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禅入定

合集下载

打坐入定的各个阶段

打坐入定的各个阶段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小乘阶段是“欲界定”。

欲界定分四个步骤训练:第一步叫粗定或粗住;第二步叫细住;第三步叫欲界定;第四步叫未到地定。

中乘阶段是“根本禅”。

“根本禅”分四步功夫,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其中又包括八触十功德和觉枝、观枝、喜枝、乐枝、一心枝这五枝。

1、小乘阶段第一步:粗定也叫粗住,指练功时专心一意,不分心,不乱想。

坐、站、卧均可,专心一意地把意识粗略地定下来。

第二步:细住即要求练功的人把思想进一步往深层里定,好象是定在这个地方不能走了一样,即定根法。

其道理是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认真地静下来,所以就不会动了,这叫稳住,又叫细住,安稳的意思。

其方法是把思想意识往下定,把气往下沉。

第三步:欲界定在练功的意识定下来之后,下意识会出现一些美好的想法,比如突然想到一件高兴的事,或脑子里突然出现图象、声音等等。

所谓“欲界定”,是指有了某种想法和念头之后,马上就定住了,不能让它继续往前发展下去。

例如,你想着到某地或月亮里去,突然脑子里出现了某地或月亮,你就把你的杂乱想法定下来,就定在某地,或者定在月球上,或者定到某一棵树上,或者某条河边等等都可以,就是说,你的想法不能到底,刚好到那个边界就定下来了,这就是欲界定。

word 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跟着师傅出去了,但是不要走到那个地方 欲界定。

如刚好到了海边, 这个时候常常是心神爽快,或者心爽神昏,也就是心里特别舒服,全身 分不清楚了。

欲界定常常是闭上眼睛练,这样就会有图象出现,但舌头 翘一下,出现的图像就可能走了。

或者看到从什么地方来了个师傅,你你不要下海;到了悬崖,你在意识上不要跳崖;到了井边,你不能下去,就是说只能定在那里观看观看。

由粗住到细住,静坐到一定时候,就可能出现欲界定,就是下意识的欲望跑出去了,跑到某个地方。

如前面是个大海,你就定在海边观海,而不要到海里面去,到里面去就要出麻烦。

这是练功中关键的一步。

第四步:未到地定也叫未来禅,就是在第三步“欲界定”的基础上,下意识进一步在那个地方观望,时间要长一点,然后慢慢定下来,随之再把这个意识往回收、收、收,收拢回来,整个下意识又回到了你练功的地方。

六度法门之禅定--坐禅务实

六度法门之禅定--坐禅务实

◎导师净元禅师止观堂内修止观不二法门千古传若能识得个中妙清净解脱原非难壹、序记贰、五事调和一、调饮食二、调睡眠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六、三相合调七、结语参、调和料简一、问调饮食(1).修习坐禅的人,应吃素否?(2).饮食的要领是什么?二、问调睡眠(1).修行人的睡眠,每天以多久为宜?(2).若因工作而疲劳过度,可否打坐?(3).中午吃饭后,有午睡的习惯,是好是坏?(4).睡眠时,以何种姿势较适当?三、问调身(1).坐禅的姿势,以何种较佳?(2).坐久了,腿部麻木不仁,怎么办?(3).坐禅后,如不做按摩,会有什么弊病?(4).初学与久修,对于按摩的讲求有无差别?(5).坐禅时,如何矫正坐姿?(6).坐禅一定要双盘吗?四、问调息(1).呼吸时,有何规则可循?(2).坐禅数息要用自然呼吸,什么是自然呼吸?(3).如坐禅不使用自然呼吸,有无缺失?(4).坐禅时,若息已调和,接下来要怎么做?(5).坐禅一定要数息吗?(6).坐时,就只有一直数息?(7).息尚未调,可否数息?(8).数息数到后来,突然忘记数息了,怎么办?(9).坐中数息不得,或数乱,或数忘,是何缘故?(10).坐禅中,数息数到最后觉得很厌烦,又单调又控制不了妄想,应如何处置?(11).除了数息,可有别的法门能修禅定的?(12).要如何调适胸臆烦闷的现象?五、问调心(1).坐禅时,杂念乱想很多,要如何消除?(2).若在定中,应不能乱动身体,为何还要用心观察身体有否端直,随时调调整呢?六、问禅定(1).什么叫欲界定?如何证知此定?(2).证得欲界定后,为何会有退失的情形?(3).什么叫未到地定?如何证知?(4).什么叫八触?(5).为何会有八触发生?(6).发八触一定是得初禅吗(7).修习禅定,得邪禅三昧的原因及现象如何?(8).修习禅定有无障碍?(9).如何在坐禅中,打破时间观念?(10).修禅有否得定,旁人能否验知?(11).坐禅能开悟吗?七、综合问题(1).修习坐禅工夫,有什么好处?(2).坐禅能否治病?(3).学坐禅是否须要其他的助缘?(4).如何选择坐垫的材料?(5).坐禅的地方,一定要在室内吗?(6).要坐多久。

科学禅定

科学禅定

科学禅定科学禅定的主要思想内容古代奇迹背景自古以来就一直记载着许多可以治愈绝症的“奇方异术”。

而最具权威、经过两千多年无数的“大德高僧”验证有效的方法,便是佛学中的禅定。

禅定可以让人拥有一种超强的力量。

那么在今天严谨、认真的科学,能够解释这一神秘的超力量吗?根据科学研究指出:一个人能够从疾病中康复,90%依靠人体本能的自然治愈能力,剩下10%才是医生的治疗和药物。

而人体自然治愈力在某些特殊(信仰、巫术、修炼)情况下,可以得到超强发挥,疾病患者以无法解释的惊人速度康复。

这就说明了生命机体有难以想象的自我痊愈机能。

那么在什么样的特殊情况下自然治愈力会得到超强发挥呢?自古以来,人们将无法理解的奇迹现象归结为鬼神的力量。

然而对一个时代是奇迹的事情,对另一个时代就是科学事实。

高月明创建科学禅定的传奇背景在14年内,由经历一次死而复生和三个绝症中面对十六次死亡绝境情况下,高月明用心理学、生理学、化学和物理学的高等内容,深入理解研修佛学禅定。

经永不绝望的和难以想象的挫折、努力后,最终高月明融通科学理论与佛学禅定间的隔阂,用生命历史性地实践出了,获得禅定力量和超强激发生命生理功能的科学方法,于2 001年11月治愈股骨头坏死、彻底根除了肝炎,完全逆转了肝硬化,创造了真实的生命奇迹!古代养生成仙秘术目的是无人能达到的“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悟道成佛”。

而高月明在无奈的生命经历下,研修出了科学修入禅定的方法,用获得的禅定力量服务身体的健康。

今天,高月明将用生命实践出的科学获得禅定力量、科学运用禅定力量治愈严重疾病的方法,作一系统分享。

愿高月明用生命的实践论述,能够发起科学研究禅定、科学运用禅定,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思潮!什么是佛教、佛法、佛学?禅定是佛教的轴心内容。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迦毗罗卫国(尼泊尔)王子释迦牟尼所创立。

东汉明帝时开始在中国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道教玄学借鉴了佛教内容,广泛流行于全国。

佛祖释迦牟尼为使众生获得对人间痛苦的解脱,而宣讲的关于人生、世界的哲学理论称为佛法。

也谈四禅八定

也谈四禅八定

彗空居士论四禅八定应同修之请,当在今晚有限时间内简述之: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一种修习禅定的法门,并不仅仅指佛家或者外道;禅定即“三昧”,禅定亦即“止观”,止是一心不乱,观是了了分明。

也就是心系于一处,专注于一境,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的法门。

关于四禅八定很多文章都有论述,但相信很多同修看完后如坠十里迷雾,不得要领,我现就实修实证的体感,用通俗语言简述:四禅八定大致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定几个次第;其中欲界定有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大致相当于筑基炼己的阶段;而道家所说的小周天是进入色界的初禅开始之前,大周天阶段则是真正进入了色界定之初禅;初禅的觉受简单讲就是“离生喜乐”,通过禅定舍离财色名食睡五欲,除掉了贪嗔痴慢疑五盖,产生出离欲界的乐受,所谓岀欲不离尘;二禅的觉受是“定生喜乐”,感受到深入禅定的体感,身体和内心升起快乐的觉受;三禅的觉受是“离喜妙乐”,离开了世俗的喜乐,开始有了禅悦之喜乐,此后在没有这种喜乐觉受了;四禅呢,就是“喜乐双舍”了,什么喜乐觉受都消失了,只剩空定虚无的体感,所谓的身空心空的感觉;按照佛家的说法,俱解脱三果阿那含可以从四禅证入灭尽定,不在回还欲界,住在色界最高的五不还天中,但不出轮回;四果阿罗汉也可以由四禅证入灭尽定,证得有余涅槃,还有色身,不出轮回,也可以直接取证无余涅槃,出离轮回;在此仅就典籍义理简单描述,我等凡夫不必深究;上次我们简单讨论了四禅八定的初禅到四禅的修炼体证过程,现在简单回顾一下,然后继续讲四空定。

四禅八定分为欲界定、色界定和无色界定;欲界定有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和未到地定;色界定有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无色界定则包括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定;在这里我也仅是就个人修炼体证做一个如实的平铺直叙,好让各位同修有一个比较和印证,未必能与有关四禅八定的典籍文字一一对应,因为其中文字表述比较抽象,具体修炼中也不好操作和把握,所以我用直白通俗的语言将个人体证做一个描述,大家也不必执着于此,只要能有所启发就好,下面简单讲讲无色界定的四个次第:空无边处定的体证就是通中脉、开顶门,也就是相当于道家的炼神还虚阶段的完成,即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层次;在天门打开后,人体自身气场与虚空能量场相通,在定中以及平时不练功的时候,身体都会有虚无通透的感觉,也就是融化不存在的感觉,但人不会迷糊,大脑是清清楚楚的;关于这一点很多修炼者有误区,认为深入虚空大定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了,还有知觉就不是真定,这恰恰是错误的理解;也就是说,虽然身空心空但是识不空,此时前五识已经关闭,只有第六识显现,对外事外物的感知清晰敏锐,思维了了分明,定中即使有一点细微的动静也会感知的到,同时在打坐的时候会感觉到气场向外无限扩张延伸,与天地合为一体,即使身处狭小室内,也感觉天地宽广无边,没有阻碍,有了天人合一的体感,请注意,这也只是自己的功中体感,不是真的有个气场宽广无边;下面讲识无边处定到了一定阶段,入定程度即身心的空松静的程度更加深入,平时外界的一切干扰烦乱都渐渐平息下来并且隐去,眼耳鼻舌身前五识逐渐关闭,第六识即“意”识变得更加活跃,此时在定中会觉得,自己的意识念头突然多了起来,思绪纷飞,漫无边际,会产生疑惑甚至痛苦,我的定功怎么突然消失了、退步了呢?其实不是!好比容器中的水,在搅动中你不能感觉到其中的泥沙和垢污,等逐渐静止下来,你会清清楚楚看到水底沉淀下来的泥沙杂物和上面被澄清了的水,就好比你的心识沉静下来之后观察到了心识当中先天与生俱来的那个清净和不净的本体意识,即第六识向更深层次的先天意识进入的过程,是进步不是退步了的表现;这正是所谓的“识无边”。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⒈内住修定,首先要依你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以什么做为所缘境?选定以后开始修行,摄心守意,定住在所缘境上。

这是修定的第一步,称为「内住」。

我们的心过去都是向外攀缘,稍不注意就看得入神、听得忘记任何事情,一心沉迷在某一件事里。

心向外追求,向外奔驰,就称为「放心」。

修行者是不可以「放心」的,应该要「安心」,要把心收回来,这称为「收心」。

将心定在所缘境上,让念头扣住所缘境这一点,在这个点上开始修习正念,这就是「内住」。

「住」的意思就是安定、固定在一个位置的意思。

过去心都是向外,现在把心向内,锁定内心的所缘境,这是修定的第一个阶段。

⒉续住修禅定的心路历程很像搬家以后调适内心的过程。

过去的生活环境习以为常,现在突然搬到新的环境去,面对不同的人事、不同的文化背景,心里自然会常常想念过去的种种。

其实以前的环境不一定会比现在好,但是因为六根与第七识相应,觉得那是你的老家,总是比较适应,换到别的地方就觉得不自在了。

过去已习惯放纵自己的心去向外贪求,现在要把心向内安住时,就会发现念头纷飞。

一下子想到厨柜里面好吃的东西,一下子想到朋友、政治、股票……,种种念头不断浮现出来。

有些是合你意的、你所关心的,就会一直想下去。

想了一阵子又想到:「我在修禅定,怎么会想这些呢?」勉强再把心拉回来。

没有多久内心的习气又开始作祟,所以念头又跟着散乱起来。

这是因为第八意识里的东西那么多,顺应第七意识的我执力量又那么强,没法说静就静。

接着又发现心念跑掉了,勉强自己再扣住所缘。

一次又一次的把散乱的心再拉回到正念上,继续想尽办法使心停留在所缘境上。

这种陆陆续续的使心安住的过程,就称为「续住」。

⒊安住搬家了,却又时常想回到过去的地方。

人生的因缘很复杂,有时即使想回去,但是受到诸多因缘的牵绊,心里纵然再怎么想念,总是无法成行。

慢慢的,终于对现前的环境适应下来了,想念的次数减少了,周围的人事渐渐熟悉了,谈话的对象也多了。

逐渐觉得这里也是你的家,比较少再思念过去的环境和人事了。

佛教中的坐禅机理

佛教中的坐禅机理

佛教中的“坐禅”技术与机理/郭德才坐禅”,又称禅修、禅定、静坐、打坐及“结跏趺坐”,相传由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传至我国。

打坐是佛教中最基本的修炼方法,显教、密教都很重视,道教和古时的儒家也修此功,有些门派甚至对姿势、方向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坐禅”不仅可养身延寿,更主要的是还可增智开慧。

早在两千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于十二月初八清晨豁然大悟,证得一切种智、成就无上正觉,并提出“戒为定基”、“定慧双修”的法道。

佛教中禅宗修炼很注重“戒”、“定”、“慧”3学,提倡“因戒成定,因定发慧”,要求“四大皆空”、断除一切烦恼。

而坐禅技术首先讲“静”、讲“空”,《园觉经》曰:“由静力故永断烦恼。

”《园觉经》又曰:“对镜于心,八风不能动。

”《禅机论第十二》指出:“佛道性命喻龙虎,龙虎喻动静,动静喻禅机。

”《昭德新编》云:“水静极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小乘佛教说:“久坐必有禅。

”《大智度论》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

”《安般守意序》说“禅定”可“弃十三亿秽念之意”。

另根据佛教中某些派别说法:“佛是无烦恼的。

故在打坐时左手在下,右手在上。

而众生是有烦恼的,所以在打坐时要求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因左手属水,右手属火,将水压火易于入静。

”佛祖36岁时在灵山对弟子们说:“寂静乃是世间之至乐,至乐即是极乐。

”在禅定时首先要做到“沉思”、“静滤”、“心一”,除此之外还要求:头平正、身正直、眼微闭观鼻、舌舔上腭、五心朝天、气沉丹田。

《大智度论》曰:“诸坐法中结跏跌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摄持手足,心赤不散。

”在我们打坐时因姿势稳固、舒适,故极易打开“会阴”穴。

“会阴”又称“铁门”,是万箭步入之地,松此穴可牵动全身,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息运行、启动真气而又不外散。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云:“因息修禅,疾得禅定。

”故打坐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寿之功效。

《释禅波罗蜜》又说:“若欲具足一切诸佛法藏,惟禅为最,如得珠宝,众宝皆获。

三脉七轮真实义

三脉七轮真实义

三脉七轮真实义三脉七轮是佛教、印度教和其他如瑜伽等修行者的必备工具,但是不同的教种、教派、宗派和个人对其涵义的解读各自不同。

就佛教而言,三脉七轮即人体的左脉、右脉、中脉、海底轮、脐轮、心轮、喉轮、眉轮、顶轮、梵轮。

三脉七轮的运行通畅与否是能否超凡入圣、跳脱轮回的基础,而三脉七轮的运行方式是天人相应,三脉七轮运行的理论基础则是阴阳水火、气机升降。

佛教、道教、中医的理论都认为,天人一体,人体是宇宙的缩影。

从小处看,地球及其无数生命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人体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体内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中千世界,一个分子就是一个小千世界,一个原子就是一个小世界。

从大处看,地球只是如人体内物质原子的一个电子,太阳系只是如人体内的一个原子,银河系只是如人体内的一个分子,我们所能看到的和看不到的宇宙天体只是如人体的一个细胞。

以人类为视角从内处看,一个正常人的生成到死亡就是一个阿僧祗劫,一个细胞的生成至凋亡就是一个大劫,一个分子的形成到衰亡就是一个中劫,一个原子的出现到消失就是一个小劫。

以地球为视角从外处看,一个地球昼夜日就是一个小劫,一个月亮盈亏月就是一个中劫,一个太阳寒暑年就是一个大劫,太阳绕银河一周就是一个阿僧祗劫。

而从释迦牟尼佛等定界佛像的形态姿势可以看出,1.其座下是莲花,顶上是光轮,表明上火下水、上阳下阴,阴阳关系是修行的根本,以阴为根基、以阳为目的;2.其双手放置于一生脐下,双手手掌、双足足掌却向上,表明真气从阴开始、从下上行是修行的要点。

3.其左足在下、右足在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表明以阳来化阴、以火来化水、以神念来化形质是修行的要诀。

人体的三脉即任脉、督脉和冲脉,道教的小周天只运行任脉和督脉,并且是真气从前腹经行的任脉径路下降、从后背经行的督脉径路上升,其所表达的是法体自然、阴阳平衡、循环不息特征。

佛教则三脉皆运行向上,并且是以前行的脉道为路径,其中在曲骨以上至下唇以下的阶段,前行的任脉和前行的督脉阴阳合体组成中脉,与之左右伴行的冲脉组成左脉和右脉;在曲骨以下的腹内部分,任脉、督脉、冲脉则三位一体组成中脉;在上唇以上至印堂部分,督脉组成中脉,任脉和冲脉合体组成左脉和右脉,印堂以上的内行部分由任脉、督脉、冲脉三位一体组成中脉,其所表达的是升阳出阴、三界同归、不入轮回特征。

禅定指要

禅定指要

禅定指要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逸尘居士][点击:4044][放大][正常][缩小][加粗][打印][字体:17px][手机版]您的浏览器禁用了脚本功能,无法支持繁简体切换和编辑字体大小。

背景色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十六特胜观是以四禅八定为其修行次第品位的一种系统性强的禅定方法。

按佛家禅定理论,先止而后观,观中必然有止,虽以观命名,但仍属止观双运禅定方法。

相传释迦牟尼佛开始弘法时,曾教一些弟子修不净观以断贪欲,但一些弟子修不净观后产生极端厌世思想,有些人自杀了。

为防止再出现这种事件,佛便改教弟子们修十六特胜观。

这种禅定方法,在修持过程中可以使修持者身心领受喜乐,并可令修持者虽入正定而不染着于诸禅的智慧,且次第分明,步步可证,易于坚定信心,直至菩提。

这些特点,较许多法门更为殊胜,故称特胜观。

又因修持分十六步,故称十六特胜观。

在佛典中,十六特胜观仅有十六步之名目,而无具体解释,经后世修持者的实践研究,始成一系统完备具体明确的禅定方法。

隋朝的著名佛学大师智者在其著作《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中,对十六特胜观有较详的论述。

现在依十六步之顺序,介绍这一禅定方法。

一步:观息入从息入观起,最易入手,开始时仍应结跏趺坐(或单盘、散盘),结定印,外绝万缘,正身正意,调心调息,第一步只观入息,不观出息。

观息从鼻入,至于脐下(功夫深后息入遍至全身),心依于息,念归于息。

出息时,不随不依,听之任之。

入息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久近之相要细加体察。

待修至能观入息之各种相状时,即可修第二步。

二步:观息出观息从脐起出于鼻端,一心随息而不乱,观息出时,不观息入,唯细心体察出息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久近之相。

以上二步对呼吸之气的体察,要注意,知道息粗了,就应把它调细。

出入息的粗细,人各有别,有的入息粗,出息细,有的人相反,原则上讲,要逢粗则调。

轻重相,不是指气的轻重,是指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入息时觉体轻(这是感觉,实际重量并没有减轻),出息觉体重。

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

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

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达摩的生卒年月不详,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曾经跟随着佛教禅宗的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罗学习禅宗佛法,后来为了弘扬禅宗佛法来到了中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达摩面壁的故事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据说是二十七世祖师班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在南北朝时期航海来到了中国,在中国游历,遇山朝拜,遇寺讲禅,到处弘扬佛法,后来就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寺开坛讲禅,并且在嵩山之西麓五乳峰的中峰上部、离绝顶不远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壁十年,参禅悟法,进行修行,称为达摩面壁。

嵩山五乳峰中峰的上部距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的石洞,石洞深约有5米,高约3米,洞门呈现出方形,向着阳光敞开,石洞之内冬暖夏凉,空气清爽。

这个天然石洞前面有一块小草坪,石洞周围浓荫蔽日,遮住洞口,达摩祖师来到这里之后就将这个石洞当做自己修禅的地方,达摩面壁就发生在这个石洞之中。

据说达摩祖师在这个石洞之内盘膝而坐,面对着石壁终日默然,双目紧闭,五心朝天,祖师入定之后,洞内静悄悄的好像是没有人一样,禅师入定之后,甚至是飞鸟都要在达摩祖师的头上做巢了。

什么是入定呢?入定就是指高僧坐禅的境界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出现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杂念,外界的一切,都不会对他产生任何的干扰,属于高僧修禅的高深程度。

达摩祖师就这样入定,然后开定,开定之后吃点东西,活动一下四肢,然后再次入定,这样反复的进行,达摩祖师在这个山洞之中修行了十年,后来在达摩祖师坐禅的地方的石壁之上留下了达摩祖师的影像,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人们将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并且将这个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僧人们将这块“达摩面壁影石”开凿下来,放在寺庙内,供人们瞻仰。

达摩渡江的故事达摩生卒年月不祥,据说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出身高贵,并且非常的聪明,在孩提时代就饱读佛经,并且有自己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后来跟随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尊者学习佛法,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止观禅定应运中的差别

止观禅定应运中的差别
修禅定止观有两种方法:一者于坐中修;二者历缘对境修;一于坐中修止观者: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亦可以修学禅定止观。然而在四威仪中以坐为最殊胜故。先讲坐禅以明止观。
第一明于坐中修止观:于坐禅中修止观大略说有五种不同之意: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所谓初修行止观者于初坐禅时心易粗乱故,应当修止以除破之。心缘于一境而灭诸妄想,若修止不能破除妄想即应修观。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的两种意义:(一)者修止自有三种。1.系缘守境止:所谓系心念于鼻端或者脐间等处,观诸气息或者明点等令心不散。故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猿着锁”。2.者制心止:所谓随心念所生起处即便将心制之于根中而不令驰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此二种皆是事相不须分别;3.者体真止:所谓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唯是因缘幻相,则心不取着。若心真能不取着于一切幻相则妄念心自息。故名为止。如经中说云:“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行者于初坐禅时。随心所念一切诸法。念念不住。行者虽然用如上体真止的修法,而妄念不能息灭。应当于此之时修习观想,反观所起之心之相状。过去已灭掉了,现在的心念又刹那刹那无有所住,而成为了过去。未来的还未至,此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穷其底而观之无有丝毫实性,了不可得。既然三世之法皆不可得法,无法可得则亦无有心念可得,若无有心则一切法皆无;行者虽观心不住皆无所有,而非无刹那,任运觉知念起。又观此心念以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对故有识生,根尘未对识本无生。观生如是观灭亦然,生灭之相无有丝毫实在故只是名字相的假立而已。随境所起之心为生灭之心,生灭心灭,寂灭现前了无所得,是所谓涅盘空寂之理,其心自止。《大乘起信论》云:“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谓初心修学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发狂。如学射法久习方中矣”。(二)者修观有二种:1.者对治观。如修不净观可以对治贪欲。若人贪欲之心旺盛,就要修学观身不净的念处,若成就不净观贪欲心即可灭掉。若行者嗔恨心大就要修慈心观成就慈心三昧即可以对治瞋恚。若我执深重就要修界分别观成就法念处对治我执,于诸法抉择诸法无自性,所见皆为不可得的虚幻因缘之相。若行者的心念很是散乱则应修数息观来对治多寻思等;2.者正观。观一切诸法自性无相并是因缘所生,因缘之法亦无有独立自性当下即空是实相。行者先要了达我们所观之境一切皆空亡,而能观之心无实境可以执着自然而然不起。如经偈中说。“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修炼法门

修炼法门

一切法门,一切修行人修行都离不开禅定。

欲入禅定,必须先打通气脉。

但气脉怎么样才能通呢?只有六根清静,不逐六尘,不散乱不昏沉,正念坚定,人身的元气才能生机不绝,旺盛圆满。

当心静久不动,元气一步一步的积累,到在一定的量后,气脉自动会被旺盛的元气打开。

世上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功法,教人直接修气脉,转河车。

此类功法万不可学,很容易走火入魔。

为什么?因为元气就如电视机的电源,气脉就如电线。

你不充电接电发电,直接修气脉,那很容易弄坏“电线”,造成“电线”错乱而短路。

更何况,如果元气不足,“电源”不足,就算打通气脉也没多大用处。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打通气脉的方法:那就是心静,不求不迷不急,静静等候,等到精足气足神足时,气脉自然会通,三昧定境自然会入,丝毫强求不了。

世上不管什么法门,离开了心去修,离开静去修,都是邪法。

一直心无所住,心无所求,心无所迷地坐禅,要坐多久才能打能打通气脉?可不可以计算出来?绝对准确的时间是算不出来的,但大致的时间可以算出来。

那如何计算?要计算要坐多久才能打通气脉怎么算?要知道要坐多久才能打通气脉,得先了解人身的结构。

人身有365个大穴,对应地球公转太阳一周。

地球公转太阳一周是365天,易数以9为最大,以9归真,所以人身每个穴位应填满9口真气。

一天十二时辰,一时辰六刻钟,每刻钟二十分钟,即每二十分钟为一座。

人坐禅时,六根清静,心志既不散乱也不昏沉时,每一刻钟能化一口真气。

当真气化生时,其一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上颚的龈交穴时,会化成“金津”;其二由任脉上行到口腔下颚的承浆穴,会化成“玉液”,“金津”和“玉液”在口腔内混合后就是唾液(俗称口水)。

唾液清且甜,俗称“甘露”,吕洞宾有诗为证: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甘露也是我们做功夫到一种境界的时候,从脑下垂体下来的一种甘味的液体,从头顶下来。

此时应用吞律法将津液吞入腹内。

即舌顶上腭不动,将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喷呛时引颈吞下。

这样引吞,可直接入任脉,化为阴精,是造精之捷径,健身之妙法。

参禅的境界

参禅的境界
来到国清寺,知客僧见太守光临,殷勤招待一番,得知太守的目的,觉得奇怪,不知太守为什么要见两个疯人?觉得莫名其妙。乃引导太守来到厨房。此时二人大说大笑,疯疯癫癫的样子,令人好笑。可是闾太守恭恭敬敬地给二人顶礼,必恭必敬地说:「弟子闾邱胤请两位大菩萨慈悲,指示迷津。」拾得大师说:「你在做什么?」太守说:「我听丰干和尚对我说,两位是文殊和普贤二大菩萨的化身。所以特来参拜,恳乞开示。」
初禅天名叫「离生喜乐地」,就是离开众生所喜欢的境界。在离生喜乐地打坐时,很快入定,在定中,呼吸停止,不入不出,不来不去。好像乌龟在冬季的时节,把头缩回壳内,外边停止呼吸,可是内部呼吸活动起来,这是冬眠现象。参禅人,在定中停止呼吸,出定时,照常呼吸。各位注意,如果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不可打妄想:「哦!没有呼吸啦!」这个妄念一生,马上恢复呼吸,不可不慎;否则,失去机会,必须再重来。
由初禅天精进修禅定,进入二禅天的境界。二禅天名叫「定生喜乐地」,就是常在定中生出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无法形容,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境界。在定生喜乐地坐禅时,在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而且脉搏也停止。要注意:停止不是断绝,出定时,又恢复正常。
由二禅天精进修禅定,进入三禅天的境界。三禅天名叫「离喜妙乐地」,就是离开粗的欢喜,尚有细的欢喜,得到微妙的快乐。在离喜妙乐地坐禅时,在定中不但呼吸和脉搏停止,而且心念也停止,真像死人一样。这时念停止了,没有一切妄想。呼吸停止,血液没有氧气,停止循环,所以心脏不活动,没有脉搏。这时,一切杂念都没有了,譬如呼吸是风,脉搏是浪,心念是水。没有风,就无浪,水自然平静,所谓「风平浪静」,就是这蚢 D 理。这种情形,在定中是暂时的作用,并不是死亡的断气。可以随时随地恢复呼吸和脉搏的正常活动。
有一天,闾邱胤太守见到丰干和尚(弥陀化身)便问:「禅师!过去诸佛菩萨,常常化身来到世界,现在诸佛菩萨是不是也化身到这世界来?」丰干和尚说:「有啊!不过你不认识而已。现在在天台山国清寺厨房烧水那个和尚,就是普贤菩萨,他有位道友寒山,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怎说没有呢?」闾太守闻之大喜,拜别而去,急往国清寺,专诚拜访寒山、拾得两菩萨。

看取莲花净——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原文、译文与赏析

看取莲花净——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原文、译文与赏析

看取莲花净——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原文、译文与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看取莲花净——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原文、译文与赏析看取莲花净——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原文、译文与赏析《题大禹寺义公禅房》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进入初禅过程中的正确修持法

进入初禅过程中的正确修持法

进入初禅过程中的正确修持法一、正确修行的条件:1、修习止观的必要条件:(1)具五缘:持戒清净,衣食具足,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2)呵五欲:呵色声香香触五欲。

(3)弃五盖:应弃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五盖。

(4)五调:调正饮食,睡眠,身体的坐姿,呼吸的出入息和心态。

(5)方便行:希望自己进入圣境,精进修持,念佛法僧三宝加持和正修禅定的尊贵,善巧智慧修禅定,一心分明决定修习止观。

2、修禅定的前行法:欲界定、粗住、细住、未到地定。

在进入初禅前相继出现八触和十功德。

3、修习止观法门的身理基础:(1)双盘莲华坐,可获得五种利益:A、易得轻安境界,感觉身体很轻,很舒服,修行人所做的每一件事均可以欢愉和轻易的完成。

B、长坐也不紧张也不酸麻。

C、内心宁静。

D、人们对行者产生信心。

E、易得佛菩萨的加持力。

(2)在双盘前,先学单盘。

(3)经常练习弯腰、后仰和转身、踢腿运动。

增强身体的柔软性。

(4)在修习止观前,除炎热的夏天外,最好要用毯子覆盖双腿和膝盖,保持腿部暖和,防止双腿受凉生风湿病。

二、修持息道法是修习四禅八定的正行:1、息道法:注重呼吸,思想集中在呼吸上,观想吸进的是带有白光的佛菩萨加持过的真气,进入体内散布到全身八万四千毛孔之中,呼出的是体内无明的污染之黑气。

呼气后,有可长或短的间隙,身心清净,眼不见外色,耳不闻外声,呼吸细长绵软,无声无息,唯见真气遍布全身。

只要清心,气自然真,真气才是息,清心便是道。

(1)数息法:只数呼,意守呼,呼后暂停(以数至36、72、108表示时间)。

也可只数吸。

(2)随息法:意念随气进出观想。

(3)止息法:呼后暂停。

(4)观息法:内观真气遍布全身毛孔。

又观无明的废气呼出体外。

2、达到初禅过程中的四个阶段的区别:(1)欲界定:觉受清静和轻安。

定力可较长,但仍有色身和心念存在。

(2)粗住:有短时间的安静,不散乱,但心念较粗,有时会失去专心一致的专注力,导致心念不定。

(3)细住:身心清静,思想渐趋集中。

心力 定力的训练 科学禅定的基本步骤

心力 定力的训练 科学禅定的基本步骤

科学禅定的基本步骤科学禅定,简单分为两个阶段(此两个阶段与科学禅定书籍中的三个步骤,是对一个过程——修习禅定过程的两种描述;这两种描述有互补理解的作用):第一阶段,达到“精神内聚”心身状态;第二阶段,达到“精真元明”内心体验。

第一阶段:什么是精神内聚状态?所谓精神内聚状态,就是一个人通过训练而获得的一种能力。

什么能力呢?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控制躯体完全放松到一个非常深沉状态的能力。

在此状态中已经感受不到四肢和躯体的存在(与深度的自我催眠在形式及心身状态上基本相同,但在训练心力上有关键性的差别),只能体验到心灵的空寂、虚无和灵性的自由。

与古代人们欲想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心理状态相仿。

而我们是涤除了古人对这种境界“绕圈子”的修习和错误的认识。

很简单:要坐“直升飞机”。

当你经过练习而熟练掌握后,就可以不拘于场地(坐车、办公室休息,甚至看电视时),进行体验心灵的愉悦和在短时间内使得体力得到迅速恢复。

如何训练?凡是曾经接触过气功的人都知道,自古以来关于放松,三调的方法多如牛毛。

其效果、形式、说法不一,且多为玄妙。

很多人都会有“无所适从”,或者说“无从所适”的感觉。

而我这个方法却是十分简单:在科学认识三调的基础上,进行全身的放松练习。

然后通过“意数呼吸”的方法进一步引导,最后进入“精神内聚”心身状态。

第二阶段:训练心意达到“精真元明”的内心体验。

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到一定火候(不需要第一阶段了),就可以不拘于行、住、坐、卧等等场所的限制,也不用再去放松身体,不用调什么呼吸,可以时时返观内心,使意识逐步达到“纯意识”状态。

这一状态可以说是:精真元明、空境、真意、纯一、如来…….有太多的名词来形容这么一个境界。

这个境界,只有更好,除了佛祖以为,没有人可以达到最好(在没有透悟前,先不要往佛学八识理念上引导,一引导就又进入模糊、迷惑之中)。

(第一阶段:精神内聚)接下来是训练心意体验到“精神内聚”的基本步骤:万变不离其宗。

佛教养生概论

佛教养生概论

佛教养生概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2世纪传人中国,并且很快被融入到中华文化中来,其博大精深的养生功效备受历代僧家推崇,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完善,形成了其独到的、卓有成效的养生、健体、护心秘籍。

当我们面对许多形形色色的亚健康人群时,有些甚至当代医学也会举手无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佛教养生或许就可以给我们思想以启迪,身体以强健。

佛教养生要领关于佛教养生,《性命圭旨全书·大道说》中有一段总结语,概括道:“释之禅教曰:不二法门,甚深法界,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总持门,彼岸净土,真境心地,极乐国,如来藏,舍利子,菩萨地,光明藏,圆觉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际,真实三摩地,华藏海,陀罗尼门,不动道场,波罗密多等等,难以悉记。

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

”由此不难发现,佛家禅修或坐禅的养生功法甚多,入门的方法如观息法、观色(身)法、观心法等在社会上最为流行。

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对养生锻炼中调身、调息、调心论述最为具体,修行方法也极为系统。

禅宗的经典《坛经》、《心经》、《金刚经》从养生角度看,是佛家养生功理的精髓,是佛家禅功心法。

而禅宗的参禅或禅定,是将意识专注于一个话头或法境上,一心参究,亦与道家养生的观想、存思有类似之处。

密宗的养生功法形式最多,较为人知的般若定、九节风、大圆满等对治病强身,开发潜能有明显效果,其他功法非经师传单授,是很难窥见底蕴的。

净土宗与其他宗派不同的是,它依《无量寿经》提倡念佛,不专修静坐,而是意念专一,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有内功的功效。

此外,佛门还有一些动功功法,如达摩易筋经等,此类功法多出于少林,与少林习武有关,且与道家养生的导引术有很深的渊源。

在修炼的目的及所追求的功效上,由于佛家追求的是解脱自在、超越生死轮回的涅槃境界,是出世的哲学,所以佛家着重只是参证佛法的一种手段,它的禅那止观等调身调息、调心观想等方法的目的,是制心一处,参究佛理,以求开悟,静定生慧,彻见法性,解脱自在。

入定是修行基本功夫

入定是修行基本功夫

入定是修行基本功夫入定是修行基本功夫梁乃崇教授入定是一种享受,如果不知道入定是享受,那就没有学到修行。

入定是很重要的,能够入定,才晓得怎么修行?入定就是入三摩地,就是进入一种很特别的心灵状态,与我们平常清醒的状态、睡着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要怎么入定呢?就是要把想东想西的妄想心静下来。

能够静得下来就是入定,就是入三摩地。

修行其实就是要在那个状态下进行,因为只有在那个状态下才能清理识心;没有在那个状态中,是清不到识心的,因为用来用去还是在识心的状态。

所以这个功夫是我们必须要下的,因为只有把识心整理清净了,你才有办法悟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像虚空,而识心就像云雾;如果布满了云雾,虚空是不会晴朗的。

所以,入定就是要把识心的云雾静下来,让它消减,消到这片乌云破了一个洞,就会绽放一片晴天出来。

这一部份若没有做到,等于没有在修,还混在乌云中;乌云太密时,就会有龙卷风出来横扫,于是你就会疯疯癫颠的。

因此,要修行,就一定要有能力入定;没能力入定,就没办法修行!当我要大家做「入定」一段时间之后,又会把重点放在「持咒」,因为这些都是修行的基本功夫!就好像军人一样,如果连立正、稍息都做不好,那这个军人是当不好的,所以现在要先加强大家最基本的功夫。

大家持咒,要持出味道来,持得好的话你就得了「陀罗尼」!什么是陀罗尼呢?得陀罗尼就是入定啊!持咒可以入定的,持咒说起来比入定更好做——就是非常专心的念就好了,这样念下去就会入定,什么技巧都没有!二十五圆通里还有一个「数息法」,比念咒还要简单!为什么会有数息法呢?就是那个人太笨了,「唵嘛尼呗咪吽」六个字,念到第二个字前面第一个字就忘掉了,念都念不完,就是记不起来!没办法,释迦摩尼佛只好说:你的呼吸——就这么一呼一吸,你总会数吧!所以就教他数呼吸,呼就是呼、吸就是吸,就这样修,悟到了,也可以修成。

还有一种是练习洗澡,洗澡也可以修成。

印度地处热带,到了下午人们都要洗澡、冲凉。

洗澡洗到后来发觉:既不洗身,也不洗尘,洗跟没洗是一样的……他就开悟了。

达摩面壁典故

达摩面壁典故

嵩山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约3米,深约有,米。

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

洞前有一块紧凑的小草坪,周围浓荫蔽日,不见天空。

真是:‘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

达摩来到这里,就把这个天然石洞作为他修性坐禅的地方。

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

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

入定后,洞内静若无人,飞乌竟要在达摩的肩膀上筑起巢穴来。

什么叫做“入定”呢? “入定”是指坐禅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恶念、邪念、难念,外界的一切,对他都没有干扰,这是形容高僧修禅的高度造诣。

‘‘开定’’后,他就站起身来,活动一下四肢,锻炼一下身体,待倦怠恢复后继续坐禅。

那时达摩的生活内容是:‘‘上班坐禅,困倦打拳,饥饿吃饭”。

就这样,入定,开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整面壁了l0年(或9年),后来成为佛教史上的美谈。

达摩在石洞里面壁l0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坐禅对面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他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

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

始至今日,遗址犹存。

达摩面壁lo年的事迹,为历代人民所敬佩。

寺僧们将影石开凿下来,放在寺内,瞻礼供养。

明万历年间,人们在面壁洞外边建立了一座双柱单孔的石碑坊,前额刻‘‘默玄处”,后额刻“东来肇迹”。

1. 慧可听了达摩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

2. 听闻罗汉十八手为少林南派开山之祖,达摩禅师初创,后经少林历代大师不断吸取各派精华,发展补充完善,成为少林七十二绝艺之一。

3. 这么跟你说吧,现在空虚是鸿钧老祖,道是达摩祖师,而太上虚悬。

4. 梁武帝一直追到江边,只看见汹涌彭湃的浪花,却看不到达摩祖师的影子,只得叹了口气,原路返回。

5. 可惜,如今达摩祖师所创大乘佛法已然没落,而他一时兴起创出的小乘佛法——武禅,却被不屑子孙后辈们发扬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禅入定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依据心态的不同分几个步骤,就是入禅定之前的四种状态、四个步骤:第一个叫粗心住。

粗心,就是心比较粗。

粗到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

粗心住的关键是在“住”上,心能停留在一个境上。

我们平常的粗心是住不了的,念头像洪水一样冲过来,不由自主地随着环境,业力去流转。

生生世世都如此。

我们刚开始学习打坐,心很散乱,越坐杂念越多,身体还坐得腰酸背痛,歪来歪去,无法安定。

这是我们平日里身体习惯于放逸的结果。

什么叫放逸?我们生活在现代大都市里,生活节奏很快,哪天跑到大自然里,看见天空和草地,放开身心满地打滚,这就叫放逸。

我们平常的心就是这样放逸,感觉哪里好,心就粘在哪里:有件衣服很漂亮,有个地方很好玩,就赶紧凑过去。

这颗放逸的心散乱惯了就很难控制。

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用心去造作,把身体矫正,刚开始坐禅的人都可能这样。

没有谁一开始就坐得很端正,都是让自己刻意去端正。

师父说:腰要正,胸不能挺,手要结印不能动,腿痛了也不能放下来。

于是他强制自己,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方法,让心定下来,有个地方可以专注。

我们的心总是要抓住一些东西才感觉塌实,否则会失落、无聊。

其实,没有东西的心是最清净、开阔的,可我们总喜欢往清净心里边装满东西,让自己无事瞎忙乎。

佛陀告诉我们这些禅修的方法,就是让我们学会心的专注、空灵,并由此调节身心,呼吸也会渐渐的顺畅,心念也会越来越微细,这种定就叫粗心住。

粗心住的特点是什么?进入粗心住以后,杂念是减少了,但杂念少并不等于是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心念还在六根门头跑来跑去。

一般人专注地坐了几天就会有这个感觉:强制自己的念头,几下子还可以,但是一会儿就开始跑掉,然后把心收回来,再强制,再收回,再强制,在周而复始的强制过程中,终于感受到可以定上一会儿了,这个“定上一会儿”,就是粗心住。

如果连这个感觉都没有,那你粗心住还没有。

粗心住的境界就是三句话:第一,用精神意志去控制、矫正自己的身心,用心去造作,让自己身体坐的端正。

第二,要有一个方法,不净观或其它方法,让心有所专注。

第三,在身体矫正、心有所专注的基础上,感受到自己终于定了一会儿。

这个“定”就是粗心住。

用意识去专注,这样的定,每个人可能都有。

坐禅的人更会有这样的感受。

这是最肤浅、最初步的。

平常我们的心都是处于散乱的状态,很少去控制它。

一般人谁愿意去控制自己的身体?除非在某个特定的环境里,因环境的需要才会让自己的身体有一个特定的表现,比如宴会或什么集会。

你们看天安门广场站岗的士兵,练习的时候要站十二个小时不能动,十二个小时的专注,这样的定力,如果修行人有这种精神,没有一个不得禅定。

粗心住有受用以后,感觉自己定下来了,这个感受很重要,就是刚才说的三个标准。

如果没有身心稳定的感受,那就不是粗心住,身心停在那里,感受不到那种定,那也不叫住。

只有心定下来了,哪怕一分钟或者两分钟,这一、二分钟就是粗心住。

有了这个住以后,我们就知道:住的感觉是不错的。

平常我们住不住,就要进一步努力去实现这个住,然后慢慢就会习惯这种身心稳定的状态。

有些人坐禅习惯了,一坐下来就喜欢盘腿,纹丝不动,有很多居士就是这样。

当我们习惯了这种稳定的身体姿势以后,再慢慢引导到第二个细心住第二个叫细心住,细心住的心念是很微细的,身体不必用心调正,自动平衡。

习惯了这样一种身体的状态,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佛经里经常要讲到的。

有一个三昧叫持身三昧,就是一坐下来,身体就停止在某一个状态里,不用力气也不会倒下。

特别是有些修密宗的人结手印,手印举起来要费力气的,结果入定了以后,想放下也放不下,有一股气像冰冻一样把你整个冻住,但又没有僵硬的感觉,非常自然,非常舒服,很自然地就与定相应。

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感觉愉快、心甘情愿,一切疲劳都会消解。

如果感受不到那种愉快,打坐半小时、一小时以后就会觉得很疲倦,好像在完成作业,那是没有进入粗心住。

从粗心住进入细心住的时候,身体就会自动调整,而且坐久不累。

如果继续坐禅,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

前面两种叫住,不叫定。

因为它是不稳定的、暂时性的、机遇性的。

所谓机遇性,就是不能把握自己的心什么时候粗心住,什么时候细心住,只有功夫越来越精细的时候,它偶然出现让你感受一下,接下来会不会再出现就没有把握,如果是定就可以把握。

今天进入禅定,明天想继续,就可以从这条路继续进入。

粗心住和细心住,是从散乱心进入到禅定之间的一个心的调试过程,这个过程是让我们的心变得调和、听话、没有菱角。

然后慢慢习惯于这种身心的宁静。

(有此细心住的经验以后自然说话也和谐自然,无有棱角,本本)可是我们的心却有一个怪现象:一方面希望自己宁静、智慧、明亮,对事物了如指掌,能静静的感受生命的存在,而事实上浮躁的心又不习惯于这种宁静。

所以就需要粗心和细心这两种方法、两个阶段慢慢调整自己,去习惯这种宁静安住的生命状态。

粗心住和细心住三个方法最根本的区别:第一粗心住是用意识刻意让身心停留在某一个状态,细心住不用刻意就能把身体自然坐得端正,这是身体上的一个标准。

第二在用心方面,粗心住一定要依靠一个方法,并用心专注于这个方法,比如数息、念佛,一定要抓住一个方法,让自己的心定下来。

而细心住不刻意于方法,自然而然念佛、坐禅、呼吸,没有太大的分别心,心念细下来之后,任何一个方法都能安住,因为心已经变得听话了。

第三,粗心住的感觉是住在这里,但快乐的感觉不明显,只是让心“终于定了一下”,而细心住能够感觉到住的欢喜,微细的、隐约的感觉到生命有一种快乐和法喜生起来了,这三点是粗心和细心的区别。

有了细心住以后,进入欲界定就成为必然。

细心住所生起的一种法喜,与平常生活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生活中我们总是追求外在的物质快乐,吃和穿的快乐、游山玩水的快乐、长得漂亮的优越感,好像都是一种快乐。

但跟细心住相比,相差太远了。

细心住的快乐是从外到内、从粗到细,快乐到心里去的。

有了这个鲜明的对比,我们会生起一种真正的善法欲,希望身心能够回归到最根本或者最原始的宁静状态。

欲、念、进、慧、定五法的力量,这时候就会起一种作用,并希望这种作用能够使禅定更加深入、快乐、微细。

通过这些努力就可以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

第三个叫欲界定。

粗心住的状态是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心非常的安详,心念也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随时冒出来,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力去调整它,此时的心任运不动。

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

因为这三种定只要通过坐禅,或者练气功都会得到。

练太极拳的人如果懂得练拳的内在精神,也会出现这种状态。

如果再学一些佛法,就可以住在这种状态中。

欲界定跟粗心住和细心住的差别就是欲界定能够任运不动。

在前面的基础上,身体不用刻意要坐个什么样子,自然而然坐得端正。

心也不用刻意地让自己修个什么法。

但一般来说都要有个法,比如这个数息法,可以一直修到第三禅,到四禅就没有这个数息了。

(三禅以后再专注,进入第四禅,在用心方法上,可以任选一个法门来专注,没有太多的挑剔,因为心比较听话了。

)这种状态下再进一步就是心的任运不动,比如我正在数息打坐,有人找我,说完了几句话继续坐,心里面没有动摇就是任运不动。

但这个定还是欲界定,而不是真正的禅定,没有观照的都不叫禅定。

如果一整天坐下来,脑袋是模糊的,这个不叫欲界定。

欲界定是身心的感受都非常清楚,在清楚的状态下进入定,才叫任运不动。

一般情况下,不会自动生起动摇。

坐着没事,突然想起看书就去看书,那是不会的,坐禅的这段时间,一般不会无事生事。

有个孩子在那里闹了,自然而然对孩子说上两句,心也不会动摇。

欲界定比细心住是更进一步的,但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会有效果。

如果欲界定像石火电光,今天是这种状况,明天不是这样,这还不算是坚固的,只能算是偶尔。

欲界定功夫有两种状况,一种是面对欲界六道,地狱、饿鬼、畜生、天、人这些状况的出现,心不会被扰乱还是定的。

另外一种,是偶尔的状况,前面有粗心住、细心住的层层功夫,坐在那里心是定下来了,然而一下坐还是不行。

这个状况想进入到初禅、二禅还是有点困难。

坐上功夫能够成片,每次都能达到欲界定,就会把坐上的定境转移到坐下,扫地、干活,心还是任运不动,这就是欲界定的一个特点:任何运动、事情的出现,心都是不动的。

这样在生活中继续用功,心就不会再动摇。

在坐禅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状况:明境和暗境。

明就是白天,看得见的;暗就是晚上,看不见的。

没有教理基础的人,明境暗境出现自己会不知道。

暗境是什么?坐在那里感觉任运不动,本来想坐一小时,结果坐了一整天,自己也不知道,这叫暗境。

就像睡着了没有梦,睡多久自己也不知道。

但是坐在那里不动摇并不等于睡着,否则连细心住都没有。

细心住是持身住,身体持住不会动摇。

入欲界定的人,有半天、一天、三个月、五个月的都有。

它的特点是入定了以后没有感觉,什么都不知道。

有教理基础的人,听闻了一些教理以后,暗境一般不会出现。

如果一个人没有听闻经教,师父叫他怎么修,他就老老实实的修,他就有可能定在那里什么也不知道。

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也曾经这样定了半个月。

刚煮好的芋头想让它凉一下再吃,然后随便一坐就是半个月,结果芋头都长毛了。

这种定,他自己不知道,芋头都还热在锅里,怎么已经过了半个月?这个属于暗境,自己不知道,但也是一种定境。

另外一种是明境,心念细了以后,坐上很受用,遇到什么情况身心都不会动摇。

下坐后做事不做事都没关系。

因为他是任运的。

明境看上去也是蛮有智慧、有定力的。

它的特点是在打坐定境都很好的状况下,会看到五十里、一百里路以外的情况,整个山河大地都挡不住视线,类似天眼通但不是天眼通,那叫明境。

几十里以外的事情都能看的清楚,这种状况一般人都会很高兴,然后就会对别人讲述明境中的状况,这样一说很可能会失去定境。

所以要保持这个定境,不能多说,这样它就会半年、一年甚至一直在定中保持着。

智者大师去南京弘法的时候,有个老和尚问他:坐禅中看到摄山,(南京的栖霞山)有个老和尚在那里讲经,这是什么境界。

智者大师说:这是未到定之前欲界定以后的明境,如果跟别人一说,就没有了,这个老和尚马上给智者大师顶礼。

当时智者大师才三十岁,老和尚七十多岁了,他觉得自己坐禅功夫很好,瞧不起智者大师,结果大师给他一说他才明白。

因为他确实好几天都能看见这个现象,觉得奇怪就问别人,结果这个境就没掉了,自己一直很懊恼。

大师告诉他:不用懊恼,这只是一个过程,不要因为欢喜就执着,反而进步不了。

因为有所执着,定境就会消失。

所以禅定不能执着定境,今天坐得舒服,明天还想着昨天的舒服,肯定是在打妄想。

每次坐都是全新的开始,都是第一次的感觉。

不能打妄想:昨天的境界好,今天最好重复。

只要如法地去坐,明境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明境出现的时候,可以继续按原来的禅定方法,让心安住继续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