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官针(黄帝内经)
《内经》中的刺法
《内经》中的刺法《内经》中记载针刺方法的篇幅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首推《灵枢·官针》所载的26种刺法,这可以说是集上古刺法的大成了。
后世所用的各种针刺方法,很多由此而衍生。
所以在讨论各种针具的刺法以前,有必要先将九变刺、十二节刺、五刺进行讨论。
(1)九变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所谓变者是指九类不同的变异的疾病,故“九变刺”主要内容就是讨论这九类变异所生疾病的刺法。
现据《内经》原文,分别说明于下。
(1)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脏)腧也。
”这是一种五脏有病时的刺治方法,严格地讲,应列入配穴法的范围内,不能算是刺法。
《灵枢·寿天刚柔》说:“病在阴之阴者,取阴之荥输。
”人体上的阴阳,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脏经属阴,腑经属阳,故此“阴之阴”即指五脏,“阴之荥输”是指五脏经脉的荣穴和输穴。
拿这段《内经》原文来引证输刺,则其意义就是说:五脏有病应该取用阴经的荣穴和输穴来治疗。
至于“藏输”二字的含义,与后面远道刺中的“腑输”一样,都是分别指应该取用的“脏经输穴”和“腑经输穴”而言。
(2)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腑)输也。
”这是一种上病取下,在离病处较远部取穴施治的刺法,所以也属于配穴法的范畴,一般适宜于治疗六腑的疾病。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合治内府……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人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人于阳陵泉。
”六腑之合均在足三阳府经,腑在躯干,位居下肢之上,内腑有病取合穴施治,故日“病在上,取之下。
”《灵枢·刺节真邪》中也说:“刺府输,去府病。
”所以远道刺是治疗腑病的刺法。
(3)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此法用于经脉之间气血瘀滞不通,所谓本经自病之时。
临床上治疗经脉本身的病,常常单独取用病经的输穴治疗,故名为“经刺”,也是一种取穴的方法。
(4)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黄帝内经·针解全文
【本章要点】一、论述针刺补泻手法,说明了针下寒热感觉与针刺疗效的关系。
二、强调针刺时医者应做到思想集中、态度严谨、明确病位、端正手法,并注意调节病人的精神活动,以利于治疗。
三、根据天地阴阳与人身相应的道理,阐述了九针的作用与适应范围。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
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
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
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近远如一①者,深浅其候等也。
如临深渊者,不敢墯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②,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
巨虚者,矫足骨行独陷者。
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③、六律、七星、八风④、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
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
人肝目应之九。
【注释】①近远如一:近远,指针刺的深浅;如一,指候气的法则一样。
黄帝内针 (2)
三、针刺治疗的阴阳互求法的神本原理
2)神为道之用于经络脏腑的体现 《素问.五运行大论》对于神在东方、南方、中央、北方、西方都做了一定的描 述,神作为道之用,乃是将天地人一系列相关因素统一起来的宇宙力量。李阳波 将其归纳为“宇宙神系”,发明了“六生五在十二其三伤三胜神系。”
五行中每一行各自类属的脏腑、六气等属于同一“神系”。六气即风寒暑湿 燥火,具体联系便是三阴三阳,即《内经》所言之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 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可以说,人体任何部位发生病变,实质上就是该部位经络的神用功能出现障碍 使其不能与天地相感应的现象。
三、针刺治疗的阴阳互求法的神本原理
针刺的作用说到底就是调动神用的力量来治病,即在针刺的治疗过程中实质就 是通过针刺作用于天地交通的经络上的穴位,调动行而上的神用力量使人体患病 部位与天、地恢复相感应来治病。
4、针刺治疗之阴阳互求法神本原理的本质揭示 《内经》在针刺的过程中强调治神,之所以要保持医患双方在清静的条件下,
摒除杂念,心灵相应,神气相随,即是为了发挥精神专直而通神明,与道相应, 身体自动调整向愈的作用。
合同于道的状态,则经络穴位神气游行出入,与天地相感应,或者说身体相关 “神系“与天地自然处于共振中,病患处便能在神用的生化作用中自然而然地得 到调整恢复而至痊愈。
怒在喜在思,,,,;心与道相应——心道一体
三、针刺治疗的阴阳互求法的神本原理
3)针刺调神之意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 来。”《灵枢.本脏》:“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 不受邪矣。”《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 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通过 “恬淡虚无”“清静”的功夫达到志意和,如此则精神专一而阳气固,终 致“服天气,而通神明”以达到人神与天地大纪通应的境地——“合同于 道”,人与道合一,则自然之力便成为我们生命活力复原的根本之源。
黄帝内经目录
目录黄帝内经——灵枢、素问黄帝内经:灵枢┅┅┅┅┅┅┅┅┅┅┅┅┅┅┅┅┅┅┅┅┅1九针十二原第一┅┅┅┅┅┅┅┅┅┅┅┅┅┅┅┅┅┅┅┅┅1本输第二┅┅┅┅┅┅┅┅┅┅┅┅┅┅┅┅┅┅┅┅┅3 小钍解第三┅┅┅┅┅┅┅┅┅┅┅┅┅┅┅┅┅┅┅┅┅5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6 根结第五┅┅┅┅┅┅┅┅┅┅┅┅┅┅┅┅┅┅┅┅┅9 寿夭刚柔第六┅┅┅┅┅┅┅┅┅┅┅┅┅┅┅┅┅┅┅┅┅10 官针第七┅┅┅┅┅┅┅┅┅┅┅┅┅┅┅┅┅┅┅┅┅11 本神第八┅┅┅┅┅┅┅┅┅┅┅┅┅┅┅┅┅┅┅┅┅13 终绐第九┅┅┅┅┅┅┅┅┅┅┅┅┅┅┅┅┅┅┅┅┅13 经脉第十┅┅┅┅┅┅┅┅┅┅┅┅┅┅┅┅┅┅┅┅┅16 经别第十一┅┅┅┅┅┅┅┅┅┅┅┅┅┅┅┅┅┅┅┅21 经水第十二┅┅┅┅┅┅┅┅┅┅┅┅┅┅┅┅┅┅┅┅┅22 经筋第十三┅┅┅┅┅┅┅┅┅┅┅┅┅┅┅┅┅┅┅┅┅23 骨度第十四┅┅┅┅┅┅┅┅┅┅┅┅┅┅┅┅┅┅┅┅┅25 五十营第十五┅┅┅┅┅┅┅┅┅┅┅┅┅┅┅┅┅┅┅┅┅25 营气第十六┅┅┅┅┅┅┅┅┅┅┅┅┅┅┅┅┅┅┅┅┅26 脉度第十七┅┅┅┅┅┅┅┅┅┅┅┅┅┅┅┅┅┅┅┅┅26 营卫生会第十八┅┅┅┅┅┅┅┅┅┅┅┅┅┅┅┅┅┅┅┅┅27 四时气第十九┅┅┅┅┅┅┅┅┅┅┅┅┅┅┅┅┅┅┅┅┅28 五邪第二十┅┅┅┅┅┅┅┅┅┅┅┅┅┅┅┅┅┅┅┅┅28 寒热病第二十一┅┅┅┅┅┅┅┅┅┅┅┅┅┅┅┅┅┅┅┅┅29 癞狂病第二十二┅┅┅┅┅┅┅┅┅┅┅┅┅┅┅┅┅┅┅┅┅30 热病第二十三┅┅┅┅┅┅┅┅┅┅┅┅┅┅┅┅┅┅┅┅┅31 厥病第二十四┅┅┅┅┅┅┅┅┅┅┅┅┅┅┅┅┅┅┅┅┅32 病本第二十五┅┅┅┅┅┅┅┅┅┅┅┅┅┅┅┅┅┅┅┅┅33杂病第二十六┅┅┅┅┅┅┅┅┅┅┅┅┅┅┅┅┅┅┅┅┅34 周痹第二十七┅┅┅┅┅┅┅┅┅┅┅┅┅┅┅┅┅┅┅┅┅35 口问第二十八┅┅┅┅┅┅┅┅┅┅┅┅┅┅┅┅┅┅┅┅┅35 师传第二十九┅┅┅┅┅┅┅┅┅┅┅┅┅┅┅┅┅┅┅┅┅36 决气第三十┅┅┅┅┅┅┅┅┅┅┅┅┅┅┅┅┅┅┅┅┅37 肠胃和三十一┅┅┅┅┅┅┅┅┅┅┅┅┅┅┅┅┅┅┅┅┅38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38 海论第三十三┅┅┅┅┅┅┅┅┅┅┅┅┅┅┅┅┅┅┅┅┅39 五乱第三十四┅┅┅┅┅┅┅┅┅┅┅┅┅┅┅┅┅┅┅┅┅39 胀论第三十五┅┅┅┅┅┅┅┅┅┅┅┅┅┅┅┅┅┅┅┅┅40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41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41 逆顺肥瘦三十八┅┅┅┅┅┅┅┅┅┅┅┅┅┅┅┅┅┅42 血络论第三十九┅┅┅┅┅┅┅┅┅┅┅┅┅┅┅┅┅┅43 阴阳清浊第四十┅┅┅┅┅┅┅┅┅┅┅┅┅┅┅┅┅┅43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44 病传第四十二┅┅┅┅┅┅┅┅┅┅┅┅┅┅┅┅┅┅44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45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41 外揣第四十五┅┅┅┅┅┅┅┅┅┅┅┅┅┅┅┅┅┅47 五变第四十六┅┅┅┅┅┅┅┅┅┅┅┅┅┅┅┅┅┅47 本藏第四十七┅┅┅┅┅┅┅┅┅┅┅┅┅┅┅┅┅┅48 禁服第四十八┅┅┅┅┅┅┅┅┅┅┅┅┅┅┅┅┅┅50 五色第四十九┅┅┅┅┅┅┅┅┅┅┅┅┅┅┅┅┅┅51 论勇第五十┅┅┅┅┅┅┅┅┅┅┅┅┅┅┅┅┅┅52 背腧第五十一┅┅┅┅┅┅┅┅┅┅┅┅┅┅┅┅┅┅53 卫气第五十二┅┅┅┅┅┅┅┅┅┅┅┅┅┅┅┅┅┅53 论痛第五十三┅┅┅┅┅┅┅┅┅┅┅┅┅┅┅┅┅┅54 天年第五十四┅┅┅┅┅┅┅┅┅┅┅┅┅┅┅┅┅┅54逆顺第五十五┅┅┅┅┅┅┅┅┅┅┅┅┅┅┅┅┅┅55 五味第五十六┅┅┅┅┅┅┅┅┅┅┅┅┅┅┅┅┅┅55 水胀第五十七┅┅┅┅┅┅┅┅┅┅┅┅┅┅┅┅┅┅56 贼风第五十八┅┅┅┅┅┅┅┅┅┅┅┅┅┅┅┅┅┅56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57 玉版第六十┅┅┅┅┅┅┅┅┅┅┅┅┅┅┅┅┅┅58 五禁第六十一┅┅┅┅┅┅┅┅┅┅┅┅┅┅┅┅┅┅59 动输第六十二┅┅┅┅┅┅┅┅┅┅┅┅┅┅┅┅┅┅59 五味论第六十三┅┅┅┅┅┅┅┅┅┅┅┅┅┅┅┅┅60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61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62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63 行针第六十七┅┅┅┅┅┅┅┅┅┅┅┅┅┅┅┅64 上膈第六十八┅┅┅┅┅┅┅┅┅┅┅┅┅┅┅┅┅65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65 寒热第七十┅┅┅┅┅┅┅┅┅┅┅┅┅┅┅┅┅66 邪客第七十一┅┅┅┅┅┅┅┅┅┅┅┅┅┅┅┅┅66 通天七十二┅┅┅┅┅┅┅┅┅┅┅┅┅┅┅┅┅68 官能第七十三月┅┅┅┅┅┅┅┅┅┅┅┅┅┅┅┅┅69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70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71 卫气行第七十六┅┅┅┅┅┅┅┅┅┅┅┅┅┅┅┅73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74 九针论第七十八┅┅┅┅┅┅┅┅┅┅┅┅┅┅┅┅75 岁露论第七十九┅┅┅┅┅┅┅┅┅┅┅┅┅┅┅┅77 大惑论第八十┅┅┅┅┅┅┅┅┅┅┅┅┅┅┅┅78 痈疽第八十一┅┅┅┅┅┅┅┅┅┅┅┅┅┅┅┅79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82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83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84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86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87 阴阳离合篇第六┅┅┅┅┅┅┅┅┅┅┅┅┅┅┅┅90 阴阳别论篇第七┅┅┅┅┅┅┅┅┅┅┅┅┅┅┅┅91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93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93 五藏生成篇第十┅┅┅┅┅┅┅┅┅┅┅┅┅┅┅┅94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95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96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96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97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98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98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99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月┅┅┅┅┅┅┅┅┅┅┅┅┅┅102 玉机真藏论篇章第十九┅┅┅┅┅┅┅┅┅┅┅┅┅┅103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106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107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108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110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111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111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112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113 通平虚实论篇第二十八┅┅┅┅┅┅┅┅┅┅┅┅┅┅115 太阴阳明论篇章第二十九┅┅┅┅┅┅┅┅┅┅┅┅┅116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117刺热论篇第三十二┅┅┅┅┅┅┅┅┅┅┅┅┅┅┅118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119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120 疟论篇第三十五┅┅┅┅┅┅┅┅┅┅┅┅┅┅┅121 刺疟篇第三十六┅┅┅┅┅┅┅┅┅┅┅┅┅┅┅123 气劂论篇第三十七┅┅┅┅┅┅┅┅┅┅┅┅┅┅┅124 欬论篇第三十八┅┅┅┅┅┅┅┅┅┅┅┅┅┅┅124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125 腹中论篇第四十┅┅┅┅┅┅┅┅┅┅┅┅┅┅┅127 刺腰论痛篇第四十一┅┅┅┅┅┅┅┅┅┅┅┅┅┅┅128 风论篇第四十二┅┅┅┅┅┅┅┅┅┅┅┅┅┅┅129 痹论篇第四十三┅┅┅┅┅┅┅┅┅┅┅┅┅┅┅130 痿论篇第四十四┅┅┅┅┅┅┅┅┅┅┅┅┅┅┅131 厥论篇第四十五┅┅┅┅┅┅┅┅┅┅┅┅┅┅┅132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133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134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135 脉解篇第四十九┅┅┅┅┅┅┅┅┅┅┅┅┅┅┅136 刺要论篇第五十┅┅┅┅┅┅┅┅┅┅┅┅┅┅┅137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138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38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39 针解篇第五十四┅┅┅┅┅┅┅┅┅┅┅┅┅┅┅139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40 皮部论篇章第五十六┅┅┅┅┅┅┅┅┅┅┅┅┅┅┅141 经络论第篇第五十七┅┅┅┅┅┅┅┅┅┅┅┅┅┅┅142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142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144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148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149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152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154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155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157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159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162 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165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70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182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191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191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192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193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194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195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196。
黄帝内经古针法精要---三刺,五刺,九刺,十二刺,导气法
黄帝内经古针法精要---三刺,五刺,九刺,⼗⼆刺,导⽓法三刺法 《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出者,先浅刺绝⽪,以出阳邪。
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致肌⾁,未⼊分⾁间也。
已⼊分⾁间则⾕⽓出。
故刺法:始刺浅之,以逐邪⽓,⽽来⾎⽓。
后刺深之,以致阴⽓之邪。
最后刺极深之,以下⾕⽓。
”概述:三刺是将⽪内、⽪下、分⾁间分为浅、中、深三层进⾏针刺的⽅法。
⽬的:驱祛外邪(阳、阴邪),保留⾕⽓(正⽓)。
后世徐凤据此提出天、⼈、地三才的分层刺法,并结合提插的紧慢⼿法,创⽴烧⼭⽕、透天凉等复式补泻⼿法。
五刺法《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
这是从五藏应合五体(⽪、脉、筋、⾁、⾻)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故⼜名五脏刺。
五刺包括:半刺、豹⽂刺、关刺、合⾕刺和输刺。
1、半刺 “半刺者,浅内⽽疾发针,⽆针伤⾁,如拔⽑状,以取⽪⽑,此肺之应也。
”半刺是浅刺快出、不伤肌⾁的刺法。
适⽤于肺系疾病。
如邪袭肺卫,发热咳喘等症。
因刺⼊极浅,不是全刺,故称半刺。
治疗⼩⼉疾病常⽤此法。
【⽅法】半刺的操作是“浅内⽽疾发针,⽆针伤⾁,如拔⽑状,以取⽪⽓”。
即浅刺于⽪肤,刺得浅,出针快,如拔毫⽑的⼀种刺法,主要作⽤是宣散浅表邪⽓。
因肺主⽪⽑,故半刺与肺相应。
【临床应⽤】主治风寒束表、发热咳嗽、喘息等肺脏疾患及某些⽪肤病,⼩⼉腹泻、消化不良等证。
2、豹⽂刺 “豹⽂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者,此⼼之应也。
”豹⽂刺是多点散刺出⾎,形如豹纹的刺法。
适⽤于⼼系疾病。
如疮疡肿毒、红肿热痛等症。
【⽅法】豹⽂刺法是以⽳位为中⼼,在经⽳周围数针齐下散刺之意,刺时要使其⼊于脉络⽽出针后见⾎,因刺后出⾎点多如豹⽂,故称豹⽂刺。
本法与九刺中的络刺,⼗⼆刺中的赞刺同属浅刺放⾎的⽅法。
因⼼主⾎脉,豹⽂刺可泻经络之⾎,故与⼼相应。
【临床应⽤】主要⽤于宣散⾎络壅滞之邪,治疗⼼经积热,诸疮肿毒,⿇⽊不仁等证。
3、关刺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出⾎,此肝之应;或⽈渊刺,⼀⽈岂刺。
《黄帝内经--官针》
《黄帝内经--官针》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官针》一篇被认为是针灸学方面的代表篇章。
本篇详细描述了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了解。
通过阅读该篇,我了解到了传统针灸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方法。
从中,我了解到针灸的治疗原理并不像某些人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而是一个相对科学、系统而具有方法论的学科。
并且本篇所精细描述的推拿(按摩)、针灸等方法在当今现代医学中也逐渐获得了认可并得到应用。
针灸对于缓解许多疾病如疼痛症、头痛、失眠和高血压等都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另外,针灸在临床应用中,也有许多不同的针灸技法,不仅仅是简单的刺激穴位,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患者的体质等因素进行针灸体验。
而且,例如针刺的深度、针灸的部位和用针的方式都是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症下阻。
因此可以说,针灸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需要在严谨的理论基础下进行临床应用。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的《官针》一篇,我认识到针灸不是仅仅是一项传统的医疗手段,而是一种具有科学理论的治疗
方法。
针灸技术需要具有学术性,需要严密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践技能。
并且,传统的针灸技术也正逐渐受到现代医学的认可,成为一种协助现代医疗的方法。
运用《黄帝内经》经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探讨
运用《黄帝内经》经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讨经刺法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运用经刺法配合推拿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一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七天为一个疗程。
结论一个疗程后,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经刺;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一、正文经刺,是祖国医学中传统针刺方法之一,首载于《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中:“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输也。
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输也。
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意思是说刺法有九种以应对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
经刺这种针刺方法刺在“结络经分”主要治疗的是经脉本身的病变,并且用病变经络的腧穴治疗,所以称之为经刺。
作者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对在我门诊确诊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针刺和推拿治疗,治疗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1.患者情况在我门诊确诊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43例,L4-5突出28例,L5S1突出32例,L4-5突出合并L5S1突出30例。
接受治疗的患者无手术指征并且认可针灸推拿保守治疗,并未接受过其他形式的治疗,并未服用过药物,排出结核病变、椎体肿瘤和其他骨关节疾病。
2.分组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命名为“经刺组”,另一组命名为“非经刺组”,两组各45人。
全部患者随机分配。
3.治疗推拿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推拿治疗方法。
首先,术者立于患者右侧,用摩法放松腰部浅层肌肉,3-5遍。
其次,术者用掌根揉法放松腰部深层肌肉,5-10遍。
再次,术者用拇指点按法或肘尖点按法点按患者腰部及下肢的穴位(肾俞、大肠俞、膀胱俞、环跳、殷门、委中、委阳、承山),每穴1-3分钟。
再次,等待患者腰部肌肉放松后采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面对术者,上面下肢自然屈曲,下面下肢自然伸直,术者两肘部分别置于患者肩前及臂部,相对用力,到患者腰部达到最大旋转角度后,再施加一个快速、小幅度的扳动,左右各一次,以上手法每日进行一次,一周七次为一个疗程。
灵枢.官针第七——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灵枢.官针第七——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一日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腧也。
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
三日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四日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五日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六日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
七日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八日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九日淬刺,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一日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腧也。
诸:指众,许多。
经:指人体十二经脉。
荥:指十二经脉荥穴。
输≠俞≠腧:“俞”:意为“捷径”、“直接”。
“人”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走捷径的人”。
古代象形文字“俞”字就像一房屋,也预示着俞家很富有,有房有财产,房屋边上趴着一个人,预示着有人要盗窃俞家的财产,谓之“偷”也。
“输”:运输,运送。
车”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车队走捷径”。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腧、经、合。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腧”:从肉从俞。
“肉”指身体、肌肉。
“肉”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身体内部的捷径、通道”。
捷径或通道都有一个入口—“穴”《灵枢·四时气》:“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各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腧。
这里的腧指十二经上的“腧穴”。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岐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脏腧:《灵枢·背腧》:“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
”这里的“腧”指背腧穴。
“刺诸经荥输脏腧也”:意思是人体外在经络出现疾病,应该首选取其相对应的十二经脉上的五输穴上的“荥穴”治疗,疾病继续发展传输到脏腑应该用其相对的“背腧穴”来治疗。
《灵枢·官针?》十二刺法
《灵枢·官针》十二刺法《灵枢·官针》十二刺法01 偶刺偶刺,《灵枢·官针》“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
刺此者,傍针之也”,此法以一手按前心,相当于胸部募穴等处,一手按其后背,相当于相应的背俞处,当前后有压痛处进针。
这种一前一后,阴阳对偶的针法称为偶刺,又称'阴阳刺”。
临床对脏腑病痛以胸腹部募穴和背俞穴相配同刺,即属本法。
02 报刺报刺,《灵枢·官针》“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
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此法是治游走性病痛的针刺方法,根据患者所报之处下针,施行手法后,询问患者针处是否痛止,另再在其他痛处下针。
报,亦作为“复”解,即出针后复刺的意思。
03 恢刺恢刺,《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这种刺法是专对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针刺。
先从旁刺廴,得气后,合患者做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
恢,有恢复其原来的活动功能的意思。
04 齐刺齐刺,《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
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这种针法是正中先刺1针,并于两旁各刺1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
这种刺法与恢刺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或称多向刺;齐刺为三针集合,故又称三刺。
治疗病变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症。
05 扬刺扬刺,《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纳)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是在穴位正中先刺1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1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故称扬刺。
《黄帝内经太素》中,捋“扬刺'作“阳刺”,与阴刺对举,本法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症。
06 直针刺直针刺,《灵枢·官针》“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也',先夹持捏起穴位处皮肤,然后捋针沿皮下刺之,“直”是直对病所的意思,近代多称沿皮刺或横刺。
黄帝内针
编辑推荐《《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是刘力红博士(《思考中医》作者)整理其针灸老师杨真海传讲“《黄帝内针》”的*著作,被誉为“思考中医人生针灸使用手册”合一版。
本书既有“形而上”的中医文化思考、中医人生情怀,又有“形而下”的针灸学用基础、针灸操作手册。
“《黄帝内针》”是不折不扣的六经辨证,每一针、甚至是每一个心念都不能离开六经,都不能离开三二一的基本纲领和技术路线:三就是“三才”,二就是“阴阳”,一就是“阿是”。
内容推荐《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
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
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
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作者简介杨真海,《黄帝内针》传人,本书传讲者。
刘力红,《思考中医》作者,《黄帝内针》传承弟子,本书整理者。
目录序和平的使者刘力红第一章传承概述一、针贵明理二、《黄帝内针》的传承第二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一、三才二、一阴一阳之谓道第三章内针规范一、识证(症)二、总则三、三焦同气四、经络同气结夏编辑后记中医学堂:一灯燃百千灯前言和平的使者刘力红怀着喜悦与欣慰,总算于端午前同步完成了《黄帝内针》传讲的文字整理。
我很庆幸蒙师父的信任,能够恩准我这样一位入门不久的弟子来做这件在我看来一生都难以值遇的大事;更满怀感恩于此前世出世间诸师的培育,使我能不辱于这部稀有著述的文字整理!当然,于我三十余年有药无针的医学历程中,竟能于年将六旬之际逢此甚深针道,更是不能忘怀于我的诸位接引菩萨!可以想像,此刻的内心,已经很难用我擅长的文字来表达了,但我依然希望此意能够流淌于每一个字里行间。
在动笔作文字整理之初,本是想将自己学习内针的过程写一篇有趣的文字,以“我也学针了”为题作序,及至整理完毕,觉得当初的想法未免太过轻漫了。
《黄帝内经》灵枢 ● 官针篇第七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第七*导读:【题解】本篇主要讨论了正确使用九针的重要性,说明了九针各有其不同的性能,并指出了其各自的适应证。
由于本篇所阐述的内容均具……【题解】本篇主要讨论了正确使用九针的重要性,说明了九针各有其不同的性能,并指出了其各自的适应证。
由于本篇所阐述的内容均具有法定之意,即治病立法,因此本篇叫做"官针"。
【原文】凡刺之要,官针最妙。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1]。
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
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提要】本段讲误用针具进行治疗的害处。
【注释】[1]支为大脓"支"字,《甲乙经》作"反"字,马莳说应作"皮"字,均有其理,本语译从后者。
【白话解】针刺的要点,在于以选用符合规格的针具为最好。
九种针具之所以适合于临床应用,就在于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治疗作用,长的、短的、大的、小的,都各有其不同的施用对象;如果使用不得法,病证就不能治愈。
疾病在浅表,却用针深刺,就会损伤内部的肌肉,并导致皮肤上发生脓肿;疾病在深部,却用针浅刺,则非但病气不能泻除,而且皮肤上也会发生大的疮疡。
病证轻微的,却用大针去刺,刺激过重,就会使元气泻伤太过而导致病情更加严重;病证严重的,却用小针微刺,邪气得不到疏泄,也难以获得一定的疗效。
因此,如果不能选用适宜的针具进行针刺,应该用小针的时候却误用了大针,刺之过分,就会损伤正气;而应该用大针的时候却误用了小针,刺之不足,则病邪也不能祛除。
以上我已经说明了误用针具的害处,下面再让我来谈一谈各种针具的合理施用方法。
【原文】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镌针于病所,肤白勿取。
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于病所。
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锭针于井荥分输。
官针
养生知识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
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
刺此者,傍针之也。
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
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
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
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七曰输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
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老年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人到老年,情绪往往变得不太稳定,容易动感情,有些人的感情象小孩一样,与中年人相比,有以下特点:倾向于不控制自己的感情,喜怒哀乐对害羞、恐惧无明显的年龄差异描述喜悦使用词少于中青年人忧郁感多起源于对健康的关注疑病倾向,女性大于男性老年人最常见的情绪问题:焦虑抑郁孤独焦虑是个体对一个模糊的、非特异的威胁做出反应时经受的不适感和自主神经系统激活状态。
通常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老年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人到老年,情绪往往变得不太稳定,容易动感情,有些人的感情象小孩一样,与中年人相比,有以下特点:倾向于不控制自己的感情,喜怒哀乐对害羞、恐惧无明显的年龄差异描述喜悦使用词少于中青年人忧郁感多起源于对健康的关注疑病倾向,女性大于男性老年人最常见的情绪问题:焦虑抑郁孤独焦虑是个体对一个模糊的、非特异的威胁做出反应时经受的不适感和自主神经系统激活状态。
通常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老年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人到老年,情绪往往变得不太稳定,容易动感情,有些人的感情象小孩一样,与中年人相比,有以下特点:倾向于不控制自己的感情,喜怒哀乐对害羞、恐惧无明显的年龄差异描述喜悦使用词少于中青年人忧郁感多起源于对健康的关注疑病倾向,女性大于男性老年人最常见的情绪问题:焦虑抑郁孤独焦虑是个体对一个模糊的、非特异的威胁做出反应时经受的不适感和自主神经系统激活状态。
黄帝内针简介
黄帝内针简介黄帝内针宣传⽚何为黄帝内针黄帝内针源⾃《黄帝内经》,其传承绵密久远,有⽂字记载的传承已有⼗数代,代代皆为单传,⾄这⼀代传⼈杨真海⽼师,始公之于众。
杨真海先⽣幼承⽗训,⽿濡⽬染,为此针法的传承⼈,专⼼于黄帝内针的研究与实践,并于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探索临证与传承经验。
有感于该门针法之效验与简便,更感于众多病患之痛苦,杨真海先⽣发⼼⼴传此针法,以期利国利民于久远。
内针应⽤⼴泛,临床上不仅对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坐⾻神经痛、膝关节疼痛、痛风等临床常见痛症常有针到痛⽌的疗效,对中风后遗症、⾯瘫、三叉神经痛、胃炎、哮喘、咳嗽、咽炎、⿐炎、感冒、发热、乳腺增⽣、⽉经不调、痛经、⼲眼症、近视、失眠、美尼尔⽒综合征、⽿鸣、更年期综合征、荨⿇疹、湿疹、⽜⽪癣等临床常见病及疑难病症也有很好的效果。
黄帝内针的特点【易学难忘】《灵枢经》开篇黄帝向岐伯请益时,就说到:“余欲勿使被毒药,⽆⽤砭⽯,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营其逆顺出⼊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不灭,久⽽不绝,易⽤难忘,为之经纪......令各有形,先⽴针经。
”意思是说黄帝想请岐伯传授他⼀种简单⽅便的针灸理法,传递给天下的百姓,不⽤吃药就可以让⾝体恢复健康。
故此,针刺本不应该难学难⽤。
黄帝内针通过六经辨证将病症分在三阴三阳六经,⼜通过三焦同⽓、经络同⽓和审阿是⽳将取⽳范围逐步缩⼩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位。
学⼈只要通过牢记⼗四经络分布、⾛向和“四总则”,即可循“六、三、⼆、⼀”步骤万举万当。
【⼗分安全】黄帝内针进针的范围严格限定在膝肘以下,躯⼲和肘膝以上禁针。
肘膝以下区域相对⽐较安全,即便是对⼈体的经络、⾻骼、肌⾁、神经、筋膜等还未熟练掌握,仍然不会产⽣安全问题。
【疗效显著】《内经》有云:“夫善⽤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疾虽久,犹可毕也。
⾔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古⼈认为疾病的针刺治疗效果应该像拿起⿎槌打⿎⼀样,⼀敲就响,⽴竿见影!(“明乎哉道!如⿎之应桴,响之应声也。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一篇:刺齐论(六)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一篇:刺齐论(六)LS07——《官针第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LS07—C0101→C0116、C0120→C0125‖→‖SW50—Q0102‖→‖SW51‖迁移说明:1、《官针》非独立论文,显见凑篇之简,当迁出;2、《太素》将LS07—C0101→C0102置于卷第二十二《九针所主》,独立成篇;将LS07—C0104→C0116置于卷第二十二《十二刺》,独立成篇;3、《甲乙》置于卷五第二《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4、《类经》将本段分置于针刺类十九卷四、五、六篇,均独立成篇;5、迁入所论,显见为九针官能、九变、十二节针刺之深浅、针法之标准,主论“凡刺之要”,呼应前文帝问“愿闻刺要”,与《刺齐论》主题相合,义理相通。
C0101官针:1、《太素.九针所主》注:“官者,谓用针时宜异于针也。
”2、《类经》十九卷第四注:“官,法也,公也。
制有法而公于人。
故曰官针。
”3、《内经注评》注:“官,即法定之意。
官针,即以法定的形式确定九针的治疗范围以及各种刺法的适应证。
”C0101反:1、姚春鹏注:“分支,引申为蔓延、扩散。
”2、《内经校释》作“反”,并校:“原作支,据《太素》卷二十九针所主、《甲乙》卷五第二、《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二改。
”从之。
C0101大者泻:1、《内经校释》作“大者大泻”并云“原无大字,据《甲乙》卷五第三、《太素》卷二十二九针所补。
姚文田《古音韵》卷四亦称‘句有脱字’。
”2、《灵枢悬解》卷一《官针》作“大者泻。
”3、据前、后文可知,当有“不”字之脱,宜作“大者不泻”。
因原文不定,故不译待考。
C0102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1、《内经校释》校注:“似应据《甲乙》删去衍文。
移下文‘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
’十一字于上‘取以鍉针’之下,以符顺序。
”2、《太素.九针所主》无此句;3、《灵枢悬解》卷一《官针》断句作“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
”从之。
C0102鍉:di2,九针第三针名。
何为官针?
何为官针?官针为何意?什么样的针叫官针?我们在《黄帝内经》中来找找,看能否找到答案。
“官针”一词在《内经》中共出现两次。
第一次出现是在《灵枢·官针第七》,该篇这样记载:“凡刺之要,官针最妙。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第二次出现是在《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文中这样写到:“黄帝曰:官针奈何?岐伯曰: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鑱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这样看来就可以推断,官针是一种疗效奇妙,且由铍针、员利针、锋针、鑱针、毫针等组成的九针,即九针乃官针。
九针包括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大针、长针,以后会对九针针具详细讲解。
言归正传,九针为什么要被称作官针呢?先来看看这个“官”字是怎么理解的。
“官,吏事君也”,出自《说文》,也就是说,官是帮君王办事的一类群体,地位远高于寻常百姓。
官,亦有官方之意。
官方一般理解为政府方面,古代指设官府。
所以,官代表地位显赫,权威的意思。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写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不难看出,当时针刺在疾病的治疗中地位极高。
那么为什么古人治病首选针刺呢?还是在《内经》中找答案吧。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见苍天。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看看,擅长用针的医者,治病可以做到如风吹开遮挡眼眸的乌云,显露苍天,如拔掉身体上的刺,如污染洁白的雪,如解开绳索的结,如疏通堵塞的水道一样立竿见影,虽然疾病时间久远,仍可以治愈。
说不可以治的,那时因为没有真正掌握治病的本领。
几千年前针刺是寻常百姓很难享受的一种治疗方法,为什么呢?一则掌握针刺要领的医者极少,多效力于君王臣子。
《灵枢·官针》刺法探讨
《灵枢·官针》刺法探讨研究目的和意义《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理论体系包括经脉理论、腧穴理论和专业术语三部分;实践体系包括刺灸术和临床治疗部分。
其中刺法部分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篇章有《灵枢经》的《九针十二原》、《小针解》、《官针》、《九针论》以及《素问》的《针解篇》,其他篇章之中也有散在论述。
《官针》是《内经》中唯一的刺法专篇,该篇刺法论述十分详尽,对后世的刺法和针具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对《灵枢·官针》进行梳理研究,旨在挖掘《内经》刺法的核心思想,阐释各种刺法的具体操作和内涵,以期为临床针刺提供理论支持,为针灸标准化提供理论支持,为新型针具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因此,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用双重价值。
研究方法(1)运用文献学、诠释学、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梅花本”《灵枢经》和《黄帝内经素问》为研究版本,参阅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太素》、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的《类经》、《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和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以《灵枢·官针》原文为研究切入点,参考《内经》注家对《官针》经文的诠释,同时参阅《灵枢经》的《九针十二原》、《九针论》及《素问》的《针解篇》,进而深度挖掘《灵枢·官针》刺法的含义、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和刺法思想。
(2)运用史学研究法,从考古学的角度,参阅刘莉、陈星灿所著的《中国考古学》、张之恒主编的《中国考古通论》、徐坚所著的《时惟礼崇》、敬晓庆等所著的《中国兵器文化概要》、元·王祯所著的《王祯农书》等书籍,对“九针”针具的材质和形制深入研究。
与此同时,依托第五版《中华医典》、中国知网(CNKI)等文献资料库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检索与《灵枢·官针》篇相关的期刊、文章及古今文献。
研究内容在对《灵枢·官针》的现代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后,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1)《官针》概述通过对“官针”一词中“官”字的本义及历代医家注解的研究,认为“官针”之“官”作为名词“标准”来解释最为恰当,因此“官针”有两层含义,即已经形成的官方认可的针刺操作技术和具有法典性质的刺法理论,同时也是当时官方和医家所公认的针具标准和刺法标准。
黄帝内经-灵枢-繁体竖排大字粗宋课件
黄帝内经灵枢内 经 灵 枢九针十二原第一1本输第二5小针解第三10邪气藏府病形第四13根结第五19寿夭刚柔第六22官针第七25本神第八28终始第九30经脉第十36经别第十一47 经水第十二49 经筋第十三51 骨度第十四56 五十营第十五57 营气第十六58 脉度第十七59 营卫生会第十八61 四时气第十九63 寒热病第二十一66 癞狂病第二十二68 热病第二十三70厥病第二十四74病本第二十五76杂病第二十六77周痹第二十七80口问第二十八81师传第二十九84决气第三十86肠胃第三十一87平人绝谷第三十二88海论第三十三89五乱第三十四91胀论第三十五92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94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95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97 血络论第三十九99 阴阳清浊第四十101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102 病传第四十二103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105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107 外揣第四十五109 五变第四十六110 本藏第四十七112禁服第四十八117五色第四十九119论勇第五十122背腧第五十一124卫气第五十二125论痛第五十三126天年第五十四127逆顺第五十五129五味第五十六129水胀第五十七131贼风第五十八132卫气失常第五十九133 玉版第六十135 五禁第六十一138 动输第六十二139 五味论第六十三141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142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146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149 行针第六十七151 上膈第六十八153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154 寒热第七十154 邪客第七十一155 通天第七十二159 官能第七十三162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164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167 卫气行第七十六172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175 九针论第七十八177 岁露论第七十九181 大惑论第八十184 痈疽第八十一187黄 帝 内 经 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
余子万民。
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第七(原文)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第七(原文)《黄帝内经》灵枢● 官针篇第七(原文)凡刺之要,官针最妙。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
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
失针之宜。
大者泻,小者不移。
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
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
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
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俞。
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
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
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
病在中者,取以长针。
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
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
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
刺此者,傍针之也。
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
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
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
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七曰输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内经》九针
通过对以上这几段经文的分析总结,我结合自己治疗颈腰椎骨关节病痛方面多年的临床经验
,合理合情的去运用九针(实际上是八针),结果发现很多时候的疗效,都远远超出我以前的那些针法和诊治思路创造的疗效。于是激发了我进一步挖掘整理九针的激情,然后我将九针里其中七种针具,即员针、鍉针、锋针、员利针、毫 针、长针、大针,聚合为一个优势针术组合,配以从生活中感悟出来的“道法自然”气血思路,作为诊治理论指导,因疗效方面常能收到令患者立刻重获新生之奇 效,故冠名為“立新七針”。虽然这些针具我挖出来 了,是我苦思苦想领悟出来的,但我还没无耻到独自私藏的境界,毕竟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所以一定要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来共同分享。我对立新七针的定义是:“依据道法自然的气血理论作为治疗思路,辩证选择不同的针具,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按顺序针刺经络所过的某些部位,清理或修复经络中失调或瘀堵 的气血,令气血恢复到相对正常的状态,从根本上达到祛除病痛的一种方法或手段”。
《灵枢•官针第七》: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俞。 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 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篇官针
【本章要点】
一、详述九针的九种不同刺法——腧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焠刺及其相适应的九类不同的病变。
二、介绍了适应十二经病症的十二节刺法——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
三、介绍了适应邪气深浅程度的三刺法和适应五脏病症的五刺法——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
【原文】
凡刺之要,官针①最妙。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
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
失针之宜。
大者泻,小者不移。
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
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
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
病在脉,圆气少,当补之者,取以提针于井荥分俞。
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
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
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
病在中者,取以长针。
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
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输脏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②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
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
刺此者,傍针之也。
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
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
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
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
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
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所谓三刺,则谷气③出者。
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
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
此之谓也。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
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
四曰合谷刺,合谷刺④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注释】
①官针:正确选用符合规格的针具,本篇以官针命名正是强调正确适用九针的重要性。
②大经:指深部五脏六腑的经脉。
③谷气:一般指胃气,在这里指水谷精微运化而成的经脉之气。
④合谷刺:这里并不是指针刺合谷穴,而是指针刺分肉之间的部位。
【译文】
针刺的要点,在于正确选用符合规格的针具。
九针各有其不同的功用,它各自的长、短、大、小也决定了各有不同的用法。
如果用法不当,病就不能祛除。
病在浅表的却针刺过深,就会损伤里面的好肉,发生痈肿。
病在深部的却针刺过浅,病邪就不能排除,反而会形成大的脓疡。
病轻浅却用大针,会使元气外泄而加重病情;疾病深重却用小针,邪气得不到排泄,治疗也就得不到效果了。
不正确的用针往往是宜用小针却因误用了大针而泄去了正气,应用大针却误用了小针而使病邪得不到排除。
这里已经说了错用针具的害处,那就让我再谈九针的正确用法。
病在皮肤而无固定的地方,可以用镵针针刺病变部位,但皮肤苍白的就不能针刺了。
病在肌肉间的,可以用圆针刺病变部位。
病在经络,日久成痹的,应用锋针治疗。
病在经脉,而气又不足的,当用补法,以提针按压井、荥、输等穴位。
对患严重脓疡的,应当用铍针排脓治疗。
痹证急性发作的,应当用圆利针治疗。
患痹证而疼痛又日久不止的,可以用毫针治疗。
病已入里的,应当用长针刺治。
患水肿并且关节不通利的,应当用大针刺治。
病在五脏而固留不去的,可用锋针,在井荥输等穴用泄法刺治,并依据四时与腧穴的关系进行选穴。
针刺有九种方法,以对九种不同的病进行刺治。
第一种叫做腧刺,腧刺是针刺十二经四肢的井、荥、输、经、合等各穴,以及背部两侧的脏腑腧穴。
第二种叫做远道刺,远道刺的意思是说病在上部的,从下部取穴,针刺足三阳经的腑腧穴。
第三种叫做经刺,经刺就是针刺在深部经脉触到的硬结或压痛。
第四种叫络刺,络刺就是刺皮下浅部的小络脉。
第五种叫分刺,分刺就是针刺肌肉的间隙。
第六种叫做大泻刺,大泻刺就是用铍针刺肠疡。
第七种叫毛刺,毛刺就是针刺皮肤浅表的痹证。
第八种叫做巨刺,巨刺就是左侧的病刺右侧的穴,右侧的病刺左侧的穴。
第九种叫做焠刺,焠刺就是用燔针治痹证。
针刺有十二种方法,以适应十二经的病变。
第一种叫偶刺,偶刺是用手对着胸部或背部,当痛处,一针刺前胸,一针刺后背,以治疗心痹的病。
但刺时,针尖要向两旁倾斜。
第二种叫报刺,报刺就是用针刺治痛无定处的病。
方法是垂直行针,用左手按其痛处然后将针拔出,再进针。
第三种叫恢刺,恢刺就是直刺筋脉的旁边,提插运捻向前向后,以治筋痹。
第四种叫做齐刺,齐刺
就是在病点正中直刺一针,左右两旁再各刺一针,以治寒邪小而深者。
此法又叫三刺,三刺可以治疗痹气小而深的病。
第五种叫扬刺,扬刺就是在病点正中刺一针,在病变周围刺四针,用浅刺法,以治寒气广泛的病。
第六种叫做直针刺,直针刺就是用手捏起皮肤,将针沿皮直刺而入,以治寒气较浅的病。
第七种叫做输刺,输刺就是将针直入直出,取穴少却又刺得深,以治气盛而有热的病。
第八种叫做短刺,短刺可以治疗骨痹病,方法是慢慢进针,同时稍稍摇动针体,使针渐渐深入骨部,然后再上下提插摩擦骨部。
第九种叫浮刺,浮刺是在病点旁浮浅的斜刺,以治疗肌肉挛急而寒的病。
第十种叫阴刺,阴刺为左右都刺,以治寒厥病,凡中寒厥的,应刺足内踝后面的太溪穴。
第十一种叫傍针刺,傍针刺就是在病点直刺一针,旁边也刺一针,以治久而不愈的痹症。
第十二种叫赞刺,赞刺就是直入直出,快速进出针并浅刺出血,以治疗痈肿。
经脉所在的部位,深而难见的,针刺时要轻轻地进入而长时间留针,以疏导孔中的脉气。
脉浅的不要刺,要先按绝经脉气,才可以进针,不使精气外泄,只使其邪气排出。
所谓经过三刺就使谷气流通的针法,是先浅刺皮肤,以宣泄阳邪;如果再刺就会使阴邪排出,稍微深刺,透过皮肤而接近肌肉,但没有刺到肌肉之间;当刺达肌肉之间时,谷气就会流通,针感也就出现了。
所以刺法讲:开始应当浅刺,以驱逐浅表的邪气,而让血气流通;然后再深刺,以使阴邪外泄,最后深刺到深处,以疏导谷气。
这就叫三刺。
所以用针的人,如果不知道每年运气的变化、气的盛衰所引起的疾病的虚实状况,就不能成其为医者。
还有五种刺法,可以与五脏有关的病变相应。
第一叫半刺,半刺就是下针浅而很快出针,不刺伤肌肉,就像拔除毫毛一般,以祛除皮毛间的邪气,这是相应于肺脏的刺法。
第二叫豹文刺,豹文刺就是在病变部位的左右前后下针,以刺中络脉使其出血为度,以消散经络间的淤血,这是相应于心脏的刺法。
第三叫关刺,关刺就是直刺四肢关节的附近,以治疗筋痹,但应当注意刺时不能出血,这是相应于肝脏的刺法,也叫渊刺,又叫岂刺。
第四叫合谷刺,合谷刺就是将针深刺到分肉之间,左右各斜刺一针,就像鸡足的样子,以治疗肌痹,这是相应于脾脏的刺法。
第五叫输刺,输刺就是直接进针又直接出针,将针深刺到骨部,以治疗骨痹,这是相应于肾脏的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