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
关系的是( )(易错)
A.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D.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 讲解《锦瑟》时,教师列举含有典故的诗句,向学生解释古代诗词创作的用典传统。下列诗句不适合
生“:雄姿英发”。 师:“雄姿英发”描写的是“风流人物”英雄气概的一面,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哪一面呢?注意 啊“,羽扇纶巾”是文臣的装扮。 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师: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实际是写他风流倜傥、智慧超群。如果说,“公瑾当年” 和“小乔初嫁”是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那么后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写的是周瑜的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 师:好。这下我们就把“苏轼为什么用‘风流人物’”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实他心目中的周瑜就是这 样一个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问题] 16.(1)说明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的教学意图。(10 分) (2)评析该教师是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的。(10 分)

【高中语文真题】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真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真题】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真题及答案

二零一八年上半年高中教师资格证笔试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诗歌中的“云”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

下列含有“云”意象的诗句,意图表现人生哲理的是( )。

A.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C.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参考答案:A2.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引入其他相关小说名作,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妙处。

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B.孙犁《芦花荡》C.鲁迅《社戏》D.海明威《老人与海》参考答案:A3.教研组准备在高一年级开展散文专题教学,围绕“乡土情怀”选择阅读篇目。

是( )。

A.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B.贾平凹《秦腔》C.蒙田《热爱生命》D.富尔格姆《信条》参考答案:B4.学完《雷雨》,教师向学生介绍欧洲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创作原则。

下列遵循这一原则的代表作是( )。

A.关汉卿《窦娥冤》B.郭沫若《屈原》C.奠里哀《伪君子》D.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参考答案:C5.研读古代文化经典时,教师提醒学生梳理文中重要字词。

下列字词释义不正确的是( )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效:效仿)(《庄子,逍遥游》)B.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戚戚:忧愁,哀伤)(《论语,述而》)C.道可道,非常道(第三个“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老子。

上篇》)D.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罟:网)(《孟子·梁惠王上》)参考答案:A6.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常见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下列语句中的“则”表示承接关系的是( )。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D.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答案:A7.讲解《锦瑟》时,教师列举含有典故的诗句,向学生解释古代诗词创作的用典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 教资考试模拟试卷(一):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含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5 分)1.在诗歌《沁园春 ?长沙》的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分辨出下列描绘秋景的诗句,与其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2.教师在教授王昌龄的《出塞》时,讲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要求同学们搜索与其运用同一种修辞手法的诗句,下面选项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泊秦淮》)B.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古诗十九首》)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 《木兰诗》)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渡荆门》)3.在阅读完高中的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向老师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让老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作品,以下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一项是() 。

A. 《永别了,武器》B. 《老人与海》C.《百年孤独》D.《太阳照常升起》4.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古代诗文中有关年龄的称谓,全班交流分享,下列总结正确的是( ) 。

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诗经 ?氓》 ) 总角:婴儿一两岁B.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送东阳马生序》 ) 加冠:男子二十岁C.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梨花》 ) 桃李年华:女子十五岁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项脊轩志》 ) 束发:少年七八岁5.学习完《窦娥冤》一课后,为了调动学生去探索不同悲剧艺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以下不符合的是( ) 。

A. 《汉宫秋》B. 《西厢记》C.《梧桐雨》D.《赵氏孤儿》6.课堂上同学们针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展开了讨论,下面哪位同学的解释是错误的( ) 。

A.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动词,在这里作名词,到达的人。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名词,在这里作动词,表示游泳的意思。

C.“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友善、交好的意思。

D.“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中的“狐”,名词,在这里作动词,像狐狸的意思。

7.学生在作文中对“借代”的修辞手法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中正确的例子来进行讲解,下列语句不合适的是( ) 。

A.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B.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得不得开心颜。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D.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8.教学《沁园春 ?长沙》,教师引导学生联想与“秋”有关的古诗,学生列举了《天净沙 ?秋思》《枫桥夜泊》和《登高》,并让学生思考课文表达的情感与这些作品有哪些不同。

以下对于教师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教师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深层内涵B.教师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C.教师有较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意识D.教师注重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9.学习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名家朗读,注意朗读时的节奏、停顿、语速和重音,感受诗中人物的情感。

对这一活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B.注重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C.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语言风格D.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能力,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怀10.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变色龙》和《小公务员之死》,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

A.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和实际的联系,扩大学习领域B.有助于学生对作家的创作风格形成整体认知C.三部作品没有太多关联,拓展阅读价值不大D.有助于深入挖掘课文的社会意义11.教师在学生朗读后,经常让学生谈谈读完后的感受、体验,并对刚才的朗读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进行评价和指导。

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注重学生的自评,体现了新课改的相关理念B.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C.教师的主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D.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1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实验 ) 》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对这一概念阐述不正确的是( ) 。

A. 高中语文课程应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B. 高中语文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C.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D.通过语文课程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13.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 ( 片段 ) ,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明清以来,对四大名著的评点可以说是异彩纷呈,流派众多。

人们公认的比较好的四种评点本你知道是哪几种吗?生1: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生2: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师:很好,知道两个已经很不简单。

( 多媒体显示“四大名著著名评点”,另两个是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评点是另一种极具价值的名著。

那么,什么是评点法呢?( 多媒体显示“评点法”,学生齐读)生3:评点法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

可以评点字词,也可评点句段 ; 可以评点人物,也可评点情节、环境,等等。

师:那么,怎么评点人物呢 ?评点时要注意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著名作家王蒙对课文中人物的评点。

[ 投影一段评点:问:“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 ; 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 ?带了几个人来 ?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 ( 原文)不等回答,先提一串问题:一、急脾气。

二、是关心的表示,也是走过场。

三、在“老祖宗”面前可以连珠炮般地说话提问,也是份儿、格儿。

四、通过关心人显示自己的全面性、细致性、责任性。

( 评点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刚才学到的评点方法,试着对课文中写到的王熙凤进行评点,评点时可以与周围的同学讨论,等一会儿我们在全班交流。

( 学生评点,老师巡视、指导,5分钟后进行全班交流)师: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发言的同学首先要告诉大家,你准备评点的是哪一句或哪一段话,然后再读自己的评点。

对该教学实录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教师授之以“渔”,着重锻造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B.以王蒙对课文内容的评点为范例,让学生从典型性的评点中逐步掌握了评点的方法和要求C.本节课着重以小组讨论探究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性格以此达成教学目标D.以教材为例,让学生学习小说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14.阅读《祝福》教学实录 ( 片段 ) ,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鲁迅先生在小说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这样的祥林嫂,她善良、勤劳、朴实,一心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甚至于她以自由的丧失为代价,来换取在这世上活命,可她最终没有逃脱“想做奴隶而不得”的这样的命运,在鲁镇人们迎接新年、“欢乐祥和”的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死去。

这是她的悲剧,更是当时无数的跟她一样的被压迫的人们——没有觉醒的人们的悲剧,“祥林嫂们”的悲剧 ! 然而这场悲剧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祥林嫂的被吃与“祥林嫂们”的吃人——“祥林嫂们的被吃”与“祥林嫂们”的吃人。

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史,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继续的 ; 人们不断被摧残、被异化 ; 进而在不自知中摧残和异化着下一个不幸者。

幸运的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有鲁迅这样的斗士,他用自己的笔,作投枪作匕首,向这些封建思想发起了攻击。

他用自己的冷峻得近似手术刀般的如椽巨笔解剖这一个一个衰朽的灵魂。

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上到这里。

老师现在给大家留一份作业:(1) 再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祥林嫂们”的言行,就是对他们的描写,对他(她)们的精神世界做一次解剖。

我们下节课重点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和鲁迅先生高超的写作手法。

(2) 大家写一段文字,“现代社会的‘祥林嫂’”,大家思考一下,现代社会有没有“祥林嫂” ?有没有需要我们拯救的“祥林嫂” ?要求重点刻画出他们的灵魂。

对该教师的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B.让语文回归生活,改变单一的作业设计模式C.作业由易到难,有启发性D.作业形式多样,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15.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 ( 节选 ) ,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字词到段意到中心的肢解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的演戏愈演愈烈。

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却没有实效。

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

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教师需要在课题研究中提升理论和实践能力; 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更需要有更为快捷有效地有效阅读方法指导。

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必然的选择B.阅读策略关注的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C.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D.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合理的教学策略,就能使阅读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二、案例分析题 ( 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6 题 20 分,第 17 题 8 分,第 18 题 12分,共 40 分)( 一) 请认真阅读下面两个教学片段,完成第16 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