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网络设计问题

合集下载

浅析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浅析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浅析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防范措施【摘要】文章通过阐述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需求,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威胁,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无线传感器网络有序运行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网络安全防范无线传感器网络将在下一代网络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由于传感器网络本身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通信能力、电源能量、物理安全和无线通信等方面存在固有的局限和脆弱性,因此,其安全问题是一个大的挑战。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需求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分布式的传感网络,其尾端是能够对外部世界进行感触的传感器。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传感器是通过无线的方式进行通信的,因此网络设置十分多变,位置也可以随时调整。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有各种状态的传感器与无线网络构成的,其通过感知、采集、处理、传输的方式将所需信息传递着网络所有者[1]。

无线传感器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以下安全需求:第一,机密性。

无线通信方式十分容易被非法入侵者接货,机密性可以使得非法入侵者在截获信号后无法得知其所包含内容;第二,完整性。

无线传感器的通信环境十分容易导致节点实施数据损坏,完整性要求网络节点接收的数据没有被篡改、删减;第三,真实性。

无线传感器所需要的真实性要求在接收到来自另一节点消息时需要对其来源真实性进行审核。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威胁1、篡改路由信息。

网络不法分子朝无线传感器网络内注入一大批欺骗路由报文,或对路由报文进行截获篡改,使自身扮演发送路由请求基站的角色,导致覆盖全网的报文传输被引入至相关局域中,造成每一传感器相互能效不畅,提升网络延迟[2]。

2、选择转发。

无线传感器网络为多跳传输,各传输器不仅是路由中继点还是终节点,这使得传感器在接收报文时要无条件转发。

网络不法分子可基于该特征,经由对传感器进行俘获后将所需转发的报文丢弃,倘若报文贝全面丢弃,则邻居可经由多径路由获取到这一传感器所丢弃的报文,进一步识破这一节点为攻击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计40分)1.传感器网络的三个基本要素:传感器、感知对象、用户(观察者)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功能:协作式的感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发布感知信息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基本功能:采集数据、数据处理、控制、通信2.常见的同步机制:RBS(Reference Broadcast Synchronization),Ting/Mini-Sync和TPSN(Timing—sync Protocol for Sensor Networks)3.无线通信物理层的主要技术包括:介质选择、频段选取、调制技术、扩频技术4.定向扩散路由机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兴趣扩散阶段、梯度建立阶段、数据传播阶段、路径加强阶段5.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大规模网络、自组织网络、可靠的网络、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应用相关的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拓扑控制、网络协议、时间同步、定位技术、数据融合及管理、网络安全、应用层技术6.IEEE 802。

15.4标准主要包括:物理层、介质访问控制层7.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后台管理软件结构与组成:后台管理软件通常由数据库、数据处理引擎、图形用户界面和后台组件四个部分组成8.数据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多传感器的目标探测、数据关联、跟踪与识别、情况评估和预测9.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选择的频段有:868MHz 、915MHz、2。

4GHz、5GHz10.传感器网络的电源节能方法:休眠(技术)机制、数据融合11.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问题:(1)机密性问题 (2) 点到点的消息认证问题 (3) 完整性鉴别问题12.基于竞争的MAC协议S-MAC协议 T—MAC协议 Sift协议13.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四部分组成14.故障修复的方法基于连接的修复基于覆盖的修复15.基于查询的路由定向扩散路由谣传路由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计60分)1.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工作过程,传感器节点的组成和功能.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目的是协作地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

无线传感器设计工作总结

无线传感器设计工作总结

无线传感器设计工作总结
无线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和收集环境信息,并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设备。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无线传感器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环境监测、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多个领域。

无线传感器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传感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无线传感器设计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无线传感器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其所处的环境和使用场景。

不同的环境对传感器的要求不同,比如在高温、高湿度或者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下,传感器需要具备更高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环境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测试,以确保传感器能够正常工作。

其次,无线传感器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其功耗和通信距离。

传感器通常需要长时间运行,因此功耗的控制至关重要。

同时,通信距离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特别是在一些较大的应用场景中,传感器需要能够稳定地进行数据传输。

另外,无线传感器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其硬件和软件的配合。

硬件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传感器的精度、灵敏度和稳定性,而软件设计则需要考虑到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

这就需要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之间的密切合作,以确保传感器的设计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总的来说,无线传感器设计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功耗、通信距离、硬件和软件等多个因素,以确保传感器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

随着无线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为各个领域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网络拓扑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网络拓扑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网络拓扑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的,这些节点可以相互通信并协同工作,以收集、处理和传输环境中的信息。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和选择对于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星型拓扑结构星型拓扑结构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之一。

在星型拓扑结构中,所有的传感器节点都直接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

中心节点负责收集和处理来自其他节点的数据,并将结果传输到其他节点。

星型拓扑结构具有简单、易于实现和维护的优点,但也存在单点故障的风险,如果中心节点发生故障,整个网络将无法正常运行。

二、树型拓扑结构树型拓扑结构是一种层次结构,其中一个节点作为根节点,其他节点按照层次结构连接到根节点。

树型拓扑结构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扩展和调整。

此外,树型拓扑结构还具有较好的容错性,即使某些节点发生故障,网络的其他部分仍然可以正常工作。

然而,树型拓扑结构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较长的传输延迟和较高的能耗。

三、网状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是一种多对多的连接方式,其中每个节点都与其他节点直接相连。

网状拓扑结构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即使某些节点发生故障,网络仍然可以通过其他路径进行通信。

此外,网状拓扑结构还具有较低的传输延迟和较好的能耗控制。

然而,网状拓扑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较高的成本和复杂性。

由于每个节点都需要与其他节点直接通信,所以节点之间的通信距离较短,这限制了网络的覆盖范围。

四、混合拓扑结构混合拓扑结构是将多种拓扑结构组合在一起形成的。

通过灵活地组合不同的拓扑结构,可以充分发挥每种拓扑结构的优点,并弥补其缺点。

例如,可以将星型结构用于数据收集和处理,而将树型或网状结构用于数据传输。

混合拓扑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以实现更好的性能和可靠性。

总结: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网络拓扑结构选择应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和网络性能要求来确定。

不同的拓扑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选择。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业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业

无线传感器作业1.1:传感器网络节点使用的限制因素有哪些?1.电源能量有限传感器节点体积微小通常只携带能量十分有限的电池。

2.通信能力有限3.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传感器节点是一种微型嵌入式设备,要求他价格低功耗小,这些限制必然导致其携带的处理器能力比较弱,存储器容量比较小。

1.2:网络传感器有哪些特点?1.自组织性2.数据为中心3.应用相关性4.动态性5.网络规模6.可靠性2.1:按照节点功能和结构层次划分,将传感器网络的结构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答:1.平面网络结构拓扑结构简单,易维护具有较好的健壮性事实上就是一种,a d h o c网络结构的形成。

由于没有中心管理节点,故采用自组织协同算法组成网络,其组网算法比较复杂。

2.分级网络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扩展性好,便于集中管理,可以降低系统的建设成本,提高网络覆盖率和可靠性。

3.混合网络结构:同级网络结构相比较,支持功能更强大,但所需要的硬件成本更高。

4.m e s h网络结构:由无线节点构成网络,按mes h拓扑结构部署,网内有个节点至少可以和一个其他节点通信支持多跳路由,功耗限制和移动性取决于节点类型及应用的特点,存在多种网络接入方式。

2.2:传感器半径r,被监测区域面积为A,要求达到概率为p的覆盖率,确定传感器数目。

3.1:WSN数据链路层中的媒体访问控制和误差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媒体访问控制:①对于感知区域内密集布置节点的多跳无线通信,需要建立数据通信链路以获得基本的网络基础设施。

②为了使无线传感器节点公平有效的共享通信资源,需要对共享媒体的访问进行管理。

误差控制:一般基于ARQ的误差控制,主要采用重新传送发费和管理发费。

具有低复杂的编码与解码方式的简单误差控制码可能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误差控制的最佳解决方案。

3.2:传输层中的Event-to-sink传输和Sink-to-Sensors传说的基本思想是什么?Event-to-sink由于无线传感网络中存在大量的数据流,Sink节点需要获得一定精度,Event-to-sink的可靠度是必要的,包括了事件特征到Sink’节点的可靠通信,而不是针对区域内各节点生成的单个传感报告/数据包进行基于数据包的可靠传递。

第4章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习题解答

第4章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习题解答

第4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习题解答4-1传感器节点在实现各种网络协议和应用系统时,存在哪些现实约束?答:传感器节点在实现各种网络协议和应用系统时,存在以下一些现实约束。

1.电源能量有限传感器节点体积微小,通常携带能量十分有限的电池。

由于传感器节点个数多、成本要求低廉、分布区域广,而且部署区域环境复杂,有些区域甚至人员不能到达,所以传感器节点通过更换电池的方式来补充能源是不现实的。

如何高效使用能量来最大化网络生命周期是传感器网络面临的首要挑战。

如何让网络通信更有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转发和接收,不需要通信时尽快进入睡眠状态,是传感器网络协议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通信能力有限无线通信的能量消耗与通信距离的关系为:其中,参数n 满足关系2<n <4。

n 的取值与很多因素有关,例如传感器节点部署贴近地面时,障碍物多干扰大,n 的取值就大;天线质量对信号发射质量的影响也很大。

考虑诸多因素,通常取n 为3,即通信能耗与距离的三次方成正比。

随着通信距离的增加,能耗将急剧增加。

因此,在满足通信连通度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单跳通信距离。

由于节点能量的变化,受高山、建筑物、障碍物等地势地貌以及风雨雷电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无线通信性能可能经常变化,频繁出现通信中断。

在这样的通信环境和节点有限通信能力的情况下,如何设计网络通信机制以满足传感器网络的通信需求是传感器网络面临的挑战之一。

3.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传感器节点是一种微型嵌入式设备,要求它价格低功耗小,这些限制必然导致其携带的处理器能力比较弱,存储器容量比较小。

为了完成各种任务,传感器节点需要完成监测数据的采集和转换、数据的管理和处理、应答汇聚节点的任务请求和节点控制等多种工作。

如何利用有限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完成诸多协同任务成为传感器网络设计的挑战。

4-2举例说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

答: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能够广泛应用于军事、环境监测和预报、健康护理、智能家居、建筑物状态监控、复杂机械监控、城市交通、空间探索、大型车间和仓库管n E kd理,以及机场、大型工业园区的安全监测等领域。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业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业

无线传感器作业1.1:传感器网络节点使用的限制因素有哪些?1.电源能量有限传感器节点体积微小通常只携带能量十分有限的电池。

2.通信能力有限3.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传感器节点是一种微型嵌入式设备,要求他价格低功耗小,这些限制必然导致其携带的处理器能力比较弱,存储器容量比较小。

1.2:网络传感器有哪些特点?1.自组织性2.数据为中心3.应用相关性4.动态性5.网络规模6.可靠性2.1:按照节点功能和结构层次划分,将传感器网络的结构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答:1.平面网络结构拓扑结构简单,易维护具有较好的健壮性事实上就是一种,a d h o c网络结构的形成。

由于没有中心管理节点,故采用自组织协同算法组成网络,其组网算法比较复杂。

2.分级网络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扩展性好,便于集中管理,可以降低系统的建设成本,提高网络覆盖率和可靠性。

3.混合网络结构:同级网络结构相比较,支持功能更强大,但所需要的硬件成本更高。

4.m e s h网络结构:由无线节点构成网络,按mes h拓扑结构部署,网内有个节点至少可以和一个其他节点通信支持多跳路由,功耗限制和移动性取决于节点类型及应用的特点,存在多种网络接入方式。

2.2:传感器半径r,被监测区域面积为A,要求达到概率为p的覆盖率,确定传感器数目。

3.1:WSN数据链路层中的媒体访问控制和误差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媒体访问控制:①对于感知区域内密集布置节点的多跳无线通信,需要建立数据通信链路以获得基本的网络基础设施。

②为了使无线传感器节点公平有效的共享通信资源,需要对共享媒体的访问进行管理。

误差控制:一般基于ARQ的误差控制,主要采用重新传送发费和管理发费。

具有低复杂的编码与解码方式的简单误差控制码可能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误差控制的最佳解决方案。

3.2:传输层中的Event-to-sink传输和Sink-to-Sensors传说的基本思想是什么?Event-to-sink由于无线传感网络中存在大量的数据流,Sink节点需要获得一定精度,Event-to-sink的可靠度是必要的,包括了事件特征到Sink’节点的可靠通信,而不是针对区域内各节点生成的单个传感报告/数据包进行基于数据包的可靠传递。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发展现状及困境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发展现状及困境

科技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人类已经置身于信息时代。

而作为信息获取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技术——传感器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传感器信息获取技术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化渐渐向集成化、微型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并将会带来一场信息革命。

具有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sensornetworks)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人式计算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能够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的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获得详尽而准确的信息,传送到需要这些信息的用户。

由于WSN的巨大应用价值,它已经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军事部门、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工业过程控制、国家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

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多种领域,是当前计算机网络研究的热点。

一、发展概述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将传统传感器采用点对点传输、连接传感控制器而构成传感器网络雏形,我们把它归之为第一代传感器网络。

随着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感器网络同时还具有了获取多种信息信号的综合处理能力,并通过与传感控制器的相联,组成了有信息综合和处理能力的传感器网络,这是第二代传感器网络。

而从上世纪末开始,现场总线技术开始应用于传感器网络,人们用其组建智能化传感器网络,大量多功能传感器被运用,并使用无线技术连接,无线传感器网络逐渐形成。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新一代的传感器网络,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发展和应用,将会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发达国家如美国,非常重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IEE(E正在努力推进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和发展,波士顿大学(BostonUNIversity)还于最近创办了传感器中国测控网络协会(SensorNetworkConsortium),期望能促进传感器联网技术开发。

无限传感网络课程设计

无限传感网络课程设计

无限传感网络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无限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无限传感网络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无限传感网络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掌握无限传感网络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了解无限传感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无限传感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使用相关工具和软件,进行无限传感网络的模拟和实验;•能够撰写简单的无限传感网络项目报告,展示自己的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无限传感网络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学习态度,认识到无限传感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无限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章:无限传感网络概述•无限传感网络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无限传感网络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无限传感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2.第二章:无限传感网络关键技术•无线传感器的原理和分类;•无线传感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协议;•无限传感网络的数据处理和传输技术。

3.第三章:无限传感网络应用案例•环境监测类应用案例;•生物医学类应用案例;•智能家居类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掌握无限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无限传感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3.实验法: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4.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无缝传感网络相关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多媒体资料: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3.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4.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网络资料,了解无限传感网络的最新发展动态。

基于智能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与优化

基于智能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与优化

基于智能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与优化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它集传感、通信、控制、计算等技术于一身,将传感器部署在感兴趣的区域,采集环境信息并通过无线通信协作完成各种任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优化中。

一、传感器节点密集度优化传感器节点密集度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极为重要,它决定了数据采样的质量以及无线通信的能耗。

智能算法能够通过优化传感器节点的部署和工作机制,从而提高传感器节点密集度。

在传感器节点部署方面,遗传算法可被用于节点布局的优化。

在设计阶段,通过合理的适应度函数、交叉和变异运算等技术,可以克服贪心算法的不足,快速得到最优解。

在传感器节点工作机制优化方面,粒子群算法可被应用于节点通信协议的设计。

通过模拟粒子的运动情况来寻找最佳适应度函数,通过不断协商并优化节点之间的通信方式,可以达到优化传感器节点密集度的目的。

二、传感器节点能源消耗优化传感器节点能源消耗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较为明显的问题之一。

智能算法可以通过自适应学习和优化,从而降低节点能源消耗。

在传感器节点能耗优化方面,遗传算法可被应用于传感器节点调整其功率。

通过适应度函数调整精英种群与基因区间的选择,可以快速找到最佳功率调整策略,从而增加传感器的覆盖范围,减少节点间的能耗。

在传感器节点任务分配方面,蚁群算法可被应用于任务分配。

通过模拟蚂蚁搜寻食物的过程,构建蚂蚁算法模型,从而精准地给每个节点分配任务,避免了一些节点负载过重或负载过轻的情况,使得网络能量更加均衡,从而增加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

三、传感器节点数据采集质量优化数据采集质量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至关重要的指标之一,其直接影响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精度和效率。

智能算法可以优化数据采集质量,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可靠度。

在数据采集质量优化方面,蜂群算法可被应用于传感器节点的数据融合算法中。

通过蜂群算法对数据进行分群,选择不同的聚类算法,带改进的k-means、DBSCAN、凝聚层次聚类算法等等,从而优化数据融合的模型,提高数据采集的精度和效率。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后习题-答案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后习题-答案

1-2.什么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

目的是协作地探测、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区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

1-4.图示说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系统架构。

1-5.传感器网络的终端探测结点由哪些部分组成?这些组成模块的功能分别是什么?(1)传感模块(传感器、数模转换)、计算模块、通信模块、存储模块电源模块和嵌入式软件系统(2)传感模块负责探测目标的物理特征和现象,计算模块负责处理数据和系统管理,存储模块负责存放程序和数据,通信模块负责网络管理信息和探测数据两种信息的发送和接收。

另外,电源模块负责结点供电,结点由嵌入式软件系统支撑,运行网络的五层协议。

1-8.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哪些部分?各部分的功能分别是什么?(1)网络通信协议:类似于传统Internet网络中的TCP/IP协议体系。

它由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组成。

(2)网络管理平台:主要是对传感器结点自身的管理和用户对传感器网络的管理。

包括拓扑控制、服务质量管理、能量管理、安全管理、移动管理、网络管理等。

(3)应用支撑平台:建立在网络通信协议和网络管理技术的基础之上。

包括一系列基于监测任务的应用层软件,通过应用服务接口和网络管理接口来为终端用户提供各种具体应用的支持。

1-9.传感器网络的结构有哪些类型?分别说明各种网络结构的特征及优缺点。

(1)根据结点数目的多少,传感器网络的结构可以分为平面结构和分级结构。

如果网络的规模较小,一般采用平面结构;如果网络规模很大,则必须采用分级网络结构。

(2)平面结构:特征:平面结构的网络比较简单,所有结点的地位平等,所以又可以称为对等式结构。

优点:源结点和目的结点之间一般存在多条路径,网络负荷由这些路径共同承担。

一般情况下不存在瓶颈,网络比较健壮。

缺点:①影响网络数据的传输速率,甚至造成网络崩溃。

②整个系统宏观上会损耗巨大能量。

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综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综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综述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计算、通信和传感器三项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

在简要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础上,分析和展望了一些有价值的应用领域。

结合已有研究,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热点问题、特点和应用三方面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现状。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微型制造技术及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小的无线传感器已具备感应、无线通信及信息处理能力。

成千上万个微型传感器构成了自治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微处理能力和无线通信能力使无线传感器网络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广泛用于军事、环境、医疗保健、空间探索及各种商业应用。

1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无线传感器网络由许许多多个功能相同或不同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

每一个传感器节点由数据采集模块(传感器、A/D转换器)、数据处理和控制模块(微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模块(无线收发器)和供电模块(电池、DC/DC能量转换器)等组成(如图1所示)。

节点在网络中可以充当数据采集者、数据中转站或类头节点(cluster-head node)的角色。

作为数据采集者,数据采集模块收集周围环境的数据(如温度、湿度),通过通信路由协议直接或间接将数据传输给远方基站(base station)或汇节点(sink node);作为数据中转站,节点除了完成采集任务外,还要接收邻居节点的数据,将其转发给距离基站更近的邻居节点或者直接转发到基站或汇节点;作为类头节点,节点负责收集该类内所有节点采集的数据,经数据融合后,发送到基站或汇节点。

图1 传感器节点结构框图与传统Ad Hoc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 (1)网络节点密度高,传感器节点数量众多,单位面积所拥有的网络节点数远大于传统的Ad Hoc网络; (2)传感器节点由电池供电,节点能量有限; (3)网络拓扑变化频繁; (4)网络应具备容错能力。

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热点问题2.1 安全问题通常,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大量的传感器节点密集分布在一个区域里,消息可能需要经过若干节点才能到达目的地,而且传感器网络具有动态性和多跳结构,要求每个节点都应具有路由功能。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技术,它以低成本、小体积
以及高信令容量为特点,主要应用于环境检测、家庭自动化、工厂信
息系统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正在逐渐成熟,已经成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们深入学习无
线传感器网络,从而掌握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将从原理与技术入手,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
结构、无线传输协议、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处理和传感性能,引
入相关技术来完成实验。

接下来,本课程将重点介绍实际应用,如环
境监测、家庭自动化、工厂信息系统等,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实际
应用中的各种问题。

接着,便是实验,如果学生们能在实际环境中应
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并应用这门课程。

本课程将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如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计算
机网络等,参与者们需要具备必要的学习基础,以便能够真正理解并
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

本课程也将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数据来完
成实验。

学生们在上完本课程之后,能够具备以下能力:①掌握无线
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原理与技术;②熟悉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际应
用的层次结构;③参与实际实验,并熟悉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的设计、实现及实际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广泛,学习本课程可以让学生们掌握有
关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从而帮助他们在今后
的职业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无线传感器设计工作总结

无线传感器设计工作总结

无线传感器设计工作总结
无线传感器技术是当今智能化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设计工作是保证无线传感器性能和功能的关键环节,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无线传感器设计工作的一些关键要点。

首先,无线传感器设计工作需要充分考虑传感器的功耗和通信距离。

传感器的
功耗直接影响其使用寿命,而通信距离则决定了传感器的实际应用范围。

因此,在设计无线传感器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无线通信协议和功耗管理方案,以实现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远的通信距离。

其次,无线传感器设计工作还需要考虑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

传感器
需要能够准确地采集环境参数,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因此,在设计无线传感器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芯片和处理器,以实现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和实时的数据处理能力。

最后,无线传感器设计工作还需要考虑传感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传感器在实
际应用中需要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并且需要保护采集的数据不被非法获取和篡改。

因此,在设计无线传感器时,需要考虑传感器的防水防尘能力、抗干扰能力以及数据加密和安全传输能力,以保证传感器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无线传感器设计工作涉及到多个关键要点,包括功耗和通信距离、
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

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关键要点,才能设计出性能稳定、功能完善的无线传感器,为智能化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无线传感网络的局限性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无线传感网络的局限性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无线传感网络的局限性及其解决方案研究无线传感网络是在无线通信技术与传感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网络技术,能够实现对物理环境中的各种参数进行感知、采集、处理和分析。

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监测环境和安全、工业控制和自动化、医疗卫生和智能家居等领域。

但是,无线传感网络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从多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能量限制无线传感节点由于体积小,需要使用小型、低功耗电池作为其主要能源,这就限制了其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另外,无线传感节点被广泛应用于无人机、特种车辆等处于高风险、难以维护的环境中,节点的存储电池和充电器的更换和维护难度非常大,使用成本也较高。

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采用优化的节点设计,比如采用嵌入式微处理器等低功耗芯片,并通过系统休眠、能量自适应和静态能源管理等技术,最大限度地延长节点的使用寿命。

另一方面还可以采用新型能源技术,如太阳能、热能和振动能等,以补充和替代传统的电池能源。

二、数据传输速率限制数据传输速率是无线传感网络应用过程中另一个比较大的局限性。

这是因为无线传感网络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低功耗、低带宽的传输特性。

基于这一特性,传统的无线传感节点性能较差,通信速率困难满足大容量、高速率数据传输的需求,通信质量也容易受到噪声和干扰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多方面着手。

一方面可以采用优化的无线传感节点设计,采用更高的CPU和存储器等硬件配置,增加传输传感数据的通道带宽和点对点传输速率,并通过数据压缩、密钥加密和数据处理等技术,提高数据传输质量。

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新兴的通信技术,例如毫米波通信技术等,通过优化信号传输、信道分配和信噪比等技术,提高网络的传输速率和容量,满足大规模数据的传输需要。

三、信号干扰和数据安全问题无线传感网络中存在很多信号干扰和数据安全的问题。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就会面临被丢失、被篡改、被拦截等多种安全威胁。

同时,对于无线传感节点来说,由于节点之间的距离比较近,信号命令容易发生叠加和混淆,这就会导致信号干扰问题。

无线传感作业题

无线传感作业题

数据管理技术以及通信标准作业题:1、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分布式数据库相比较,其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无线传感器网络处理的是无限、连续、实时、流式的数据。

○2传感器节点上的存储、计算和能量资源非常有限,只有节省有限能量资源才能延长节点的使用期。

○3数据传输路径上的中间传感器节点具有对本身采集的数据和其他节点转发来的数据进行融合、缓存、转发的能力,可以减少冗余数据在传输中耗费的网络资源。

○4相邻节点采集的数据通常具有相似性,是从不同监测点得到的同一事件的相关数据,所以数据存在冗余性。

○5网络中的数据源是大规模分布的传感器节点,节点采用与IP地址类似的全局编址或者局部标识,且标识一般与节点物理位置无关。

2、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答: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存储结构、数据查询处理技术、数据压缩和融合技术3、现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存储结构主要有哪四个类型?各自基本思想是什么?答:网外集中式存储方案、网内分层存储方案、网内本地存储方案、以数据为中心的存储方案①网外集中式存储方案:感知数据从数据普通节点通过无线多跳传送到网关节点,再通过网关传送到网外的基站节点,由基站保存到感知数据库中。

②网内分层存储方案:这种网络中有两类传感器节点,一类是大量的普通节点,另一类是少量的有充足资源的簇头节点,用于管理簇内的节点和数据。

簇头之间可以对等通信,网关节点是簇头节点的根节点,其他簇头都作为它的子节点处理。

③网内本地存储方案:数据源节点将其获取的感知数据就地存储。

④以数据为中心的存储方案:以数据中心,将网络中的数据按内容命名,并路由到与名称相关的位置。

4、数据查询可以根据查询要求的时间特性分成哪三种类型?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而言,用户最经常使用的查询是哪种?答:①历史查询;②快照查询;③连续查询。

连续查询是用户最经常使用的查询。

5、无线传感器网络查询系统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答:全局查询处理器和局部查询处理器6、已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查询处理方案有哪三种?答:①采用广播发布查询的方法;②采用特定路由方式;③采用定向扩散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试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试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试题一、选择题1. 简述影响传感网设计的因素有哪些?A. 硬件限制B.容错C.可扩展性D.生产成本E.传感器拓扑F.操作环境(应用)G.传输媒介 H.能量消耗(生命周期)2. 无线传感器网络预部署策略应满足那些需要?A.减少安装成本 B.消除任何预组织与预计划的成本 C.增加组织的灵活性 D.提升自组织与容错性能3. 传感器的一般特性包括哪些指标?A. 灵敏度B.响应特性C.线性范围D.稳定性E.冗余性 4. SPIN协议中使用的消息类型是下列中的哪一个?A. CTS B.ACK C.RTS D.ADV 5. 传感器网络有哪些限制条件?A. 电源能量有限B.通信能力受限C.计算和存储能力受限D.设计空间受限6.WLAN的通信标准主要采用( )标准。

A.IEEE802.2 B.IEEE802.3 C.IEEE802.11D.IEEE802.167.以下不属于无线网络面临的问题的是( ) 。

A.无线信号传输易受干扰 B.无线网络产品标准不统一C.无线网络的市场占有率低 D.无线信号的安全性问题 8.无线局域网相对于有线网络的主要优点是( )。

A.可移动性 B.传输速度快 C.安全性高 D.抗干扰性强 9.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

A.传感器 B.感知对象C.无线AP D.观察者10.MANET常采用多跳技术,相比单跳技术,多跳具有的优势不包括( )。

A.增强了可扩展性B.协议实现简单 C.提高了吞吐量 D.降低了能量消耗二、填空题。

1、传感器网络的三个基本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基本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无线通信物理层的主要技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扩频技术按照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定向扩散路由机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网络安全、应用层技术等9、IEEE 802.15.4标准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10、传感器是将外界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传感器一般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一、填空题:1.传感器网络的三个基本要素:传感器、感知对象、用户(观察者)。

2.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功能:协作式的感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_、发布感知信息_。

3.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基本功能:采集数据、数据处理、控制、通信。

4.1996年,美国UCLA大学的William J Kaiser教授向DARPA提交的“低能耗无线集成微型传感器”揭开了现代WSN网络的序幕。

5.2006年10月,在中国北京,中国计算机学会传感器网络专委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WSN技术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6.网络中间件完成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服务、网络生成服务、网络自愈合服务、网络连通等。

7.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核心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组网模式、拓扑控制、媒体访问控制和链路控制、路由、数据转发及跨层设计、QoS保障和可靠性设计、移动控制模型。

8.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支撑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拓扑控制、网络协议、时间同步、定信技术、数据融合及管理、网络安全、应用层技术等。

9.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大规模网络、自组织网络、可靠的网络、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应用相关的网络。

10.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四部分组成。

二、简答题1.请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义。

答: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定义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

2.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哪些特点?答: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许多其鲜明的特点:(1) 电源能量有限传感器节点体积微小,通常携带能量十分有限的电池。

(2) 通信能量有限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带宽窄而且经常变化,通信覆盖范围只有几十到几百米。

(3) 传感器接点的能量、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有限(能量、计算存储低、关键在有效简单的路由协议)。

(4) 网络规模大,分布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分布密集,数量巨大。

浅谈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

浅谈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

浅谈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概要:通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相关知识点的分析和思考,能够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推动该技术在国内相关领域的普及和发展。

就目前来看,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医疗监护、社区监控、矿井生产及军事侦探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正日趋广泛。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其基本特征和设计要求,以及平面路由协议和层次路由协议等两大分类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无线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变革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1.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特点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主要是用来处理网络中的传输数据,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分析,认为其具有以下几点鲜明特点和局限性。

(1)终端节点的特点。

传感器的节点数量相对较大,促使其能够作用于计算子系统、通信子系统、传感子系统和能量供应子系统等多个方面,不过同时也加大了建立全局地址的难度,而且各节点的传输能力、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也极为有限。

(2)传感器定位特点。

在无线传感器中,由于终端节点的数量庞大,且通常是数据聚集的主要地方,因此,在进行传感器定位上,主要工作是由终端节点来完成的。

(3)传感器网络特点。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传感器网络的作用类型也不同。

呈现功能多样化的特点。

2.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设计(1)注重路由算法节能。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设计上,降低路由算法的耗能,在网络周期运行、通信功能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降低算法能量消耗,能够有效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

(2)注重路由算法扩展。

随着无线传感器的应用日趋广泛,终端节点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给网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繁冗。

为此,在设计时注重路由算法扩展性的提高,能够有效地融合新节点,从而提高网络处理数据的能力,延长使用寿命。

(3)注重路由算法容错。

注重路由算法容错能力的提高,能够保证在分层结构的终端节点失效时,最大限度减轻簇头的高负载,以免整个网络陷入瘫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传感网络设计问题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第二次个人赛论文姓名代码:88无线传感网络设计问题摘要本文针对无线传感网络节点的放置和节点间相互通信的路径选择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

对于问题(1),本文根据概率论知识(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可以近似认为事件发生的频率等于其概率)采用计算机仿真法,在监视区域内随机安放n个节点,组建无线传感网络,然后在监视区域随机取20000个点,通过检验这些点是否全部被所组建的无线传感网络覆盖来判断所组建的无线传感网络能否成功覆盖整个区域。

进行多次仿真,统计并计算出由这n个节点组成的无线传感网络成功覆盖整个区域的频率,将此频率与95%比较,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适当调整n的大小,最后找出能成功覆盖整个区域的概率在95%以上的最少节点数n为565个。

对于问题(2),本文建立图论模型,在满足题设节点间通信条件的前提下,考虑通信的及时性的时效性,以通信所用时间最短为选取最优通路的原则,先建立所给的120个节点间的距离矩阵,然后将距离矩阵中大于10的元素变为无穷大,从而将距离矩阵转化为带权邻接矩阵,最后用matlab软件求解,通过调用Dijkstraf算法,求解出10组节点间的通信通路,比如节点1与节点90间的通信通路为 1 80 64 25 46 65 66 93 13 3 87 15 60 90(详见表1)。

最后,本文对问题(1)和问题(2)中的模型进行了评价,并对第一问中的仿真模型求解时只检验无线传感网络对整个监视区域是否完全覆盖,而没有考虑随机安放的节点间能否相互通信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并提出以节点间距离的最小值为判断依据,在原覆盖的基础上剔除一些与其他节点间最小距离大于10的节点的修正方案。

并对模型进行了简单的推广。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图论模型;概率论;Dijkstraf算法一、问题的提出和重述问题的提出大气污染所引起的地球气候异常,导致地震、旱灾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不少国家政府都在研究如何有效监测自然灾害的措施。

在容易出现自然灾害的重点地区放置高科技的监视装置,建立无线传感网络,使人们能准确而及时地掌握险情的发展情况,为有效地抢先救灾创造有利条件。

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可以制造不太昂贵且具有通讯功能的监视装置。

放置在同一监视区域内的这种监视装置(以下简称为节点)构成一个无线传感网络。

如果监视区域的任意一点都处于放置在该区域内某一节点的监视范围内,则称节点能覆盖该监视区域。

研究能确保有效覆盖且数量最少的节点放置问题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的重述图1 无线传感网络覆盖示意图图1中,叉形表示一个无线传感网络节点,虚线的圆形区域表示该节点的覆盖范围。

可见,该无线传感网络节点完全覆盖了区域B,部分覆盖了区域A。

网络节点间的通信设计问题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

如前所述,每个节点都有一定的覆盖范围,节点可以与覆盖范围内的节点进行通信。

但是当节点需要与不在其覆盖范围内的节点通信时,需要其它节点转发才可以进行通信。

图2 无线传感网络节点通信示意图图2所示,节点C不在节点A的覆盖范围之内,而节点B在A与C的覆盖范围之内,因此A可以将数据先传给B,再通过B传给C。

行成一个A-B-C的通路。

问题1:在一个监视区域为边长b=100(长度单位)的正方形中,每个节点的覆盖半径均为r=10(长度单位)。

在设计传感网络时,需要知道对给定监视区域在一定的覆盖保证下应放置节点的最少数量。

对于上述给定的监视区域及覆盖半径,确定至少需要放置多少个节点,才能使得成功覆盖整个区域的概率在95%以上问题2:在1所给的条件下,已知在该监视区域内放置了120个节点,它们位置的横、纵坐标如表1所示。

请设计一种节点间的通信模型,给出任意10组两节点之间的通信通路,比如节点1与节点90如何通信等。

二、问题的分析根据查询的相关资料,无线传感网络设计中的节点放置和节点间通信问题是近今年的热门课题。

由于地理条件的复杂,一般情况下无线传感网络设计中的节点只能采用非均匀投放的方法]1[。

鉴于此,本文对题目中的问题做了如下分析:针对问题一:由于安放节点是随机的,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可以用多次实验中该事件发生的频率代替]2[,而两者均可用计算机仿真实现,因此可通过计算机不断产生随机数模拟节点安放和监视区域各点被覆盖的情况,再以题目中95%为约束,找出最优节点数。

针对问题二:对于该问题,根据题目中所给的120个节点的坐标,很容易求出各节点间的距离,由题设可知,一个节点不在另一个节点覆盖的范围之内,则两节点间不能直接通信,要通过其它节点间接通信。

在通过其它节点实现间接通信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不同的通信通路,本文要做的是找出任意两点间的最优通信通路。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图论模型最短路径的求法,于是可根据题设限制条件,将各点间的距离矩阵转化为带权邻接矩阵,通过matlab 软件求解出各点间的最优通信通路。

三、 模型假设1、 各节点的覆盖范围相同且稳定,不受天气及电磁干扰;2、 任何节点与其覆盖范围内的节点间的通信强度相同;3、节点间的通信距离与通信所用的时长成正比。

四、 符号及变量说明n :每次仿真随机产生的节点数;N :每次安放好节点后在监视区域内随机取的检验点个数;ij d :监视区域内第i 个随机点与第j 个节点间的距离(i=1,2…N ;j=1,2…n );min i d :第i 个监测点与n 个节点的距离最小值(i=1,2…N); r :每个节点的覆盖半径,r=10; T ;仿真次数;t :可以成功覆盖整个监视区域的仿真次数; f :仿真中能成功覆盖整个监视区域的频率; p :n 个节点成功覆盖整个监视区域的概率;ij D :问题2中所给120个点中第i 个点与第j 个点之间的距离(i ,j=1,2…120); D :问题2中所给120个点之间的距离矩阵;ij W :问题2中所给120个点中第i 个点与第j 个点之间通信路径权值(i ,j=1,2…120);W :问题2中所给120个点之间的带权邻接矩阵;min i l :第i 个节点域其他节点距离的最小值(i=1,2…n );五、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对于问题一的模型建立和求解查阅相关文献得知,无线传感网络中的节点安放是非均匀的]1[,本文建立仿真模型,通过计算机在监视区域内随机产生n 个节点),(j j Y X 来模拟节点的非均匀安放根据概率论知识: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可以近似认为事件发生的频率等于其概率,于是可通过计算机在已将安放好节点的监视区域内随机产生N 个检验点),(i i y x ,并求出这N 个点与各节点间的距离然后选出每个检验点与n 个节点的距离最小值min i d ,根据题设节点间的通信条件,将min i d 与覆盖半径r 比较,对于所有的i=1,2……N(N 取足够大) ,若满足min i d <r则可以认为这n 个节点组成的无线通信网络可以成功将监视区域覆盖,否则则认为没有成功覆盖。

对上述过程进行T 次仿真,统计能成功覆盖整个监视区域次数t ,并计算出相应的频率f,当T 取足够大时,可以认为这n 个节点能成功覆盖整个监视区域的概率根据题目要求,比较p 与95%的大小 若则增大n 值;反之则减小n 值,再重复上述仿真过程,直至找出%95 p 时的最小n 值。

Y 通过为565个。

对于问题二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根据题意,两节点间能直接相互通信的条件为ij D <r否则要通过其它节点间接进行通信,在通过其它节点实现间接通信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不同的通信通路,本文要做的是找出任意两点间的最优通信通路。

于是本文建立图论模型,考虑到通信的时效性和及时性,以通信所用时间最短为选取最优通路的原则,并根据本文条件假设3(节点间的通信距离与通信所用的时长成正比),将通信时间最短转化为路径最短,采用Dijkstraf 算法求出任意给定的两点间的最优通信通路]3[。

Matlab 程序求解步骤如下:Step1:求出120点两两之间的距离矩阵⎢⎢⎢⎢⎣⎡=12012111D D D D 12022212D D D⎥⎥⎥⎥⎦⎤12012021201120D D D ; Step2:将D 中大于r 的元素变为∞,将距离矩阵D 转化为带权邻接矩阵⎢⎢⎢⎢⎣⎡=12012111W W W W 12022212W W W⎥⎥⎥⎥⎦⎤12012021201120W W W ; Step3:采用Dijkstraf 算法,将W 带入其中,计算出任意给定两节点间的最优通信通路。

所得的十组节点间的最优通信通路如表1:表1六、 模型的评价和改进模型的评价 优点① 对于问题1本文在题目信息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用计算机仿真法模拟无线网络节点的不规则放置和检验无线网络的覆盖率,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化繁为简,以频率代替概率,得出的结论可信度高。

②在仿真过程中,对重要参数调整问题,本文采用手动调整法,这样可以避免计算机仿真次数过多,程序运行时间过长的问题,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较准确判断最理想的n值。

③求解问题2时,本文在考虑通信的时效性和及时性的基础上,建立图论模型,并以通信时间最短为最佳路径选取依据,又通过合理假设将时间最短转换成距离最短,这样就能与Dijkstraf算法完美结合,也能很便捷的求出题目要求的制定两点间的通信通路。

缺点1.计算机仿真次数有限,所得结果不可避免会有一定误差2.在建立仿真模型,检验监视区域是否完全被覆盖时,只考虑了区内点的被覆盖的概率,没有考虑所有节点间是否能实现相互通信。

模型的改进本文通过分析对问题1的中的仿真模型进行改进。

在每次随机布置好节点后,先通过节点间的距离对这n个节点布置合理性进行初步检验,以一个节点与其他各节点l为判断依据,当距离的最小值miniminl>ri时,则该节点与其他节点不能实现通信,应该讲该节点剔除。

修改后测程序见附表二。

讲过修改后,得到能成功覆盖整个区域的概率在95%以上的最少节点数为571个。

七、模型的推广和应用本文所建立的仿真模型,用到了随机抽取和循环迭代思想,可广泛应用于估计某些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

本文建立的图论模型也可广泛应用到无线设备比如手机的信号传递路径选取上。

参考文献:[1]陶丹,马华东,刘亮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部署问题研究,北京 100876[2]茆诗松,程依明,濮晓龙.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主编 MATLAB程序设计教程 (第二版)[M].出版社.2010;附录一:120个节点的坐标表附录三:第一题程序clcclearn=565; %设定n个节点T=1000; %随机设定节点的次数N=20000; %检验覆盖率的仿真次数r=10; %覆盖半径t=0; %被完全覆盖次数for i=1:Tm=0; %覆盖的点的个数,每次循环初始化为零Q=0; %区域覆盖率,每次循环初始化为零for i=1:n %在监视区域内随机产生n个节点A(i)=100*rand; %横坐标B(i)=100*rand; %纵坐标endfor i=1:N %在监视区域内随机取N个点看其是否被覆盖x=100*rand; %横坐标y=100*rand; %纵坐标for i=1:nd(i)=sqrt((x-A(i)).^2+(y-B(i)).^2); %计算该点与n个节点的距离endif min(d)<=r %判断该点是否被覆盖m=m+1;endendif m==N %判断是否被完全覆盖t=t+1endendp=t/T %监视区域被完全覆盖的频率第二题程序clcclearx=load('');y=load(''); %输入节点坐标for i=1:120for j=1:120d(i,j)=sqrt((x(i)-x(j)).^2+(y(i)-y(j))^2); %求出各节点间的距离矩阵 if d(i,j)>10 %将距离矩阵转化为带权邻接矩阵d(i,j)=inf;endendend[dis, path]=dijkstraf(d, 1, 5) %调用Dijkstraf算法第一题改进后的程序clcclearn=565; %设定n个节点t=500; %随机设定节点的次数N=5000; %检验覆盖率的仿真次数r=10; %覆盖半径f=0; %被完全覆盖次数for i=1:tm=0; %覆盖的点的个数,每次循环初始化为零Q=0; %区域覆盖率,每次循环初始化为零for i=1:n %在监视区域内随机产生n个节点A(i)=100*rand; %横坐标B(i)=100*rand; %纵坐标endfor i=1:n %剔除不能与其他节点相互通信的节点for j=1:nd(i,j)=sqrt((A(i)-A(j)).^2+(B(i)-B(j))^2);if d(i,j)==0d(i,j)=inf;endendendL=min(d);for i=1:nif L(i)>10A(i)=inf;B(i)=inf;endendA(A==inf)=[];B(B==inf)=[];for i=1:N %在监视区域内随机取N个点看其是否被覆盖x=100*rand; %横坐标y=100*rand; %纵坐标for i=1:size(A,2) %变化循环次数d(i)=sqrt((x-A(i)).^2+(y-B(i)).^2); %计算该点与n个节点的距离 endif min(d)<=r %判断该点是否被覆盖m=m+1;endendif m==N %判断是否被完全覆盖f=f+1endendp=f/t %监视区域被完全覆盖的概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