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括本段大意。
本段解释“童心”的概念。
2、本段在阐述“童心”概念时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童心说》共有四个自然段,构成全文的四个层次。李贽是 个富有战斗性的思想家、文学家,不屑于拐弯抹角、拖泥带水, 所以,文章一开头,他就开门见山,提出了重要的论点:童心。 他先连用两个判断句,从正面指出,童心就是真心,就是“绝假 纯真,最初一念”的真实感情。接着,他又连用两个假设,从反 面进一步阐明童心的含义。这样,一正一反,“什么叫童心”这 个问题,解释得清晰而完整。第一自然段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 语气肯定而自信,这就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2、怎样理解李贽所说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
其实,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
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 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陋儒对经书的迷信盲从,食而 不化,甚至以之文过饰非的丑陋现象。因此,李贽提倡 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 纠正虚伪的世风。
济状况相适应的。这种见解在当时的确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
积极意义。


以“我之童心观”或“我看朱熹与李贽”
为话题,创作一篇小作文。
3、“童心说”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有着很 大的震撼力。 1.他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 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 是非为是非”。 2.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 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 是愈古愈好。 3.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 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 文”。 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心说》,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都有启 迪,是为千古之至文。

(2)若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若入前为寿 曾不若孀妻弱子
假如、 如果
像、如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你们 及,比得上
(3)绝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大声发于水上,如钟鼓不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佛印绝类弥勒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以为妙绝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问题探究 1、阅读全文,思考:本文批判了什么,倡导了什么?
本文旨在批判人们丧失本真自我,用后天习染的所谓 的义理等蒙蔽纯净本心,助长了社会的虚假之风,倡导人 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同时批判了人们盲目推崇 古代圣贤,对当代创新的文学不加认同的现象,倡导文学 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号召人们破除圣贤 崇拜,关注当代,不可厚古薄今。
文言句式
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省略句、介后置句,即“于其内以之为主”。 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介词结构后置,即“于童心语”。 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之童心未曾失者 定后,即“童心未曾失之真正大圣人”。省略句。 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省谓语,即“不可得而以时势先后论也”。 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
省宾语,即“岂可遽以之为万世之论乎”。
1.指出什么是“童心”。
2.分析丧失“童心”的原因,指出丧失“童心”的危害。
3.抨击虚伪世风和俗儒,指出天下至文皆出童心。
4.抨击儒家经典。 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 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 本真自我。
【分析第一段】
值得注意的是,李贽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化,而是细
致地揭露了宋明理学危害童心的过程和特点。他采用“方其始
也……”、“其长也……”和“其久也……”三组结构基本相同
的句式,把宋明理学潜移默化对童心的侵害揭露出来。这样的表
达方式,不仅一针见血、击中要害,而且形象生动。那么,李贽 是否一概反对多读书呢?当然不是!李贽认为,读书的目的,应 是“护此童心”,而理学家的目的,却是“障其童心”。“护此 童心”,就是要保留个性、解放个性;而“障其童心”,却是要 摧残个性、扼杀个性。这样的分析,是非分明、义正辞严。
学习目标
1、了解《童心说》出现的思想史背景。 2、了解理学内部陆王心学思想对程朱理学中弊 陋的批判。 3、积累文言字、词、句知识。
字音检测:
李贽 焦竑 遽失 迂阔 懵懂 渊薮 褒崇 根柢 湮灭
zhì hóng jù yū měng Sǒu bāochóng dǐ yān
一词多义
(1)遽
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 立即
【分析第三段】
1、本段从文学创作角度批判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理学,十八个 “假”字批判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恶习?
李贽认为童心被障,必定是“满场是假”。文中连用十八个
“假”字,突出了他对复古、模拟的假文学的鄙视和厌恶。 2、发自纯真童心的创作又是怎样的?在与前文批判的对比中突出
了什么? 李贽认为,童心常存,则“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 体格文字而非文”,并把宋元以来出现的“传奇”、“院本”等新
盖亦反其本矣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肯定判断,原来是
若以童心为不可 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 岂非以假人言 假言以假事与假人道 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
Fra Baidu bibliotek(5)以
认为
连词,无实义 因为 凭借 拿 连词,表修饰 “叙”通“序” “知”通“智” “辩”通“辨” “见”通“现”
通假字
龙洞山农叙《西厢》 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矮人何辩也 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
词类活用
龙洞山农叙《西厢》 通“序” 、作序(名作动)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做人(名作动) 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听到看的东西(动作名) 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 一天天地、渐渐(名作状)
古今异义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 古:厌恶、憎恨;今:丑陋。 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 古:求学的人;今:在某方面有成就的人。 矮人何辩也 古:平庸的人;今:个子不高的人。 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者 古:文章体裁; 今:体形或身体发育和健康情况。
无,没有 断绝 停止,消失 隔绝,阻绝 极,最,非常 完全,绝对 横渡 达到极点 陡峭的
(4)盖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大概、大约
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出大如车盖
连接上文、表原因
遮阳避雨的用具 器物上的盖子 压倒、胜过 发语词 通“盍”,何不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
况刘豫州五室之胄,英才盖世
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
【分析第二段】
1、作者认为,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贽指出,许多文人学士之所以失去童心,是“道理闻见”不 断影响侵害的结果。
2、作者既认为“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又说“古之圣人,曷 尝不读书哉?”,意即要读书,两者是否矛盾?怎样理解?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围绕着“童心胡然而遽失”的问题而展开, 着重指出理学教条对童心的摧残及其危害。李贽指出,许多文人 学士之所以失去童心,是因为“道理闻见”不断影响侵害的结果, 而“道理闻见”又从“多读书识义理”而来。这样,李贽就把批 判的锋芒直指宋明理学了。
4、李贽高举打倒假道学的旗帜,激烈地批判道学 家的虚伪面孔,而朱熹则以道学家的面目出现在历
史舞台,他们两人在本质追求上矛盾吗?为什么?
李贽虽然高举打倒假道学的旗帜,强调要有一颗童心、真 心来行事,实际上是反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反道德的现象,倡导 人们做真人,说真话,走向真善美,这和朱熹的道德追求在本 质上是一致的。 李贽反对的是虚假的、僵化的道学,强调做学问要为更好 地立身处世服务,而不是让学问变成伪饰自己,禁锢他人的工 具。李贽并未否定儒学对人道德修身的积极作用。从这点可以 看出,李贽目的只是想让芸芸众生从僵化的教条中解放出来, 更好的立身处世。这和朱熹希望用自己的学说拯救道德失范的 社会的意图是一致的。他们都为自己的救世理想付出了沉重的 代价,二人都是当之无愧的悲剧英雄。
小 结
《童心说》以其强烈地反对道学教育及封建名教的束缚, 反对权威和僵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特征,具有了近代启 蒙思想的色彩。它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抗
争,是对程朱理学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抗争;是对个性的自
由解放、自由发展的人本主义的呼唤;是躁动于封建名教重压
下的人的主体自觉的渴求和觉悟;是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
李贽的“童心说”在文学批评上的具体运用,集中体现了他在
文学理论上的批判、创新精神。
【分析第四段】
1、本段似乎否定了儒家经典的价值和地位,怎样理解? 儒家经典不仅被道学家奉为圭臬,一般文人学子亦盲目尊崇。 既以童心为新的伦理标准,就必须抹去历代封建统治者罩在儒家经 典上的神圣光圈。李贽指出,儒家经典中,大半文字并非出于“圣 人”之口,其中多有虚假之辞。即使是出于“圣人”之口,也是针 对具体问题而发的议论,因此,不能视为“万世之至论”。这样, 李贽就把道学家们赖以安身立命的护身符拦腰斩断,给予假道学以 致命一击。这就是本段的主旨。总之,这篇文章不仅在思想内容上 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重大意义,在艺术表现上也别具特色。 全文自始至终保持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理论上的自信,纵论古今, 视点甚高。几乎每个段落都大量采用排比句式,文字简洁而明快, 文势磅礴而流畅,逻辑严密而完整,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力度。
的文学样式奉为“古今至文”。文中连用大量的排比句,文势沛然,
一泻到底,与上一层次的假言、文等形成强烈对照。从而突出 了“天下之至文假,未有不出于童心”的重要论点。这一段也 采用一正一反的论说方法。前一个层次,他不避重复,故意连 用十八个“假”字,突出了他对复古、模拟的假文学的鄙视和 厌恶,同时,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后一层 次,他一反传统观念,大力肯定宋元以来出现的“传奇”“院 本”等新的文学样式,把它们奉为“古今至文”。这一段落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