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讲 解析法证几何题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解析几何课件(第五版)精选全文

解析几何课件(第五版)精选全文
化简得
所求平面方程为
上一页
返回

§3.2 平面与点的相关位置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点到平面距离公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在第一个平面内任取一点,比如(0,0,1),
上一页
返回
定义
(通常取锐角)
两平面法向量之间的夹角称为两平面的夹角.
§3.3 两平面的相关位置
下一页
返回
按照两向量夹角余弦公式有
§1.5 标架与坐标
§1.7 两向量的数性积
§1.9 三向量的混合积
§1.8 两向量的矢性积
第二章 轨迹与方程
§2.1 平面曲线的方程
§2.2 曲面的方程
§2.4 空间曲线的方程
§2.3 母线平行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第三章 平面与空间直线
注意 空间曲面的参数方程的表达式不是惟一的.
抛物柱面
平面
抛物柱面方程:
平面方程:
三、母线平行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下一页
返回
从柱面方程看柱面的特征:
(其他类推)
实 例
椭圆柱面,
双曲柱面 ,
抛物柱面,
母线// 轴
母线// 轴
母线// 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a
b
椭圆柱面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y
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平面上的点都满足上方程,不在平面上的点都不满足上方程,上方程称为平面的方程,平面称为方程的图形.
其中法向量
已知点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所求平面方程为
化简得
上一页
下一页

解析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备课教案

解析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备课教案

解析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备课教案一、引言在数学学科中,解析几何证明题是学习几何的重要部分。

通过解析几何证明题的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几何问题解决的能力。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们了解解析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提供一些备课的参考和指导。

二、解题思路解析几何证明题主要涉及到几何命题的证明,其中包括直线的垂直、平行关系、角的性质、三角形的性质等。

解析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题目分析: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给条件和要求证明的结论。

可以将题目要求、已知条件和证明结论列成一个表格,以便更好地理清思路。

2. 设计思路: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和要求证明的结论,设想一种可以达到证明结论的方法或路径。

可以借助画图、辅助线、辅助角等方式来找到一条可行的证明路径。

3. 利用几何知识:根据所学的几何知识,应用相关的几何定理和性质来推导和证明所要证明的结论。

可以参考几何公式手册等学习资料,了解常用的几何定理和性质。

4. 推理论证: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和已知的几何定理,进行推理和论证,逐步推导出要证明的结论。

推理过程中要注重逻辑严密,每一步的推理都要给出理由和依据。

5. 逆向思维:在解析几何证明题中,有时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即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逆向推导出已知条件,进而构造出一个合理的证明路径。

三、解题方法解析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直接证明法:根据已知条件和所要证明的结论,按照推理论证的步骤,逐步推导出结论的证明过程。

这种方法常用于证明平行关系、垂直关系等基本几何性质。

2. 反证法:即采用反证法证明。

假设要证明的结论为假,通过推理和论证得出矛盾,从而得出结论为真。

这种方法常用于证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性质。

3. 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先证明结论在某个特殊情况下成立,然后假设结论在某个情况下成立,证明结论在下一个情况下也成立。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讲解教案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讲解教案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初中几何证明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和技巧;2. 能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证明题目;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1. 几何证明题的基本解题思路;2. 几何证明题的常用技巧;3. 典型几何证明题的解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几何知识,总结出几何证明题的特点和解题思路;2. 提问学生对于几何证明题的困惑和难点,引发学生思考。

二、基本解题思路(15分钟)1. 正向思维: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和结论出发,直接运用已学过的几何定理和性质进行证明;2. 逆向思维:从结论出发,反向推导,找出需要的条件和定理;3. 正逆结合:结合结论和已知条件,分析解题思路。

三、常用技巧(20分钟)1. 证明两线段相等: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2. 证明两个角相等: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3. 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4. 其他常用技巧: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等。

四、典型题目解析(40分钟)1. 题目:证明:在ΔABC中,AB=AC,BD是∠ABC的平分线,求证:BD=CD。

- 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AB=AC,BD是∠ABC的平分线,可得∠ABD=∠CBD,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D=CD。

2. 题目:证明:在ΔABC中,AB=BC,AD是∠BAC的平分线,求证:AD是ΔABC的角平分线。

- 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AB=BC,AD是∠BAC的平分线,可得∠BAD=∠CAD,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ΔABD≌ΔACD,从而得出AD是ΔABC的角平分线。

几何解析法

几何解析法

几何解析法几何解析法是一种通过数学几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技术。

它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通过运用代数的性质和技巧来求解。

几何解析法在数学、物理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一、几何解析法的基本原理几何解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几何图形中的点用坐标表示,通过坐标的运算和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

在平面几何中,我们可以用直角坐标系来表示一个点的位置,其中x轴和y轴分别代表了水平和垂直的方向。

在空间几何中,我们可以用三维直角坐标系来表示一个点的位置,其中x轴、y轴和z轴分别代表了水平、垂直和深度的方向。

二、几何解析法的应用1. 几何定理的证明:通过几何解析法,我们可以更直观地解释和证明各种几何定理。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坐标的运算来证明平行线的性质,或者证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 图形的性质分析:通过几何解析法,我们可以分析和研究各种图形的性质。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坐标的运算来计算图形的面积、周长和中心点的位置,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图形的特征。

3. 几何问题的求解:通过几何解析法,我们可以求解各种几何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坐标的运算来求解两条直线的交点、两个图形的重叠部分或者一个图形的对称图形。

三、几何解析法的优缺点几何解析法的优点是可以通过代数的方法来求解几何问题,使问题更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

几何解析法还可以通过坐标的运算和代数的技巧来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提高问题的求解效率。

然而,几何解析法也有一些缺点。

首先,几何解析法需要使用坐标系和代数运算,对于一些几何问题来说可能会增加一定的复杂性。

其次,几何解析法的应用范围相对有限,对于一些非线性和非平面的几何问题可能无法有效地求解。

四、几何解析法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几何解析法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进行分析。

假设我们需要求解一个平面上的三角形的面积。

我们可以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用坐标表示,然后通过坐标的运算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具体的步骤如下:1. 假设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为A、B和C,它们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和(x3,y3)。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的分析法与综合法专题讲座湘教版知识精讲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的分析法与综合法专题讲座湘教版知识精讲

初二数学几何证明的分析法与综合法专题讲座湘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几何证明的分析法与综合法专题讲座二. 教学目标:1. 掌握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

2. 灵活掌握几何证明时常用的两种思考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3. 掌握对一些较复杂的几何问题,能够采用“两头凑”的思考方法去寻求证明的途径。

4.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几何证明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及两头凑的方法。

难点:寻求证明的方法和途径。

四. 几何证明方法指导:1. 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1)按题意画出图形。

(2)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结合图形,在已知一项中写出题设,在求证一项中写出结论。

(3)探求证明途径。

(4)在证明一项中写出证明过程。

2. 证明命题正确的关键在于找出正确的证明方法或途径,这是最困难的,也正是我们力求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 介绍两种几何证明时常用的思考方法:(1)分析法①定义:要证明一个命题正确,为了寻找正确的证题方法或途径,我们可以先设想它的结论是正确的,然后追究它成立的原因,再就这些原因分别研究,看它们的成立又各需具备什么条件,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至达到已知的事实,这样一种思维方法就叫做分析法。

可简单地概括为:“执果索因”。

意思就是:“拿着结果去寻找原因”。

②思路:举例说明其证明命题正确的思路:若要证明如下命题:“若A成立,则D成立。

”用分析法思考时,其思路可如下图所示:(应从下往上看)从结论开始,即从D开始往上寻求其成立的条件,假设C、C1、C2都能使D成立,再寻求其成立的条件什么能使C、C1、C2成立,设B、B1能使C成立,B2能使C1成立,B3、B4能使C2成立,这一切原因,固然都可使D成立,但究竟哪个是题设A的结果呢?检查之后,设发现B是,这样就由未知的D上溯到已知的A,因而就获得了证明的思路:D←C←B←A,即D可由C得出,C又可由B 得出,B又可由已知的A得出,至此显然命题得证。

高中数学几何专题解析教案

高中数学几何专题解析教案

高中数学几何专题解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平面几何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3. 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讲述几何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在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 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问题或情景,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几何学习的热情。

2. 讲解基本概念和性质(15分钟)
介绍平面几何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点、直线、角、三角形等。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3. 分组讨论(20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解决几何问题。

每组从不同角度讨论和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4. 总结归纳(10分钟)
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归纳出一些解题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七、教学素材
1. 课件
2. 教科书
3. 相关练习题
八、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和解题情况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

第56讲 解析法证几何题教案

第56讲 解析法证几何题教案
第 56 讲
解析法证
几何题
解析法是利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其一般的顺序是:建立坐标系, 设出各点坐标及各线的方程,然后根据求解或求证要求进行代数推算.它的优点是具有一般 性与程序性,几何所有的平面几何问题都可以用解析法获解,但对于有些题目演算太繁. 此外,如果建立坐标系或设点坐标时处理不当,也可能增加计算量.建系设点坐标的一 般原则是使各点坐标出现尽量多的 0,但也不可死搬教条,对于一些“地位平等”的点、线, 建系设点坐标时,要保持其原有的“对称性” . A 类例题 y 例 1.如图,以直角三角形 ABC 的斜边 AB 及直角边 BC 为边向 三角形两侧作正方形 ABDE、CBFG. F G 求证:DC⊥FA. A 分析 只要证 kCD²kAF=-1,故只要求点 D 的坐标. x O C B 证明 以 C 为原点,CB 为 x 轴正方向建立 直角坐标系.设 E A(0,a),B(b,0),D(x,y). D 则直线 AB 的方程为 ax+by-ab=0. 故直线 BD 的方程为 bx-ay-(b²b-a²0)=0, 2 即 bx-ay-b =0. ED 方程设为 ax+by+C=0. 由 AB、ED 距离等于|AB|,得 |C+ab| 2 2 = a +b , a2+b2 解得 C=±(a +b )-ab. 如图,应舍去负号. 2 2 所以直线 ED 方程为 ax+by+a +b -ab=0. 解得 x=b-a,y=-b.(只要作 DH⊥x 轴,由△DBH≌△BAC 就可得到这个结果). 即 D(b-a,-b). 因为 kAF=
xA=
cotα -cotβ sin(α -β ) = . cotα +cotβ sin(α +β )
B
M F OH G C x
因为∠EOC=2∠EBC=2α ,∠DOB=2β , 故 E(cos2α , sin2α ) , D( - cos2β , sin2β ),G(cos2α ,0),F(-cos2β ,0).

解析法证明平面几何题—高二中数学竞赛讲座

解析法证明平面几何题—高二中数学竞赛讲座

【高中数学竞赛讲座2】解析法证明平面几何解析法,就是用解析几何的方法来解题,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后求解,但代数问题未必容易,采用解析法就必须有面对代数困难的准备,书写必须非常规范.解析法的主要技巧:1.尽量化为简单的代数问题,尽量利用对称性建系,选择恰当的坐标系与便于使用的方程形式;2.运用各种代数技巧(巧妙消元,利用行列式等)不能一味死算.例1、证明:任意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在加上对角线中点连线的平方的4倍.例2、给定任一锐角三角形ABC 及高AH ,在AH 上任取一点D ,连结BD 并延长交AC 与E ,又连CD 且延长交AB 于F .证明:∠AHE =∠AHF .例3、在ABC ∆的边AB 上取点1B ,AC 取点1C ,使1AB AB λ=,1AC u AC=.再在11B C 上取点1D ,使1111B D m D C n =(λ,u ,m ,n 都是实数).延长1A D 交BC 于D ,求BD DC .例4、如图,菱形ABCD 的内切圆O 与各边分别切于E ,F ,G ,H ,在弧EF 与GH 上分别作圆O 的切线交AB 于M ,交BC 于N ,交CD 于P ,交DA 于Q ,求证: MQ ∥NP .例5、[29届IMO ]在Rt ABC ∆中,AD 是斜边上的高,M 、N 分别是ABD ∆与ACD ∆与的内心,连接MN 并延长分别交AB 与AC 于K 及L .求证明、:2ABC AKL S S ∆∆≥.课后拓展训练与指导钻研《教程》293~302 例1、例2、例3、例7、例8思考并完成《高二教程》303练习题补充几道题目,请尝试用解析法研究1、(2005全国联赛二试)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AB 上的高CE 与AC 上的高BD 相交于点H ,以DE 为直径的圆分别交AB 、AC 于F 、G 两点,FG 与AH 相交于点K ,已知BC=25,BD=20,BE=7,求AK 的长.2、(全国高中联赛二试)如图,圆O 1和圆O 2与△ABC 的三边所在的三条直线都相切,E 、F 、G 、H 为切点,并且EG 、FH 的延长线交于P 点。

八年级数学上册56几何证明举例教案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56几何证明举例教案版

5.6 几何证明举例证明:在Rt△ABC中,∠C=90°∴BC2=AB2-AC2(勾股定理).同理, B/C/2= A/B/2-A/C/ 2∵AB=A/B/,AC=A/C/∴BC=B/C/∴Rt△ABC≌Rt△A/B/C/(SSS)学生总结,得出命题。

体会文字、图形、符号的转换方法以及把命题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的重要性,发展学生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知识运用:例:如图,两根长度为12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两个木桩上,两个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BD与CD相等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完成)四、知识巩固1、判断:满足下列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为什么?(1)一个锐角及这个锐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2)一个锐角及这个锐角相邻的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3)两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2、如图,已知∠ACB=∠BDA=900, 要使△ABC≌△BAD, 还需要什么条件?CA BD五、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通过互相讨论相互补充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六、作业布置P188 9、10题2019-2020学年初二下学期期末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已知AB ∥DC ,则添加下列结论中的一个条件后,仍不能判定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A .AO=COB .AC=BDC .AB=CD D .AD ∥BC2.小明参加100m 短跑训练,2019年2~5月的训练成绩如下表所示:体育老师夸奖小明是“田径天才”.请你小明5年(60个月)后短跑的成绩为( ) (温馨提示:日前100m 短跑世界记录为9秒58) 月份2 3 4 5 成绩(秒)15.6 15.4 15.2 15 A .3s B .3.8s C .14.8s D .预测结果不可靠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x a x b >⎧⎨>⎩的解集为x >a ,则a 与b 的关系为( ) A .a >bB .a <bC .a ≥bD .a ≤b 4.若分式x 2x 1-+的值为0,则x 的值为 A .﹣1 B .0 C .2 D .﹣1或25.函数2x -x 的取值范围为( )A .x≥0B .x≥﹣2C .x≥2D .x≤﹣26.一个盒子中装有20颗蓝色幸运星,若干颗红色幸运星和15颗黄色幸运星,小明通过多次摸取幸运星试验后发现,摸取到红色幸运星的频率稳定在0.5左右,若小明在盒子中随机摸取一颗幸运星,则摸到黄色幸运星的可能性约为( )A .34B .12C .314D .277.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 2-2x -1=0的两根分别为x 1,x 2,则1211+x x 的值为( ) A .2B .-1C .-12D .-28.如图是本地区一种产品30天的销售图像,图1是产品销售量y(件)与时间t(天)的函数关系,图2是一件产品的销售利润z(元)与时间t(天)的函数关系,已知日销售利润=日销售量×每件产品的销售利润,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第24天的销售量为200件B.第10天销售一件产品的利润是15元C.第12天与第30天这两天的日销售利润相等D.第30天的日销售利润是750元9.如图,已知菱形OABC的两个顶点O(0,0),B(2,2),若将菱形绕点O以每秒45°的速度逆时针旋转,则第2019秒时,菱形两对角线交点D的横坐标为()A.2B.-2C.1 D.﹣110.下列函数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少的函数是()A.y=2x+8 B.y=-2+4x C.y=-2x+8 D.y=4x二、填空题11.如图,把正方形纸片对折得到矩形ABCD,点E在BC上,把△ECD沿ED折叠,使点C恰好落在AD上点C′处,点M、N分别是线段AC′与线段BE上的点,把四边形ABNM沿NM向下翻折,点A落在DE 的中点A′处.若原正方形的边长为12,则线段MN的长为_____.12.49的平方根为_______13.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当y>0时,x的取值范围是_____.14.已知1a -+5b -=0,则(a ﹣b )2的平方根是_____.15.已知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 =90°,AB =532,CD =5,那么∠D 的度数是_____. 16.正方形111A B C O ,2221A B C C ,3332A B C C ,...按如图的方式放置,点1A ,2A ,3A ...和点1C ,2C ,3C ...分别在直线1y x =+和x 轴上,则点2019B 的坐标为_______.17.若23a b =,则2a b b +=________. 三、解答题18.如图所示,已知:Rt△ABC 中,∠ACB=90°.作∠BAC 的平分线AM 交BC 于点D ,在所作图形中,将Rt△ABC 沿某条直线折叠,使点A 与点D 重合,折痕EF 交AC 于点E ,交AB 于点F ,连接DE 、DF ,再展回到原图形,得到四边形AEDF.(1)试判断四边形AEDF 的形状,并证明;(2)若AB=10,BC=8,在折痕EF 上有一动点P ,求PC+PD 的最小值.19.(6分)已知一次函数y=2x 和y=-x+4.(1)在平面直角坐标中作出这两函数的函数图像(不需要列表);(2)直线l 垂直于x 轴,垂足为点P (3,0).若这两个函数图像与直线l 分别交于点A ,B .求AB 的长. 20.(6分)如图,ABC ∆中,90C ∠=︒.(1)用尺规作图法在BC 上找一点D ,使得点D 到边AC 、AB 的距离相等(保留作图痕迹,不用写作法);(2)在(1)的条件下,若1CD =,30B ∠=︒,求AB 的长.21.(6分)阅读材料:小华像这样解分式方程572x x =- 解:移项,得:5702x x -=- 通分,得:5(2)70(2)x x x x --=- 整理,得:2(5)0(2)x x x +=-分子值取0,得:x+5=0 即:x =﹣5经检验:x =﹣5是原分式方程的解.(1)小华这种解分式方程的新方法,主要依据是 ;(2)试用小华的方法解分式方程2216124x x x --=+-22.(8分)解方程:(1)1277x x x-=-- (2)2x 2﹣2x ﹣1=023.(8分)用无刻度的直尺绘图.(1)如图1,在ABCD 中,AC 为对角线,AC=BC ,AE 是△ABC 的中线.画出△ABC 的高CH (2)如图2,在直角梯形ABCD 中,90o D ∠=,AC 为对角线,AC=BC ,画出△ABC 的高CH . 24.(10分)如图,函数(0,0)k y x k x=>>的图象经过(1,4)A ,(,)B m n ,其中1m ,过点A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C ,过点B 作y 轴的垂线,垂足为D ,连结AD ,DC ,CB ,AC 与BD 相交于点E .(1)若ABD △的面积为4,求点B 的坐标;(2)四边形ABCD 能否成为平行四边形,若能,求点B 的坐标,若不能说明理由;(3)当AC BD =时,求证: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25.(10分)(1)分解因式:a 3-2a 2b +ab 2;(2)解方程:x 2+12x +27=0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B【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依次判断即可.【详解】∵AB ∥CD ,∴∠ABD=∠BDC ,∠BAC=∠ACD ,∵AO=CO ,∴△ABO ≌△CDO ,∴AB=CD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故A 正确,且C 正确;∵AB ∥CD ,AD ∥BC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故D 正确;由AC=BD 无法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且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一定相等,∴B 错误;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了添加一个条件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正确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并运用解题是关键. 2.D【解析】【分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每加1个月,成绩提高0.2秒,所以y 与x 之间是一次函数的关系,可设y=kx+b ,利用已知点的坐标,即可求解.【详解】解:(1)设y=kx+b 依题意得215.6315.4k b k b +=⎧⎨+=⎩, 解得0.216k b =-⎧⎨=⎩, ∴y= -0.2x+1.当x=60时,y= -0.2×60+1=2.因为目前100m 短跑世界纪录为9秒58,显然答案不符合实际意义,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待定系数法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3.C【解析】【分析】根据不等式解集的确定方法,“大大取大”,可以直接得出答案.【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x ax b>⎧⎨>⎩的解集是x>a,∴根据不等式解集的确定方法:大大取大,∴a≥b,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不等式解集的确定方法,熟练掌握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方法“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处找”是解题的关键,也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利用数轴来确定.4.C【解析】【分析】根据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可得x﹣2=0,再解方程即可.【详解】解:由题意得:x﹣2=0,且x+1≠0,解得:x=2,故选C.5.C【解析】∵函数y∴x-2≥0,∴x≥2;故选C。

几何证明题教案

几何证明题教案

考题形式:几何证明(常规题型:三角形和四边形)考点剖析:中位线;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全等和相似的应用;平行四边形和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轴对称和旋转的性质;特殊角三角函数.真题训练:1.(2018•贵阳)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E是BC边上的高,点F是DE的中点,AB与AG关于AE对称,AE与AF关于AG对称.(1)求证:△AEF是等边三角形;(2)若AB=2,求△AFD的面积.2.(2017•贵阳)如图,在△ABC中,∠ACB=90°,点D,E分别是边BC,AB上的中点,连接DE并延长至点F,使EF=2DE,连接CE、AF.(1)证明:AF=CE;(2)当∠B=30°时,试判断四边形AC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2016•贵阳)如图,点E正方形ABCD外一点,点F是线段AE上一点,△EB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EBF=90°,连接CE、CF.(1)求证:△ABF≌△CBE;(2)判断△C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4.(2015•贵阳)如图,在Rt△ABC中,∠ACB=90°,D为AB的中点,且AE∥CD,CE ∥AB.(1)证明:四边形ADCE是菱形;(2)若∠B=60°,BC=6,求菱形ADCE的高.(计算结果保留根号)5.(2014•贵阳)如图,在Rt△ABC中,∠ACB=90°,D、E分别为AB,AC边上的中点,连接DE,将△ADE绕点E旋转180°得到△CFE,连接AF,AC.(1)求证:四边形ADCF是菱形;(2)若BC=8,AC=6,求四边形ABCF的周长.6.(2013•贵阳)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中,F是BC上任意一点,连接AF交对角线BD于点E,连接EC.(1)求证:AE=EC;(2)当∠ABC=60°,∠CEF=60°时,点F在线段BC上的什么位置?说明理由.7.(2012•贵阳)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等边三角形AEF的顶点E、F分别在BC和CD上.(1)求证:CE=CF;(2)若等边三角形AEF的边长为2,求正方形ABCD的周长.8.(2011•贵阳)如图,点E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CDE是等边三角形,连接EB、EA,延长BE交边AD点于点F.(1)求证:△ADE≌△BCE;(2)求∠AFB的度数.9.(2013•鞍山)如图,E,F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两点,AF=CE,DF=BE,DF∥BE.求证:(1)△AFD≌△CEB;(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10.(2018•临安区)已知:如图,E、F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的两点,AE =CF.求证:(1)△ADF≌△CBE;(2)EB∥DF.11.(2018•杭州)如图,在△ABC中,AB=AC,AD为BC边上的中线,DE⊥AB于点E.(1)求证:△BDE∽△CAD.(2)若AB=13,BC=10,求线段DE的长.12.(2016•杭州)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DEFG为正方形,点E在线段DC上,点A,D,G在同一直线上,且AD=3,DE=1,连接AC,CG,AE,并延长AE交CG 于点H.(1)求sin∠EAC的值.(2)求线段AH的长.13.(2017•广州)如图,点E,F在AB上,AD=BC,∠A=∠B,AE=BF.求证:△ADF ≌△BCE.14.(2018•曲靖)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AB,CD上截取AF,CE,使得AF=CE,连接EF,点M,N是线段EF上两点,且EM=FN,连接AN,CM.(1)求证:△AFN≌△CEM;(2)若∠CMF=107°,∠CEM=72°,求∠NAF的度数.15.(2018•昆明)如图,在△ABC和△ADE中,AB=AD,∠B=∠D,∠1=∠2.求证:BC=DE.16.(2016•曲靖)如图,已知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 B=DF,AC=DE,∠A=∠D.(1)求证:AC∥DE;(2)若BF=13,EC=5,求BC的长.17.(2018•福建)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过点O且与AD,BC 分别相交于点E,F.求证:OE=OF.18.(2018•湘西州)如图,在矩形ABCD中,E是AB的中点,连接DE、CE.(1)求证:△ADE≌△BCE;(2)若AB=6,AD=4,求△CDE的周长.19.(2018•郴州)如图,在▱ABCD中,作对角线BD的垂直平分线EF,垂足为O,分别交AD,BC于E,F,连接BE,DF.求证:四边形BFDE是菱形.20.(2018•怀化)已知:如图,点A,F,E,C在同一直线上,AB∥DC,AB=CD,∠B =∠D.(1)求证:△ABE≌△CDF;(2)若点E,G分别为线段FC,FD的中点,连接EG,且EG=5,求AB的长.21.(2018•长沙)如图,在△ABC中,AD是边BC上的中线,∠BAD=∠CAD,CE∥AD,CE交BA的延长线于点E,BC=8,AD=3.(1)求CE的长;(2)求证:△ABC为等腰三角形.(3)求△ABC的外接圆圆心P与内切圆圆心Q之间的距离.22.(2018•株洲)如图,在Rt△ABM和Rt△ADN的斜边分别为正方形的边AB和AD,其中AM=AN.(1)求证:Rt△ABM≌Rt△AND;(2)线段MN与线段AD相交于T,若AT=,求tan∠ABM的值.23.(2018•湘潭)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F=BE,AE与DF相交于点O.(1)求证:△DAF≌△ABE;(2)求∠AOD的度数.25.(2017•株洲)如图示,正方形ABCD的顶点A在等腰直角三角形DEF的斜边EF上,EF与BC相交于点G,连接CF.①求证:△DAE≌△DCF;②求证:△ABG∽△CFG.。

(二)用三角法解几何问题(三)用解析法解几何问题用复数法解几何问题

(二)用三角法解几何问题(三)用解析法解几何问题用复数法解几何问题

(二)用三角法解几何问题(三)用解析法解几何问题用复数法解几何问题(二)用三角法解几何问题用三角法解几何问题,常将线段和角的关系转化为三角函数关系,通过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方程或证明三角不等式来完成几何问题的解答.例3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M是腰AC的中点,过直角顶点C作CD⊥BM于D,CD延长线交AB于E(如图3).求证:∠AME=∠CMB.思路分析这类问题,用几何法会困难重重,而转化为用三角法则柳暗花明.设∠AME=α,∠CMB=β,则∠AEM=135°-α,∠ACE=90°-β,∠AEC=45°+β.在△AME和△ACE中,由正弦定理,得②÷①且由AC=2AM,得又α、β∈(0°,90°),所以α=β,即∠AME=∠CMB.例4(蝴蝶定理)过⊙O的一条弦AB的中点C任作两条弦DE和GF,连结DG和EF分别交AB于M、N(如图13-4).求证:CM=CN.思路分析设AB=2a,AC=CB=a,CM=x,CN=y,各角假设如图4所示.由相交弦定理有AM·MB=GM·MD,即(a-x)(a+x)所以x=y,即CM=CN.在上一讲中我们用对称变换证过蝴蝶定理,方法很轻盈.此处的三角法给我们又一种灵巧感(三)用解析法解几何问题解析法是笛卡儿推崇的数学思想方法,它的优势主要在解题的规范化,其解题步骤主要是:通过建立坐标系,设定所给图形上有关点的坐标和曲线的方程后,便可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然后运用代数知识求解,再赋予几何意义,从而获得对几何问题的解答.例5 在△ABC中,已知AD是BC边上的高,P是AD上任一点,BP、CP延长线交AC、AB于E、F.求证:∠ADE=∠ADF.思路分析此题如用几何法须较高技巧,我们试用解析法来证明.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5,则只须证明DE、DF的斜率互为相反数就可以了.设A、B、C、P四点坐标分别为(0,a)、(b,0)、(c,0)、(0,p),由截距式可求出AB、CP、AC、BP的直线方程为所以∠ADE=∠ADF.例6 巳知正方形ABCD,BD∥EC,以D为圆心,BD为半径画弧,交EC于E,连结ED交BC于F.求证:BF=BE.思路分析如图6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正方形四个顶点的坐标为A(0,1)、B(1,1)、C(1,0)、D(0,0),又设E(x1,y1)、F(x2,y2).又因为CE∥BD,所以直线CE的斜率等于直线BD的斜率,即即得|BE|=|BF|.由上述例子可见,解析法证几何题,思路明确,有规可循,而且可以减少或避免添加辅助线,可以减少“寻求隐含条件”的困难.使用时要注意的是坐标系的选取要适当,这样可简化计算.(四)用复数法解几何问题用复数法解答几何问题,基本思路是从问题的特点出发,建立复平面,选取相应的复数表示形式,根据题设条件,将几何问题转化为复数问题,通过复数的计算与推理,完成对问题的解答.例7如图7,△ABC和△ADE是两个不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现固定△ABC,而将△ADE绕A点在平面上旋转.试证不论△ADE旋转到什么位置,线段EC上必存在一点M,使△BM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法证明.不妨设等腰直角三角形ADE绕A旋转到如图8位置.因为AB≠AD,故B、D总不会重合.以B、D连线为实轴,BD的垂直平分线为虚轴,建立复平面.设B、D所表示的复数分别为z B=-1,z D=1.上,且|OB|=|OD|=|OM|=1.故△BM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例8 在半圆O中,定点A在直径EF的延长线上,B点在半圆周上运动,以AB为一边向外作正三角形ABC.问B在何处时,O、C两点距离最远?求这最远距离.思路分析建立复平面如图9,设圆半径为r,∠AOB=θ,复数是zC=cr(cosθ+isinθ)+[(a-rcosθ)-irsinθ](cos60°-2arcos(θ+60°).故当cos(θ+60°)=-1时,即θ=120°时,|OC|max=a+r.(五)用向量法解几何问题向量代数是现代数学最活跃的分支之一,向量能深刻描述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是沟通数与形内在联系的有力工具,利用向量的运算证明几何问题,方法很新颖.例9 已知G是△ABC的重心,O是任意一点.求证:AB2+BC2+CA2+9OG2=3(OA2+OB2+OC2).思路分析这道题用几何法证明较困难,用向量法却能得心应手.例12 设四边形A1A2A3A4为圆O的内接四边形,M1、M2、M3、M4依次为△A2A3A4、△A3A4A1、△A4A1A2、△A1A2A3的垂心.求证:M1、M2、M3、M4四点共圆,并定出圆心的位置.思路分析作直径A1B,连结A2B、A4B,则向量OA1=-OB,A4B ⊥A4A1,又M3为△A4A1A2的垂心,A2M3⊥A1A4,所以A4B∥A2M3.同理得A2B∥A4M3.则四边形BA4M3A2为平行四边形(如图11所示).(i=1,2,3,4).这表明M i到点G的距离为定长r,故M1、M2、M3、M4四点共圆,再由多边形法则可作出圆心G.。

几何问题讲解

几何问题讲解

几何问题是一个涉及空间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的数学分支。

它主要研究空间中各种形状的性质、关系和变化。

解决几何问题需要运用各种几何概念、定理和公式,通过推理、证明和计算来得出结论。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首先要理解题目的条件和要求,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和几何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

在推理过程中,需要注意逻辑的严密性和正确性,避免出现逻辑错误或遗漏。

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同一法等。

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的方法;分析法是从结论出发,逐步推导出已知条件的方法;反证法是通过否定结论来证明结论的方法;同一法是通过证明两个对象相等或相似来证明结论的方法。

解决几何问题时,还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如利用等量关系进行代换、利用相似性质进行推导、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地找到解题思路,简化计算过程。

总之,解决几何问题需要掌握几何概念、定理和公式,同时需要注意逻辑的严密性和正确性,以及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技巧。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几何思维能力,更好地解决各种几何问题。

第56课 几何型综合问题

第56课 几何型综合问题

∵∠FAN=90°,∠MAN=45°, ∴∠1+∠2=∠FAM=∠MAN=45°,
题型分类·深度剖析
∴△AFM≌△ANM(SAS),∴FM=NM, ∵∠FBP=180°-∠FBA=180°-135°=45°, ∴∠FBP+∠PBM=45°+45°=90°, ∴△FBM是直角三角形,∵FB=DN,FM=MN, ∴以BM、DN、MN为三边围成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图形来表示代数式; 第三步:构造合适的几何图形; 第四步: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来解答代数问题; 第五步: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完善解题步骤.
第56课 几何型综合问题
易错警示系列
题型分类·深度剖析
批阅笔记 在解数学题时,有些代数问题借助于图形来 解,可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常常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
第56课 几何型综合问题
第56课 几何型综合问题
要点梳理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几何型综合题考查知识点多,条件隐晦,要求学生有较强 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基础知识、 数学基本方法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 能力.
几何论证型综合问题,常以相似形、圆的知识为背景,串 联其他几何知识.顺利证明几何问题取决于下列因素:①熟悉 各种常见问题的基本证明;②能准确添加基本辅助线;③对复 杂图形能进行恰当的分解与组合;④善于选择证题的起点并转 化问题.
(3)如图3,当点F在CB的延长线上时,线段PC、PG又有怎 样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猜想(不必证明).
第56课 几何型综合问题
题型分类·深度剖析
解 (1)提示:如图1,延长GP交DC于点E, 利用△PED≌△PGF,得出PE=PG,DE=FG, ∴CE=CG, ∴CP是EG的中垂线,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6:第五单元第4课时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6:第五单元第4课时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6:第五单元第4课时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其性质。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勾股定理)3.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教学目标1.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勾股定理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了解正弦、余弦和正切等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并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教学重点1.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勾股定理)2.正弦、余弦和正切等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导入(3分钟)1.通过一道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勾股定理的应用。

2.引入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讲解(30分钟)1.讲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证明过程。

2.掌握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了解正弦、余弦和正切等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并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

练习(17分钟)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针对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进行练习。

2.教师辅导学生进行习题的解答,并解释难点。

总结(5分钟)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概括。

2.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分析。

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搜集关于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写出一个总结。

拓展阅读1.《初中数学知识拓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对初中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拓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数学探究》(人民教育出版社):介绍数学中的一些有趣的问题和定理,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复习高中数学平面几何解析法

复习高中数学平面几何解析法

复习高中数学平面几何解析法高中数学平面几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解析几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掌握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几何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回顾高中数学平面几何解析法的基本概念、常用公式和解题方法,帮助读者复习和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性质在解析几何中,使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

平面直角坐标系由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x轴和y轴组成,任意一点都可以用有序数对(x, y)表示。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性质包括:1. 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设A(x₁, y₁)和B(x₂, y₂)是平面上的两点,则AB的距离为√((x₂ - x₁)² + (y₂ - y₁)²)。

2.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设点P(x₁, y₁)到直线Ax + By + C = 0的距离为d,则d = |Ax₁ + By₁ + C| / √(A² + B²)。

二、直线的方程解析几何中,直线的方程有三种常见形式:一般式、斜截式和点斜式。

1. 一般式:Ax + By + C = 0,其中A、B、C为常数,A和B不同时为0。

2. 斜截式:y = kx + b,其中k为直线的斜率,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3. 点斜式:y - y₁ = k(x - x₁),其中(x₁, y₁)为直线上的一点,k为直线的斜率。

三、常见的直线问题在平面几何解析法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包括:点的位置关系、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

1. 点的位置关系:给定点P(x, y),判断其是否在直线Ax + By + C = 0上,只需将P的坐标(x, y)代入直线的方程,若等式成立,则点P在直线上,否则点P不在直线上。

2. 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两条直线Ax₁ + By₁ + C₁ = 0和Ax₂ + By₂ + C₂ = 0的位置关系,可以比较它们的斜率k₁和k₂。

几何解析初中教案

几何解析初中教案

几何解析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2. 学会使用几何解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内容:1. 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2. 几何解析的方法和步骤;3. 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过的几何知识,如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2. 提问:你们认为几何图形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易变形性等;2. 讲解几何解析的方法和步骤,如画图、标注已知条件、推理论证等;3. 举例讲解如何使用几何解析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等。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几道有关几何图形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讲解正确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实际问题解决(10分钟)1.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2. 引导学生运用几何解析的方法解决问题;3. 总结解题思路和技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2. 强调几何解析的方法和步骤;3.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几何图形的存在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一道有关几何解析的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注重解题过程的完整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几何解析的方法和步骤,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提高他们对几何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同时,要注重练习题的设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几何解析的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6讲解析法证几何题第56讲解析法证几何题解析法是利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其一般的顺序是:建立坐标系,设出各点坐标及各线的方程,然后根据求解或求证要求进行代数推算.它的优点是具有一般性与程序性,几何所有的平面几何问题都可以用解析法获解,但对于有些题目演算太繁.此外,如果建立坐标系或设点坐标时处理不当,也可能增加计算量.建系设点坐标的一般原则是使各点坐标出现尽量多的0,但也不可死搬教条,对于一些“地位平等”的点、线,建系设点坐标时,要保持其原有的“对称性”.A类例题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斜边AB及直角边BC为边向三角形两侧作正方形ABDE、CBFG.求证:DC⊥FA.分析只要证k CD·k AF=-1,故只要求点D的坐标.证明以C为原点,CB为x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0,a),B(b,0),D(x,y).则直线AB的方程为ax+by-ab=0.故直线BD的方程为bx-ay-(b·b-a·0)=0,即bx-ay-b2=0.ED方程设为ax+by+C=0.由AB、ED距离等于|AB|,得|C+ab|=a2+b2,a2+b2解得C=±(a2+b2)-ab.如图,应舍去负号.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所以直线ED方程为ax+by+a2+b2-ab=0.解得x=b-a,y=-b.(只要作DH⊥x轴,由△DBH≌△BAC就可得到这个结果).即D(b-a,-b).因为k AF=b-ab,k CD=-bb-a,而k AF·k CD=-1.所以DC⊥FA.例2.自ΔABC的顶点A引BC的垂线,垂足为D,在AD上任取一点H,直线BH交AC于E,CH交AB于F.试证:AD平分ED与DF所成的角.证明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0,a),B(b,0),C(c,0),H(0,h),于是BH:xb+yh=1AC:xc+ya=1x过BH、AC的交点E的直线系为:λ(xb+yh-1)+μ(xc+ya-1)=0.以(0,0)代入,得λ+μ=0.分别取λ=1,μ=-1,有x(1b-1c)+y(1h-1a)=0.所以,上述直线过原点,这是直线DE.同理,直线DF为x(1c-1b)+y(1h-1a)=0.显然直线DE与直线DF的斜率互为相反数,故AD平分ED与DF所成的角.说明写出直线系方程要求其中满足某性质的直线,就利用此性质确定待定系数,这实际上并不失为一种通法.例3.证明:任意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再加上对角线中点连线的平方的4倍.证明在直角坐标系中,设四边形四个顶点的坐标为A1(x1,y1),A2(x2,y2),A3(x3,y3),A4(x4,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y4).由中点公式知对角中点的坐标为B(x1+x32,y1+y32),C(x2+x42,y2+y42).则 4(x1+x32-x2+x42)2+(x1-x3)2+(x2-x4)2=(x1+x3-x2-x4)2+(x1-x3)2+(x2-x4)2=2(x21+x22+x23+x24-x1x2-x2x3-x3x4-x4x1)=(x1-x2)2+(x2-x3)2+(x3-x4)2+(x4-x1)2,同理有4(y1+y32-y2+y42)2+(y1-y3)2+(y2-y4)2=(y1-y2)2+(y2-y3)2+(y3-y4)2+(y4-y1)2,两式相加得: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A1A2|2+|A2A3|2+|A3A4|2+|A4A1|2=4|BC|2+|A1A3|2+|A2A4|2.说明本题纯几何证法并不容易,而采用解析法,只需要简单的计算便达到目的.另外本例中巧妙地抓住了各点的“对称性”,设了最为一般的形式,简化了计算.情景再现1.如图,⊙O的弦CD平行Array于直径AB,过C、D的圆的切线交于点P,直线AC、BC分别交直线OP于Q、R.求证:|PQ|=|PR|.2.自圆M外一点E作圆的切线,切点为F,又作一条割线EAB,交圆M于A、B,连结EF的中点O与B,交圆M于D,ED交圆M于C.求证:AC∥EF.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x3.CH 是ΔABC 中边AB 上的高,H 为垂足,点K 、P 分别是H 关于边AC 和BC 的对称点.证明:线段KP 与AC ,BC (或它们的延长线)的交点是ΔABC 高线的垂足.B 类例题例4.P 、Q 在ΔABC 的AB 边上,R 在AC 边上,并且P ,Q ,R 将ΔABC 的周长分为三等分.求证:S ΔPQR S ΔABC>29.证明 如图,以A 为原点,直线AB 为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B =c ,BC =a ,CA =b ,Q (q ,0),P (p ,0).则q -p =13(a +b +c ),AR =PQ -AP =q -2p ,从而y R y C=ARAC =q -2p b .由于2S ΔPQR =y R (q -p ),2S ΔABC =x B y C所以SΔPQRSΔABC=y R(q-p)y C x B=(q-p)(q-2p)bC.注意到p=q-13(a+b+c)<c-13(a+b+c),所以q-2p>23(a+b+c)-c>23(a+b+c)-12(a+b+c)=16(a+b+c),SΔPQRSΔABC>29·(a+b+c)24bc>29·(b+c)24bc>29.说明本题中29是不可改进的,取b=c,Q与B重合,则当a趋向于0时,p趋向于13q,面积比趋向于29.例5.设H是锐角三角形ABC的垂心,由A向以BC为直径的圆作切线AP、AQ,切点分别为P、Q.证明:P、H、Q三点共线.(1996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证明如图以BC为x轴BC中点O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设B (-1,0),C (1,0),A (x 0,y 0),则PQ 方程为x 0x +y 0y =1. 点H 的坐标为H (x 0,y ),满足y x 0+1·y 0x 0-1=-1, 即 y =1-x 20y 0,显然H 满足PQ 方程,即H 在PQ 上. 从而P 、H 、Q 三点共线.例6.设A 、B 、C 、D 是一条直线上依次排列的四个不同的点,分别以AC 、BD 为直径的两圆相交于X 和Y ,直线XY 交BC 于Z .若P 为直线XY 上异于Z 的一点,直线CP 与以AC 为直径的圆相交于C 和M ,直线BP 与以BD 为直径的圆相交于B 和N .xy试证:AM、DN、XY三线共点.分析只要证明AM与XY的交点也是DN与XY的交点即可,为此只要建立坐标系,计算AM与XY的交点坐标.证明如图,以XY为弦的任意圆O,只需证明当P确定时,S也确定.以Z为原点,XY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X(0,m),P(0,y0),∠PCA=α,其中m、y0为定值.于是有x C=y0cotα.但是-x A·x C=y X2,则x A=-m2y0tanα.因此,直线AM的方程为:y=cotα(x+m2y0tanα).令x=0,得y S=m2y0,即点S的坐标为(0,m2y0).同理,可得DN与XY的交点坐标为(0,m2y0).x所以AM、DN、XY三线共点.情景再现4.在RtΔABC中,AD是斜边上的高,M,N分别是ΔABD与ΔACD的内心,连接MN并延长分别交AB、AC于K、L两点.求证:SΔABC≥2SΔAKL.5.已知△ABC中,∠A=α,且1|AB|+1|AC|=m.求证:BC边过定点.6.设△ABC的重心为G,AG、BG、CG的延长线交△ABC的外接圆于P、Q、R.求证:AGGP+BGGQ+CGGR=3.C类例题例7.以ΔABC的边BC为直径作半圆,与AB、AC分别交于D和E.过D、E作BC的垂线,垂足分别为F、G.线段DG、EF交于点M.求证:AM ⊥BC .(1996年国家队选拔题)分析 建立以BC 为x 轴的坐标系,则只要证明点A 、M 的横坐标相等即可.证明 以BC 所在的直线为x 轴,半圆圆心O 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设圆的半径为1,则B (-1,0),C (1,0).令∠EBC =α,∠DCB =β,则直线BD 的方程为y =cot β·(x +1).同样,直线CE 的方程为y =-cot α·(x -1),联立这两个方程,解得A 点的横坐标x A =cot α-cot βcot α+cot β=sin(α-β)sin(α+β). 因为∠EOC =2∠EBC =2α,∠DOB =2β,x故E(cos2α,sin2α),D(-cos2β,sin2β),G(cos2α,0),F(-cos2β,0).于是直线DG的方程为y=sin2β-(cos2α+cos2β)·(x-cos2α),直线EF的方程为y=sin2α-(cos2α+cos2β)·(x+cos2β).联立这两个方程,解得M点的横坐标x M=sin2α·cos2β-cos2α·sin2βsin2α+sin2β=sin2(α-β)sin(α+β)cos(α-β)=sin(α-β)sin(α+β)=x A.故AM⊥BC.例8.如图,一条直线l与圆心为O的圆不相交,E是l 上一点,OE⊥l,M是l上任意异于E的点,从M作圆O的两条切线分别切圆于A和B,C是MA上的点,使得EC⊥MA ,D 是MB 上的点,使得ED ⊥MB ,直线CD 交OE 于F .求证:点F 的位置不依赖于M 的位置(1994年IMO 预选题) 分析 若以l 为x 轴,OE 为y 轴建立坐标系,则只要证明F 点的纵坐标与点M 的坐标无关即可.证明 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设圆O 的半径为r ,OE =a ,∠OME =α,∠OMA =θ,显然有sin θsin α=r a .y C =MC ·sin (α-θ)=ME ·sin (α-θ)cos (α-θ)=a cot α·sin (α-θ)cos (α-θ),x C =-y C ·tan (α-θ)=-a cot αsin 2(α-θ).同理,y D =a cot α·sin (α+θ)cos (α+θ),x D =-a cot αsin 2(α+θ).x l所以,k CD =sin2(α+θ)-sin2(α-θ)2[sin 2(α-θ)-sin 2(α+θ)]=-cot2α.则直线CD 的方程为y -a cot α·sin (α+θ)cos (α+θ)=-cot2α[x +a cot αsin 2(α+θ)].令x =0,得y F =a cot α·sin (α+θ)[cos (α+θ)-cot2αsin (α+θ)]=a cot α·sin(α+θ)sin(α-θ)sin2α=a ·-cos2α+cos2θ4sin 2θ=a 2(1-sin 2θsin 2α)=a 2-r 22a .由于a 2-r 22a 是定值,这就表明F 的位置不依赖于点M 的位置.情景再现7.在筝形ABCD中,AB=AD,BC=CD,经AC、BD交点O作二直线分别交AD、BC、AB、CD于点E、F、G、H,GF、EH分别交BD于点I、J.求证:IO=OJ.(1990年冬令营选拔赛题)8.水平直线m通过圆O的中心,直线l⊥m,l与m相交于M,点M在圆心的右侧,直线l上不同的三点A、B、C在圆外,且位于直线m上方,A点离M点最远,C点离M点最近,AP、BQ、,CR为圆O的三条切线,P、Q,、R为切点.试证:(1)l与圆O相切时,AB⨯CR+BC⨯AP=AC⨯BQ;(2)l与圆O相交时,AB⨯CR+BC⨯AP<AC⨯BQ;(3)l与圆O相离时,AB⨯CR+BC⨯AP>AC⨯BQ.(199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习题561.已知AM是 ABC的一条中线,任一条直线交AB于P,交AC于Q,交AM于N.求证:ABAP,AMAN,ACAQ成等差数列.2.在四边形ABCD中,AB与CD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P,BC和AD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Q,M、N分别为对角线AC、BD中点.求证:PQ⊥MN.3.证明,如一个凸八边形的各个角都相等,而所有各邻边边长之比都是有理数,则这个八边形的每组对边一定相等.(1973年奥地利数学竞赛题)4.设△ABC是锐角三角形,在△ABC外分别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CD、ABE、CAF,在此三个三角形中,∠BDC、∠BAE、∠CFA是直角.又在四边形BCFE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EFG,∠EFG是直角.求证:⑴GA=2AD;⑵∠GAD =135°;(上海市1994年高中数学竞赛)5.如图△ABC 和△ADE 是两个不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现固定△ABC ,而将△ADE 绕A 点在平面上旋转.试证:不论△ADE 旋转到什么位置,线段EC 上必存在点M ,使△BM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1987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6.设A 1A 2A 3A 4为⊙O 的内接四边形,H 1、H 2、H 3、H 4依次为ΔA 2A 3A 4、ΔA 3A 4A 1、ΔA 4A 1A 2、ΔA 1A 2A 3的垂心.求证:H 1、H 2、H 3、H 4四点在同一个圆上,并定出该圆的圆心位置.(199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7.证明:ΔABC 的重心G ,外心O ,垂心H 三点共线,且OG :GH =1:2. D ECB A8.已知MN 是圆O 的一条弦,R 是MN 的中点,过R 作两弦AB 和CD ,过A 、B 、C 、D 四点的二次曲线交MN 于P 、Q .求证:R 是PQ 的中点.本节“情景再现”解答:1.以圆心O 为原点,BA 为y 轴建立坐标系,设点C 的坐标为(x 0,y 0),且⊙O 的半径等于1.可得R 点横坐标x R =x 01-y 0,Q 点横坐标x Q =x 01+y 0,P 点横坐标x P =1x 0.所以x R +x q =x 01-y 0+x 01+y 0=x 01-y 20=2x 0=2x P .即点P 为QR 的中点,所以|PQ |=|PR |.2.以O 为原点,EF 为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E (-x 0,0),F (x 0,0).圆M 的半径设为r ,则圆M 的方程为x 2+y 2-2xx 0-2yr +x 02=0 (1).过E 的两直线AB 、CD 的方程可设为h 1y =x +x 0,h 2y =x +x 0,合为(x -h 1y +x 0)(x -h 2y +x 0)=0 (2).直线BD 、AC 的方程又可设为y =kx ,ax +by +c =0.合为(y -kx )(ax +by +c )=0(3).(1)与(2)所成的曲线系过交点A 、B 、C 、D ,又曲线(3)过点A 、B 、C 、D ,故为该曲线系中的一条.比较(1)与(2)所成的曲线系与(3)中常数项即可知(3)能由(1)、(2)相减得到,此时项中无x 2项.所以(3)中a =0,即AC ∥EF .3.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设A 、B 、C 三点的坐标依次为A (a ,0),B (b ,0),C (0,c ).则P 点和K 点的坐标分别为:P (2bc 2b 2+c 2,2b 2c b 2+c 2),K (2ac 2a 2+c 2,2a 2c a 2+c 2).于是KP 所在的直线方程是c (a +b )x +(ab -c 2)y -2abc =0 ①,另一xx 方面,BC 所在直线的方程是cx +by -bc =0 ②,BC 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方程是bx -cy -ab =0 ③,由于②×a +③×c =①,于是KP 经过BC 边上高线的垂足,同理,KP 与经过AC 边上高线的垂足.4.分别以AC 、AB 所在直线为x 轴和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并设|AC |=a ,|AB |=b ,|OD |=c ,则c =ab a 2+b2.设ΔACD 、ΔABD 的内切圆半径分别为r 1,r 2,则N ,M 的坐标分别为N (c -r 1,r 1),M (r 2,c -r 2).于是直线MN 的斜率为k MN =c -r 2-r 1r 2-c +r 1=-1.这说明ΔAKL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直线MN 的方程为y -r 1=-(x -c +r 1),其横、纵截距均为c ,所以2S ΔAKL =c 2=a 2b 2a 2+b 2≤a 2b 22ab =ab 2=S ΔABC .5.以A 为原点,AB 为x 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B |=p ,|AC |=q .则1p +1q =m ,q =p mp -1,点B (p ,0),C (q cos α,q sin α).直线BC 的方程为y q sin α=x -p q cos α-p.整理得p (my -sin α)+[x sin α-(1+cos α)y ]=0,即无论p 为何值时,直线BC 经过两条定直线my -sin =0与x sin α-(1+cos α)y =0的交点.(两条直线斜率不等,故必有交点),即直线BC 过定点.6.以外接⊙O 的圆心O 为原点,平行于轴建立坐标系.设A (x 1,y 1),B (x 2,y 2)y 2),G (x 13,y 1+2y 23).设外接圆半径为r .则x 121=x 22+y 22=r 2.由相交弦定理,知AG GP =|AG |2|AG |·|GP |=|AG |2r 2-|OG |2,同理BG GQ =|BG |2r 2-|OG |2,CG GR =|CG |2r 2-|OG |2;|AG |2+|BG |2+|CG |2=(x 1-x 13)2+(x 2-x 13)2+(x 2+x 13)2+(y 1-y 1+2y 23)2+2(y 2-y 1+2y 23)2=23[x 12+(y 1-y 2)2]+2x 22=43(r 2+x 22-y 1y 2),r 2-|OG |2=r 2-[x 209+(y 1+2y 2)29]=49(2r 2-y 22-y 1y 2).注意到x 22+y 22=r 2,就得AG GP +BG GQ +CG GR =|AG |2+|BG |2+|CG |2r 2-|OG |2=3. 7.如图,以O 为原点,OD 为x 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 (0,a ),D (d ,0),C (0,c ),则B (-d ,0).直线AB 方程为:x -d +y a -1=0;设GH 方程:ky -x =0. (因为求I 点坐标时要取y =0,故把系数于y 前).于是GF 方程为x -d+y a -1+-x )=0 ①,BC 方程为x -d +y c -1=设EF 方程为hy -x =0.于是GF 方程又可表示为x-d+yc-1+μ(hy-x)=0 ②.①与②是同一个方程,比较系数得λ=μ,1a+λk=1c+μh.则λ=1h-k(1a-1c).在①中,令y=0得I点的横坐标x I=d1+dλ;同理,点J的横坐标为x J=-d1-dλ',其中λ'=1k-h(1a-1c),于是x I=-x j.即IO=OJ.从而得证.8.证略.本节“习题56”解答:1.以BC所在直线为x轴,高AD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0,a),B(m-b,0),C(m+b,0),直线PQ方程:y=kx+q.设ABAP=λ,则AP+PBAP=λ,BPPA=λ-1.所以P点坐标为x=m-bλ,y=(λ-1)aλ,故(λ-1)a=k(m-b)+qλ,则λ=k(m-b)+aa-q,即ABAP=k(m-b)+aa-q,同理,AMAN=km+aa-q,ACAQ=k(m+b)+aa-q.则ABAP+ACAQ=2AMAN.这说明ABAP,AMAN,ACAQ成等差数列.2.提示:设A(x1,y1),B(x2,y2),C(x3,y3),D(x4,y4),利用式子的对称性即可证得结论.3.此八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35︒.不妨设每边的长都是有理数.依次设其八边长为有理数a,b,c,d,e,f,g,h.把这个八边形放入坐标系中,使长为a的边的一个顶点为原点,这边在x轴上,于是a+b cos45︒+d cos135︒-e+f cos225︒+h cos315︒=0,整理得a+e+22(b-d-f+h)=0;b cos45︒+c+d cos(-45︒)+f cos135︒-g+h cos225︒=0,整理得c+g+22(b+d-f-h)=0.所以a=e,AB CDEFb-d-f+h=0;c=g,b+d-f-h=0.则b-f=0,g-h=0.从而凸八边形的每组对边相等.4.以A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设B、C对应的复数为z B,z C.则点E对应复数z E=-iz B,点D对应复数z D=12(1+i)(z B-z C)+z C=12[(1+i)z B+(1-i)z C],点F对应复数z F=12(1+i)z C.向量→FE=z E-z F=-iz B-12(1+i)z C.z G=z F-i→FE=12(1+i)z C-i[-iz B-12(1+i)z C]=-z B+12(1+i)2z C=-z B+iz C.则z G=(-1+i)z D=2(cos135︒+i sin135︒)z D.则GA=2AD;∠GAD=135°.5.以A为原点,AC为x轴正方向建立复平面.设C表示复数c,点E表示复数e(c、e∈R).则点B表示复数b=12c+12ci,点D表示复数d=12e-12ei.把△ADE绕点A旋转角θ得到△AD'E',则点E'表示复数e'=e(cosθ+i sinθ).点D'表示复数d'=d(cosθ+i sinθ)表示E'C中点M的复数m=12(c+e').则表示向量→MB的复数:z1=b-12(c+e')=12c+12ci-12c-12e(cosθ+i sinθ)=-12e cosθ+12(c-e sinθ)i.表示向量→MD'的复数:z2=d'-m=(12e-12ei)(cosθ+i sinθ)-12c-12e(cosθ+i sinθ)=12(e sinθ-c)-12ie cosθ.显然:z2=z1i.于是|MB|=|MD'|,且∠BMD'=90°.即△BM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故证.6.以O为坐标原点,⊙O的半径为长度单位建立直角坐标系,设OA1、OA2、OA3、OA4与OX正方向所成的角分别为α、β、γ、δ,则点A1、A2、A3、A4的坐标依次是(cosα,sinα)、(cosβ,sinβ)、(cosγ,sinγ)、(cosδ,sinδ).显然,⊿A2A3A4、⊿A3A4A1、⊿A4A1A2、⊿A1A2A3的外心都是点O,而它们的重心依次是(13(cosβ+cosγ+cosδ),13(sinβ+sinγ+sinδ))、(13(cosγ+cosδ+cosα),13(sinα+sinδ+sinγ))、(13(cosδ+cosα+cosβ),13(sinδ+sinα+sinβ))、(13(cosα+cosβ+cosγ),13(sinα+sinβ+sinγ)).从而,⊿A2A3A4、⊿A3A4A1、⊿A4A1A2、⊿A1A2A3的垂心依次是H1(cosβ+cosγ+cosδ,sinβ+sinγ+sinδ)、H2(cosγ+cosδ+cosα,sinα+sinδ+sinγ)、H3(cosδ+cosα+cosβ,sinδ+sinα+sinβ)、H4(cosα+cosβ+cosγ,sinα+sinβ+sinγ).而H1、H2、H3、H4点与点O1(cosα+cosβ+cosγ+cosδ,sinα+sinβ+sinγ+sinδ)的距离都等于1,即H1、H2、H3、H4四点在以O1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证毕.7.以ΔABC的外心O为坐标原点,不妨设ΔABC的外接圆半径为1,设A(cosα,sinα),B(cosβ,sinβ),C(cosγ,sinγ),则重心G的坐标为G(cosα+cosβ+cosγ3,sinα+sinβ+sinγ3).设H'(cosα+cosβ+cosγ,sinα+sinβ+sinγ).则k AH'=sinβ+sinγcosβ+cosγ=tanβ-γ2,k BC=sinβ-sinγcosβ-cosγ=-cot β-γ2.则可得k AH '·k BC =-1,则AH '⊥BC .同理,BH '⊥CA ,CH '⊥AB .因此,H '(cos α+cos β+cos γ,sin α+sin β+sin γ)为ΔABC 的垂心H .观察O 、G 、H 的坐标可知,G 、O 、H 三点共线,且OG :GH =1:2.8.以R 为原点,MN 为x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设圆心O 的坐标为(0,a ),圆半径为r ,则圆的方程为x 2+(y -a )2=r 2 ①,设AB 、CD 的方程分别为y =k 1x 和y =k 2x .将它们合成为(y -k 1x )(y -k 2x )=0 ②,于是过①与②的四个交点A 、B 、C 、D 的曲线系方程为(y -k 1x )(y -k 2x )+λ[x 2+(y -a )2-r 2]=0 ③,令③中y =0,得(λ+k 1k 2)x 2+λ(a 2-r 2)=0 ④.④的两个根是二次曲线与MN 交点P 、Q 的横坐标,因为x P +x Q =0,即R 是PQ 的中点.从而得证.x精品文档说明:本例实质上是平面几何中蝴蝶定理得推广.平面几何中许多命题都可以通过解析法获证.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