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社会学学科教育部第一至第六届优秀人文社科成果奖
社会学一等奖(共9项第一届1995一等奖(5项)《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及对策探讨》《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及其出路》《对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五点建议》二等奖(11项)《中国人口丛书》《中国人口地理》《企业社会学新论》《人口结构学》《人口承载力与人口迁移》《社会改革控制论》《贫困与发展道路选择》《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当代西方人口学说》《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论》第二届1998一等奖(2项)《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著作《西藏的人口与社会》著作二等奖(4项)《人地关系论——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问著作《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著作《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著作《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论文三等奖(9项)《三峡工程移民与库区发展研究》著作《科学价值系统论》著作《马库色:批判与重建》著作《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口.环境与发著作《“中国经济奇迹”的未来与政策选择—著作《开发扶贫与环境移民》著作《历史原脉与现实走向--历史社会学研著作《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著作《21世纪辽宁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研究咨询报告第三届(2003)一等奖(1项)《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著作二等奖(4项)《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著作《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研究》系列论文《转型社会中的私营企业主:社会来源及著作三等奖(9项)《从济贫到社会保险:英国现代社会保障著作论文《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论文《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论文《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项著作《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著作著作《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第四届(2006)一等奖(1项)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著作二等奖(1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目标人群研究咨询报告三等奖(10项)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论文新乡土中国著作再生产的延续:制度转型于城市社会分层著作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论文企业职工的权威意识及其对管理行为的影论文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著作不灌而治--山西四社五村水利文献与民俗著作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分析论文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著作中国大陆村委会选举的制度实施著作第五届(2009)一等奖(0项)缺二等奖(5项) A New Perspective in Guiding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 著作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 刘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一项基于劳动力退休年龄的考察 论文类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著作类 生活•读书•新知三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 论文类 《中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1期人口学学科体系研究 著作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 邬三等奖(11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 论文类 《社会学研究》 2007年第6期 蔡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 著作类 牛津大学出版社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研究报告类 中国残疾人联合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 著作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2月 卜长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 著作类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 论文类 《社会学研究》 2007年第3期 胡 社会研究中的因果分析 论文类 《社会学研究》 2006年第4期 王天夫三峡外迁移民社会融合与稳定调查研究 研究报告类 国务院三峡办,四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 著作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对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的一个实证研究 著作类 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 著作类 科学出版社 2005年第六届(2012)共9项)费孝通宁夏出版社曾毅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克大学中华人口与社郑杭生、李强 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宋林飞《中国社会科学》刘铮、邬沧萍、林富德新华社《内部参考》1979中国人民大学孙敬之 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胡焕庸、张善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刘祖云 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刘长茂主编 张纯元 副主张志良主编甘肃科技出版社童星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何承金、赵学董 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风笑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竞能、吴国存 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李路路浙江人民出版社瞿铁鹏上海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查瑞传 曾毅 郭志刚 主马 戎 著同心出版社朱国宏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郑杭生 等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强 著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孙立平 王汉生 王思斌 朱 农 主编 王冰 副主武汉大学出版社张 彦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刘少杰 著唐山出版社(台湾)林富德 翟振武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宋林飞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张志良 主编 原华荣 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忠民 著河南大学出版社邬沧萍 主编 郝虹生 副高等教育出版社尹文耀辽宁省计划委员会采用李强 著鹭江出版社2000年9月关信平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郭志刚《人口研究》2000年1期李路路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丁建定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风笑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6期刘少杰《社会学研究》1999年4期丘海雄 陈建民 任焰《社会学研究》1998年4期王桂新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张静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周晓虹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12月李强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郭志刚等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采纳,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3月郭于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贺雪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李路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卜长莉《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蔡禾《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洪大用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董晓萍、[法]蓝克利著中华书局2003年10月王琪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1年第4期刘少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4月胡荣著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4月ns in the 21st Century:“De-politicization”of Ethnicity in China 论文类 Asian Ethnicity Vol.8,No.3(Oct 2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 刘少杰力退休年龄的考察 论文类 《中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梁玉成著作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10月 吴 毅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1期 刘 平出版社 2006年11月 邬沧萍主编学研究》 2007年第6期 蔡 禾、 王 进作类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周 怡报告类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07年11月 郑晓瑛、 陈 功、 宋新明、 张 蕾、 刘 岚出版社 2005年2月 卜长莉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10月 王胜今研究》 2007年第3期 胡 荣》 2006年第4期 王天夫告类 国务院三峡办,四川省人民政府移民办 2007年1月 宋子然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4月 刘爱玉的一个实证研究 著作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 彭华民类 科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王桂新等20202020202020克大学中华人口与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l.8,No.3(Oct 2007) 马 戎。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一览表(可下载)
、古籍整
经济学
著作论文 中国区域创新的时空动态分
奖
析
论文
2014-12
2014年第12 期
地理学报
汉语 程叶青
著作(含
经济学
著作论文 公共卫生项目经济学评价方
奖
法
专著、编 著、译著 2017-08 、工具书
人民卫生出版社
汉语 黄小玲
、古籍整
申报者情况
是否第 人事关系是 一作者 否在高校
是
是
安晨曦
主要作者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汉语
肖玮
是
是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
《вопросы п
17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 义理论
著作论文 奖
и о и
современног капитализма их сущность
论文
2017-04
олитическ 2017年第2期 ой экономи 俄语
и》《政治经济学问
15 海南医学院
历史学
著作论文 1930年代民族复兴思潮中的
奖
《复兴月刊》
论文
2017-03
2017年第11 期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 究所:《近代思想史 研究(第11辑)》
汉语
蒋红艳
是
是
16
海南热带海洋 学院
历史学
著作论文 甲午战后海南岛未沦为法国
奖
租借地背后的英法博弈
论文
2017-04
2017年第2期
新闻学与 著作论文 文化传播与认同达成——以
传播学 奖
黎族为例
专著、编 著、译著 2017-08 、工具书
推荐202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具体要求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学研究工作委员会(简称高教学会科研委)开展的一个表彰项目,旨在鼓励和奖励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中的杰出成果,推动学术与科研水平的提升。
以下是推荐202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具体要求:
一、参评条件
1.申请单位/团队需为中国高校,申请成果应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
2.申请成果应在2024年度内公开发表,且发表的期刊/会议需为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权威刊物/会议。
3.申请成果需要具有较高的原创性和学术价值,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科学技术先进性,对学科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力。
二、申请材料
1.申请表:包含申请单位/团队的信息、成果的基本信息和学术影响力等,需如实填写并加盖申请单位公章。
2.成果简介:对申请成果进行简要介绍,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等。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3.07.04•【文号】教社政[2003]5号•【施行日期】2003.07.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机关工作正文教育部关于颁发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决定(教社政[200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直属各高等学校: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评审工作业已完成,按照我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经本届奖励委员会审核通过,共有406项成果获得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7项,二等奖124项,三等奖234项。
现将获奖名单予以公布(详见附件)。
开展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工作,是为了鼓励广大教师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应认真总结组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经验,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求真务实,进一步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先进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名单教育部二〇〇三年七月四日附件: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名单(特等奖1项、一等奖47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47项)中国文学(7项)外国文学(空缺)考古学(空缺)民族学(1项)港澳台问题研究(空缺)国高等学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名单(二等奖124项)马克思主义(4项)中国文学(13项)统计学(2项)全国高等学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名单(三等奖234项)。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拟推荐
明代内阁政治研究
田澍
西北师范大学
着作论文奖
30
《新序》译注
马世年
西北师范大学
普及读物奖
31
《论“诗骚传统”》
韩高年
西北师范大学
着作论文奖
32
颠覆与立新:从思辨理念到现实主体的形转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
雒季
兰州城市学院
着作论文奖
33
牧区族群的生计变迁与心理适应——以甘南夏河县桑科乡X村为例
普及读物奖
11
《春秋》的文本性质及记事原则
董芬芬
西北师范大学
着作论文奖
12
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
张美宏
西北师范大学
着作论文奖
13
多篇章学习中提取练习策略对高阶技能的影响
周爱保
西北师范大学
着作论文奖
14
《回到文学现场——关于当代文学的研究》
杨光祖
西北师范大学
着作论文奖
15
《人学的困境与超越》
郭武
甘肃政法学院
着作论文奖
69
环境法学核心范畴之重构:环境法的法权结构论
史玉成
甘肃政法学院
着作论文奖
70
环境法视野下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
张瑞萍
甘肃政法学院
着作论文奖
71
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回报率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
孟望生
甘肃政法学院
青年成果奖
72
中国人衰老评估量表的研制
梁治学
甘肃医学院
着作论文奖
着作论文奖
39
古代诗歌注释元素——基于四家注杜的研究
杨永发
兰州城市学院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
附件1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实施办法为规范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 增强评奖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教社科[2009]1号), 结合历届评奖工作情况, 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奖励范围和奖项设置第一条【学科范围】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需要, 本届评奖的学科范围包括: (1)马克思主义;(2)思想政治教育;(3)哲学;(4)逻辑学;(5)宗教学;(6)语言学;(7)中国文学;(8)外国文学;(9)艺术学;(10)历史学;(11)考古学;(12)经济学;(13)管理学;(14)政治学;(15)法学;(16)社会学;(17)民族学与文化学;(18)新闻学与传播学;(19)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20)教育学;(21)心理学;(22)体育学;(23)统计学;(24)港澳台问题研究;(25)国际问题研究;(26)交叉学科。
第二条【成果类型】本届评奖包括以下类型成果: (1)著作(含专著、编著、译著、工具书、古籍整理作品等);(2)学术论文;(3)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4)普及读物。
第三条【奖项设置】本届评奖的奖项分四类:著作奖、论文奖、研究报告奖、成果普及奖。
除成果普及奖不分等级外, 其他奖项分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
按照确保质量的要求, 允许各学科各个等级的奖项有空缺。
第四条【奖励名额】本届评奖的奖励名额总计900项左右, 其中一等奖60项, 二等奖260项, 三等奖560项, 普及奖20项;特等奖根据参评成果的质量情况决定是否授予。
各学科的奖励名额依据该学科申报数占所有学科申报总数的比例进行分配, 适当向交叉学科和申报数较少学科倾斜。
第二章评审机构第五条【奖励委员会】奖励委员会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各学部召集人和其他知名专家、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1.22•【文号】教社科厅函〔2019〕1号•【施行日期】2019.01.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19〕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教社科〔2009〕1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实施办法》(简称《成果奖实施办法》,见附件),我部决定启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受理成果范围和奖项设置(一)受理成果范围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参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4月)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的学科分类,借鉴历届评奖经验做法,适应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需要,本届评奖的受理成果范围包括:1.马克思主义理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思想政治教育;4.哲学;5.宗教学;6.语言学;7.中国文学;8.外国文学;9.艺术学;10.历史学;11.考古学;12.经济学;13.政治学;14.法学;15.社会学;16.人口学;17.民族学与文化学;18.新闻学与传播学;19.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20.教育学;21.体育学;22.统计学;23.心理学;24.管理学;25.港澳台问题研究;26.国际问题研究;27.交叉学科。
第九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公示
第九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公示第九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公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人文社科领域中的优秀成果层出不穷。
这些成果对于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表彰这些优秀成果,教育部举行了第九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的评选,以下是公示的获奖名单,按照不同类别划分。
1.哲学社会科学类优秀成果奖:《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观到习近平强军思想》作者:杨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该著作通过对比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思想与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异同之处,对习近平强军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解析。
该成果在国防建设与军事文化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2.文学艺术类优秀成果奖:《中国电影的元祖:萨穆良》作者:张琳,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该著作通过对萨穆良电影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该成果对于推动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语言文学类优秀成果奖:《“学生集体”视角下的英语课堂互动研究》作者:王晓峰,南京大学外语系教授该著作通过对学生集体视角观察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对英语课堂互动的机制及其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该成果为英语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4.历史文化类优秀成果奖:《西侵这一百年》作者:聂其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该著作重点论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描述了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历程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奋斗。
该成果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史以及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5.法律政治类优秀成果奖:《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作者:黄河清,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该著作重点论述了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了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中心任务和战略选择。
该成果在法治建设和法治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之,以上几位作者的研究成果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这些研究成果将指引未来的学者在这些领域深入研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也为国家法制建设、文化传承、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思考途径。
第九届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成果奖
第九届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成果奖第九届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成果奖是一项重要的荣誉,旨在表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高等院校教师和研究人员。
这项奖项的评选,不仅是对个人的认可和鼓励,更是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推动和促进。
首先,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成果奖的评选,对于激励高等院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当今社会,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研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学科交叉和融合的需求,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等。
而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成果奖的设立,通过对杰出成果的评选,为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树立了榜样,促使他们不断努力,开展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研究工作。
其次,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成果奖的评选,有助于提升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声誉。
中国的高等院校拥有雄厚的人文社科研究基础,很多教师和研究人员在相关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然而,在国际上,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还有待提升。
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成果奖的发起和评选,不仅能够集中展示优秀成果,促使更多的研究人员关注和参与此领域的研究,也能够弘扬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成果,提升国际影响力。
此外,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成果奖的评选,对于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而人文社科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成果奖的评选,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关注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通过研究成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综上所述,第九届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成果奖的评选,对于推动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具有广泛的积极影响。
评选活动的举办,激发了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研究热情,提升了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同时,这一评选活动也为高等院校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和服务使命提供了引领和支持。
希望随着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成果奖的不断举办,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够蓬勃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 评审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审1. 背景介绍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审是指教育部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评选、认定和奖励的一项重要活动。
近年来,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审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提高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2. 深度评估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审需要对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进行深度评估,包括对成果的学术水平、创新性、实用性、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评审过程应该注重从多个角度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全面了解成果的价值和意义。
在评审的过程中,需要考察成果的研究视角是否新颖独特,是否有理论创新,对当前学术领域是否有重大贡献以及是否能够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还需要评估成果的实用性,是否能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是否具有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潜力。
3. 广度评估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审需要对各个学科领域的成果进行广度评估,这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种学科领域。
需要兼顾各个学科领域的特点和需求,注重发现和奖励各个学科领域中的优秀成果,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良态势。
在广度评估中,需要关注不同领域间的交叉与融合,注重跨学科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并且鼓励跨学科成果的产生。
这有助于推动学科间的融合发展,提高研究成果的整体水平。
4. 文章观点与理解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审在推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高研究成果的整体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评审的过程中,需要兼顾深度评估与广度评估,注重学术水平与社会意义的结合,注重创新性与实用性的兼具。
总结回顾来看,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审应该秉持公正、公平、客观的原则,注重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促进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提高与优化,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在实际撰写文章时,需要多次提及"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审"和相关的关键词,以突出重点和紧扣主题。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奖励高等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鼓励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育部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三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每三年评选一次,包括下列奖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奖(人文社会科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文奖(人文社会科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研究报告奖(人文社会科学)。
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传播普及,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普及奖(人文社会科学)。
所有奖项分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第四条教育部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励委员会),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各学部召集人和教育部有关司局、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
奖励委员会负责审定评奖方案、聘请评审委员会专家、拟定获奖和奖励等级等。
第五条评审委员会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评审工作。
评审委员会专家应根据申报项目的学科分布等具体情况,从全国X 围内遴选在相关研究领域内学术造诣高、学风优良的专家学者组成。
第六条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由奖励委员会授权负责评奖组织等具体工作。
第二章申报条件与组织第七条普通高等学校均可按要求推荐申报。
申报者资格为:成果公开出版、发表或向实际工作部门提交研究咨询报告期间,正式人事关系在高等学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
第八条推荐申报成果包括著作(含专著、工具书、古籍整理、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以及普及类成果(教材、教辅和文学艺术类作品除外)。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教育委员会(已更名)•【公布日期】1998.02.25•【文号】教社科[1998]1号•【施行日期】1998.02.25•【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教育部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发布日期:2011年2月24日,实施日期:2011年2月24日)废止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1998年2月25日国家教委发布教社科[1998]1号)第一条为奖励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和研究人员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优秀成果,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为国家教育委员会设立的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对获奖者按等级颁发相应的奖励证书和奖金。
第三条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分为著作、论文和研究咨询报告三类。
其中,著作类成果包括专著、编著(工具书等)、资料和古籍整理著作、译著等,但不包括教材;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包括软件、音像制品等其他形式的成果。
第四条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的评审坚持科学、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申请评奖的成果,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二)学术上具有先进性,理论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应用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三)观点正确,论证严密,资料准确、翔实,文风端正。
第六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奖励的具体标准:(一)基础研究成果:学术上有所创新,理论上有所建树,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或在国情、社情调查、资料搜集整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填补了学科的空白,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观点,推动了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受到学术界重视和好评。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人文社会科学)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13.03.22
•【文号】教社科[2013]2号
•【施行日期】2013.03.2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
社会科学)的决定
(教社科[2013]2号)
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评奖工作业已完成。
按照我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经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和奖励委员会审核通过,共有830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45项,二等奖250项,三等奖518项,成果普及奖17项。
现将获奖名单予以公布(详见附件)。
开展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是教育部为表彰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和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铸造精品,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以本次评奖工作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质量导向,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名单(830项)
教育部
2013年3月22日附件:
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获奖成果名单(830项)。
华中师范大学20项成果荣获第八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华中师范大学20项成果荣获第八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近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的决定》,经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奖励委员会审议通过和教育部批准,共有1539项成果获奖(含香港、澳门获奖成果)。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我国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的最高级别奖励。
本届评奖还新设“青年成果奖”,进一步加大了对青年学者的支持力度。
华中师范大学本届共申报104项成果,获奖20项,获奖率近20%。
获奖总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6名,其中一等奖3项,在我校历届一等奖获奖数量中再创新高。
本次获得一等奖的三项成果分别是:《惮代英全集(1-9卷)》(李良明等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中国教育活动通史(1-8卷)》(周洪宇等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7年10月)、《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王敬尧、魏来,《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另外,学校还获得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青年成果奖3项。
(通讯员:蔡鹏)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华中师范大学获奖名单序号成果名称成果形式作者获奖等级1惮代英全集(1-9卷)著作李良明等一等奖2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王敬尧等一等奖3中国教育活动通史(1-蜷)著作周洪宇等一等奖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教育学探索论文杜时忠等二等奖5中国近代商会通史(1-倦)著作马敏等二等奖6新时期新探索新征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著作聂运麟等二等奖7融合共享:运动弱势学生体育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论文王健等二等奖8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史料著作余子侠二等奖9网络心理学:行为的重构论文周宗奎等二等奖10刻板印象内容与形态著作佐斌等二等奖11建构学习中心课堂一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探析论文陈佑清三等奖12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研究著作段尧清等三等奖1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省级统筹论文范先佐等三等奖14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战略与对策一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著作卢新海等三等奖15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著作王齐洲三等奖16公共性的消解与重建著作吴理财三等奖17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著作张全明三等奖18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企业化改革研究论文陈元欣等青年成果奖19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与“希望的资源”著作何卫华青年成果奖20基于关联数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聚合研究著作翟姗姗青年成果奖。
历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情况分析
历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情况分析目录第1章引言 (1)1.1 “优秀成果奖”简介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背景 (2)1.4 研究意义 (2)1.5 研究状况 (3)1.5.1 “优秀成果奖”研究现状 (3)1.5.2 “优秀成果奖”计量分析研究现状 (4)1.6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1.6.1 研究对象 (4)1.6.2 研究方法 (5)1.7 创新点 (5)第2章“优秀成果奖”研究分析 (6)2.1 届次分布情况分析 (6)2.1.1 总体变化情况分析 (6)2.1.2 不同等级获奖数量变化情况分析 (8)2.2 学科分布情况 (9)2.2.1 不同学科奖项数量分析 (10)2.2.2 不同学科奖项数量占比变化分析 (10)2.2.3 学科精品化程度分析 (11)2.2.4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科分析 (12)2.3 高校分布情况 (15)2.3.1 高校获奖总数统计分析 (15)2.3.2 高校历届获奖情况变化统计分析 (16)2.4 地理分布情况 (17)2.4.1 不同省份获奖数量情况分析 (17)2.4.2 不同省份获奖数量变化情况分析 (18)2.5 作者情况分析 (19)2.5.1 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19)2.5.2 作者分布情况分析 (20)2.6 奖项设置分析 (22)2.7 学术国际化研究分析 (25)2.8 期刊、出版社情况分析 (26)2.9 河北省“优秀成果奖”情况分析 (29)第3章从“优秀成果奖”获奖情况看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发展态势(31)3.1 学科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 (31)3.2 学科发展呈现国际化 (31)3.3 学科发展依旧不均衡 (31)3.4 合作研究逐渐成为主流形式 (32)3.5 著作奖依旧是主要奖项 (32)3.6 高校获奖数量两极化趋势或将继续增强 (32)第4章进一步推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33)4.1 提高中西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水平 (33)4.2 促进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协调发展 (33)4.3 促进小众学科发展 (33)4.4 加强学术人才队伍建设 (34)4.5 进一步推进学科发展国际化 (34)第5章结语与展望 (35)参考文献 (37)致谢 (39)附录 (40)第1章引言第1章引言1.1 “优秀成果奖”简介为表彰奖励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学者取得的突出成绩,教育部于1995年设立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8年更名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并出台《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教社科[2009]1号)。
第五届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公示
第五届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公示为了推动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促进优秀成果的产生和推广,教育部每年都会举办人文社科成果奖评选活动。
在这第五届的评选活动中,经过激烈角逐和严格评选,最终确定了一批优秀成果,现在对这些成果进行公示,以示公正和透明。
首先,我们将从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评选标准出发,对这些成果进行概括性介绍。
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评选标准包括了学术价值、创新性、实用性和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
在此次评选中,评委们对各项成果进行了综合评定,最终确定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若干项。
在一等奖中,有一项特别引人注目的成果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成果。
该成果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这是一项具有非常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成果,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二等奖和三等奖的成果中,也有很多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比如一项关于教育改革的研究成果,通过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这些获奖成果涉及了教育、历史、文化、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它们不仅为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此外,还有一些获奖成果是关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也与当前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密不可分。
这些成果的产生和发展,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在公示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对这些成果的获得者,即各位研究者和学者,表示衷心的祝贺。
他们以扎实的学术功底、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我国人文社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的成果不仅代表了个人的学术成就,也代表了我国人文社科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发展方向。
当然,在这里也要强调,这些成果的公示和评选只是一个阶段,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成果,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部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0.12.10•【文号】教社科〔2020〕4号•【施行日期】2020.12.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教育部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的决定教社科〔2020〕4号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按照《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教育部组织开展了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评奖工作。
经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奖励委员会审议通过和教育部批准,共有1539项成果获奖(含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
其中:著作论文奖1241项,含一等奖152项、二等奖783项、三等奖306项;咨询服务报告奖77项,含一等奖10项、二等奖47项、三等奖20项;普及读物奖20项;青年成果奖201项。
现将获奖成果名单予以公布(详见附件,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名单另行通知)。
开展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展示高校社科界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举措。
希望获奖人员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严谨治学、铸造精品,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把获奖成果及时转化到教育教学、教材建设和社会服务中。
各地教育部门、各高校和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扎根中国,全面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附件: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名单教育部2020年12月10日。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实施办法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
会科学)实施办法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是由中国高等学校学科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旨在鼓励和奖励在学校科学研究中取得优秀成果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实施办法如下:
一、范围设置:高校学术期刊、重要国际会议投稿或出版的学术专著、技术报告和学术实践研究成果;
二、评选标准:科学性、创新性、社会效应等;
三、报名条件:任何在高校工作的在应用型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获奖者如不属于上述范围,应积极参加学术研究或服务;
四、申报方法:由高校全体研究生和在职人员参与,并向グハ奨学会提交个人申请材料。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旨在通过评选和鼓励社会效益显著的学术成果,推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为获奖者集中气力,带动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以及把优秀学术成果传播给公众。
我们期盼着该奖项降临,相信能够为中国高校的学术研究带来新的动力,实现从科学研究到实际社会转化的最终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申报评审表
学科门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在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2005年12月印制
填表须知
1、学科门类请按照《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通知》的要求填写。
2、成果类型分为:著作类、论文类和研究咨询报告三类。
3、所属二级、三级学科:按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2年发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准确填写。
4、最高获奖记录:写明奖励单位、奖励名称、奖励等级和颁奖时间,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5、成果社会反映:写明是否被译成他种文字、再版或多次印刷;是否有刊物(全文)转载;是否有其它的相关评价等情况,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6、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成果引用应写明应用书名或刊期、次数;应用成果被采纳应写明采纳单位和被采纳情况,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7、申报单位:教育部直属院校以学校为单位;其他部委所属院校以所属部委的主管司局为单位;省属院校以省为单位。
8、本表一式8份,用A4纸打印。
注:本表可加页。
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申报一览表
学校(全
称) 主管部
门
成果名
称
成果类
型
学科门
类
二级学
科
三级学
科
出版、发表或使用单位
出版、发表或使用时间申报人职称
办公电
话
住宅电
话
手机
电子邮
件
身份证
附件: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了表彰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鼓励高校研究人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每三年评选一次。
奖项分著作、论文和研究咨询报告类,按一级学科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根据需要设立特等奖或荣誉奖,对获奖者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
第四条教育部设立“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励委员会),由教育部领导、主管司局负责人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组成。
奖励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秘书长1人。
奖励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议评奖工作方案、奖励办法和实施细则;审议学科评审会议结果;决定特等奖和荣誉奖;审议提出异议的成果的调查报告并做出最终裁决等。
第五条奖励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若干学科专家评审组,负责从通讯评审结果中筛选优秀成果,评定优秀成果的奖励等级。
第六条奖励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评奖办公室)设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负责整个评奖过程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评奖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起草评奖工作方案、奖励办法和实施细则;提出学科评审专家建议名单;组织成果申报、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工作;调查有异议的成果并提出处理意见;做好评奖活动的其他各项组织工作等。
第七条凡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界定的高等学校的
教师和研究人员,在规定时限内公开出版、发表的享有著作权的研究成果,以及被实际工作部门采用的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均可申请参加评奖。
第八条参评成果的形式包括:专著、论文、研究咨询报告、译著、考古发掘报告、工具书、古籍整理、软件、音像制品等。
第九条获奖成果必须是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优秀成果,符
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要求。
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填补了本学科的某些空白,推动了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
应用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上有所突破,为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第十条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优秀研究成果为奖励重点。
第十一条申报评审过程必须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公正公平原则、简便高效原则,实行回避制度。
第十二条申报人应按规定填写申请表,遵守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规定,提供真实可靠的申报材料,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
第十三条地方院校和其他部委院校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以下简称申报单位),在规定截止日期内集中向评奖办公室提交申报材料。
评奖办公室不单独受理个人申报材料。
第十四条评奖办公室对各申报单位推荐申报的成果进行资格审查,按一定程序组织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并由奖励委员会审定拟获奖成果名单和奖励等级。
第十五条自拟获奖成果名单公布之日起,设置为期1个月的公示期。
在公示期内,任何组织和个人如有异议,均可向评奖办公室提出。
评奖办公室将对有异议的材料组织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并报奖励委员会审议裁决。
第十六条获奖成果经教育部批准后公布,由奖励委员会组织颁奖大会,向获奖者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
第十七条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奖励的,奖励委员会一经核实,即撤销其获奖资格,追回奖励证书和奖金。
申报单位应对申报材料作认真负责的初审,对于工作不负责任、提供虚假材料的,一经查实,即由奖励委员会给予通报批评等处罚。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评奖办公室在每届评奖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