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专题1.1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案)(解析版)
(高中地理模块学习)(一) 地球与地球仪(附详细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一) 地球与地球仪甲、乙两地夜晚北极星的仰角同为60°,甲、乙两地经度如图所示。
读图,完成1~2题。
1.甲地位于乙地的()A.正东方B.正西方C.西北方向D.东南方向2.甲、乙两地的距离大约是()A.20 000 km B.15 000 kmC.10 000 km D.5 000 km解析:1.A 2.D第1题,北极星的仰角即当地的地理纬度。
甲、乙两地夜晚北极星的仰角同为60°,说明两地均位于60°N。
同一纬线上,指示的是正东、正西方向,再根据甲、乙两地的经度度数之和大于180°,可判断甲地位于乙地的正东方。
选A。
第2题,甲、乙两地位于同一条纬线上,两地之间劣弧长相差90°。
甲、乙两地的距离大约等于90×111 km×cos 60°=4 995 km。
选D。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于2019年6月28日至29日在日本大阪府大阪市举行。
如图为历届G20峰会举办城市分布图。
据此完成3~5题。
3.历届G20峰会举办城市()A.均在中纬地区B.多位于西半球C.多处温带地区D.均属东经度4.汉堡位于华盛顿的()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5.乘飞机从多伦多到汉堡沿最短航线飞行,其方向为()A.向东B.向西C.先东北后东南D.先西北后西南解析:3.C 4.A 5.C第3题,低中纬的界线是30°纬线,图中洛斯卡沃斯、布里斯班、布宜诺斯艾利斯在低纬度,A项错误;图中汉堡、圣彼得堡、安塔利亚、首尔、杭州、大阪、布里斯班、戛纳、伦敦都处于东半球,多分布在东半球,B项错误;热带和温带的界线是23.5°纬线,温带和寒带的界线为66.5°纬线,结合图可知,历届G20举办城市多处温带地区,C 项正确;洛斯卡沃斯、匹兹堡、多伦多、华盛顿、布宜诺斯艾利斯都位于西经度,D项错误。
第4题,本题考查经纬网图中方向的判断。
《地球和地球仪》地理课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地理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
2.掌握地球仪的种类、构造和用途。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球仪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仪的种类、构造和用途。
2.教学难点:地球的形状、大小与地球仪的构造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大小。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地球在宇宙中有什么特殊的位置?2.学习地球的形状、大小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圆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讲解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提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3.学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千米。
展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提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影响?4.学习地球仪的种类、构造和用途展示不同种类的地球仪,如标准地球仪、地形地球仪、气候地球仪等。
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地球仪由球体、支架、底座等部分组成。
讲解地球仪的用途:地球仪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用于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5.实践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
提问:通过实践活动,你们对地球仪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学习地理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四、课后作业1.复习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
2.观察地球仪,了解不同种类的地球仪及其用途。
3.思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请看投影。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掌握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
3.学会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判定方位及进行相关计算。
三.自学指导: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8分钟后检测,看谁完成的最好。
经线纬线概念地球仪上连接④的线地球仪上同⑤平行的线特点形状⑥圆方向指示⑦方向指示⑧方向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米)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⑨赤道最长间隔任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⑩上最大任意相邻两条纬线间的间隔○11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12所有纬线都相互○134.经度与纬度经度纬度图示划分从○14向东、向西各分180°从○15向南、向北各分90°分布规律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16,西经度的度数愈向西○17北纬的度数愈向北○18,南纬的度数愈向南○19划分半球20°W~0°~160°E为○20,160°E~180°~20°W为西半球以○21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特殊经纬度(1)○22为东西经界线;(2)○23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1)○24纬线是中、低纬度界线;○25纬线是中、高纬度界线;(2)○26是热带、温带界线,○27是温带、寒带界线四:先学过程: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2.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
点名要求学生来回答或者板演,其他同学认真做在册子上,书写要规范。
思考:1.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约是多少?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保持其方向不变,那么,他们能回到原出发点吗?3.说一说:请说出下列经纬线的地理意义。
0°经线、180°经线、赤道、23°26′N、23°26′S、66°34′N、66°34′S、30°N、30°S、60°N、60°S。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4篇)《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1今日将正式进入地理学问的学习——从熟悉地球开头。
由于我没有学过地理,也没有教过地理,压力也很大。
没有太多现成的材料,只有重新开头。
对于备课,预备到什么样的程度为好呢?可以说人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上了这么多年的课,而且教材的内容始终没变,还不手到擒来,小菜一碟,走进教室就能侃起来。
还有的老师资源共享后便完整无缺的把现成课件带到课堂进行教学,即使有自己的思想,由于要跟着课件走,所以一堂课下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难有自己的特色,更不要说形成自己的风格了。
要把一节课应付下来,每个老师都不难做到,难的是如何不重复自己昨天走过的路,对每个人来说是个挑战。
看了许多老师的备课案例、无疑对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培训。
备课、教案、学习、反思,我打算从自己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第三节课,可电脑不能用,连地球仪也没找到。
熟悉地球的过程是个简单的熟悉过程,因此我找了一些资料,从地方——地圆——地球,从古代传奇——张衡的推想——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第一次上太空,将地理与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带同学跨越了人类历史的时空。
这节课的难点在下面的其次课时,关于经纬网的问题。
由于本节课的课件是两课时的内容,因此,下节课重点思索让同学怎么能坚固把握这个经纬网这个难点,这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与武器。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模式,从岸边戏水到水中畅游,然而只有当我们潜在水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水下的景色和埋伏的危机。
老师只有在二次备课中,才能将课堂上的`圆满、缺漏、灵感做个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提高。
教案不是剧本,我很观赏这句话。
在教学设计中,有些老师认为教案要越具体越好,甚至连同学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除非是课堂实录,不然实现你怎么知道同学是如何回答呢?)假如课堂上我们一成不变的让教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那么剧中的主角永久不行能是我们的同学。
虽然课后的反思或许不肯定能弥补过去的一堂课的圆满,但能让下一次走进课堂的你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自信。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相关推荐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
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
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个球体(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看透天空之谜——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看透天空之谜——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能够正确使用地球仪。
3. 让学生掌握经纬度的概念,了解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的表示方法。
4.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经纬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经纬度的换算和定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地球仪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经纬度分布。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教具:一个标准地球仪。
2. 教学图片:地球仪图片、地球形状示意图。
3. 教学视频:地球仪使用方法的视频。
4. 练习题: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练习题。
五、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讲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
通过图片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
2. 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讲解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形状的球体模型,用于表示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
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和制作材料,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作用。
3. 经纬度的概念讲解经纬度的定义、划分和表示方法。
经度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纬度是垂直于地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让学生了解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的表示方法。
4.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观看地球仪使用方法的视频,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地球仪。
讲解如何找到某个地点的经纬度,如何阅读地球仪上的地图。
5. 经纬度的换算和定位讲解经纬度的换算方法,如何将经纬度数值转换为实际地理位置。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练习经纬度的定位。
六、教学内容6. 经线和纬线的特点讲解经线和纬线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地球和地球仪》 学历案
《地球和地球仪》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能够描述地球的基本特征。
2、掌握地球仪的构成要素,如地轴、南北极、经线和纬线等。
3、学会使用地球仪确定地理位置,包括经度和纬度的读取。
4、理解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及用途,能够区分经线和纬线。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及度数划分。
(3)利用地球仪确定地理位置。
2、难点(1)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及变化特点。
(2)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总会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充满好奇。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人们发明了地球仪。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地球和地球仪的奥秘。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古代,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天圆地方”的说法曾经盛行一时。
后来,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地球并不是平的。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首次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如卫星照片等,更是让我们直观地看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我们通常用三个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约为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表面积约为 51 亿平方千米。
(三)地球仪1、地球仪的概念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而成的地球模型。
2、地球仪的构成要素(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
地轴是假想的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南北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相反的点叫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3)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与经线垂直相交的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四)经线和纬线的特点1、经线(1)形状:经线是半圆。
《掌握地球的知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一、《地球的认识》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
b.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c.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教学重点与难点a.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b.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4.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球模型、PPT等。
5.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地球仪和地球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b. 讲解: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椭球体)、地壳、地幔、地核等结构。
c.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和结构的认识。
d. 演示:通过PPT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其特点和意义。
e.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f.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二、《地球仪的使用》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
b. 使学生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操作和读图技巧。
2. 教学重点与难点a. 地球仪的基本操作b. 地球仪的读图技巧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教学法、演示法、指导法等。
4.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图、PPT等。
5. 教学过程a. 导入:介绍地球仪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b. 讲解: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c. 演示:通过PPT展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d.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熟悉其基本操作。
e. 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球仪上的地图,掌握读图技巧。
f.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地球的运动》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b. 使学生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重点与难点a.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b.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4.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球模型、PPT等。
5.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地球仪和地球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运动。
b. 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如方向、周期等。
高中地理地球与地球仪导学案教师版(带解析)
【学习目标】 1. 能在经纬网地图上判读经纬度2.会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能在经纬网地图上量算距离【课前自主案】①. 填写“知识梳理”1--2页。
要求:先默写过后再对照答案订正和补充。
②. 阅读“关键能力”2--5页。
要求:仔细阅读并找出如下问题。
1、地球上的点是不是都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2说出经纬度变化规律3.根据对称点判读经纬度(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如图中A点(40°N,20°W)关于赤道的对称点。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如图中A点(40°N,20°W)的对称点。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如图中A点(40°N,20°W)的对跖点。
4.同一经纬网图上两点方位的判断5.根据劣弧确定最短距离和航线(1)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如从A到B最短航向()。
(2)若两地的经度差为180°:从B到P的最短航线为(),航向()(3)若两地的经度差不等于180°:如从M到K的最短航线是(),航向是()注意:常见的大圆有晨昏圈、经线圈、赤道。
【课堂探究案】纬线世界地图是按照纬线分割地球仪,以纬线为纵坐标线,经线为横坐标线来绘制的世界地图(如下图)。
有一艘科考船从悉尼出发,到图中A点进行科学考察。
读图,完成1~2题。
1.对跖点是地球同一直径的两个端点,下列有关图中A点与其对跖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都位于东半球B.地方时总是相差12小时C.不可能同时属于同一日期D.球面最短距离为18 000千米2.图中A点位于悉尼的( )A.正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正西方下图是我国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泰山站与昆仑站的直线距离最接近( )A.600千米 B.720千米C.110千米 D.1 100千米4.假若一架直升机执行科考任务,从长城站起飞,沿最短航线飞行到泰山站,则飞行方向是( )A.一直向东北B.一直向西北C.先向东南后向东北D.先向西南后向东北(2020·咸阳联考)磁纬度是地球磁场坐标的要素之一,磁极点的磁纬度为90°。
地球与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有太大变化。
(3)根据月相的变化,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过渡:我们现在凭借卫星可以明晰的了解地球形状的同时,也精准的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大呢?1.展示地球大小示意图帮助记忆诗: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2.拓展:展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6)小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过渡:为了方便同学们了解我们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拿生活中的事物来对比对比,你就能感受到我们地球母亲有多庞大。
3.展示对比地球与足球场的大小、飞机绕地飞行需要的时间。
相当于728亿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7000平方米)相当于客机沿赤道飞行50小时的距离(飞行速度800千米/时过渡:对于我们来说地球是十分庞大的,但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地球的大小算什么水平呢?4.播放不同星球与地球大小的对比。
展示太阳、月球的表面积,与地球进行对比。
太阳表面积大约是地球的11961倍;地球最大周长大约是月球的4倍二、地球仪过渡:通过数据和对比的方式,知道地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过于庞大,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地球,根据地球的形状我们制作出了它的模型——“地球仪”1.展示地球仪示意图和真实地球图差异:①有地轴:一个假想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两极(指向北极星为北极,相反为南极)②有经纬线:连接两极为经线;与经线相垂直的为纬线。
过渡:为了进一步了解地球仪,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球仪吧!2.展示地球仪制作步骤,说明要求,四、课堂检测1.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体现了以下哪个地理原理是()A. 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B.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C. 地球是一个正球体D. 地球表面起伏大2.人们常说“天衣无缝”,如果要给地球缝制一件衣服需要衣料约()A. 6371平方千米B. 960万平方千米C. 5.1亿平方千米D. 6.1亿平方千米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阅读右图地球仪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2)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能简单读取地球仪上的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掌握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2)利用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及地球仪的构造;(2)地球仪上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3)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划分及读取;(2)地球仪上距离、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2. 经纬网图;3. 教学PPT;4. 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2)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
2. 探究地球的形状:(2)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3. 学习经纬网:(1)讲解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2)引导学生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某个地点的经纬度。
4. 地球仪的使用:(1)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练习。
5. 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1. 观察地球仪,记录下家里、学校的位置及经纬度;2. 制作简易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及地球仪的构造有了初步了解,能熟练使用地球仪。
但在经纬度的划分及读取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经纬度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地球仪的历史和发展:向学生介绍地球仪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现代地球仪的特点。
2. 地球仪的应用领域:讲解地球仪在地理学、航海、航空、军事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重要性。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地球仪和经纬网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
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球仪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赤道、极点等。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地轴倾斜等。
3. 地球仪的构造:纬线、经线、坐标网格等。
4. 地球仪的作用:地图的放大、地理位置的表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 难点: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发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
2. 讲解地球的形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椭球体形状,讲解赤道、极点等概念。
3. 讲解地球的运动: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动画,讲解地轴倾斜对气候的影响。
4. 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展示地球仪模型,讲解纬线、经线、坐标网格等构造要素。
5. 讲解地球仪的作用: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在地理观察和分析中的应用。
6.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模型,观察和分析地球仪上的地理位置。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仪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例如地图查找、旅行规划、学术研究等。
2. 学生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地球仪在实际应用中的体验和收获。
七、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案例:以实际地理事件为例,如地震、台风等,利用地球仪进行观察和分析,讲解地球仪在地理预警和救援中的应用。
2. 学生实践: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地理事件,利用地球仪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八、课堂小测1. 设计一组关于地球仪构造和作用的题目,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课堂小测。
第1.1讲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案)-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
第1.1讲 地球与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 义。
2.识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半径。
3.掌握经纬线特点 和经纬度的划分。
4.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 两点的相对位置、距离。
一、地球仪与经纬网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和纬线的特点①经线特点⎩⎪⎨⎪⎧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长约2万千米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②纬线特点⎩⎪⎨⎪⎧纬线是大小不等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每条纬线与每条经线垂直相交(4)经度和纬度经度纬度图示划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 分布规律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经度的度数愈向西愈大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南纬的度数愈向南愈大划分半球20°W ~0°~160°E 为东半球,160°E ~180°~20°W 为西半球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特殊经纬度①本初子午线为东西经分界线。
②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①30°纬线是中、低纬度界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界线。
②回归线是热带、温带界线,极圈是温带、寒带界线【方法技巧】经度和纬度的判断方法(1)东西经的判断:顺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的为东经,数值逐渐减小的为西经。
(2)南北纬的判断:数值自南向北逐渐增加的为北纬;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加的为南纬。
二、经纬网的应用 1.定“方向”A 在B 的西北方向;D 在C 的正东方向;E 在D 的正南方向;E 在C 的东南方向。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一、教案主题:《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 通过地球仪的使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地形等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和地区名称的识别。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2. 教学PPT3. 地图4. 彩笔、直尺等绘图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结合PPT,详细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如何识别经纬线、如何查找国家和地区名称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操作实践,尝试识别经纬线、国家和地区名称。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如校园地形调查或地球仪制作比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终结性评价则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来评估学生对地球仪知识掌握的程度。
八、教学建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学习难度,给予更多的时间和帮助;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拓展内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地球仪与地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地球仪与地图》(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考纲要求,要求学生明确地球的大小,经纬网的地理意义,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的相对位置、距离。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充分利用地球仪展示经纬网的相关特点,解决考试中不会读经纬网图、不会定位等问题。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一课时)
少千米?
2、甲和乙分别向东和向北走,保持方向不变,都能回到起点吗?学生集体思考,分
析问题,并总结原
因
进一步明
确东西关
系的相对
性,南北
关系的绝
对性。
PPT 出示合作探究
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确定M、N 两点的地理坐标。
(2)若某人从M 点出发,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和正北方向分别前进200 千米,则其最终位置位于M 点的什么方向?
(3)图中甲、乙、丙三个区域的图上面积相等,请比较三者实际范围的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
1、小组站立讨
论。
2、判断经纬度
说出坐标。
3、明确两条经
线间的距离,
由赤道向两极
递减。
打破课堂
布局,利。
用图来分
析经纬网
的特点利
用合作的
形式,加
大学习效
率。
探究小结学生根据总结了解
经纬线的特点
明确本节
的重点内
容是经纬
观察经纬网图,观察图片,分析经
习题巩固课堂总结。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3)能够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运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3)学会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地理国情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及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的操作方法;(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仪使用说明书;3. PPT课件;4. 教学素材(地图、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2)学生分享对地球仪的了解,教师总结;(3)提问:地球仪有什么作用?引出本节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地球仪使用说明书,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操作;(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教师示范地球仪的操作方法,学生跟随操作;(3)教师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演示。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操作练习,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1. 制作地球仪模型;2. 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3. 收集有关地球仪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这一工具,使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和自转公转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介绍地球的椭圆形,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等。
2. 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地球仪的定义,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和功能,展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 地球仪的使用技巧:教授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如何读取地球仪上的经纬度、地图符号等信息。
4. 地球仪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地球仪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演示地理位置、气候分布、地形变化等。
5. 地球仪的实际操作练习:安排学生实际操作地球仪,进行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练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2. 演示法:使用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展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法:安排学生实际操作地球仪,进行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练习。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地球仪的使用心得和观察结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学生操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地球仪时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3. 学生作业:布置有关地球仪使用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地球仪:准备地球仪作为教学工具,包括实体地球仪和数字化地球仪。
2.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仪的种类和功能等。
3. 地理图片和地图:收集相关的地理图片和地图,用于辅助教学和展示地理信息。
4. 学生作业:设计有关地球仪使用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介绍地球的椭圆形和板块构造,解释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组成部分;2. 认识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地球仪、投影仪、图片资料等;2. 学生准备:小组分配、笔记本、铅笔等。
三、教学过程:导入:1. 观看地球的图片或视频,询问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好奇心。
探究地球:1. 分组讨论:学生按小组分组,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b. 地球的大小和重量如何?c. 地球的组成部分有哪些?2. 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对地球形状、大小、重量和组成部分的准确理解。
介绍地球仪:1.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解释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以及地球仪的主要组成部分。
2. 学生操作:让学生分组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的不同部分,并探索如何使用地球仪找到不同地方的位置。
应用练习:1. 设计练习任务:将世界地图贴在教室的墙上,要求学生使用地球仪找到指定的国家或城市,并用标签标记出来。
2. 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练习任务,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并互相帮助。
3. 展示讨论: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比较。
拓展活动:1. 地球仪指南针: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仪上的指南针,并解释其作用和使用方法。
2. 模拟旅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旅行活动,让他们利用地球仪确定旅行目的地,并做旅行计划。
3. 学生表演:鼓励学生用地球仪展示自己设计的旅行路线,并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描述旅行过程。
四、课堂总结:1. 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2. 提问检测:教师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检测他们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理解程度。
五、作业布置:1. 鼓励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进一步了解,要求他们完成与地球和地球仪相关的作业。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鼓励他们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进行拓展学习。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地球和地球仪的思考。
1.1.1 利用图片展示地球和地球仪的图像,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外观。
1.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和地球仪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3 简介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为学生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知识点讲解2.1 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原理2.1.1 地球仪的构造:地球仪由地球模型、支架、底座等组成。
2.1.2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地球仪是根据地球的形状制作的,通过缩小地球的尺寸,将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呈现在地球仪上。
2.1.3 地球仪的分类:地球仪可以根据制作材料、尺寸、用途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2.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2.1 放置地球仪:将地球仪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调整支架和底座,使地球仪保持平衡。
2.2.2 观察地球仪: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国家等。
2.2.3 查找地理位置:使用地球仪上的经纬度网格和地图索引,查找地球上的具体地理位置。
2.3 地球仪的应用领域2.3.1 教育领域:地球仪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理特征。
2.3.2 科研领域:地球仪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如气候研究、地质研究等。
2.3.3 日常生活:地球仪也可以作为家居装饰品,增加居室的文化氛围。
三、教学内容3.1 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原理3.1.1 地球仪的构造:介绍地球仪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地球模型、支架、底座等。
3.1.2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以及如何将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呈现在地球仪上。
3.1.3 地球仪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地球仪,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3.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3.2.1 放置地球仪:讲解如何正确放置地球仪,以保持其平衡。
3.2.2 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 地球与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 义。
2.识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半径。
3.掌握经纬线特点 和经纬度的划分。
4.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 两点的相对位置、距离。
一、地球仪与经纬网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和纬线的特点①经线特点⎩⎪⎨⎪⎧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长约2万千米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②纬线特点⎩⎪⎨⎪⎧纬线是大小不等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每条纬线与每条经线垂直相交(4)经度和纬度经度纬度图示划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分布规律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经度的度数愈向西愈大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南纬的度数愈向南愈大划分半球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特殊经纬度①本初子午线为东西经分界线。
②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①30°纬线是中、低纬度界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界线。
②回归线是热带、温带界线,极圈是温带、寒带界线【方法技巧】经度和纬度的判断方法(1)东西经的判断:顺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的为东经,数值逐渐减小的为西经。
(2)南北纬的判断:数值自南向北逐渐增加的为北纬;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加的为南纬。
二、经纬网的应用1.定“方向”A在B的西北方向;D在C的正东方向;E在D的正南方向;E在C的东南方向。
【特别提醒】(1)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按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判定东西方向,取小于180°的劣弧方向。
(2)图2中C、E两点是既不在同一经线,也不在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可以先借助辅助点D确定。
2.定“距离”图1中各点间的距离:AF≈1_110_km;BF≈1_110×cos_30°km。
【特别提醒】(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约是111千米。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2)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约是111×cosφ千米(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
3.定“范围”图3和图4,4个阴影地域中,实地面积最大的是④。
【特别提醒】(1)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2)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4.定“最短航线”甲到乙的最短航线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丁到丙的最短航线是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特别提醒】球面最短距离是一段弧,该弧线的确定可依据下面两个步骤进行。
(1)确定“大圆”:“大圆”即球面两点所在的过球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
如下图6所示。
①在地球上,三种情况下“大圆”是确定的。
如图7所示。
②非赤道的纬线上两点,所在“大圆”具有以下特征:两地经度差不等于180°,则过两点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是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线不经过两极点,而是向两极方向靠拢(在北半球大圆向北极方向倾斜;在南半球大圆向南极方向倾斜),可分为两种情况:a.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程为: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后向西南;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后向西北。
若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
b.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程为:同在北半球,先向东北,后向东南;同在南半球,先向东南,后向东北。
若位于不同半球,需要讨论。
(2)确定“劣弧”:大圆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具体应该是哪一段弧线,则由“劣弧”来决定,所谓“劣弧”,即两点间的弧度小于180°。
如图5中的两段劣弧。
5.定“对称点位置”(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如A(40°N,20°W)与B(40°S,20°W)。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线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
如A(40°N,20°W)与C(40°N,160°E)。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经线相同,和为180°;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如A(40°N,20°W)与D(40°S,160°E)。
【方法技巧】经纬网对称点的类型赤道对称点:经度相同,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纬相反。
地轴对称点:经度互补,东西经相反;纬度相同。
地心对称点(也叫对跖点):经度互补,东西经相反;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纬相反。
三、经纬网的判读(一)抓住不同图示的构成特点1.侧视图中:竖向延伸的直线多为经线,横向延伸的直线多为纬线。
2.俯视图中:放射状直线多为经线,弧状曲线多为纬线。
(二)确定具体经纬度位置1.侧视图中,依据经纬度的分布变化特点确定经度、纬度,通常纬度向南增大为南纬,经度向西增大为西经。
2.俯视图中,先依据自转方向判断圆心是北极点还是南极点,从而判断纬度是北纬还是南纬;再结合自转方向和经度变化特点,判断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
(三)掌握主要的判定经纬度位置的技巧1.依据北极星仰角确定在北半球,北极星仰角即为当地地理纬度。
2.依据对称特点确定对称点经纬度。
(1)赤道对称点:经度相同,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纬相反。
(2)地轴对称点:经度互补,东西经相反;纬度相同。
(3)地心对称点(也叫对跖点):经度互补,东西经相反;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纬相反。
高频考点一、经纬网定位置1.确定具体经纬度位置(1)经纬网图上经纬度位置的确定。
在经纬网图上确定经纬度,首先要判断出经纬线,然后根据度数确定出经纬度。
如上图中A点为(23°26′N,70°E),B点为(23°26′N,135°W),C点为(66°34′S,45°W)。
(2)根据北极星仰角确定纬度在北半球,北极星仰角即为当地地理纬度。
2.确定半球位置可根据经纬度确定半球位置,如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水陆半球等。
3.确定区域位置根据经纬度确定所在的地形区、气候区、自然带、大洲、大洋等区域。
例1.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
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
读图,回答3~4题。
3.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A.①B.②C.③D.④4.关于①②③④点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A.①位于西半球B.②位于低纬度C.③位于南半球D.④位于北温带【答案】3.D 4.D【解析】第3题,根据对跖点的含义知,乙地的地理坐标为(30°N,135°W)。
读图知④地符合条件要求。
第4题,读图知:①点经度为110°E,位于东半球;②点纬度为40°S,位于中纬度;③点位于赤道;④点纬度为30°N,位于北温带。
【变式探究】读下图,完成5~6题。
5.图中各地,位于中纬度的是()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6.下列有关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位于(20°E,50°N)B.②地以南位于低纬度地区C.③地以东为东半球D.④地所在经线,常被视为国际日界线【答案】5.B 6.D【解析】第5题,中纬度是位于南北纬30°~60°之间的区域,据此结合图示判断位于中纬度的地点。
第6题,读图可知,①地位于(20°W,50°N)。
②地纬度为30°N,②地以南至30°S均位于低纬度地区,但赤道以南还有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③地经度为160°E,结合东、西半球划分知其以东为西半球。
④地所在经线为180°经线,其常被视为国际日界线。
高频考点二、经纬网定方向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方格状经纬网图(1)确定南北方向: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2)确定东西方向: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
若分别在东西经,如图所示:若下图中A、B两点经度差<180°时,A在B的西北方向;若下图中A、B两点经度差>180°时,A在B的东北方向。
2.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地经纬网图为例)(1)如图中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根据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正东方。
(2)B、C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位置判断C位于B的正南方。
(3)C、A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根据以上方法分别判断东西、南北方向,可确定C在A 的东南方。
3.不在同一经纬网图上的判断若已知两点不在同一经纬网图上,或只告诉两点的经纬度,需要把两点转绘到同一经纬图上再来判断方向。
如甲在乙的什么方向可以通过下面转绘来判断。
例2.下图为经纬网图,已知图中相邻两条纬线间的纬度间隔为10°。
读图,回答第2题。
2.A点在B点________方向()A.西南B.西北C.东南D.东北【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20°W在30°W东边,则图中的方向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则A点坐标大约为(30°S,20°W),B点坐标大约为(40°S,30°W),根据地理坐标可知,A点在B点东北,D正确。
【变式探究】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A点到B点方向是向西南B.由C点到D点方向是先向东北后向东南C.由A点到B点的方向与由C点到D点的方向相同D.由A点到B点的方向与由C点到D点的方向相反【答案】C【解析】读右图,设圆心为O,因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O点为南极点;作OM⊥AB、ON⊥CD,M、N为垂足;连接OA、OB、OC、OD。
第一,确定南北半球。
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因此该图是以南极为中心的南半球极地投影图。
第二,确定南北运动。
在线段AB上,M点最靠近南极,因此从南北方向而言,由A点到M点是靠近南极、向南运动,由M点到B点是远离南极、向北运动。
第三,确定东西运动。
OA、OM、OB分别是A、M、B三点所在经线,沿劣弧由经线OA旋转到经线OM、再由经线OM 旋转到经线OB,旋转方向均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因此从东西方向而言,由A点经M点到B点是一直向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