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知识脉络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知识脉络注:11上.必修一即《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最初(夏朝):海贝商朝后期:铜铸币春秋战国:布币、刀币等,秦朝圆形方孔钱半两钱西汉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北宋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元朝纸币“钞”明朝明初铜钱、纸币并行--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清朝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晚清时开始铸造银元中华民国(1912)银元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法币改革--1948年发行金圆券,后发行银圆券新中国人民币一、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2.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的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6.由纸币宝钞向白银流通的演变。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1、金本位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背景: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
②英国实力强大。
(2)建立:1816年,英国制定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3)特点:①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②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流通;③各国货币与黄金直接挂钩,币值稳定和汇率的相对稳定。
(4)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5)崩溃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2、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建立: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3)内容:①双挂钩一固定a.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b.美元与黄金挂钩c.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②成立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短期贷款)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中长期贷款)”(4)实质: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5)评价:①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稳定和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和原因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和原因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主要有三种:
一是从木钱到金钱的转变。
中国古代木钱是以木器为媒介的货币,古代木钱有多种形式,如木条、木簋、木片等,古代木钱的特点是其使用范围广泛,但是由于木钱的特殊性,木钱的流通环境受到限制,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木钱逐渐被金钱取代。
二是从金钱到纸币的转变。
金钱在古代中国是最主要的货币,金钱的优点是可以抵债,容易流通,但是金钱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它不易于存储,而且流通成本也很高。
因此,为了解决金钱的不足,中国古代政府在宋朝开始发行纸币,纸币在宋朝后期发行量大大增加,纸币逐渐取代了金钱成为主要的货币。
三是从纸币到现代货币的转变。
纸币在中国古代是主要的货币,但是纸币的流通存在着一定的不便,它不易于存储和流通,而且易被伪造,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货币应运而生,现代货币的优点是它可以大范围的流通,而且不易被伪造,因此,现代货币已经取代了纸币成为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而传统的货币形式,如木钱和金钱,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改变。
中国货币的演变规律
中国货币的演变规律中国货币的演变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贝壳、布币和金属货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规律。
本文将从古代货币的起源、货币制度的变革以及现代货币的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货币的演变规律。
一、古代货币的起源中国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的贝币和战国时期的布币。
贝币是最早的货币形式,用于贸易交换,代表了商品的价值。
布币则是以布料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货币,具有一定的货币属性。
这两种货币形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货币的初步形成和货币交换的发展。
二、货币制度的变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货币需求的增加,中国的货币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最具代表性的是秦汉时期的铸币制度和宋元明清时期的纸币制度。
在秦汉时期,统一的铸币制度被建立起来,各个地区开始铸造统一的货币。
这一制度的建立,为中国货币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商品交换和经济的繁荣。
随着宋代对外贸易的增加,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宋代的纸币具有一定的信用背书,广泛流通于市场。
元代继承了宋代的纸币制度,并进一步发展了纸币的使用。
明代时期,纸币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由于贬值过快,导致明代后期纸币的信用崩溃,货币市场混乱。
清朝建立后,铸币制度得到恢复,并逐渐完善。
清朝的银币和铜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为中国货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现代货币的发展近代以来,中国货币经历了从传统货币到现代化货币的转变。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建立了国家银行和发行权,开始了中国现代货币的发行。
此后,中国货币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包括抗战时期的金圆券、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币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币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开始流通。
人民币的发展经历了多次改革,包括1955年的货币改革、1978年的经济改革开放以及1994年的货币再改革等。
这些改革和调整,不仅推动了中国货币制度的完善,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市场进一步开放,外汇管理逐渐放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
中国古代货币
第二部分
货币——贝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
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 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 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 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 。商 和西周时已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在商代的时候,由于商品经济的 发展,天然的贝供不应求,于是 出现了人工贝币,如石贝币、骨 贝币等。到商代晚期和西周,还 出现无文字的铜仿贝。
明朝 大力推行纸币——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改为 钱钞兼用,但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大明宝钞。白银 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额交易多用银,小交易 用钞或钱。明代所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 字,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清朝 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清初铸钱沿 袭两千多年前的传统,采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 用机器制钱。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汉书· 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 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 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 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 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 演变。
流行于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 室等地。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而战国时 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
刀币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 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其形取象于北 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 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 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 铸币。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 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 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物物交换阶段:在人类社会进入农耕时代之前,人们通常采用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贸易。
这时货币功能由实物充当,例如谷物、贝壳、动物皮等。
这种货币形式的运作存在着困难和不便,易腐烂、易损坏、不便携带等问题,限制了交换的便利性。
2. 金属货币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金属作为货币的媒介,通常是以黄金、银等贵重金属形式存在,并在上面刻制标记,以减少假冒伪劣的情况。
金属货币的优点是通用性强,能够便携,易于储存,但它也存在重量、分割和锻造等问题。
3. 纸币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易规模的扩大,金属货币的使用面临着一系列的限制和问题。
人们开始尝试以纸币替代金属货币。
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唐朝时期,随后在世界各地逐渐流行。
纸币相对于金属货币而言,便于携带、分割和保管,但也容易造假和贬值。
4. 网络货币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开始兴起。
网络货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交易,既方便了交易的速度和范围,又增加了交易的安全性。
虚拟货币则是一种基于密码学算法的数字货币,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实物支持,如比特币等。
虚拟货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货币的形式和交易的方式。
总之,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货币形式的改进和创新。
货币的形式不断演变,主要是为了解决交换中的便利性、保值性和安全性等问题。
货币演变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货币不仅仅是一种交换媒介,还具备储藏价值和计量价值的功能,这也为货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一步阐述:1. 中央控制和信用的崛起:随着政治权力的集中和国家机构的出现,国家开始控制货币的发行。
国家货币的兑换力受到政府信用和背书的支持,信用背书逐渐成为保证货币价值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一些国家还通过设立国家铸币厂来统一货币的铸造和管理。
2. 金属含量和货币价值的关系:在金属货币阶段,金属的含量和纯度直接影响了货币的价值。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1.天然贝币: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天然海贝已经被用作货币,如商代的琥珀
金币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无文铜贝。
2.夏代至秦朝:中国的货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朝。
夏商时
期主要使用实物货币,即天然贝。
西周晚期除了贝币外,还流通了一些无固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3.先秦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推动了金属铸币的使用,货币形态多样化,
如空首布、铲布(农具铲的演变)、蚁鼻钱(铜贝的高级形式)、刀币等。
这一时期,货币体系因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4.秦朝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统一的货币制度,以秦半两为主,但由于政策问题
导致货币减重,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汉朝初期,刘邦为了筹集军需自行铸钱,并在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了五铢钱作为官方货币。
5.货币文化的演进:随后的朝代,如唐朝、明朝、清朝等,都在货币文化和铸造技术上进
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唐朝的开通元宝、宋朝的交子、元朝的纸钞等,都是各自时代的代表性货币。
6.货币体系的完善:中国古代货币体系非常完善,包括多种形态和用途的货币,如布币、
刀币、圜钱、蚁鼻钱、方孔圆钱等。
这些货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货币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
我国货币的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 实物货币时期
最初,我国使用的是一些实物作为货币,如贝壳、玉石等。
公元前6世纪,开始出现金属货币,以铜钱为主。
这一时期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才开始有了全国统一的货币制度。
2. 铜钱时代
秦朝统一后,开始铸造圆形孔钱,并逐步在全国推广使用。
从此,我国进入了长达两千多年的铜钱时代。
铜钱在历代王朝间虽有细微变化,但其基本形制保持不变。
3. 银元时期
到了明清时期,白银在国内外的使用日益广泛,出现了以银元为主要货币的局面。
同时,铜钱仍在流通使用。
这一时期,我国货币制度较为混乱,银钱比价经常波动。
4. 近代纸币时期
1890年代,为应对白银储备短缺,清政府开始发行纸币。
1935年,国民
政府实行金银货币双本位制,并颁布法令实行统一的法定货币。
5. 人民币时代
194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发行人民币,次年4月1日正式流通。
人民币取代了旧中国的法币,成为新中国的统一货币。
人民币的发行标志着我国货币制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货币发展历程渊源悠久、曲折动荡,最终确立了统一的法定货币制度。
人民币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货币制度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详细解释说明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是一个广泛而有趣的研究领域,它呈现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的发展演变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货币媒介形式的变迁,更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通过物物交换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然而,由于物物交换所带来的不便和困难,古代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一种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
最初,贝壳、石器、布匹等具有价值和易于携带的物品被作为交换媒介使用。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金属的使用逐渐成为了交换媒介的主要形式。
从最早使用的贝壳货币到后来的铜、银、金等金属货币,中国古代货币的形态逐渐演变。
铸币技术的进步和交易活动的频繁发生,推动了古代货币的发展与多样化。
例如,战国时期的铜铁钱、秦朝的铜贝、隋唐时期的银元宝等,都是古代货币形态丰富多样的代表。
古代货币的发展与演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重要变革,也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紧密相关。
例如,随着玉石的珍视,玉币逐渐成为了一种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钱币上的铭文和图案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文化特色。
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赋予了古代货币一种独特的艺术价值。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是一个持续发展与变革的过程。
它不仅是经济交换的媒介,更是历史进程和文化传承的见证。
通过研究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历程,从中获得对现代货币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在概述部分,首先介绍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性和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引出了研究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的需求。
接下来,文章结构部分会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明确每个部分的内容和重点,为读者提供清晰的思维导向。
最后,在目的部分,明确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并总结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从中寻求对现代货币发展的启示。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国的货币形式经历了由实物货币到铜钱、纸币的转变,并最终发展为现代的信用货币体系。
1. 实物货币时期在远古时期,人们交换物品时采用等价交换的方式,即以物易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选择一些较为稀有、易于保存和携带的物品作为货币,如贝壳、玉石等。
这种以实物作为货币的形式被称为"实物货币"。
2. 铜钱时期公元前6世纪,中国开始使用铜质货币,这标志着货币形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铜钱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交易,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铜钱货币体系。
3. 纸币时期公元7世纪,唐朝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飞钱",这是货币形式发展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
纸币的出现,不仅方便了货币的流通,也为未来的信用货币奠定了基础。
之后,各朝代均有纸币发行,但一直未能形成完善的纸币货币体系。
4. 近代货币体系的建立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建立近代银行业和现代货币体系。
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开始正式发行流通,成为新中国的法定货币。
5. 信用货币体系的确立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信用货币体系。
现代信用货币主要依赖于国家信用,具有无限流通性和无固定本源价值等特点,更加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形态变迁的客观规律,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元的漫长演进过程,最终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货币体系。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题目: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正文: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概括。
其中一种常见的规律是: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可以分为多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不同的货币类型和材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早期的货币演变阶段,主要是以铜为货币。
铜是中国古代的主要货币材料之一,在早期的货币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古代,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因此铜货币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货币类型包括铜币、银两和金币等。
在中期的货币演变阶段,主要是以铁为货币。
铁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材料之一,因此在这个时期,铁货币也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
铁货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材质的改变,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的崛起。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货币类型包括铁币、布币和贝壳等。
在晚期的货币演变阶段,主要是以纸币为货币。
纸币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货币形式之一,因此在这个时期,纸币也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货币类型包括纸币、银元和金元等。
除了以上规律外,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还经历了许多其他的规律。
例如,中国古代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速度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
在古代,货币的发行量相对较小,流通速度也较慢。
而在现代社会,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速度都非常快,因此这种规律也发生了变化。
此外,中国古代货币的材质和形状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中国古代的货币形状包括钱、元宝、龟壳、贝币等。
每种货币材质和形状的变化,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情况。
拓展:除了以上规律外,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还经历了许多其他的规律。
例如,中国古代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速度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
在古代,货币的发行量相对较小,流通速度也较慢。
而在现代社会,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速度都非常快,因此这种规律也发生了变化。
此外,中国古代货币的材质和形状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中国古代的货币形状包括钱、元宝、龟壳、贝币等。
每种货币材质和形状的变化,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情况。
我国古今货币演变的趋势
我国古今货币演变的趋势
我国古今货币演变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形态的演变:从古代的贝壳、石器、铜器、铁器等实物货币,到后来的纸币、电子支付等虚拟货币形态的出现。
货币形态的演变主要受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逐渐统一的发行权:在古代中国,由于各地方政权的分立,货币发行权往往由不同政权掌握,导致货币的种类繁多、价值不稳定。
随着统一中央政权的建立,货币发行权逐渐在中央集中,货币的统一度得到提升。
3. 货币的价值稳定性的追求:在古代中国,货币的价值波动较大,往往受到不同政府的贬值行为、战争、灾害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制度的完善,我国逐渐追求货币稳定,控制通货膨胀,保持货币的稳定购买力。
4. 国际化和数字化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也逐步增加。
同时,电子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出现,使得货币的流通更加便捷和高效。
总的来说,我国古今货币演变的趋势是从物物交换到虚拟支付的转变,从分散发行到统一管理的改变,从价值波动大到追求稳定的转变,以及从本地化到国际化、
数字化的趋势。
古代钱币的演变趋势
古代钱币的演变趋势古代钱币的演变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材质的变化、形状的变化、文字的演变、技术的改进以及货币制度的发展。
首先,古代钱币的材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最早的古代钱币是青铜制成的,这些钱币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开始出现。
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铜镍合金的钱币,它们比纯铜钱更耐用。
再往后,金和银逐渐成为制造钱币的材料,这表明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物质文化的进步。
其次,古代钱币的形状也有所变化。
最早的古代钱币是贝壳形状的,后来逐渐演变为圆形的。
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方便携带和交易。
在汉代,钱币的形状开始出现方形和刀形,这种形状的钱币在交易中更容易计数和辨认。
到了唐代,钱币的形状更加多样化,如圆形、方形、梅花形等,这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钱币上的文字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演变。
最早的古代钱币上没有文字,只有简单的图案和纹饰。
然后,文字开始出现在钱币上,最早的文字是质和重量的标记。
到了秦汉时期,钱币上出现了国号、天子、年号等相关信息,这些文字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钱币上的文字越来越丰富,逐渐演变为铭文和祝福的文字,反映了社会文化和信仰的变化。
另一个演变趋势是古代钱币制作技术的改进。
最早的古代钱币制作技术比较简单,主要是用铸造的方式制作而成。
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铁钱、铜钱和银钱的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铸造、锻打和冲压等多种制作工艺。
这些技术的改进使得钱币的质量和外观更加精细和规整。
最后,古代钱币的演变也与货币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最早的古代货币是实物交换,没有专门的货币形式。
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以钱币作为媒介的货币制度。
最早的钱币是无记名的,没有特定的价值,价格取决于质量和重量。
然后,出现了有记名的钱币和有面额的钱币,这些变化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经济交流。
总之,古代钱币的演变趋势涉及到材质、形状、文字、技术和货币制度等多个方面。
这些演变反映了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发展,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货币形式的探索和实践。
历史: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 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在形成和发 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6 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6次重大演变: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汉字中与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汉字中与 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可见贝是我 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 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无法满足,人们 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 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 次重大演变,随后海贝便慢慢退出了货币 舞台.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 贝出现到战国时期,中国货币逐渐形成了 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 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后,以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为全国 通用的货币,这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 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 两钱确定下来的圆形方孔形制,一直沿续 到民国初期.
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 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 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于是在一些地 区大量铸造铁钱.据记载,当时在四川买 一匹罗(丝织品)要付130斤铁钱.铁钱如 一匹罗(丝织品)要付130斤铁钱.铁钱如 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应运而生. 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 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 来所铸的货币通常在钱文中明确标明钱的 重量,如"半两" 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24铢 五铢"等等(24铢 为l两).公元621年,唐高祖废除轻重不 .公元621年,唐高祖废除轻重不 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 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 统一铸造"开元通宝" 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钱文不书重量, 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 的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五次重大演变: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的
是天然的货币,如贝壳、兽骨等,后来逐渐出现了人工制作的货币。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在早期,各种货币的形
状非常杂乱,后来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圆形或方形的货币。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
国家都有自己的铸币,但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所有的铸币权都收归中央,形成了统一的货币制度。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在早期,货币的名称
和价值是由文书来规定的,后来逐渐出现了通宝、元宝等固定的货币名称和价值。
5.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随着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的
数量已经不能满足交易的需求,所以就出现了纸币。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就是从自然到人工、从杂乱到统一、从地方到中央、从文书到固定名称和价值、从金属到纸币。
这些规律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古代货币
中国的古代货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其货币发展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古代中国的货币体系是中国文化与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换媒介,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货币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货币的起源古代中国的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
在远古时期,原始社会以实物交换为主,人们通过互换自己的农产品、瓷器、布匹等物品来满足生活需求。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实物交换的不足之处。
例如,某人若想要换取一只鸡,必须找到愿意用鸡来换的人,并且还要确保两者需要的物品价值相当。
这种直接的物物交换方式很不方便,限制了商品的流通与交换。
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代中国人引入了货币,将其作为交换媒介。
古代中国的最早货币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人们使用的货币主要是贝币。
贝币通常是贝壳或贝类制成的,形状各异、色彩丰富,既易于辨认又易于保存。
随着时间的推移,贝币逐渐被铜钱所取代,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货币形式。
二、货币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货币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主要的货币形式包括贝币、铜钱、纸币和金银等。
1. 铜钱:铜钱作为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货币形式,流通时间长达两千多年。
铜钱通常由青铜制成,中间有方孔,其形状与大小也存在一定的变化。
铜钱的流通不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扮演着政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
2. 纸币:纸币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也起到过一定的作用。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以银行券的形式存在。
然而,古代的纸币并不像现代的纸币那样广泛使用,其地位一直被金银等贵重金属媒介所超越。
3. 金银:金银在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一直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贵金属,金银被广泛用于交易、支付和储蓄。
贵金属制成的银锭、金锭和金银砂等形式的货币,既有实际价值,又能方便地进行大额交易。
三、货币的特点中国古代货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形状多样:中国古代货币形状繁多,不仅有贝币、铜钱等实物货币,还有玉璧、金银锭等珍品。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
中国钱币发展史(带图解说)先秦钱币(一) 先秦时期经济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
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
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
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
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
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
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
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
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
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
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
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
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归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归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以归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为标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地方性到统一性的过程。
在古代,人们最初使用的是物物交换的方式,也就是以物易物。
后来,人们开始使用贝壳、兽牙等物品作为货币,这就是最早的货币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铜钱作为货币,这是中国古代货币的第一个阶段。
铜钱的使用时间长达两千多年,它的形状、重量、大小、文字、图案等都有所不同,但都是以铜为材料制成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铜钱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人们开始使用纸币。
最早的纸币是由商人私自发行的,后来政府开始发行纸币,这是中国古代货币的第二个阶段。
纸币的使用时间虽然不如铜钱长,但它的发展却更加迅速。
从最初的手工制作到后来的印刷制作,纸币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金银作为货币,这是中国古代货币的第三个阶段。
金银货币的使用时间虽然不如铜钱和纸币长,但它的价值却更高。
金银货币的使用也推动了中国的贸易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更加繁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地方性到统一性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货币的形式、材料、制作
工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货币的本质作用始终没有改变,即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
指出秦朝使用的货币名称并归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指出秦朝使用的货币名称并归纳中国古代货
币演变的规律
中国古代货币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从最初的贝壳、刀币,到青铜钱、银钱,再到金银铜币和纸币。
其中,秦朝使用的货币名称为“秦币”。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货币材料的演变。
古代货币使用的材料主要为贝壳、铜、银、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金属货币成为主要的流通媒介。
2. 货币形制的演变。
古代货币形制主要有圆形、方形、异形、象形等,而大多数货币都有印制文字、图案等装饰,以表达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含义。
3. 货币制度的演变。
古代货币制度也经历了相应的变化,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货币存在物质价值和购买力,再到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货币制度才得以完善。
4. 货币的数量和流通面积的扩大。
随着经济发展和交流的扩大,货币的数量和流通面积也逐渐增加,货币的作用和功能被不断强化。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货币的演变,也反映了人类经济的扩张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秦朝到隋朝的货币演变过程 (1)
1.1秦朝的货币 (1)
1.2西汉的货币 (1)
1.3王莽时期的货币 (2)
1.4东汉魏晋的钱币 (3)
1.5南北朝的货币 (3)
1.6隋朝的货币 (4)
2、货币演变的规律 (4)
2.1钱币形制基本不变 (4)
2.2货币重量稳定不变 (4)
2.3畸形的铜本位 (5)
2.3.1什么是畸形铜本位 (5)
2.3.2造成“畸形的铜本位制”的原因 (5)
3、参考文献 (6)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秦到隋的币制研究
1、秦朝到隋朝的货币演变过程
1.1秦朝的货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颁布了货币改革令。
基本精神是“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
规定: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
秦半两钱,“质如周钱,文若半两,重若其文”
中国货币史--秦“半两钱”
1.2西汉的货币
汉初沿用半两钱。
高祖实行自由铸钱政策。
民间铸的钱小如榆荚,称为“荚钱”。
经济凋敝加上钱币薄小,米一石贵至5000千或万钱。
后在汉惠帝时禁止私铸。
吕后铸八铢半两;文帝五年改行四铢半两;并废除《盗铸钱令》,再次实行自由铸钱的政策,造成“吴、邓氏钱布天下”的局面。
后又禁铸。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武帝即位时,经济实力大大增加,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
设“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铜、均输,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重如其文,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
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
因五铢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
中国货币史--汉“五铢钱”
1.3王莽时期的货币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八年间改了四次币制,导致币制混乱。
居摄二年(公元七年)第一次改变币制,新增错刀、契刀、“大钱五十”三种钱币和五铢钱并行;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第二次改变币制,取消五铢钱和契刀错刀,专用大小泉。
始建国二年(公元十年)第三次改变币制,实行宝货制,共5物6名28品:5物:金、银、铜、龟、贝。
6名:金货、银货、龟货、布货、泉货、贝货。
28品:
(1)金货1品:黄金每斤值钱10000;(2)银货2品:分朱提银和其他银两以每流(八两);(3)龟货4品;(4)布货5品;(5)泉货6品;(6)贝货5品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改革币制:废除宝货制,改成货泉和货布。
复杂的币制使“农桑失业,食货俱废。
民涕泣于市道”;“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陷大刑”。
随着新潮的被推翻,王莽推行的币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王莽时期的货币:大泉五十
1.4东汉魏晋的钱币
王莽被推翻后,首先由更始帝(刘玄)在更始二年(公元24年)恢复五铢钱的铸造。
后来东汉各个时期基本上沿用五铢制式。
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大铸小钱。
结果造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人们纷纷以谷帛为币,货币经济出现衰退景象。
三国鼎立,各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情况
曹操恢复五铢。
蜀汉除铸五铢外,还铸造直百钱。
孙吴仿王莽大钱五十形制,铸行大钱五百,大钱当千,当二千,当五千,都用青铜。
两晋政府没有铸钱,只是使用前朝货币。
1.5南北朝的货币
这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形成的一个过渡阶段,是由于本期政治经济制度混乱决定的。
南朝刘宋于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开始铸钱,币文为“四铢”。
后反复,质量变化,后禁止流通。
史书记载,永光二年(公元465年)铸永光二铢,形式薄小。
始兴郡公沈庆之奏准允许私铸,“有时钱货败乱,一千钱长不盈三寸”,称为“鹅眼钱”。
更坏的叫“延环钱”。
“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货不行。
”(《宋书。
颜俊传》)萧齐只有武帝永明八年在四川铸过五铢钱,后因成本太高而止。
梁武帝先铸五铢钱,重如其文。
后又铸无外郭的五铢,新旧并用,后禁用旧钱,后又铸铁钱,比较混乱,好在不久亡国。
陈国文帝天嘉五年(公元564年)铸五铢钱、一当鹅眼钱十枚。
宣帝太建十一年铸太货六铢,一当五铢钱十枚。
后又改当一。
太货六铢的“六”字,篆书像一个人叉着腰,民间借此发泄不满,说,“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后废之,专用五铢。
北朝北魏建国后仍然过游牧生活。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才正式铢钱,币文为“太和五铢”。
但由于粗制滥造,加之私铸严重,私铸钱“薄甚榆荚,上贯便破,置之水上,殆欲不沉”(《魏书、高道穆传》),有风飘和水浮之名称。
为整顿币制,孝庄帝永安二年改铸永安五铢。
东魏仍沿用永安五铢。
北齐文宣帝天宝四年,铢常平五铢。
西魏在文帝大统六年(公元540年)铸五铢钱。
十二年又铸减重五铢钱。
北周起初沿用西魏五铢钱,后铸大钱。
但由于编制严重,不能保证币值稳定。
1.6隋朝的货币
隋文帝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统一中国,结束270年的分裂局面。
并铸标准的五铢钱,称“开皇五铢”,又叫“置样五铢”。
并对关外来人所带钱与样钱进行对比,不一样的予以没收,做到了“钱币划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
到隋炀帝时,政治腐败,私铸成风,最后甚至剪铁叶、裁皮、糊纸为钱。
隋朝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
•
2、货币演变的规律
2.1钱币形制基本不变
纵观秦朝到隋朝年间的货币,大致都采用外圆内方的形制,这是什么原因呢?什么样的经济文化条件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货币图景,从经济意义上看,任何国家都要求其货币形制方便灵活,便于流转,不易磨损,圆形货币就具有这种客观上的优越性,因此被广泛的接受。
当经济力量稳定后,文化的影响力开始显现,由于先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古代货币形成了外圆内方的形制,这体现了货币文化的融合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是五铢钱流传700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2.2货币重量稳定不变
自西汉的五铢钱发行以来历代都保持这个重量。
精整的西汉五铢,直径2.5厘米,厚0.12厘米,重约4克,南北朝的五铢大体上还是这个重量,隋代铸标准五铢钱。
彭信威先生说“也许是由于这样重量大小的钱币,从实践中证明是比较适当的”,加上人们的崇古思想,使得自命有为的统治者,总以恢复这个标准为功德。
如果单纯从经济方面分析,这是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
货币是经济的产物,货币与经济融合发展。
群众接受这个重量的货币是因为它的持币成本和交易成本都比较低,交易成本低则说明商品贸易额不是很大,因此货币重量稳定也侧面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缓慢。
根据彭威信的统计:公元前40年左右农业劳动者的月收入是3公石米,之后下降,直到约800年后的唐开元年间达到3.5公石米,是历史最高纪录。
如此缓慢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收入几乎没有任何上涨,700多年流通差不多重量的货币也就不足为奇了。
2.3畸形的铜本位
2.3.1什么是畸形铜本位
从秦到隋的历史看,古代人似乎对铜币有特殊的偏好,铜一直是铸币的主要材料,铜币也是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我们姑且可称之为主币;而金银虽然也是货币,却大多用于财政收支和贮藏财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畸形的铜本位”。
之所以说它“畸形”是因为其货币的各种职能并不集中于一体。
金银在中国,自古就是储藏价值的工具,但中国古代没有铸造金银币,也不用金银为流通手段;流通手段基本上都是用铜钱。
历代虽有金银铅的铸造,但是这种金银钱,只具备货币的形式,目的不在于流通。
中国古代流通手段基本上都是用铜钱,从这种程度上说铜钱具备了货币的各种职能。
可是有些职能,主要不是铜钱,甚至有时完全不用铜钱。
例如储藏手段,主要用金银,铜钱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这种职能,而且限于合乎标准的铜钱,不合标准的铜钱,人们绝不用于储藏手段。
2.3.2造成“畸形的铜本位制”的原因
从交易成本角度讲,在商品交易额较小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币材是铁、铜等价值较低的金属,当商品交易额扩大时,要满足交易需求,就要运送大量铁、铜作支付之用,仅是运送费用就已经很高了,于是出现价值更高的贵金属即金银充当货币。
然而在秦到隋的这段历史时期,商品交易额显然没有扩大到这种程度,这是由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体制决定的。
中国封建各朝历来都有“农战论”,商鞅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认为农业是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和战争的物质基础,只有发展农业,才能实现国富民强,因此各国普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长期对商业和商人的抑制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商业经济的长期不发达,这必然会局限货币经济职能的充分发挥,可以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史造就了其“畸形的铜本位货币史”。
3、参考文献
《天圆地方的困惑》张杰著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叶世昌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 《中国货币演变史》千家驹,郭彦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 《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