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探析

合集下载

试谈当前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试谈当前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试谈当前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作者:菅中战来源:《活力》2014年第22期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党员干部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

充分认识当前党员干部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其成因,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及对策,这对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党员干部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政策思维方式政策,是政治组织为完成一定时期的历史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可分为国家政策和政党政策。

政策思维方式是指通过制定政策进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思维方式。

政策思维对建设法治社会来讲存在以下不利因素:一是政策内容相对原则,规定行为方向多而规定具体行为规则少。

因此,依靠政策管理国家事务的思维方式相对不具体,而且易变性强;二是政策的执行主要靠宣传教育和党纪政纪保障;三是政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虽然党的根本政策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大量的具体政策往往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变化而随时调整。

所以,政策思维必须变成法治思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人治思维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开启了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但是,长期的封建历史积淀形成的人治思维,当前依然难以根除。

纵观近年来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以及协调社会利益、回应群众诉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人治思维现象,其类型和危害主要表现如下:1.“发展型”人治思维。

“发展型”人治思维是指,为追求个人政绩,有的领导干部明知所采取的手段是违法的,却依然采取违规的手法推动发展、追求政绩。

其典型表现为:有的领导干部强制拆迁、违法征地、区域封锁、打擦边球等。

提升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能力的思考

提升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能力的思考

提升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能力的思考作者:张书旗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9期摘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坚持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

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党员干部忽视法律,决策不依法、遇事不讲法、办事不懂法、自己不守法的现象依然存在。

因此,深刻理解提升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必要性,努力探寻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路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层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能力习近平同志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文中指出,要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努力把各项工作和举措落实到基层。

可以说,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的高低,关系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提升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必要性提升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特别是对于身处基层、工作在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来说,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尤为迫切和重要。

1.我国面临现实情况的迫切要求。

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銳,人民群众依法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要求执政党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事情、化解矛盾。

法律本身对于基层政府和政府机关公务人员依法办事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了,法律越来越完善,依法行政的依据更加充分了。

但是法律是两面刀,一方面让政府有更完善的法律可以依法办事,另一方面法律也给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法律多了之后约束更多,政府如果不依法办事,管理起来就更难了。

2.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群众路线最核心的问题是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的意志、利益、主张、愿望体现在宪法和法律中,宪法和法律是执政党的主张的体现,也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严格按法律办就是最好的实现了人民的意志,最好的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提高乡镇干部法律素质问题研究

提高乡镇干部法律素质问题研究

提高乡镇干部法律素质问题研究【摘要】乡镇干部代表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行政,应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

当前乡镇干部法律素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乡镇干部的法律素质作以探讨。

【关键词】乡镇干部;法律素质;提高1.提高乡镇干部法律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始终不懈的抓干部教育问题,重点在于提高干部能力素质,目的在于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面对新形势,我们乡镇干部要审时度势,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在实践中用法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以适应乡镇工作的需求。

把法律素质作为政治素质的一部分加以巩固,那么提高乡镇干部的法律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首先,它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保证落实我国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

其次,从微观角度来说,乡镇干部群体庞大,分布广泛,工作任务繁杂,接触农村事务最多,他们时刻与法律相关的事物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就迫使乡镇干部要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和能力,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第三,在现阶段经济社会中的经济矛盾纠纷中,怎样维护农民的权益不受侵害,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不受损,是乡镇领导干部应当着重处理的问题。

所以说乡镇干部对法律度和量的把握对我国的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推动将会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对基层维稳工作也会起到关键作用。

第四,乡镇干部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宣传有关涉农政策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关涉农的法律法规是关系到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三农工作是党的重心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它贯穿于乡镇干部的日常工作中,所以当前乡镇干部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2.乡镇干部法律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2.1残存“人治”胜过“法治”的错误观念有些乡镇干部法治观念淡薄,把公权过渡为私权,结果是权大于法。

实施依法治国,先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权,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据法定职权,按照法定程序,正确行使权力,防止滥用权力。

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作者:付殿清来源:《新长征》 2018年第1期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付殿清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这是新时代对于法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示范作用和主导作用十分重要。

党员干部要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法律法规,提高法治素养、确立法治意识、形成法治思维习惯,自觉主动地守法、用法。

一、提升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意义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复杂而全面的法治系统工程,包括立法、司法、法律监督和全民守法等。

党员干部作为这项工程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离不开以法治思维来分析、判断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保障,离不开具备良好法律意识、法治思维的广大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作为地方各方面事务的管理者,必须运用法治思维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带头守法,从而引领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

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是促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

建设法治社会,关键在于依法行政,核心在于党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的活动。

依法行政能力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国家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的能力,包括运用法律法规解决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智慧和技巧等;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能力要由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来体现。

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得有法可依成为新时代的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基本纳入法治化轨道。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思考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思考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思考作者:魏红军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3年第4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这一重要论述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指明了具体路径。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要求领导干部在对法治的认识上,更加注重法治的本体性价值;在行为模式上,更加注重法治的基础性作用。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法治思维是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

法治方式是在法治思维指导下的行为表现。

法治思维强调思想转变,突出对法治的理念态度,在思想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方式是行为准则,在操作执行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法治思维决定和支配法治方式。

一个人如果有了法治思维,就会在遇到问题时自觉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决策,运用法治方式进行工作。

反之,就会下意识地运用人治的思维和方式去决策、去行事。

另外,法治思维要通过法治方式来表现。

一个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只有外化为法治方式,才能起到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推动发展的作用。

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标准,主要包括:一是职权的运用是否合法,二是立法以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三是在行政决策时是否体现了民主参与、是否进行了必要的合法性审查,四是能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时代性和必要性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领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和现实基础。

但是,由于封建的人治思想仍有残余,一些领导干部仍存在与法治建设不相适应、甚至与法治建设相悖的错误思想:一是存在法律虚无主义。

加强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

加强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

加强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公职人员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和服务者,肩负着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职责。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法律环境越发复杂多变,公职人员亟需加强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以更好地履行职责,推动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公职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公职人员应明确自身工作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依法行使权力,始终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加强法律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了解法律规定。

公职人员应通过学习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方式,全面了解与自身职责相关的法律规定。

只有清楚掌握了法律规定,才能在实践中做到守法遵法,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其次,树立法治观念。

公职人员要深入理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不滥用职权、少作威作福。

第三,提高风险意识。

公职人员要时刻警醒自己,意识到不法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和风险,时刻保持谨慎和警惕,始终以法律为准绳,严守职业道德,避免陷入法律纠纷,损害自身和国家的利益。

二、提升法律素养法律素养是公职人员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包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分析能力、法律运用能力等方面。

提升法律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法律学习。

公职人员应不断加强对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对法律基本原理和典型案例的理解和把握,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依据和方法。

其次,提高法律运用能力。

公职人员要能够将法律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通过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做到决策合法、执法公正、司法公正。

第三,注重法律倡导与培训。

公职人员组织开展法律知识宣传和培训,将法律普及工作融入到日常管理和服务中,通过宣传教育,帮助公职人员提高法律素养,激发公职人员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结起来,加强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是提高公职人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

探析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三个维度

探析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三个维度

探析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三个维度甄敬霞(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835000)摘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实现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各级党员干部依法有权,既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中之重。

本文既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党员干部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三个维度剖析了党员干部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党员干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21.03.020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87(2021)03-0088-06【收稿日期】2021-6-25【作者简介】甄敬霞(1969~)女,中共伊犁州委党校行政学法学科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学、公共管理。

政治与法治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指出“要不断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这既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中之重,凸显了党员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赋予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的新要求。

一、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①各级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树立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与水平,关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水平,关乎我们党执政兴国,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实现。

(一)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要求中国梦统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个领域和层面,涵盖了建设经济富国、政治大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和谐世界等诸多内容。

试论新时代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重要性

试论新时代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重要性

科教论坛 ScienceandEducationForum346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试论新时代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重要性文/王宏灵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

新时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领导干部;全面依法治国;法治素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

所谓“法治素养”指的是通过后天掌握的法律知识,运用法治思维方式,运用法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法律知识,二是法治意识,三是法治信仰,四是法律运用。

韩非子曾说过:“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主体,他们法治素养的高低事关党的兴衰成败和国家发展大局。

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到:“增强依法执政本领 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

”新时代,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是增强其依法执政能力的主要途径。

新时代对领导干部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必须要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势在必行。

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大致经历了如下历程:1、 1997年9 月,党的 十五大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999年3月,修改后的《宪法》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4、2007年10 十七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全面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应该做好哪些工作?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4年第12期关键词: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根据《决定》的部署,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重点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重视法治思维养成,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比较缺乏法治传统,一些领导干部不习惯、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手段推动工作、解决问题。

因此,必须重视法治思维的养成,着力提高法治素养。

一要牢固树立法治信仰。

党员干部要从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党执政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的认识,怀有对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崇。

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二要加强法治学习培训。

中组部干部监督局在分析违法犯罪的多名原领导干部反省材料后发现,81.4%的人认为自己犯罪与不懂法有关。

在法治已确定为党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如果领导干部不学法、不懂法,有的连基本法律常识都不知道,怎么能当好领导?怎么能保证不出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不仅要学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而且要学法的原则、原理,学法的价值、精神。

要通过学习,知道法律授予了什么权力,这些权力的边界在哪里,权力行使的原则、程序是什么,不依法行使权力需要承担什么责任等,提高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权力的素养。

各级党组织及其组织部门要加强法治教育培训,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把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帮助广大干部切实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

同时,要坚持把法治教育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怎样认识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怎样认识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怎样认识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4年第12期关键词: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决定》明确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并强调指出:“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法治方式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程序思维,它以严守规则为基本要求,强调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不能触碰,凡事必须在既定的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

法治思维的核心是权利义务观念,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而言,除了具有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观念之外,还要有法治的权力观,即权力的有限性与程序性,以及守护法律、维护宪法与法律权威的职责意识。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就是要求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指引下,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带头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第一,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由党员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决定的。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的。

《决定》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法治观念如何,能不能坚持依法办事,对全社会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执掌党的执政权和国家公权力的特殊群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对其他社会群体起着形象塑造和榜样引领的作用。

提升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提升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龙源期刊网 提升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作者:曹一伟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5年第08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集结号,并对新时期党员干部如何治国理政提出了更高要求。

积极探寻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有效路径,对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程、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强学习教育是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

党员干部处在推动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主战场,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如果仅仅了解法律的皮毛是不够的,必须把法律知识学精学深。

对党员干部来说,要加强对宪法和法律知识的学习,既要学习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又要学习相应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既要学习实体法,又要学习程序法,切实提高自身法律素质。

对各级党组织来说,要不断完善党员干部学法的制度,将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和学习研讨总体安排中,积极组织有特色的法治教育活动,提升学习效果,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加强法治实践是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法治思维是一种在法治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习惯,脱离活生生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就不可能形成法治思维。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要多运用法治思维去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

比如,在行政执法时,要首先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法律规范的要求,是否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在重大决策时,杜绝“拍脑袋”“一言堂”,坚持通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策来确保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在处理矛盾纠纷时,要彻底摒弃权力本位和人治思想,懂得权力由人民赋予的道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久而久之,必将形成对法治的信仰和遵从。

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根本保障。

在党内法规方面,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相关法律的衔接与协调,加强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工作,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使党员干部能够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提升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

提升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

提升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1.引言1.1 概述概述提升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是当前我国政府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作为国家公务员,他们承担着管理和服务国家的重要职责,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的影响,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相对薄弱,法律素养欠缺,面临着一些不法乱象和职业道德风险。

因此,提升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素养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重视法治教育和加强法律培训两个方面,探讨提升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

首先,通过加强对法治教育的重视,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其次,加强针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律培训,提供系统的法律培训课程,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和应对法律风险的能力。

通过本文的探讨,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提升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的重视。

只有国家工作人员具备了扎实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于人民、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国家发展。

因此,为了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提升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素养势在必行。

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以推动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的提升,为建设法治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安排,包括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组织逻辑,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布局和内容安排。

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介绍了文章的背景和意义,概述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的重要性,并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和组织结构。

2. 正文部分重点探讨了提升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的两个关键方面,分别是重视法治教育和加强法律培训。

2.1 重视法治教育:详细介绍了在提升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方面,加强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探讨了开展法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包括设立法治教育课程、开展法治讲座和研讨会等。

2.2 加强法律培训:阐述了通过加强法律培训提升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的重要举措。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迈向现代文明国家的当然路径。

无论是维护和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还是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纠纷、制约权力和保护权利,都需要大力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法治思维是指一定主体以法治理念为基础,运用法律规则、原则、价值和精神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以致形成结论,作出决定的思维模式。

法治思维主要包括合法性思维、法治至上思维、体系性思维、程序性思维、证据性思维等。

合法性思维主要指领导干部在做出决定时首先要想一想自己作为决定的主体是不是合法,作出决定的程序、依据、证据等是不是合法,合法就可以做,不合法就不能做。

法律至上思维主要指领导干部在决定时要把法律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法律至上包括外部至上和内部至上。

所谓内部至上,是指法律体系内部有自己的等级,下位法服从上位法,最终服从于宪法。

所谓外部至上,是指当法律与道德、习俗及政策等规范发生冲突时,法律规范为最高的效力,需要优先遵从。

体系性思维是指法律是一个体系,既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宪法法律,也包括国务院、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还包括国务院组成部门、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制定的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

正是因为法律是一个体系,所以领导干部在作为决策时要通盘考虑,不能仅盯着某一个法,既要看到上位法,也要考虑下位法;既要考虑一般法,也要考虑特别法。

程序性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在做出决策和决定时,不仅要考虑实体法,还要考虑符不符合程序法规定。

证据性思维是指领导干部在做出决策和决定时,要基于证据所支撑的法律事实,没有证据就没有法律事实,没有法律事实也就不能形成正确的推理和判断。

浅析如何提升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浅析如何提升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浅析如何提升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2019-02-23⽂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204-01纵观我党从⾰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历程,不难发现,⼀直以来我们“不差法”,但缺乏应有的法治素养,有些领域,法等于⽆法,信访不信法,信权不信法,殃及社会和谐稳定。

故⽽要求⼴⼤党员⼲部要善于运⽤法治思维和法治⽅式破解难题,提⾼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这样既是做好⼯作,提⾼法治素养和⼯作⽔平的需要,也是带领⼴⼤群众学法、懂法、守法、⽤法的需要。

⼀、什么是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法律的逻辑和精神去思考、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种思维⽅式。

即在⼯作中,我们想问题、做判断、⾏措施,必须以法为据,以法为尺。

其⽬的在于使⾃⼰的⾏为、决策更趋合法性。

⼆、如何形成法治思维法治思维需要法治理念为基础,要形成法治思维就必须牢树:(⼀)强化宪法法律⾄上理念,摒弃“权⼤于法”意识在众多的法律体系中,众⼈皆知上位法⾼于下位法,⽽且宪法⾄上。

法治⾸先是依宪⽽治,因为宪法是党和⼈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形成的根本⼤法,是⼀张写着⼈民权利的纸。

所以要强化宪法⾄上理念,摒弃权⼒⾄上观念。

否则,凡是违宪的⾏为,就是违背⼈民意志与科学民主程序的⾏为,即违宪是最⼤的违法。

主张宪法法律⾄上就是主张⼈民意志⾄上,不管国家权⼒、政党权⼒、社会权⼒还是集团权⼒均由法出,其正当性均要经过法的检验。

(⼆)强化⼈民主权观念,摈弃“为民做主”意识⼈民主权是⽴国之本,“中华⼈民共和国的⼀切权⼒属于⼈民”,⼈民主权在现实中即“公民权利”,但在现实中公民权利遭受严重侵犯的个案枚不胜举,作为党员⼲部要尊重⼈民主权,摈弃“为民做主”的管控思维,铭记法治建设是为了⼈民、依靠⼈民、造福⼈民、保护⼈民,以保障⼈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属性,并在实践内化于⼼,外化于⾏。

(三)强化职权法定理念,摒弃“法⽆明⽂禁⽌皆可为”的意识现代法治是以尊重和保障⼈的权利为归属。

如何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

如何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

如何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法治建设已成为我国革命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现代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保障。

作为党和政府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做到遵法守法、带头学法、弘扬法治精神,不断推进党和国家的法治建设。

一、加强法制教育和培训加强法制教育和培训是提升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法制教育和规范化培训,让领导干部深入了解法律法规,并掌握法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尤其是针对新型犯罪手段和依法治理的新措施,要进行深入剖析和详细讲解,从法律意识、法律素养、法律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水平。

二、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研究领导干部要通过实践操作,了解具体执法过程和工作流程;通过实际案例,了解不同情况下的法律规定及其适用,以便把握处理突发事件、危机事件等重要场合时的准确把握法律参数和法律准则。

领导干部要加强实践操作和案例研究,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升法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法律指导和法律审查工作领导干部的法律指导与法律审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领导干部要主动了解本地区、本部门出台的各项法规,了解其重要性、意义、范围、适用情况和实施方式。

在落实重要政策和法规时,必须注意及时进行法律审查,以保证政策和措施的合法性。

因此,领导干部要加强法律指导和法律审查工作,发挥好法律工作这个体系的功能。

四、坚持宪法在一切活动中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法律法规的灵魂。

领导干部要尊重宪法、认真学习宪法、严格遵守宪法。

宪法的蕴含着正确的法律精神,是法治文化的重要源泉。

因此,领导干部要坚持把宪法放在首位,并把宪法的指引贯彻到实践中,真正做到以宪法为准绳,为坚持和推行法治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五、创造优良法治环境领导干部要把法治教育与工作实践相结合,通过不间断的创造宣传形势,宣传和推广法律知识,引导广大民众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让法律法规在公众心目中占据更优越的地位。

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提升

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提升

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提升作者:黄桂梅来源:《中文信息》2019年第02期摘要: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问题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各大会议上一直强调,领导干部在推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责任,要发挥模范作用,在法治素养方面要有更严格的要求。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提升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2-0-01一、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重要性新时代领导干部必备的法治素养应当包括应有的法律知识、法治意识和法治实践能力。

领导干部作为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其法治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依法治国的进程,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1.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领导干部提升法治素养领导干部作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力军,提升法治素养,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才能在改革中做到于法有据,使改革不偏离法治的轨道,从而使国家治理体系更加有效运转。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领导干部提升法治素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

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面对新征程新目标新要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重考驗,普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因素。

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更加扎实地推进法治建设,努力在全国工作的各个方面实现法治,为中国法治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领导干部提升法治素养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障,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领导干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理应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因此领导干部具有法治意识、法治信仰、法治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一些领导干部在法治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法律认知不够,缺乏全面性系统性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推进,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基本的法律知识特别是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从总体上看,很多是停留在表面上。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路径分析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路径分析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路径分析摘要: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切实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助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是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素养;路径1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法治思维能力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在决策的制定上,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在解决矛盾纠纷时,应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法律程序,严格贯彻实施法律。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方式具有极强的示范功能和指引作用,其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其他公务人员,特别是其下属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甚至对社会公众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1)规则性思维规则思维,即所谓尊重既定法律规则。

法律既已制定,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去违背法律规则,只能严格遵照执行。

法治思维体现了法律所固有的规则性及其内在的逻辑力量,表现出稳定性、确定性的刚性色彩。

在既定法律面前,只有严格遵循方为合法正当。

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

(2)合法性思维法治意味着宪法法律至上,领导干部应当具备合法性思维。

合法性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时,无论是推动发展、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都应完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包括行为目的、行为内容、行为手段、行为权限、行为程序等都应做到完全合法,要求权力的行使在法治的轨道和框架下进行。

(3)程序性思维法律程序属于行为程序,为了达到一定的法律目的,通过法律预先设定行为方式和行为步骤,再通过对这些步骤和方式的遵循,一环扣一环而逐步充实展开,获得确定性法律后果。

法律程序的意义在于可以实现人的参与需求、理性选择和正义价值,还可以切实推进政治职能转变,提高法治政府水平。

提高党政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深层思考

提高党政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深层思考

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我党的基本治 法治精神完全背离, 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社
国方 略 。 导 干 部 法律 素 质 的高低 对 于 推 进和 实 会 生 活 的各 个 领 域 。 这 样 的 社会 里 , 领 在 人们 必 然 施 这一治 国方 略 起 着关 键 的作 用 。 文 结合 我 们 普 遍 缺乏 “ 治” 本 法 观念 , 们对 “ 人 刑不上 大夫 , 法不 在 沿 海 某 省 对 党 政 领 导 干 部 法 律 素 质 所 做 的 调 涉 官 府 ” 已经 习以为 常, 不加 质 疑 。 中国成 立 以 新
快 就 能实 现 ” 另有 32 , .%的被 调查 者 认 为 “ 本 无 要多得 多, 根 而且这些培训教育对提高领导干部的
法实现” 而其余9.% 为 “ , 1 认 8 虽然能够 实现, 但很 法律素质都发挥 了较 大作用。 但我们的调查结果
艰 难 ” 持 谨 慎 的乐 观 态度 , 明领 导 干 部 对建 设 显 示 , 干 部 法 律 培训 的内容 、 径 、 式 、 果 , 说 在 途 方 效 法 治 国家 的信 心 不足 。 另外 , 查 显 示 , 02 调 6 .%的 领 导干 部 认 为 我 国当前 的法 治化 程 度与 自己的期
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
( ) 主法 制 环 境 不 完 善 是制 约 领 导 干 部 二 民
从 民主 法 制环 境 来 看, 当前 , 大 于法 、 权 以权
好 的法 治传 统 。 这种建 立 在 “ 的信仰 ” 础之 上 法律 素质 提 高的重 要外 部原 因 法 基 的 良好 的法 治传 统 , 得 西 方发 达 国家 逐渐 确 立 使
长 达 两 千 年 的封 建 专 制 统 治 , 成 了以崇 尚 “ 形 皇 存法律制度对国家的稳定和社会 的发展 “ 作用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探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依法治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顶层设计。

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取决于法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更取决于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能力。

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有益于党员干部明晰权利与义务的界限、党纪与法律的关系,有助于党员干部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履行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标签:党员干部;法律素质;必要性;措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其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1〕。

这一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法治进程的加快,广大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提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

一、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内涵党员干部法律素质,是指党员干部在接受法律教育过程中的认知力以及在实践法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与素养。

概括之,即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党员干部法律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党员干部学习、掌握必要法律知识的能力。

即对法律概念、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关系等内涵与外延的掌握以及具有比一般公民较强的法律敏锐性和鉴别力。

其二,党员干部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

这些法律观念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法律至上观念、法制统一观念等。

其三,党员干部养成法治思维方式。

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按照法治的观念和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它要求党员干部崇尚法治、尊重法律,严格守法、秉承程序、自觉将法律付诸实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依法办事,能够自觉的维护法律的权威。

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直接关系到权力能否得到正确行使,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的成效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提升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必要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2〕由此可见,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自身法治化水平的高低,对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具有决定性作用。

只有党不断提高法治化水平,建设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充分发挥党在法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水平。

法律素质是党员干部的基本素质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作风水平、政治觉悟、党性修养、服务能力,对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起着关键性作用。

然而在新的形势下由于党员干部法律素质不高、执法行为偏颇所导致的党员干部违反党纪国法、知法犯法屡禁不止。

笔者认为提高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必要性如下:(一)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的民主与法治进程较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水平较低。

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盛行,早期中国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

“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也很不完备,也很不重视”〔3〕。

改革开放前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行政命令、领导意志至上,党员干部人治观念、“官本位”思想盛行。

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党员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恣意妄为。

依法治国,有利于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依法治国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具有较强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员干部的特殊地位要求每个党员干部在发挥领导核心和先锋带头作用的同时,切实地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提高依法治国的水平与能力。

提升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摒弃人治高于法治的思想,树立法治高于人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在人治与人权中进行理性的价值选择,进而树立科学的权力观;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树立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宪法和法律是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的思想。

(二)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必然要求刘少奇曾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

”〔4〕目前党内出现的贪污腐败、违法违纪、极端个人主义等不法行为与共产党员的党性背道而驰。

腐败是世界各国政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顽疾。

惩治腐败,纯洁党员干部队伍,推进廉洁政治建设,宏观上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而其根本途径是提高党员干部的内心自省,完善党员干部素质结构。

法律素质是党员干部基本素质的核心,党员干部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载体的熏陶,通过内心合法与非法、公平与正义、形式与内容的选择,在政治行为中树立法律评价标准,以此来克制内心的私欲。

党性具有历史性,其要求党员干部在践行党章党纪的实践中,自觉地使自身的认识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相一致。

当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背离社会发展规律,背离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会出现走弯路、违纪违法的现象。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包含人道主义、权利保障、程序正义、权力良性制约等价值,这些价值与党员干部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相一致贯通的。

把这些价值内化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内容,践行法律,是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党员干部依法行政理念的必然要求一些党员干部依法行政理念不强在于其法律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其一,法律知识匮乏。

法律知识是构成法律素质的基本元素。

目前,党员干部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较集中于与自己的职责业务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对于宪法及其相关法、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等与公民权利保障与救济、权力制约方面的法律了解较少。

并且,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还存在只片面了解法条,而不理解法条背后的法理精神及法律的价值取向。

其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缺乏。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5〕相辅相成的五个方面,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是党员干部必须恪守的基本准则。

其三,法律信仰缺乏。

美国学者伯尔曼有一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拥有必要的法律信仰是对法律认识的最高阶段,也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普通公民和党员干部的提出的要求。

党员干部若不能自觉遵纪守法,树立法律信仰,就会滋长特权和专制观念,最终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依法行政的前提在于知法、懂法,故而,欲提高党员干部的依法行政理念,必然要先提升其法律素质。

三、提升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措施探析党员干部形成与现代法治社会相一致的法律素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6〕笔者认为提升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增强对党员干部的法律教育。

为增强党员干部的法律知识储备,在对其任用的过程中要明确规范法律学习内容、学习责任、学习考核办法等,将党员干部所接受的法律教育培训,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使这种制度常态化,进而使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需强调的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法律教育,并不是要使每个党员干部都成为“法律专家”,因此这种教育培训必须有重点和针对性。

另外,在对党员干部法律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党员干部对法律条文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法律文化、法理精神的了解。

(二)繁荣与依法治国相一致的法律文化。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繁荣法律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繁荣法律文化,能够为依法执政、依法办事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

繁荣法律文化,要大力推进法学事业建设,加大对法律配套设施的投入,培养高素质法律型专业人才,从而为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提供人才保障。

繁荣法律文化的核心是要在全党、全社会推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三)完善法律上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

现代法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伴随着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的完善而发展的。

权力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腐败,因此权力必须要在法定的范围内行使。

要加强立法建设,形成立法上的控权保障,防止法律漏洞的出现。

宪法是权力制约与保障的法律渊源,因此要发挥宪法在司法判决中的作用。

要严格司法,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党员干部的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防止判决出现地域性的差异。

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上各主体的监督作用,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群众的联动作用,让党员干部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净化社会法治环境。

没有良好法治环境的保障,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提升会直接受到影响。

净化法治环境,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要公正司法,司法不公会影响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度。

因此要坚决查处违纪违法、贪污腐败、商业贿赂等不法活动,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领导干部要严格管理自身的关系网,不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利,不直接、不通过家人进行违法违纪活动。

要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在民主法治的建设进程中,党员干部不仅需要牢固树立法律意识,成为真正的懂法者、用法者、守法者,还需要有政治定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法律素质,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1〕〔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5〕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6〕刘云山.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J〕.党史纵横,2014,(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