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池塘养鱼技术分析
中国古代淡水渔业的发展概况
农业考古农业考古2019·32019年第3期中国古代的渔业是逐渐受到重视的,它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并有所提高。
一、明清以前的淡水渔业发展明清以前的淡水渔业发展是在逐渐完善中成长,这其中自然有来自外界的阻力,但在民间是愈受农家青睐的副业之一。
(一)先秦时期的淡水渔业渔业的发展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当时的先民们以采集渔猎为生。
1978年在河南汝州出土的绘有鹳鱼石斧图的彩陶缸,其上绘有一鱼,可见鱼在当时受重视的程度。
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原始先民为改善生计捕捞野生鱼,现已出土大量骨质鱼钩、鱼叉、鱼镖等捕鱼工具。
相传“舜渔于雷泽”[1](卷129《货殖列传》,P 3963),这是正史史料中对于原始先民捕鱼状况的最早记载。
另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言:“夫燕……有鱼盐枣栗之饶[1](卷129《货殖列传》,P 3962);齐带山海……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1](卷129《货殖列传》,P 3963);“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1](卷129《货殖列传》,P 3964)。
这些记载可看出当时人已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优势,民为生计而从事鱼盐之货。
但可惜的是,不见有关淡水渔业的具体记载。
先秦时期的农书著作存世极少,而其中关于渔业的实在不多见。
先秦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农家举一家之力注重于大田劳作,关注副业发展的可能性极小。
而且当时的长期战乱状态对田间农业尚且存在破坏情况,更何谈另出心思来养殖鱼苗。
此外据《国语》中所言,“庶人食菜,祀以鱼”孙功飞,女,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淡水渔业的发展概况孙功飞摘要:中国古代的淡水渔业是向着生态渔业模式发展。
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官方的相关政策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民众的自我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渔业资源的利用逐渐受到民众重视。
明清时期的生态渔业发展模式的实践是对此前淡水渔业的完善,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淡水渔业发展的巅峰时期。
什么是渔业养殖渔业养殖技术介绍
什么是渔业养殖-渔业养殖技术介绍什么是渔业养殖-渔业养殖技术介绍渔业养殖技术,即池塘养鱼。
池塘养鱼(pond culture)主要饲养技术包括混养和密养、轮捕轮放、日常管理和综合经营。
中国池塘养鱼现无论在总产量、养殖面积或集中连片鱼池(Fish pond)平均单产方面均居世界首位。
历史中国公元前11世纪殷末时就有池塘养鱼的记录。
公元前5世纪的《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著作。
汉代养鲤已十分普遍。
唐代由单养鲤发展成草鱼、青鱼、鲢、鳙等多种鱼类混养,是池塘养鱼技术的重要突破。
至宋代,各地从长江中张捕上述4种鱼苗进行饲养已相当发达,并已认识到这些鱼类不能在池塘自然繁殖。
明代出现了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投饵和轮捕轮放等先进养鱼技术的萌芽,并对鱼池建造、放养的密度和鱼种搭配、投饵、施肥、鱼病治疗等均有较详细记载。
明代中叶(15、16世纪)珠江三角洲一带开始在鱼塘堤上栽种桑树、果树等,将养鱼和养蚕、农作物种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经营。
1949年以来,池塘养鱼逐步向养鱼发达的长江、珠江三角洲以外地区发展。
1958年后,中国研究成功鲢、鳙、草鱼、青鱼、鲮、团头鲂等主要养殖鱼类的全人工繁殖技术,改变了长期依靠张捕天然鱼苗供不应求的局面。
此外,先进养鱼经验的普及、主要鱼病的防治、配合饵料的研制和推广,也促进了养殖面积的扩大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世界池塘养鱼历史也很悠久,如中世纪中欧和西欧的修道院里已在池塘养鲤。
世界上进行池塘养鱼的主要国家有印度、东南亚诸国、日本、苏联、美国等。
混养在同一水体里放养栖息习性不同、食性各异的异种同龄和同种异龄不同规格的鱼类,是中国池塘养鱼技术的特色和核心。
混养的鱼类应为习性相关,对水质和水温(在生长季节)要求相似。
混养的理想鱼类有鲢鱼、鳙鱼(上层鱼类)、草鱼、鲂鱼(中层鱼类)、鲤鱼、鲫鱼、鲮鱼、青鱼(底层鱼类)等。
将栖息于不同水层的鱼混养,能立体利用水体空间。
与单养相比,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放养鱼的密度。
堰塘养鱼知识
堰塘养鱼知识堰塘养鱼是指在人工修建或天然形成的静水池中从事的鱼类养殖,又称内塘养鱼。
堰塘水体较小,易于人工控制,管理方便,可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进行精养,以提高单位水域的产量。
生产过程分四个阶段,通过人工繁殖取得鱼苗,当年或翌年将鱼苗培育成鱼种,鱼种养一定时间成商品鱼,部分鱼继续培育成亲鱼,也可根据需要专门从事其中一个阶段的养殖生产,中国堰塘养鱼的养殖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世界上进行堰塘养鱼的国家主要有印度、东南亚诸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
堰塘养鱼主要饲养技术包括混养和密养、轮捕轮放、日常管理和综合经营。
混养和密养同一堰塘里混养和合理密养习性不同、食性各异或同一种类而规格不同的鱼种,是中国堰塘养鱼技术的核心。
鲢、鳙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青鱼、鲮鱼、鲤、鲫、非鲫等生活在水体底层。
将这些不同种类的鱼混养在同一堰塘中时,不但可增加堰塘单位面积的放养量,而且由于各种鱼类所需的饵料不同,能充分利用堰塘中的各种饵料资源,产生互利关系,又防止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改善堰塘生产条件。
将同一种类不同规格的鱼进行混养,可在生产食用鱼的同时生产大规格鱼种,从而减少培育鱼种的堰塘,扩大了食用鱼的饲养面积。
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只要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混养鱼类的比例和放养鱼种的规格适当、饵料质优充足、饲养管理细致,就会提高产量。
轮捕轮放即一次放足鱼种,饲养一个时期后,分批捕出其中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再适当补充鱼种。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堰塘单位水体始终保持适宜的密度,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鱼产量。
日常管理控制池水颜色是日常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
豆绿、茶褐等良好水色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标明池水中的浮游植物是以隐藻、硅藻及其他藻类为优质种群,如这些藻类形成水华,表明各种营养盐类充足,代谢中间产物分解快,溶氧状况良好。
为使水色良好需适时适量施肥和注入新水,排出池水。
饵料主要是水草、旱草和藻类,另补充配合饵料、油饼类、谷类和糠麸或田螺、贝类等。
古人养金鱼心得,太经典了
古人养金鱼心得,太经典了金鱼是中国人的吉祥国粹,古人养金鱼,既有金玉满堂之意,又有养鱼养心之用。
古人写过很多经典的养鱼典籍,如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拙园老人的《虫鱼雅集》、句曲山农的《金鱼图谱》等等。
今天为大家选摘了其中的一些经典段落,一起来赏读一下吧。
一、喂鱼之道“鱼喂虫必须清早,至晚令其食尽。
如有未尽者及缸底死虫,晚间打净。
夜间水静则鱼安,不然亦致鱼死之道。
”——《竹叶亭杂记》注释:古人饲养金鱼以鱼虫(水蚤)等活食为主,一般的做法是每天早上捞取鱼虫,漂洗之后投喂金鱼,投喂量不能过量,以晚上之前吃完为宜。
夜晚鱼缸中不能留有残饵,要打扫干净,为鱼儿提供一个安静,清洁的水环境。
“若一时不得鱼虫,或用鸡鸭血和白面晒干为细虫喂之,或用晒干鱼虫及淡金钩虾米为末饲之,皆可。
”——《竹叶亭杂记》注释:在捞不到鱼虫儿的季节,古人用鸡鸭血和白面晒干喂鱼,或者用晒干的鱼虫以及虾皮等碾成细沫喂鱼。
“一缸只可畜五六尾,鱼少则食,可常继,易大而肥。
”——《金鱼图谱》注释:一个鱼缸养5-6条鱼为佳,鱼密度低了吃食多,更容易养大养肥。
二、晾水之法凡换水,必先备水一缸晒之,晒两、三日乃可入鱼。
鱼最忌新冷水也。
水频换,则鱼褪色。
——《竹叶亭杂记》注释:凡是换水的方法,必须先准备一缸水,放在太阳下曝晒,曝晒两天、三天,才可以放鱼进去。
金鱼最忌讳新的冷水。
水频繁更换,则鱼体的颜色就容易褪色。
'水有生熟之分,晒过者为熟水,可以滋养鱼身。
晒水,将空盆上满向日看,面上起有浮皮,即系碱性,用旋子撇去,再起再撇,候凉便可用矣。
若老鱼,水微生尚可;新秧,必须熟水为妙。
'——《虫鱼雅集》注释:水有生水熟水的区别,经过阳光曝晒过的水就是熟水,用来养鱼可以滋养金鱼的身体。
晒水的方法,就是将空的鱼盆装满水敞口放在太阳底下曝晒,水面上就会起一层浮皮,这就是因为水的碱性的缘故,用鱼抄把这层浮皮撇去,如果再起,就再撇去,等水凉了便可以使用了。
流水养鱼是在流动的水体中进行鱼类高密度精养的生产方式
流水养鱼是在流动的水体中进行鱼类高密度精养的生产方式。
流动的水能不断输入溶解氧和带出鱼类排泄物,使鱼类能在良好的水质条件下生长。
因此,可大幅度提高鱼类的放养密度,获得高产。
早在公元478-482年,中国杭州便建造了玉泉池,利用涌泉水常年蓄养青鱼、草鱼以供观赏。
明代年间,在浙江、江西、安徽三省交界的莲花山区域,已有农家利用小型流水养鱼。
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水养鱼在全国以更快的速度和规模发展。
如广州市三元里利用灌渠水饲养草鱼、鲤和非鲫;四川省眉山县进行渠道金属网栏流水养鲤;乌鲁木齐市利用电厂余热水进行温流水饲养非鲫、鲤等。
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依靠现代化工业技术和材料,在敞开式流水养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封闭循环式的流水养鱼新工艺。
鱼池排出的水经过滤、净化后再注入鱼池,循环使用,可解决水域受工业废水污染和水源紧缺地区与发展养鱼用水之间的矛盾。
敞开流水式是流水养鱼类型的一种形式,鱼池流出的水不再回收利用。
以水库、灌渠、河道、涌泉以及地热水、工厂余热水等为水源,依地形建筑鱼池,一般不用动力抽水。
敞开流水式又可分为常温流水养鱼和温流水养鱼。
常温流水养鱼,最简单的形式是在山区、丘陵区利用自然水源进行的农家流水养鱼。
鱼池浅而小,面积3-30平方米,形状视地形而定,土堤或用卵石砌成,高1-1.4米。
池底大都铺沙,池上用物覆盖2/3,以防敌害及遮荫。
用竹或木槽作进、出水管,设在鱼池两端。
流速要求均匀,无死角,流量随季节而异。
饲养种类主要有草鱼、鲤、团头鲂或配养青鱼、鳊、鲮等。
这种养鱼方式占地少,设备简单,成本低,便于农户个体经营。
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流水养鱼池多采用混凝土结构,并在给水过程中采用跌水增氧、喷洒增氧或采用射流增氧泵。
鱼的产量与水的交换频率呈正比。
如在4立方米的池中饲养非鲫和草鱼,每增加池水交换频率一次,鱼产量相应增加7-9千克/(月·米3)。
池的形状为长方形或圆形,水流无死角,排污性能好。
海水养殖历史
海水养殖历史导语:海水养殖是一项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产业,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还在经济和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海水养殖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逐步展开。
第一部分:古代海水养殖的初现古代海水养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
在中国古代养殖史上,鱼、虾、贝类等海产品被广泛养殖。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南方的水利工程已经相当发达,人们开始利用这些水利工程进行海水养殖。
首先是鱼类养殖,在古代的大型水利工程中,人们智慧地利用了江河湖泊的水流,将海鱼带入内陆,创造了一种人工水体,使鱼类得以存活和繁殖。
这种方法成为了古代海水养殖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次是贝类养殖,贝类的养殖技术古代也非常发达。
人们在河道或海边建造了贝壳培育场,将贝壳放置其中,利用潮汐和水流的作用,促进贝壳的生长和繁殖。
这种养殖方式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贝类资源,还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第二部分:近现代海水养殖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海水养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近现代海水养殖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阶段:19世纪的初创期和20世纪的高速发展期。
19世纪,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海产品需求的增加,人们开始尝试用人工方法养殖海洋生物。
首先是鱼类养殖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人工池塘和网箱等设施进行养殖,成功地解决了鱼类的繁殖和生长问题。
这一时期,鱼类养殖技术得到了较大的突破,成为海水养殖的主要形式之一。
20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海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海水养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人们开始利用现代设备和技术,大规模养殖海产,如虾、蟹、贝类等。
同时,人们也开始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高海水养殖的可持续性。
这一时期,海水养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产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部分:现代海水养殖的挑战与前景虽然现代海水养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环境污染问题,大规模养殖导致了水质污染和底质沉积,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古法养金鱼
古法养金鱼盆水适合金鱼之程度约为四期。
盆水在第1、2天时,金鱼舒适,是为初期;第二、三、四、五、六、七天为中期,在此期间,金鱼特别舒适,也可以说精神最旺,进食最多、排便最透;第八、九......十四天为后期,金鱼精神正常,为“蹲鱼”之期;其后一两天为晚期,金鱼之动作较前呆滞,进食较少,排便亦较少,即应准备倒入新水(这里是指换入另一盆完全新水中)。
金鱼爱好者若能坚持勤工不辍,按要求操作,金鱼常能葆其最佳状态,不易羅病。
说说我对这段文字的理解:a、盆水初期:新水、生水、含氧量高、激发鱼的活力。
但是此时金鱼需要一个适应阶段,身体机能未能全面激活,食量也未完全放开。
老手常提醒新手大换水、彻底换水后控食一两天,也就是这个原因。
b、盆水中期:熟水、活水、有自净力、含氧适当、金鱼精神旺盛,吃得多个头猛涨。
有些传统品种的当岁鱼,这个阶段维持时间过长,身体长得过快,会出现乱鳞。
c、盆水后期:老水、水色油亮粘稠、金鱼精神正常,食量正常(与前期相比较),个头长势趋缓,鳞片和其他发育缓慢的脏器加紧发育,着色变浓变厚,肥度增加,体格趋向紧凑。
d、盆水晚期:水过老、含氧降低、金鱼呆滞,这是需换盆的讯号。
e、文字我只摘录一小段,多了我打不过来,见谅。
在这个循环周期内,每天抽鱼便,撤掉部分盆水,兑入相当的新水,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f、从在盆水各期鱼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我们反过来是否可以根据鱼的状态来应正水处于哪个阶段呢?例如,鱼在表现呆滞的时候,我们是否该考虑一下,要不要多换点水了呢?在金鱼非常活跃,生长迅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少换点水,蹲蹲鱼呢?g、先进的设备为我们带来了水质调节的便利,但是,一直让水质长期处于一种状态,对金鱼的饲养来说是不是一件好事呢?应该是不够完美!长期新水刺激长个,鱼的个头一定不小,但色衰鳞疏。
长期“蹲鱼”,鱼的个头又达不到规格。
利用设备做辅助,能不能调节不同的水质适应金鱼不同生长期的需要呢?动动脑筋,一定行!h、绿水和水质:清水养鱼,水质有新水、老水之分。
看古人如何养鱼!金鱼史料浅读(大苏打)
看古人如何养鱼!金鱼史料浅读(大苏打)金鱼史料浅读(一)(一)花镜花镜也称“秘传花镜”,是明末清初杭州人陈淏子(又名陈扶摇,自号西湖花隐翁)所撰,是一部介绍花草、禽鸟、兽类、鱼类和昆虫的专著。
作者在明亡之后不愿为官,退守居家收徒为业。
存世的《花镜》版本众多,有善成堂镌木刻本,日本花说堂重刻本,文德堂木刻本,锦章图书局石印本,大美书局铅印书,沈鹤记书局石印本,中华书局铅印本等,广为流传。
据考证花镜于康熙46年(1688)年首次刊印,当时作者已经是77岁的老人了,一生嗜好花草,“余生无所好,惟嗜书与花......快读之暇,即以课花为事”,为后人留下一份十分难得的史料。
养鳞介法江海汪洋,鳞介之属无穷,总非芳塘碧沼之美观。
姑取一二有色嘉鱼,任其穿萍戏藻;善鸣蛙鼓,听其朝吟暮噪,是水乡中一段活泼之趣,园林所不可少者也。
“鳞介”泛指有鳞和介甲的水生动物,在江海之中,鳞介种类众多,总比不上池沼中人工饲养的美观。
在池沼中点缀些颜色艳丽的佳鱼,榭漫芳塘,柳浪莲房,莺歌蛙鼓,曲曲层层皆可入画,现水乡之生趣,为园林不可或缺之组成。
当今金鱼作用何非如此,销量最大的,皆为园林景观使用,有鱼则水活,每一年数以亿计的“水花”,游入公园、城市、街道、厂矿…,成为亲水景观的点睛之笔。
金鱼鱼之名色极广,园池惟以金鱼为尚,青鱼、白鱼次之。
独鲤鱼、鲫鱼善能变化颜色,而金鲫更耐久可观。
前古无缸畜养,至宋始有以缸畜之者。
今多为人养玩,而鱼亦自成一种,直号曰金鱼矣。
大抵池沼中所畜有色之鱼,多鲤、鲫、青鱼之类。
有名金鱼,人皆贵重之。
不亵置于池中,惟石城以卖鱼为业者,多畜之池内,以广其生息。
但鱼近土则色不红鲜,必须缸畜,缸宜底尖口大者为良。
凡新缸未蓄水时,擦以生芋,则注水后便生苔而水活。
夏秋暑热时,须隔日一换水,则免不蒸死而易大。
鱼的品类很多,园林池塘里只以金鱼为最佳,青鱼、白鱼次之。
鲤鱼和鲫鱼都能变化颜色,鲫鱼的变色更耐久。
现在遗传基因研究证明,金鱼的祖先就是鲫鱼,然古人凭颜色变化的规律发现金鲫的颜色更耐久好看,达惊人暗合。
桑基鱼塘:古代农业生态系统的典范
桑基鱼塘:古代农业生态系统的典范作者:韵晓雁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6年第10期纵观中国农业发展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中国农民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获取更优的经济效益,很早就开始因地制宜,尝试通过对田地的改造和整治,利用生物种群的食物链体系,变废为宝的物质循环利用,通过种养结合的思路进行探索和实践,创造性地发明了很多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如农田间作套种、稻鱼共生、水域立体养殖、桑基鱼塘、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驯化发展的农业生态文化。
桑基鱼塘作为一种特有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成熟于明代后期、清代初期的太湖—杭嘉湖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它是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水陆条件、特产资源,利用生物多样化和它们的互生关系,以及动物食物链体系,将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农业综合经营模式。
主要方式是通过凿池挖塘,培养桑基,基上植桑,塘里养鱼,蚕食桑叶,鱼食蚕粪,塘泥壅田、培桑,塘内余水还可用于灌溉。
循环交替,数利俱获。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把桑基鱼塘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桑基鱼塘为“世间罕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很好地维护和平衡着农业生态关系。
在循环发展的生态农业经营方式的不断探索和尝试下,不断得以完善和成熟,逐渐形成因地制宜,生产方式多样化、生物方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系统。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体系项目的评定,中国是最早响应和积极参与的国家。
2013年5月21日,农业部公布了19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其中,传统的稻鱼共生农业生产模式——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入选,并被列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2014年,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列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从史实文献和古代农业历史的研究中追溯桑基鱼塘出现的源头和痕迹,我们就要提到南宋时期著名的农学家陈旉。
传统鱼类养殖方式为什么需要改变?
传统鱼类养殖方式为什么需要改变?
中国淡水养殖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5世纪.已
有《养鱼经》问世。
淡水养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池塘精养鲤科鱼类;另一类型是在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域中粗养。
但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主要靠投喂大量人工饲料和施入有机肥料来提高鱼类产量。
残饵和粪便等在水中进行分解转化,消耗了大量的溶解氧,导致鱼虾贝类生长受抑,饵料系数升高。
有机物氨化作用产生的氨以及由氨转变成的亚硝酸盐,均是诱发水产动物疾病的环境因子,恶劣的水环境使水产动物的生长受到抑制,却为病原菌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在渔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却严重忽略了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致使水产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病害因素的困扰和制约,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同时,由于渔业水域环境受到污染以及渔用药物的滥用、饲料中滥掭各种药物及激素,导致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和药物残留超标的现象非常严重,由此引起的水产品中毒和水产品贸易争议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发展新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为社会提供质量安全的水产品,成为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适合古法养鱼的品种
适合古法养鱼的品种古法养鱼是指使用传统的养殖技术和方法来养鱼,不依赖于现代科技设施和生产工具。
这种养殖方式突出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强调对水质和饲料的管理,注重鱼类的自然生长和健康发展。
以下是适合古法养鱼的几种常见品种:1. 鲤鱼:鲤鱼是最常见的养鱼品种之一,因其强健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强而受到广泛关注。
古法养鲤鱼一般采用塘泽养殖方式,即利用池塘中的沼泽植物和底泥等自然资源提供饵料和培养生态系统,使鲤鱼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
2. 鳜鱼:鳜鱼是一种非常适合古法养殖的淡水鱼类。
它对水质和环境要求较低,可以在池塘或自然水域中养殖。
鳜鱼的饲料主要是水生植物和小型水生动物,可以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取养分,从而降低养殖成本。
3. 黑鱼:黑鱼是一种珍贵的食用鱼种,在古代就有人开始养殖它。
古法养殖黑鱼一般选择清澈、流水不断的溪流或潭水,提供充足的氧气和养分供应。
黑鱼适应性强,能够自行寻找食物,养殖难度较低。
4. 鳙鱼:鳙鱼是一种非常适合古法养殖的鱼类,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在条石河、洼地和河流等水体中养殖。
鳙鱼饮食杂而不鸱,可以吃各种水生动物和植物,所以在饲料方面相对容易供应。
5. 草鱼:草鱼是我国最常见、最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它适应性强、生长快、繁殖力强。
在古法养殖中,草鱼常常和鲤鱼一起养殖,利用它们的互惠效应,促进水体生态的平衡和提高养殖效益。
6. 泥鳅:泥鳅是一种典型的底层鱼类,古法养殖泥鳅通常选择池塘或水田等自然环境,提供适宜的水质和底泥供泥鳅寻找食物。
泥鳅主要以底泥中的有机物和浮游生物为食,对水质的要求较低。
以上所述的品种只是适合古法养鱼的几种常见鱼类,在古法养鱼中还可以养殖其他种类的鱼类,关键是选择适合的养殖环境和提供合适的饲料。
通过合理的养殖技术和管理,可以实现古法养鱼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水生态环境并提高养殖效益。
古法养鱼老北京鱼盆的诸多讲究
古法养鱼老北京鱼盆的诸多讲究关于养金鱼的容器,相信不少鱼友都有自己的经验之谈。
宋朝池养、明朝盆养、晚清玻璃缸养,金鱼培育历史悠久,容器种类繁多;发展到今天,又分为古法养鱼和现代养鱼,很多鱼友有自己的见解。
但不能否认的是,相比于现代养鱼,古法养鱼要有意境的多。
(金鱼满堂定制款鱼盆)“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句话写尽了旧时北京四合院富贵人家的生活。
院子里放一口大瓦缸,养上几尾漂亮的金鱼,缸中几颗睡莲与金鱼相互映衬,缸外再收拾些花草摆件做点缀,意境瞬间就出来了。
陶质鱼盆,俗称瓦盆,是老北京养鱼的主要容器,古法养鱼以陶盆最正宗,且以老北京虎头盆养最为地道,因外壁烧制有凸起的虎头纹饰,故又称“虎头盆”。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为什么虎头盆被称为最地道的养鱼容器,以及虎头盆养金鱼的一些必要讲究。
虎头盆:古法养鱼的理想容器形状设计合理,不需设备加持古法养鱼是单纯依靠人力管护金鱼,经过鱼把式们长期的实践和改进,鱼盆形状设计的非常合理,口阔底收,鱼盆直径的最大处在水面,可以使水中的溶氧量增大,即使没有过滤或加氧的设备,金鱼也能悠然其中。
陶质鱼盆,更容易养水陶质鱼盆内壁粗糙,能成为一个大菌床,金鱼的排泄物附着在盆壁上,粗糙的内壁会满满滋长出青苔,在没有过滤器辅助的情况下,可以起到净水的作用,能够稳定并改善水质;另外,陶是热的不良导体,保温保暖性能较好,不易引起水温的急剧变化。
方便养鱼,更适合赏鱼虎头盆长满青苔后,盆壁就变得十分滑腻,保护金鱼鱼体不被擦伤;绿苔映红鱼,陶质鱼盆还便于观察,方便移动,不论是从赏鱼还是养鱼的角度来说,虎头盆都是养鱼的理想容器。
虎头盆养金鱼的讲究虎头盆挑选注意挑选虎头盆时,最好选择壁薄、广口的浅盆。
壁薄的盆轻,透气性能好;而广口的盆增加了水面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了水面的溶氧。
另外金鱼上下游动能力不强,水深控制在30厘米左右最为合适。
(金鱼满堂定制款鱼盆)合适的摆放位置虎头盆最好放置在庭院中向阳的地点,空气流通,光照充足,利于盆壁青苔的生长;同时金鱼常晒到太阳,体色会更加艳丽;陶盆放在庭院中,四周配以花卉盆景,更能增加赏养金鱼时的意境和乐趣。
古人在水田里养鱼的智慧
古人在水田里养鱼的智慧
古人利用水田养鱼,这是一种古老而精巧的技巧。
它们使用一种叫做“养殖”的方法来利用灌溉水来引进鱼种,从而获得鱼类收获。
古人发掘水渠,],改造水域,建立水闸,进行残水加注,堆肥投放鱼种,还把湖泊的潮汐和溪流的洪水而对抗,和谐有序使用水资源。
当水田里的水涨潮时,鱼就会上岸,这样就不需要昂贵的渔具也可以捕捉到大量的鱼类;当水潮退时,鱼就可以把淤泥带出去,剩下的清澈水里种植农作物,并进行反馈式耕作。
这种古老及具有综合适用性的水资源利用技术,体现了古人在养鱼理论及实践上的独特智慧。
古代养鱼技术
古代养鱼技术
古代养鱼技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养殖技术,它是从数千年前就开始使用的。
古代养鱼技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水体选取、繁殖技术和育苗技术。
1. 水体选取:选择养鱼的地方一般要求水质清澈、底泥质地良好,水温适宜,水量充足。
2. 繁殖技术:繁殖技术主要有人工繁殖和自然繁殖两种,人工繁殖是指繁殖人工介入,实施雄雌鱼分离、添加营养物质,以及人工孵化鱼卵等繁殖技术;自然繁殖是指鱼类自行繁殖,不需要人工介入,只需把雌雄鱼放入合适的水体中即可。
3. 育苗技术:育苗技术也叫种鱼技术,是指把鱼类从卵期育苗,使之成长发育,并把它们放入水体中进行饲养的技术。
池塘养鱼
混养的鱼类应有主次之分,主养鱼是投饵和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搭配鱼起着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再利用的 作用。中国池塘养鱼主要有以下四种混养类型。
草鱼和鲢为主的混养类型
最常见的类型。其特点是饲料、肥料来源广,成本低,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草鱼放养规格分10克、50克和 150~500克,鲢的放养规格为夏花、50克、200~350克;放养重量分别为总放养量(150千克左右)的45%和30% 左右,同时混养鳙、团头鲂鱼、鲫鱼等。在高产区,每公顷净产量可达千克左右。其中草鱼和鲢各占30%。上市 规格草鱼为1.5~2千克,鲢为600克左右。另有相当数量150~500克的大规格鱼种。
世界池塘养鱼历史也很悠久,如中世纪中欧和西欧的修道院里已在池塘养鲤。世界上进行池塘养鱼的主要国 家有印度、东南亚诸国、日本、苏联、美国等 。
混养类型
在同一水体里放养栖息习性不同、食性各异的异种同龄和同种异龄不同规格的鱼类,是中国池塘养鱼技术的 特色和核心。混养的鱼类应为习性相关,对水质和水温(在生长季节)要求相似。混养的理想鱼类有鲢鱼、鳙鱼 (上层鱼类)、草鱼、鲂鱼(中层鱼类)、鲤鱼、鲫鱼、鲮鱼、青鱼(底层鱼类)等。
历史发展
中国公元前11世纪殷末时就有池塘养鱼的记录。公元前5世纪的《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著作。汉代 养鲤已十分普遍。唐代由单养鲤发展成草鱼、青鱼、鲢、鳙等多种鱼类混养,是池塘养鱼技术的重要突破。至宋 代,各地从长江中张捕上述4种鱼苗进行饲养已相当发达,并已认识到这些鱼类不能在池塘自然繁殖。明代出现了 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投饵和轮捕轮放等先进养鱼技术的萌芽,并对鱼池建造、放养的密度和鱼种搭配、投饵、 施肥、鱼病治疗等均有较详细记载。明代中叶(15、16世纪)珠江三角洲一带开始在鱼塘堤上栽种桑树、果树等, 将养鱼和养蚕、农作物种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经营。1949年以来,池塘养鱼逐步向养鱼发达的长江、珠江三角洲 以外地区发展。1958年后,中国研究成功鲢、鳙、草鱼、青鱼、鲮、团头鲂等主要养殖鱼类的全人工繁殖技术, 改变了长期依靠张捕天然鱼苗供不应求的局面。此外,先进养鱼经验的普及、主要鱼病的防治、配合饵料的研制 和推广,也促进了养殖面积的扩大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古法养鱼|竹叶亭杂记(一)
古法养鱼|竹叶亭杂记(一)入了伏,可真他娘的热脑子里像盛着一碗肉馅饺子汤黏糊糊,油腻腻,相互粘连,无处发力整个人也被湿热的空气,熏的昏沉沉的什么也不想干,脑子里就一句离了空调我不能活!话没说完,老天爷还真慈悲,马上就下起雨来趁着这点清凉劲,咱们今天聊点主流正能量的党中央不是一再提倡,民族自信吗?什么是民族自信?别的不敢说,放在养鱼上遵循古法,照我看就是民族自信的充分体现!近些年,古法养鱼又逐渐时髦起来究其原因,大致三点::1、文化认同,泥盆木海与中式风格更搭调2、收藏热,清末民初的虎头盆,能卖到两三万3、盆养俯视,是金鱼最佳观赏角度竹叶亭杂记1来自玩儿的玩意儿00:0020:54音频大白话,听着更轻松古人,如何养鱼?,我也一知半解!清代/姚远之搜集汇编的「竹叶亭杂记」其中金鱼内容,出自宝冠军/使奎之手使奎/字五峰/号文垣所记养鱼之法颇有足采者01品种龙睛鱼此种黑如墨至尺余不变者为上,谓之“墨龙睛”其有纯白、纯红、纯翠者,又有大片红花者细碎红点者、虎皮者、红白翠黑杂花者变幻花样,不能细述● 清代宫廷画家马文麟所绘墨龙睛黑色金鱼“墨龙睛”,明万历年间出现鱼仔呈青灰色,两个月后逐渐由青灰转成铁色若继而能转成黑色,则成为“墨色鱼”每尾鱼褪色的进度快慢不一若能始终不变,长至尺余仍浓黑如墨者,即属珍品文人每就其花色名之总以身粗而匀,尾大而正,睛齐而称体正而圆,口团而阔要其于水中起落游动稳重平正无俯仰奔窜之状,令观者神闲意静,乃为上品金鱼审美标准,古今大致相同身躯粗壮匀称,体型端正圆润嘴圆宽大,游姿稳健观之,赏心悦目,气定神闲● 三色蝶尾蛋龙睛又有一种蛋龙睛,乃蛋鱼串种也蛋鱼此种无脊刺,圆如鸭子其颜色花斑均如龙睛唯无墨色,睛不外突耳身材头尾所尚如前古人做鱼,也就是金鱼品种创新遵循严格审美标准单纯的特征叠加,并不可取蛋龙睛,即“龙背种”金鱼,当属于此我对此类,多没兴趣唯独,“望天”除外特别是“绒球望天”,绒球位于眼睛前端像是盯着绒球看成了,一对“斗鸡眼”傻缺呆萌的滑稽像,惹人发笑● 绒球望天(望天球/朝天龙)● 水泡(泡眼)● 蛤蟆头(蛤蟆眼)我猜测是水泡眼的,过渡品种● 蛋种龙睛帽子蛋种、龙睛、帽子,看起来别扭不协调想必这就是特征叠加的失败品种帽子,也就是高头品种,眼睛一定要内凹假如帽子高厚,眼睛突出主次不分,看着就别扭蛋种龙睛帽子,虽然难看但数量较少,反被有猎奇心理的人尊为逸品● 蓝虎头(薄腮蓝虎)又有一种于头上生肉指余厚致两眼内陷者,尤为玩家所尚此种纯白而红其首肉为上色共名之曰狮子头鱼逾老,其首肉逾高大● 鹅头红(宫鹅)头瘤厚,两眼内陷是高头品种的标准身体纯白,红色的头瘤高耸的品种清代被称作“狮子头”,现在被叫做“鹅头红”此种有于背上生一刺,或有一泡如金者乃为文鱼所串之故,不足贵也文鱼此种颜色花斑亦如前,亦无墨色者身体头尾俱如龙睛,而两眼不外突耳年久亦能生狮子头,所尚如前有脊刺,短者、缺者、不连者,乃蛋鱼所串耳此三种另有洋种,无鳞,花斑细碎,尾有软硬二种● 清代宫廷画家马文麟所绘蛋种金鱼● 清代宫廷画家马文麟所绘草种金鱼世多草鱼,花色皆同此,而身细长,尾小佳者以红鱼尾有金管、白鱼尾根有银管者为尚亦无墨色者,名曰金鱼古人所说的金鱼竟然是草金这真是,万万想不到的● 清代宫廷画家马文麟所绘草种金鱼又有赤鲤、金鲫,皆食鱼所变无三四尾者,皆直尾也不过园池中蓄以点缀而已养法亦如各种,亦能生子得鱼此三种另有洋种,无鳞而花斑细碎其尾又有软硬二种可见清代,欧洲的镜鲤就已进入国内文化交流,在历史各个时期,从未停止02用水养鱼断不可用甜水近河则用河水,不然即用极苦涩井水取其不生虱,新泉水尤佳鱼水绿乃活,不可换,其色红或黄必须换凡换水,必先备水一缸晒之,晒两、三日乃可入鱼鱼最忌新冷水也,水频换,则鱼褪色大缸一口养大鱼五六寸者二三对足矣多则闹热挤触不安,必致损坏古人用水,首要防虫碱性地下水,相对干净安全新水取来,先要晾晒两三天这一过程也叫“蹲水”古人晾晒,为的是避免和老水的温差今人晾晒,除调节水温外更要考虑的是漂白粉的挥发● 螺旋藻有助于金鱼健康发育绿水养鱼,有益藻类,富含营养,利于金鱼固色,增色红棕、浓黄色水是水体中微囊藻、甲藻、三毛金藻成为水体中优势种导致的,藻类释放毒素常导致鱼类死亡所以一旦绿水变色,必须及时换水俗话说,宽水养大鱼低密度养鱼,利于金鱼生长另一方面,古代没有加氧设备低密度,避免缺氧造成金鱼死亡● 草履虫(洄水/灰水)刚孵出的幼苗开口饲料● 丰年虾(刚出壳的可饲喂初生鱼苗)● 剑水蚤(鱼虫/鱼虱子)幼鱼阶段饲料● 红虫(孑孓/摇蚊幼虫)也叫血虫或江米虫03饲喂鱼喂虫必须清早,至晚令其食尽如有未尽者及缸底死虫,晚间打净夜间水静则鱼安,不然亦致鱼死之道再沙虫中亦有别种恶虫,亦须略择喂鱼的饲料,一次不可给太多务必在短时间内吃完,剩余残渣更不可过夜过去,古人养鱼,没有加氧设备食物残渣分解过程,会消耗水中氧气同时腐败的残渣被鱼吃掉也会生病除此,水中的有机质增加,还会破坏水质子鱼初生,以鸡子煮熟拧其黄于布上,摆于水中,子自知食之及三四分大,不能食大虫乃将虫置细绢罗内,于水面筛之有小虫漏下者,与之食至五六分大,则居然食虫矣。
明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产市场(下)(1)(精)
明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产市场(下)(1)第三节鱼苗的生产与贩运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淡水养殖业较以前又有显著的发展,养殖技术有很大的进步与提高,青、草、鲢、鳙的养殖方法尤为完善,并有鱼类专著和农书等相关篇幅进行经验总结,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养鱼理论。
如明代黄省曾所著《养鱼经》及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及其他文献都总结了当时的养鱼经验,从鱼苗孵化、采集到商品鱼饲养的各个阶段,包括放养密度、鱼种搭配、饵料投放、分鱼转塘、施肥、鱼病害防治、桑基鱼塘生态养殖等都有详细记述,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以下主要从鱼苗的生产与贩运这一侧面来揭示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淡水养殖业。
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鱼苗生产和贩运业,已往学者的研究已有涉及[1],但多为断代渔业史或渔业通史中论及,专文论及鱼苗生产与贩运的则较少见。
论及时期也以唐宋居多,明清则相对较少。
事实上,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淡水养殖业的发展,鱼苗的生产与贩运更加兴盛,况且这二者之间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鱼类的繁殖习性 1.繁殖季节鱼类产卵孵化后称为鱼苗,俗又称鱼秧。
各种鱼类的产卵繁殖对季节要求有所不同,有在夏间产卵的,但大多数鱼类的繁殖季节在春季,如农人广为养殖的一些鱼类如草、鲤、青等鱼类就多在春季产卵。
浙东一带,“土人率以陂塘养鱼,乘春鱼初生时取种于江外,长不过半寸”[2]。
诗文中有关鱼苗的吟咏,亦大多与春风、春草等相连。
如明人诗《戏为友人千鱼苗》云,“闻君凿池种鱼子,远注浔阳一泓水。
春风昨夜化灵苗,中有十万横波尾”[3]。
《渔人》一首云,“江头春草生,江上春水长。
十日不出门,鱼苗大如掌”[4]。
又如《湘江渔父词》云,“柳花飘尽荻芽长,艇艇鱼苗有数筐。
日?江光看渐远,贩儿灯火下?湘”[5]。
2.产卵场地不同鱼类的产卵繁殖对场地的要求也不一样,有的鱼类喜在静水中产卵、有的鱼类则喜在流水中产卵,但大多选择在江河河口或两种水系交汇、浮游生物饵料丰盛的水域为其产卵场,或称繁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